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爾剋《杜伊諾哀歌》述評——文本、翻譯、注釋、評論

裏爾剋《杜伊諾哀歌》述評——文本、翻譯、注釋、評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奧] 裏爾剋 著,劉皓明 譯
圖書標籤:
  • 裏爾剋
  • 杜伊諾哀歌
  • 詩歌
  • 文學批評
  • 翻譯研究
  • 文本分析
  • 德國文學
  • 現代主義
  • 比較文學
  • 注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2162420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0176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大雅之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2
字數:26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來自裏爾剋研究專傢的資深解讀,集文本、翻譯、注釋、評論於一體,對裏爾剋的這部經典代錶作進行全麵、深入、多層次的解讀,為您還原一個多麵、立體的裏爾剋,為您解讀這首飄蕩在杜伊諾城堡上空的深厚、凝重、多義的哀歌。對於想知道《杜伊諾哀歌》在說什麼的普通讀者,本書提供瞭詳細的解讀;對於有學術關懷的讀者,本書以批評史、文學和文化史為背景對作品作瞭深入分析。

內容簡介

  

  裏爾剋,奧地利著名詩人,被譽為20世紀偉大的德語詩人之一。《杜伊諾哀歌》為裏爾剋晚期代錶作,也是20世紀德語詩歌的精品。該作為裏爾剋一生的經驗和思辨的結晶,代錶瞭裏爾剋詩歌創作的至高成就,同時也是成熟期的裏爾剋藝術風格的集大成者。

  本書著者劉皓明教授長期緻力於德意誌文學和哲學的研究,對裏爾剋《杜伊諾哀歌》的翻譯和研究亦耗時十餘年。因此,此書可以說是國內迄今為止對裏爾剋作品研究的較富深度、厚度和廣度者,極具學術和文化價值。

  本書集翻譯、注釋、解讀、評論於一體,不僅對詩歌《杜伊諾哀歌》的字詞作瞭詳盡的注釋,更在述評部分對作品進行逐行分析和解讀,同時還闡述瞭作品在詩人詩學上的生成過程及其更廣泛的詩學意義。這些解讀以及詩學的討論建立在對西方現有《杜伊諾哀歌》乃至裏爾剋研究全麵考察的基礎上,同時充分體現和融匯瞭作者自己的獨創觀點和研究。


  

作者簡介

  裏爾剋,奧地利著名詩人,被譽為20世紀偉大的德語詩人之一。《杜伊諾哀歌》為裏爾剋晚期代錶作,也是20世紀德語詩歌的精品。該作為裏爾剋一生的經驗和思辨的結晶,代錶瞭裏爾剋詩歌創作的至高成就,同時也是成熟期的裏爾剋藝術風格的集大成者。

  劉皓明,耶魯大學博士、美國瓦薩學院終身教授,長期緻力於德意誌文學和哲學的研究,對裏爾剋《杜伊諾哀歌》的翻譯和研究亦耗時十餘年。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譯著者亦自認為異域詩人與讀者之間的中保。神光非尋常器皿所能容,寶貴的葡萄枝子亦嫁接不易。中保極力摹拓原詩的語源句式音步格調,在遣詞造句上如此“錙銖必較”,以至對漢字的繁簡、詩句的誦讀輕重也作齣精確規定,更將眾多舊譯名在細考下另翻新譯,為求逼切,不避疏生。與此同時,譯辭中大量汲引其齣有典的古語雅言,以深淵對深淵,以對西方古典傳統的譯介呼召中國古典傳統的復甦,其艱澀處,亦用心處成就瞭翻譯學上的一次大膽試驗:這架發音繁復的大型樂器,籲求讀者掌握演奏技巧,從而彈齣優美深微的樂句。

  於此,譯著者之堅執劬勞,自有一番為天地立言的心懷。——楊宇聲


  

目錄

前言

《杜伊諾哀歌》中德對照雙語文本

《杜伊諾哀歌》詩文詞語注釋

《杜伊諾哀歌》述評

1.走嚮《杜伊諾哀歌》

2.《杜伊諾哀歌》成文過程

3.哀歌體裁

4.《杜伊諾哀歌》解釋的方法論問題

5.《杜伊諾哀歌》各首解讀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第四首

第五首

第六首

第七首

第八首

第九首

第十首

6.《杜伊諾哀歌》的詩學評估

7.版本與翻譯說明

附錄:裏爾剋書信散文四篇

1.答波蘭譯者信

2.雜耍藝人

3.體驗

4.玩偶

文獻縮寫列錶


精彩書摘

  在中期風格裏明顯地消失瞭早期風格最突齣的歌謠式鏇律,詩句不再像從前那樣塑料紙般的光滑,而是帶有幾乎像散文一樣的平穩,句式裏復句也更為復雜,句子在跨行時不再與句子的意頓同步,而是可以在詞組等句子內更小單位中的意頓中施行,跨行句也不再以兩行為單位,而是可以延續到第三行甚至更多行。然而變得更為復雜的復句並不是來自古典修辭術的渾圓句(Periode),詩人此時尚不知道渾圓句為何物,所以沒有也不能錶達渾圓句最擅長的激情澎湃的效果。

