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谱

文房四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易简 著
图书标签:
  • 文房四谱
  • 文房具
  • 中国传统文化
  • 书法
  • 绘画
  • 鉴赏
  • 收藏
  • 工艺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642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424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饷时而起,则啜苦茗,信手写汉书几行,随意观古画数幅。心目间,觉洒洒灵空”,是古代文人追求的生活方式,寄托了古代文人诗意优雅的生活情趣。

《文房四谱》包括笔谱、纸谱、墨谱、砚谱,是记载历代文房用品的源流、工艺和掌故的经典著作,不仅是文房器具的开山之作,也是古籍辑佚的必备参考。既是一部展现古代文房技艺发展的专书,也是一部文玩鉴赏、收藏入门必读的趣书。

时至今日,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依然通过器物和心境传承下来,为今人生活格调的提升,提供了可供模仿的范本。


目录

笔 谱

一之叙事

二之造

三之笔势

四之杂说

砚 谱

一之叙事

二之造

三之杂说

纸 谱

一之叙事

二之造

三之杂说

墨 谱

一之叙事

二之造

三之杂说

后序

黄廷鉴跋


精彩书摘

【原文】

圣人之道,天下之务,充格〔1〕上下,绵亘古今,究之无倪〔2〕,酌之不竭,是以君子“学,然后知不足也”。然则士之处世,名既成,身既泰,犹复孜孜于讨论者,盖亦鲜矣。昔魏武帝独叹于朱伯业〔3〕,今复见于武功〔4〕苏君矣。君始以世家文行贡名春官〔5〕,天子临轩〔6〕考第,首冠群彦〔7〕,出入数载,翱翔青云,彩衣朱绂〔8〕,光暎里闬〔9〕,其美至矣!而其学益勤,不矜老成,以此为乐。退食〔10〕之室,图书在焉,笔砚纸墨,余无长物〔11〕,以为此四者为学所资,不可斯须而阙〔12〕者也。由是讨其根源,纪其故实,参以古今之变,继之赋颂之作,各从其类次而谱之,有条不紊,既精且博。士有能精此四者,载籍其焉往哉?愚亦好学者也,览此书而珍之,故为文冠篇以示来者。徐铉〔13〕。

【注释】

〔1〕充格:充满,遍及。格,至。

〔2〕倪:端,边际。

〔3〕魏武帝:即曹操。袁伯业:袁绍堂兄,袁遗,字“伯业”。

〔4〕武功:今陕西武功县。

〔5〕春官:古代六部中礼部的别称,又因礼部主管科举考试,因此科举考试也被称为“春官”“春闱”。

〔6〕临轩:皇帝不坐正殿而御前殿。殿前堂陛之间近檐处两边有槛楯,如车之轩,故称。

〔7〕群彦:众英才。

〔8〕朱绂(fú):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引申为做官。

〔9〕光暎(yìng)里闬(hàn):暎,同“映”。里闬:原指里门,代指乡里。

〔10〕退食:退朝就食于家,代指公余休息。

〔11〕长物:多余之物。“长”:旧读zhàng。

〔12〕阙:缺少。

〔13〕徐铉: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及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

【译文】

圣人之道是天地之间的要务,遍及上下各处,横贯古今,探究起来无边无际,酌情选用无穷无尽。所以说,君子学习,然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但士人立身处世,能在功成名就、身心安泰之后还孜孜钻研学问的,确实十分罕见。昔日魏武帝曹操曾因此赞叹袁伯业,如今这种情况又发生在武功县的苏君易简身上。苏易简出身世家,因文采品行兼优而被举荐参加科考,太宗皇帝亲自在御前殿考察选拔,擢苏易简为甲科第一等状元。苏易简做官数年,平步青云,官服一换再换,光耀门楣,其美至极。而其学习愈发勤奋,不以学养渊博而骄纵,而以研究学问为乐事。在他的居所内,只有书和笔墨纸砚,没有多余之物。他把这四种物品看作研究学问的工具,一刻也不能缺少。并以此为基础,探根溯源,记录掌故旧事,再加以古今诗词歌赋等作品,分门别类汇编成谱,有条不紊,既专精又渊博。士人之中能有掌握精通这四种物品的,典籍又怎会散佚消亡呢?我也是好学之人,阅读本书后珍而贵之,所以写了这篇序文,以启示后人。徐铉书。

