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研究设计 恍然大悟的研究结果 发人深省的研究发现 受益一生的生活启示
你想一探心理学世界的奥秘吗?那不妨从千奇百怪、妙趣横生的心理学研究着手,它会告诉你心理学家在做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开人类心理密码的。
心理学家如何把精神病科医生耍得团团转,以恶作剧的方式揭示一个严肃的事实?看看“假精神病人实验”就明白了。
车祸现场,人们匆匆走过,却不肯施以援手;大火熊熊燃烧,众人围观,却无人报警。是社会风气使然,人心越来越冷漠了吗?看看“责任分散实验”,我们就知道问题没那么简单了。
星座分析、血型分析和算命先生为什么能忽悠那么多人,“巴纳姆效应实验”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在提出一个让人为难的请求之前,不妨先提一个只需对方举手之劳就可以满足的小要求。这是为什么?“登门槛效应”告诉我们:得寸才能进尺。
每个心理学研究都是朝向心理学世界的一扇窗,相信会带给你意外的收获。
李娟娟 知名心理作家,代表作有《微反应心理学》《微表情心理学》《心理学与执行力》《心理学与情绪控制》《心理学与谈判力》《心理的故事2:改变心理学的53个关键案例》《心理学与生意经》等。
第1个研究
001 / 假精神病人研究
心理学家的恶作剧
第2个研究
011 / 责任分散研究
围观的群众
第3个研究
021 / 社会助长(抑制、惰化)研究
人多的好处与坏处
第4个研究
027 / 个体与团体竞争研究
争强好胜
第5个研究
033 / 拥挤实验
哪来这么多人
第6个研究
041 / 巴纳姆效应研究
模棱两可,人人受用
第7个研究
047 / 破窗效应研究
放任不管的恶果
第8个研究
053 / 晕轮效应研究
以貌取人背后
第9个研究
061 / 登门槛效应研究
得寸进尺
第10个研究
067 / 从众心理研究
随大流,跟风跑
第10个研究
073 / 首因效应研究
牢固的第一印象
第1个研究 假精神病人研究
心理学家认为,贴标签效应之所以会起作用,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这个标签会对当事人的个性意识和自我认同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然,这种导向是中性的,可能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也有可能会朝着坏的方向发展。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后,往往会朝着标签所暗示的方向发展。除了会对当事人产生影响外,还会让周围的人以标签的定义去看待当事人。例如如果一个人被贴上了“精神病人”的标签,那么不管这个人多么正常,也会被看成精神病人,即使是最专业的精神病科医生和护士也不例外。
这不是假设,而是一项著名心理实验所得出的结论。这个假病人的实验与其说是一项心理实验,倒不如说是一场恶作剧,导演就是著名心理学家戴维·罗森汉。当然,罗森汉之所以选择做这个实验并不是为了搞什么恶作剧,而是受到了当时一种社会现象的启发。
1972年,美国对越作战达到了一个高潮,美国开始在国内大量征兵。许多年轻人为了逃避参加战争的厄运就开始装病,以患有精神病为借口逃避征兵。罗森汉身边的许多朋友也是这样。这让罗森汉不禁怀疑,伪装成精神病并不困难,那么究竟有多容易呢?罗森汉决定做一个实验看看。
罗森汉一共招募了8名被试,其中还包括他自己。这8名被试由3名女性和5名男性组成。其中包括1名大学的研究生、1名儿科医生、1名画家、1名家庭主妇、1名精神病学家以及3名心理学家。在这3名心理学家中,除了罗森汉自己以外,还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也就是著名的习得性无助实验的实施者。
……
令人惊讶的是,八个被试一个也没有被放出精神病院。即使他们的表现十分正常,依然没有一个医护人员提出异议,医护人员认定这八个人就是精神病人。之所以会这么认为,是因为精神病院中的所有患者都被贴上了“精神病”这个标签,自然会往精神病人的方向去看待他们的行为。
不过最有意思的是,精神病院中真正的精神病人意识到了问题。据调查,三个假病人所在的精神病院中,118个真病人中有35个对被试表示怀疑:“你们根本不是疯子!你们是记者或编辑,你们是来调查医院的。”
后来,这八个人向医护人员提出出院的请求,并告诉医护人员,他们是正常人,来这里不过是配合一位心理学家的实验而已,现在实验已经结束了,他们应该回到以前的正常生活中。正是因为这一请求,让医护人员认为这些精神病人的“妄想症”更加严重了。由于这八个人的情况从来没有见到过,医护人员专门发明了一些精神病理学上的新术语,用来描述假病人的病情,例如把假病人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命名为交谈行为;认为假病人做笔记的行为是精神病病情的新发展,并命名为做笔记。其实,八名被试在早期做笔记的时候还会隐藏,但是后来他们发现根本无需隐藏,因为医护人员会认为这也是一种精神不正常的表现,甚至还会专门记录在案。
结果,这八个假病人引起了精神病院的重视,每天都会有医护人员专门记录这八个假病人的具体行为,也就是病情记录。
在精神病院的日子让罗森汉感到格外苦恼,由于医生的坚持,罗森汉都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患有精神类疾病了。所幸的是,就在这时罗森汉突然被告知,他可以出院了。
出院后的罗森汉立即恢复了实验之前的活力,他开始和散布在各地的被试联系,结果发现所有被试都成功进入精神病院。包括罗森汉自己在内,一共有七名被试被精神病科医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而那个唯一幸免的被试则被精神病科医生诊断为患有狂躁抑郁型精神病。经统计,八名被试平均住院治疗时间为19天,时间最长的为52天,最短的时间为7天。
罗森汉博士惊奇地从被试的笔记中发现,在精神病院里,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非常少,交流的方式往往也很古怪,被试表示自己无法理解这种交流方式。甚至可以说,精神病人与医护人员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实际的交流。
罗森汉还发现在精神治疗中,精神病院往往会滥用精神类药物。据被试的记录,住院期间精神病院一共发给八个被试2100片药物。要知道,精神类药物会对身体产生非常大的副作用。被试还发现,就连精神病院中的真病人也会偷偷把药片扔到厕所中用水冲走。
甚至有的女护士会当着男性精神病人的面换衣服。根据被试的观察,这并不是女护士在故意挑逗男性精神病人,而是因为在这些女护士的眼中,精神病人根本不是真正的人,自然不能当作人来对待。
后来,罗森汉把这项实验及其结果写成一份研究报告,发表在赫赫有名的《科学》杂志上,论文的名字就叫做《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