  從詩人風格形成的原因上說,早期語言風格和句法特點帶著海涅(HeinrichHeine)、利連剋隆(DetlevLiliencron)等二三流詩人風格的烙印,同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初幾個大詩人為代錶的正統的和經典的德語詩歌在句法、語言風格乃至格律方麵幾乎毫無關係。的確,他早期和很多中期的詩歌讀來更像是從其他語言翻譯到德語的詩而不是德語詩歌傳統中生成的作品。這種狀況主要緣於詩人在文學教育和訓練上的缺陷與匱乏。中期的時候由於詩人效法羅丹和塞尚的造型藝術風格,用澀取代瞭此前的滑,然而在詩歌語言的形成上,還是沒有正統文學傳承。直到《馬爾特》完成以後,裏爾剋纔“發現”德國詩歌的正統和經典。1909年他在日記中記載購買瞭剋洛普施托剋的史詩《彌賽亞》(DerMessias),而接觸這位詩人迻用希臘羅馬古典詩歌格律的《贊歌集》則大概在三、四年以後。也是在1910年之後,他纔接觸到荷爾德林(詳後)。此外也是在這一時期他纔發現歌德的經典哀歌《歐芙羅緒涅》(Euphrosyne)和竪琴詩作品。對這些德國經典詩人的研讀給他提供瞭超越早期和中期語言風格的資源和手段。《哀歌》無論所使用的格律(大部分是基於古典哀歌格律節奏上的,詳後)還是包含的很多渾圓句式的長句(I88-95;II68-75;IV95-102;X1-10),都要歸功於這些閱讀。就是那些句子不長、句法成分不太復雜的句子,其節奏和風格也已經完全帶上瞭渾圓句的節奏和效果。詩人最終剋服瞭創作危機,收獲後期詩歌的成就,一方麵是他繼續寫作,不斷試驗的結果,同樣不可或缺的,是他在德語詩歌傳統領域的補課,對那些大師們德語詩歌經典作品的研讀給他提供瞭錶達更復雜更強烈的感情的語言和鏇律。

  在危機階段,從詩歌主題和內容上講,熟悉裏爾剋生平和作品的讀者都知道,有兩個情結貫穿裏爾剋自青年時代起的一生,一是童年經驗乃至他個人齣身對他的睏擾,二是與愛有關的種種睏難。與遭受類似睏擾的普通人不同的是,這兩者同他的藝術追求密切相連。裏爾剋比較特殊的童年經驗在他自己的書信裏多有反映,也早已被研究者反復探究和講述過,我們這裏無需重復。這裏需要指齣的是,他的童年經驗在他齣離故鄉布拉格以後的文學創作生涯中經曆瞭一個從更具直接性的錶現到完全壓製到隱蔽宣泄再到所謂變形的過程。1900年前後,他的確寫過幾篇高度自傳性的短篇和中篇小說,它們是從他當時尚新鮮的人生經曆中湧現齣來的,相對於所錶現的經驗現實有很強的直接性,對於詩人的童年和早年經曆,近乎“袒露”,但是這些作品大都沒有發錶,而且後來也從不被詩人提起。種種方麵錶明,除瞭藝術水平考慮之外,對於這些作品過於直接地反映瞭他的齣身和早年經曆這一點,成熟後的他是相當忌諱的。1900年以後一直到《馬爾特》的完成,特彆是在詩歌中,童年經驗被有意迴避,在《日課書》(DasStunden-Buch,1905初版,所含詩歌作於1899-1903)和《聖像書》(DasBuchderBilder,1902-1906初版)這兩部他創作生涯早期的代錶作裏,很難找到對於真實童年生活經驗和與之相關的真實情感的直接錶達。直到1904年開始寫作《馬爾特》,裏爾剋纔開始在成熟的散文作品中觸及他的童年經驗,隻不過同早期那些中短篇小說不同,在《馬爾特》中,童年經驗的反映是經過整體變異的,時空人物都經過很大程度上的變化,童年的痛苦經驗混閤瞭幻想:主人公的背景從德意誌語言的飛地、種族與文化的大雜燴之地布拉格轉移到純粹日耳曼民族國傢的丹麥,把下中産階級變成瞭沒落貴族,把狹小的齣租公寓變成瞭貴族的莊園和城堡。這不是一部關於作者早年經驗的現實主義小說,而是麯摺地錶達瞭作者企圖超越自己實際齣身背景的白日夢。更接近作者本人狀態的是書中主人公當下在巴黎的處境:齣於小說中語焉不詳的原因,這個貴族傢庭沒落瞭,這個傢族的年輕後嗣、作為文學青年的主人公馬爾特客居巴黎,遭受貧睏和內心煎熬,最後走嚮自殺。小說中的人物背景既然純是虛構和幻想,其所錶達的主人公當下的心理狀態卻更直接地反映瞭作者自己的情感。雖然如前麵引用的信中所說,這部小說的寫作令詩人精疲力竭,但是並不是說他的童年經驗的情結通過這部小說的寫作被完全治愈瞭,雖然他的確認為寫作對於他來說就是一種心理分析治療。然而,正如一位學者在評論他的詩歌時所說的,寫作其實不是對危機的剋服,而隻是其中的一個瞬間。虛構貴族齣身等在白日夢中滿足內心的渴望正是他引以為恥的低微齣身引發的,所以與其說小說的寫作是心理分析式的治療,不如說是用更華麗的精神官能癥(Neurosis)的癥狀來緩解這種病所帶來的精神痛苦。另一個情結是與異性愛情有關的。傳記作傢們盡可能詳細地記敘瞭裏爾剋一生的種種感情和兩性關係經曆,在我們關注的時期裏,1914-1915年前後與露露?阿爾貝特-拉紮爾特(LuluAlbert-Lazard)和尤其是所謂“熱望中的女子”(Benvenuta)女鋼琴傢抹大?封?哈廷伯格(MagdavonHattingberg)的情事在他包括《哀歌》在內的後期寫作裏留下瞭清楚的痕跡。其中的細節我們無須復述,我們隻需知道,詩人的寫作與他的感情生活一直是有很大衝突的,兩者的衝突到瞭彼此不相容的地步。在《馬爾特》之後的創作危機期間尤其成為最顯性的危機癥候,多次在裏爾剋1910年代初期與親密女性友人的通信中被述及。這期間隻偶爾在大概從未打算發錶的詩稿中,裏爾剋纔會頗為直白地錶述隻能在更正式的詩作如《哀歌》中隱藏在華麗的語言和意象背後的實際愛情問題。

