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英国的泰晤士报、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每日邮报、经济学人、卫报等传统媒体借助新技术主动向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实践,既有扎实的理论分析与丰富的案例说明,还附有作者与各传媒负责人的访谈内容,全面呈现了英国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下,如何做到内容及产品的创新、新闻生产流程再造、商业模式探索以及持续提高影响力。对国内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跨界、传统纸媒向数字化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样本。
精彩书评
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中山大学联合课题组编撰的这本《英国媒体数字化转型:案例与模式》,聚焦英国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前台和后台,运用一手数据进行案例分析,剖析了不同类型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模式,总结出一系列富有启发的经验。从流程重构到产品创新,从运营模式到文化再造,这本书提供的鲜活素材、观点洞察和理论阐述,值得中国媒体的管理者和从业者参考。
——李良荣(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对于专业新闻机构来说,“记者在现场”是核心、重要的价值。一线采访的专业记者要远多于编辑;编辑也具备记者能力;编辑部与经营部之间设有“防火墙”,确保新闻报道的独立、客观、公正。由这一切,构成了对读者的承诺。无论如何转型,这个核心价值是不可能改变的,这是专业新闻机构的基石,是我们必须坚守的新闻专业主义传统。《英国媒体数字化转型:案例与模式》一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建立了一个媒体转型的分析框架,实地考察了《经济学人》、《金融时报》、BBC和《卫报》等英国著名媒体的转型之路,强调品质和原创内容的专业价值,体现出专业媒体人的前沿思考,值得一读。
——胡舒立(财新传媒总编辑)
从深化媒体融合方面寻找突围之路,虽然在国内有的媒体也做得比较好,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我们必须把视野扩展到国际领域,从中寻找“他山之石”。本书所呈现的调研成果,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抓住的问题都是当前中国媒体融合转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
——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目录
第一章 他山之石:英国媒体的转型探索 / 1
一、缘起 / 2
二、媒体转型框架 / 5
三、研究现状 / 7
第二章 《经济学人》:多平台模式下的变与不变 / 17
一、多个平台,一种声音 / 19
二、保持“贵”的声誉:《经济学人》的商业模式 / 24
三、更加宽容的数字化成长土壤 / 31
附录:《经济学人》副主编Tom Standage访谈实录 / 33
第三章 《卫报》:免费“开放新闻业”的商业模式 / 46
一、走向数字化的新闻媒体 / 47
二、开放的新闻生产 / 49
三、多媒体助力传受互动 / 54
四、开放的媒体盈利模式 / 57
附录:《卫报》国际事务发展部部长Penny Jones访谈录 / 62
第四章 《金融时报》:“受众参与”和“付费墙”的持续探索 / 67
一、受众参与:数字化编辑室的新要素 / 69
二、业务流程重构:适应“数字优先”“受众优先”的需求 / 73
三、新版付费墙:降低门槛培育更多长期付费订户 / 76
四、“灯笼”(Lantern)助力编辑记者深入了解受众 / 77
五、产品创新:以“创新基金”孵化新产品 / 82
附录:《金融时报》副主编James Kynge访谈实录 / 89
第五章 邮报传媒:报网分化运营,全球扩张版图 / 97
一、坚定的数字业务扶持战略 / 100
二、独特的报网分化运营模式 / 102
三、人性的内容策略网站设计 / 104
四、进击的全球用户扩张版图 / 109
第六章 《泰晤士报》:综合性日报如何在数字时代盈利 / 113
一、盈利模式探索:作为品牌的《泰晤士报》及其付费墙 / 114
二、获利的付费墙 / 118
三、业务流程重组:《泰晤士报》的全媒体生产 / 120
四、用户体验变革:《泰晤士报》的小报化与阅读体验 / 125
第七章 英国广播公司:公营媒体机构在数字时代的开放式发展路径 / 129
一、服务公众:BBC数字化转型的三阶段 / 131
二、流程重组:打造全媒体平台,实现真正的媒介融合 / 135
三、从用户体验出发,进行产品创新 / 137
四、平台扩展战略:社交、地方和国际 / 140
第八章 启示录:传统新闻生产的整体重构与创新 / 153
一、中英媒体比较分析 / 154
二、顶层设计:制定符合自身的转型战略 / 157
三、媒介融合价值观:坚持高品质、专业化的内容 / 158
四、业务流程重构:基于“用户参与”,推出优质内容产品 / 160
五、商业模式:数字内容收费的差异化策略 / 162
六、业务多元化:以媒体内容的品牌效应和信息资源为依托 / 163
七、国际化:打造国际品牌,提升传播力与影响力 / 164
附录 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制胜之道——赴英学习培训的三点启发 / 166
一、挑战OR机遇:报业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互联网和新媒体是挑战也是机遇 / 167
二、免费OR收费:免费阅读抢夺眼球,付费阅读有望成为主流选择 / 168
三、内容OR技术:品牌和内容是报业优势所在,技术和人才是转型制胜之道 / 171
