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遗址与于阗史研究》分别就尼雅遗址与于阗历史、文字、政治制度和社会构成进行了论述。孟凡人对尼雅遗址的发现与于阗史的研究,为研究中原王朝与西域古国的关系、研究东西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提供了珍贵资料。是作者多年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
丛书简介:
“欧亚备要”丛书所谓“欧亚”指内陆欧亚(CentralEurasia)。这是一个地理范畴,大致包括东北亚北亚、中亚和东中欧。这一广袤地区的中央是一片大草原。在古代,由于游牧部族的活动,内陆欧亚各部(包括其周边)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内陆欧亚常常被研究者视作一个整体。
由于内陆欧亚研究难度大,早期的研究者要克服的障碍往往多于其他学科。本套丛书选择若干较优秀、尤急需者,请作者修订重印。这些原来分属各传统领域的著作(专著、资料、译作等)在“欧亚”的名义下汇聚在一起,有利于读者和研究者视野的开拓。
孟凡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分配到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新疆考古学、新疆史和历史地理,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
目录
尼雅遗址研究
尼雅遗址概述 ...... 3
尼雅遗址考古学术课题构成略说 ...... 28
尼雅佉卢文简牍的年代与鄯善王统 ...... 35
尼雅佉卢文简牍所记人物组合与纪年构成略析 ...... 54
尼雅59MNM001 号墓的时代与新疆佉卢文资料年代的上限 ...... 105
佉卢文简牍记载的鄯善行政建置与职官系统 ...... 126
佉卢文简牍所记“凯度多州”及“阿瓦纳”衙署方位考 ...... 134
精绝王治所方位与精绝故址范围探析
——以尼雅N.XIV 遗迹为中心展开探讨 ...... 170
佉卢文简牍封泥无“鄯善郡尉”印文,西晋未设置鄯善郡 ...... 190
贵霜统治鄯善和于阗是依托佉卢文简牍臆想而虚构的假说 ...... 195
佉卢文简牍所记supiya 人及其与婼羌的关系略说 ...... 211
附录一 尼雅遗址出土汉文简牍录文 ...... 222
附录二 佉卢文汉文译名对照表 ...... 239
于阗史研究
汉至北魏时期于阗王统考 ...... 251
隋唐时期于阗王统考 ...... 265
五代宋初于阗王统考 ...... 277
于阗国都城方位考 ...... 298
唐代于阗境内外交通概述 ...... 324
661 号于阗佉卢文简牍与佉卢文《法句经》的年代 ...... 341
敦煌《粟特古书简》第二号书信的年代及其与661 号佉卢文简牍
年代的关系 ...... 355
于阗汉佉二体钱的年代 ...... 376
主要参考史料 ...... 392
索 引 ...... 401
后 记 ...... 431
后记
尼雅遗址是精绝国故址,鄯善灭精绝国后,在此置凯度多州(精绝州)。该州与于阗毗邻,关系密切,并大致同期使用佉卢文,两者的佉卢文简牍也有较密切的内在关联。其次,从交通上来看,鄯善及其凯度多州与于阗相连为一体,在宏观上共同形成昆仑山北麓的东西交通大动脉。鄯善及凯度多州正是通过这条交通大动脉经于阗西至疏勒和葱岭,进而通中亚和南亚地区;于阗则东经凯度多州和鄯善境内直达敦煌和内地。鉴于上述情况,所以将《尼雅遗址研究》和《于阗史研究》合为一书。
我对尼雅遗址和于阗史的研究,集中于20 世纪80 年代末至90 年代中期。当时研究的重点是佉卢文简牍的年代与简牍纪年构成,鄯善与于阗王统和都城的方位(因以尼雅遗址为主,鄯善国都方位论文本书未收),意在为全面研究鄯善和于阗问题做前期准备。但是,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笔者任务有变,研究领域转向内地考古学,此后除配合当时尼雅遗址考古调查和发掘写了几篇与尼雅遗址有关的论文外,再无暇兼顾,上述研究遂告终止。本书在整理旧稿的基础上,《尼雅遗址研究》新增《尼雅遗址概述》一节,《于阗史研究》新增《唐代于阗境内外交通概述》一节(包括尼雅遗址和鄯善境内的交通线),同时对收录的各篇也程度不等地进行了修改和增补。总的来看,本书虽然仅代表各文撰写时的认识和水平,但其中有些课题属创新之作,其他课题与同类论文相比较也别具一格,特点独具,自成一说,故迄今仍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虽然如此,本书所收既为陈年归稿,必有当时的时代烙印,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其中的不足乃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因此,诚请方家赐教。
精彩内文选读
(节选)
