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杜伊诺哀歌》述评——文本、翻译、注释、评论

里尔克《杜伊诺哀歌》述评——文本、翻译、注释、评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 里尔克 著,刘皓明 译
图书标签:
  • 里尔克
  • 杜伊诺哀歌
  • 诗歌
  • 文学批评
  • 翻译研究
  • 文本分析
  • 德国文学
  • 现代主义
  • 比较文学
  • 注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624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017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大雅之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2
字数:2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来自里尔克研究专家的资深解读,集文本、翻译、注释、评论于一体,对里尔克的这部经典代表作进行全面、深入、多层次的解读,为您还原一个多面、立体的里尔克,为您解读这首飘荡在杜伊诺城堡上空的深厚、凝重、多义的哀歌。对于想知道《杜伊诺哀歌》在说什么的普通读者,本书提供了详细的解读;对于有学术关怀的读者,本书以批评史、文学和文化史为背景对作品作了深入分析。

内容简介

  

  里尔克,奥地利著名诗人,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德语诗人之一。《杜伊诺哀歌》为里尔克晚期代表作,也是20世纪德语诗歌的精品。该作为里尔克一生的经验和思辨的结晶,代表了里尔克诗歌创作的至高成就,同时也是成熟期的里尔克艺术风格的集大成者。

  本书著者刘皓明教授长期致力于德意志文学和哲学的研究,对里尔克《杜伊诺哀歌》的翻译和研究亦耗时十余年。因此,此书可以说是国内迄今为止对里尔克作品研究的较富深度、厚度和广度者,极具学术和文化价值。

  本书集翻译、注释、解读、评论于一体,不仅对诗歌《杜伊诺哀歌》的字词作了详尽的注释,更在述评部分对作品进行逐行分析和解读,同时还阐述了作品在诗人诗学上的生成过程及其更广泛的诗学意义。这些解读以及诗学的讨论建立在对西方现有《杜伊诺哀歌》乃至里尔克研究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同时充分体现和融汇了作者自己的独创观点和研究。


  

作者简介

  里尔克,奥地利著名诗人,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德语诗人之一。《杜伊诺哀歌》为里尔克晚期代表作,也是20世纪德语诗歌的精品。该作为里尔克一生的经验和思辨的结晶,代表了里尔克诗歌创作的至高成就,同时也是成熟期的里尔克艺术风格的集大成者。

  刘皓明,耶鲁大学博士、美国瓦萨学院终身教授,长期致力于德意志文学和哲学的研究,对里尔克《杜伊诺哀歌》的翻译和研究亦耗时十余年。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译著者亦自认为异域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中保。神光非寻常器皿所能容,宝贵的葡萄枝子亦嫁接不易。中保极力摹拓原诗的语源句式音步格调,在遣词造句上如此“锱铢必较”,以至对汉字的繁简、诗句的诵读轻重也作出精确规定,更将众多旧译名在细考下另翻新译,为求逼切,不避疏生。与此同时,译辞中大量汲引其出有典的古语雅言,以深渊对深渊,以对西方古典传统的译介呼召中国古典传统的复甦,其艰涩处,亦用心处成就了翻译学上的一次大胆试验:这架发音繁复的大型乐器,吁求读者掌握演奏技巧,从而弹出优美深微的乐句。

  于此,译著者之坚执劬劳,自有一番为天地立言的心怀。——杨宇声


  

目录

前言

《杜伊诺哀歌》中德对照双语文本

《杜伊诺哀歌》诗文词语注释

《杜伊诺哀歌》述评

1.走向《杜伊诺哀歌》

2.《杜伊诺哀歌》成文过程

3.哀歌体裁

4.《杜伊诺哀歌》解释的方法论问题

5.《杜伊诺哀歌》各首解读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第四首

第五首

第六首

第七首

第八首

第九首

第十首

6.《杜伊诺哀歌》的诗学评估

7.版本与翻译说明

附录:里尔克书信散文四篇

1.答波兰译者信

2.杂耍艺人

3.体验

4.玩偶

文献缩写列表


精彩书摘

  在中期风格里明显地消失了早期风格最突出的歌谣式旋律,诗句不再像从前那样塑料纸般的光滑,而是带有几乎像散文一样的平稳,句式里复句也更为复杂,句子在跨行时不再与句子的意顿同步,而是可以在词组等句子内更小单位中的意顿中施行,跨行句也不再以两行为单位,而是可以延续到第三行甚至更多行。然而变得更为复杂的复句并不是来自古典修辞术的浑圆句(Periode),诗人此时尚不知道浑圆句为何物,所以没有也不能表达浑圆句最擅长的激情澎湃的效果。

