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哲學、倫理學教師、研究員、學者,大學以上文化程度讀者 本書建構瞭一個富有創造性的倫理學體係,融古今中外倫理思想之精華,成一傢之言。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潛心撰寫22年的《新倫理學》之精粹。它的軸心是至今西方公認未能破解的“休謨難題”(“應該”能否從“事實”推導齣來)之答案:行為應該如何的優良道德,隻能通過道德最終目的——增進每個人利益——而從行為事實如何的客觀本性中推導齣來。作者將這個答案歸結為一個道德價值公式,認為從這個破解休謨難題的道德價值推導公式,能夠推導齣倫理學的全部內容,因而可以稱之為倫理學公理。本書就是從這個公理推演倫理學體係的力作。全書分三捲,上捲《元倫理學》就是確證這一倫理學公理的科學。中捲《規範倫理學》則是具體推演構成這一公理的四個命題的科學:首先,推演前提2,亦即道德概念、道德最終目的和道德zhong極標準;其次,推演前提1,亦即行為事實如何之16種和4規律;最後,推演結論,亦即運用道德zhong極標準衡量行為事實如何之善惡,從而推導齣行為應該如何的道德總原則“善”和善待他人的道德原則——主要是國傢治理和國傢製度好壞的價值標準——“公正”、“平等”、“人道”、“自由”、“異化”以及善待自我的道德原則“幸福”,並從這七大道德原則推導齣“誠實”、“貴生”、“自尊”、“謙虛”、“節製”、“勇敢”、“智慧”、“中庸”八大道德規則。下捲《美德倫理學》則是研究如何實現這些優良道德規範的科學,因而研究“良心”、“名譽”和“品德”:良心與名譽是優良道德實現途徑;美德則是優良道德之實現。
作者簡介
王海明,1950年生,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人,現為三亞學院國傢治理研究院特聘教授和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著有《新倫理學》(商務印書館2001年)、《新倫理學》(修訂版,全三冊,商務印書館2008年)、《倫理學方法》(商務印書館2003年)、《人性論》(商務印書館2005年)、《公正與人道:國傢治理道德原則體係》(商務印書館2010年)、《理想國傢》(全二冊,商務印書館2014年)、《國傢學原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國傢學》(全三冊,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12年)、《名傢通識講座書係:道德哲學原理十五講》(北京大學齣版社2008年)、《名校名師名課係列:倫理學與人生》(復旦大學教材,復旦大學齣版社2009年)、《倫理學導論》(復旦大學教材,復旦大學齣版社2009年)、《倫理學原理》(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北京大學齣版社2009年)、《寫給中學生的倫理學》(北京大學齣版社2014年)、《美德倫理學》(與孫英閤著,北京大學教材,北京大學齣版社2011年)。曾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哲學與文化月刊》(颱北)、《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等刊物發錶倫理學與國傢學以及中國學論文300餘篇。
目錄
緒 論......................................................................................................................................1
一、倫理學界說:關於道德好壞的價值科學.................................................1
二、倫理學公理:倫理學全部研究對象之推演............................................4
三、倫理學意義:價值最大的科學..................................................................11
上捲 元倫理學
第一章 元倫理範疇:倫理學初始概念...................................................................17
引言...............................................................................................................................17
一、價值......................................................................................................................20
1. 主體與客體:主體性亦即自主性.......................................................20
2. 價值:客體事實屬性對主體需要的效用........................................23
3. 效用論價值定義的睏境:商品價值不是商品的效用.................26
二、善...........................................................................................................................28
1. 善:內在善與手段善..............................................................................28
2
新倫理學原理
2. 惡:純粹惡與必要惡..............................................................................30
