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忠实原著:以民国二十七年艺文研究会的初始定版为底本,全新精校典藏。
◆精美设计:精心收录六幅全彩主题插图,直观感受历史进程。
◆精编附录:特选三篇专题评论,全方位品读近代中国。
◆超值典藏:版式疏简流畅,适合阅读收藏。
内容简介
20世纪独具影响力的近代史经典出版80年畅销80年
这是一部能让你快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经典佳作
民国学者从政的典范、史学泰斗蒋廷黻,以近代化的独特视角为核心,讲述从晚清到民国的百年激荡。波澜壮阔的重大历史变革、杰出人物的真实面貌、大变局中的权力斗争与外交博弈,如风云变幻,清晰可见。一口气能读完,一辈子忘不了。
全书脉络恢弘、深刻客观而引人入胜。百年中国学者,仅凭一传一书即奠定“史学巨擘”者,惟此一人。
作者简介
蒋廷黻(1895-1965),湖南宝庆人,民国时期著名外交家、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创者。
青年时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执教于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与胡适、傅斯年等创办《独立评论》,评论时政积弊,一度影响了国民政府的外交与政治决策。38岁步入仕途,曾出任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被誉为“民国学者从政的典范”。
著有多部近代史、外交史著作,为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新的观念,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半个世纪以来,又有几本近代史著作超过了它?当今专为获奖的“皇皇巨著”,通通加起来也不及这本书的分量。
——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棣
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
——美国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费正清
近代中国史的研究,蒋先生是个开山的人。
——历史学家郭廷以
蒋廷黻的这部“大家小书”,真的应了古人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老话,他并非刻意经营的一本小册子却奠定中国近代史一个全新叙事框架。
——中国社科院博导马勇
本书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全书从鸦片战争写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甫经出版即广为流传。
——复旦大学教授沈渭滨
蒋廷黻在这本书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很不一样的近代史,我们可以不完全认同他的分析,但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的讲述有助于重新认识近代中国,重新理解一个国家曾经走过的路。
——《新京报》
目录
小 序
总 论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第一节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第二节 英国人作鸦片买卖
第三节 东西对打
第四节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第五节 不平等条约开始
第六节 剿夷派又抬头
第七节 剿夷派崩溃
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第一节 旧社会走循环套
第二节 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第三节 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第四节 洪秀全失败
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第一节 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第二节 步步向前进
第三节 前进遇着阻碍
第四节 士大夫轻举妄动
第五节 中日初次决战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第一节 李鸿章引狼入室
第二节 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第三节 顽固势力总动员
第四节 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
第五节 民族扫除复兴的障碍
第六节 军阀割据十五年
……
精彩书摘
鸦片战争的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此中原故虽极复杂,但是值得我们研究。第一,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我国文化有了这几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要国人承认有改革的必要,那是不容易的。第二,我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文化的摇动,就是士大夫饭碗的摇动。我们一实行新政,科举出身的先生们,就有失业的危险,难怪他们要反对。第三,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
前言/序言
文/蒋廷黻
中华民族到了十九世纪就到了一个特殊时期。在此以前,华族虽已与外族久已有了关系,但是那些外族都是文化较低的民族。纵使他们入主中原,他们不过利用华族一时的内乱而把政权暂时夺过去。到了十九世纪,这个局势就大不同了,因为在这个时候到东亚来的英、美、法诸国绝非匈奴、鲜卑、蒙古、倭寇、后金可比。原来人类的发展可分两个世界,一个是东方的亚洲,一个是西方的欧美。两个虽然在十九世纪以前曾有过关系,但是那种关系是时有时无的,而且是可有可无的。在东方这个世界里,中国是领袖,是老大哥,我们以大哥自居,他国连日本在内,也承认我们的优越地位。到了十九世纪,来和我们打麻烦的不是我们东方世界里的小弟们,是那个素不相识而且文化根本互异的西方世界。
嘉庆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当然不认识那个西方世界。直到现在,我们还不敢说我们完全了解西洋的文明。不过有几点我们是可以断定的。第一,中华民族的本质可以与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比。中国人的聪明不在任何别的民族之下。第二,中国的物产虽不及俄、美两国的完备,然总在一般国家水平线之上。第三,我国秦始皇的废封建为郡县及汉唐两朝的伟大帝国足证我民族是有政治天才的。是故论人论地,中国本可大有作为。然而到了十九世纪,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第一是因为我们的科学不及人。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的竞争,最足以决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科学的知识与非科学的知识比赛,好像汽车与洋车的比赛。在嘉庆道光年间,西洋的科学基础已经打好了,而我们的祖先还在那里作八股文,讲阴阳五行。第二,西洋已于十八世纪中年起始用机械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国的春秋时代,文艺复兴以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所以在十九世纪初年,西洋的国家虽小,然团结有如铁石之固;我们的国家虽大,然如一盘散沙,毫无力量。总而言之,到了十九世纪西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近代文化。而东方的世界则仍滞留于中古,我们是落伍了!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日本就是一个好例子。日本的原有土地不过中国的一省,原有的文化几乎全是隋唐以来自中国学去的。近四十余年以来,日本居然能在国际上作一个头等的国家,就是因为日本接受近代文化很快。我们也可以把俄国作个例子。俄国在十五世纪、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也是个落伍的国家,所以那时在西洋的大舞台上,几乎没有俄国的地位;可是在十七世纪末年,正当我们的康熙年间,俄国幸而出了一个大彼得,他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到西欧去学造船,学炼钢。后来他又请了许多西欧的技术家到俄国去,帮助他维新。那时许多的俄国人反对他,尤其是首都莫司哥(即莫斯科,下同)的国粹党。他不顾一切,奋斗到底,甚至迁都到一个偏僻的,但是滨海的尼瓦河(即涅瓦河,下同)旁,因为他想靠海就容易与近代文化发源地的西欧往来。俄国的近代化基础是大彼得立的,他是俄罗斯民族大英雄之一,所以今日的斯塔林(即斯大林,下同)还推崇他。
