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张珍藏老照片,两个家族跨越世纪的不解情缘,同一种对华夏大地的崇敬与爱恋。
拍摄者足迹遍布东北、华北、华东、三峡和西南地区,从河边洗衣的山东妇女、路边编竹器的苏州少女、黄土高原上叼着长烟斗的农民,到大连的有轨电车和北京前门的繁华街景,详实记录中国的自然人文景观与各地风俗百态。
这是一本1920-1941年间中国各地风情的老照片集,图说文字均由摄影者本人撰写,真实记录下当时的中国与中国人的生活形态,是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直观资料。
本书中的照片题材涉猎广泛,地域广阔,涵盖东北、华北、华东、三峡和西南地区,从风土人情,到市井风貌,以客观记录人文社会为主,兼具可读性与史料性。这些貌似冰冷,实则充满热情的图片可让读者直观地了解七八十年前的中国社会,更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摄影者对那片山河和那里人民的爱恋与崇敬。
张景生,1987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日本语言文学系,1993年赴日本亚细亚大学攻读经济学国际关系专业,获得硕士学位。1996年入日本杏林大学国际协力研究科博士课程研读国际关系。多次参与日本电视台NHK关于中国的专题片制作,如《中国--12亿人的改革开放》,《直播--悠久的长江三峡》等。2002年成立日本泰山传媒公司,专门从事纪录片的策划和制作至今。代表作有《激流中国》《新丝绸之路》《高仓健与中国相遇》等。
高源伸,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生于北京,九十年代初留学东京。国立新潟大学文学博士。做过打工仔和工薪族,曾从事媒体、影视、写作等工作。
002 前言
001 关东碎影
015 旧京揽胜
147 华东风物
187 巫峡云水
223 西南芳华
235 金刚叠翠
238 跋
|西田女士
西田女士2011年去世,享年96岁,终生独身。
在她生前,我们之间像家人一样。在日本这样的国家,一个普通的中国留学生家庭和曾经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的后代能够像家人一样交往,也是非常罕见的。原因在下一节慢慢叙说。
西田一家是亲身经历了那场战争的一个商人家庭。
西田兄弟姊妹四人,她排行老大,下面有二妹、三妹和一个弟弟。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她们的父亲曾经在大连开商行做贸易,全家都跟着父亲一起居住在大连。西田女士和二妹终生未嫁,只有三妹结婚成家,三妹的丈夫当时是供职在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的一名医生。西田太太告诉我们,三妹的丈夫虽是医生却酷爱摄
影,去各地巡回医疗时总带着相机,这些照片大部分就是她当医生的三妹夫亲自拍摄的,好像当时她三妹夫还是“满铁”大连本部某摄影协会的会员。
“大连太好了!”“大连真的是很好!”“我忘不了大连。”
这是年过九旬的西田女士每次聊天时的口头禅。我有时故意追问她:大连什么地方好?她说最难忘的是她中学时代在大连参加的那次游泳夏令营,有一次竟然游了一万米。“大广场”(现中山广场)、“星ヶ浦公園”(现星海公园)、“镜池”(现明泽公园)、“满铁大连医院”(现大连中山附属医院)等地方的名称她都能脱口而出,当时我却不知道她说的都是哪里,后来我上网找出大连地名新旧对照,才知道西田女士说的那些地方现在的名称。西田女士一家当时住在明泽湖附近的高级住宅区中,她父亲的商行就在大连宾馆附近的商业楼内,商行的生意好像是经营美国、日本和“满洲”之间的物资贸易。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的第二年,贸易中断,生意萧条,西田一家举家迁回日本。靠当时她父亲的贸易公司与“日本邮船”之间的私人关系,西田一家在大连所有的家当被完整地打包后免费运回了日本(每次西田女士讲到这里,总要重复几次“免费”这个词,证明当时他们与日本邮船这一最大船运公司的关系不一般)。的确,前几年去西田家做客时,看到仍然还在使用的餐桌、茶具、托盘、橱柜……包括佛具等几乎都是完完整整地从大连运回来的。
这本照片影集,就是其中的一件。
也就是说,这些照片拍摄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然后1942年随家当被运回了日本,在西田家一直珍藏了六十四年后的2006年,又重见天日。我和妻子作为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非常幸运地得到了西田女士的这份跨世纪的馈赠。
那么,我们和西田女士的缘分又是如何结下的呢?