  在這兩大情結,即童年經驗與愛情之間,詩人自己也承認,愛情的不可能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童年的痛苦經曆。因此這兩個情結是密切相連、幾乎不可拆分的。縱觀這兩個問題,無論從人生角度還是從文學創作角度,《馬爾特》之後裏爾剋麵臨的危機與挑戰概括為一句話就是:如何對待、如何處理生存的痛苦。這給瞭他後期包括未結集的詩歌草稿和兩大詩集在內的作品以一種除瞭《馬爾特》以外前所未有的“生活直接性”。然而生活的直接性如何化為藝術的錶達,裏爾剋1910年代一直為此尋找解決方案。這個尋求過程當然以後期的兩部詩集為標誌,達到一個高潮,一個節點,雖然它們也許既不能被看作是一個完美的解決,也不能說是終點:從兩部詩集完成到詩人1926年去世這最後的四年裏——我稱之為晚期——,裏爾剋其實一直在繼續這個尋求之旅。

  我們已經說過,《馬爾特》是詩人種種情感和生存睏難的一次宣泄;說它作為宣泄卻並沒有從此治愈他的心理問題癥候。如何在《馬爾特》之後繼續在文學創作上應對這些睏難,在詩歌寫作中,在詩學上,後期裏爾剋采取的解決方案就是內轉。用《哀歌》中著名的段落說就是:

  除瞭內部[……]無處會有世界。我們的生命靠變形進行。而不斷變小縮減的是外界。

  即不再像中期作品那樣把客體事物和事件當作外部現實來刻畫,而是把它們轉入內部。但是詩人所說的內部(innen,也可譯為“中間”)究竟是什麼意思?在裏爾剋研究中,就像他後期作品中幾乎所有主要意象和概念——例如天使、超驗、關聯(Bezug)、形象(Figur)等等——一樣,曾長期存在誤解、不解和模棱兩可。AnthonyStephens在討論詩人後期作品中的超驗問題時,曾區彆對超驗的定義(definition)和解釋(interpretation)為兩件不同的事,認為定義未必與理解作品有直接關係,而解釋則直接關乎作品的理解。我們認為在關乎內部這個概念的問題上,也有定義和解釋之分。如果我們考察裏爾剋自己對此的錶述,內部時而被說成是心,時而同意識相聯係,時而被說成是隱藏於血液裏的更為生理的因素比如荷爾濛。早期研究者大多熱衷闡發裏爾剋詩歌的哲學或神學意義,把內部完全理解為內心的、意識內的、乃至靈魂的,就是到今天也仍沒有人能清晰而令人信服地將他們稱為意識內的甚至靈魂的與生理的結閤起來,共同歸在內部這個概念之下。既然對於什麼是內部裏爾剋自己提供的定義是不一緻的,而要想精確定義內部——如果可能的話——可能會涉及哲學、心理學、生理學、認知科學等各種學科,而且得齣的結果更多是否定的而非肯定的,那麼對於理解他的詩歌來說,更有用的是通過對作品的分析來得齣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這樣一來,我們可以依然不完全地——我們暫時把血液-荷爾濛意義上的內部排除在外——概括說,裏爾剋後期詩歌中常常提到的嚮內部的轉嚮,可以最好被描述為通常被視作是外部物體的東西,大到太空星宿,小到玩具花卉,從沒有生命的到有生命的,都不再當作客體,而是被當作詩人身體內部的事件;身體的內與外不再被身體的外沿隔斷,而是通行無阻,因此通常為視為外部的物體與事件毫無阻礙地進入身體內部。要理解這種奇特觀點和獨特的感覺方式,最關鍵的文本是裏爾剋在西班牙期間(1913)寫下的兩篇記錄瞭一年前在杜伊諾城堡時——也就是第一、二首《哀歌》寫作期間——乃至更早時發生在他身上的奇異事件。這份標題為《體驗》(Erlebnis,譯文見{附錄}3)的記錄以比詩歌更為平實的散文筆法描述瞭作為包括《哀歌》在內的後期詩歌中核心因素的內化在感覺層次上的基礎。其中第一部分記錄瞭發生在杜伊諾城堡的事件:當時詩人在花園裏,倚靠在樹枝上,一種奇異的感覺齣現瞭。當這種感覺狀態發生時,詩人覺得仿佛“他落入瞭自然的背麵去瞭”。

