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凤琴,姜淑梅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心理学
  • 心理学
  • 教育
  • 学习
  • 发展
  • 认知
  • 动机
  • 教学
  • 学生
  • 行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824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01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7
字数:5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随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发展,给教师职业的变化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教育改革形势的新变化,必然带来教育心理学研究与改革的变化和更新。另外,当代信息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人才以及具有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合作能力的一代新人,教育就要从目标、形式、方法到组织进行全方位变革,而改革的理论基础源自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的科学研究。因此,本书立足于学科前沿、反映信息社会的发展与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教育心理学的新要求,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提高,同时力争使心理学本土化、生活化与大众化,使学习者充分认识自己,不断调整自己,使其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幸福指数和生命质量。基于此,作者编写并出版这本《教育心理学》。本书具有以下4 个突出特点。
1. 体例新颖
本书紧紧围绕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育”“评”四大方面来选取有关的教育心理学内容。“
2. 内容实用
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既继承了本学科稳定的、公认的一些基本内容,又勇于改革创新,增加了一些反映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前沿动态的*新成果,例如,引进了教育认知神经科学与脑科学,新增加了某些章节,例如,增加了技能、教师心理和学生心理发展理论等。
3. 实践性强
本书加大了实践方面的比重。书中的实例大多是出自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全书在行文编写上力求做到密切联系学习者的学习、生活实际,对其出现的各种问题,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进行调解。本书将以解决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操作和应用的问题作为突破的难点,使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指导学习者学习中真正发挥作用。
4. 资源丰富
本书紧密结合高校省级精品课建设,并配有一系列含有相关资源的教学网站,较好地满足了数字化校园背景下,学校对优质立体化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需求。本书提供了阅读小资料,开拓了读者的视野,力求做到对学习者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本书适合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习者使用,也适合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本科学习者使用,还可作为教育与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参考书及中学教师资格培训和心理从业人员资格培训用书或自学用书。

内容简介

本书共12章,由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个性心理4部分组成,内容既包括了国内外当代教育心理学的新发展,又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尽量使心理学本土化与生活化。全书体例新颖、实用性强,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论述了学生心理发展理论、学习及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知识的获得、学习策略、问题解决能力及创造性的培养、技能的学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教学设计与评价、教师心理、个性差异与教育等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目录

