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谈美书简

谈美·谈美书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光潜 著
图书标签:
  • 美学
  • 艺术
  • 文化
  • 文学
  • 书简
  • 谈美
  • 中国传统文化
  • 哲学
  • 思想
  • 审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533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593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含章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16
字数:16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朱光潜!
  2《谈美·谈美书简》将朱光潜两本最经典的美学入门书合为一辑,全面呈现作者在美学方面的独到见解。
  3以书信体的形式与读者探讨美是什么、美从哪里来、怎样学习美学等问题,语言通俗易懂,读来亲切生动。
  4通过本书,读者能够地了解中西美学思想的精髓,并提升自己的美学修养,学会慢下来,去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
  
  海报:
  

内容简介

  《谈美》和《谈美书简》是朱光潜两本最为经典的美学入门书,语言通俗易懂,本书将这两部作品合为一辑。《谈美》是朱光潜早年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阐释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谈美书简》是朱光潜晚年的心血之作,探讨了西方美学思想。
  《谈美·谈美书简》中,作者论述了美是什么、美从哪里来、怎样学习美学等问题。通过本书,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中西美学思想的精髓,同时,还能够提升自己的美学修养,学会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权威,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第一人,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蜚声中外。著有《谈修养》《谈美》《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目录

《谈美·谈美书简》目录:
谈美
序// 002
开场话// 005
一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008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014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020
——宇宙的人情化
四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026
——美感与快感
五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031
——美感与联想
六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036
——考证、批评与欣赏
042 // 七 “情人眼底出西施”
——美与自然
048 // 八 “依样画葫芦”
——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054 // 九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艺术与游戏
060 // 十 空中楼阁
——创造的想象
066 // 十一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创造与情感
072 // 十二 “从心所欲,不逾矩”
——创造与格律
078 // 十三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创造与模仿
084 // 十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天才与灵感
090 // 十五 “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的艺术化
谈美书简
一 代前言:怎样学美学?// 098
二 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 104
三 谈人// 111
四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 119
五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126
六 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 137
七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146
八 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 156
九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 165
十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173
十一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82
十二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191
十三 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 199


