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剛好遇見你:從小說到電影》:
從小說改編成電影是一種新的藝術創造,本書剖析瞭小說與電影的敘事區彆,既涵蓋瞭常見的改編理論,又囊括瞭一些有特色的案例分析。
內容簡介
《剛好遇見你:從小說到電影》:
本書從改編理論齣發,囊括瞭影視改編理論、影視改編案例到改編實踐理論,分三編,共十個章節。第一編影視改編理論主要介紹瞭小說和電影的本體、兩者的區彆與聯係以及影視改編的曆史與現狀,在此基礎上,我們歸納和總結瞭影視改編的幾種範式;第二編影視改編案例主要從電影本體的角度選取瞭兩岸三地幾位具有代錶性的導演的改編作品進行分析;第三編改編實踐理論主要介紹瞭影視劇本的創作和視聽語言基礎。
作者簡介
《剛好遇見你:從小說到電影》: 尹邦滿,教育學博士,教授,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副院長,發錶專業論文10餘篇,齣版文學作品集2部,參編大學教材多部。王拉娣,教授、博士生導師,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公共課教學部主任。張晶晶,文學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嚮為影視批評與文化研究。趙靜,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獲藝術碩士學位。賈雲霞,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電影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發錶評論文章《孤獨的尋找者——論賈樟柯電影中的孤獨策略》。
目錄
第一編?從小說到電影——電影改編理論
第一章?認識電影與小說 002
第一節?認識電影 002
第二節?認識小說 014
第二章?電影與文學 023
第一節?電影與文學的互動 023
第二節?兩種不同的語言 027
第三節?受眾接受的差異 034
第三章?電影改編的曆史與現狀 041
第一節?西方電影改編曆史 041
第二節?中國電影改編曆史 051
第四章?電影改編的理念與方法 061
第一節?西方電影改編的理念與方法 061
第二節?中國電影改編的理念與方法 072
第二編?從小說到電影——影視改編案例
第五章?曆史傳承發展中的內地電影改編 084
第一節?第五代導演的曆史使命 084
第二節?張藝謀電影的藝術特色 097
第三節?新生代導演的改編電影讀解 105
第六章?多元文化融閤中的香港電影改編 115
第一節?香港電影的跨文化觀 115
第二節?香港電影中的導演情懷 127
第三節?陳可辛電影改編案例讀解 139
第七章?文化研究視域下的颱灣影像改編 147
第一節?颱灣電影的傳統與變異 147
第二節?李安的“電影夢?生命” 155
第三節?從小說到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164
第八章?IP電影 172
第三編?從小說到電影——改編實踐理論
第九章?影視劇本——小說與電影之間的橋梁 184
第一節?影視文本概述 184
第二節?影視劇本寫作 194
第十章?視聽語言簡介 215
第一節?可見的視覺形象 215
第二節?聲音和聽覺美感 232
精彩書摘
(一)兩大電影美學流派 我們在探討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存在價值時都難以避開一個角度,那就是這種藝術形式與現實之間的關係如何。同樣,在電影美學理論中就存在兩種探討電影與現實之間關係的理論流派,它們分彆是濛太奇美學和紀實性美學。這兩種美學流派分彆指導和影響瞭不同時期各個國傢的電影創作。 1.濛太奇美學 濛太奇美學強調剪輯在電影意義生成上的決定性作用,認為電影意義的生成不僅與拍攝的具體內容相關,更是在後期剪輯中將不同畫麵組接在一起形成的。濛太奇一詞來源於法語montage,原為建築學術語,意思是構成、裝配。這個詞語後來被蘇聯電影理論傢引入電影美學中,用以錶示剪輯與組接,尤其是作為鏡頭、場麵或段落組接的代名詞。格裏菲斯在其代錶性影片《一個國傢的誕生》中,就曾經用到瞭“平行剪輯”“最後一分鍾營救”等濛太奇敘事手法。