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刚好遇见你:从小说到电影》:
从小说改编成电影是一种新的艺术创造,本书剖析了小说与电影的叙事区别,既涵盖了常见的改编理论,又囊括了一些有特色的案例分析。
内容简介
《刚好遇见你:从小说到电影》:
本书从改编理论出发,囊括了影视改编理论、影视改编案例到改编实践理论,分三编,共十个章节。第一编影视改编理论主要介绍了小说和电影的本体、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影视改编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我们归纳和总结了影视改编的几种范式;第二编影视改编案例主要从电影本体的角度选取了两岸三地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导演的改编作品进行分析;第三编改编实践理论主要介绍了影视剧本的创作和视听语言基础。
作者简介
《刚好遇见你:从小说到电影》: 尹邦满,教育学博士,教授,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副院长,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出版文学作品集2部,参编大学教材多部。王拉娣,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主任。张晶晶,文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批评与文化研究。赵静,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贾云霞,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电影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发表评论文章《孤独的寻找者——论贾樟柯电影中的孤独策略》。
目录
第一编?从小说到电影——电影改编理论
第一章?认识电影与小说 002
第一节?认识电影 002
第二节?认识小说 014
第二章?电影与文学 023
第一节?电影与文学的互动 023
第二节?两种不同的语言 027
第三节?受众接受的差异 034
第三章?电影改编的历史与现状 041
第一节?西方电影改编历史 041
第二节?中国电影改编历史 051
第四章?电影改编的理念与方法 061
第一节?西方电影改编的理念与方法 061
第二节?中国电影改编的理念与方法 072
第二编?从小说到电影——影视改编案例
第五章?历史传承发展中的内地电影改编 084
第一节?第五代导演的历史使命 084
第二节?张艺谋电影的艺术特色 097
第三节?新生代导演的改编电影读解 105
第六章?多元文化融合中的香港电影改编 115
第一节?香港电影的跨文化观 115
第二节?香港电影中的导演情怀 127
第三节?陈可辛电影改编案例读解 139
第七章?文化研究视域下的台湾影像改编 147
第一节?台湾电影的传统与变异 147
第二节?李安的“电影梦?生命” 155
第三节?从小说到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164
第八章?IP电影 172
第三编?从小说到电影——改编实践理论
第九章?影视剧本——小说与电影之间的桥梁 184
第一节?影视文本概述 184
第二节?影视剧本写作 194
第十章?视听语言简介 215
第一节?可见的视觉形象 215
第二节?声音和听觉美感 232
精彩书摘
(一)两大电影美学流派 我们在探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价值时都难以避开一个角度,那就是这种艺术形式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同样,在电影美学理论中就存在两种探讨电影与现实之间关系的理论流派,它们分别是蒙太奇美学和纪实性美学。这两种美学流派分别指导和影响了不同时期各个国家的电影创作。 1.蒙太奇美学 蒙太奇美学强调剪辑在电影意义生成上的决定性作用,认为电影意义的生成不仅与拍摄的具体内容相关,更是在后期剪辑中将不同画面组接在一起形成的。蒙太奇一词来源于法语montage,原为建筑学术语,意思是构成、装配。这个词语后来被苏联电影理论家引入电影美学中,用以表示剪辑与组接,尤其是作为镜头、场面或段落组接的代名词。格里菲斯在其代表性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就曾经用到了“平行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等蒙太奇叙事手法。