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墨

品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元济,蔡元培,顾颉刚,朱光潜,梁实秋 ...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绘画
  • 艺术
  • 文化
  • 文房四宝
  • 传统
  • 中国风
  • 设计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17374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291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蕴涵历史的书札墨迹集,从每一通书札中你可以读到当时社会之背景、战争之惨烈、学术之研讨、人情之冷暖,那或遒劲或灵动或古拙的书法体将人们带入到那个群星璀璨的文坛圣地。那是一个值得回味值得怀念的时代,在那字里行间都可以读出前辈的谦卑温和与恭俭礼让,无论是起首敬称或是落款祝辞都温文典雅、至情至礼。
  唐人李商隐“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两句诗,讲出了古人对信札以及花笺的珍视;而宋人陆游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则可以看出古人对书法精妙萧散、流美率真的推崇;至于叶适诗云:“今日观来翰,如亲见古人”更反映出浓重的人文情怀。而今天,人们对前人书札的欣赏更不外乎是赏笺、品墨、读史。
  当我们翻开《品墨》一书,可以领略近代先贤的笔墨真迹,无论赏笺、品墨、读史,都可以找到自己相知相印的一页。借着明窗朗月,微风暗袭,执一盏清茶,读一通书札,怀古追思,其乐融融。

内容简介

  《品墨》是罗久芳、浦丽琳、梁文蔷三位女史精选其父辈罗家伦、浦薛凤、梁实秋三位民国文宿所珍藏的文人名家与之相往的信札七十七通,时间跨越了二十世纪中间的一个甲子。那些晚辈看来的耆宿大家,当时正值风华正茂、文采飞扬,用那卓尔不群的文人风骨凝于笔墨当中,挥洒于尺素花笺之上。这些书札读起来至亲、至感,可佩、可敬。更为珍贵之处在于此书中收录一些书札,为国内首次发表公之于众,其间诸多历史掌故与逸闻多见字里行间,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出版社特意将每通信札配以释文,可在欣赏书法的同时精细解读信笺的内容,可谓是研究民国历史与名人传记,欣赏书札笔墨的zui佳资料。

作者简介

  罗久芳,前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之女。1955年悉尼大学文科毕业,同年入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院,主修近代史。1956年获硕士学位,1958年获博士候选人资格,曾任密大中文系助教,华盛顿大学远东学院研究助理,1977年任职于州立西雅图中央社区学院,讲授英语及中国历史课程。

  浦丽琳,前清华大学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秘书长浦薛凤之女。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研究员。

  梁文蔷,散文大家梁实秋先生之幼女,1949年随父远赴中国台湾,1958年前往美国留学,后定居西雅图。

  高艳华,百花文艺出版社资深编辑,编审,一直从事文学艺术类图书策划与出版。著有《忆旧》《散落的珍珠》《乐山纪念册》等图书。近年主编一系列历史文化角度的图书。

目录

总序/ 高艳华 001
文化的传承/浦丽琳003
承墨观复/ 罗久芳005
引子——品墨得趣录/ 容 尘001
图版释文005
吴敬恒书札墨迹(三通)007
张元济书札墨迹(二通)017
蔡元培书札墨迹023
蒋凤梧书札墨迹027
陈独秀书札墨迹(三通)029
薛大可书札墨迹035
王宠惠书札墨迹(二通)037
莫纪彭书札墨迹041
蒋梦麟书札墨迹(二通)047
金毓黻书札墨迹051
汪辟疆书札墨迹(二通)055
王星拱书札墨迹(二通)067
王云五书札墨迹(二通)071
翁文灏书札墨迹079
陈寅恪书法墨迹083
朱绍良书札墨迹085
胡 适书札墨迹087
顾颉刚书札墨迹089
吴之椿书札墨迹095
蒋廷黻书札墨迹099
傅斯年书札墨迹(二通)105
沈刚伯书札墨迹111
宗白华书札墨迹113
查良钊书札墨迹123
朱光潜书札墨迹129
萧公权书札墨迹(三通)135
罗家伦书札墨迹(三通)141
梁寒操书札墨迹(二通)149
庄 严书札墨迹(二通)153
闻一多书札墨迹157
浦薛凤、陆佩玉书法墨迹163
浦薛凤书法墨迹(五通)165
陈立夫书札墨迹175
冰 心书札墨迹177
洪士豪书札墨迹(三通)179
谭伯羽书札墨迹185
梁实秋书法墨迹(三通)189
黄 杰书札墨迹(二通)195
陆佩玉书札墨迹199
阮毅成书札墨迹203
叶公超书札墨迹205
严家淦书札墨迹209
徐道邻书札墨迹 213
徐贤修书札墨迹215
阎振兴书札墨迹219
张充和书法墨迹221
李 猷书札墨迹(三通)223
杨联升书札墨迹231
周策纵书法墨迹233
附  书者小传235