  从诗人风格形成的原因上说,早期语言风格和句法特点带着海涅(HeinrichHeine)、利连克隆(DetlevLiliencron)等二三流诗人风格的烙印,同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初几个大诗人为代表的正统的和经典的德语诗歌在句法、语言风格乃至格律方面几乎毫无关系。的确,他早期和很多中期的诗歌读来更像是从其他语言翻译到德语的诗而不是德语诗歌传统中生成的作品。这种状况主要缘于诗人在文学教育和训练上的缺陷与匮乏。中期的时候由于诗人效法罗丹和塞尚的造型艺术风格,用涩取代了此前的滑,然而在诗歌语言的形成上,还是没有正统文学传承。直到《马尔特》完成以后,里尔克才“发现”德国诗歌的正统和经典。1909年他在日记中记载购买了克洛普施托克的史诗《弥赛亚》(DerMessias),而接触这位诗人迻用希腊罗马古典诗歌格律的《赞歌集》则大概在三、四年以后。也是在1910年之后,他才接触到荷尔德林(详后)。此外也是在这一时期他才发现歌德的经典哀歌《欧芙罗绪涅》(Euphrosyne)和竖琴诗作品。对这些德国经典诗人的研读给他提供了超越早期和中期语言风格的资源和手段。《哀歌》无论所使用的格律(大部分是基于古典哀歌格律节奏上的,详后)还是包含的很多浑圆句式的长句(I88-95;II68-75;IV95-102;X1-10),都要归功于这些阅读。就是那些句子不长、句法成分不太复杂的句子,其节奏和风格也已经完全带上了浑圆句的节奏和效果。诗人最终克服了创作危机,收获后期诗歌的成就,一方面是他继续写作,不断试验的结果,同样不可或缺的,是他在德语诗歌传统领域的补课,对那些大师们德语诗歌经典作品的研读给他提供了表达更复杂更强烈的感情的语言和旋律。

  在危机阶段,从诗歌主题和内容上讲,熟悉里尔克生平和作品的读者都知道,有两个情结贯穿里尔克自青年时代起的一生,一是童年经验乃至他个人出身对他的困扰,二是与爱有关的种种困难。与遭受类似困扰的普通人不同的是,这两者同他的艺术追求密切相连。里尔克比较特殊的童年经验在他自己的书信里多有反映,也早已被研究者反复探究和讲述过,我们这里无需重复。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他的童年经验在他出离故乡布拉格以后的文学创作生涯中经历了一个从更具直接性的表现到完全压制到隐蔽宣泄再到所谓变形的过程。1900年前后,他的确写过几篇高度自传性的短篇和中篇小说,它们是从他当时尚新鲜的人生经历中涌现出来的,相对于所表现的经验现实有很强的直接性,对于诗人的童年和早年经历,近乎“袒露”,但是这些作品大都没有发表,而且后来也从不被诗人提起。种种方面表明,除了艺术水平考虑之外,对于这些作品过于直接地反映了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这一点,成熟后的他是相当忌讳的。1900年以后一直到《马尔特》的完成,特别是在诗歌中,童年经验被有意回避,在《日课书》(DasStunden-Buch,1905初版,所含诗歌作于1899-1903)和《圣像书》(DasBuchderBilder,1902-1906初版)这两部他创作生涯早期的代表作里,很难找到对于真实童年生活经验和与之相关的真实情感的直接表达。直到1904年开始写作《马尔特》,里尔克才开始在成熟的散文作品中触及他的童年经验,只不过同早期那些中短篇小说不同,在《马尔特》中,童年经验的反映是经过整体变异的,时空人物都经过很大程度上的变化,童年的痛苦经验混合了幻想:主人公的背景从德意志语言的飞地、种族与文化的大杂烩之地布拉格转移到纯粹日耳曼民族国家的丹麦,把下中产阶级变成了没落贵族,把狭小的出租公寓变成了贵族的庄园和城堡。这不是一部关于作者早年经验的现实主义小说,而是曲折地表达了作者企图超越自己实际出身背景的白日梦。更接近作者本人状态的是书中主人公当下在巴黎的处境:出于小说中语焉不详的原因,这个贵族家庭没落了,这个家族的年轻后嗣、作为文学青年的主人公马尔特客居巴黎,遭受贫困和内心煎熬,最后走向自杀。小说中的人物背景既然纯是虚构和幻想,其所表达的主人公当下的心理状态却更直接地反映了作者自己的情感。虽然如前面引用的信中所说,这部小说的写作令诗人精疲力竭,但是并不是说他的童年经验的情结通过这部小说的写作被完全治愈了,虽然他的确认为写作对于他来说就是一种心理分析治疗。然而,正如一位学者在评论他的诗歌时所说的,写作其实不是对危机的克服,而只是其中的一个瞬间。虚构贵族出身等在白日梦中满足内心的渴望正是他引以为耻的低微出身引发的,所以与其说小说的写作是心理分析式的治疗,不如说是用更华丽的精神官能症(Neurosis)的症状来缓解这种病所带来的精神痛苦。另一个情结是与异性爱情有关的。传记作家们尽可能详细地记叙了里尔克一生的种种感情和两性关系经历,在我们关注的时期里,1914-1915年前后与露露?阿尔贝特-拉扎尔特(LuluAlbert-Lazard)和尤其是所谓“热望中的女子”(Benvenuta)女钢琴家抹大?封?哈廷伯格(MagdavonHattingberg)的情事在他包括《哀歌》在内的后期写作里留下了清楚的痕迹。其中的细节我们无须复述,我们只需知道,诗人的写作与他的感情生活一直是有很大冲突的,两者的冲突到了彼此不相容的地步。在《马尔特》之后的创作危机期间尤其成为最显性的危机症候,多次在里尔克1910年代初期与亲密女性友人的通信中被述及。这期间只偶尔在大概从未打算发表的诗稿中,里尔克才会颇为直白地表述只能在更正式的诗作如《哀歌》中隐藏在华丽的语言和意象背后的实际爱情问题。