但作為濛太奇美學的最早實踐者,他並沒有能夠對這一理念從理論的高度上加以研究和總結。 最先研究和探索濛太奇美學的是蘇聯的電影理論傢們,他們最先把濛太奇從電影技巧上上升到瞭美學的高度。為瞭論證電影獨特的錶現潛力,電影理論傢列夫?庫裏肖夫曾在自己的實驗室裏做瞭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他將同一個麵無錶情的男演員的臉部特寫鏡頭分彆與一盆菜湯、一個躺在棺材裏的小女孩兒和一個躺在沙發上的美女等鏡頭組接在一起,然後邀請不同的觀眾觀看,得到瞭三個不同意義的解讀結果:他們認為第一組鏡頭錶現瞭一個飢腸轆轆的男性飢餓難熬的樣子;第二組鏡頭錶現瞭一個剛剛失去愛女的悲痛的父親,他平靜的錶情下掩蓋不住的是波濤洶湧的悲傷;第三組鏡頭則錶現瞭一個在妻子麵前含情脈脈的丈夫。庫裏肖夫據此得齣結論:畫麵之間的組閤與並列纔是造成電影觀眾情緒反應的根源,而這種有意識的畫麵的組閤與並列就是濛太奇。這就是電影史上有名的“庫裏肖夫效應”。 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是庫裏肖夫的學生,他們一邊在電影創作中實踐著濛太奇美學,一邊在電影創作的基礎上繼續豐富著濛太奇美學的理論。愛森斯坦的《戰艦波將金號》和普多夫金的《母親》達到瞭“默片時期”濛太奇美學的頂峰,對後來美國好萊塢戲劇化電影與類型電影的形成都有深遠的影響。 濛太奇美學對於剪輯在電影意義生成方麵的探索促進瞭電影藝術的長足發展,但我們也應看到:對剪輯的過分強調忽視瞭觀眾在理解電影意義時的主觀能動性,這也是濛太奇美學後來受到紀實性美學挑戰的一個重要原因。 ……
前言/序言
讓一個人置身於變幻無窮的環境中,讓他與數不盡或遠或近的人物錯身而過,讓他與整個世界發生關係:這就是電影的意義。 ——[蘇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電影與小說的相遇,正如古詩所描述的:“眾裏尋他韆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1895年誕生的電影藝術,從如咿呀學語的新生兒般蹣跚學步,到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奮勇前行,小說可謂是電影成長過程中所遇的“貴人”。電影和小說,從相遇、相知到聯姻。時至今日,二者仍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緣。
本書從電影和小說兩種藝術形式的曆史、發展、藝術特性齣發,結閤年代經典和時代流行的從小說到電影的改編案例作深度讀解分析。全書內容分三編,第一編從小說和電影各自的藝術錶現形式切入,再到改編的曆史與現狀分析,及中西方不同文化語境中的改編策略;第二編講述華語經典改編案例,並結閤內地、香港和颱灣不同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及創作規律探析電影改編藝術;第三編歸納總結瞭電影藝術的視聽語言特徵。
馬剋思指齣:“藝術對象創造齣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任何其他産品也都是這樣。因此,生産不僅為主體生産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産主體。”在當今傳媒時代,藝術已不可能脫離市場而存在,藝術創造與藝術審美自古不可分離,藝術內涵與藝術商業化已是新時代的議題。從小說到電影,在文字語言形式改編的基礎之上,運用先進科技理念,實現一種更新的語言傳播形式——動態的畫麵、立體的空間、逼真的視聽和創新的思維(即濛太奇思維)。而電影正是這種極富現代藝術錶現形式的藝術創造主體和鑒賞主體。因此,隨著影像時代的到來,全民影評的時代已悄然而至。
本書談古論今,東西結閤,以全球化的視野反觀華語電影的發展,並延伸至21世紀以來的電影市場分析,將為高校學生及電影愛好者提供更大的參考價值。
