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站界面设计(原书第2版)

社交网站界面设计(原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艾琳·马龙(Erin Malone),克里斯汀·克拉姆利什(Christian Crumlish) 著,吴桐 译
图书标签:
  • 界面设计
  • 社交媒体
  • 用户体验
  • 网页设计
  • 移动应用
  • 设计原则
  • 交互设计
  • 视觉设计
  • 用户界面
  • 设计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740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720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O'Reilly精品图书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今天的设计师、开发者和创业者必须面临创造社交界面的挑战,从而促进用户间的交流和社区的发展。但是想要熟练掌握其中微妙的技巧,以及理解社交体验的基石,常常比表面看起来更困难。在本书中,作者分享了来之不易的设计见解:什么有用,什么没用,以及为什么。通过学习100多种模式、设计原则和佳实践,您将与用户共同创造并发展健康的在线社区。

目录

前言1
第一部分 什么是社交模式
第1章 什么是社交用户体验模式17
社交产品的一点渊源17
所谓的原则、最佳实践和模式是什么24
接下来做什么32
延伸阅读34
第2章 社交的核心37
社交,但不仅仅是社交38
社交网站要有意设计得不够完善39
重写本45
像人一样会话48
不要中断电子邮件55
要开放56
从游戏中学习经验 56
反模式的“货物崇拜”56
反模式:“嬉皮街”58
反模式:“苍蝇王”59
把握道德尺度60
延伸阅读61
第二部分 我是某某
第3章 邀你加入65
参与65
注册67
登录 76
二元认证80
PIN 81
指纹或Bio指纹83
登录连续性84
退出86
邀请 89
接受邀请90
发送邀请92
密码的反模式 95
授权96
内测版99
欢迎界面106
重新登录108
延伸阅读113
第4章 我的其余部分在哪里115
身份 116
个人资料 121
推荐(或者个人推荐) 136
个人首页138
身份反光镜140
用户名片或联系人卡片144
署名147
头像150
便携式身份 154
延伸阅读 155
第5章 我们在这里157
“在线”的简史 159
“在场”的未来 160
好友列表 169
活动流171
状态播报173
管理最新更新 175
延伸阅读180
第6章 你会从这个人手里买二手车吗181
声誉影响行为182
竞争图谱183
等级185
有命名的等级185
有编号的等级188
标签191
奖励192
可收集的奖励 193
用户给用户的奖励 195
排名198
积分198
排行榜201
前X名 207
监控声誉的工具 210
好友排名 211
为了赢 212
延伸阅读 215
第三部分 我们想要的社交对象
第7章 狩猎者219
收藏 219
保存220
收藏夹224
显示227
添加/订阅229
添加标签231
通过标签查找235
标签云 237
延伸阅读240
第8章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241
开启自然“口碑”的工具 241
发送/共享图标242
小书签246
私人共享 247
发送248
临时性隐私250
短暂共享 252
赠送礼物253
公开共享 255
共享259
转发261
社交书签263
上传到云 264
嵌入265
被动共享267
延伸阅读268
第9章 全球化的肥皂箱269
广播270
博客270
播客 275
视频博客275
微博276
发布276
电子杂志 277
发布时间278
权利281
服务条款281
许可协议284
延伸阅读290
第10章 长时间倾听,第一次反馈291
征求反馈291
投票推动296
赞成/反对评级法300
评定等级(星级或1~5级)308
多项评定310
留言313
评论316
征求反馈320
延伸阅读324
第11章 Watson,快来327
同步沟通与异步沟通330
登录并参与沟通330
元对话330
论坛331
公共对话334
私密对话337
群组对话339
网战343
回复通知344
延伸阅读345
第四部分 社区里美好的一天
第12章 齐心协力盖房子349
协作349
管理项目350
投票354
协作编辑357
建议360
编辑此页361
wiki之道363
众包366
延伸阅读368
第13章 从小道消息中得知的369
持续上升369
收听374
关注374
过滤375
推荐377
社交搜索380
实时搜索380
会话搜索383
确定主轴384
预测内容385
延伸阅读385
第14章 我们中的一员387
人际关系387
找人389
添加好友399
交际圈407
推介人际关系414
删除好友416
“前男友”反模式420
群组421
年龄和这有什么关系427
延伸阅读432
第15章 好警察,坏警察435
社区管理436
共同管理439
群组自我调节443
协作筛选445
举报446
延伸阅读449
第16章 身处何方451
本地关系451
本地活动453
会面453
派对463
日程安排468
提醒473
地理位置标记474
地点定位或我的附近478
地点跟踪或者我去过了哪里481
周边483
延伸阅读486
第五部分 更多的考量
第17章 企业也是人,我的朋友489
消费者的企业软件体验491
员工是移动的492
单一登录492
企业身份和概况493
联系人和关系493
什么是社交对象494
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494
状态/活动行踪494
不依靠邮件的沟通495
管理和运作496
