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的兴起:科学与现代性的塑造(1210-1685)(套装上下册)

科学文化的兴起:科学与现代性的塑造(1210-1685)(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斯蒂芬·高克罗杰 著,罗晖,冯翔 译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文化史
  • 现代性
  • 科学文化
  • 欧洲史
  • 知识史
  • 思想史
  • 社会史
  • 历史学
  • 中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498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91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特种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系“科学文化译丛”之一,是作者一部长时段的科学史著作,通过广阔的历史画卷,本书展开了西方科学文化成长的历程,并重点探讨了作者所关注的“科学的自主化进程”与“科学的合法化进程”问题。作者在对早期现代西方、古代中国、中世纪伊斯兰的科学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以后,意识到科学在当代的显赫地位并非与生俱来的,直到17世纪,“自然哲学”(即今天所说的科学)才开始演变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典范,此后科学很快就成为现代性和现代文明的主要标志。在现代科学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神启(基督教的认识体系)、自然哲学与真理的关系就像一个“三角结构”,神启和自然哲学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而百川归海似的达到真理。


作者简介

斯蒂芬·高克罗杰,英国著名历史学教授,悉尼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他还是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的正式成员、国际科学史科学院的通讯成员,因为科学史与数学史领域内的杰出贡献,2001年获得澳大利亚的百年纪念奖章。高克罗杰对科学史有较深入的研究,尤其关注比较历史学的研究,本书是他一系列科学文化研究著作的第一部。

罗晖,博士,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曾任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区管理处副处长、办公厅调研室调研一处处长、中国驻美使馆科技处一等秘书、中国科协调宣部副部长、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以及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战略与政策、区域创新研究、科技人才、国际科技合作,科学传播等,主持 “国家科技评估制度研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十三五规划专题研究”等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

冯翔,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文化、科学传播,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学术成果为专著《判决性实验——拉瓦锡化学革命研究》(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与袁江洋研究员合作完成。


精彩书评

  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此书的内容时刻提醒着我们……作者作为哲学史家的辉煌成就。
  ——《泰晤士文学增刊》

  一个激动人心的计划……一种令人难忘的表达方式……将许多高深的素材融为一体。
  ——《自然》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五百年间西方科学的兴起,揭示了促使新的科学文化发展的动力和诱因。
  ——《选择》

目录

(上册)第一部分
第1章 科学与现代性
启蒙的诠释
科学自主
方法与合法化
第二部分
第2章 从奥古斯丁综合到亚里士多德合金
奥古斯丁综合
向经院文化的转变
对亚里士多德的谴责
亚里士多德合金
竞争中的形而上学概念
第3章 自然哲学的复兴
作为经院哲学候选者的柏拉图主义
自然主义与自然哲学的范围
晚期的经院哲学
第4章 对自然与物理-神学的诠释
第一因
对自然的诠释
诠释学
上帝的先验论对物理-神学
第三部分
第5章 重构自然哲学
关于发现的问题
思辨学科与生产新知识的学科
各种假设以及天文学的物理学地位
第6章 自然哲学家的重建
思辨哲学家与生产新知识的哲学家
哲学的地位与角色
自然哲学家与狂热者
第7章 研究目标
柏拉图之洞穴寓言与苏格拉底之反诘法
真理和客观性
自然哲学的目标

(下册)第四部分
第8章 机械论的兴起与微粒论
微粒论与原子论
伽桑狄与原子论的合法性
贝克曼与物理数学
微粒论与机械论: 霍布斯
笛卡尔的《哲学原理》
笛卡尔的宇宙论
地球的形成
第9章 机械论的范围
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
生物机械论
自然哲学和医学
第10章 实验自然哲学
自然志和物质理论
自然志研究的焦点: 吉尔伯特与培根之比较
空气泵研究: 霍布斯和玻意耳
颜色的产生: 牛顿与笛卡尔
使解释前提适应被解释项
第11章 自然哲学的定量化
流体静力学与运动学
运功的定量化研究
力学运动学
宇宙混沌
动力学
第五部分
第12章 知识的统一
普遍的因果关系
政治-神学与自然哲学
物理-神学与自然哲学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前言/序言