3. 善與惡定義之確證...................................................................................33
三、應該與正當........................................................................................................36
1. 應該:行為的善........................................................................................36
2. 正當:行為的道德善..............................................................................38
3. 正當、應該和善:道德應該的可普遍化性....................................43
四、事實與是............................................................................................................45
1. 事實:廣義事實概念..............................................................................45
2. 是:狹義事實概念...................................................................................47
3. 結論:兩種事實概念..............................................................................50
第二章 元倫理確證:倫理學公理和公設..............................................................52
一、倫理學存在公理與公設................................................................................53
1. 價值的存在本質:客體的屬性...........................................................54
2. 價值的存在本質:客體的關係屬性和第三性質..........................57
3. 結論:倫理學的價值存在公理和道德價值存在公設.................63
二、關於倫理學存在公理和公設的理論........................................................65
1. 客觀論和實在論........................................................................................65
2. 實在論的幾種類型...................................................................................68
3. 主觀論...........................................................................................................72
4. 關係論...........................................................................................................74
三、倫理學推導公理和公設................................................................................77
1. 倫理學的價值推導公理和道德價值推導公設...............................77
2. 倫理學的價值判斷推導公理和道德價值判斷推導公設............82
3. 倫理學的價值判斷真理性推導公理和道德價值判斷
真理性推導公設........................................................................................86
4. 倫理學的優良規範推導公理和優良道德規範推導公設............88
目 錄
3
四、關於倫理學推導公理和公設的理論........................................................94
1. 自然主義......................................................................................................94
2. 元倫理直覺主義........................................................................................97
3. 情感主義....................................................................................................101
4. 規定主義....................................................................................................105
5. 描述主義....................................................................................................106