精彩书摘

  《谈美·谈美书简》精彩书摘: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有几件事实我觉得很有趣味,不知道你有同感没有?
  我的寓所后面有一条小河通莱茵河。我在晚间常到那里散步一次,走成了习惯,总是沿东岸去,过桥沿西岸回来。走东岸时我觉得西岸的景物比东岸的美;走西岸时适得其反,东岸的景物又比西岸的美。对岸的草木房屋固然比较这边的美,但是它们又不如河里的倒影。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我平时又欢喜看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笼盖的世界和更深夜静的月景。本来是习见不以为奇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一层白纱,便见得很美丽。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虽然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在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古董癖也是很奇怪的。一个周朝的铜鼎或是一个汉朝的瓦瓶在当时也不过是盛酒盛肉的日常用具,在现在却变成很稀有的艺术品。固然有些好古董的人是贪它值钱,但是觉得古董实在可玩味的人却不少。我到外国人家去时,主人常欢喜拿一点中国东西给我看。这总不外瓷罗汉、蟒袍、渔樵耕读图之类的装饰品,我看到每每觉得羞涩,而主人却诚心诚意地夸奖它们好看。
  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常觉到农人的生活真是理想的生活,可是农人自己在烈日寒风之中耕作时所尝到的况味,绝不似陶渊明所描写的那样闲逸。
  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语说:“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本来是很酸辛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我小时在乡下住,早晨看到的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晚上看到的也还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觉得它们真是单调无味,现在回忆起来,却不免有些留恋。
  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
  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再就上面的实例说,树的倒影何以比正身美呢?它的正身是实用世界中的一片段,它和人发生过许多实用的关系。人一看见它,不免想到它在实用上的意义,发生许多实际生活的联想。它是避风息凉的或是架屋烧火的东西。在散步时我们没有这些需要,所以就觉得它没有趣味。倒影是隔着一个世界的,是幻境的,是与实际人生无直接关联的。我们一看到它,就立刻注意到它的轮廓、线纹和颜色,好比看一幅图画一样。这是形象的直觉,所以是美感的经验。总而言之,正身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倒影和实际人生有距离,美的差别即起于此。
  同理,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习见的环境都已变成实用的工具。比如我久住在一个城市里面,出门看见一条街就想到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酒店,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银行;看见了一座房子就想到它是某个朋友的住宅,或是某个总长的衙门。这样的“由盘而之钟”,我的注意力就迁到旁的事物上去,不能专心致志地看这条街或是这座房子究竟像个什么样子。在崭新的环境中,我还没有认识事物的实用的意义,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工具,一条街还只是一条街而不是到某银行或某酒店的指路标,一座房子还只是某颜色某线形的组合而不是私家住宅或是总长衙门,所以我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
  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卓文君不守寡,私奔司马相如,陪他当垆卖酒。我们现在把这段情史传为佳话。我们读李长吉的“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几句诗,觉得它是多么幽美的一幅画!但是在当时人看,卓文君失节却是一件秽行丑迹。袁子才尝刻一方“钱塘苏小是乡亲”的印,看他的口吻是多么自豪!但是钱塘苏小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伟人?她原来不过是南朝的一个妓女。和这个妓女同时的人谁肯攀她做“乡亲”呢?当时的人受实际问题的牵绊,不能把这些人物的行为从极繁复的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圈套中划出来,当作美丽的意象来观赏。我们在时过境迁之后,不受当时的实际问题的牵绊,所以能把它们当作有趣的故事来谈。它们在当时和实际人生的距离太近,到现在则和实际人生距离较远了,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
  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他们一看到瓜就想它是可以摘来吃的,一看到漂亮的女子就起性欲的冲动。他们完全是占有欲的奴隶。花长在园里何尝不可以供欣赏?他们却欢喜把它摘下来挂在自己的襟上或是插在自己的瓶里。一个海边的农夫逢人称赞他的门前海景时,便很羞涩地回过头来指着屋后一园菜说:“门前虽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这一园菜却还不差。”许多人如果不知道周鼎汉瓶是很值钱的古董,我相信他们宁愿要一个不易打烂的铁锅或瓷罐,不愿要那些不能煮饭藏菜的破铜破铁。这些人都是不能在艺术品或自然美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艺术家和审美者的本领就在能不让屋后的一园菜压倒门前的海景,不拿盛酒盛菜的标准去估定周鼎汉瓶的价值,不把一条街当作到某酒店和某银行去的指路标。他们能跳开利害的圈套,只聚精会神地观赏事物本身的形象。他们知道在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以太过,可以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这个道理可以拿一个浅例来说明。
  王渔洋的《秋柳诗》中有两句说:“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在不知道这诗的历史的人看来,这两句诗是漫无意义的,这就是说,它的距离太远,读者不能了解它,所以无法欣赏它。《秋柳诗》原来是悼明亡的,“南雁”是指国亡无所依附的故旧大臣,“西乌”是指有意屈节降清的人物。假使读这两句诗的人自己也是一个“遗老”,他对于这两句诗的情感一定比旁人较能了解。但是他不一定能取欣赏的态度,因为他容易看这两句诗而自伤身世,想到种种实际人生问题上面去,不能把注意力专注在诗的意象上面,这就是说,《秋柳诗》对于他的实际生活距离太近了,容易把他由美感的世界引回到实用的世界。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比如裸体女子的照片常不免容易刺激性欲,而裸体雕像如《密罗斯爱神》,裸体画像如法国安格尔的《汲泉女》,都只能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是因为照片太逼肖自然,容易像实物一样引起人的实用的态度;雕刻和图画都带有若干形式化和理想化,都有几分不自然,所以不易被人误认为实际人生中的一片段。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压韵,不论平仄,作诗却要压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