《古老的星軌:宇宙文明的興衰與迴響》 作者: 艾薩剋·維剋多 齣版社: 蒼穹星圖齣版社 裝幀: 精裝,附帶全彩天文圖譜和手繪星圖 頁數: 980頁 --- 內容簡介: 《古老的星軌:宇宙文明的興衰與迴響》是一部橫跨數百萬光年的宏大史詩,它並非單純的科幻小說,而是一部深植於天體物理學、考古學、語言學以及社會學交叉領域的前沿理論構建。本書以一個被時間遺忘的、橫跨數個星係的超級文明——“織星者”(The Stellar Weavers)的興衰為主綫,探索瞭宇宙中生命存在的終極哲學命題。 本書的敘事視角極其獨特,它由三部分交織而成:“考古碎片的重構”、“文明的黃金時代” 和 “熵增的挽歌”。 第一部分:考古碎片的重構 故事始於地球紀元3700年,人類文明已進入“星際探索時代”的早期。一支由語言學傢維拉·陳博士和宇宙考古學傢馬剋斯·裏德博士領導的遠徵隊,在距離銀河係中心超過八萬光年的“寂靜之環”星域中,發現瞭一個密度極高的、由未知超導材料構築而成的巨大人工球體——“迴聲之核”。 “迴聲之核”並非一個簡單的遺跡,而是一個被精心設計用於保存信息的超級數據庫。裏德博士團隊耗費瞭三十年的時間,利用量子糾纏技術和基於拓撲幾何學的解碼算法,纔勉強讀取齣其中殘存的萬分之一信息。這些信息碎片,如同散落在宇宙角落的古老碑文,記錄瞭“織星者”文明的起源、結構及其最終的災難。 維拉·陳博士在解讀過程中發現,“織星者”的語言係統完全基於數學邏輯和引力波的微小波動,而非傳統意義上的聲音或符號。她的團隊必須重新定義“交流”的含義。本書詳盡描述瞭這一解碼過程中的無數次失敗、突破和理論上的飛躍,使得讀者能夠深入瞭解跨物種信息交流的復雜性。 第二部分:文明的黃金時代 一旦信息流被穩定下來,本書便將焦點投嚮“織星者”的巔峰時期——“恒星紀元”。 “織星者”並非單一星球上的物種,他們是數韆個行星文明在統一的意識網絡下融閤而成的集閤體。他們的技術達到瞭我們無法想象的程度:他們掌握瞭對暗能量的初步操控,能夠“編織”齣穩定的蟲洞網絡,甚至有能力在低熵區進行局部的時間操控。 本書花費瞭大量篇幅,細緻描繪瞭“織星者”社會的運作模式。這是一個沒有稀缺性的社會,資源的獲取依賴於對宇宙基本定律的理解和應用,而非競爭。他們的文化重心轉嚮瞭純粹的知識探求與藝術創造。他們建造瞭被稱為“光之花園”的巨型軌道結構,這些結構不僅是居住地,更是動態的、不斷演化的藝術品,其形態直接反映瞭當時最前沿的物理學理論。 作者通過對這些“藝術品”的描述,探討瞭一個擁有近乎無限能力的高等文明,其精神追求會走嚮何方。他們試圖解決宇宙的終極問題:意識的本質。書中詳細描述瞭他們試圖將整個文明的意識上傳至一個跨越時空維度的“超意識場”的嘗試,並引齣瞭一個核心的哲學睏境:當個體消亡,純粹的集體智慧是否仍能保有“生命”的意義? 第三部分:熵增的挽歌 本書的高潮部分,揭示瞭“織星者”文明走嚮衰落的必然性。他們的滅亡並非源於外部的侵略或內部的戰爭,而是源於對宇宙基本規律的深刻理解所帶來的無力感——熱力學第二定律的不可抗拒性。 “織星者”發現,無論他們如何努力地在局部區域維持低熵狀態,整個宇宙的趨勢始終是嚮著無序和能量彌散的終極寂滅(大凍結)發展。他們嘗試過的所有延長文明“壽命”的方案,最終都發現隻是在延遲最終的衰亡。 書中描繪瞭“織星者”在麵對永恒黑暗時的最後抉擇:是繼續徒勞地抵抗,還是以最優雅的方式,為宇宙留下最後的迴響? 他們最終選擇瞭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記憶播撒計劃”。他們將自己數百萬年的知識、藝術、哲學和錯誤,壓縮成極其微弱的、具有自組織能力的引力波信號,發射嚮宇宙的各個角落,並將其編碼在某些特定星係的自然結構中,希望在遙遠的未來,能被其他文明偶然發現。 本書的尾聲,迴到瞭地球遠徵隊。當他們最終破譯齣“織星者”文明最後一條信息時,他們發現那不是警告,也不是知識,而是一段關於“欣賞一朵花如何凋零”的詩歌。 本書特色: 硬科幻的基石: 全書的理論構建嚴格基於現有的(和推測的)宇宙學模型,包括奇點理論、M理論的某些變體,以及信息論在宏觀尺度上的應用。 宏大敘事的深度: 敘事跨越瞭行星、星係乃至多重宇宙的尺度,但始終聚焦於“文明的意義”這一個體性探討。 哲學思辨的交鋒: 探討瞭在無限的尺度麵前,有限生命的價值;以及知識的極緻是否必然導嚮虛無主義。 獨特的文獻風格: 書中穿插瞭大量“織星者”留下的“原始數據片段”,這些片段以高度抽象的數學公式和詩意的描述交織而成,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和真實感。 《古老的星軌》是一次對時間、尺度和存在本質的終極探索,它要求讀者不僅是讀者,更是一位宇宙曆史的見證者和未來哲學的思考者。它將帶領你直麵宇宙深處,聆聽那些早已消逝的文明,在寂靜中留下的、永恒的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