尼雅遗址是新疆现存最重要的古代遗址之一。这个遗址规模之大,整装性之强,保存状况之好,内涵之丰富,学术价值之高,在新疆是少见的。该遗址先后为精绝国都和鄯善国凯度多(cad’ota,cad’oda)州州治及其辖境故地,延续使用时间长,遗址的性质重要。尼雅遗址位于古代西域南道中间偏东,东通鄯善国都和魏晋前凉时期的西域长史治所楼兰城,进而可直达内地;西通于阗,并可转至犍陀罗地区;北通龟兹与古代西域北道连接;南经山道通吐蕃。地处古代交通要冲和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交流与传播的十字路口,位置非常重要。尼雅遗址发现众多的建筑遗迹,所出西汉和大量公元3 世纪、4 世纪的佉卢文简牍,以及一定数量的汉代与西晋汉文简牍,对深入探讨研究尼雅遗址有重要作用。这个条件在新疆同期遗址中,也是得天独厚的。以上所述诸点,使尼雅遗址在古代西域南道处于今沙漠腹地的遗址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凡此,既是我们进行尼雅遗址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的主要立足点,也是我们确定尼雅遗址考古学术目的的主要出发点。尼雅遗址考古的学术目的,首先,是全面复原尼雅遗址及其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历史,建立遗迹、遗物的发展序列,总结规律,为鄯善考古学奠定基础。其次,是将尼雅遗址作为典型,解剖麻雀,使尼雅遗址考古学形成较完整的系统,摸索沙漠腹地大规模遗址的考古学方法,初步形成沙漠地区的考古学方法论。这样就可以以尼雅遗址为突破口,推动新疆考古学,特别是推动沙漠地区考古学的发展。为完成上述学术目的,必须对尼雅遗址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发掘和研究。而欲少走弯路,较快地达到这个目标,则又需要事先对尼雅遗址考古学术课题构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性。当然,尼雅遗址考古学术课题的总体构成,只能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而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但是,在现阶段根据过去的考古资料和考古工作基础,对未来一个时期急需解决的学术课题,以及必须从现在起就应着手进行准备的长线课题提出初步的设想(随着工作进展,这些设想也要不断进行修正),是完全可能的。而这种设想则是指导今后尼雅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重要步骤,是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关键举措。
我们现在进行的尼雅遗址考古工作,与长远的宏伟目标相比,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应当将斯坦因尼雅遗址考古资料的整理研究提到学术课题的高度,以我们对尼雅遗址的调查发掘和研究为基础,对其进行整理,研究和验证,去粗取精,纠正谬误,由表及里地全部吃透,消化吸收。反之,斯坦因的资料对我们新获取的资料,也同样有重要的验证作用。只有经过这样整理研究的过程,才能使斯坦因的资料与我们的新资料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成为一体,从而建立起可为我所用的坚实可靠的新资料系统。只有升华到这样的高度,才能登高望远从宏观上掌握尼雅遗址的全局;才能发现其主要问题,主要薄弱环节,寻找出现阶段的主要学术生长点和前沿性学术课题;才能确定现阶段的主要突破口,制订出有实效的发掘研究计划。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被斯坦因的资料左右和误导,才不会以斯坦因的资料画地为牢,搞重复劳动而不能自拔。只有这样才能不局限于我们现在的调查发掘资料,而走入偏颇。
通过前几年的工作来看,现在应着手逐步解决尼雅遗址的形制布局问题。按照惯例,总体形制布局是任何一个大遗址必须首先解决的重要学术课题,即使一时无法全部解决也要有起码的初步认识。这是避免瞎子摸象、陷入盲目性的关键之一。就尼雅遗址而言,现阶段应抓紧解决遗址的四至界限和遗址内的区划问题。我们前几年已经调查确定了尼雅遗址暴露于地面遗迹的分布范围和分布态势,然而并不能说这就是当年的全部实际情况。众所周知,尼雅遗址地处沙漠腹地,故不排除一些遗迹被沙漠覆盖或掩埋。因此,下一步当根据前阶段的工作成果和线索,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加大探查密度和范围,并辅以考古学的传统手段进行验证。只有尽全力做完这些工作之后,才能确定尼雅遗址的四至界限和遗址内的区划。