第一篇 基本理论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导论 3
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述 3
一、个体行为 3
二、心理活动(心理现象) 4
三、心理的实质 6
四、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派别 9
五、心理学的分支 13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与内容 15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5
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17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方法 18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
基本原则 18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20
第四节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和意义 24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24
二、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24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理论 27
第一节 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27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27
二、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 29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
教育意义 32
第二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 35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
阶段理论 35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44
第三节 学生人格发展阶段 45
一、弗洛伊德人格发展
阶段理论 46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
阶段理论 47
三、影响人格发展的
社会因素 51
第三章 学习及学习理论 53
第一节 学生的学习 53
一、学习概述 53
二、学习的作用 54
三、学生学习的特点 56
四、学习的分类 57
第二节 行为主义与认知
主义学习理论 59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59
二、认知学习理论 65
第三节 建构主义与人本
主义学习理论 72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72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75
第四节 展望:教育神经
科学与脑科学 76
一、教育神经科学 77
二、脑与学习 79
第二篇 学习心理
第四章 学习动机 83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83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83
二、学习动机的构成 84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 85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
效果的关系 86
五、学习动机的分类 87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88
一、强化理论 88
二、需要层次理论 91
三、成就动机理论 94
四、成败归因理论 96
五、习得性无力感理论 97
六、自我效能感理论 99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
培养与激发 101
一、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
学习目标 101
二、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101
三、培养与激发学习兴趣 102
四、创设问题情境,实施
启发式教学 104
五、设置榜样 105
六、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105
七、正确评价,适当运用
表扬与批评 106
八、适当开展竞赛 107
九、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108
十、消除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
增强自我效能感 108
第五章 知识的获得 109
第一节 知识获得的概述 109
一、知识与知识的获得 109
二、知识的种类 110
三、知识获得的一般条件 111
四、知识获得的方式 112
五、知识构建的组织原则 114
第二节 注意与教学 114
一、注意 114
二、注意的功能和外部表现 116
三、注意的种类 118
四、注意的品质 121
五、注意的规律及其在
教学中的运用 124
第三节 观察与知识的感知 128
一、观察与观察力 128
二、感知觉的概述 129
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
的运用 134
四、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137
第四节 记忆与知识的巩固 139
一、记忆的概述 139
二、记忆过程分析 142
三、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146
第五节 思维与知识的理解 151
一、思维的概述 151
二、知识的理解 153
第六节 概念的掌握与
学习迁移 156
一、概念的概述 156
二、在教学条件下影响
概念掌握的因素 158
三、学习迁移的概述 159
四、学习迁移的理论 161
五、迁移规律在教学中
的应用 163
第六章 学习策略 167
第一节 学习策略的
定义及特征 167
一、学习策略概述 167
二、学习策略的特征 169
三、研究学习策略的意义 170
第二节 学习策略的分类 170
一、认知策略 171
二、元认知策略 178
三、资源管理策略 180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教学
与训练 185
一、学习策略教学概述 185
二、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 187
三、学习策略教学的内容 188
四、学习策略的教学与
训练的途径 190
五、学习策略的教学课程 193
第七章 问题解决能力及创造性
的培养 195
第一节 问题解决能力概述 195
一、问题解决概述 195
二、问题解决及问题解决
的阶段 198
第二节 问题解决能力的
培养策略 200
一、问题解决的策略 200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203
三、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206
第三节 创造性概述 208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 208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209
三、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210
第四节 创造性的测量与
培养策略 211
一、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 212
二、创造力的测量 213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14
第八章 技能的学习 217
第一节 技能的概述 217
一、技能的含义 217
二、技能的类型 219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 221
一、操作技能的作用
及其分类 221
二、操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223
三、操作技能的掌握阶段 225
四、操作技能的培训 227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学习 234
一、心智技能的含义及
其作用 234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 236
三、心智技能的培养 240
第九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247
第一节 品德的界定及
心理结构 247
一、道德及品德的概述 247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250
第二节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253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253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 257
三、道德意志的形成 258
四、道德行为的形成 260
第三节 良好品德的培养模式 261
一、道德发展理论 261
二、学生品德不良形成
的原因 264
第四节 不良品德的矫正方法 267
一、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 267
二、学生品德的培养方法 268
第三篇 教学心理
第十章 教学设计与评价 273
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 273
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273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273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275
第二节 选择教学策略 278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及
其分类 279
二、以教师为中心的
教学策略 279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
教学策略 281
四、个别化教学策略 283
五、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285
第三节 教学评价概述 286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及特点 286
二、教学评价的作用 287
三、教学评价的范围 288
四、教学评价的分类 289
第四节 教学评价的方法
与技术 294
一、标准化成就测验 294
二、教师自编测验 295
三、测验的质量分析 298
四、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299
五、教学评价结果的
处理与报告 300
第十一章 教师心理 301
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与特征 301
一、教师的角色心理 301
二、教师的特征 305
第二节 师生互动 310
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311
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 314
三、师生互动 314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315
第三节 教师的职业倦怠
与心理健康 318
一、教师职业倦怠 318
二、教师心理健康 322
第四节 教师的成长与培养 328
一、教师的成长阶段 328
二、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
教师的差异 329
三、专家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331
第四篇 个性心理
第十二章 个性差异与教育 335
第一节 智力差异与教育 335
一、智力概述 335
二、智力的测量 337
三、智力的发展及个体差异 340
四、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343
五、智力差异与教育 345
第二节 人格差异与教育 347
一、人格的概述 347
二、气质差异与教育 349
三、性格差异与教育 362
四、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370
五、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371
参考文献 373