这本书的取名实在是太巧妙了,让我一拿到手就觉得不一般。《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35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这个书名本身就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心理实验,瞬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在想,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本著作,能够如此大胆地将“精神病房”和“正常人”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概念并置,而且还声称其中的研究“改变了历史”。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及人类内心深处,甚至挑战我们对自身理解的研究。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突破性研究,往往诞生于对现有边界的质疑和拓展。因此,当我看到“改变历史”这个词时,我立刻被吸引住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以及对人类行为模式认识的那些关键性的研究。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和实验,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故事和洞察。我渴望能够了解,在那些被收录进来的35个研究中,有哪些是如何挑战了当时的主流观点,有哪些又是如何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不仅仅是了解心理学家的发现,更能理解这些发现背后的思考过程、面临的困难,以及它们最终是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教育方式,甚至是法律体系。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35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让我印象深刻。我一直认为,很多时候,我们对“正常”的定义,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建构,而心理学,恰恰是能够帮助我们解构这些建构,并探寻更深层真相的学科。这个书名,将“精神病房”与“正常人”并列,并且强调了“改变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引人深思的张力。我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研究,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正常”的边界?又是什么样的研究,能够从看似“异常”的领域,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并最终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我一直对那些能够颠覆传统观念、挑战既有框架的研究充满敬意。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些真正具有开创性的心理学研究。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既严谨又不失趣味的方式,讲述这些研究的诞生过程,包括研究者的灵感、实验的设计、研究的困境以及最终的突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不仅仅是学习到知识,更能感受到心理学研究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一些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性、理解社会,甚至是更好地理解我自身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35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研究》,从一开始就给我一种“不正经”的吸引力。我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但一直以来,我对那些能够揭示人内心深处秘密的学科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听起来就充满戏剧性和颠覆性的研究。我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正常”的定义,本身就存在着很多问题。所谓的“精神病房”,不就是我们试图将那些与“主流”不同的个体隔离起来的地方吗?而“正常人”的出现,又暗示着某种程度的“混淆”或者“洞察”。这让我非常好奇,书中究竟会呈现出哪些研究,能够将这两个极端的概念联系起来,并最终“改变历史”。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轻松、易懂的方式,带领我领略那些心理学研究的精髓。我希望这些研究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更是能够引发我思考,甚至改变我看待世界方式的“Eureka!”时刻。我特别想知道,那些被选中的35个研究,它们在当时是如何被看待的?是受到了赞扬,还是质疑?它们是如何逐渐被社会接受,并最终成为我们今天理解心理学的重要基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次奇妙的探险,带领我深入人类心灵的腹地,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深刻真理。
评分我对《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35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这本书的期待,源于其极富冲击力的书名。作为一个对人类行为和思维模式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挑战我们固有认知、带来深刻启发的理论和研究。