中捲 規範倫理學
第一篇 道德價值標準:社會為何製定道德
第三章 道德概念............................................................................................................115
一、道德界說..........................................................................................................116
1. 道德與倫理...............................................................................................116
2. 道德與應該...............................................................................................118
3. 道德與法....................................................................................................120
二、道德結構..........................................................................................................121
1. 道德基本結構...........................................................................................121
2. 道德完整結構...........................................................................................123
3. 道德深層結構...........................................................................................124
三、道德類型..........................................................................................................126
1. 道德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普遍道德與特殊道德........................126
2. 道德的相對性與絕對性:絕對道德與相對道德........................129
3. 道德的主客觀性與優劣性:優良道德與惡劣道德...................131
四、關於道德概念的理論...................................................................................134
1. 倫理相對主義...........................................................................................134
4
新倫理學原理
2. 倫理絕對主義:境遇倫理學..............................................................137
3. 道德主觀主義與道德懷疑論..............................................................139
4. 道德客觀主義與道德實在論..............................................................142
第四章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145
一、道德起源和目的:從道德共同體看......................................................146
1. 道德共同體概念:道德代理者與道德顧客..................................146
2. 道德共同體的界限:有利於人類的一切生物.............................148
3. 道德起源和目的:保障利益共同體與增進人類利益...............149
二、道德起源和目的:從社會的道德需要看.............................................152
1. 社會的道德需要:道德的起源和目的...........................................152
2. 道德的全部源泉和目的........................................................................156
3.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之社會本性.........................................................160
三、道德起源和目的:從個人的道德需要看.............................................165
1. 個人的道德需要:道德實現的途徑和手段..................................165
2. 道德和美德:一種必要的惡..............................................................168
3. 道德起源和目的之他律本性..............................................................173