  正如一個迴魂者,已經在彆處住過瞭,如今悲傷地進入這個已被溫柔地拋棄瞭的曾存在者中,以便——雖說並非一心一意——再屬於一次這個一度被當作不可或缺的世界。

  ……


前言/序言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在柏林寫作博士論文中關於裏爾剋的部分期間,隨手翻譯瞭他的名作《杜伊諾哀歌》。當時的《讀書》雜誌主編瀋昌文先生得知後,十分熱心,把譯稿拿走準備齣版,不料正趕上中國齣版體製改製。這場改製當時的效果不啻一場浩劫,那幾年裏學術書籍從紙張印刷到編輯校對,都齣現瞭災害級的質量滑坡,連古籍齣版中最權威機構齣的古籍都經常齣整段漏印等重大事故,劣質的墨印在劣質的紙上,不菲的價格買迴的書卻難以卒讀。在當時的混亂中,瀋先生原本聯絡的齣版社把拙譯作為不急之務雪藏瞭。那時每次在北京見到瀋先生,他都錶示歉意,同時一直堅持不懈為這部小書的齣版多方努力。我那時因初執教鞭,加上研究的重點有所轉移,對齣版的不順利並不甚在意,覺得不齣也許更好。到2005年,瀋先生終於設法將它齣版瞭,我也不知是喜是悲。但是我知道的是,這個過程中他的艱辛有不足為外人道處,真是難為瀋先生瞭,對此我再次深錶感謝。
  2005年齣版的拙譯由於産生於求學期間的筆記,帶有筆記的倉促痕跡,最讓我感到遺憾的是當時沒有精力寫一部詳盡的解讀,以幫助中文讀者理解這部艱澀的作品。然而由於隨後我研究興趣和領域的轉移,後來竟一直沒有時間、精力和勇氣迴頭去彌補這一缺憾。直到這兩年,有朋友建議重印此書,我纔開始嚴肅考慮該不該這樣做以及如何做。我想,作為譯者和作者,除非我決定不再重印那部書,否則不論我現在的研究興趣已經偏離二十年前有多遠,都有責任彌補當初的缺憾,不能讓它原樣或近乎原樣重新問世。於是我便中斷瞭手頭羅馬詩人賀拉修的項目,用三個月的時間,全麵修訂瞭2005年版《哀歌》的譯文,並全部重寫瞭原書中的研究解讀部分。寫成之後書中的批評部分在篇幅上與詩的譯文已不對稱,批評的篇幅遠多於譯文,不再是譯文的附庸,而是成瞭相對獨立的批評專著,這部增訂後的書在事實上已經成為一部新著,故而改名為《裏爾剋<杜伊諾哀歌>述評》。
  新著中的批評部分除瞭對詩的字詞作瞭更詳盡的注釋以外,更在述評部分對討論的作品作瞭逐行分析和解讀,還闡述瞭作品在詩人詩學上的生成過程及其更廣泛的詩學意義。對作品的解讀以及詩學的討論建立在對西方現有《哀歌》乃至裏爾剋研究全麵考察的基礎上,同時充分體現和融匯瞭我自己的獨創觀點和研究,其中最突齣的包括1)對頭兩首哀歌中天使形象舊約來源的考證,2)第四和第八首哀歌中對動物與人比較的尼采文本來源探究,3)第三首和第六首與挪威畫傢濛剋(Edvard Munch)作品的關係的發現,4)特彆是對第三和第五首哀歌作齣瞭創新的解讀;其他更細微的新觀點、新材料散布全書。新著中的譯文部分在維持2005年版原有翻譯原則和句法風格結構的基礎上,對字詞的譯法作瞭大量修訂,精簡瞭一些錶達方式,增加瞭一些以北京話為基礎的口語因素,以體現這些年來我對作品理解的深化和提高。
  裏爾剋是個有爭議、同時又極具吸引力的詩人,其代錶作《杜伊諾哀歌》同樣是有爭議卻一直吸引著廣大讀者的作品。詩人和他作品的引人爭議之處和引人入勝之處既關乎詩學,也關乎文化,既來自作品,也來自生平。在所有現代詩人裏,裏爾剋是最被人神話化的,他的作品是最廣泛地被人奉為福音和指南來接受的。西方如此,東方也如此;過去這樣,今天也這樣。像在以往的西方一樣,在今天的中文世界裏,裏爾剋在被理解之前就先收獲瞭極高的聲望,獲得無數讀者偶像崇拜式的仰慕;但是西方的裏爾剋研究今天早已超越瞭初期的誤解和反科學的崇拜,能更客觀更冷靜地對研究對象進行文學、詩學和文化的探討。反觀在東方的中國,在裏爾剋早已成為最為人稱道的現代西方詩人的今天,除瞭一兩篇對早已過時或早已被推翻的解讀的簡略介紹外,對《哀歌》這部詩人的代錶作,全麵深入並且能反映最新學術狀況的分析研究仍是個空白,既沒有單獨的《哀歌》解讀和批評著作,更沒有能構成這樣解讀和批評的成規模的文獻。《述評》將填補這一空白:對於想知道《哀歌》在說什麼的普通讀者,《述評》提供瞭詳細的解讀;對於有學術關懷的讀者,《述評》以批評史、文學和文化史為背景對作品作瞭深入分析。
  事隔多年,我之所以重新撿起《哀歌》和裏爾剋研究這個課題,除瞭以上提到的因素外,坦率地說尤其齣自一種與裏爾剋接受現象有關的文化關懷。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在柏林開始翻譯這部詩集,到二十年後的今天,中文世界裏的裏爾剋從一個幾乎隻聞其名到翻譯最多的西方詩人所經曆的接受過程,在一定程度上重復瞭包括德國在內的西方裏爾剋接受過程。對這個接受過程有所瞭解,從中吸取教訓,對於中國的裏爾剋接受乃至中國當代詩歌界,都將有很重大的藉鑒意義。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末,當時最重要的裏爾剋學者漢斯?埃貢?霍爾圖森(Hans Egon Holthusen)針對裏爾剋在德語地區以外的西歐和北美走熱,曾寫下這樣一段話:
  今天西歐和美洲國傢所發現的,在德國十年前早就經曆過瞭,那時我們關於裏爾剋的書籍文獻像潮水一樣達到瞭迄今為止的最高點。今天我們麵對的是一波新的裏爾剋熱,這種熱流在某些圈子裏如今已經開始帶上瞭可疑的、的確就是庸俗的形式。這位詩人的很多觀念對於混亂的和不嚴謹的頭腦能産生很壞的影響,他抒情式的語句的某些腔調兒和呻吟對於很多要作詩的心靈猶如毒藥。整群整群的裏爾剋(當然也包括荷爾德林)的追隨者們令人絕望地跌倒在一個力量巨大的外語的姿態的魔咒前,他們充斥著德國的期刊文學。狂熱、時髦的摺騰、派性的鬍鬧聚集起來,有敏感趣味的人們已經傾嚮於把他們的挖苦指嚮這種熱潮的無辜的始作者。“名聲,”裏爾剋在論羅丹的書中說,“最終不過是所有誤解的集中體現,它們隻是換瞭個名字湊在一塊兒而已。”
  引發這樣的接受狀態,是否像霍爾圖森說的完全與其始作者無關,是否可以用詩人自己的一句名聲是誤解的集閤來輕鬆地打發,今日主流的裏爾剋學者肯定不能同意。那麼作為文學和文化現象的這位二十世紀德語詩人,是他作品裏怎樣的內容和怎樣的品質引發瞭這樣的文學和文化接受與爭議?《述評》將試圖迴答這些問題,以便讓正在重復西方當年裏爾剋熱的中文世界的讀者能從中獲得更全麵、更廣泛的視野。
  在很多方麵,裏爾剋對於中國讀者有著甚至超過西方讀者的天然親和力。這是因為他的詩歌訴諸絕對的感情,洋溢著感傷主義,他無視一緻性隻為順從修辭的瞬間需要,他同正統的西方文學傳統之間有很厚的隔膜,他在他周圍和讀者中間成功地實現瞭自我神話化和被神話化,他有非常強大的錶演性人格,用詩歌公開自我贊頌,情感的無節製和生理唯物主義使他天生地成為心理分析學的理想對象,至少就《哀歌》而言,性話題占的比重過大(第三、第五、第六、第八全篇和第十首部分)等等:這些特徵要麼符閤現代中國人的感受方式(以感情來反理性,沉溺於感傷,熱衷於神話化),要麼符閤近現代中國詩歌乃至當代藝術的狀況(無係統思想支撐、熱衷露骨的性話題、與文學傳統隔膜),要麼投閤傳統的和當代的中文世界文化狀態(錶演性人格、自戀、自我歌頌),要麼在最深處與中國現當代文化潛意識相閤(生理唯物主義)。正因為有這樣的天然親和力和相似性,漢語世界的讀者對他的接受反而應該格外審慎。他的這些特徵在中國特彆是現當代文化和文藝中都存在,隻不過我們的現當代文學和詩歌由於遠遠達不到德語及其文化環境賦予這位奧地利詩人的——尤其是在他後期作品中所達到的——那種精微和風格水平,便大都以極其粗糙的形式存在。閱讀裏爾剋,不應該以他的作品為榜樣鼓勵和強化已經以粗糙形態存在於現代中國文化和文學中的這些特徵和傾嚮,而應該把它當作鏡子用來幫助反思和自我檢討。
  最後說說書中的《哀歌》譯文。裏爾剋詩歌語言以1912年初寫齣第一和第二首哀歌為標誌,經曆瞭一個從早期和中期的簡單句法、到學會使用充分利用德語屈摺形態的復雜句法——即修辭學所謂渾圓句式(Periode)——的根本性轉變。裏爾剋漢譯比較容易為人接受的,比如馮至翻譯的《豹》,其原作無不齣自他創作早期和中期作品,這一漢譯接受現象的根本原因就來自於詩人後期詩歌句法和風格的轉變:詩人早期和中期詩歌的句法幾乎是世界通用的,相對而言比較容易被非印歐語的現代漢語容納,而後期的渾圓句風格的語言是現當代漢語詩歌語言完全缺乏的,而且不僅缺乏,在當代漢語世界裏不論讀者還是詩人,直到幾年前我在討論荷爾德林的語境中引入這個概念之前,就連對這種句法和風格的存在、其實質和特徵以及詩學意義也是毫無意識的。在我看來,翻譯以渾圓句式為特徵的句法和詩歌語言,唯一正確的策略就是盡可能地將它們引入漢語詩歌語言,而不是通過翻譯消解和取消它們。我曾在闡述荷爾德林翻譯原則時闡釋過渾圓句的詩學意義,並且示範過在漢語中閱讀和朗誦有渾圓句式的詩歌語言的技巧和步驟。如果人們在閱讀本書所含《哀歌》譯文時使用那樣的技巧,隻能發現會比在閱讀荷爾德林詩歌時更容易,因為裏爾剋的作品離我們更近、而譯文的措辭和文風完全是現代漢語甚至包括口語。因此《哀歌》的譯文讀者不應光默讀,而是要齣聲朗誦。有文本解讀作嚮導,相信用心的讀者定能找到用自己的聲音演繹譯文這部樂譜的最佳狀態,定能發現這樣的翻譯能給漢語詩歌引入更豐富、更強烈、更有錶現力的語言風格。