  中文版序
  我1950年出生于英格兰北部的工业棉花产地奥尔德姆(Oldham),我的父亲是英格兰人,母亲是来自爱尔兰的移民。我的父亲是航空工业的模型技工(pattern maker),早年是在奔宁山脉(Pennine Hills)的一个农场中长大的。我的母亲来自爱尔兰的西南部的利斯托尔(Listowel),是一位簿记员。我早年在一所天主教的文法学校(属于英国旧式教育制度,相当于我国的中学教育)就读,在这所学校中短暂地学习了图书管理学和经济学以后,因为感到自己不适合学习这些,于是我离开学校,工作了一段时间,我从事过多个职业,包括产业工人、建筑工地工人、文职人员。在1970年,我进入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的伯克贝克学院(Birkbeck College),开始学习哲学。在英国,伯克贝克学院的独一无二之处是所有的课程都是开设于夜间,学生因此可以在白天从事有收入的工作。此外,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成年人,学生中的很多人已经获得了其他专业的学位。在伯克贝克学院的学习生涯使我逐渐形成探讨广泛的智识问题所需要的学术基础,并为我打开了一个结构化的智识世界的大门,从此彻底地改变了我的一生。
  直到这个时候,我的学术生涯还是极为平凡的,但伯克贝克学院为我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学习环境,而且该学院的学业评判组(Board of Examiners)授予了我第一流的荣誉学位,于是我得以1974年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尽管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但我同时对社会科学和政治科学也有着广泛的兴趣,从1970年代初开始,我经常参加各种研讨会以及马克思主义者的读书小组。剑桥大学为那些热爱探讨智识、政治、美学等话题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在当时比较少见的论坛,这一点与伯克贝克学院相似,但剑桥大学的规模无疑更大。1970年代初,哲学的学术氛围可以清晰地区分为两个趋势,一个趋势是分析哲学的自由的形式化特征及其琐碎的问题,另一个趋势是欧洲大陆哲学的大量空洞的修辞学特征,很多学习哲学的学生对此感到无所适从,我同样如此。
  法国学者对我学术生涯的早期兴趣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加斯东·巴士拉(Gaston Bachelard, 1884—1962)、亚历山大·柯瓦雷(Alexandre Koyré, 1892—1964)、乔治·康居朗(Georges Canguilhem, 1904—1995)、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对我的影响很大,我1976年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在探讨巴士拉。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比较研究了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物理学解释的概念,1978年公开出版,书名为《解释结构》(xplanatory Structures),1978年我获得了剑桥大学卡莱尔学院(Clare Hall of Cambridge)的一个助研职位(Research Fellowship)。我一年后去了澳大利亚,在墨尔本大学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获得一个助研的职位。我在剑桥大学时期的上级领导布赫达尔(Gerd Buchdahl, 1914—2001)是这个系的主要创立人。布赫达尔在二战爆发之前不久匆匆逃离德国,转往英国,之后又去了澳大利亚,而布赫达尔所乘坐的邮轮“杜勒拉”号(Dunera)则是满载着中欧的犹太民族中的知识精英,二战后,他们对澳大利亚的智识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布赫达尔在1940年代末期和1950年代初期建立起墨尔本大学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此后又回到了英国,在剑桥大学任教,而且以墨尔本的这个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为榜样来建设剑桥大学崭新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而我这个时候在墨尔本认识了我现在的妻子海伦·欧文(Helen Irving),她现在已经成为一位著名的宪法律师(constitutional lawyer),我在1981年获得了悉尼大学的哲学系的讲师职位(lectureship)。