前言/序言

随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发展,给教师职业的变化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教育改革形势的新变化,必然带来教育心理学研究与改革的变化和更新。另外,当代信息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人才以及具有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合作能力的一代新人,教育就要从目标、形式、方法到组织进行全方位变革,而改革的理论基础源自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的科学研究。因此,本书立足于学科前沿、反映信息社会的发展与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教育心理学的新要求,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提高,同时力争使心理学本土化、生活化与大众化,使学习者充分认识自己,不断调整自己,使其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幸福指数和生命质量。基于此,作者编写并出版这本《教育心理学》。本书具有以下4个突出特点。
1. 体例新颖
本书紧紧围绕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育”“评”四大方面来选取有关的教育心理学内容。“教”即教师的教,“学”即学生的学,在教学与学习心理方面,我们研究并介绍了教师心理、学习与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知识的获得、学习策略、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等有关心理学知识。“育”即学生心理发展理论和德育心理,主要介绍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含义、特征、意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介绍了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个性差异与教育。“评”即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评价,介绍了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另外,本书是按照“篇”的体例来编写的,全书内容共分为4篇,即基本理论篇、学习心理篇、教学心理篇、个性心理篇。其基本涵盖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主要内容,同时侧重学习者的学习方面,为了增强编写的新颖性,在每一章中还穿插了有趣的小资料,供学习者阅读,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内容实用
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既继承了本学科稳定的、公认的一些基本内容,又勇于改革创新,增加了一些反映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前沿动态的最新成果,例如,引进了教育认知神经科学与脑科学,新增加了某些章节,例如,增加了技能、教师心理和学生心理发展理论等。还新增加了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内容,本书章节的设定、内容的选择尽可能贴近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试大纲,本书有助于帮助学习者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教师资格证国考的通过率。同时,充分发挥心理学实用性较强的优势,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教育教学、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凸显心理学应用的延展性。
3. 实践性强
本书加大了实践方面的比重。书中的实例大多是出自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全书在行文编写上力求做到密切联系学习者的学习、生活实际,对其出现的各种问题,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进行调解。本书将以解决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操作和应用的问题作为突破的难点,使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指导学习者学习中真正发挥作用。
4. 资源丰富
本书紧密结合高校省级精品课建设,并配有一系列含有相关资源的教学网站,较好地满足了数字化校园背景下,学校对优质立体化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需求。本书提供了阅读小资料,开拓了读者的视野,力求做到对学习者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本书适合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习者使用,也适合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本科学习者使用,还可作为教育与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参考书及中学教师资格培训和心理从业人员资格培训用书或自学用书。
本书由夏凤琴、姜淑梅编著。其中,李淑莲、崔继红、张春梅也为本书的编写做了大量工作。在此,对她们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全书最后由夏凤琴统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的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教材、专著和论文资料,在此谨向其作者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得到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的缺点、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同行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利于改进与提高。我们的信箱是huchenhao@263.net,电话是010-62796045。
编 者
2017年5月