好的,这里为您构思了一份图书简介,内容围绕一本名为《云影集》的书籍展开,旨在详尽描绘其内容,且不涉及您提到的《品墨》一书。 --- 《云影集》:尘封记忆的唤醒与时代的侧影 引言:光影交错之处,见证百年风云 《云影集》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一卷精心地收集、编织而成的个人记忆与社会变迁的剪影。它以独特的视角,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一个动荡而充满活力的年代,通过一系列散落的信札、日记片段、私人照片的背面批注以及口述回忆的整理,勾勒出一个特定地域——江南某古镇——在历史洪流中的微观图景。本书旨在捕捉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遗漏的、属于普通人在时代更迭中的挣扎、坚韧与温情。 第一部分:旧时风物与市井烟火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褪色的旧式照相馆。作者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摹了“明德照相馆”自清末开张到民国鼎盛时期的场景。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商铺的记录,更是对传统生活美学和商业伦理的追溯。 光影的魔法: 详细描述了早期摄影技术的引入与本土化的过程。如何用笨重的座机捕捉瞬间?暗房中福尔马林和硝酸银的气味如何与江南梅雨的潮湿交织?书页中收录的几张珍贵底片,配以当事人的文字批注,揭示了彼时人们对“留下影像”这一行为的敬畏与渴望。 街巷的呼吸: 重点描绘了镇上的“状元坊”和“河埠头”。状元坊上,刻着旧时科举荣耀的石碑旁,是新式西装店与老式裁缝铺的并置;河埠头,则是码头工人、浣洗衣物的妇女、贩卖时令鲜蔬的小贩们日复一日的交汇点。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物价、行话、甚至特定时节祭祀仪式的描述,让读者仿佛能闻到米酒的醇香和黄昏时分炊烟的味道。 家族的浮沉: 聚焦于三户典型的家庭——以药铺为业的“仁和堂”、世代耕读的“陆氏书香门第”,以及在码头边经营杂货的“张家”。通过对比他们对新旧思想的接受程度、经济来源的稳定性,展现了传统社会结构在现代化冲击下的微小裂痕。 第二部分:思潮的涌动与知识分子的远行 随着时代的推进,《云影集》将目光投向了知识的传播与思想的碰撞。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几位走出小镇、求学于上海、南京乃至更远方的青年学子的信件和日记进行整理。 “南下”的诱惑: 详细记录了“五四”前后,年轻一代对新文化运动的向往。一位立志成为科学家的学生,写给家中祖母的信中,既有对科学真理的狂热,也有对故土耕牛的思念。信件的措辞变化,细腻地反映了“家国情怀”如何从传统的孝道伦理,转向对民族命运的责任感。 留声机里的世界: 记录了当时知识分子群体对于西方艺术和思潮的接触。一份泛黄的乐谱上,标记着对德彪西的初听感受;一份被多方传阅的译文手稿中,夹着对“个人主义”的激烈辩论。这种精神上的远行,往往与他们物质上的拮据形成鲜明对比。 乡土的牵绊: 令人动容的是,即使身处异地,他们对故乡的关切从未停止。当战乱临近,这些信件的内容从探讨哲学命题,迅速转变为关于如何保护家族财产、如何安置老人的实用性讨论,体现了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艰难平衡。 第三部分:硝烟下的坚守与重构 本书的后半部分,笔锋转向了更为严峻的年代。作者通过对几位留守在镇上的普通女性的口述回忆,展现了战争对日常生活的摧残与重塑。 生活的韧性: 战争爆发后,传统家庭的支柱摇摇欲坠。重点描述了“陆氏书香门第”的少奶奶,如何在丈夫远行、家产被侵占的情况下,依靠祖传的刺绣手艺和坚韧的意志,维持生计并暗中保护了镇上的文化遗物。她的故事,是对“女性力量”最朴素的诠释。 符号的变异: 对比了战争时期对日常物品的意义重塑。过去象征富裕的丝绸,变成了可以交换粮食的硬通货;家中珍藏的古董字画,为了躲避搜查,被拆解后缝进棉被夹层。这种“藏匿历史”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抵抗。 重建的序曲: 结尾部分,聚焦于战火平息后,小镇在废墟上的重建工作。没有宏大的胜利宣言,只有老人们小心翼翼地搬开瓦砾,清理街道,用最基础的劳动来恢复秩序。书中收录了一段关于一位老木匠在修复被毁的牌坊时,重新雕刻图案的片段,象征着对传统技艺和文化精神的回归与再肯定。 结语:记忆的温度与时代的纹理 《云影集》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全新的历史结论,而在于它以极其私密的视角,还原了历史的“温度”。它拒绝宏观叙事下可能出现的扁平化处理,坚持从每一个细微的生活侧面去感知时代的重量。全书的文字风格沉静、考究,辅以大量历史照片和手写体摹本,意在让读者在品味这些尘封记忆的同时,体察到百年中国社会在转型期所经历的复杂心路历程。这是一本关于“人”如何与“时代”共存的书,是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而饱含人情味的“影像档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挖掘。它没有给出简单的善恶二元论,而是将人性的灰色地带展示得淋漓尽致。书中探讨的主题非常宏大,关于选择、命运与救赎,但作者处理得极其细腻,不落俗套。那些看似无可救药的“反派”,其行为背后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逻辑和痛苦的根源,而那些看似光辉的“英雄”,也深陷于自己构建的道德困境之中。这种对人物内心挣扎的坦诚剖析,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我们总想在故事里寻找一个明确的道德标杆,但这本书却告诉你,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永恒的妥协与抗争,读完后让人对自身和周围的人多了一份理解和宽容。