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初读便觉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漫长旅程。作者以其扎实的史料功底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充满烟火气的近现代中国画卷。阅读过程中,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他对时代脉络的精准把握。那种历史洪流的推搡感,仿佛能透过纸页扑面而来,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个体命运是如何被时代巨轮无情地碾压或裹挟着向前。特别是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描述,并非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深入到社会肌理的剖析,探讨了思潮的涌动、阶层的变迁,以及文化认同的挣扎。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地方志和民间叙事的引入,这使得原本宏大叙事下的中国,拥有了无数鲜活的切面,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符号,而是由无数有血有肉的人构筑起来的复杂共同体。翻阅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着那些熟悉的地点和人物的命运沉思良久,试图理解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人们究竟是如何支撑起对未来的微弱希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历史事实的梳理,更在于它激发了读者对“如何成为我们今日之中国”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反思。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一种知识的获取,不如说是一次精神上的“负重前行”。它的叙事节奏是缓慢而沉重的,仿佛作者深知自己承载着揭示一段不容回避的苦难历程的使命。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高耸的瞭望台上,俯瞰着一个正在经历剧烈阵痛的巨大躯体,每一个细节的描摹都带着历史特有的悲悯色彩。我特别关注了作者是如何处理不同政治光谱之间的张力与冲突的。他似乎努力地站在一个相对中立的制高点上,去描绘不同声音如何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下被放大、被压制,最终汇集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这种冷静的叙述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它不直接宣泄愤怒或哀伤,而是通过对细节的精确还原,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种历史的残酷性与必然性。读完某一章节后,我常常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历史在场感”,仿佛自己也曾是那些茶馆里的听客,或是在街头巷尾目睹着风云变幻的普通百姓。这本书需要耐心,但它给予的回报,远超出了对历史事件的简单认知。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文风是极为克制的,甚至可以说是近乎冷峻的。它几乎没有采用任何煽情或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形容词,所有的论断都建立在严密的史实推导之上,呈现出一种冷静、客观到近乎铁面无私的姿态。这种风格,在处理涉及巨大牺牲和意识形态斗争的议题时,反而产生了更强的冲击力。它不是在告诉你“你应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而是提供了一整套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证据链”,将判断的权力完全交还给了读者。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人物动机时的审慎态度,避免了简单的“好人”或“坏人”标签化。它更倾向于探讨“局限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即使是拥有最崇高理想的人,也可能被迫做出违背初衷的选择。这种对人性和历史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通史叙述,达到了令人尊敬的学术高度。合上书卷时,留下的不是一时的激动,而是长久的回味与思考,是对历史选择的复杂性的深刻体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地方性”与“中心性”权力结构之间拉锯战的刻画。不同于许多聚焦于京畿或主要革命中心的宏大叙事,此书巧妙地将镜头拉向了广袤的内陆和沿海的次级城市,展示了在中央权力真空或剧烈重构时期,地方精英、军阀、商贾是如何各行其是,形成复杂的利益共同体与对抗格局的。这种多中心的观察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中国政治地理的认知。它揭示了,表面上看似统一的“国家”,实则是由无数个相互渗透又相互排斥的“次国家”单元构成的有机体,每一个单元都有其自身的生存逻辑和发展轨迹。阅读时,我忍不住将书中的描述与自己对某些地域文化特点的模糊印象进行对照,这种在地化的历史书写方式,让历史的重量不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交锋,而是与土地、与水文、与具体人群的生存状态紧密相连。这种深挖根系的做法,使得历史的解释更具弹性,也更贴近真实。
评分对于一个对那个特定时期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座资料的宝库,但同时也是一座需要小心翼翼攀爬的知识高山。作者的文献驾驭能力令人叹服,从官方档案到私人信函,从报刊杂志的只言片语到外交电文的往复,信息量之大,密度之高,让人不得不为之侧目。然而,也正因为这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详尽,使得某些段落的阅读体验略显吃力。它不是那种追求流畅叙事、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小说,更像是精心编排的学术论文集,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消化这些信息碎片。我感觉,作者试图将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阶段,用一种近乎“无遗漏”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雄心壮志固然可嘉,但在阅读过程中,偶尔会让人感觉有些许迷失在浩瀚的细节之中,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新梳理事件的因果链条。尽管如此,当你成功将某几个看似孤立的事件串联起来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书籍装帧印刷还不错,但是看作者的前言,讲到前段中日关系紧张时自己的尴尬处境和充满愧疚的言论,心里还是有点不舒服,中日关系的症结,难到是中国人的无理取闹和肆意妄为?当然,给作者谈民族气节相信也是胡扯,毕竟也已经在日本生了根。
评分买错了
评分纸质厚,照片古朴,是原汁原味的,读史就是要看原生态的状态,精装版,值得收藏。
评分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中文老师极力推荐的一本书,趁活动拿下,有时间慢慢看。
评分非常不错 价格实惠 值得购买
评分图片及其来历有点传奇色彩,排版中每幅图编号略觉呆板,总体满意。
评分好书 好书 一本好书 值得一读 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