但作为蒙太奇美学的最早实践者,他并没有能够对这一理念从理论的高度上加以研究和总结。 最先研究和探索蒙太奇美学的是苏联的电影理论家们,他们最先把蒙太奇从电影技巧上上升到了美学的高度。为了论证电影独特的表现潜力,电影理论家列夫?库里肖夫曾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他将同一个面无表情的男演员的脸部特写镜头分别与一盆菜汤、一个躺在棺材里的小女孩儿和一个躺在沙发上的美女等镜头组接在一起,然后邀请不同的观众观看,得到了三个不同意义的解读结果:他们认为第一组镜头表现了一个饥肠辘辘的男性饥饿难熬的样子;第二组镜头表现了一个刚刚失去爱女的悲痛的父亲,他平静的表情下掩盖不住的是波涛汹涌的悲伤;第三组镜头则表现了一个在妻子面前含情脉脉的丈夫。库里肖夫据此得出结论:画面之间的组合与并列才是造成电影观众情绪反应的根源,而这种有意识的画面的组合与并列就是蒙太奇。这就是电影史上有名的“库里肖夫效应”。 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是库里肖夫的学生,他们一边在电影创作中实践着蒙太奇美学,一边在电影创作的基础上继续丰富着蒙太奇美学的理论。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和普多夫金的《母亲》达到了“默片时期”蒙太奇美学的顶峰,对后来美国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的形成都有深远的影响。 蒙太奇美学对于剪辑在电影意义生成方面的探索促进了电影艺术的长足发展,但我们也应看到:对剪辑的过分强调忽视了观众在理解电影意义时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蒙太奇美学后来受到纪实性美学挑战的一个重要原因。 ……
前言/序言
让一个人置身于变幻无穷的环境中,让他与数不尽或远或近的人物错身而过,让他与整个世界发生关系:这就是电影的意义。 ——[苏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电影与小说的相遇,正如古诗所描述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895年诞生的电影艺术,从如咿呀学语的新生儿般蹒跚学步,到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奋勇前行,小说可谓是电影成长过程中所遇的“贵人”。电影和小说,从相遇、相知到联姻。时至今日,二者仍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缘。
本书从电影和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发展、艺术特性出发,结合年代经典和时代流行的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案例作深度读解分析。全书内容分三编,第一编从小说和电影各自的艺术表现形式切入,再到改编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及中西方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改编策略;第二编讲述华语经典改编案例,并结合内地、香港和台湾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及创作规律探析电影改编艺术;第三编归纳总结了电影艺术的视听语言特征。
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在当今传媒时代,艺术已不可能脱离市场而存在,艺术创造与艺术审美自古不可分离,艺术内涵与艺术商业化已是新时代的议题。从小说到电影,在文字语言形式改编的基础之上,运用先进科技理念,实现一种更新的语言传播形式——动态的画面、立体的空间、逼真的视听和创新的思维(即蒙太奇思维)。而电影正是这种极富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的艺术创造主体和鉴赏主体。因此,随着影像时代的到来,全民影评的时代已悄然而至。
本书谈古论今,东西结合,以全球化的视野反观华语电影的发展,并延伸至21世纪以来的电影市场分析,将为高校学生及电影爱好者提供更大的参考价值。