《启迪心智,塑造未来——一扇通往学习奥秘的窗户》 在浩瀚的书海中,总有一些著作,它们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精辟的论述,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探索未知、认识自我的道路。今天,我要向您推荐的,便是一本这样引人入胜的书籍——《启迪心智,塑造未来》。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工具手册,也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它更像是一扇精心设计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窥见人类学习过程的复杂性与精妙之处,理解那些驱动我们求知欲的内在机制,以及如何才能让学习这艘小船,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抵达更远的彼岸。 第一章:学习的起点——好奇心的火花与动机的引擎 故事从最根本的问题开始:我们为什么学习?本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学习的源头活水。它描绘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如同种子般在我们心中萌芽,驱使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去理解。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孩童眼中对世界的无限疑问,那些“为什么”背后蕴藏着多么巨大的学习潜能。 然而,好奇心只是火种,真正点燃持久学习热情的是内在动机。本书细致区分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并重点强调了内在动机的强大力量。它探讨了成就感、掌控感、归属感等基本心理需求如何与学习过程紧密相连。当我们仅仅为了分数、奖励而学习时,如同饮鸩止渴,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将荡然无存。相反,当学习本身成为一种内在的满足,一种对自我提升的追求时,学习的能量将是无穷无尽的。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研究,展示了如何培养和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例如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设置具有挑战性但可达成的目标,以及营造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第二章:认知的迷宫——记忆的构建与思维的跳跃 学习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积,更是认知的重塑与提升。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认知的迷宫,探索记忆的奥秘。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储存、提取和加工信息的?本书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记忆(如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等)及其运作机制。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信息我们能牢牢记住,而有些却转瞬即逝。 更重要的是,本书着重探讨了学习如何通过理解和关联来构建有意义的知识体系。它超越了死记硬背的局限,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如何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理解,提升记忆的持久性。书中介绍的各种记忆策略,如费曼技巧、间隔重复、联想记忆法等,都将成为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得心应手的工具。 此外,本章还触及了思维的跳跃——创造性思维。本书认为,真正的学习者不仅能掌握知识,更能运用知识进行创新。它探讨了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的协调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开放式问题、鼓励质疑、跨学科学习等方式来培养创造力。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打破思维定势,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独特路径。 第三章:情感的涟漪——情绪在学习中的角色与影响 学习并非纯粹的理性活动,情感的涟漪贯穿始终,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学习体验和成效。本章将目光投向学习者丰富的情感世界,探讨情绪在学习过程中的多重角色。 本书深入分析了积极情绪(如兴趣、快乐、兴奋)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它们能够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增强学习的动力和毅力。同时,它也坦诚地讨论了消极情绪(如焦虑、恐惧、沮丧)对学习的阻碍。书中解释了适度的焦虑可以激发学习动力,但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思维,影响表现。作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来管理和转化消极情绪,例如通过认知重评来改变对压力的看法,学习放松技巧来缓解紧张,以及建立积极的自我对话来增强自信。 本书还强调了情感的温度对于学习环境的重要性。一个充满关怀、支持和尊重的学习氛围,能够极大地提升学习者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让他们更愿意投入学习。作者鼓励教育者和家长关注学习者的情感需求,及时给予理解和引导,用积极的情绪能量点燃学习的热情。 第四章:实践的熔炉——技能的习得与能力的养成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和工作,这意味着需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理论付诸实践。本章聚焦于技能的习得与能力的养成,将学习推向实践的熔炉。 本书详细阐述了技能学习的阶段性特征,从最初的生疏摸索,到熟练掌握,直至最终的自动化。它介绍了多种有效的技能训练方法,如示范、模仿、反馈、刻意练习等。作者强调了“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没有大量的实践和反复的磨练,再好的理论也只是空中楼阁。 本书还深入探讨了迁移学习的概念,即如何将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应用于另一个新的情境中。它分析了阻碍迁移的因素,并提供了促进迁移的策略,例如强调学习的原理性,鼓励在多样化的情境中练习,以及进行反思性总结。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能力的养成置于更广阔的视野下。它不仅仅关注单一技能的掌握,更关注综合能力的培养,如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等。作者认为,这些能力的养成,需要通过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以及在真实情境中的挑战和磨练来完成。 第五章:成长的阶梯——自我调控与终身学习 学习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而自我调控是攀登成长阶梯的关键。本章将引领读者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更自主、更高效的学习者。 本书深入探讨了学习者的自我调控能力,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应。它解释了如何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并有效地监控学习进程。书中提供了丰富的自我监控工具和技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盲点。 同时,本书也强调了反思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反思,我们可以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学习策略,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方式。作者鼓励读者养成定期反思的习惯,将每一次学习经历都转化为成长的契机。 最后,本书以“终身学习”为美好的愿景收尾。它阐述了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未知世界永不满足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这个不断发展的世界中,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结语: 《启迪心智,塑造未来》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它以其深刻的见解、鲜活的案例和实用的方法,为每一位渴望进步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指南。它不仅仅是对学习过程的揭示,更是对学习潜能的激发,对个人成长的启迪。无论您是求知若渴的学生,还是希望提升自我的职场人士,亦或是为人父母,想要更好地引导孩子学习,本书都将是您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翻开这本书,您将打开一扇通往无限可能的大门,开启一段更加精彩的学习与成长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时我刚从师范大学毕业,对未来的教育工作充满热情,但同时也有很多不确定。我的一个学长,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他在我入职前送了我这本书,并说:“这本书,等你真正站在讲台上,就会明白它的价值。”我当时并没有太在意,觉得无非是些理论知识。直到我真正开始教学,才体会到学长的话是何其正确。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章节。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仅仅是学习上有困难,更存在着各种心理上的困扰,比如焦虑、抑郁、社交障碍等等。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这些问题的视角。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来帮助他们。我开始关注学生的非学业方面的发展,尝试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更加积极、支持性的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我记得有一个学生,平时非常沉默寡言,不愿意与人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耐心引导,他渐渐变得开朗起来,甚至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完整人格的过程。这本书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它就像一本“心灵的地图”,帮助我 Navigate 那些看似复杂的学生内心世界,让我能够更有效地帮助他们成长。

