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日本设计 隈研吾、居山浩二、色部义昭、SPREAD、青木克宪、中岛英树六位一流设计大师

对话日本设计 隈研吾、居山浩二、色部义昭、SPREAD、青木克宪、中岛英树六位一流设计大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绍强,沈婷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设计
  • 建筑设计
  • 隈研吾
  • 居山浩二
  • 色部义昭
  • SPREAD
  • 青木克宪
  • 中岛英树
  • 设计大师
  • 对话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灵感库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9414420
商品编码:1804951772
包装:简装
丛书名: 对话日本设计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10-01
页数:2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三度出版集团2015年度力作,记录日本设计的现在进行时。
设计大师深泽直人、靳埭强、李永铨连袂推荐。
香港EDITED首席书籍设计师胡卓斌担纲设计。
《对话日本设计》收录了与“负建筑理论”的建筑大师隈研吾,MT和纸胶带创意指导居山浩二,NDC新锐色部义昭,以“爱和关怀”进行设计的SPREAD,当代日本广告创意人青木克宪,平面设计大师、真正的视觉创作者中岛英树的对话。
特种纸张,全彩印刷,精美装帧,一百多张高清彩图,分享了日本设计大师新的案例、创意、思考以及哲学,领略日本一线设计工作者的坚持与追求,以及对传统与新生的思考。

内容简介

《对话日本设计》收录了与建筑大师隈研吾,MT胶带创意指导居山浩二,NDC新锐设计师色部义昭,风靡日本及欧洲的生命色带创意人SPREAD,当代日本广告创意人青木克宪,以及真正的视觉创作者中岛英树的对话,通过他们兼具传统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思想,编者试图寻找日本设计的理念和源头,萃取出有深度的思想和有价值的资讯,并展现日本设计更为完整的面貌。

作者简介

王绍强,设计文化出版人及设计师,三度传媒创始人,2006年创办《Design360°观念与设计》杂志并任总编辑,2003年创办《APD亚太设计年鉴》并任总编辑。长期从事设计、教育、出版及研究工作,主编出版设计、生活、艺术书籍过百部,其中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版式设计+》、《书形:138种创意书籍和印刷纸品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漫步设计》系列、中信出版社的《品牌中的色彩》等多本作品一度高居同类书籍图书榜。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导师,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州美术学院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界协会设计艺委会秘书长,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公共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美国Gingko出版公司、日本Azur出版公司、新加坡PageOne出版公司、西班牙Promopress出版公司的合作独立出版人。

沈婷,设计策划学硕士,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讲师。曾任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理念形象宣传片首席策划文案、执行编剧,及广州亚运城市、竞赛场馆、运动员村等形象景观设计主创设计师。主持策划“珠江电影”品牌升级等多个项目。

精彩书评

★1992年我写了《日本设计家对谈录》,在序言写下结语,日本设计师有很多优点值得学习和交流。这就是笔者写对谈录的意义。我肯定这也是《对话日本设计》出版的意义。
——靳埭强,设计大师,屡获奖项,享负盛名。

★难得的三代日本设计人之对谈访问,从茶道至战后西方文化之影响,及至设计人自身责任感,创作生命漫游在艺术自我个性及商业世界之旅程,是了解现今本创作人的必买图书。
——李永铨,设计大师,有品牌医生的美誉。 

精彩书摘

深泽直人序:
除了视觉体验,设计还要营造整体的气氛,调动所有感官的触觉是另一个日本美学的特征。单纯视觉上做得好看并不完整,设计还需要让所有感官都能感受到。因此,与其说设计是重视从所有角度看上去都能让人得到美的感受,还不如说是视觉以外,其他感官也能无意识地感受到设计。虽然说其他感官是不是有所感受是我们自身无法察觉的事情,但是人类的身体能敏锐地捕捉到周围的气氛,这是因为我们对四周和环境中存在的美有所感知。