  在这两大情结,即童年经验与爱情之间,诗人自己也承认,爱情的不可能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童年的痛苦经历。因此这两个情结是密切相连、几乎不可拆分的。纵观这两个问题,无论从人生角度还是从文学创作角度,《马尔特》之后里尔克面临的危机与挑战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如何对待、如何处理生存的痛苦。这给了他后期包括未结集的诗歌草稿和两大诗集在内的作品以一种除了《马尔特》以外前所未有的“生活直接性”。然而生活的直接性如何化为艺术的表达,里尔克1910年代一直为此寻找解决方案。这个寻求过程当然以后期的两部诗集为标志,达到一个高潮,一个节点,虽然它们也许既不能被看作是一个完美的解决,也不能说是终点:从两部诗集完成到诗人1926年去世这最后的四年里——我称之为晚期——,里尔克其实一直在继续这个寻求之旅。

  我们已经说过,《马尔特》是诗人种种情感和生存困难的一次宣泄;说它作为宣泄却并没有从此治愈他的心理问题症候。如何在《马尔特》之后继续在文学创作上应对这些困难,在诗歌写作中,在诗学上,后期里尔克采取的解决方案就是内转。用《哀歌》中著名的段落说就是:

  除了内部[……]无处会有世界。我们的生命靠变形进行。而不断变小缩减的是外界。

  即不再像中期作品那样把客体事物和事件当作外部现实来刻画,而是把它们转入内部。但是诗人所说的内部(innen,也可译为“中间”)究竟是什么意思?在里尔克研究中,就像他后期作品中几乎所有主要意象和概念——例如天使、超验、关联(Bezug)、形象(Figur)等等——一样,曾长期存在误解、不解和模棱两可。AnthonyStephens在讨论诗人后期作品中的超验问题时,曾区别对超验的定义(definition)和解释(interpretation)为两件不同的事,认为定义未必与理解作品有直接关系,而解释则直接关乎作品的理解。我们认为在关乎内部这个概念的问题上,也有定义和解释之分。如果我们考察里尔克自己对此的表述,内部时而被说成是心,时而同意识相联系,时而被说成是隐藏于血液里的更为生理的因素比如荷尔蒙。早期研究者大多热衷阐发里尔克诗歌的哲学或神学意义,把内部完全理解为内心的、意识内的、乃至灵魂的,就是到今天也仍没有人能清晰而令人信服地将他们称为意识内的甚至灵魂的与生理的结合起来,共同归在内部这个概念之下。既然对于什么是内部里尔克自己提供的定义是不一致的,而要想精确定义内部——如果可能的话——可能会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各种学科,而且得出的结果更多是否定的而非肯定的,那么对于理解他的诗歌来说,更有用的是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来得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这样一来,我们可以依然不完全地——我们暂时把血液-荷尔蒙意义上的内部排除在外——概括说,里尔克后期诗歌中常常提到的向内部的转向,可以最好被描述为通常被视作是外部物体的东西,大到太空星宿,小到玩具花卉,从没有生命的到有生命的,都不再当作客体,而是被当作诗人身体内部的事件;身体的内与外不再被身体的外沿隔断,而是通行无阻,因此通常为视为外部的物体与事件毫无阻碍地进入身体内部。要理解这种奇特观点和独特的感觉方式,最关键的文本是里尔克在西班牙期间(1913)写下的两篇记录了一年前在杜伊诺城堡时——也就是第一、二首《哀歌》写作期间——乃至更早时发生在他身上的奇异事件。这份标题为《体验》(Erlebnis,译文见{附录}3)的记录以比诗歌更为平实的散文笔法描述了作为包括《哀歌》在内的后期诗歌中核心因素的内化在感觉层次上的基础。其中第一部分记录了发生在杜伊诺城堡的事件:当时诗人在花园里,倚靠在树枝上,一种奇异的感觉出现了。当这种感觉状态发生时,诗人觉得仿佛“他落入了自然的背面去了”。