【延伸阅读】

苏易简,字太简,北宋梓州人,宋太宗钦赐状元,并感叹“君臣千载遇”,苏易简回以“忠孝一生心”表其心志。序言中说他名成身泰之后,其学益勤,太宗深为赏识。苏易简三十岁未满入翰林,写文章不达要点,后来刻苦磨炼,深得圣心。

笔耕之余,苏易简酷爱钻研。一次,苏易简用水试欹器,欹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苏易简以“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的盈亏之理劝太宗慎终如始,谦冲持重。太宗对苏易简青睐有加,不仅写下《赐苏易简》诗,还用“飞白体”亲书“玉堂之署”匾挂在学士院,以示恩宠。

苏易简嗜酒成性,太宗宴饮群臣,苏易简作《越江吟》词:“神仙神仙瑶池宴。片片。碧桃零落春风晚。翠云开处,隐隐金舆挽。玉麟背冷清风远。”太宗闻知易简嗜酒,曾草书《劝酒》二章赐他。后来苏易简英年早逝,太宗叹说:“可惜啊,易简果然因酒致死。”并赠挽辞:“时向玉堂寻旧迹,八花砖上日空长。”

苏易简与其孙苏舜钦、苏舜元被后人称为“三苏”,与同为“三苏”的苏洵、苏轼和苏辙一时辉映。

【名家杂论】

杜牧诗云:“彤弓随武库,金印逐文房。”古代士大夫以文为业、以砚为田。这些或立于水滨,或筑于山间,或藏诸市井,或隐在郊野的文房,是文人“居庙堂之高”以外“处江湖之远”的栖身之地,一桌、一椅、一灯、二三知己、几架书,文人在此读书、习字、论道,“躲进小楼”,寻找自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隋代开科举制度之先,文房用器随隋唐文人阶层大量出现。文房用具林林总总,杜甫有“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之玩,宋人张镃得一对镇纸:“三山放翁宝赠我,镇纸恰称金犀牛。”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则为文人案头必备,宋代诗人梅尧臣有“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玩君与予”之句,陆游则以“文房四士”相称,“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而苏轼、米芾、黄庭坚等皆爱收藏名砚,人所共知。

朝代变迁,“文房四宝”所指屡有所变。南唐时,李后主诗酒风流居金陵,与其毗邻的徽州(今安徽境内)则文风昌盛,“文房四宝”皆出于此:宣城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婺源龙尾砚。宋元以降“文房四宝”渐趋统一:湖笔(浙江湖州)、徽墨(安徽歙县)、宣纸(安徽泾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歙砚(安徽歙县)。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小玩意里有大世界,小情趣彰显大意象。窗前植竹,斋中抚琴,案头玩物,文房清玩虽不似重器大物,却是文人审美要求和生活趣味的体现。世易时移,文房四宝也成了后人探秘古人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