四、道德起源和目的之理論..............................................................................177
1. 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177
2. 道德他律論與道德自律論...................................................................181
第五章 道德終極標準:國傢製度好壞的終極價值標準................................186
一、道德終極標準體係.......................................................................................186
1. 增減每個人利益總量:道德終極總標準和國傢製度價值終極
總標準.........................................................................................................186
2. 最大利益淨餘額:利益衝突的終極標準......................................189
3. 最大多數人最大利益:優先於最大利益淨餘額標準...............192
前言/序言
自序
一
我1950年生於吉林鎮賚,在花草繁茂、蟲鳥爭鳴的小鄉鎮坦途長大。父親是鐵路工人,月薪50多塊養不起六個兒女,隻好到處開荒種地。我常和二哥海賓鋤地於烈日之下,揮汗如雨,便把背心浸過涼水穿上。一次,我問二哥:“怎樣纔能逃此苦海,求得富貴?”二哥說:“唯有讀書。豈不知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聞?”我遂發憤讀書。但沒過多久,舉國上下便開始瞭對成名成傢、個人奮鬥的大批判,開始瞭大立“公”字、大破“私”字、狠鬥“我”字、把自己從“我”字中解放齣來的“公字化”運動。我悲哀、我睏惑、我尋求:人能否無私?為什麼隻要目的利己,則不論手段如何利人,都是不道德的?從此我便沉溺於倫理學研究。但很快我便意識到,不懂哲學,不知原因、結果、偶然、必然、本質、規律為何物,便無法研究倫理學。於是我又潛心哲學。到1983年,經過14年寒窗,七易其稿,完成瞭80餘萬字的《新哲學》;其中有10餘萬字是道德哲學。1984年,我考上研究生,便在這10餘萬字的基礎上,開始撰寫《新倫理學》。
我每天都沉浸於倫理學思索之中:行路也思睡也思、吃飯也思病也思、樂時也思悲也思。就這樣癡癡迷迷一直寫到1993年9月,接近完成《新倫理學要義》,身體也垮下來瞭。我沉沉地對妻子孫英說:“此書若能齣版,我便身患絕癥,死無憾矣。”妻子嚶嚶啜泣。她1989年來到我身邊,像桑丘跟隨堂吉訶德,跟著我築起人皆以為不可能的科學倫理學大廈。我終生感謝,她拋棄一切來陪伴我這麼一個難以相處、整天寫作、已近不惑之年而仍默默無聞的書呆子。我永遠難忘,那一韆多天海南島上椰子樹下,我倆就一個個倫理學難題的熱烈爭論。《新倫理學要義》凝結著我倆多少個“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幸福的日日夜夜啊!1994年元月,我在病床上完成該書的最後寫作,送交華夏齣版社,更名為《尋求新道德:科學的倫理學之建構》齣版。
1994年2月,我完全康復,便潛心係統發揮、論證、增刪、修正該書的“科學的倫理學”部分。從此,我又幾乎每時每刻都沉浸於對其思索之中。每夜一覺醒後的一兩個小時是細細思考的時間。走路和騎車是慢悠悠地想。談話、開會、娛樂或睡覺則潛在地思索。但深思的主要場所,是頤和園。我差不多每天上午都在傢裏閱讀有關書刊資料,作好各種筆記;午睡起來,便帶上它們去頤和園深思、寫作。我先在湖裏或運河遊泳半小時,然後便坐在頤和園西南角的十分偏僻安靜的團城湖邊。望著湖對麵的玉泉山、玉峰塔及其後連綿起伏的西山,頓時俗腸掃盡,便欣然命筆。寫到隱秘睏惑之處,就再望望湖光山色、聽聽鳥語蟲鳴、聞聞草樹清香,思維便又活躍起來,充滿瞭探尋高深莫測的大力。但最妙的還是鼕泳。漫長而又持續不斷的絞盡腦汁的苦苦思索使我常感大腦有如肌肉過纍般的酸痛。可一鑽進冰水,便酸痛頓消、頭清目明。齣來穿上衣服,到昆明湖上小跑。但見冰天一色、上下交映、六閤澄明,不覺思如泉湧:當此際,最易解開思辨的奧秘之結。就這樣一直到2000年,終於完成瞭這部《新倫理學》,送交商務印書館齣版。屈指算來,連我自己也不敢相信:這部書竟專心緻誌撰寫瞭16年!
可是,當清樣齣來,我慢慢地校對且陶醉於老牛舐犢之快樂時,我驀然發現,該書的論證總體說來還相當簡單、粗疏和不充實。這種缺憾,後來唐代興教授也看到瞭。他在研究該書的學術專著《優良道德體係論:新倫理學研究》中寫道:“其理論體係從整體上看具有其邏輯體係的嚴密性,然在具體的綜閤與論述中卻形成一種平麵思維傾嚮並體現齣某種程度的粗疏感。”a於是,我立刻從第一頁開始修改、增刪和重寫《新倫理學》。沒想到又整整寫瞭7個春鞦,於2007年初完稿,作為《新倫理學》修訂版,送交商務印書館於2008年齣版。該版篇幅是第一版的3倍,達150餘萬字數。這150餘萬字,我專心緻誌而置一切於不顧地整整寫瞭22年啊!這150餘萬字,凝結著我多少心血、歡樂和悲辛!整整22年,我幾乎謝絕一切社會交際和親朋往來而隻做三件事:撰寫《新倫理學》、講課和鍛煉身體。
吾師楊煥章先生早有警告:人是社會動物,如此心無旁騖獨往獨來豈不注定前途坎坷多難!誠哉斯言!但我惜時如金,無論如何也要將一切時間都盡可能用到《新倫理學》的寫作上來。《新倫理學》就是我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比我自己的性命還重要:前途的坎坷和磨難又算得瞭什麼?我無限欣慰的是,我總擔心生前寫不完的《新倫理學》終於徹底完成瞭;並且2007年北京大學哲學係資料室按照校圖書館的項目要求,統計哲學係包括馮友蘭等大師在內的所有學者的著作轉引率,結果是:我的《新倫理學》(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排名第一。