《古老的星轨:宇宙文明的兴衰与回响》 作者: 艾萨克·维克多 出版社: 苍穹星图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带全彩天文图谱和手绘星图 页数: 980页 --- 内容简介: 《古老的星轨:宇宙文明的兴衰与回响》是一部横跨数百万光年的宏大史诗,它并非单纯的科幻小说,而是一部深植于天体物理学、考古学、语言学以及社会学交叉领域的前沿理论构建。本书以一个被时间遗忘的、横跨数个星系的超级文明——“织星者”(The Stellar Weavers)的兴衰为主线,探索了宇宙中生命存在的终极哲学命题。 本书的叙事视角极其独特,它由三部分交织而成:“考古碎片的重构”、“文明的黄金时代” 和 “熵增的挽歌”。 第一部分:考古碎片的重构 故事始于地球纪元3700年,人类文明已进入“星际探索时代”的早期。一支由语言学家维拉·陈博士和宇宙考古学家马克斯·里德博士领导的远征队,在距离银河系中心超过八万光年的“寂静之环”星域中,发现了一个密度极高的、由未知超导材料构筑而成的巨大人工球体——“回声之核”。 “回声之核”并非一个简单的遗迹,而是一个被精心设计用于保存信息的超级数据库。里德博士团队耗费了三十年的时间,利用量子纠缠技术和基于拓扑几何学的解码算法,才勉强读取出其中残存的万分之一信息。这些信息碎片,如同散落在宇宙角落的古老碑文,记录了“织星者”文明的起源、结构及其最终的灾难。 维拉·陈博士在解读过程中发现,“织星者”的语言系统完全基于数学逻辑和引力波的微小波动,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声音或符号。她的团队必须重新定义“交流”的含义。本书详尽描述了这一解码过程中的无数次失败、突破和理论上的飞跃,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跨物种信息交流的复杂性。 第二部分:文明的黄金时代 一旦信息流被稳定下来,本书便将焦点投向“织星者”的巅峰时期——“恒星纪元”。 “织星者”并非单一星球上的物种,他们是数千个行星文明在统一的意识网络下融合而成的集合体。他们的技术达到了我们无法想象的程度:他们掌握了对暗能量的初步操控,能够“编织”出稳定的虫洞网络,甚至有能力在低熵区进行局部的时间操控。 本书花费了大量篇幅,细致描绘了“织星者”社会的运作模式。这是一个没有稀缺性的社会,资源的获取依赖于对宇宙基本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而非竞争。他们的文化重心转向了纯粹的知识探求与艺术创造。他们建造了被称为“光之花园”的巨型轨道结构,这些结构不仅是居住地,更是动态的、不断演化的艺术品,其形态直接反映了当时最前沿的物理学理论。 作者通过对这些“艺术品”的描述,探讨了一个拥有近乎无限能力的高等文明,其精神追求会走向何方。他们试图解决宇宙的终极问题:意识的本质。书中详细描述了他们试图将整个文明的意识上传至一个跨越时空维度的“超意识场”的尝试,并引出了一个核心的哲学困境:当个体消亡,纯粹的集体智慧是否仍能保有“生命”的意义? 第三部分:熵增的挽歌 本书的高潮部分,揭示了“织星者”文明走向衰落的必然性。他们的灭亡并非源于外部的侵略或内部的战争,而是源于对宇宙基本规律的深刻理解所带来的无力感——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不可抗拒性。 “织星者”发现,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地在局部区域维持低熵状态,整个宇宙的趋势始终是向着无序和能量弥散的终极寂灭(大冻结)发展。他们尝试过的所有延长文明“寿命”的方案,最终都发现只是在延迟最终的衰亡。 书中描绘了“织星者”在面对永恒黑暗时的最后抉择:是继续徒劳地抵抗,还是以最优雅的方式,为宇宙留下最后的回响? 他们最终选择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记忆播撒计划”。他们将自己数百万年的知识、艺术、哲学和错误,压缩成极其微弱的、具有自组织能力的引力波信号,发射向宇宙的各个角落,并将其编码在某些特定星系的自然结构中,希望在遥远的未来,能被其他文明偶然发现。 本书的尾声,回到了地球远征队。当他们最终破译出“织星者”文明最后一条信息时,他们发现那不是警告,也不是知识,而是一段关于“欣赏一朵花如何凋零”的诗歌。 本书特色: 硬科幻的基石: 全书的理论构建严格基于现有的(和推测的)宇宙学模型,包括奇点理论、M理论的某些变体,以及信息论在宏观尺度上的应用。 宏大叙事的深度: 叙事跨越了行星、星系乃至多重宇宙的尺度,但始终聚焦于“文明的意义”这一个体性探讨。 哲学思辨的交锋: 探讨了在无限的尺度面前,有限生命的价值;以及知识的极致是否必然导向虚无主义。 独特的文献风格: 书中穿插了大量“织星者”留下的“原始数据片段”,这些片段以高度抽象的数学公式和诗意的描述交织而成,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真实感。 《古老的星轨》是一次对时间、尺度和存在本质的终极探索,它要求读者不仅是读者,更是一位宇宙历史的见证者和未来哲学的思考者。它将带领你直面宇宙深处,聆听那些早已消逝的文明,在寂静中留下的、永恒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