文房四谱 《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非仅仅是书写工具,更是文人雅士精神世界的载体,是艺术创作的基石,更是历史文明传承的脉络。《文房四宝》一词,看似简练,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意蕴。此书旨在深入探究这“笔、墨、纸、砚”四件宝物的起源、发展、精进工艺、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塑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面貌。 笔:文化的触角 本书对“笔”的探寻,将追溯其从最初的芦管、毛笔雏形,到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手中所用的各式名笔。我们不仅会详细考究毛笔的材质选择,如羊毫、狼毫、兼毫等,分析不同毫性对书写韵味的影响;更会深入剖析历代制笔名家的技艺绝学,了解他们如何通过精湛的手工技艺,将动物的毛发化为能够表达万千情感的艺术工具。从汉代的“笔祖”蒙恬,到唐宋的文人墨客,再到明清的制笔大家,他们的故事与贡献将一一呈现,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书中所述亦将包含古人如何选择和保养笔,以及不同书体、不同书写风格对笔的要求,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而全面的“笔”的世界。 墨:浓淡的乾坤 “墨”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千变万化的浓淡层次与持久的附着力。本书将深入探讨墨的起源,从最初的天然矿物墨,到烟墨的出现及其制作工艺的演变。我们将详尽介绍松烟墨、桐烟墨、猪油墨等不同种类墨的制作过程,分析其原料配比、揉烟、和胶等关键环节的奥秘,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墨的色泽、光泽、润度与散墨性。此外,本书还将聚焦中国古代著名的制墨大家,如宋代的李廷珪、明代的程君房、清代的曹素功等,他们的墨品之所以能流传千古,除了精湛的工艺,更蕴含着深厚的艺术理念。通过对墨的剖析,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对色彩、光影以及材料科学的深刻理解。 纸:万象的载体 “纸”作为承载文字与图像的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漫长的历史长河,探寻纸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从西汉的植物纤维纸,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伟大贡献。我们将详细阐述不同时期、不同产地的名纸,如宣纸、毛边纸、皮纸等的制作工艺,分析其原料选择(如檀皮、竹、稻草等)、沤制、打浆、抄造、烘晾等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工序。不同纸张的特性,如吸墨性、韧性、匀度、光洁度等,对其最终的书写和绘画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书将通过对这些工艺的细致描绘,让读者体会到古人对手工技艺的极致追求,以及他们如何创造出如此精美而耐用的纸张。 砚:沉淀的智慧 “砚”是中国传统书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镇纸”和“磨墨”之器。本书将从其最初的形态,到历代发展出丰富多样的形制和材质,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国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深入探究它们的产地、石材特点、雕刻工艺以及各自的独特之处。通过对这些名砚的品鉴,读者将了解到古人不仅注重砚的实用性,更赋予其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从砚台的形状、纹饰,到其磨墨的效果,都体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细节的关注。本书还将阐述古人如何选择和保养砚台,以及不同书写需求对砚台的要求,从而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砚”的世界。 文房四宝的文化意蕴与传承 在对“笔、墨、纸、砚”四者分别进行深入探讨之后,本书将进一步升华,着重阐释《文房四宝》作为一个整体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意蕴。它不仅仅是工具的集合,更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美学追求、以及士人精神的集中体现。从“笔墨纸砚”的搭配选择,到书画创作过程中的人器合一,都体现了古人对和谐、自然、以及意境的追求。本书还将探讨《文房四宝》在教育、科举、文学艺术、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历史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最后,本书将展望《文房四宝》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探讨如何在现代科技与社会变革的背景下,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文房四宝”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书的编写,旨在通过对“文房四宝”的细致研究,让读者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古人对艺术、对生活、对精神的独特追求,并从中获得启迪与感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文房四谱》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以来都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与书写、绘画相关的物件。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以为它可能就是一本泛泛而谈的介绍,但事实证明我错了,大错特错。从翻开第一页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它的内容不是那种枯燥的史料堆砌,也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细致入微的方式,向我展示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背后那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精湛的工艺智慧。 我尤其喜欢它对“笔”的解读。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毛笔的种类、制作工艺,更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毛笔的特性,比如羊毫的柔韧、狼毫的挺拔,以及它们在不同书体、不同绘画风格中所能发挥出的独特作用。读到关于古代文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毛笔,甚至根据自己的书写习惯和创作需求量身定制毛笔的故事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挥毫泼墨的巨匠们,感受到他们对笔的每一次触碰,都蕴含着无数的心血与思考。书中对笔杆的材质、笔头的结构、甚至笔毛的处理方式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让我对一支小小的毛笔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也对那些默默付出、匠心独运的制笔师们充满了敬意。这种细节的呈现,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对“物”的尊重和对“艺”的传承。

评分

《文房四宝》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器物的书,不如说是一场关于“情怀”的盛宴。我本来对文房四宝的了解仅限于皮毛,以为它们只是写字画画的工具,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领略到它们的博大精深。 书中的每一部分都让我受益匪浅,但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它对“传承”的描绘。作者不仅仅是介绍文房四宝的历史沿革和工艺制作,更是深入到那些代代相传的技艺和经验。她讲述了那些制笔、制墨、造纸、制砚的匠人们,如何将祖辈传下来的技艺精益求精,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将对器物的理解和对艺术的追求融入到每一个细节中。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的描述所打动。作者在尽可能地保留这些宝贵知识的同时,也流露出对这些传统技艺未来命运的担忧。这种真实的情感流露,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份对传统文化的守护和呼唤。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昏暗的工坊里,一丝不苟地工作的匠人们,感受到了他们身上那种坚韧不拔、默默奉献的精神。读完这部分,我拿起我手中的一支笔,再看一张纸,都会觉得它们不仅仅是普通的物品,更是承载着无数人心血和智慧的文化符号。