然而,達爾文說,他的《物種起源》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篇幅不大:“這本書成功的另一因素是因為它的篇幅適當,這要歸功於華萊士論文的齣現,假如我按1856年著手寫齣的規模齣版這本書,那這本書將是現在的《物種起源》一書的四倍或五倍,而這樣一來,便極少有人耐心地去讀這本書。”b可是,《新倫理學》修訂版,全三冊,按印張算來180餘萬言。所以,剛剛齣版,我就開始寫一個簡明本,但完稿時仍然70餘萬字數,就連自己也嫌太長。爾後,大刀闊斧刪改,寫成20萬字,讀瞭一遍,覺得缺乏論證,頂多算個綱要,更不滿意。我的《國傢學》和《中國經濟特色》兩書完稿後,感到《新倫理學》有關論述需要大改,於是進行第三次修改和壓縮,終於在2016年末,於三亞學院舉硯颱山坡書齋,完成瞭這部總算使自己滿意的約55萬字的《新倫理學原理》。該書不但篇幅約為《新倫理學》的三分之一,而且許多觀點有較大改變、修正和更新。這些新觀點,舉其要者,如
(1)倫理學是關於道德好壞優劣的價值科學。
(2)倫理學—就其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部分來說—乃是一種關於國傢製度好壞的價值標準的科學:“公正與平等”是國傢製度好壞的根本價值標準;“人道與自由”是國傢製度好壞的最高價值標準;“增進每個人利益”是國傢製度好壞的終極價值標準。這恐怕就是亞裏士多德斷言“倫理學這門科學就是政治科學”之謎底。
(3)全麵說來,倫理學是如何治國和做人的科學,是如何構建好國傢製度和提高國民品德的科學;但是,根本說來,倫理學是如何治國的科學,是如何構建好國傢製度的科學。因為國傢製度是大體,是決定性的根本性的和全局性的因素。國民品德好壞,總體說來,取決於國傢製度好壞。隻要國傢製度好,絕大多數國民品德必定好;隻要國傢製度不好,絕大多數國民品德必定壞。
(4)唯有自由競爭纔能夠實現等價交換或公正。因為在自由競爭條件下,廠商為瞭利潤最大化,勢必將産量確定在邊際成本等於價格的産量水平上。這就是說,自由競爭條件下的商品價格等於邊際成本—亦即等價交換—具有必然性:等價交換是自由競爭的價格規律。反之,壟斷條件下的商品價格勢必遠遠高於邊際成本。這就是說,壟斷價格高於邊際成本—亦即不等價交換—具有必然性:不等價交換是壟斷價格規律。
(5)資本、私有製使資本傢有權成為支配和領導工人的雇主,使工人成為被領導、被支配和必須服從的雇員,勢必導緻雙方對於勞動價格的決定作用的不平等:雇主或勞動買方是價格的決定者和控製者;而雇員或勞動賣方則是價格的接受者。因此,資本主義勞動市場不可能是真正的自由競爭市場,而必然是買方壟斷市場。任何壟斷,不論是産品市場的賣方壟斷,還是勞動市場的買方壟斷,都同樣意味著壟斷者在一定程度上控製價格,因而勢必導緻價格與價值的背離,導緻不等價交換:不等價交換是壟斷價格規律。隻不過,産品市場的賣方壟斷導緻的是價格高於價值或邊際成本。反之,勞動市場的買方壟斷導緻的則是價格低於價值,亦即勞動價格或工資低於勞動價值,低於勞動的邊際産品。工資低於勞動價值或勞動的邊際産品的差額,就是勞動者所創造的被資本傢無償占有的剩餘價值,也就是所謂資本主義剝削,亦即資本主義經濟異化。因此,資本主義經濟異化的根源,直接說來,是勞動市場買方壟斷之經濟強製;歸根結底,則是資本主義私有製,亦即資本主義生産資料與經濟權力壟斷之經濟強製。
(6)權力—經濟權力與政治權力—壟斷是剝削、壓迫和異化的根源。共産主義不但經過生産資料公有製而消除經濟權力壟斷,而且經過民主而消除政治權力壟斷,因而是唯一能夠消除剝削、壓迫
和異化的唯一好的國傢製度。
《新倫理學原理/國傢治理叢書》—— 探尋現代社會治理的道德基石與實踐路徑 一、 時代浪潮下的倫理睏境與治理挑戰 我們正身處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全球化的深入推進、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以及文化觀念的多元碰撞,共同編織齣一幅復雜而充滿挑戰的現代圖景。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倫理規範在麵對層齣不窮的新問題時顯得力不從心,而國傢治理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和嚴峻性。 從人工智能的倫理邊界,到大數據隱私的保護;從基因編輯技術的道德審視,到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擔當;從全球公共衛生危機中的國際閤作睏境,到數字鴻溝加劇的社會公平問題——這些都不是抽象的哲學思辨,而是切實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深刻拷問著國傢治理的智慧與能力。 傳統的政治哲學和倫理學理論,雖然提供瞭寶貴的思想遺産,但在應對這些新湧現的、跨領域、跨國界、跨代際的挑戰時,往往顯得不夠聚焦,甚至有些滯後。例如,關於“個體自由”與“集體利益”的平衡,在信息爆炸和輿論場極易被操縱的今天,需要更精細化的理論解析;關於“公平正義”的實現,在自動化浪潮可能導緻大規模失業的未來,需要更前瞻性的製度設計;關於“責任義務”的界定,在跨國企業和數字平颱的影響力日益擴大的現實下,需要更清晰的規範框架。 此外,國傢治理的實踐也暴露齣許多深層問題。如何在快速發展的經濟與環境保護之間找到可持續的平衡點?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維護國傢主權與民族文化?如何應對貧富差距擴大、社會階層固化帶來的社會撕裂風險?如何建立更具迴應性、更透明、更高效的公共服務體係?如何化解意識形態的對立,凝聚社會共識,實現良政善治?這些問題都指嚮一個核心:國傢治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所依循的倫理原則是否具有前瞻性、包容性和實踐可行性。 二、 《新倫理學原理》:重塑現代治理的道德羅盤 《新倫理學原理》正是誕生於對上述時代挑戰的深刻反思。它並非簡單地重復和梳理已有的倫理學說,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套能夠迴應現代社會復雜性、具有前瞻性、並能指導國傢治理實踐的全新倫理學框架。 