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0款传统经典图样。
·内容进行全新分类,共分四大类,通过四个章节介绍苏绣图案,可更为方便的对其内容进行检索。
·所有图样在原书基础上进行了放大处理,且图样均可轻松撕下进行再创作、临摹或装裱
《书绣图案》是苏绣著名老艺人柳炳元所作。这是她在从事苏世绣图案设计达六年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绘的。
柳炳元从十四岁起就开始接触并在实践中研究苏绣的传统图案,因此他能熟练地掌握传统图案的基本特点及其表现方法。他设计的传统图案稿,既生动、优美,而且又能使刺绣的传统技法特点,得以充分的发挥。在如何发扬传统,推陈出新方面,多年来也作过不少积极的探索,并获得新的经验。
柳炳元(1908-1998)苏州人。自幼去沪学画刺绣图案。后回苏州自设作坊。1950年成立苏州刺绣业第三集体工场(画花工场)任主任。1956年并入苏州市早期刺绣生产合作社,后改为苏州刺绣厂任设计室主任。1959年被评为苏州市劳动模范,出席江苏省及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77岁退休。编绘《苏州刺绣图案》《苏绣传统图案》《苏绣图案》等出版
这本《苏绣图案》简直是为我这种痴迷于传统手工艺的“老古董”量身定做的。我原本以为市面上关于苏绣的图集大多是陈旧的、扫描质量堪忧的,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简直让我惊艳。每一枚图案,无论是精细到令人发指的“一针绣”的猫科动物皮毛纹理,还是气势磅礴的亭台楼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的眼前。特别是那些早期的、被收藏在博物馆里的精品复刻,色彩的渐变层次感处理得极其到位,让人几乎能感受到丝线的柔软和光泽。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图案的构图解析也颇为独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图样,还巧妙地融入了清代及民国时期不同地域苏绣流派在表现同一主题(比如“牡丹”或“双鱼嬉戏”)时,在针法和色彩倾向上的细微差异。翻阅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苏州的一条条老巷子里穿行,耳边仿佛还能听到绣娘们细微的呼吸声和剪刀轻触布料的“咔哒”声。对于一个想学习传统苏绣技法,又苦于找不到高清晰度原版参考资料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了最纯粹、未经数字污染的视觉盛宴。
评分坦白讲,我最初是对这本书中关于“神话传说”主题的图案特别感兴趣,比如“八仙过海”或者“嫦娥奔月”这些题材。我原以为这些主题会一如既往地走那种程式化的吉祥路线,但《苏绣图案》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书中展现的几幅关于“龙凤呈祥”的图案,其设计构思之新颖,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一个将龙鳞处理成细密的“纳纱绣”效果,而龙须则用极其夸张的、几乎抽象化的长丝线表现的绣样,其动感和张力,完全超越了传统服饰绣样的范畴,更像是一种独立的壁挂艺术品。它告诉我,苏绣的艺术生命力从未枯竭,那些看似古老的针法,在新的审美视角下,依然可以被赋予前卫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这本书不只是保存了历史,更像是一扇窗,向我们展示了苏绣艺术在当代依然可以进行大胆的创新和表达。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刺绣艺术的好奇心,我本人并非科班出身,对刺绣的专业术语大多一窍不通。然而,《苏绣图案》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却出乎意料的友好。它并非只堆砌那些华丽却难以理解的满幅大图,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模块化”的展示方式。比如,专门用一个章节来解析“水纹”的处理,从最基础的平绣中的波纹走向,到套针法表现的水光粼粼,再到滚针法勾勒的激流,图例清晰得让人一看就懂,甚至不需要过多的文字说明。更绝妙的是,它在每组图案旁边都附有一小块“技法提示”,简短地指出了该图案最适合运用的主要针法名称及其大致布局思路。这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救星。我不再是面对一堆漂亮图样却无从下手的茫然状态,而是可以带着明确的目标去练习特定的针法。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超了我对一本“图案集”的预期。
评分这本书对于研究晚清民国时期苏绣艺术发展脉络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我注意到其中收录了大量来自私人藏家和一些小型家族传承的绣样底稿,这些底稿往往比那些已进入大型公立博物馆的成品更具“生命力”和“创作过程”的痕迹。例如,其中一组关于“竹林七贤”的套绣图案,我清晰地看到了初稿时人物比例的微调痕迹,以及在晕染部分所使用的不同粗细丝线的对比效果。书中还附带了一个小小的索引,将部分图案与特定绣娘的风格进行了初步关联,虽然没有深入挖掘历史背景,但对于我们这些希望追溯“绣者之手”的人来说,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研究入口。如果后续能有更深入的考证版,那就更完美了,但就目前这个图案集而言,其广度和细致度已经远超同类出版物,成功地将“艺术图录”的严谨性与“技法参考”的实用性结合了起来。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设计感非常欣赏,它在传承古典美学和现代装帧工艺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内页的纸张选择了那种略带哑光、厚实且触感温润的材质,这使得那些用细丝线绣成的细密图案在被强光照射时,不会产生刺眼的反射,反而能更好地呈现出丝线独有的温和光泽。装帧上,书脊的处理非常扎实,我敢保证即便是经常翻阅,它也不会轻易散架,这对于一本需要时常摊开来对着临摹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于某些大型历史题材图案的排版处理。设计师没有采用生硬地对折跨页的方式,而是巧妙地利用了双页的留白空间,使得原本可能被中缝“吃掉”的关键细节得以完整展现。这体现了出版方对艺术品原貌的尊重。这本书拿在手里,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散发出的那种沉静的、时间的厚重感,是很多轻飘飘的速成读物所不具备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