前言/序言


谈美·谈美书简:一次穿越时空的审美对话 《谈美·谈美书简》并非一本关于艺术史的编年体叙述,也不是一本严谨的美学理论专著,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得以窥见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灵魂,如何用文字捕捉、表达、追寻那稍纵即逝的美。这本书集合了数封跨越时空的通信,这些通信并非出自名家巨匠,也并非讨论宏大的哲学命题,而是那些寻常而又不凡的灵魂,在面对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时,所发出的真挚的、带有个人印记的感叹与思索。 想象一下,在某个阳光透过老式玻璃窗洒在地板上的午后,一位年轻的画家,在画布前反复摩挲着他的画笔,心中涌动着对色彩与光影的迷恋,却又苦于无法将那份悸动转化为笔下的线条。他写信给远在异乡的挚友,一位同样热爱文学的女子,诉说着他捕捉色彩时的困惑,以及那些一闪而过的、关于美的灵感。他描述着黄昏时天空的渐变,树叶在微风中摇曳的姿态,以及他试图在画布上重现这一切时的挣扎。他没有引用任何艺术评论家的理论,只是纯粹地描绘自己内心的感受,那种对形式、对意境的渴望,那种对“存在”本身的一种深刻觉察。 而那位收信的女子,她可能正倚在窗边,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诗集。她读到一句触动心弦的诗句,或是看到一朵悄然绽放在墙角的野花,都会让她感到一种莫名的欣喜,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共鸣。她回信给画家,没有直接评论他的绘画技艺,而是分享了她最近阅读的散文,那些描绘田园风光的文字,那些歌颂平凡生活之美的篇章。她或许会提及,当她看到一篇关于某个乡村老人在日落时分,静静坐在门前,脸上刻满岁月痕迹却依旧安详的描写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平静和感动。她会说,美,有时候就藏在那些最朴素、最不经意的瞬间,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复杂的技巧,只需要一颗能够感受的心。 这两位年轻人的通信,或许只是这本书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可能,我们会在书中读到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在收到孙子寄来的、描绘着他家乡山水的小小画作时,感慨万千。他或许会回忆起自己年少时,是如何在同样的山水之间,度过了一个个充满好奇的童年,那些儿时的玩伴,那些夏夜的蛙鸣,那些秋日里飘落的黄叶,如今都化作了记忆中的珍珠,闪耀着淡淡的光芒。他写给孙子的信,与其说是对画作的评价,不如说是对过往岁月的追忆,是对人生中那些纯粹而美好的时光的怀念。他或许会说,你画的这棵老树,让我想起我小时在树下捉迷藏的日子,那时天空是那么蓝,风是那么轻,一切都那么简单,而又那么完整。 另一位作者,可能是一位在异国他乡漂泊的游子,在某个节日里,收到了远方亲人的问候。他或许会在异国街头,看到一种从未见过的街头艺术,或是在一家小小的咖啡馆里,听到一段悠扬的异域旋律。这些陌生的、却又意外地触动他心弦的事物,让他联想到了家乡的节日氛围,联想到了亲人们的笑容。他写下的文字,也许没有直接提及“美”,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情感的珍惜,以及在不同文化碰撞中,所产生的独特体验。他可能会描述,当他听到一段节奏明快的音乐,看到人们在街头随着音乐起舞时,他感受到的那种自由与快乐,那种超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共通的情感。 《谈美·谈美书简》的魅力,就在于它展现了“美”的多种维度,而这些维度,都来源于最真实的生活体验。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贴近人心、触及灵魂的低语。在这里,美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凝结在笔尖的温度,是沉淀在文字里的情感,是流淌在生活中的细流。 你会读到,有人在描绘一次偶然的遇见,一位陌生人在街角递给她的、一个不知名的、散发着淡淡清香的小花,那个瞬间,整个世界都变得温柔起来。她写信感谢那位陌生人,感谢那份突如其来的善意,感谢那朵小花带来的,一种超越物质的、纯粹的愉悦。 你会读到,有人在讲述一次行走在山林中的经历。他被清晨的薄雾笼罩,脚下是湿漉漉的苔藓,耳边是鸟儿清脆的鸣叫。他没有急于赶路,而是停下来,感受着那种宁静,感受着大自然赋予的、一种原始的、涤荡心灵的力量。他写下的文字,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在独处中,所体会到的那种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深邃的美。 这本书,或许还会收录一些关于“丑”的思考。比如,有人在描述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那里有破败的墙壁,生长的杂草,以及随处可见的垃圾。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依然能发现一些微小的生命力,一株倔强的小草从石缝中钻出,一只小鸟在废墟上筑巢。他会写道,即使是“丑陋”的环境,也可能孕育出顽强的生命,而这种生命力本身,就带有一种令人动容的力量,一种沉默的美。 《谈美·谈美书简》更是一本关于“感受”的书。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用心去观察,去体会。它告诉我们,美,并非只存在于博物馆的展品,或音乐会的殿堂,它就藏在我们的身边,藏在每一个细微的瞬间,藏在每一次真诚的交流中。它提醒我们,去关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去倾听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声音,去感受那些被我们压抑的情感。 这本书的书信往来,展现了人与人之间,因为对美的共同追求而产生的连接。这些通信,就像一座座桥梁,连接着不同的个体,也连接着不同的时代。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得以窥见,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普通人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拥抱、去创造美。 这并非一本以“如何欣赏美”为目的的教程,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一次漫长的、关于“美”的探寻之旅。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不是结论,而是起点。它希望唤醒的是读者内心深处的审美意识,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的美。 想象一下,你读到一位母亲,在看着自己的孩子熟睡时的安详模样,心中涌起的爱与柔情。她写给远方的丈夫,描述着孩子呼吸的韵律,嘴角微微上扬的弧度,以及那一刻,她感受到的,作为母亲的、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这幸福,或许就是一种最简单、最纯粹的美。 又或者,一位学者,在某个深夜,偶然翻阅一本古籍,被其中一段描绘古人生活场景的文字所打动。他感受到那种跨越千年的共鸣,感受到古人在文字中留下的情感印记。他写下自己的感受,将这份跨越时空的连接,用现代的文字重新诠释。 《谈美·谈美书简》正是由这样无数个细微而真挚的瞬间汇聚而成。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戏剧性的冲突,它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在于它的细腻,在于它对人心灵最深处的触动。它是一份份珍贵的、关于“美”的私人记录,它邀请每一位读者,也开始记录属于自己的、关于美的点滴。它让我们相信,美,无处不在,只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愿意感受的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带着些许复古感的字体搭配上柔和的色彩,一下子就让人心生亲近。初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书卷气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安静的午后,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泛黄的纸页上。它的装帧精致,手感温润,让人忍不住想捧在手里细细品读。内容上,它似乎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关于“美”的深度探索,这种探索并非停留在表面的赞叹,而是试图触及事物本质的脉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克制而又深沉的思考,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堆砌,却字字珠玑,直抵人心。比如,它似乎探讨了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缺席,以及我们如何重新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细微的美好瞬间。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观点,更像是在搭建一个思考的框架,鼓励我们用更敏感的视角去观察周遭的世界。它让我意识到,审美是一种能力,需要后天的培养和不懈的探索。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整体感受,简直像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洗涤。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时而如哲人般娓娓道来,时而又像一位老友般亲切地分享自己的感悟。它的结构并非线性的,更像是一张巨大的思维网,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特的节点,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我尤其佩服作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比较分析,那种跨越时空的洞察力令人叹服。书中对于“形式与内容”这对古老命题的新鲜解读,对我触动颇深。它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探讨了它们之间那种微妙的、互相成就的关系。这种细腻的处理,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触手可及。阅读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文字构筑的迷宫,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既有探索的艰辛,更有豁然开朗的喜悦。这本书对提升一个人的审美素养,无疑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评分

