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写给大家看的色彩书1+超越平凡的平面设计 版式设计原理与应用 设计配色基础用色彩设

包邮 写给大家看的色彩书1+超越平凡的平面设计 版式设计原理与应用 设计配色基础用色彩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景红(Relen)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色彩
  • 设计
  • 平面设计
  • 配色
  • 版式设计
  • 书籍
  • 艺术
  • 学习
  • 教程
  • 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布克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39952
商品编码:11171990253
包装:平装
开本:24
出版时间:2011-01-01
页数:215
字数:410000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写给大家看的色彩书1+超yue平凡的平面设计 版式设计原理与应用
            定价 98.00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1年01月
开本 24开
作者 梁景红(Relen) 编著
装帧 平装
页数 215
字数 410000
ISBN编码 9787115239952、9787115235527





内容介绍

配色真的有那么难吗?其实它有规律、有方法、有诀窍,本书就来逐一讲解。

书中通过作者的原创示例和精选的代表性作品,详细讲解了色彩设计的五大原则和两大关键词选色法,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如何突破已有的形式和惯有的配色思路,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书中提出的配色理念简单易行,带你梳理色彩创作的切入点,正确判断和思考色彩集合、色彩参照等配色概念,迅速理解色彩与图像的关系、色彩关键词等设计重点,将优秀作品的色彩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本书内文的装帧设计运用了书中所讲的用色技巧,每一页都是配色学习的参考作品。

本书是美国著名平面设计师John McWade的第二本有关平面设计的著作。与《超 平凡的平面设计??怎样做好版式》一样,本书也是享誉全球的Before&After;杂志之前刊登过的文章的合辑,告诉你如何像设计师一样观察和思考。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平面设计基础知识、平面应用设计技巧和平面设计精彩案例。John McWade先向读者全面地讲解平面设计的基本知识,然后分享了实用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后带领读者详细解读了许多完整的设计案例??包括宣传册、新闻简报、网页、幻灯片等。 这本书是为每个需要灵感和指导的平面设计师而写,你可以将书中的技巧运用到平面,网页等不同的设计项目中,提升自己的平面设计能力,做出优雅,实用和不凡的版面。



目录

目 录 

这本书适合你吗? 2 
关于作者 4 
目录 5 

Chapter 1 所有原则的基础:不要超过三种色彩 11 
Section 1 从认识色彩开始 12 
认识色彩,了解什么是HSB 13 
观察色彩,通过自我感受表达色彩 14 
Section 2 两色搭配是用色的基础 15 
感受从无彩色到有单色、两色、三色的搭配过程 17 
相邻两色的搭配,简单而有效的搭配 18 
对比两色的搭配,激烈又稳定的搭配 20 
间隔两色的搭配,广泛有节奏的搭配 22 
Section 3 三色搭配成规律 24 
人们首先从色相上识别色彩 25 
少而精,设计用色是越少就越好 26 
12色相环“生长”图示 28 
不超过三种颜色的搭配:统一外观的相邻色系 29 
不超过三种颜色的搭配:个性明朗的三色组合 31 
不超过三种颜色的搭配:细腻的互补取色组合 33 

Chapter 2 心中要有数:什么是主色、辅色、点缀色 37 
Section 1 主色的魅力 38 
主色可以决定整个作品风格,确保正确传达信息 39 
主色的面积原理 40 
传播内涵(阅读心理)有可能高于面积原理 41 
区别主色的关键 43 
双主色设计更有个性 45 
不能明确主色时,可用色彩基调判断法 46 
Section 2 辅助色的秘密 47 
辅助色与双主色的区别 48 
背景色是特殊的辅助色 49 
辅助色对画面有决定性效果 51 
明确参照色彩是色彩搭配思考的关键 53 
选择辅助色的两个诀窍 54 
Section 3 点缀色的应用 55 
点缀色可营造独特的画面风格 57 
点缀色也能决定画面的色彩关系 58 
点缀色能让作品绽放光彩 59 
根据作用大小区分点缀色与辅助色 60 
Section 4 色彩功能的秘密 61 

Chapter 3 认识色彩集合:把图像、图案、文字和图表看成一种色彩 63 
Section 1 从色彩角度应用图像 64 
思考色彩如何配合图像 66 
从图像中提取颜色是 简单的搭配方法 69  
有保守的搭配方法,也有大胆的搭配方式,你是决定者 70 
零散的图像信息,需要呼应或统一 72 
运用色彩将图像与画面融合一体 74 
Section 2 从色彩角度应用图案 76 
图案是一种有规律的色彩集合 77 
图案是一种有传播内涵的色彩 79 
Section 3 从色彩角度应用文字 82 
文字信息可以看成视觉符号 84 
文字是另类的色彩集合 85 
作为图形的文字具有更大的设计空间 86 
Section 4 把图表视为一个色彩集合 88 
图表色彩设计的关键点 90 
图表色彩与版式色彩的协调与统一 92 