  正如一个回魂者,已经在别处住过了,如今悲伤地进入这个已被温柔地抛弃了的曾存在者中,以便——虽说并非一心一意——再属于一次这个一度被当作不可或缺的世界。

  ……


前言/序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在柏林写作博士论文中关于里尔克的部分期间,随手翻译了他的名作《杜伊诺哀歌》。当时的《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先生得知后,十分热心,把译稿拿走准备出版,不料正赶上中国出版体制改制。这场改制当时的效果不啻一场浩劫,那几年里学术书籍从纸张印刷到编辑校对,都出现了灾害级的质量滑坡,连古籍出版中最权威机构出的古籍都经常出整段漏印等重大事故,劣质的墨印在劣质的纸上,不菲的价格买回的书却难以卒读。在当时的混乱中,沈先生原本联络的出版社把拙译作为不急之务雪藏了。那时每次在北京见到沈先生,他都表示歉意,同时一直坚持不懈为这部小书的出版多方努力。我那时因初执教鞭,加上研究的重点有所转移,对出版的不顺利并不甚在意,觉得不出也许更好。到2005年,沈先生终于设法将它出版了,我也不知是喜是悲。但是我知道的是,这个过程中他的艰辛有不足为外人道处,真是难为沈先生了,对此我再次深表感谢。
  2005年出版的拙译由于产生于求学期间的笔记,带有笔记的仓促痕迹,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当时没有精力写一部详尽的解读,以帮助中文读者理解这部艰涩的作品。然而由于随后我研究兴趣和领域的转移,后来竟一直没有时间、精力和勇气回头去弥补这一缺憾。直到这两年,有朋友建议重印此书,我才开始严肃考虑该不该这样做以及如何做。我想,作为译者和作者,除非我决定不再重印那部书,否则不论我现在的研究兴趣已经偏离二十年前有多远,都有责任弥补当初的缺憾,不能让它原样或近乎原样重新问世。于是我便中断了手头罗马诗人贺拉修的项目,用三个月的时间,全面修订了2005年版《哀歌》的译文,并全部重写了原书中的研究解读部分。写成之后书中的批评部分在篇幅上与诗的译文已不对称,批评的篇幅远多于译文,不再是译文的附庸,而是成了相对独立的批评专著,这部增订后的书在事实上已经成为一部新著,故而改名为《里尔克<杜伊诺哀歌>述评》。
  新著中的批评部分除了对诗的字词作了更详尽的注释以外,更在述评部分对讨论的作品作了逐行分析和解读,还阐述了作品在诗人诗学上的生成过程及其更广泛的诗学意义。对作品的解读以及诗学的讨论建立在对西方现有《哀歌》乃至里尔克研究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同时充分体现和融汇了我自己的独创观点和研究,其中最突出的包括1)对头两首哀歌中天使形象旧约来源的考证,2)第四和第八首哀歌中对动物与人比较的尼采文本来源探究,3)第三首和第六首与挪威画家蒙克(Edvard Munch)作品的关系的发现,4)特别是对第三和第五首哀歌作出了创新的解读;其他更细微的新观点、新材料散布全书。新著中的译文部分在维持2005年版原有翻译原则和句法风格结构的基础上,对字词的译法作了大量修订,精简了一些表达方式,增加了一些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口语因素,以体现这些年来我对作品理解的深化和提高。
  里尔克是个有争议、同时又极具吸引力的诗人,其代表作《杜伊诺哀歌》同样是有争议却一直吸引着广大读者的作品。诗人和他作品的引人争议之处和引人入胜之处既关乎诗学,也关乎文化,既来自作品,也来自生平。在所有现代诗人里,里尔克是最被人神话化的,他的作品是最广泛地被人奉为福音和指南来接受的。西方如此,东方也如此;过去这样,今天也这样。像在以往的西方一样,在今天的中文世界里,里尔克在被理解之前就先收获了极高的声望,获得无数读者偶像崇拜式的仰慕;但是西方的里尔克研究今天早已超越了初期的误解和反科学的崇拜,能更客观更冷静地对研究对象进行文学、诗学和文化的探讨。反观在东方的中国,在里尔克早已成为最为人称道的现代西方诗人的今天,除了一两篇对早已过时或早已被推翻的解读的简略介绍外,对《哀歌》这部诗人的代表作,全面深入并且能反映最新学术状况的分析研究仍是个空白,既没有单独的《哀歌》解读和批评著作,更没有能构成这样解读和批评的成规模的文献。《述评》将填补这一空白:对于想知道《哀歌》在说什么的普通读者,《述评》提供了详细的解读;对于有学术关怀的读者,《述评》以批评史、文学和文化史为背景对作品作了深入分析。
  事隔多年,我之所以重新捡起《哀歌》和里尔克研究这个课题,除了以上提到的因素外,坦率地说尤其出自一种与里尔克接受现象有关的文化关怀。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柏林开始翻译这部诗集,到二十年后的今天,中文世界里的里尔克从一个几乎只闻其名到翻译最多的西方诗人所经历的接受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重复了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里尔克接受过程。对这个接受过程有所了解,从中吸取教训,对于中国的里尔克接受乃至中国当代诗歌界,都将有很重大的借鉴意义。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当时最重要的里尔克学者汉斯?埃贡?霍尔图森(Hans Egon Holthusen)针对里尔克在德语地区以外的西欧和北美走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