这本书的书名,将“精神病房”这个通常与“异常”联系在一起的概念,与“正常人”并列,同时又强调了“改变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悖论,瞬间激起了我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我猜想,书中收录的35个研究,必定是一些非同寻常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发现,它们可能揭示了人类心理的某些深层真相,而这些真相,在当时可能并不被主流所接受,甚至会引发争议,但最终却改变了我们对心理的理解,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清晰、易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深入了解这些研究的背景、方法、结论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从中获得一些能够指导我生活、工作乃至与他人交往的宝贵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35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研究》,光是听着就让人觉得充满了故事感。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打破砂锅问到底,并且最终能够对我们认知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充满了兴趣。我并非心理学领域的专家,但对于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情绪的运作机制,我始终怀揣着一颗求知的心。《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这个组合,对我来说,就像是在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谜题。它似乎在挑战我们对于“正常”的固有认知,暗示着在那些我们认为“异常”的境遇下,可能隐藏着通往更深层理解的钥匙。而“35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这几个字则赋予了这本书一种史诗般的重量。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了解到那些曾经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但最终却深刻地重塑了我们对心理学理解的里程碑式的研究。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清晰、生动的方式,讲述这些研究的背景、过程、发现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不仅仅是增长知识,更能引发我对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评分我最近读了《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35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可以说是惊为天人。我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副标题所吸引——“35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研究”。“改变历史”这四个字,对于任何领域的知识而言,都是极具分量的。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科学研究,不仅要探索未知,更要能够对现有的认知体系产生颠覆性的影响,甚至在宏观层面上改变人类社会的进程。《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这本书,恰恰就满足了我对这种“重量级”研究的期待。我之所以特别关注“精神病房”这个词,是因为它总会让人联想到一些比较极端、神秘的心理现象。然而,书名中又加入了“正常人”这样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立刻激发了我强烈的探究欲。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联系的?是那些所谓的“精神病人”身上,隐藏着我们“正常人”所不曾察觉的真相?还是说,通过对“精神病房”的研究,我们反而能更清晰地界定“正常”的边界?我对这类能够挑战固有观念、拓展认知边界的学术作品情有独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那些研究的来龙去脉,包括研究的设计、实验的过程、结果的解读,以及最重要的,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影响了心理学的发展,进而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期待能够从这本书中,看到那些伟大的心理学家们是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在迷雾中开辟道路,最终揭示出人性中那些深刻而又普遍的规律。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探索自身奥秘的史诗。
评分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终于翻开了《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35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这本书的名字,就如同一个巨大的谜团,吸引着我不断地去探索。我是一个对人性、对人类心理有着无穷好奇心的人,我总觉得,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而心理学,就是解开这些秘密的一把钥匙。当我看到“精神病房”和“正常人”这两个词并列出现的时候,我立刻被吸引了。这似乎在暗示着,我们所认为的“正常”,可能并非那么牢不可破,而那些被我们贴上“精神病”标签的人,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比我们更接近真实的自我。更何况,“35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这几个字更是充满了力量感和震撼力。我一直坚信,科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对既有观念的挑战和颠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是哪些研究,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能够改写我们对心理的认知,甚至影响人类社会的走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心理学故事,去了解那些伟大的心理学家们是如何通过他们的智慧和毅力,揭示出隐藏在人类行为背后的复杂机制。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理论的堆砌,更能通过鲜活的案例,让我们感受到心理学研究的魅力,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一只挣扎着想要挣脱枷锁的白色鸽子,立刻就营造出一种复杂而引人入胜的氛围。