  劉皓明 2016年四月十五日於紐約畹莊


詩意長捲,靈魂迴響:一次沉浸式的《杜伊諾哀歌》之旅 一、 破曉的歌者:裏爾剋與《杜伊諾哀歌》的時代背景 萊納·瑪利亞·裏爾剋,這位二十世紀初最偉大的德語詩人之一,其創作生涯的高峰,無疑是那部劃時代的傑作——《杜伊諾哀歌》。然而,理解《杜伊諾哀歌》,不能將其孤立於其誕生的時代背景之外。二十世紀初的歐洲,正經曆著劇烈的動蕩與深刻的轉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陰影籠罩,舊有的價值觀土崩瓦解,科學與工業的飛速發展在帶來物質便利的同時,也催生瞭深刻的存在性危機。人類在技術洪流中掙紮,個體感受到的疏離與焦慮前所未有。 正是在這樣一個精神的十字路口,裏爾剋在1912年受邀入住杜伊諾城堡,在那裏,他被普拉格的古老城堡遺跡、亞得裏亞海的遼闊與蒼茫深深觸動,刹那間,“天使”的啓示如閃電般劃過,他仿佛聽到瞭來自遙遠深處的呼喚,也正是這呼喚,開啓瞭他長達十年的艱辛創作,最終孕育齣《杜伊諾哀歌》這部宏偉的詩篇。這部詩歌的誕生,本身就是對那個時代人類精神睏境的一次深刻迴應,是對被現代性裹挾下,個體靈魂漂泊無依的悲嘆,更是對一種失落的、純粹的存在的追尋。 二、 破譯的密碼:《杜伊諾哀歌》的文本核心與主題探索 《杜伊諾哀歌》之所以被譽為“現代最難懂的詩歌”之一,與其晦澀的語言、跳躍的意象、以及深邃的哲學思辨密不可分。這部詩歌並非以綫性的敘事展開,而是如同一幅幅濃墨重彩的畫麵,或是一麯麯哀傷而壯麗的樂章,層層疊加,將讀者引入一個超越日常經驗的內心世界。 其文本的核心,可以從幾個維度來解讀: “天使”的意象: 《杜伊諾哀歌》中最令人矚目的意象之一便是“天使”。但裏爾剋筆下的天使,並非傳統宗教意義上的神聖信使,而是一種更具象徵性的存在,它代錶著一種純粹的、不被凡俗沾染的、足以承受人類痛苦與喜悅的巨大容量。天使是“創造者”的另一麵,是人類在艱難的生存境遇中,所能仰望的、能夠真正理解我們內在呐喊的、最終極的存在。詩人渴望成為能夠承受此種“天使”之苦的“人”,渴望擁有天使般的感知力,去擁抱並轉化一切存在的本質。 “悲傷”的轉化: 哀歌,顧名思義,充滿瞭悲傷的基調。然而,裏爾剋並非僅僅沉溺於悲傷的宣泄,他更關注的是“悲傷”作為一種深刻體驗,是否能夠被轉化、被提煉,成為一種更高級的精神力量。他認為,真正的悲傷,是能夠直麵存在的殘酷與虛無,並且不被其壓垮。它是一種深刻的“知曉”,一種對人生無常、生命短暫的徹悟。他歌頌那些能夠擁抱悲傷,並從中汲取力量的人,他們能夠將內心的痛苦升華為一種對生命更深刻的理解和愛。 “美”的本質: 裏爾剋在此書中探討瞭“美”的本質,認為真正的美,並非停留於錶麵,而是蘊含在事物的核心之中,尤其是在那些我們難以承受、甚至令人恐懼的事物中。他寫道:“美,就是我們所能承受的最少那一點,它隻是讓我們能夠忍受,並且欣喜地忍受。” 這是一種超越感官享樂的美,是一種能夠讓我們在苦難中找到慰藉、在破碎中看到完整的精神之美。 “內在世界”的開掘: 《杜伊諾哀歌》的核心,是對個體“內在世界”的深度開掘。在外部世界日益物質化、異化的時代,裏爾剋將目光轉嚮內心,認為生命的意義,以及與宇宙建立真實聯係的途徑,都存在於我們自身之中。他鼓勵讀者嚮內探索,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意識深處的巨大能量,去擁抱那些被遺忘或壓抑的情感,去理解生命最根本的脈動。 “轉化”與“重塑”: 整部哀歌,都彌漫著一種“轉化”與“重塑”的渴望。詩人渴望將凡俗的體驗轉化為神聖的,將痛苦的感受升華為喜悅,將有限的生命融入無限的宇宙。這種轉化,並非逃避現實,而是通過深刻的內省與精神的修煉,去重新認識和擁抱存在,最終實現一種精神上的“成人禮”。 三、 譯者的匠心:跨越語言鴻溝的藝術 《杜伊諾哀歌》的深邃與精妙,使得任何嘗試將其翻譯成其他語言的努力,都如同一場艱難的攀登。語言的差異、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詩人獨特的意象構建,都為翻譯者設置瞭巨大的挑戰。 成功的《杜伊諾哀歌》翻譯,絕不僅僅是字麵上的對等,而是對詩人思想、情感、以及詩歌韻律、節奏的再創造。優秀的譯者,如同在黑暗中摸索,試圖捕捉詩人內心深處的微光,並將其轉化為另一種語言中同樣動人的光芒。他們需要具備: 深厚的語言功底: 既要精通德語的細微之處,也要對目標語言有著爐火純青的掌控能力。 敏銳的詩歌感知力: 能夠捕捉到原詩的音樂性、節奏感,以及背後隱藏的情感張力。 廣博的文化視野: 能夠理解裏爾剋詩歌中引用的神話、哲學、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 對裏爾剋思想的深刻理解: 能夠把握詩人所要錶達的核心理念,並以恰當的方式呈現。 每一次成功的翻譯,都是一次跨越語言與文化的精神對話。它不僅為非德語讀者打開瞭通往《杜伊諾哀歌》世界的大門,也通過譯者的獨特視角,讓這部偉大的詩歌煥發齣新的生命力。 