后记 / 174
精彩书摘
转型实践案例与厚重学术功力相匹配的力作
范以锦
《英国媒体数字化转型:案例与模式》一书,是以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王垂林同志主持的课题为基础,邀请中山大学张志安教授联袂主编的重要成果。这部将跨国调研案例分析与当今中国媒体状况结合起来思考的力作,对业界转型有指导意义,对学界进一步深入探讨媒体转型也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课题组调研的话题选得好,抓住了媒体转型的靶点、关注点和痛点。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转型,是当下中国媒体改革发展的核心命题,转型已由媒体自身的行为,提升为国家为巩固主流舆论阵地而推进的重大战略,从国家高层到各级政府都积极推动这一工作的进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有其内在的规律,融合发展并不容易,而且这是前所未有的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和做法可复制。传统媒体在转型中从设立电子版、开办新闻客户端、构建“中央厨房”、利用商业互联网公司的平台创建这个号那个号,到传播活动中的视频直播、VR技术的试水,等等。转型声势不可谓不大,转型成果也有目共睹,但总体来说依然处于艰难的探索中。从国家的媒体发展战略来说,就是希望建成一批新型的、具有强大实力和影响力的媒体集团;各地也期待强化自身的舆论平台阵地,将主流声音传播出去。要实现媒体做强做大的目标,其标志有两个,一是要有强大的传播影响力,二是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从传播力来看,自从有了互联网的渠道,有了各类平台的合力传播,媒体的内容传播力不成为问题。也就是说只要做出了有影响力的内容,一定有平台广为传播,形成强大的内容传播影响力。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传播影响力相当多的是通过互联网公司的平台和自媒体去实现,大多数传统媒体及其办的新媒体自身的平台的传播力依然不强。借助民间舆论场去传播当然也是好事,但长此依赖别的平台而受制于他人,并非长远之计。所以,传统媒体转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将自身的传播平台打造得非常强大。从经济实力来看,目前转型的最大难点之一就是商业模式不清晰。没有商业模式,再好的媒体也很难坚守。因为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就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平台提升,无法吸纳和留住人才。从媒体的转型来看,恰恰是在如何强化自身平台的传播力和寻找商业模式方面碰到了瓶颈,这已成为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挑战求生存、谋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寻找突围之路,虽然在国内有的媒体也做得比较好,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我们必须把视野扩展到国际领域,从中寻找“他山之石”。之所以要把英国媒体作为研究的样本,这是因为英国媒体产业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他们正在走的路可能就是我们未来要走的大体路径。英国早于中国介入互联网,更早地感受到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媒体的巨大冲击。当我们的传统媒体还处在阳光灿烂的时候,英国媒体已进入严冬,因此转型的紧迫感比我们来得早,其转型探索行动比我们早了十年。我们正在走的弯路他们早走过了,我们还在艰难探索中的一些问题他们已有所突破。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走弯路的教训,对我们都有启示。
《英国媒体数字化转型:案例与模式》一书的编者、作者,组成了具有产、学、研联动特点的“南方报业—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联合课题组”,他们正是为了探讨中国媒体的现实问题而对英国的媒体产业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研。这个课题组团队的搭配体现了业界与学界、实践与理论的良好结合,领衔主持课题的本书主编王垂林有丰富的记者从业经验和管理经验,曾任南方日报副总编辑,现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经理,全国“四个一批”重点人才。联袂主编张志安是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有深厚的学术功底的青年才俊。调研团队成员兼本书执笔者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博士、讲师刘颂杰,其既有财经业界从业经历,又有专业的学科训练,曾师从著名传媒人胡舒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资深编辑张纯、名记曹斯,她们都精通英语并具有留学英国的背景,从求学英伦开始即长期跟踪观察,深谙英国媒体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刘颂杰博士还直接与英国主要媒体的管理层对话,取得第一手资料,将新鲜热辣的内容呈现出来。曹斯在英国读研时就研究过英国报纸,这次作为课题组的成员,她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源联系到卫报国际事务发展部部长,对她进行了访谈,还做了泰晤士报的综述。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精干的团队,因而形成了既有厚重学术功力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呈现的调研报告,并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让学业界人士共同分享调研成果。