坦率地说,一开始我对这种主题的书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担心会过于学院化或矫揉造作。然而,这本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构建了一个关于感知世界的独特体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无数的“切入口”让我们进入“美”的殿堂,而不是要求我们一步登天。比如,书中对“不完美之美”的论述,充满了一种人文主义的温暖和包容。它教会我如何欣赏那些带有瑕疵、充满生命痕迹的事物,这比单纯追求完美要深刻得多。每一次拿起这本书,都像是在给自己的心灵进行一次“美育按摩”,舒缓了平日里被效率和功利性挤压的感知力。书中的节奏掌握得极好,张弛有度,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同时又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供读者进行二次思考和情感代入。

评分

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速食品”。它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最显著的改变是,我开始更在意光线的角度、材料的纹理以及色彩之间的微妙关系。作者似乎拥有将复杂理论拆解成易于理解的“生活实例”的超凡能力。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什么是美”,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提问和引导,让我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才是高明之处。整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但表达方式却充满灵动,这一点非常难得。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被重新校准了,像是给眼睛重新装上了一副更高清、更具分辨力的镜头。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的案头书,每一次重温,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像是在品味一壶陈年的好茶,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力量,着实让人惊艳。它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抽象、难以言喻的感受具象化。比如,作者描述光影变化时所用的词汇,精准到仿佛能让人“看”到那种流逝的美感。我最喜欢它探讨的“时间性”与“永恒性”在审美体验中的交织。它不像其他美学书籍那样高高在上,而是非常接地气,将宏大的哲学思考融入到对一片叶子、一栋建筑乃至一次对话的审视之中。书中的一些段落,我不得不反复阅读,不是因为晦涩难懂,而是因为其蕴含的信息量太大,需要时间慢慢消化。它迫使我跳出自己固有的认知舒适区,去接受那些挑战传统观念的新视角。阅读这本著作,更像是一场与作者智识上的深度对话,虽然没有真正的声音,但那种思想的碰撞却异常激烈和愉悦。

评分

还好

评分

书的纸质量不错,内容有点深奥。。。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很棒的书,我喜欢

评分

满意

评分

内容没的说 但这个版本的开本有些太大了 显得不太精致

评分

书的纸质量不错,内容有点深奥。。。

评分

包装还可以!

评分

书本质量很好,物流也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