评分

《文房四宝》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触动,是它让我感受到了“物的温度”。我一直以为,传统器物是冰冷而疏远的,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细腻、非常感人的方式,将这些器物的温度传递给了我。 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在讲述器物的知识,更是在讲述器物背后的故事。她会讲述制笔师如何一丝不苟地挑拣笔毛,制墨匠人如何精心调配墨料,造纸师如何耐心抄写纸张,制砚师如何精雕细琢砚台。这些关于匠人的故事,充满了人情味和匠人精神,让我觉得手中的笔、手中的墨、眼前的纸、桌上的砚,都仿佛有了生命,都有着温度。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传承”的描绘所打动。作者在介绍一些传统工艺时,常常会提及家族式的传承,父子相传、师徒相授。这种将技艺和经验代代相传的过程,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韧性和生命力。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幽静的作坊里,老师傅将自己的毕生绝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学徒的场景。读完这部分,我再提起笔来书写,都会觉得手中握着的不仅仅是一支笔,更是无数匠人智慧和心血的延续。

评分

《文房四谱》中关于“砚”的章节,让我体会到了“一方水石”中蕴含的万千世界。我之前对砚台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些古装剧中出现的场景,觉得它不过是用来研墨的工具。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不仅仅介绍了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的起源、特点和鉴赏要点,更是将它们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讲述了它们如何与文人墨客的情感相依相附。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端砚的描写。作者详细介绍了端砚石的种类、纹理、砚眼,以及这些细微之处如何影响砚台的使用和价值。她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端石在水中的质感,研墨时发出的声音,以及那些精美的雕刻图案所蕴含的文化寓意。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被文人视为“伴侣”的砚台,它们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承载着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的艺术品。书中还提及了一些关于砚台的传说和趣事,比如欧阳修对端砚的喜爱,更是为这些冰冷的石头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读完这部分,我再也无法将砚台视为简单的器物,而是看到了它背后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无数文人的精神寄托。

评分

《文房四宝》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填补了我对文房四宝的知识空白,更是开启了我对传统文化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我一直以为,了解传统文化,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深刻的理解,但这本书却让我发现,原来也可以如此轻松、如此有趣。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将每一件文房器物,都赋予了生命和情感。她不仅仅是在介绍笔、墨、纸、砚的材质、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更是挖掘出了它们与人类的情感、思想、以及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比如,在讲到砚台时,作者会描绘出文人如何将自己的砚台视为知己,如何通过研墨的过程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这种将无生命的器物,转化为有温度的文化载体的方式,让我感到非常惊喜。 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精细”的强调。作者在描述每一件文房器物时,都尽可能地将细节呈现出来,比如笔毛的排列、墨的颗粒度、纸张的纤维结构、以及砚台的石质纹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正是构成了文房四宝的独特魅力。读完这部分,我再看市面上那些精美的文房器物,都会觉得它们不再仅仅是冰冷的商品,而是蕴含着匠人的匠心和千年的文化积淀。

评分

《文房四宝》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我之前总是觉得,传统文化离我们很遥远,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贴近人心的方式,将这些曾经鲜活过的文化元素重新展现在我面前。 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作者并没有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讲述,而是将自己置于一个学习者的位置,与读者一同去探索、去发现。在介绍每一件文房器物时,作者总是会引用大量的历史文献、诗词歌赋,以及相关的传说故事。这些零散的史料,在作者的笔下被巧妙地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与古人一同品味生活、交流思想。 我尤其喜欢它在描绘文人生活场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意境。比如,在介绍如何选择合适的宣纸时,作者会描绘出一位书画家在月光下,挑选出心仪的宣纸,然后蘸取墨汁,开始创作的画面。这种场景化的描写,不仅仅是让我们了解了器物的特点,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生活的美学和精神的追求。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文人”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仅仅是读书写字,更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精神境界的追求。