评分

我记得在大学毕业那会儿,怀揣着一腔热血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总感觉自己像是无头苍蝇,不知道从何入手。那时候,我的导师极力推荐我读这本《教育心理学》。他说,这是每个想做好教育的人都绕不开的一本书。我把它带回了家,开始细细品读。书中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章节,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作者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特点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且结合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和案例。这让我对“理解学生”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不再是简单地将他们看作是“学习者”,而是开始从他们成长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需求。比如,书中提到的“依恋理论”,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孩子在课堂上会表现出特别强的依赖性,或者特别容易受到外界情绪的影响。我开始尝试用更包容、更有耐心的方式去与这些孩子沟通,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我看到,当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时,他们的学习动力会更强,也更愿意去尝试和冒险。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心灵的侦探”,帮助我解开学生行为背后的密码,让我能够更精准地把握教育的“脉搏”。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教育这个职业充满了敬畏和热爱,让我觉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祖国的下一代播撒希望的种子。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备考教师资格证的时候认真研读过的。当时,我对于教育理论知识知之甚少,觉得它晦涩难懂,枯燥乏味。但随着我一页一页地翻阅,我发现这本书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善于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教学设计”的部分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教什么”,更是告诉你“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作者详细阐述了从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到设计教学活动、评估教学效果的整个流程,并且为每一步都提供了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我开始尝试运用书中的教学设计原则来规划我的备课,并且在模拟教学中进行实践。我发现,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学习效果也更佳。这本书就像一位“教学总指挥”,为我指明了教学工作的方向,让我不再感到迷茫和无助。它让我明白了,优秀的教学不仅仅是临场发挥,更是系统性的规划和精心的设计。通过这本书,我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让我对未来的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是在参加一次教育研讨会的时候,听到几位资深教授反复提及这本书,说是“经典中的经典”。出于好奇,我特地去书店找来。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总觉得理论书籍总是脱离实际。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书中关于“课堂管理”的章节,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过去常常在课堂上因为学生的纪律问题而感到头疼,觉得自己的教学效率大打折扣。作者在书中系统地分析了课堂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各种行之有效的策略,例如建立清晰的规则、运用积极的强化、处理冲突等等。我开始在我的课堂上尝试运用这些方法,例如制定小组公约,鼓励学生互相监督,以及在出现问题时,先进行沟通和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效果是惊人的,课堂秩序明显改善,学生们也变得更加自觉和负责任。我看到,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有着多么大的影响。这本书就像是一位“课堂秩序的魔术师”,用它丰富的智慧,帮助我将混乱的课堂变得井井有条。它让我明白了,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更是营造积极学习环境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我大概是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接触到的,那时候刚刚踏入教育领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也带着一丝迷茫。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翻开了这本《教育心理学》。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厚重感,让我觉得这一定是一本内容扎实的著作。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扉页,看到那精炼的书名,内心涌动着一种期待,期待它能为我揭示教育的奥秘,指引我前行的方向。我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从第一章开始,就被书中对人类学习过程的深入剖析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案例,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具体。我尤其记得其中关于“认知发展”的章节,书中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学习经历,以及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原来许多看似难以理解的现象,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原理作为支撑。例如,书中提到的“最近发展区”概念,让我豁然开朗,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新知识,而有些则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帮助。我开始尝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教学设想中,比如如何设计更具挑战性但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学习任务,如何通过有效的互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它引导我认识学生,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我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仿佛与作者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教育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坚定的信念。它就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教育更广阔的天地,也看到了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评分