四、 導讀者的燭光:注釋與評論的價值 《杜伊諾哀歌》的晦澀,也恰恰是其魅力所在。而注釋與評論,則如同黑暗中的燭光,為讀者指引方嚮,照亮前行的道路。 注釋的必要性: 詞匯的深度解讀: 裏爾剋詩歌中許多詞匯,都帶有其獨特的哲學或象徵意義,注釋能夠幫助讀者理解這些詞匯在詩人語境中的特殊含義。 典故與引用的闡釋: 詩歌中可能包含對聖經、神話、哲學思想的引用,注釋能夠幫助讀者追溯這些源頭,從而更全麵地理解詩歌的內涵。 意象的解析: 許多意象在裏爾剋的詩歌中具有復雜的象徵意義,注釋能夠揭示這些意象的層層含義。 語言的難點梳理: 晦澀的語法結構、跳躍的句法,都可能成為理解的障礙,注釋能夠對此進行梳理和解釋。 評論的作用: 多維度的解讀: 不同的評論者會從不同的角度齣發,例如文學史、哲學史、心理學、宗教學等,為讀者提供多維度的解讀,幫助讀者更全麵地認識《杜伊諾哀歌》。 思想的啓發: 評論能夠點撥讀者,啓發讀者對詩歌中涉及的哲學命題進行深入思考,例如關於生命、死亡、愛、苦難、存在等。 創作背景的補充: 評論傢往往會深入研究詩人的生平、創作經曆,為讀者提供更豐富的背景信息,幫助理解詩歌的創作動機與情感流露。 不同觀點的呈現: 優秀的評論集會匯集不同學者的觀點,呈現學界對《杜伊諾哀歌》的多元理解,激發讀者的批判性思維。 注釋與評論,共同構成瞭讀者與《杜伊諾哀歌》文本之間的一道橋梁。它們並非旨在“解答”一切,而是提供一種“導引”,鼓勵讀者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獨立思考與感悟。 五、 永恒的迴響:詩歌的生命力與現代意義 《杜伊諾哀歌》並非一部靜態的作品,它是一部充滿生命力的詩篇,其迴響穿越時空,至今仍對現代人産生深刻的影響。 對存在主義的先聲: 裏爾剋對個體存在的睏境、精神的孤寂、以及對生命意義的追尋,都深刻地預示瞭後來存在主義思潮的興起。他在詩歌中對“成為真正的自我”的呼喚,與存在主義哲學不謀而閤。 對現代心靈的療愈: 在一個充斥著焦慮、疏離和信息爆炸的時代,《杜伊諾哀歌》以其深邃的洞察力,觸及瞭現代人內心最柔軟、最隱秘的角落。通過閱讀這部詩歌,讀者可能在其中找到共鳴,在理解他人的痛苦時,也理解瞭自己的痛苦,並從中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慰藉與力量。 對藝術與創造的啓示: 裏爾剋對“天使”般的創作狀態的嚮往,以及對“美”的獨特理解,為所有追求藝術與創造的靈魂提供瞭深刻的啓示。他告訴我們,真正的藝術,源於對生命本質的深刻體悟,源於敢於直麵一切,並將其升華的能力。 對生命態度的重塑: 《杜伊諾哀歌》並非一首輕鬆愉快的詩歌,它充滿瞭對人生艱辛與痛苦的描繪。然而,正是通過這種直麵,詩人為我們提供瞭一種更深刻、更具韌性的生命態度。他讓我們明白,生命的價值,不在於迴避痛苦,而在於如何擁抱痛苦,如何在破碎中尋求完整,如何在短暫中體悟永恒。 《杜伊諾哀歌》是一座深邃的精神礦藏,每一次閱讀,都可能挖掘齣新的寶藏。它邀請我們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也邀請我們審視我們自己的內心。它是一聲來自遠古的呼喚,也是一聲在現代社會中仍舊激蕩人心的靈魂迴響。 這部詩歌,並非知識的堆砌,而是靈魂的觸碰。它鼓勵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中,停下腳步,嚮內看,去傾聽那來自生命最深處的低語。它告訴我們,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可能隱藏著最純粹的光芒,等待我們去發現,去擁抱,去轉化。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曾多次嘗試閱讀《杜伊諾哀歌》,每次都覺得像是站在一座高聳入雲的山峰下,仰望著那難以企及的頂峰,心中充滿瞭敬畏,卻又因其過於陡峭而望而卻步。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攀登的希望。我尤其想知道,它在“文本”方麵會做些什麼,是僅僅呈現原文,還是會提供一些關於裏爾剋創作時期、創作動機的背景介紹,抑或是對原文語言特點的分析?畢竟,理解詩歌的深層含義,離不開對其創作語境的認知。而“翻譯”部分,則是我最為期待的。裏爾剋的詩歌,其魅力絕不僅僅在於思想深度,更在於其獨特的音樂性和語言張力。我渴望看到一個能夠將這種內在的韻律、那些仿佛來自靈魂深處的低語,轉化為同樣具有感染力的中文譯本。不知道書中對那些充滿象徵意義的意象,如“開闊之境”、“內在之愛”等,是如何處理的,是否能讓我們這些非德語母語的讀者也能體會到裏爾剋式的“顫抖”與“覺醒”。而“注釋”,我希望它能像一個細心的嚮導,不僅解釋那些晦澀的詞匯和典故,更能揭示詩歌中蘊含的哲學思考和精神旨趣,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裏爾剋的思想世界。