隈研吾部分对谈:
您在东日本大地震的反思中提出了“小建筑”这个概念,并在2013年1月出版了名为《小建筑》的新著作。请问在您的观念中,如何定义建筑的大小?
隈我认为建筑是不能以体积来衡量“大小”的。“大”的建筑就是占地面积大的建筑吗?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建筑物的构成要素是建筑的单位,真正的“大”和“小”,应该是由人在实际使用这个建筑时的具体单位来决定。因此建筑师在设计每一个单位时,应该考虑自己的设计是否能给用户带来亲切感和安全感,从而在这个基础上设计整个建筑。只有实现这一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大建筑”。
使用当地的自然材料作为素材是您一直为人所瞩目的建筑风格。但地震过后,许多人可能都会想如何使用科技的手段对抗自然,而您却依然选择相信自然材料,这是为什么呢?
隈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发生之后,我曾多次前往当地进行现场考察,这场灾难引发我的思考和总结。在海啸的力量面前,即便是混凝土和钢铁这样坚固的材料都土崩瓦解,繁荣华丽的旧貌荡然无存。这次灾害证明了人类潜意识里所认为的,木材作为建筑材料不够牢固,混凝土则力量强大,这种说法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是站不住脚的。另一个我所观察到的现象是,那些建在山丘上,海啸的嘶嚎无法触及的建筑,却在这样强大的力量面前留存下来,没有被海啸摧毁。所以,我认为所谓“抵抗大自然”或者“与大自然奋战到底”这样的说法不应该是我们坚持的信条。反而将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是人类未来应该考虑的做法。为此,我相信自然材料会是联系两者的纽带。
虽然竹材和木材是传统防震建筑使用的材料,但在20世纪,混凝土在大型建筑里的广泛使用,坚固的外表无形中给人一种“安全感”。在地震频发的地方,使用传统材料作为建材,要怎么给人营造这种“安全感”呢?
隈虽然我提倡使用竹木这些自然材料,但我并非顽固地坚持自然材料的原教旨主义者。因地制宜,按照不同用途使用不同材料弥足紧要。要应对自然灾害,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充分发挥钢筋和混凝土的作用。竹木作为建材固然很好,但不是单纯关注这两种材料就行,实实在在地确保其安全性,这样的建筑才会让人觉得亲切。
当前中国的主流商业中心大多倾向于用混凝土搭建大型的商业中心,使用自然材料要如何营造出“奢”的感觉呢?
隈建筑感并不是单单取决于建筑师使用了什么材料。在我看来,建筑的奢感,是与它的空间共生的,让使用者感到温馨的亲密感。比方说,使用竹木这些自然材料,让置身于其中的人感觉舒适,这就赋予了建筑一种奢感。
负建筑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而您在上海曾展出的“共享住宅”则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强调公共空间,弱化私人空间的概念和四合院有巧妙的相似之处。“共享住宅”这个概念与私人空间是否会有矛盾?
隈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观点,“共享住宅”理论和北京的四合院的确有相似之处。在我的理解中,四合院是整个庞大家族共同居住生活的场所,而“共享住宅”里强调的,并不只是同一家族的人共同生活,而是涵盖范围更广的群体共同生活的居所。也就是说,“共享住宅”和四合院的不同在于,四合院是为近代家族这一封闭的单位集居而建造的生活居所,而“共享住宅”的居住群体则更为广泛。由于共享住宅强调分享,对象是一个更大的群体,所以公共空间和共有空间都会更加宽敞。
……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日本设计领域杰出人物的深度访谈录的简介,书名暂定为《设计之境:对话日本设计先锋》。 --- 《设计之境:对话日本设计先锋》 导言:在传统与未来之间寻求平衡 日本设计,如同其文化根基一样,以一种独特的、难以被简单定义的姿态存在于世界设计舞台之上。它既深深植根于侘寂(Wabi-Sabi)的美学、对材质的极致敬畏,以及对“间”(Ma,空间中的留白与呼吸)的深刻理解,又同时以前瞻性的科技应用、极简主义的纯粹,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持续革新着当代设计的前沿。 《设计之境:对话日本设计先锋》并非简单地罗列大师的作品集,而是一次深入的、沉浸式的精神漫游。本书汇集了当下日本设计界最具影响力的六位思想领袖——从建筑的巨匠到平面策略的布道者,从产品哲学的构建者到信息视觉的魔术师——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内,以其独特的方法论和审美观,构建着日本设计的当代图景。 本书旨在超越表面的形式美学,探讨支撑这些伟大作品背后的哲学思考、工作方法论,以及他们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并发展日本设计的核心精神。 --- 第一部分:空间叙事与物质的诗性——建筑与环境的对话 访谈对象:隈研吾(Kengo Kuma) 关键词: 负建筑、木结构、材料的呼吸、地方性与全球性、光影的雕塑 隈研吾,这位被誉为“后现代主义的新东方代表”的建筑师,他的作品拒绝宏大叙事,转而拥抱谦逊、轻盈和细微的介入。他的设计理念深深植根于对日本传统建筑中“木的哲学”的再发现。 在本章节中,我们将探讨隈研吾如何将“负建筑”(Negative Architecture)的概念从理论推向实践。这不是指缺席,而是指建筑应该像自然中的一部分,融入环境,而不是压制环境。读者将了解到他如何与木材、竹子、石头等自然材料进行“对话”,让材料本身诉说故事。我们深入剖析了他在全球项目中如何平衡日本特有的地方主义(Regionalism)与满足国际化的功能需求。从微观的节点处理到宏观的空间布局,隈研吾分享了他对“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理解,以及他如何通过对光的精准捕捉,赋予冰冷的物质以生命和诗意。 --- 第二部分:品牌精神的物质化——策略性设计与用户体验 访谈对象:居山浩二(Koji Iyama) 关键词: 极简主义的深度、信息密度与留白、品牌叙事、产品的精神内核 居山浩二,以其极简却充满力量感的平面和空间设计而闻名,他的作品总是在“少即是多”的边界上进行精妙的平衡。