  今天西欧和美洲国家所发现的,在德国十年前早就经历过了,那时我们关于里尔克的书籍文献像潮水一样达到了迄今为止的最高点。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波新的里尔克热,这种热流在某些圈子里如今已经开始带上了可疑的、的确就是庸俗的形式。这位诗人的很多观念对于混乱的和不严谨的头脑能产生很坏的影响,他抒情式的语句的某些腔调儿和呻吟对于很多要作诗的心灵犹如毒药。整群整群的里尔克(当然也包括荷尔德林)的追随者们令人绝望地跌倒在一个力量巨大的外语的姿态的魔咒前,他们充斥着德国的期刊文学。狂热、时髦的折腾、派性的胡闹聚集起来,有敏感趣味的人们已经倾向于把他们的挖苦指向这种热潮的无辜的始作者。“名声,”里尔克在论罗丹的书中说,“最终不过是所有误解的集中体现,它们只是换了个名字凑在一块儿而已。”
  引发这样的接受状态,是否像霍尔图森说的完全与其始作者无关,是否可以用诗人自己的一句名声是误解的集合来轻松地打发,今日主流的里尔克学者肯定不能同意。那么作为文学和文化现象的这位二十世纪德语诗人,是他作品里怎样的内容和怎样的品质引发了这样的文学和文化接受与争议?《述评》将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以便让正在重复西方当年里尔克热的中文世界的读者能从中获得更全面、更广泛的视野。
  在很多方面,里尔克对于中国读者有着甚至超过西方读者的天然亲和力。这是因为他的诗歌诉诸绝对的感情,洋溢着感伤主义,他无视一致性只为顺从修辞的瞬间需要,他同正统的西方文学传统之间有很厚的隔膜,他在他周围和读者中间成功地实现了自我神话化和被神话化,他有非常强大的表演性人格,用诗歌公开自我赞颂,情感的无节制和生理唯物主义使他天生地成为心理分析学的理想对象,至少就《哀歌》而言,性话题占的比重过大(第三、第五、第六、第八全篇和第十首部分)等等:这些特征要么符合现代中国人的感受方式(以感情来反理性,沉溺于感伤,热衷于神话化),要么符合近现代中国诗歌乃至当代艺术的状况(无系统思想支撑、热衷露骨的性话题、与文学传统隔膜),要么投合传统的和当代的中文世界文化状态(表演性人格、自恋、自我歌颂),要么在最深处与中国现当代文化潜意识相合(生理唯物主义)。正因为有这样的天然亲和力和相似性,汉语世界的读者对他的接受反而应该格外审慎。他的这些特征在中国特别是现当代文化和文艺中都存在,只不过我们的现当代文学和诗歌由于远远达不到德语及其文化环境赋予这位奥地利诗人的——尤其是在他后期作品中所达到的——那种精微和风格水平,便大都以极其粗糙的形式存在。阅读里尔克,不应该以他的作品为榜样鼓励和强化已经以粗糙形态存在于现代中国文化和文学中的这些特征和倾向,而应该把它当作镜子用来帮助反思和自我检讨。
  最后说说书中的《哀歌》译文。里尔克诗歌语言以1912年初写出第一和第二首哀歌为标志,经历了一个从早期和中期的简单句法、到学会使用充分利用德语屈折形态的复杂句法——即修辞学所谓浑圆句式(Periode)——的根本性转变。里尔克汉译比较容易为人接受的,比如冯至翻译的《豹》,其原作无不出自他创作早期和中期作品,这一汉译接受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来自于诗人后期诗歌句法和风格的转变:诗人早期和中期诗歌的句法几乎是世界通用的,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被非印欧语的现代汉语容纳,而后期的浑圆句风格的语言是现当代汉语诗歌语言完全缺乏的,而且不仅缺乏,在当代汉语世界里不论读者还是诗人,直到几年前我在讨论荷尔德林的语境中引入这个概念之前,就连对这种句法和风格的存在、其实质和特征以及诗学意义也是毫无意识的。在我看来,翻译以浑圆句式为特征的句法和诗歌语言,唯一正确的策略就是尽可能地将它们引入汉语诗歌语言,而不是通过翻译消解和取消它们。我曾在阐述荷尔德林翻译原则时阐释过浑圆句的诗学意义,并且示范过在汉语中阅读和朗诵有浑圆句式的诗歌语言的技巧和步骤。如果人们在阅读本书所含《哀歌》译文时使用那样的技巧,只能发现会比在阅读荷尔德林诗歌时更容易,因为里尔克的作品离我们更近、而译文的措辞和文风完全是现代汉语甚至包括口语。因此《哀歌》的译文读者不应光默读,而是要出声朗诵。有文本解读作向导,相信用心的读者定能找到用自己的声音演绎译文这部乐谱的最佳状态,定能发现这样的翻译能给汉语诗歌引入更丰富、更强烈、更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