評分

老實說,讀《杜伊諾哀歌》原典對我來說是件相當吃力的事,那些深沉的憂鬱,以及那些仿佛從宇宙洪荒中湧齣的意象,常常讓我感覺自己置身於一片迷霧之中。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及時雨。我特彆關注書中的“翻譯”部分,因為我深知,詩歌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語言的韻律和意境。不知道本書的譯者是否能夠捕捉到裏爾剋詩歌那種既崇高又悲憫的獨特嗓音,那些仿佛來自更高維度的呼喚,能否在我們熟悉的漢語中找到與之匹配的錶達方式?我尤其想知道,對於那些極具裏爾剋個人色彩的隱喻,比如“天使”、“恐怖”、“愛”等等,書中的譯者是如何處理的,是保持其神秘性,還是試圖進行解釋?另外,對“注釋”的期待也是空前高漲。我曾無數次在閱讀中因某個詞語、某個典故而停滯不前,如果這本書能提供詳盡且富有洞察力的注釋,那將極大地提升我的閱讀體驗。我希望這些注釋不僅能解釋字麵意思,更能挖掘齣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深層含義和文化淵源。至於“評論”,我希望它能引領我進入作者的思考世界,看到他們是如何解讀這首充滿哲學思辨的傑作,從而拓展我自身的理解邊界。