他设计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最精炼的视觉语言,传达最深层的品牌价值。 本章聚焦于居山浩二如何将抽象的商业策略转化为具象的视觉系统。我们探讨了他如何运用色彩、排版和图形的精确关系,来构建一个清晰、稳定且富有情感共鸣的品牌形象。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对“留白”的运用——这种留白并非空洞,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策略性停顿,引导观者的视线和心绪。他分享了与不同行业客户合作的经验,揭示了他是如何在尊重客户需求的同时,坚定地注入其标志性的、内敛而优雅的设计哲学。 --- 第三部分:形态的张力与秩序的构建——平面设计的前沿探索 访谈对象:色部义昭(Yoshiaki Irobe) 关键词: 结构化美学、网格系统、符号的重构、动态平衡 色部义昭,作为日本平面设计界一股强劲的新生力量,他的作品展现了一种严谨的、近乎数学般的秩序美。他热衷于解构和重构传统的视觉符号,探索图形在二维空间中的无限可能性。 在这一部分,我们聚焦于色部义昭如何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清晰、有力的图形语言。他详细阐述了其设计过程中对“网格系统”的依赖与突破,揭示了如何在严格的结构约束下,实现视觉上的创新与自由。访谈深入探讨了他对现代技术(如参数化设计)的态度,以及他如何将这些工具融入到其标志性的、具有高度结构感的美学体系中。对于寻求在严谨的逻辑与自由的表达之间找到平衡的设计师而言,色部义昭的思路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 --- 第四部分:整合的力量与环境的互动——跨界设计的实践者 访谈对象:SPREAD(吉田盛行 & 宫本充隆) 关键词: 场所与装置、互动性、感官体验、设计方法论的共享 SPREAD,这个由吉田盛行和宫本充隆共同创立的设计工作室,代表了日本设计界“整合主义”的潮流。他们不局限于单一媒介,而是将平面、空间、产品和展览设计融为一体,创造出完整的、多维度的体验。 本章聚焦于SPREAD如何构建一个协同工作的平台。他们分享了如何从最初的项目概念出发,便同时考虑视觉、触觉、听觉等多重感官的反馈。我们探究了他们在处理大型公共艺术项目和展览设计时,如何确保所有设计元素——从灯光到信息层级——都服务于一个统一的核心叙事。SPREAD的工作展现了当代设计不再是孤立的“作品”,而是流动的“环境”和持续的“对话”。 --- 第五部分:视觉的驯服与情绪的引导——广告创意与品牌构建 访谈对象:青木克宪(Katsunori Aoki) 关键词: 视觉策略、情感锚点、文化符号的转译、广告的社会责任 青木克宪,作为一位在广告和品牌传播领域具有深厚影响力的创意人,他的工作核心在于捕捉社会情绪的微妙变化,并将之转化为具有强大感染力的视觉信息。 本章将揭示青木克宪如何在高压的商业环境中,保持设计的纯粹性与深度。我们探讨了他对“文化符号”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如何巧妙地将这些符号在不失原意的基础上,进行现代性的转译。他分享了他在处理敏感社会议题或需要建立深层情感连接的品牌宣传时所遵循的“情绪地图绘制法”,即如何系统性地引导受众的情感路径,最终建立起持久的品牌忠诚度。 --- 第六部分:字体的生命力与信息的脉动——排版艺术的生命力 访谈对象:中岛英树(Hideki Nakajima) 关键词: 文字的物质性、版面呼吸、动态排版、字体的选择哲学 中岛英树,日本文字设计领域的大师,他将排版提升到了一种近乎仪式感的境界。对他而言,字体不仅是信息的载体,它们本身就是具有生命和节奏的元素。 在最终章,我们将沉浸于中岛英树对文字世界的深刻理解。他分享了选择特定字体的背后的深层考量,这远超出了美观范畴,更关乎作者意图的准确传达。我们分析了他如何在版面上创造“节奏感”——文字之间的空间、行高、字偶的精确调整,如何共同作用于读者的心智。他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排版的动态平衡,赋予静态的文字以生命力,使其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内在的、引导性的流动感。 --- 结语:设计的未来式——传承与突破 本书的最后,这六位大师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对日本设计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他们一致认为,未来的设计挑战在于如何在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中,重新找回“触感”与“真实性”,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感官与精神需求,而不是被技术所奴役。 《设计之境》是一本献给所有对设计抱有敬畏之心的读者的指南,它不仅展示了“日本设计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他们是如何思考的”。通过这六位先锋的真知灼见,读者将获得一个全面、立体且富有深度的日本设计思维模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六位设计师横跨了建筑、平面、品牌视觉、装置艺术等多个领域,这使得《对话日本设计》的内容张力非常强。我特别期待看到他们之间在讨论某些议题时,如何从各自的专业背景出发,给出截然不同但又相互印证的观点。例如,当谈到“可持续性”时,建筑师隈研吾可能会从材料的自然属性切入,而品牌设计师可能会从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持久性来考量。这种跨界对话,恰恰是当前设计教育中非常缺乏的一个环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专业壁垒,展示出一种更整体、更系统化的设计思维框架。通过阅读这些文字,我不仅是想学习他们的技巧,更是想汲取他们面对复杂问题时那种从容不迫、层层剥茧的智慧。这对于任何处于职业上升期,需要突破瓶颈的设计师来说,都是无价的指引。