其他工具499
延伸阅读499
第18章 围绕开放设计501
与别人打成一片502
输出的开放性506
标准的开放性(语义和微格式)509
载入的开放性511
托管模块512
双向流通514
开放的应用程序接口(API)514
延伸阅读515
后记517


“信息流”的艺术:构建引人入胜的社交体验 想象一下,您正在指尖滑动,一个接一个地探索着朋友的动态,欣赏着精美的图片,参与着热烈的讨论。您是否曾好奇,这些看似流畅、自然的信息流是如何被精心编织,最终呈现在您眼前?这背后,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一门关于人类心理、视觉传达和交互艺术的综合学问。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按钮和颜色的教程,而是深入探索社交网站界面设计的核心——如何通过界面语言,引导用户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参与,并最终在虚拟世界中建立起真实而有意义的连接。我们将一同剖析那些成功的社交平台,是如何在繁杂的信息中,提炼出用户最关心的焦点,用最直观的方式呈现,让每一次滑动、每一次点击都充满愉悦和价值。 第一章:连接的基石——理解用户与平台 在着手设计之前,我们必须先深入理解“连接”的本质。社交网站的核心在于“人”,而“人”的社交需求是多样的、动态的,并且受到文化、技术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我们将从用户研究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绘制用户画像,识别他们的核心痛点、动机和期望。例如,一个年轻的学生可能更看重即时通讯和兴趣圈子的发现,而一个职场人士则可能更关注专业交流和人脉拓展。理解这些差异,是打造能够真正触达用户内心的界面的第一步。 同时,我们也要审视平台本身的定位和目标。是做一个内容分享的社区,还是一个基于LBS的社交探索工具?是专注于短视频的娱乐,还是提供深度长文的知识分享?不同的平台定位,决定了其核心功能、信息优先级以及视觉风格。我们将一同学习如何将平台愿景转化为具体的设计目标,并确保界面设计能够有力地支撑这些目标。 第二章:视觉的语言——信息架构与导航的艺术 信息架构是社交网站的骨骼,而导航则是指引用户探索这片数字领地的地图。一个清晰、直观的信息架构,能够让用户在海量信息中快速找到他们想要的内容,避免迷失和挫败感。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卡片分类、树状图等方法,对信息进行逻辑梳理和分组,并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导航系统。 导航设计并非简单的菜单栏和按钮堆砌,而是要考虑用户的使用场景和心智模型。在移动端,我们可能会倾向于底部标签栏,方便单手操作;在PC端,侧边栏则能承载更多信息。我们将探讨不同导航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平台特性和用户习惯,选择最合适的导航方案。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思考如何通过视觉提示和反馈,让用户时刻清楚自己身在何处,以及如何前往目的地。 第三章:内容的呈现——打破信息孤岛,聚焦用户体验 社交网站的核心是“内容”,而界面设计的重要职责就是将这些内容以最吸引人、最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将深入探讨“信息流”的设计之道。如何平衡信息的密度与可读性?如何让不同类型的内容(文字、图片、视频、链接)和谐共存,并各有侧重? 我们不再将信息流视为简单的列表,而是将其看作一个动态的、有生命力的信息场。通过排版、留白、视觉层次感等手段,引导用户的视线,突出重点信息,并鼓励用户进行深度阅读或互动。例如,如何设计吸引人的卡片式布局,让每一条动态都像一件独立的作品?如何运用动效,让信息的加载和切换更加流畅自然?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内容的个性化呈现。社交平台越来越强调“千人千面”,如何通过算法和用户偏好,为用户定制专属的内容流,是提升用户粘性的关键。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需要界面设计来配合,例如,如何设计用户可以自定义内容过滤和排序的选项,让他们拥有更多掌控感。 第四章:互动的温度——驱动参与与建立连接 社交平台的生命力在于用户的互动。界面设计需要成为连接用户、激发互动的设计师。我们将深入研究各种互动机制,从简单的点赞、评论、分享,到更复杂的群组讨论、话题标签、实时连麦。 我们不仅要设计出易于操作的互动按钮,更要思考如何通过界面语言,营造积极、友好的互动氛围。例如,评论区的排序逻辑、表情符号的使用、@用户的提示,都能够影响用户参与的意愿和体验。我们将学习如何设计恰当的反馈机制,让用户知道他们的操作已被接收,并获得相应的回应。 更进一步,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更深层次的连接。如何通过小组功能、活动组织、共同兴趣匹配等,帮助用户发现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何设计一些能够激发情感共鸣的元素,例如,在生日时显示朋友的祝福,在重要的节日发送温馨提示?这些细节,能够让冰冷的界面充满人情味,让用户感受到被关怀和被理解。 第五章:情感的共鸣——色彩、排版与品牌个性的融合 视觉是用户感知界面的第一要素,而色彩、排版和品牌个性则是塑造用户情感体验的关键。我们将深入理解色彩心理学,探讨如何运用不同的色彩方案,来传达平台的情感基调。例如,蓝色通常给人信任和专业的感受,绿色则象征着生机和活力。 排版设计同样至关重要。