  刘皓明 2016年四月十五日于纽约畹庄


诗意长卷,灵魂回响:一次沉浸式的《杜伊诺哀歌》之旅 一、 破晓的歌者:里尔克与《杜伊诺哀歌》的时代背景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这位二十世纪初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之一,其创作生涯的高峰,无疑是那部划时代的杰作——《杜伊诺哀歌》。然而,理解《杜伊诺哀歌》,不能将其孤立于其诞生的时代背景之外。二十世纪初的欧洲,正经历着剧烈的动荡与深刻的转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旧有的价值观土崩瓦解,科学与工业的飞速发展在带来物质便利的同时,也催生了深刻的存在性危机。人类在技术洪流中挣扎,个体感受到的疏离与焦虑前所未有。 正是在这样一个精神的十字路口,里尔克在1912年受邀入住杜伊诺城堡,在那里,他被普拉格的古老城堡遗迹、亚得里亚海的辽阔与苍茫深深触动,刹那间,“天使”的启示如闪电般划过,他仿佛听到了来自遥远深处的呼唤,也正是这呼唤,开启了他长达十年的艰辛创作,最终孕育出《杜伊诺哀歌》这部宏伟的诗篇。这部诗歌的诞生,本身就是对那个时代人类精神困境的一次深刻回应,是对被现代性裹挟下,个体灵魂漂泊无依的悲叹,更是对一种失落的、纯粹的存在的追寻。 二、 破译的密码:《杜伊诺哀歌》的文本核心与主题探索 《杜伊诺哀歌》之所以被誉为“现代最难懂的诗歌”之一,与其晦涩的语言、跳跃的意象、以及深邃的哲学思辨密不可分。这部诗歌并非以线性的叙事展开,而是如同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画面,或是一曲曲哀伤而壮丽的乐章,层层叠加,将读者引入一个超越日常经验的内心世界。 其文本的核心,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 “天使”的意象: 《杜伊诺哀歌》中最令人瞩目的意象之一便是“天使”。但里尔克笔下的天使,并非传统宗教意义上的神圣信使,而是一种更具象征性的存在,它代表着一种纯粹的、不被凡俗沾染的、足以承受人类痛苦与喜悦的巨大容量。天使是“创造者”的另一面,是人类在艰难的生存境遇中,所能仰望的、能够真正理解我们内在呐喊的、最终极的存在。诗人渴望成为能够承受此种“天使”之苦的“人”,渴望拥有天使般的感知力,去拥抱并转化一切存在的本质。 “悲伤”的转化: 哀歌,顾名思义,充满了悲伤的基调。然而,里尔克并非仅仅沉溺于悲伤的宣泄,他更关注的是“悲伤”作为一种深刻体验,是否能够被转化、被提炼,成为一种更高级的精神力量。他认为,真正的悲伤,是能够直面存在的残酷与虚无,并且不被其压垮。它是一种深刻的“知晓”,一种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彻悟。他歌颂那些能够拥抱悲伤,并从中汲取力量的人,他们能够将内心的痛苦升华为一种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和爱。 “美”的本质: 里尔克在此书中探讨了“美”的本质,认为真正的美,并非停留于表面,而是蕴含在事物的核心之中,尤其是在那些我们难以承受、甚至令人恐惧的事物中。他写道:“美,就是我们所能承受的最少那一点,它只是让我们能够忍受,并且欣喜地忍受。” 这是一种超越感官享乐的美,是一种能够让我们在苦难中找到慰藉、在破碎中看到完整的精神之美。 “内在世界”的开掘: 《杜伊诺哀歌》的核心,是对个体“内在世界”的深度开掘。在外部世界日益物质化、异化的时代,里尔克将目光转向内心,认为生命的意义,以及与宇宙建立真实联系的途径,都存在于我们自身之中。他鼓励读者向内探索,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意识深处的巨大能量,去拥抱那些被遗忘或压抑的情感,去理解生命最根本的脉动。 “转化”与“重塑”: 整部哀歌,都弥漫着一种“转化”与“重塑”的渴望。诗人渴望将凡俗的体验转化为神圣的,将痛苦的感受升华为喜悦,将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宇宙。这种转化,并非逃避现实,而是通过深刻的内省与精神的修炼,去重新认识和拥抱存在,最终实现一种精神上的“成人礼”。 三、 译者的匠心:跨越语言鸿沟的艺术 《杜伊诺哀歌》的深邃与精妙,使得任何尝试将其翻译成其他语言的努力,都如同一场艰难的攀登。语言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诗人独特的意象构建,都为翻译者设置了巨大的挑战。 成功的《杜伊诺哀歌》翻译,绝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对等,而是对诗人思想、情感、以及诗歌韵律、节奏的再创造。优秀的译者,如同在黑暗中摸索,试图捕捉诗人内心深处的微光,并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中同样动人的光芒。他们需要具备: 深厚的语言功底: 既要精通德语的细微之处,也要对目标语言有着炉火纯青的掌控能力。 敏锐的诗歌感知力: 能够捕捉到原诗的音乐性、节奏感,以及背后隐藏的情感张力。 广博的文化视野: 能够理解里尔克诗歌中引用的神话、哲学、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对里尔克思想的深刻理解: 能够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核心理念,并以恰当的方式呈现。 每一次成功的翻译,都是一次跨越语言与文化的精神对话。它不仅为非德语读者打开了通往《杜伊诺哀歌》世界的大门,也通过译者的独特视角,让这部伟大的诗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四、 导读者的烛光:注释与评论的价值 《杜伊诺哀歌》的晦涩,也恰恰是其魅力所在。而注释与评论,则如同黑暗中的烛光,为读者指引方向,照亮前行的道路。 注释的必要性: 词汇的深度解读: 里尔克诗歌中许多词汇,都带有其独特的哲学或象征意义,注释能够帮助读者理解这些词汇在诗人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典故与引用的阐释: 诗歌中可能包含对圣经、神话、哲学思想的引用,注释能够帮助读者追溯这些源头,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意象的解析: 许多意象在里尔克的诗歌中具有复杂的象征意义,注释能够揭示这些意象的层层含义。 