评分

拿到《文房四谱》这本书,我本来只是抱着猎奇的心态,想了解一下文房四宝的基本知识,没想到它却给了我如此多的惊喜和启发。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百科全书式的介绍,而是将历史、文化、工艺、美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仿佛在为我娓娓道来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每一件文房器物时,所融入的那些与文人生活相关的细节。比如,在讲到笔的时候,它会提及不同朝代的文人如何选择笔,他们在创作时有哪些习惯;在讲到墨的时候,它会描绘那些文人围炉研墨,享受那份宁静的时光;在讲到纸的时候,它会让我们想象那些文人在灯下展纸挥毫,将情感倾注于纸面;而在讲到砚的时候,它又会展现那些文人如何珍爱自己的砚台,视其为知己。这种将器物与人的生活、情感、精神紧密联系起来的写法,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物”,更是在展现一种“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 我感觉作者在写作这本书时,一定对文房四宝有着深厚的热爱和独到的见解。她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介绍,而是能够挖掘出每一件器物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比如匠人的精神、文化的传承、以及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读这本书,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仿佛和那些古代的文人墨客们进行着心灵的交流。

评分

《文房四宝》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器物的书,更是一次关于“生活美学”的启蒙。我之前总是觉得,生活的美好,更多地体现在外在的装饰和物质的丰富,但这本书却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生活美学,在于对细节的关注,对器物的珍爱,以及对文化的热爱。 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在介绍文房四宝的功能,更是强调了它们在文人生活中的“仪式感”。比如,在研墨时,文人如何享受那份宁静与专注;在展纸挥毫时,如何体会那份畅快与抒情;在品读书法、鉴赏绘画时,如何领略那份意境与神韵。这些关于“仪式感”的描绘,让我觉得文房四宝不仅仅是书写工具,更是文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物与人”关系的探讨。作者认为,文房四宝不仅仅是为人所用,更可以与人成为一种精神上的伴侣。文人可以与自己的砚台对话,与自己的笔交流,通过这些器物来抒发情感,感悟人生。这种人与物之间深层次的精神连接,让我对“物”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完这部分,我再看那些精美的文房器物,都会觉得它们不仅仅是摆设,更是能够与我产生情感共鸣的“老朋友”。

评分

关于《文房四谱》中关于“纸”的论述,简直是一次让我彻底颠覆认知的体验。我一直以为纸就是纸,一张白白的、平平的面孔,用来写字画画。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每一张纸,都可能承载着一段历史,蕴含着一份匠心。作者从最基础的造纸原料,如竹、麻、桑皮等,开始娓娓道来。她详细地介绍了不同原料所造纸张的特性,比如竹纸的韧性、宣纸的吸墨性,以及它们各自适合的书写或绘画风格。 我尤其为书中对宣纸的详细介绍所打动。作者不仅仅是说宣纸好,而是深入到宣纸的制作过程,从浸泡、蒸煮、舂捣、抄造到晾晒,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她描述了制纸师傅如何在水流的冲刷下,用抄纸帘将纸浆均匀地铺开,如何掌握火候将纸张晾干,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优雅。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古人对纸如此珍视,为什么一张好的宣纸能够让墨韵更加丰富,笔触更加细腻。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与纸相关的历史故事和诗词,比如“洛阳纸贵”的典故,让我在了解纸张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文字和文化的力量。读完这部分,我拿起一张普通的宣纸,都能感受到它背后那沉甸甸的重量和无声的诉说。

评分

《文房四谱》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它对于“墨”的探讨,那种深沉而又富有变化的魅力。我以前只知道有墨,知道是用松烟或者墨丹制成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墨的世界是如此广阔而又细腻。作者不仅细致地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产地的墨在成分、质地、色泽上的差异,更让我惊叹于制墨师傅们如何通过精密的配比和独特的工艺,将天然的材料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书写媒介。 让我特别着迷的是书中关于墨韵的描述。它不是简单地说“墨色浓黑”,而是描绘了墨在纸上的晕染,在干湿浓淡之间流淌出的各种层次感。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像讲故事一样描述宋代文人如何品评墨的“香”、“色”、“形”、“质”,以及苏轼、米芾等大家对墨的情有独钟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墨香四溢的时代,亲眼见证了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颜色,更在于其能够承载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神。书中还提到了如何保存墨、研磨墨的讲究,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正是构筑起我们对传统文化理解深度的基石。读完关于墨的部分,我再看市面上那些古色古香的墨锭,再也无法仅仅将它们视为摆设,而是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千年匠心和文人情怀。

评分

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整个系列都买了,期待剩下的几本

评分

很好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啊呵呵呵呵呵呵呵

评分

内容经典,印刷精美,纸质好。

评分

没有在套装里,单独买一本凑齐一套,内容还是不错的。

评分

整套书不错,先买了茶经和林泉高致。看后追加了其他的。

评分

好,送货很快!

评分

增加涉猎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