评分

我拿到书后,特地花了一个下午,泡上一壶茶,试图沉浸其中。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阅读过程充满了“顿悟”的时刻。这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立刻就能画出一张好图的“速成秘籍”,而是通过对话,潜移默化地改变你观察世界的方式。比如,我一直觉得设计工作是孤独的,但看到中岛英树谈论设计团队内部的协作与碰撞时,我意识到,即便是大师,也离不开高质量的对话和反馈机制。这种对设计流程中“人”的因素的探讨,比单纯讨论美学理论要来得实在得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伟大设计背后的思维模式,那些思考路径远比最终的作品更具启发性。它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观察这些设计巨匠们是如何在高压的商业环境中,依然坚守住对“好设计”的执着。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访谈录式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担心内容会过于空泛,变成一些空洞的口号堆砌。但《对话日本设计》这本书的切入点似乎相当扎实。我注意到它不仅仅停留在“我们如何设计”的表层,更深入探讨了“我们为什么这样设计”的文化根基。比如,隈研吾对“负建筑”的理念阐释,或者居山浩二如何平衡商业诉求与艺术表达,这些都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设计常识才能完全领会其深意。我更欣赏的是,作者(或编者)在提问环节展现出的专业性,使得对话的深度得以保证,避免了流于表面的寒暄。这种深度的交流,就像是高手过招,招招带劲,引人入胜。我特别期待看到色部义昭在品牌视觉识别上的独到见解,毕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用最少的符号讲述最丰富的故事,是每个品牌主都面临的巨大挑战。

评分

从书籍的装帧设计来看,就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日式匠心。厚重而不失质感的纸张,合理的留白处理,以及可能存在的精美图版和草图复刻,都预示着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读物。对我来说,设计书籍的“手感”与内容同等重要,它构成了阅读体验的一部分。我设想,当翻阅到青木克宪分享他如何捕捉瞬间的视觉冲击力时,那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必然会比纯粹的文字描述更有冲击力。我更关注的是,这六位大师在面对“传承与创新”这个永恒命题时,各自给出了怎样的答案。日本设计常常被标签化为“禅意”或“极简”,但真正的顶尖大师一定有超越标签的个体实践。这本书如果能清晰地展现出他们各自不同的设计哲学光谱,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行业读物,更是一本洞察当代艺术思潮的文本了。

评分

终于翻开了这本《对话日本设计》,光是看到扉页上隈研吾、居山浩二等如雷贯耳的名字,心里就冒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期待感。我一直对日本设计那种克制、精妙的内敛美学抱有极大的兴趣,总觉得他们的设计不仅仅是功能性的满足,更是一种对空间、材料乃至精神层面的深刻理解。这本书的结构似乎就是搭了一个绝佳的舞台,让这六位重量级人物轮番登场,进行一场思想的碰撞。我特别好奇他们如何看待当代设计的困境与未来,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下,日本本土的设计哲学如何坚守阵地又不失创新活力。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一张椅子的榫卯结构到一座建筑的光影处理,都是我想要深入探究的。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些大师们的工作室日常、灵感乍现的瞬间,以及他们对设计本质的终极思考。我相信,读完之后,我对“美学”的理解会有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

很喜欢不错!

评分

很喜欢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喜欢

评分

好书,心藏很久,一直没有入手拜读,这次趁着年底,给自己找个空间吧。

评分

全新无瑕疵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完好无损,好评。就是快递太慢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