Chapter 4 不确定的时候:黑、白、灰是天生的调和色 95 
Section 1 色彩调和很简单 96 
常用的色彩调和手段:面积调和 97 
空间混合的调和手段:点缀色调和 98 
取得新色彩的方法:互混调和 99 
设计要素上的重点:隔绝调和 100 
形成韵律的诀窍:秩序调和 101 
还有 简单的方法:同一调和 102 
Section 2 黑、白、灰可以让你的作品更稳定 104 
用黑色使画面有重心、有秩序 106 


深入解析经典文学与艺术思潮的交汇点:一本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指南 书名: 跨越时代的对话:从荷马史诗到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变迁 作者: 独立研究学者 陆怀安 出版社: 世纪文汇 定价: 人民币 128.00 元 字数: 约 45 万字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艺术史或文学史的普及读物,而是一部深入剖析西方乃至人类文明核心精神变迁的学术性著作。它以一种宏大而细腻的视角,追踪了自古希腊文明的奠基石——荷马史诗——直至二十世纪末期以来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如何层层递进地塑造了我们今日的认知结构、审美倾向与社会形态。 《跨越时代的对话》的核心论点在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并非简单的线性积累,而是一系列“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s)的结果,每一次重大的文化转向都伴随着对“真实”、“美”、“秩序”以及“个体性”的重新定义。作者陆怀安先生,以其深厚的古典学、哲学与艺术史功底,构建了一个跨学科的分析框架,引导读者穿越时空,审视不同时代对世界的基本假设是如何构建和瓦解的。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四大板块,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 第一篇:秩序的奠基与神性的黄昏 (从荷马到文艺复兴的审美原型) 本篇聚焦于西方文明早期对“和谐”(Harmonia)与“理想”(Idea)的追求。我们将详细考察《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如何确立了英雄叙事、命运观以及对完美的几何学追求。随后,章节将深入分析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如何成为西方形而上学的核心隐喻,以及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如何影响了随后千年的艺术创作原则。 重点章节包括: 荷马的宇宙观: 探究英雄的内在冲突与城邦伦理的形成。 古典的精确性: 分析古希腊雕塑(如菲狄亚斯的作品)中对人体比例的数学化处理,以及这种处理如何体现了对宇宙秩序的信仰。 中世纪的象征主义: 探讨在基督教神学框架下,艺术如何从模仿自然转向阐释神圣真理,以及“光线与颜色”的象征意义如何被神圣化(区别于后世对色彩的物理与心理研究)。 --- 第二篇:理性的崛起与人性的觉醒 (启蒙运动的清晰边界) 进入中世纪晚期与文艺复兴,本书着重分析“人”如何被重新置于宇宙的中心。这一部分将深入剖析文艺复兴时期对透视法(Perspective)的革命性发现,这不仅是绘画技巧的进步,更是人类主体意识崛起的视觉体现。透视法如何确立了一个单一、客观、可测量的观察点,从而构建了“现代性”的第一个基石。 本篇对启蒙运动的分析尤为深刻: 笛卡尔的清晰性原则: 分析“我思故我在”如何确立了主体的绝对权威,以及这种思维方式如何影响了古典主义建筑的严谨对称性。 洛克与休谟的经验主义: 探讨经验主义如何挑战了先验的知识结构,并为后世对“感受”的重视埋下伏笔,尽管在启蒙时代,理性依然是判断的最高标准。 新古典主义的美学法则: 剖析在这一时期,对清晰轮廓(Line)的强调如何压倒了对模糊色彩(Colorito)的兴趣,体现了对结构和逻辑的绝对偏爱。 --- 第三篇:感性的反叛与内在景观的探索 (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断裂) 这一部分标志着对启蒙时代“清晰边界”的第一次重大反叛。作者认为,浪漫主义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对理性过度膨胀的反作用力。 重点探讨了: “崇高”(Sublime)的审美体验: 分析康德和柏克如何将对自然巨大力量的敬畏感提升为一种审美范畴,这与古典时代的“优美”(Beautiful)形成了鲜明对比。 色彩的解放运动: 详细考察了浪漫主义画家(如德拉克洛瓦)如何开始试验性地运用色彩的对比与情感张力,挑战学院派对清晰线条的坚持。这里探讨的是色彩作为一种独立的情感载体,而非仅是描绘物体的工具。 印象派与视角的瓦解: 分析莫奈等人如何彻底放弃了古典的单点透视,转而捕捉光影的瞬间变化。这标志着“客观真实”的让位于“主观感知”,为二十世纪的实验艺术铺平了道路。 --- 第四篇:意义的消解与边界的消融 (后现代的审视) 全书的最后部分,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章,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文化和艺术领域如何进入“后现代”阶段。本书认为,后现代并非简单的拒绝,而是一种对前代所有宏大叙事的“怀疑”与“解构”。 本篇将深入研究: 现代主义的“纯粹性”追求: 分析蒙德里安、包豪斯(Bauhaus)设计运动在追求功能与形式纯粹性上的努力,及其背后对“普遍性美学”的执念。 解构主义的语境化: 探讨后现代艺术家和理论家如何质疑“原创性”、“作者权威”和“形式的普适性”,强调文本与接受者环境的相互作用。例如,如何分析波普艺术对日常符号的挪用,以及它如何模糊了高雅艺术与大众媒介的界限。 整体论的视角: 结论部分总结了贯穿全书的核心思想——文化史即是人类心智不断尝试界定“实在”边界的历史。从荷马史诗的命运秩序到后现代的意义碎片化,每一次艺术与思想的运动,都是对前一个时代所划定边界的挑战、重构或彻底颠覆。 ---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的深度融合: 本书不将哲学、文学、艺术史视为孤岛,而是将其置于同一思想流变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 2. 拒绝流行术语的滥用: 作者以严谨的学术语言,对“结构主义”、“解构”、“后现代”等概念进行清晰的溯源与界定,避免了当前文化评论中常见的概念模糊不清的问题。 