  在1980年代初,我致力于探讨古希腊数学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的算术概念”问题上公开发表了两篇论文,但与此同时,由于受迈克尔·达米特(Michael Dummett, 1925—2011)的语言哲学和逻辑学的重要影响,我开始对逻辑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科学的发展中,推论(inference)方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用一种不同于以往学者的研究进路对此进行了新的研究,对笛卡尔的“推论”概念进行了新的探讨,其主要研究结果是1989年公开出版的《笛卡尔的逻辑学》(Cartesian Logic)。我开始逐渐认识到自然哲学(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在17世纪的哲学中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以往学者的估计,这也是我的这部著作的思想基础。我的专著《笛卡尔: 一个智者的传记》(Descartes,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在1995年得以公开出版,这是我的所有著作中最为世人所知的著作。笛卡尔是在西方现代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哲学家,而我的传记则挑战了传统的观念,揭示了笛卡尔的研究事业在研究方向上曾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反复强调笛卡尔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宇宙论、力学、光学、数学以及生理学——我的传记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作为科学家的笛卡尔形象,而在此以前,以往的笛卡尔传记通常将笛卡尔简单地视为哲学家。
  从1990年中期开始,我的研究方向有了一个显著的改变,我开始对比较历史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学术兴趣,我开始追问: “为什么西方出现的科学文化与其他任何一个区域的科学文化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明清时期的中国和中世纪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有着长足的科学发展,但它们的成就始终保持在技术成就的层面上,这些案例促使我形成了自己的思路。我也考察过16世纪和17世纪的伊比利亚半岛(即现在的西班牙、葡萄牙所在的半岛)科学,在这个半岛上,依然有学者致力于科学研究(尤其是在航海和医药植物学领域中),但这个半岛明确地反对现代性理念,而在西方别的地区,现代性理念似乎天生就是现代科学的形成的必然产物。这些有趣的比较促使我致力于组织一些讲习班,其中包括我1999年在香港大学开设的讲习班,我试图对中国古代科学和伊比利亚中世纪科学进行比较研究。在对伊比利亚半岛案例产生浓厚兴趣以后,因为弗朗西斯· 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对伊比利亚半岛的科学发展特别赞赏,而且也由于19世纪晚期的中国社会也开始非常乐于采纳培根的思想,所以我对这位同胞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为2001年公开出版的专著《弗朗西斯·培根与早期现代哲学的改造》(Francis Bac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arly Modern Philosophy)。
  从1990年中期开始,我着手于探讨“当年西方为什么如此关注科学”这一独特的问题。尽管传统的和标准的解释明显是错的(我在本书的第1章探讨了这一问题),但如何来解释这一问题仍然不是一目了然的。韦伯(即马克斯·韦伯)的研究进路是直接地进行文化比较研究,这一进路总体上来说是有启发性的,但在具体的案例研究中却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大约在2000年左右,我大致设计了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虽然当时我只能明确这一点: 我将耗费至少25年的时间来写就一部丛书。第一部书《科学文化的兴起: 科学与现代性的塑造(1200—1685)》(The Emergence of a Scientific Culture: Science and the Shaping of Modernity, 1210—1685)在2006年已经公开出版(实际上本书就是第一部书的中文版);第二部书是《机械论的倒塌与情感的兴起: 科学与现代性的形成(1680—1760)》(The Collapse of Mechanism and the Rise of Sensibility: Science and the Shaping of Modernity 1680—1760),在 2010年已经公开出版;第三部书是《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 科学与现代性的形成(1739—1841)》(The Natural and the Human: Science and the Shaping of Modernity, 1739—1841)将在2016年公开出版(现已出版)。实际上,我已经开始写作第四部书了,这部书主要探讨“从19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与文明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这部书有可能是整套丛书的最后一部。
  我获得的社会荣誉主要是: 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的正式成员(Fellow of the Australian Academy of Humanities);国际科学史科学院的通讯成员(a corresponding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因为科学史与数学史领域内的杰出贡献,在2001年获得了澳大利亚的百年纪念奖章(Australian centenary medal)。我现在每年的大部分时间主要在伦敦和悉尼两地度过。