字体的选择、字号的大小、行距的设置,都会影响界面的可读性和视觉美感。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一致的排版风格,为用户带来统一、舒适的阅读体验,并体现品牌的专业度。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将品牌个性融入到界面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中。从Logo的设计到插画风格,再到动效的节奏,都要传递出品牌的独特DNA。一个具有鲜明品牌个性的界面,更容易在用户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建立起情感上的连接。我们将探讨如何避免设计上的“同质化”,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社交体验。 第六章:用户旅程的优化——从新手引导到忠诚用户 用户的生命周期在社交平台中是动态变化的。从第一次接触平台的新手,到日日活跃的忠诚用户,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挑战。我们将深入研究用户旅程的各个阶段,并设计相应的界面策略。 对于新用户,我们需要提供清晰、友好的新手引导,帮助他们快速理解平台的核心功能,并完成首次互动。一个糟糕的新手体验,可能导致用户在第一时间流失。我们将学习如何设计直观的入门流程,并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提示。 对于活跃用户,我们需要不断提供新的内容和互动机会,保持用户的新鲜感和参与度。如何设计有效的个性化推荐,让他们始终能发现感兴趣的内容?如何设计能够鼓励他们持续分享和互动的功能?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例如,如何设计清晰的帮助中心和客服入口,以及如何处理负面反馈和危机公关。一个完善的用户旅程优化,能够确保用户从初次尝试到长期留存,都获得积极的体验。 第七章:可访问性与包容性——为所有人构建的数字空间 在构建数字世界时,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可能面临障碍的用户。可访问性(Accessibility)和包容性(Inclusivity)的设计,是衡量一个社交平台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我们将探讨如何为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运动障碍等用户群体,提供无障碍的访问体验。 这包括使用足够的色彩对比度、提供文字替代说明、支持键盘导航、允许用户调整字体大小等。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包容的心态去设计,尊重用户的多样性,避免歧视性的语言和内容。一个真正包容的社交平台,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第八章:未来的探索——新技术与新趋势的展望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交媒体的形态也在不断演变。本书的最后一章,我们将放眼未来,探讨新兴技术将如何影响社交网站界面的设计。例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社交互动?人工智能(AI)将在个性化推荐和内容生成方面扮演怎样的角色? 我们将一起思考,在这些新的技术浪潮下,界面设计需要如何调整和创新,以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设计更沉浸式的VR社交体验?如何让AI成为用户创造内容的得力助手? 这本书,不仅是一份关于社交网站界面设计的指南,更是一次关于“连接”与“体验”的深刻思考。它将带您深入了解优秀社交平台背后的设计逻辑,激发您创造更具吸引力、更有价值的数字社交体验。无论您是初入设计领域的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行业资深人士,都将在这场探索中获益匪浅。让我们一同用设计,点亮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构建一个更丰富、更美好的数字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平面设计师,我一直觉得社交网站界面的设计似乎与我熟悉的传统平面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别。直到我翻开《社交网站界面设计(原书第2版)》,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片面。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社交网站的界面设计放在了用户体验、行为心理甚至商业战略的宏观框架下进行审视,这对于我这样背景的设计师来说,无疑是一次全新的视角冲击。 书中对“信息过载”的处理方式,让我对信息呈现的逻辑有了重新的认识。以往我可能更侧重于如何让信息“好看”,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信息“易于消化”和“快速获取”。作者提出的“渐进式披露”原则,以及如何通过卡片式设计、分组展示等方式,有效地引导用户浏览信息,都为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用户旅程地图”的讲解。它详细地阐述了如何通过梳理用户的每一个触点,来发现设计中的痛点和机会。这与我以往的设计流程有所不同,但我能立刻感受到这种方法的强大之处。