3. 对“视觉经验”的重新定位: 本书不仅分析艺术作品的“内容”,更深入探究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如何看”世界的思维方式是如何被构建和改变的,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理解视觉文化的新颖框架。 《跨越时代的对话》是一部为严肃的文化探索者、艺术史专业人士、哲学爱好者以及任何渴望穿透文化表象,理解人类精神深层脉络的读者准备的里程碑式著作。阅读本书,即是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深刻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我最初是带着一丝怀疑购买的,毕竟市面上关于设计原理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内容同质化严重。但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对于“超越平凡”这一主题的深度挖掘。它并没有止步于基础的色彩搭配或网格系统,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设计语言来构建情感连接和叙事深度。其中关于视觉层级和信息架构的论述,对我目前负责的复杂信息图表设计工作提供了颠覆性的思路。我尝试运用书中提到的几种非传统对齐方式来重构一个客户报告的版面,结果反馈出奇地好,读者反馈说信息获取速度快了不止一个档次。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理论与高度实战化的应用场景无缝对接,它不是教你“做什么”,而是启发你思考“为什么这么做才能更有效”。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它对于设计思维的重塑作用是无价的。我发现自己对于“美”的定义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好看,而是开始关注结构、意图和用户体验之间的微妙平衡。在涉及到色彩应用的部分,作者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色彩含义的探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在处理国际化项目时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书中对于设计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的探讨也非常坦诚,它承认设计并非一门精确的科学,而是艺术与工程的结合,这种务实态度让读者感到非常亲近。总而言之,这本书像是一把万能钥匙,不仅打开了我的设计工具箱,更重要的是,它重新校准了我的设计罗盘,让我对未来的设计探索充满了期待和方向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触感上的高级感,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我特别喜欢它纸张的选择,厚实而富有质感,油墨的印刷效果清晰细腻,即便是最细微的色彩渐变也能完美呈现,这对于一本专注于视觉传达的书来说,无疑是加分的。而且,它的开本设计非常人性化,无论是平摊在桌面上阅读,还是拿在手里翻阅,都有一种恰到好处的舒适感。内页的排版也颇具匠心,不是那种呆板的教科书式布局,而是充满了设计感,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像是一次精心编排的视觉之旅,让人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纯粹的审美愉悦。 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确信作者和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对手头的其他设计项目也更充满了敬畏与热情。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平易近人,它完全没有传统技术书籍那种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架子。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设计导师,坐在你对面,用最生活化的语言,将那些看似高深的色彩理论和版式原理,层层剥开,化繁为简。我尤其欣赏它引入案例时的那种巧妙过渡,不是简单地罗列“好”与“坏”的成品,而是深入挖掘背后的逻辑和设计者的心路历程。很多我过去一直凭直觉去做的设计决策,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坚实的理论支撑,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任何枯燥的公式都无法替代的。读完几个章节后,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看世界的方式都变了,路边的一个广告牌、一个网站的布局,我都能立刻分析出其结构上的优缺点,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能力提升,而不是空泛的知识堆砌。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和逻辑流畅性感到非常满意。它采取了一种非常科学的学习路径,从最基础的视觉感知开始,逐步引入色彩的心理学效应,接着过渡到版式布局中的空间处理,最后整合到完整的项目应用中。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确保了初学者不会感到压力过大,而有经验的设计师也能从中找到可以深入钻研的知识点。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许多概念的解释都配有清晰的对比图例,这些图例的制作质量极高,几乎每一个小小的改动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都被精准地捕捉和量化了。这种可视化教学的方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复杂的设计规律变得直观可感,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跟随一位导师进行高强度的实战演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