科学文化的兴起:科学与现代性的塑造(1210-1685)(套装上下册) 一部宏大叙事,深刻剖析科学如何重塑世界 《科学文化的兴起:科学与现代性的塑造(1210-1685)(套装上下册)》是一部兼具史诗性与洞察力的巨著,它以 unparalleled 的广度和深度,追溯了科学知识如何在长达六个多世纪的漫长历史中,从边缘走向中心,最终成为塑造现代世界最核心的动力之一。本书并非仅仅罗列科学发现的清单,而是以一种宏大的叙事,将科学的演进置于其错综复杂的社会、文化、政治和哲学语境之中,展现了科学如何与现代性的萌芽、成长和最终确立紧密相连。 上册:从知识的边缘到观念的变革(1210-1500) 上册聚焦于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早期,这一时期是科学知识孕育、积累并开始发生质变的微妙阶段。作者巧妙地打破了传统上将中世纪视为“黑暗时代”的刻板印象,而是揭示了隐藏在修道院、大学和伊斯兰世界的知识宝库中,涌动的智慧与探索的火花。 知识的继承与转化: 本册将带领读者回到科学思想的源头,探究古希腊罗马的科学遗产如何通过阿拉伯世界的翻译和保存,在中世纪的欧洲重新焕发生机。读者将了解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盖伦等先贤的思想如何在新的土壤上被解读、发展,并与基督教神学、哲学进行碰撞与融合。从早期的自然哲学著作,到对炼金术、占星术等边缘知识的探索,都将被细致地梳理。 大学的兴起与知识生产: 大学作为中世纪最重要的知识生产机构,其形成和发展在本册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博洛尼亚、巴黎到牛津、剑桥,这些知识殿堂不仅是神学和法律的中心,也为自然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平台。本书将详细描述当时大学的教学模式、学术争鸣,以及早期学者如何通过逻辑推理和初步的经验观察来理解自然世界。 技术创新与实践智慧: 科学知识的增长并非仅仅发生在书斋中。本册还将着重考察中世纪晚期一系列重要的技术进步,例如在农业、建筑、航海、军事以及计时技术等方面的革新。这些技术上的突破,虽然在当时可能不被冠以“科学”之名,但它们孕育了基于观察和实践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奠定了物质和思维基础。例如,机械钟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催生了对运动和精确计时的思考。 早期医学与人体探索: 尽管受到解剖学知识的限制,但本册将展示中世纪晚期医学领域取得的进展。对人体结构的初步了解,对疾病的分类和治疗尝试,以及早期医院的运作,都反映了人类在理解自身和寻求健康过程中不断进行的努力。盖伦医学的传承与挑战,以及对草药、手术等实践的记录,将为读者勾勒出当时医疗的面貌。 哲学思潮的演变与自然观的初步转变: 哲学思想是科学发展的土壤。本册将分析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人们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认知。同时,教会的自然观在这一时期依然占据主导,但对宇宙的精细观察,以及对自然现象的思考,已经开始挑战一些僵化的观念,为后来的哥白尼式的宇宙观转变埋下伏笔。 印刷术的革命性影响: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知识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册将探讨印刷术如何促进了科学文献的流通,加速了学术思想的交流,并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派的学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对话平台。这将是未来科学知识大规模传播和积淀的关键。 下册:科学革命的曙光与现代性的奠基(1500-1685) 下册将视角转向波澜壮阔的科学革命时代,聚焦于16世纪至17世纪后半叶,这一时期是科学观念、方法和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关键时期,也是现代性真正意义上开始成形的时代。 哥白尼的宇宙革命: 本册的开篇将是哥白尼划时代的“日心说”。作者将深入剖析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如何挑战了数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地心说宇宙模型,以及这一观念的转变如何引发了对人类在宇宙中地位的深刻反思。同时,也将审视这一理论在初期遭受的阻力以及它如何逐步获得认可。 观测的飞跃:第谷的星表与伽利略的望远镜: 观测的精确性是科学进步的基石。第谷·布拉赫毕生致力于建立精确的星表,为后来的天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而伽利略·伽利莱对望远镜的改进和运用,则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揭示了月球表面的细节、木星的卫星、金星的相位以及太阳黑子。本书将详细描述这些观测如何直接挑战了亚里士多德的天体观,并为我们理解宇宙的真相提供了直接证据。 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 约翰内斯·开普勒,作为第谷的助手,利用第谷积累的大量数据,提出了革命性的行星运动三定律。本书将解释这些定律如何摆脱了古希腊以来对圆形轨道和匀速运动的执念,建立了描述行星运行的精确数学模型,为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铺平了道路。 