本书所呈现的调研成果,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抓住的问题都是当前中国媒体融合转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如何重构舆论场,发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如何找到新型产业模式,改变盈利模式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局面;如何再造新闻生产流程,既要始终把握内容的核心价值,又需要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内容挖掘技术、全媒体形态的信息呈现技术、交互设计及表达的传受互动技术等实现融合传播;如何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平衡好媒体公共性和商业利益。
……
前言/序言
《数字洪流中的英国媒体:革新、挑战与未来展望》 一、引言:一个时代的必然转型 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全球的产业格局,其中,媒体行业无疑是受冲击最为深刻的领域之一。从纸质报刊到数字屏幕,从广播波段到流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的介质、内容生产的方式、用户获取信息的习惯,乃至商业模式的构建,都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在这场席卷全球的数字浪潮中,英国,作为世界媒体史上的重要一员,其媒体行业的转型历程尤为值得关注。 本书《数字洪流中的英国媒体:革新、挑战与未来展望》旨在深入剖析英国媒体在数字化浪潮下的演进轨迹,探讨其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勾勒出其未来的发展脉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某个特定案例或模式,而是力求提供一个更为宏观、系统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以理解英国媒体行业如何在全球化、技术化和用户需求多样化的复杂背景下,进行自我革新与重塑。我们相信,通过对英国媒体转型历程的深入解读,能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媒体行业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和深刻的启示。 二、历史的回响:英国媒体的辉煌与根基 英国媒体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从《泰晤士报》的创立,到BBC的诞生,再到独立电视(ITV)的出现,英国媒体始终走在世界前沿。其高度的专业性、严谨的报道风格以及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塑造了其在全球媒体界的独特地位。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曾长期占据着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数字技术的兴起,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打破了原有的传播壁垒,使得信息传播的门槛大幅降低,内容生产的模式日益多元化。这既为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传统媒体需要直面用户注意力的碎片化、广告收入的下滑、以及新兴数字媒体的竞争。但与此同时,数字化也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渠道、更丰富的互动方式、以及更具个性化的内容呈现。 三、数字化的脉动:英国媒体的创新与适应 面对数字化的浪潮,英国媒体人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探索和拥抱变革。本书将重点关注英国媒体在这一时期所展现出的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 内容生产的重塑: 传统的“报社”或“电视台”生产模式正在被打破。内容生产者开始从单一的专业记者、编辑,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成员,包括独立博主、内容创作者、以及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信息的普通用户。英国媒体积极拥抱“用户生成内容”(UGC),并将其融入到新闻报道和节目制作中。同时,数据新闻、可视化新闻、交互式报道等新形式层出不穷,以更生动、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呈现复杂信息。 传播渠道的拓展: 网站、社交媒体平台、播客、App等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传统媒体不再仅仅依赖于其固有的报纸、电视、广播平台,而是积极布局线上,利用多平台、多终端触达更广泛的受众。例如,BBC、The Guardian等媒体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度极高,通过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平台发布新闻、与读者互动,并引导流量回到自身的核心平台。 商业模式的探索: 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广告收入在数字化时代面临严峻挑战。