评分

这本书的故事情节简直像一场精心编织的迷宫,初读时你会被那种扑朔迷离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作者似乎故意设置了层层叠叠的线索,让你在字里行间寻找那个看不见的出口。我特别喜欢那种随着情节深入,人物的动机逐渐清晰的过程,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角色的塑造非常成功,没有一个是扁平的符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影和光亮。特别是那个看似配角的角色,他的每一次出场都像是为整个故事添上了一块关键的拼图,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之前的一切判断。全书的节奏控制得近乎完美,高潮部分处理得极其干净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但留下的回味却悠长绵远,让人合上书本后仍旧在脑海中反复推演后续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的配乐——如果用音乐来形容的话——是那种低沉而富有韵律感的变奏曲。它不是那种一上来就喧宾夺主的流行金曲,而更像是背景中持续流淌的,带着某种神秘感的古典乐章。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既疏离又亲密的阅读氛围。很多章节的结尾处理得极其精妙,常常以一个不完整的画面戛然而止,却在读者的脑海中完成了最完美的那一笔渲染。这种对留白艺术的运用,体现了作者极高的自信——他相信读者有能力去填补那些未尽之言。读完之后,那种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梦境,醒来后许多细节已经模糊,但那种被触动过灵魂的震颤感却久久不散,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它不像某些当代小说那样追求极简和直白,而是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那种沉淀了岁月的质感。作者对词语的驾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些形容词和动词的搭配,精准地捕捉了那种难以言喻的氛围。尤其是在描绘场景时,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特有的气味,感受到光影在物体上移动的温度。我常常需要放慢阅读速度,细细品味那些看似随意的句子,因为每一句都似乎蕴含着更深一层的哲理或暗示。这种需要“慢读”的书,才是真正值得反复翻阅的佳作,它考验的不仅是读者的理解力,更是对美的鉴赏能力。

评分

从结构上来看,这本书大胆地采用了非线性叙事,这对部分读者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但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打破常规的勇气。作者巧妙地将时间线打散重组,让历史的厚重感和当下的紧迫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张力。起初,这种跳跃式的叙事让人感到些许的迷惑,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去梳理人物关系和事件的先后顺序。然而,一旦掌握了作者设置的“时间钥匙”,那种震撼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迫使读者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事件的发生,而不是被单一的线性逻辑所束缚。这种结构上的创新,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故事的层次感远远超越了传统叙事所能达到的深度。

评分

名人墨迹,装帧精美,印刷清晰。

评分

名人墨迹,装帧精美,印刷清晰。

评分

名人墨迹,装帧精美,印刷清晰。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好买家,值得信赖

评分

好买家,值得信赖

评分

很好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