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书店里翻到它的,当时被它的书名深深吸引——《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35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和张力,让我不禁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研究,能让“正常人”出现在“精神病房”里,又是什么样的研究,能“改变历史”?我对心理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那些能够揭示人性深处奥秘,同时又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这本书似乎正好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求。我拿起它,翻开了扉页,作者的简介虽然不多,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心理学领域的深刻理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被誉为“改变历史”的心理学研究,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又将如何重塑我们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那些复杂的理论,并且通过生动的案例,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心理学研究的魅力。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堆枯燥的学术文献的堆砌,更是一次能够引发思考、激发共鸣的心灵之旅。我非常好奇,那些被作者选中的35个研究,在它们诞生的年代,是颠覆性的,还是饱受争议的?它们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又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甚至是社会制度的?这本书能否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内心深处的迷宫,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次全新的、深刻的学习体验。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35个心理学研究改变历史》,说实话,我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那个极具挑衅意味的书名。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正常”与“异常”的定义,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和时代的局限性。“精神病房”这个词,总会让人产生一种疏离感和恐惧感,而“正常人”又是我们最熟悉的身份标识。将两者放在一起,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张力,似乎在暗示着,我们所认为的“正常”,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是一种“囚禁”,或者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病态”。而“35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这几个字更是让我产生了极大的期待。我渴望了解,究竟是怎样的研究,能够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甚至改变我们对人类心理的认知,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进程?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打破常规、颠覆传统的科学探索充满了敬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呈现出,那些被遗忘在历史角落里的,但却至关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我期待作者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研究的发生现场,去感受那些心理学家们在探索未知时所付出的努力、所遭遇的挑战,以及最终所获得的那些珍贵的启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知识,更能引发我对“正常”与““精神病房””的界限,以及心理学研究的深远影响进行深入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35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研究》,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我一直觉得,心理学是一门既神秘又迷人的学科,它探索的是我们最熟悉的,却又常常是最难以捉摸的人类内心。而“精神病房”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令人好奇的距离感,而“正常人”的出现,则瞬间打破了这种距离,制造出一种强烈的反差和张力。这让我立刻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研究,能够让“正常人”与“精神病房”产生如此深刻的联系?更不用说“35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研究”了,这几个字充满了力量感,预示着这本书将要揭示的是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我本身就喜欢阅读那些能够拓展我视野、颠覆我认知的书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呈现出,那些曾经在心理学领域掀起巨浪的研究。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这些研究的来龙去脉,包括研究者的思考,实验的设计,以及它们最终是如何影响了我们对人类行为、思维和情感的理解。我渴望从中获得一些能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甚至是我们整个社会运行方式的深刻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