尼雅遗址的四至界限和遗址内的区划,是解决尼雅遗址形制布局的前提,也是现阶段为制订尼雅遗址切实可行的调查发掘和研究计划而必须认真对待的基础课题之一。关于尼雅遗址内的区划,大致有四层含义:一是现存遗址范围内的自然分布区划。根据《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调查报告书》第一卷第149 页图43 尼雅遗迹分布图,其遗迹密集部位从北向南可大体初步分为四区(图6),即(1)V、U 区;(2)T、S 区;(3)R、Q 区;(4)P、O 区(W、L、K 区暂可不计,下文均用该报告的位置编号)。二是当年鄯善国凯度多州的建置区划。据尼雅遗址所出佉卢文简牍资料记载,鄯善时期今尼雅遗址称凯度多州,州的辖境称“州邦”,州治所在地有城(如272 号简牍),州邦辖境内可能还有其他城镇。在州治之下建置又分为不同的层次,如“地方”、“阿瓦纳”(av?ana)、“村”、“部”、“管区”、“百户”、“庄园”、“领地”、“牧场”等。与此相应的还有一套完整的地方职官系统,对不同的建置层次进行统治和管理。从尼雅遗址来看,现在一般认为尼雅遗址南北长约21.3 公里(一说25公里),东西宽3.26 公里。这么大的范围不可能是独立的单体遗址,也不可能是凯度多州州治的范围。如果现存遗址以外附近地区无其他重要遗址,它即应是凯度多州州邦辖境内上述诸种建置的复合型遗址。这样,在现存尼雅遗址范围内,就需区划出当时不同建置构成的分布态势。当然,这种区划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全部区划出来。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结合上述自然分布区划,初步粗线条地渐次勾画出当时主要建置区划还是有可能的。三是区划出精绝国都和鄯善国凯度多州州治的方位。尼雅遗址范围很大,遗迹的不同分布区在时代和性质上或有差异,或交叉,或部分重叠。现在关键是要区划出精绝国都和凯度多州治的方位。从目前已知的资料来看,尼雅遗址是从北向南逐渐发展的。其中T、S、R 区是建筑遗迹密集区,在T 区发现大量佉卢文简牍和部分西晋汉文简牍,一些建筑遗迹规模大,规格高,遗物丰富;佛塔则位于S、R 区之间。经与其他遗迹分布区比较,T、S、R 区范围似为凯度多州州治所的主要地段,中心区则或在T 区内。V、U 区遗迹的密度远不如前者,虽然有的遗迹规模较大,但破坏严重,佉卢文简牍也发现得很少,重要的是在N.XIV 号遗址出土了西汉和东汉时期汉文简牍。据此似可认为,上述区域当属精绝国时期,鄯善时期又继续沿用,精绝国时期的中心区当在V 区内。根据这种初步分析和推断,我们认为选择调查发掘的重点突破区,似乎可考虑以T、V、S、R、U 区为序(或穿插进行工作)。四是凯度多州州治的功能区划(T、S、R),如主要衙署区、寺院区、贵族居住区、平民居住区、手工业区和墓葬区等。诸区中除墓葬区外,其余几区在分布上或交叉,或混杂,或大致有定,具体情况只有在进行调查发掘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确定。此外,前已说明凯度多州治有城。然而,现在并未发现城墙,这个悬案要结合州治功能区划来探讨研究,必要时再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探查,或许可找出一些线索。至于前述的精绝区,目前还不具备功能区划的条件。根据新疆古代遗址通例,诸国国都几乎都有城,所以在这个区域也应倍加注意城墙遗迹以及与凯度多州治城墙的关系问题。
在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强烈的“地域认同”被重新激活的感觉。作者笔下的那个古代地带,不再是地图上模糊的一块,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呼吸着的实体。这种鲜活感来源于作者对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无论是地质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还是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制约,都被有机地整合到历史叙事之中。全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精准,又不乏文学的韵味,读起来既有挑战性,又有令人沉醉的愉悦感。对于任何一位对古代文明交流、区域文化形成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堪称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精神盛宴,它拓宽了我们理解“历史”二字的边界。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学术巨著,它不是用来消遣的,而是用来“思辨”的。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史料矛盾和学术争议时表现出了极高的审慎性,他从不急于给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将不同的解释可能性摊开来供读者一同权衡。这种“不轻易下结论”的学风,恰恰体现了真正科学研究的精神。