笛卡尔的哲学与机械论宇宙观: 勒内·笛卡尔以其“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思辨,以及对数学和几何学的深刻洞察,深刻影响了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本书将探讨笛卡尔的机械论宇宙观,即认为宇宙如同一个巨大的、可被理解的机器,其运行遵循可预测的规律。这种观点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牛顿的集大成:万有引力与微积分: 艾萨克·牛顿无疑是这一时期的巅峰。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被誉为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本书将深入解析牛顿如何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建立了普适性的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天体的运行和地面物体的运动,并将力学和天文学统一起来。同时,对微积分的独立发明,更是为定量分析和科学计算提供了强大的数学工具。 解剖学与生理学的突破:维萨里与哈维: 人体科学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巨大进展。安德烈亚斯·维萨里通过细致的解剖学研究,纠正了盖伦医学中的诸多错误,绘制了精确的人体解剖图谱。威廉·哈维则发现了血液循环的奥秘,推翻了旧有的生理学观念。本书将详细阐述这些发现如何改变了我们对生命本身的认识。 科学方法的形成与理性精神的崛起: 科学革命不仅仅是发现的堆砌,更是方法论的革新。本书将重点分析培根提倡的归纳法,以及笛卡尔强调的演绎法和怀疑精神。这些方法论的探索,共同塑造了现代科学研究的核心范式——即强调观察、实验、数学分析和逻辑推理。同时,也将探讨理性精神如何在这一时期逐渐摆脱宗教和传统权威的束缚,成为理解世界的主导力量。 科学社团与知识的传播: 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等科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科学研究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走向了协作和制度化。本书将分析这些学会的作用,包括期刊的创办、学术会议的召开以及科学知识的普及。这为科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和制度保障。 科学与现代性的交织: 本册的最后将聚焦于科学革命如何深刻地塑造了现代性。从对自然的掌控能力的提升,到对理性、进步的信仰,再到对个人能力和判断的重视,科学的兴起与现代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本书将揭示科学的崛起如何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启蒙思想以及工业革命的深层驱动力,为我们理解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根源。 总结 《科学文化的兴起:科学与现代性的塑造(1210-1685)(套装上下册)》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和阅读魅力的著作。它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见证了一个伟大的知识转型过程,理解了科学如何从零星的火花演变成燎原之火,最终点亮了现代文明的道路。本书以其严谨的考证、流畅的叙述和深刻的洞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科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核心地位的权威指南,也为我们反思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视角。无论您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对科学发展史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书都将为您带来一场思想的盛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光是“科学文化的兴起”这几个字就足够引人入胜了。我一直对历史上的思想变迁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种能够深刻改变人类认知和生活方式的巨变。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1210-1685年),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哲学乃至技术土壤,催生了科学思维的勃发。我希望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事实和关键人物,更能描摹出知识是如何从零星的工匠技艺和古老的哲学思辨中,逐渐凝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文化”力量。这种文化的力量,必然牵扯到大学、学会的建立,以及印刷术的普及对信息传播方式的颠覆。我尤其想了解,在哥白尼、伽利略那一代人,他们是如何在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时,一步步建立起新的知识体系的。这种“塑造”的过程,想必充满了挣扎、误解与天才的洞察。如果能清晰地展现出“科学”是如何从边缘走向中心的,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太大了。我希望作者的笔触是细腻而富有洞察力的,能够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思想斗争的火花,而不仅仅是教科书式的陈述。