通过了解用户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和情绪,我们才能设计出真正能够解决用户问题的界面。 此外,本书对“A/B测试”和“数据驱动设计”的强调,也让我看到了社交网站设计与传统设计在迭代和优化方式上的巨大差异。我了解到,优秀的设计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持续的测试和反馈中不断演进的。这种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对于我未来的设计工作,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这本书的内容虽然聚焦于社交网站,但其中蕴含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论,对于任何类型的数字产品设计都具有普适性。它让我看到了设计的无限可能性,以及技术与艺术融合的魅力。

评分

作为一个对“效率”有着极度追求的技术爱好者,《社交网站界面设计(原书第2版)》这本书,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启发。我一直认为,好的设计就应该最大化用户的时间和精力,让一切操作都变得简单高效。而这本书,则将这一理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关注了“如何做得快”,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做得对”。 书中关于“任务流程优化”的章节,让我对如何减少用户操作步骤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合并按钮或减少弹窗,而是从用户完成目标的全过程出发,去思考如何去除不必要的干扰,让每一个环节都顺畅无阻。我之前总是在想如何让界面“漂亮”,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漂亮”在于它的“顺手”。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错误处理”的讲解。在复杂的数字交互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通过清晰、友好的错误提示,引导用户纠正错误,避免沮丧,这直接影响着用户对产品的好感度。它提供的设计范例,让我在面对类似问题时,不再感到束手无策。 此外,本书对“个性化推荐”和“智能匹配”的设计原则的深入探讨,也让我看到了社交平台在利用技术提升用户体验方面的巨大潜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信息,而是如何通过智能的算法,将用户最感兴趣的内容精准地推送给他们,从而节省用户筛选信息的时间。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优秀的社交网站界面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学,更是对用户心理、行为模式以及技术实现的高度整合。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思考框架,让我在设计或评估任何数字产品时,都能更加全面和深入。 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简直让我醍醐灌顶!作为一名正在学习UI/UX设计的学生,之前总是觉得自己的设计作品缺少了点“灵魂”,虽然功能性做得还不错,但用户体验总是有那么点不尽如人意。拿到《社交网站界面设计(原书第2版)》之后,我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书中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为什么某些社交网站界面能让人爱不释手,而另一些却让人望而却步。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么做”。 比如,关于信息架构的部分,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如何将复杂的社交信息组织得清晰明了,让用户能够快速找到他们想要的内容,而不是被海量的信息淹没。我之前总是在纠结布局和元素摆放,以为越花哨越能吸引人,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简洁、直观才是王道。它讲解了“沉没成本效应”在用户留存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社交证明”来增强用户信任感,这些理论在实际设计中都非常有指导意义。 书中的配色和排版建议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前总觉得只要好看就行,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颜色和字体不仅仅是装饰,它们承载着情感,影响着用户的感知。它提供了关于色彩心理学在界面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品牌调性和目标用户来选择合适的字体和字号,这些都是我之前忽略的细节。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讨论了许多关于用户行为模式的洞察,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引导和增强用户互动。