評分

作為一個對《杜伊諾哀歌》心生嚮往已久的讀者,我始終覺得,要真正領略其精髓,僅憑直譯是遠遠不夠的。這本書的齣現,正是我所期待的那種“全方位”的解讀。我迫切想知道,在“文本”這一塊,它是否對裏爾剋原文進行瞭一些必要的梳理或導讀,幫助讀者理解詩歌創作的背景以及其語言特點?當然,最吸引我的還是“翻譯”部分。裏爾剋的語言是如此獨特,充滿瞭對存在、死亡、愛與美的深刻追問,這種深邃的哲學思考和充沛的情感錶達,在翻譯中如何得以呈現,無疑是最大的挑戰。我希望譯者能夠以一種既忠實於原文精神,又符閤漢語美學的語言,將那些令人震撼的詩句轉化為讀者能夠感同身受的文字。此外,我非常看重“注釋”的質量。許多關於《杜伊諾哀歌》的討論都離不開對其中晦澀意象和哲學觀點的深入解讀,如果書中的注釋能夠清晰地解釋這些,並引齣相關的背景知識,那將是極大的幫助。而“評論”,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些新鮮的視角,也許是對詩歌中某些主題的獨特解讀,或者是作者將其與當代語境相結閤的思考,這樣纔能讓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裏爾剋,更是關於我們自身的生命體驗。

評分

對於《杜伊諾哀歌》這樣一部充滿精神探索和生命追問的詩歌,任何淺嘗輒止的理解都顯得蒼白無力。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深入挖掘其內在肌理的可能。我特彆好奇,在“文本”部分,作者是否會提供關於詩歌結構、主題演變的一些分析,幫助讀者建立起對整部作品的整體認知?畢竟,《杜伊諾哀歌》並非一蹴而就,其創作過程本身就充滿故事。而“翻譯”方麵,這是我最關注的重點。裏爾剋詩歌的語言,常常有一種“召喚”的力量,一種將抽象概念具象化,將內在情感外化的能力。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個既能夠傳達原文的崇高感和神秘感,又能讓漢語讀者産生共鳴的翻譯版本。不知道書中對那些在其他翻譯中常常顯得生硬或難以理解的段落,是如何處理的,是否會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錶達方式?而“注釋”,我則希望能看到它們能夠超越簡單的字詞解釋,而能夠深入到詩歌的哲學根源,解釋裏爾剋對於存在的睏惑、對於天使的想象,以及他所追求的那種“嚮內轉化”的生命姿態。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理解《杜伊諾哀歌》的堅實階梯。

評分

初次接觸裏爾剋的《杜伊諾哀歌》,是在一個陰雨綿綿的午後,捧著這本書,感覺像是打開瞭一個通往神秘未知領域的入口。書名中“述評”二字,就已經預示著它並非僅僅是單純的文本堆砌,而是包含瞭對詩歌的深入剖析,這讓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翻譯、注釋和評論充滿瞭期待。我始終認為,理解一部偉大的詩歌,尤其是像《杜伊諾哀歌》這樣晦澀深邃的作品,絕非易事,需要有經驗的嚮導引路。我尤其好奇作者將如何處理裏爾剋原詩中那些精妙絕倫卻又極難翻譯的意象和節奏,以及他對詩歌的“聲音”的極緻追求。不知道書中會對那些常常讓我望而卻步的德語原文進行怎樣的解讀,是否會有令人拍案叫絕的翻譯,能夠恰如其分地傳達裏爾剋內心的痛苦與狂喜。同時,我也期待書中的注釋能夠像一盞盞明燈,照亮那些我看不懂的典故、象徵和哲學思考,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少走彎路。而至於評論部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能夠引發我深度思考的見解,也許是作者對詩歌主題的獨特闡釋,或者是對裏爾剋詩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的評價,這些都將極大地豐富我對《杜伊諾哀歌》的理解維度。

評分

一直在京東購物,正品有保障,送貨速度快,送貨師傅態度也很好,會一直支持京東。

評分

書很好,大促銷時購入,非常抵。

評分

京東618活動買的,疊加用券,價格非常實惠。一直都在京東買書,京東這次活動做得太棒瞭。都是三摺的價格買下,一次性下單三韆,隻花瞭900.非常滿意。書太多,隻能復製瞭。

評分

書很好,想齣去學,在京東買書支持京東

評分

也無需多評價,就衝活動實惠而來,先囤之,日後再說。

評分

很好的啊!好的事實施捨棄用心理我就算帳單子宮殿下午餐館員工們。

評分

發貨及時配送快,全新品相質量好,五星好評單單送。。。

評分

書很好,想齣去學,在京東買書支持京東

評分

從學術角度看,本書集翻譯、注釋、解讀、評論為一體,可以說是《杜伊諾哀歌》研究的最富深度、厚度和廣度者,極具學術和文化價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