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 演化原理与上海2050

全球城市 演化原理与上海205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振华 著
图书标签:
  • 城市演化
  • 全球城市
  • 上海
  • 城市规划
  • 未来城市
  • 城市发展
  • 复杂系统
  • 演化理论
  • 城市地理
  • 2050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ISBN:97875432278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288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0
字数:50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是周振华教授学术生涯中的又一项重大研究成果,是其关于全球城市研究的一个延续和深化。“全球城市”区别于“世界城市”“国际大都市”等概念,作者涉猎这一研究领域始于本世纪初,并于2008年出版了专著《崛起中的全球城市》(获中宣部“三个一百”奖),这种崛起中全球城市的研究视角,与现有全球城市主流的静态分析不同,更多是一种动态分析。本书则是更为深化、更具开拓性的研究,提供了深入的演化机理分析,深刻揭示了全球城市动态过程中包含的复杂、不确定和非均衡意义。

内容简介

相对于传统城市学,全球城市理论阐述了当代全球化的空间表达,从而是当今国际上一种比较新颖的学术思想。该理论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但西方学者主要研究已经生成或成熟的全球城市,以欧美全球城市为范例进行静态分析。本书则从动态演化的视角,即以全球城市生成、崛起、发展、趋向的动态演化过程为研究对象,运用演化本体论、演化生态环境、演化物种论、演化动力学、演化模式与形态及空间等理论和方法,对全球城市内涵进行了系统化,建构了全球城市演化理论框架。并在这一基本框架下对“上海2050”全球城市演化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以全球城市演化原理指导和支撑“上海2050”全球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简介

周振华,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政协常委、政协经济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获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跨世纪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上海领军人才”等荣誉。长期从事产业经济、宏观经济、城市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出版《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体制变革与经济增长》《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崛起中的全球城市:理论框架及中国模式研究》《上海迈向全球城市》《服务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大变局之趋势》《全球城市:演化原理与上海2050》等专著20余部,其中2部专著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主编《中国经济分析》系列、发展战略研究丛书等。在《经济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研究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20余项。

目录

0 导论
0.1 背景与意义
0.2 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0.3 研究方法
0.4 研究特色、创新点及其不足

上篇 演化原理
1 文献综述
1.1 全球城市研究
1.2 全球化空间研究
1.3 世界城市网络研究
1.4 动态演化研究
2 全球城市定义
2.1 概念建构方法论
2.2 全球城市范式
2.3 相关概念辨析
3 演化本体论及核心范畴
3.1 全球城市本体论
3.2 核心范畴
3.3 联结空间
4 演化框架:世界城市网络
4.1 复合联锁网络构建
4.2 网络结构
5 演化动力学
5.1 动力学组织构架
5.2 影响因子
5.3 演化过程
6 演化模式
6.1 演化主导模型
6.2 演化(类型)多样性
7 演化形态趋势
7.1 基于网络集约的演化态势
7.2 基于网络结构纯化的演化态势
8 空间过程演化
8.1 空间扩展
8.2 空间性过程的演化态势