例如,关于“心流”状态的营造,以及如何通过微交互来提升用户参与感,这些都让我对社交网站的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非常详实,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理论如何在实践中落地,并且分析得头头是道。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社交网站界面设计宝典。它不仅适合初学者,也对有一定经验的设计师有着极大的启发。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社交网站界面设计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作为一个混迹互联网多年的资深网民,我一直对那些让我沉迷其中、流连忘返的社交平台情有独钟,同时也很好奇它们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设计“魔法”。《社交网站界面设计(原书第2版)》这本书,简直就是给我这位“旁观者”提供了一次深入幕后的绝佳机会。它没有像一些技术书籍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代码或生硬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用户友好”的方式,娓娓道来社交网站界面设计的精髓。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用户情感化设计”的章节。作者通过对大量成功社交产品的拆解,揭示了它们如何通过细微的设计细节,比如动效的运用、错误的反馈提示、甚至是加载动画,来触动用户的情感,从而建立起一种亲切、甚至是依赖的关系。我之前总觉得这些小地方可有可无,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恰恰是这些“软”的元素,才是留住用户的关键。 书中对于“社区氛围营造”的讨论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关于界面美观,更是关于如何通过界面设计来鼓励用户生成内容、促进用户之间的互动,从而形成一个活跃、有生命力的社区。作者提出的“游戏化”设计原则,以及如何通过徽章、积分、排行榜等机制来激励用户参与,都让我茅塞顿开。我开始反思自己曾经使用过的那些社交软件,有些之所以让我觉得“有趣”,正是因为它们在潜移默化中运用了这些设计策略。 另外,本书对“可访问性”和“包容性设计”的关注也让我倍感赞赏。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用户的多元化需求,而这本书却能站在更高的维度,思考如何让不同人群都能顺畅地使用社交平台。它提供的具体方法和考量因素,对于未来设计一个真正普惠的社交产品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从一个用户的角度,对社交网站的设计有了更宏观、更深刻的认知。它不仅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更让我看到了一个优秀界面设计所能带来的巨大价值。

评分

对于我这个从小到大,几乎见证了所有主流社交媒体兴衰的用户来说,《社交网站界面设计(原书第2版)》这本书,无疑是一把解锁我心中无数“为什么”的金钥匙。我总是在想,为什么有些App设计得那么舒服,让我情不自禁地想一刷再刷,而另一些则让人感到笨拙和不适?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生动和深入的方式,解答了我这些困惑。 我最着迷的部分,是书中对于“情感连接”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做出好看的界面,更是教我们如何通过设计去理解和满足用户的深层情感需求。比如,关于“归属感”的营造,它列举了许多巧妙的设计方法,让我意识到,那些让我们觉得“温暖”和“被接纳”的社交体验,很大程度上都源自于这些精心设计的界面元素。 书中关于“互动机制”的剖析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总以为点赞、评论、分享是理所当然的功能,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们背后隐藏的心理学原理。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些互动,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最大化互动的价值,让用户感受到参与的乐趣和意义。 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信任建立”的章节。在如今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网络环境中,如何让用户信任一个平台,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实用的设计策略,比如清晰的隐私政策展示、可信的信息来源标识,以及用户评价体系的构建等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读起来不像是在看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更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在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用户,变成了一个能够主动思考和分析设计背后逻辑的“观察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