评分

坦白说,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体验一场认知上的“重塑”。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没有将那个时代的科学家塑造成无所不知的英雄,而是着重刻画了他们的局限性、他们所依赖的资源,以及他们所处的巨大社会压力之下所做出的选择。这种“去神圣化”的处理方式,反而让科学的成就显得更加来之不易和真实可信。例如,关于实验方法的早期困境,那些需要大量资金和政治庇护才能进行的观察和测量,都被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文化并非是某种纯粹逻辑的必然产物,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在资源、信仰和理性之间进行艰难平衡的结果。它成功地将一段枯燥的历史时期,转化成了一部关于人类探索精神如何挣脱束缚,最终塑造我们今日所处现代世界的史诗。

评分

读完第一遍后,我感觉作者在构建那个时代的知识图景时,展现了惊人的宏大视野。尤其是关于“现代性”是如何被科学精神所催化的部分,非常发人深省。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技术与理论的互动”的论述,它打破了我过去那种认为科学是纯粹理论思辨的刻板印象。书中似乎非常强调,那些早期实用的机械制造、航海测量等活动,是如何反过来为理论科学提供了实验基础和检验标准。这种双向奔赴的关系,在很多通俗的历史读物中是常常被忽略的。此外,作者对教会、贵族阶层与新兴科学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处理得相当到位,没有简单地将其描绘成黑白对立,而是呈现出一种利益共存、互相利用又彼此制约的微妙平衡。这种对权力结构如何容纳或压制新思想的分析,使得整个叙事立体了不少。总而言之,它不仅仅是一部科学史,更是一部关于知识权力转移的历史,让我对“现代世界是如何诞生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和论述深度,远超我预期的学术专著。对于我这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大的收获)在于其对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它似乎没有将天文学、物理学、医学与哲学、神学、艺术领域完全割裂开来,而是试图描绘出一张巨大的思想网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边缘科学”或“伪科学”时的态度——它们是如何与主流科学共存,甚至在早期为科学提供试错空间的。例如,炼金术的地位转变,在书中被描绘成一个从神秘主义向化学转化的关键过渡阶段。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意识到,任何重大的范式转移都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而是充满了泥泞和妥协。不同于那种只聚焦于牛顿或笛卡尔等巨匠的传记式写作,这本书似乎更关注的是“知识的社会化过程”,即思想是如何从少数精英的密室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实践的。

评分

让我忍不住要提的是,这套书的“厚度”本身就是一种宣言。它所涵盖的时间跨度(从十三世纪初到十七世纪末)本身就要求作者具备非凡的筛选和聚焦能力。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欧洲与伊斯兰世界、拜占庭世界之间的知识传递时,采取了一种非常审慎和尊重的态度,没有那种常见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傲慢。这种全球性的视角,使得“科学文化的兴起”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欧洲事件,而是全球知识交流网络中的一个关键节点。特别是关于地图学和地理大发现对世界观的冲击,书中似乎有相当精彩的论述,展示了“看到不同的世界”如何直接推动了“用不同的方式思考世界”。这种对知识传播路径的追踪,无疑是极具洞察力的,它让读者明白,新的科学发现往往源于旧有知识边界的崩溃和重构。

评分

正版图书,挺好的,继续关注。

评分

较难翻译的大意部头作品。

评分

科学文化的兴起:科学与现代性的塑造(1210-1685)(套装上下册)

评分

趣味性强的一本书

评分

本书系“科学文化译丛”之一,是作者一部长时段的科学史著作,通过广阔的历史画卷,本书展开了西方科学文化成长的历程,并重点探讨了作者所关注的“科学的自主化进程”与“科学的合法化进程”问题。作者在对早期现代西方、古代中国、中世纪@的科学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以后,意识到科学在当代的显赫地位并非与生俱来的,直到17世纪,“自然哲学”(即今天所说的科学)才开始演变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典范,此后科学很快就成为现代性和现代文明的主要标志。在现代科学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神启(基督教的认识体系)、自然哲学与真理的关系就像一个“三角结构”,神启和自然哲学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而百川归海似的达到真理。

评分

较难翻译的大意部头作品。

评分

科学对现代性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评分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