下篇 上海2050
9 战略驱动力:全球化前景
9.1 全球化基本态势
9.2 全球化未来进程:
9.3 全球化驱动全球城市演化趋势
10 战略机遇:世界格局大变革
10.1 世界经济格局调整
10.2 世界城市格局变化
10.3 世界体系重构
11 战略支撑:中国崛起过程
11.1 全球经济的中国地位
11.2 开启现代世界体系中国周期
11.3 全面区域协调发展
12 上海全球城市演化内生性基础
12.1 城市遗传信息
12.2 现实基础
13 上海全球城市演化前景
13.1 演化进程前景预测
13.2 国内演化生态:全球城市群集崛起态势
13.3 基于生态位的演化前景
14 上海全球城市目标愿景
14.1 目标定位
14.2 总体目标及分目标
15 上海全球城市核心功能
15.1 全球价值链管控功能
15.2 全球财富管理功能
15.3 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15.4 全球文化融汇引领功能
16 上海全球城市空间扩展
16.1 全球城市过程
16.2 全球城市区域过程
16.3 巨型城市区域过程
17 战略资源与核心竞争力
17.1 全球城市的人力资本特质
17.2 全球人才流动与集聚
17.3 整体人口素质提高
18 演化中可能性问题
18.1 土地使用约束与房地产依赖
18.2 社会极化与城市治理
18.3 生态环境与城市绿色网络
参考文献
后记
城市之维:人类聚落的兴衰与重塑 这是一部关于城市,而非特定城市的史诗,它探究了人类文明的基石——聚落——在其诞生、壮大、危机与嬗变中所遵循的普适性法则。 自人类走出洞穴,定居繁衍伊始,城市便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与社会组织的高级形态而存在。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地理坐标上的具体发展轨迹,而是旨在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密的理论框架,用以解析驱动全球范围内所有城市形态演进的底层逻辑、动力机制与周期性规律。 我们以“城市生命体”的视角切入,探讨一座城市从其胚胎期的形成(如资源禀赋、地理区位、早期贸易网络)到青春期的爆发式增长(技术革命、人口涌入、制度创新),再到成熟期的结构固化与功能优化,乃至衰退或转型的必然历程。 第一部分:城市起源的基石——空间、资源与制度的博弈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城市得以“落地生根”的先天条件与后天制度保障。 一、地理宿命与区位优势的量化分析: 城市并非随机出现,而是对自然环境(水系、气候、地貌)的策略性响应。我们引入“节点潜力模型”,量化分析不同区位在历史长河中累积的区位红利,以及这些红利如何通过交通、物流和信息流的变迁而被重新分配或固化。例如,内陆河流如何催生商业中心,沿海良港如何奠定全球贸易枢纽的地位,以及在工业革命后,能源禀赋对城市群落布局产生的颠覆性影响。 二、生产力革命与城市形态的耦合: 城市的形态与功能,始终是其主导生产力水平的映射。从农业社会的集约化耕作催生的城墙与宫殿,到工业时代的“工厂-铁路-工人居住区”三位一体的紧凑型布局,再到信息时代“去中心化”与“功能复合化”的趋势,每一轮生产力的跃升都伴随着城市空间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深刻重组。我们详细探讨了技术进步(如蒸汽机、电力、互联网)如何重塑了城市的“可达性”概念,从而改变了要素集聚的成本与效率。 三、制度环境与社会契约的塑造力: 城市是社会治理的试验田。本章侧重于分析不同政治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土地制度、产权界定以及社会福利体系如何塑造了城市的内部肌理。从古代的城邦自治到近代的国家规划,再到现代的都市圈治理,制度的松紧、开放与包容程度,决定了一座城市对人才、资本和创新的吸引力与留存力。我们检视了制度惯性在阻碍城市适应外部变化时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部分:城市增长的引擎——要素流动与网络效应 城市本质上是一个高效的要素交换系统。本部分聚焦于驱动城市扩张与活力的核心机制。 一、人口流动的范式转移: 分析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普适性驱动力,包括城乡收入差距、教育机会的集中化以及代际迁移的决策模型。更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了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净迁入/迁出、技能结构失衡)对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住房市场稳定性和创新活力的长期影响。 二、资本的趋利性与空间选择: 考察资本(包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基础设施投资)如何选择在特定城市进行集聚与外溢。分析资本的“圈层效应”——即早期投资如何自我强化,形成马太效应,以及这种集聚如何导致资源过度集中与空间不平衡。我们探讨了跨国公司选址战略、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以及全球金融网络对区域经济的“虹吸效应”。 三、知识溢出与创新生态的构建: 借鉴经济地理学的最新成果,解析知识、信息和创意的“溢出效应”如何在城市内部的密集互动中产生飞跃。研究机构、大学、高科技企业和风险投资的共生关系,如何构建出具有自我学习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知识生态系统”。这不是简单的要素堆砌,而是关于互动频率、信任机制和制度柔性的复杂系统工程。 第三部分:城市转型的悖论——效率、公平与韧性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其内部矛盾便会凸显,挑战从“增长”转向“质量”与“可持续性”。 一、效率的代价:拥堵、分化与空间重构: 深入剖析了城市规模不经济现象的体现,特别是交通拥堵的成本核算、房价收入比失衡导致的社会阶层隔离,以及基础设施老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探讨了混合使用规划、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等对冲效率损失的策略。 二、公平的边界与包容性城市: 关注城市内部资源分配的不平等问题。从“被遗忘的角落”到“绅士化”的推行,探讨城市发展模式如何无意中排斥了特定群体。分析旨在提升社会公平性的城市政策,如保障性住房、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以及社区参与机制的有效性。 三、环境约束与城市韧性的构建: 考察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城市系统的冲击。探讨城市如何从传统的“线性”资源消耗模式转向“循环”与“韧性”导向。分析绿色基础设施、适应性规划、灾害管理系统以及城市碳中和路径的普遍性挑战与解决方案。 四、全球化下的城市角色重塑: 城市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定位是动态变化的。本章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如何通过“特色化”和“专业化”来巩固或提升其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应对全球资本流动的波动和地缘政治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本书旨在为所有关心人类聚落未来的人士,提供一套普适的、跨越地域限制的“城市诊断工具箱”,帮助理解我们身处的每一个城市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以及它可能走向何方的深层驱动力。这是一部关于城市演化科学的理论探索,而非地方志式的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全球城市”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了无限的可能性与挑战。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作者是否会深入剖析那些“超级城市”是如何在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它们是如何通过集聚人才、资本、信息和创新,形成强大的虹吸效应,进而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关于全球城市之间竞争与合作的深刻见解。在资源日益紧张、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这些城市又该如何实现协同发展,共担责任?书中是否会探讨“城市群”的概念,以及区域一体化如何影响全球城市的未来格局?我猜想,作者可能会运用大量的案例研究,从纽约、伦敦、东京到新加坡、迪拜,去分析它们各自独特的崛起路径和面临的挑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种看待和理解当今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全新视角,帮助我们认识到城市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未来城市可能面临的机遇和风险。它是否会描绘出不同城市根据自身禀赋和战略选择,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