特别是书中对古代商业网络的构建模型,既借鉴了最新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又没有脱离历史语境的限制,实现了方法论上的创新与稳健的统一。对我个人而言,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让我未来再接触相关课题时,能够有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去进行批判性思考。读罢全书,留下的不是知识点的堆砌,而是思考方式的迭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首先就给人一种沉稳、厚重之感,与其内容的学术价值相匹配。内容上,最令我赞叹的是其对“地方性知识”的尊重与挖掘。很多研究往往聚焦于宏大叙事和中央政权,但这部作品却将焦点投向了边缘地带的细微变化,关注那些往往被主流史学忽略的社会群体和日常实践。作者似乎是一位耐心的考古学家,用文字细细描摹出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殆尽的生活痕迹。这种对“微观史”的执着,使得我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更具人文关怀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古代社会的面貌。每一章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然,像是沿着一条古老的河流前行,风景不断变化,但源头始终清晰可见,整体结构严谨而富有美感。
评分说实话,最初捧起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其内容的晦涩难懂,毕竟涉及的地理区域和历史时期跨度较大。然而,作者的叙事技巧非常高明,他巧妙地将复杂的考古发现与汗牛充栋的文献记载熔为一炉,使得那些原本干涩的学术论点变得生动起来。比如,在描述特定族群的文化适应性时,作者没有采用生硬的学术腔调,而是通过生动的个案分析,展示了文化在碰撞与融合中的动态过程。阅读体验极其流畅,即便不是专业人士,也能从中领略到历史研究的魅力。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超越地域限制的开阔视野,他始终将研究对象置于更广阔的欧亚交流网络中进行审视,避免了“就地论史”的局限。这是一本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的佳作,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智识上的愉悦感。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带来了穿越时空的震撼,它不是简单的历史罗列,更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充满细节的古代生活画卷。作者对于文献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一个引证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不是为了炫耀学问,而是为了精准地还原历史的肌理。阅读过程中,我反复被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细节所吸引,无论是对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布局的推演,还是对地方性宗教信仰变迁的细致考察,都体现出研究者深厚的功底和严谨的态度。特别是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那种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论证方式,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学术的深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某个地点的历史,更是对整个古代欧亚大陆文明交融的宏大叙事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纵深的理解。这本书无疑是相关领域内一座里程碑式的著作,对后来的研究者具有极强的启发性。
评分非常有意思的一部书,开卷有益,多读书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
评分非常有意思的一部书,开卷有益,多读书
评分非常有意思的一部书,开卷有益,多读书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收藏待看,希望是本好书。
评分收藏待看,希望是本好书。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内容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