这本《教育心理学》我是在参加一项教师培训项目时,被列为必读书目之一。一开始,我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阅读。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超我的想象,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世界。书中关于“学习迁移”的部分,让我对如何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过去常常陷入“教而不会用”的困境,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到了实际应用中却不知所措。作者在书中详细分析了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促进正迁移,减少负迁移。我开始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需要运用迁移能力的教学活动,比如让学生将新学的数学概念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者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分析方法运用到对历史人物的解读上。令我欣喜的是,学生的迁移能力确实得到了提升,他们不再仅仅是死记硬背,而是能够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这种“活学活用”的成就感,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更激励着我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师”,为我描绘了知识构建的蓝图,让我看到了如何将零散的知识点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它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未来人才,而学习迁移能力,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准备一次重要的公开课时偶然发现的,当时急需一些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理论支持。我记得是在一个下着小雨的午后,我漫步在书店里,目光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力量,书名“教育心理学”几个字,仿佛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让我觉得它一定能解决我当时的困境。带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中关于“学习策略”的章节,对我触动尤其大。我一直认为,教会学生知识是最重要的,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书中对各种学习策略的详细介绍,例如元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等,让我明白,有效的学习不仅仅是接受信息,更是主动加工、组织和监控信息的过程。我开始在我的公开课中融入这些策略的教学,比如教学生如何做笔记,如何进行知识的联想和归纳,如何自我检测学习效果。结果是,学生们不仅在公开课上表现出色,而且在随后的学习中,也表现出了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我看到了他们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那种“我学会了,而且我知道如何去学”的满足感,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无比值得。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转变。它让我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引导者”,这种角色的转变,让我更加享受教育的过程,也更加理解教育的真正意义。它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她深厚的学识,点拨了我前进的方向,让我看到了更宽广的教学天地。

评分

我是在孩子上小学后,才开始关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希望自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也能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在朋友的推荐下,我买了这本《教育心理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看到了教育背后的人性。书中关于“亲子沟通”的章节,让我反思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方式。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孩子在沟通中的特点和需求,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模式。我开始尝试用更平等、更尊重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学会倾听他们的想法,并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我发现,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信任时,他们会更愿意与我们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会更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家庭教育的百科全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让我能够更好地扮演家长这个角色。它让我明白,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照顾,更是心灵上的陪伴和引导,是帮助孩子建立健全人格的关键。它让我看到了,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偶然看到一位学者引用的。当时,我对于“教育评价”这个概念非常模糊,总觉得它只是对学生成绩的简单打分。但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彻底改变了这一看法。书中关于“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详细阐述,让我认识到,评价不仅仅是为了衡量结果,更是为了促进过程。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评价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我开始尝试在我的教学中融入更多形式的评价,例如课堂观察、作品分析、学生自评和互评等,而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考试。我发现,这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它让我看到了,评价的真正意义在于“赋能”,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方向。这本书就像一位“教育的诊断师”,帮助我准确地“诊断”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为他们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它让我明白,科学的教育评价,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我入手的时候,正处于一个职业瓶颈期,感觉自己虽然从事教育多年,但好像一直原地踏步,缺乏一些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当时一位资深的同行向我推荐了这本《教育心理学》,说是“一定得看”,能“醍醐灌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买回了这本书。刚翻开,就被它严谨的结构和清晰的逻辑所折服。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勾勒出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宏观图景,从它的历史发展、研究方法,到核心概念,都一一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这让我很快就对这门学科有了整体的认识,不再感到零散和无从下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动机”的部分,书中对不同动机理论的解读,比如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以及它们对学习行为的影响,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在激励学生方面的一些不足。我曾一度过分依赖奖励和惩罚,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是激发学生内驱力的过程,是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去求知的过程。我开始尝试在课堂上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内在兴趣的活动,比如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或者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乐趣。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学生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比以往高涨。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充满了实践的指导意义。我感觉它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把脉精准,对症下药,为我这个“病中”的教育者提供了有效的“药方”。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方法,也给我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动力,让我觉得自己又充满了活力,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