评分

《全球城市 演化原理与上海2050》这个书名,在我心中激荡出的是一份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深邃思考,尤其当它聚焦到“上海2050”这个具体的时间点时,这份思考更显迫切与生动。我预感书中不会止步于理论的探讨,而是会将其触角延伸至中国乃至全球最前沿的城市发展实践。当我看到“上海2050”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个更加智慧、更加绿色、更加包容的未来上海。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在科技驱动下,上海的城市生活将发生哪些深刻的变化?例如,智能交通系统将如何优化出行体验?绿色建筑和可持续能源将如何重塑城市景观?数字化技术将如何渗透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效率与品质?同时,我也对上海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发展充满好奇。在2050年,这座城市又将如何融合东西方文化,成为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它是否会孕育出新的艺术形式、新的生活方式?书中是否会探讨上海在吸引全球顶尖人才、 fostering 创新创业生态方面的具体战略?它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关于如何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打造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同时又充满人情味的未来城市范本?这份对未来上海的憧憬,让我对这本书的探索性与前瞻性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全球城市 演化原理与上海2050》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虽然我尚未翻阅,但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其厚重与前瞻。首先,“全球城市”这个概念本身就足够宏大,它勾勒出的是一个动态的、相互连接的城市网络,而非孤立的个体。我预想书中会深入探讨城市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演进的,从古老的文明中心到现代的国际大都会,其背后必然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技术和政治驱动力。我期待它能剖析那些塑造城市形态、功能乃至居民生活方式的关键性因素,比如地理位置的优势、资源禀赋的差异、交通网络的扩张、工业革命的影响,乃至于全球化进程带来的冲击和机遇。同时,“演化原理”这四个字暗示了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罗列,而是试图提炼出普遍性的规律和模型,去解释城市发展背后的逻辑。这让我联想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城市是否也存在着“适者生存”的法则?哪些城市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而蓬勃发展,哪些则可能走向衰落?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揭示城市生命周期的奥秘?它是否会提供一套分析工具,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城市的独特发展路径,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萦绕,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构建这一宏大的理论框架的。

评分

单看“演化原理”这四个字,我就仿佛看到了一个关于城市生命力的探索之旅。城市并非静止的实体,它们如同生命体一般,经历着诞生、成长、繁荣、转型甚至衰退的周期。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定义和解析这些“演化原理”。它是否会从地理、气候、资源这些最基础的因素出发,讲述城市如何依山傍水而生,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出独特的经济模式?它是否会深入探讨技术进步对城市形态和功能的颠覆性影响,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可能重塑城市的肌理?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如何阐述社会结构、文化基因以及政治体制在城市演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是否更能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不同的治理模式又如何影响城市的效率和可持续性?更进一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范式转移”的洞察,即城市发展中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城市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演进?它是否会借鉴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构建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城市演化模型?我对它能否揭示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以及那些决定城市“成败”的深层逻辑,充满了期待。

评分

“上海2050”则将视角聚焦于一个具体而充满潜力的未来。上海,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其未来的发展轨迹无疑牵动着无数人的目光。这本书的标题暗示它将不仅仅是对上海现状的描述,更是一次对未来进行深度预测和规划的尝试。我猜想,书中可能将“全球城市演化原理”应用到上海的具体案例分析中,去探讨在2050年,上海将呈现出何种面貌?它会成为一个怎样的全球性节点?在技术革新(如人工智能、智慧交通、绿色能源)的浪潮下,上海的城市空间、产业结构、居民生活将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在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约束等全球性挑战方面,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设想和解决方案,例如,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理、文化发展等方面,上海将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晰的、可实现的上海未来蓝图?它是否会深入分析上海在科技创新、文化交流、金融服务、人才吸引等方面的潜力,以及如何进一步释放这些潜力?我对这本书如何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为上海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