数字广告的收入分成、平台对流量的垄断,都使得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面临压力。为此,英国媒体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包括: 付费订阅与会员制: 越来越多的媒体认识到高质量内容的重要性,并开始尝试向用户收费,如《金融时报》、The Times等。通过提供独家内容、无广告体验、社区互动等增值服务,吸引用户成为付费会员。 众筹与捐赠: 一些非营利性媒体或独立新闻机构,通过众筹平台或直接向读者募集捐款,以支持其运营和内容生产。 多元化收入来源: 媒体开始探索广告之外的收入来源,例如品牌内容、活动策划、数据服务、甚至是技术授权等。 新兴广告形式: 尽管传统数字广告收入承压,但原生广告、视频广告、程序化广告等形式也在不断演进,以适应数字化的传播特点。 技术应用的驱动: 人工智能(AI)、大数据、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正在深刻影响媒体内容的生产、分发和分析。AI可以辅助记者进行信息搜集、数据分析、甚至内容初稿撰写;大数据分析有助于媒体更深入地了解用户行为和偏好,从而提供更精准的内容推荐和广告投放。本书将探讨这些技术在英国媒体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带来的影响。 四、挑战与困境:数字转型中的荆棘之路 尽管英国媒体在数字化转型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其前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信息过载”与“注意力经济”: 海量的信息充斥着数字空间,用户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媒体需要绞尽脑汁,通过引人入胜的内容和创新的呈现方式,才能在众多的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吸引并留住用户。 虚假信息与“后真相”时代: 数字化传播的便利性也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在“后真相”时代,真相的边界日益模糊,谣言和偏见可能迅速传播,对社会信任和公共舆论造成侵蚀。英国媒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守门人”角色,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辟谣能力和事实核查能力。 盈利模式的持续挑战: 尽管探索了多种商业模式,但许多英国媒体,特别是地方媒体,仍然面临着财务困境。如何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是其能否在数字时代生存下去的关键。 技术鸿沟与数字包容: 并非所有人群都能平等地接触和利用数字技术。数字鸿沟的存在,可能导致部分群体在获取信息和参与公共事务方面处于劣势。媒体需要思考如何弥合数字鸿沟,促进数字包容。 数据隐私与伦理困境: 在大数据时代,用户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引发了广泛的担忧。媒体在利用数据进行内容优化和商业变现的同时,也需要严格遵守数据隐私保护法规,并承担相应的伦理责任。 算法的偏见与内容茧房: 个性化推荐算法在为用户提供定制化内容的同时,也可能导致“信息茧房”效应,即用户只接触到自己认同的信息,从而加剧观点极化。媒体需要警惕算法的潜在偏见,并思考如何打破信息茧房。 五、未来展望:韧性与创新中的光明前景 尽管挑战重重,但英国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也孕育着光明的前景。本书认为,未来的英国媒体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更加强调内容品质与价值: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高质量、深入的调查性报道、专业性的分析和独特的视角将更具竞争力。用户将越来越愿意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付费。 社群化与互动性增强: 媒体将更加注重与用户的互动,构建社群,提升用户参与感。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内容的贡献者和传播者。 技术赋能与智能生产: AI等技术将更深入地应用于内容生产、分发、分析等各个环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体验。 跨界融合与生态构建: 媒体将不再是孤立的行业,而是与其他产业,如科技、娱乐、教育等深度融合,构建更加多元化的商业生态。 社会责任与信任重塑: 在应对虚假信息、弥合数字鸿沟等方面,媒体将承担更重要的社会责任,并通过透明、负责任的报道,重塑公众的信任。 六、结语: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 英国媒体的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深刻而复杂的变革,它既带来了颠覆性的挑战,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本书《数字洪流中的英国媒体:革新、挑战与未来展望》试图呈现这场变革的全貌,分析其内在逻辑,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探讨,能够为理解全球媒体行业的演进趋势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也为所有身处这场变革中的媒体从业者、研究者以及广大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这场数字洪流仍在继续,英国媒体的探索之路也将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