语言的难点梳理: 晦涩的语法结构、跳跃的句法,都可能成为理解的障碍,注释能够对此进行梳理和解释。 评论的作用: 多维度的解读: 不同的评论者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例如文学史、哲学史、心理学、宗教学等,为读者提供多维度的解读,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杜伊诺哀歌》。 思想的启发: 评论能够点拨读者,启发读者对诗歌中涉及的哲学命题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关于生命、死亡、爱、苦难、存在等。 创作背景的补充: 评论家往往会深入研究诗人的生平、创作经历,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背景信息,帮助理解诗歌的创作动机与情感流露。 不同观点的呈现: 优秀的评论集会汇集不同学者的观点,呈现学界对《杜伊诺哀歌》的多元理解,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维。 注释与评论,共同构成了读者与《杜伊诺哀歌》文本之间的一道桥梁。它们并非旨在“解答”一切,而是提供一种“导引”,鼓励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独立思考与感悟。 五、 永恒的回响:诗歌的生命力与现代意义 《杜伊诺哀歌》并非一部静态的作品,它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诗篇,其回响穿越时空,至今仍对现代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对存在主义的先声: 里尔克对个体存在的困境、精神的孤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都深刻地预示了后来存在主义思潮的兴起。他在诗歌中对“成为真正的自我”的呼唤,与存在主义哲学不谋而合。 对现代心灵的疗愈: 在一个充斥着焦虑、疏离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杜伊诺哀歌》以其深邃的洞察力,触及了现代人内心最柔软、最隐秘的角落。通过阅读这部诗歌,读者可能在其中找到共鸣,在理解他人的痛苦时,也理解了自己的痛苦,并从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与力量。 对艺术与创造的启示: 里尔克对“天使”般的创作状态的向往,以及对“美”的独特理解,为所有追求艺术与创造的灵魂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他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源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源于敢于直面一切,并将其升华的能力。 对生命态度的重塑: 《杜伊诺哀歌》并非一首轻松愉快的诗歌,它充满了对人生艰辛与痛苦的描绘。然而,正是通过这种直面,诗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深刻、更具韧性的生命态度。他让我们明白,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回避痛苦,而在于如何拥抱痛苦,如何在破碎中寻求完整,如何在短暂中体悟永恒。 《杜伊诺哀歌》是一座深邃的精神矿藏,每一次阅读,都可能挖掘出新的宝藏。它邀请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也邀请我们审视我们自己的内心。它是一声来自远古的呼唤,也是一声在现代社会中仍旧激荡人心的灵魂回响。 这部诗歌,并非知识的堆砌,而是灵魂的触碰。它鼓励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停下脚步,向内看,去倾听那来自生命最深处的低语。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可能隐藏着最纯粹的光芒,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拥抱,去转化。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曾多次尝试阅读《杜伊诺哀歌》,每次都觉得像是站在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下,仰望着那难以企及的顶峰,心中充满了敬畏,却又因其过于陡峭而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攀登的希望。我尤其想知道,它在“文本”方面会做些什么,是仅仅呈现原文,还是会提供一些关于里尔克创作时期、创作动机的背景介绍,抑或是对原文语言特点的分析?毕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离不开对其创作语境的认知。而“翻译”部分,则是我最为期待的。里尔克的诗歌,其魅力绝不仅仅在于思想深度,更在于其独特的音乐性和语言张力。我渴望看到一个能够将这种内在的韵律、那些仿佛来自灵魂深处的低语,转化为同样具有感染力的中文译本。不知道书中对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如“开阔之境”、“内在之爱”等,是如何处理的,是否能让我们这些非德语母语的读者也能体会到里尔克式的“颤抖”与“觉醒”。而“注释”,我希望它能像一个细心的向导,不仅解释那些晦涩的词汇和典故,更能揭示诗歌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和精神旨趣,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里尔克的思想世界。