本書的核心主張在於,在一個日益原子化、碎片化、多元化的社會中,有效的國傢治理不再僅僅依賴於強製性的法律和行政手段,更需要以一種“新倫理”作為其精神內核和行為導嚮。 這種“新倫理”不是一套僵化的道德教條,而是一種動態的、反思性的、注重協商與共識的道德思考方式和價值體係。 1. 價值基礎的重塑:從普遍性到情境性與包容性 本書深入探討瞭在後現代語境下,如何理解和構建普遍倫理價值。它認為,雖然存在一些跨文化的、基本的道德共識(如尊重生命、誠實守信、公平待人),但在具體情境下,價值的判斷和應用需要更強的靈活性和包容性。 情境倫理的深化: 《新倫理學原理》強調,脫離具體情境的道德判斷往往是片麵和無效的。它分析瞭不同社會領域(如科技、經濟、環境、文化)的獨特倫理挑戰,並提齣瞭一種情境分析的方法論,以幫助決策者在復雜交織的利益和價值衝突中做齣更明智的選擇。例如,在科技發展方麵,它不僅關注技術本身帶來的進步,更深入剖析瞭技術應用可能引發的倫理風險,如算法歧視、信息繭房、數據濫用等,並探索如何通過倫理設計來規避這些風險。 多元共容的價值框架: 麵對日益多元的社會群體和價值取嚮,本書呼籲建立一種包容性的價值框架。這意味著,國傢治理需要在尊重和保護不同群體(包括少數族裔、不同宗教信仰者、不同性彆取嚮者等)的閤法權益和價值觀念的基礎上,尋求最大的公約數,促進社會和諧。它不排斥競爭與差異,而是主張在差異中尋找共同點,在競爭中維護公平,從而構建一個更具韌性和凝聚力的社會。 2. 責任倫理的拓展:從個體到集體、從當下到未來 本書突破瞭傳統倫理學以個體為中心的視角,極大地拓展瞭“責任”的概念,將其延伸至集體、製度、國傢乃至人類整體,並強調跨代際的責任。 集體責任與製度倫理: 麵對諸如氣候變化、金融危機、公共衛生事件等需要集體行動纔能解決的問題,《新倫理學原理》強調集體責任的重要性。它分析瞭集體責任的形成機製,探討瞭如何通過製度設計來強化集體責任,例如,構建更有效的跨部門協作機製、健全風險共擔的社會保障體係、以及建立國際閤作的倫理框架。同時,它也關注“製度倫理”,即製度本身的設計是否符閤倫理原則,是否能夠促進公平正義,能否有效規避權力濫用。 跨代際責任與可持續發展: 麵對資源枯竭、環境惡化、債務纍積等問題,《新倫理學原理》將目光投嚮未來,強調我們對後代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它深入探討瞭可持續發展的倫理基礎,提齣瞭一係列關於如何實現代際公平的思考,包括如何在今天的經濟發展中不以犧牲子孫後代的福祉為代價,如何在資源分配上兼顧當前和未來的需求。 3. 治理倫理的實踐化:從理念到行動 《新倫理學原理》的突齣之處在於其強烈的實踐導嚮。 它不僅提齣瞭理論框架,更著力於將倫理原則轉化為國傢治理的具體實踐。 公共決策的倫理審視: 本書提供瞭一套分析和評估公共決策的倫理框架,指導決策者如何在追求效率和效益的同時,兼顧公平、正義、人道等倫理價值。它強調透明、參與、問責等原則在公共決策過程中的重要性,主張建立更具社會韌性的決策機製。 法律製度的倫理優化: 法律是國傢治理的重要工具,但法律本身也需要倫理的指導。《新倫理學原理》探討瞭如何將新倫理原則融入法律的製定、解釋和執行過程中,以確保法律體係更加公正、人道,更能迴應社會發展的新需求。例如,在刑事司法領域,它可能探討如何通過更符閤倫理的方式來處理犯罪與懲罰的關係,關注罪犯的矯正與社會迴歸。 公民參與與社會信任的構建: 良好的國傢治理離不開公民的參與和對政府的信任。《新倫理學原理》分析瞭如何通過倫理化的治理實踐來增進公民的信任,例如,政府的公開透明、誠實溝通、兌現承諾,以及鼓勵公民有序參與公共事務,讓公民感受到被尊重和被賦權。 三、 《國傢治理叢書》—— 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新倫理學原理》作為“國傢治理叢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分捲相互呼應,共同構建瞭一個從宏觀理念到微觀操作,從理論構建到實踐檢驗的完整圖景。 協同效應: 本書的理論創新為叢書中其他關於具體治理領域的書籍提供瞭堅實的倫理基礎和價值導嚮。例如,當其他分捲探討經濟政策、社會保障、科技發展、環境保護等具體議題時,《新倫理學原理》提供的倫理框架能夠幫助讀者理解這些政策和實踐背後的道德考量,以及如何從倫理的維度來評估其得失。 互為支撐: 反過來,叢書中其他分捲對具體治理領域深入細緻的案例分析和經驗總結,也為《新倫理學原理》的理論深化和完善提供瞭寶貴的現實素材。這些具體的治理實踐,無論是成功的範例還是失敗的教訓,都能夠反過來印證和檢驗本書提齣的新倫理原則的有效性與可行性。 總而言之,《新倫理學原理》並非僅僅是一部哲學著作,它更是一份麵嚮所有關心國傢命運、追求社會進步的人們的行動指南。它試圖迴答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在一個復雜多變的世界裏,我們如何纔能構建更具道德感、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傢治理體係?通過重塑倫理價值、拓展責任邊界、以及強調實踐導嚮,《新倫理學原理》為我們指明瞭一條探索現代社會良善治理的道路。 本書適閤以下讀者: 政策製定者和政府官員: 為其提供反思和優化治理決策的理論工具和倫理視角。 法學、政治學、哲學等相關領域的學者和研究者: 為其提供深入研究的理論資源和新的研究方嚮。 關注社會發展和公共議題的公民: 幫助其理解當代社會麵臨的倫理挑戰,並提升其參與公共事務的認知水平。 對人工智能、大數據、基因編輯等新興技術領域倫理問題感興趣的讀者: 提供瞭關於如何應對這些技術變革帶來的倫理睏境的深刻思考。 緻力於推動社會公正、可持續發展和文明進步的各界人士: 提供瞭關於構建更美好社會的價值共識和實踐路徑。 《新倫理學原理》所倡導的“新倫理”,正是我們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能夠凝聚共識、化解矛盾、實現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它邀請讀者一同踏上這場關於倫理與治理的深刻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