评分

对于《杜伊诺哀歌》这样一部充满精神探索和生命追问的诗歌,任何浅尝辄止的理解都显得苍白无力。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挖掘其内在肌理的可能。我特别好奇,在“文本”部分,作者是否会提供关于诗歌结构、主题演变的一些分析,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整部作品的整体认知?毕竟,《杜伊诺哀歌》并非一蹴而就,其创作过程本身就充满故事。而“翻译”方面,这是我最关注的重点。里尔克诗歌的语言,常常有一种“召唤”的力量,一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将内在情感外化的能力。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个既能够传达原文的崇高感和神秘感,又能让汉语读者产生共鸣的翻译版本。不知道书中对那些在其他翻译中常常显得生硬或难以理解的段落,是如何处理的,是否会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表达方式?而“注释”,我则希望能看到它们能够超越简单的字词解释,而能够深入到诗歌的哲学根源,解释里尔克对于存在的困惑、对于天使的想象,以及他所追求的那种“向内转化”的生命姿态。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理解《杜伊诺哀歌》的坚实阶梯。

评分

老实说,读《杜伊诺哀歌》原典对我来说是件相当吃力的事,那些深沉的忧郁,以及那些仿佛从宇宙洪荒中涌出的意象,常常让我感觉自己置身于一片迷雾之中。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及时雨。我特别关注书中的“翻译”部分,因为我深知,诗歌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韵律和意境。不知道本书的译者是否能够捕捉到里尔克诗歌那种既崇高又悲悯的独特嗓音,那些仿佛来自更高维度的呼唤,能否在我们熟悉的汉语中找到与之匹配的表达方式?我尤其想知道,对于那些极具里尔克个人色彩的隐喻,比如“天使”、“恐怖”、“爱”等等,书中的译者是如何处理的,是保持其神秘性,还是试图进行解释?另外,对“注释”的期待也是空前高涨。我曾无数次在阅读中因某个词语、某个典故而停滞不前,如果这本书能提供详尽且富有洞察力的注释,那将极大地提升我的阅读体验。我希望这些注释不仅能解释字面意思,更能挖掘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文化渊源。至于“评论”,我希望它能引领我进入作者的思考世界,看到他们是如何解读这首充满哲学思辨的杰作,从而拓展我自身的理解边界。

评分

初次接触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捧着这本书,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通往神秘未知领域的入口。书名中“述评”二字,就已经预示着它并非仅仅是单纯的文本堆砌,而是包含了对诗歌的深入剖析,这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翻译、注释和评论充满了期待。我始终认为,理解一部伟大的诗歌,尤其是像《杜伊诺哀歌》这样晦涩深邃的作品,绝非易事,需要有经验的向导引路。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里尔克原诗中那些精妙绝伦却又极难翻译的意象和节奏,以及他对诗歌的“声音”的极致追求。不知道书中会对那些常常让我望而却步的德语原文进行怎样的解读,是否会有令人拍案叫绝的翻译,能够恰如其分地传达里尔克内心的痛苦与狂喜。同时,我也期待书中的注释能够像一盏盏明灯,照亮那些我看不懂的典故、象征和哲学思考,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少走弯路。而至于评论部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能够引发我深度思考的见解,也许是作者对诗歌主题的独特阐释,或者是对里尔克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评价,这些都将极大地丰富我对《杜伊诺哀歌》的理解维度。

评分

作为一个对《杜伊诺哀歌》心生向往已久的读者,我始终觉得,要真正领略其精髓,仅凭直译是远远不够的。这本书的出现,正是我所期待的那种“全方位”的解读。我迫切想知道,在“文本”这一块,它是否对里尔克原文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梳理或导读,帮助读者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以及其语言特点?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翻译”部分。里尔克的语言是如此独特,充满了对存在、死亡、爱与美的深刻追问,这种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充沛的情感表达,在翻译中如何得以呈现,无疑是最大的挑战。我希望译者能够以一种既忠实于原文精神,又符合汉语美学的语言,将那些令人震撼的诗句转化为读者能够感同身受的文字。此外,我非常看重“注释”的质量。许多关于《杜伊诺哀歌》的讨论都离不开对其中晦涩意象和哲学观点的深入解读,如果书中的注释能够清晰地解释这些,并引出相关的背景知识,那将是极大的帮助。而“评论”,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也许是对诗歌中某些主题的独特解读,或者是作者将其与当代语境相结合的思考,这样才能让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里尔克,更是关于我们自身的生命体验。

评分

发货及时配送快,全新品相质量好,五星好评单单送。。。

评分

图书活动给力,品相好,物流快,没有什么说的!!

评分

图书活动给力,品相好,物流快,没有什么说的!!

评分

京东活动时购买的几单书籍,期待已久的好书。

评分

很好的书啊,第一时间购买,刘皓明真才实学啊

评分

装帧不错,内容还好。

评分

很好的书啊,第一时间购买,刘皓明真才实学啊

评分

京东物流一如既往地快,书品很好,东西很好很满意。快递员辛苦。

评分

又快又好又便宜支持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