土耳其的命运也足以表示近代文化左右国家富强力量之大。在十九世纪初年,土耳其帝国的土地跨欧、亚、非三洲,土耳其人也是英勇善战的。却是在十九世纪百年之内,别国的科学、机械和民族主义有一日千里的长进,土耳其则只知保守,因此土耳其遂受了欧洲列强的宰割。到了一八七八年以后,土耳其也有少数青年觉悟了非维新不可,但是他们遇着极大的阻力:第一,土耳其的国王,如我国的清廷一样,并无改革的诚意。第二,因为官场的腐败,创造新事业的经费都被官僚侵吞了,浪费了。国家没有受到新事业的益处,人民已加了许多的苛捐杂税,似乎国家愈改革就愈弱愈穷。关于这一点,土耳其的近代史也很像中国的近代史。第三,社会的守旧势力太大,以至有一个人提倡维新,就有十个人反对。总而言之,土耳其在十九世纪末年的维新是三心二意的,不彻底的,无整个计划的。其结果是在上次世界大战中的惨败,国家几致于灭亡。土耳其人经过那次大国难以后一致团结起来,拥护民族领袖基马尔(即凯末尔,下同),于是始得复兴。基马尔一心一意为国家服务,不知有他。他认识了时代的潮流,知道要救国非彻底接受近代的文化不可。他不但提倡科学、工业,他甚至改革了土耳其的文字,因为土耳其的旧文字太难,儿童费在文字上的时间和脑力太多,能费在实学上的必致减少。现在土耳其立国的基础算打稳了。
日本、俄国、土耳其的近代史大致是前面说的那个样子。这三国接受了近代的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于是复兴了,富强了。现在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近代史。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而富有吸引力,且不涉及您提到的特定版本或作者: --- 《风云激荡:一部洞察中国近代百年转型的史诗》 一部关于国家命运、思想嬗变与民族觉醒的宏大叙事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面面俱到的教科书,而是一部精心编织的历史画卷,它聚焦于中国近代史(约1840年至1949年)这一波澜壮阔、充满剧烈冲突与深刻转型的百年历程。我们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捕捉那些塑造了现代中国的关键时刻、核心人物及其背后的深层逻辑。 近代中国,是一个在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屈辱与抗争之间痛苦挣扎的庞大帝国。本书从“天朝”的黄昏写起,细致剖析了鸦片战争如何以一种近乎蛮横的方式,叩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并由此引爆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我们探讨的不仅是硝烟与条约,更是这种“开眼看世界”的冲击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正统思想的根基。 第一部分:帝国的黄昏与旧秩序的崩塌 我们将深入解析清朝中后期的政治生态、社会结构及其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的内在脆弱性。太平天国运动被视为一次内部结构性矛盾的总爆发,它揭示了旧式王朝治理体系的深层危机。随后,本书将笔触转向“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我们不仅记录了轮船、铁路的引进,更着重分析了其“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为何技术引进了,但制度和观念的更新却步履维艰?甲午一役,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对民族信心的致命一击,它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并将中国推向了瓜分危机。 第二部分:救亡图存的探索与思想的碰撞 历史的压力迫使仁人志士们不断求索更彻底的变革之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百日维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良尝试,体现了知识分子试图在维护君主制框架内实现现代化的努力。然而,戊戌政变的失败,使得温和的变革路径受挫。紧接着,义和团运动的狂热与八国联军的铁蹄,展现了底层民众朴素的排外情绪与近代国家意识的缺失之间的巨大张力。 我们用大量篇幅审视了辛亥革命的复杂性。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如何在吸收西方政治学说的同时,融入了中国特殊的国情?推翻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这无疑是历史性的飞跃,但随之而来的军阀混战、南北分裂,又暴露了新政权在权力结构、地方关系和民族构建上面临的巨大挑战。 第三部分:新文化的觉醒与主义的抉择 二十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进入了思想的“狂飙突进”阶段。新文化运动,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旗帜,对封建伦理和旧式教育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与反思。鲁迅先生的杂文,陈独秀、胡适等人的论战,构成了这场精神革命的激动人心的篇章。我们探讨了白话文运动如何重塑了国民的思维方式与情感表达。 然而,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很快遭遇了现实的困境。一战后的巴黎和会,让知识分子们猛醒:资本主义的国际秩序对弱国充满倾轧。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学生运动,更是中国工人阶级首次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它将救亡图存从精英阶层推向了更广阔的民众。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思潮——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本书详细梳理了从早期介绍到系统传播的脉络,分析了它如何契合了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独立问题,并最终成为了组织和动员人民实现社会变革的强大精神武器。 第四部分:浴血奋斗与民族的重塑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国共两党从合作到分裂,再到最终重聚的曲折历程。大革命的失败,带来了血腥的清洗与深刻的教训。随后的十年,是探索不同发展道路的十年:国民政府在城市建设、金融改革、教育普及等方面所取得的有限成就,以及其在解决土地问题、维护国家主权方面遗留的深层弊病。同时,我们也将笔触投向了在艰难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的革命力量,分析其根据地建设和军事战略的创新。 全面抗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悲壮、最伟大的篇章。本书将着重描绘中华民族如何放下内部纷争,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抵抗洪流,以血肉之躯抵御外侮。我们不仅叙述了正面战场的艰苦卓绝,也分析了敌后战场在局部牵制和民众组织方面的独特贡献。抗战的胜利,彻底洗刷了百年的耻辱,但也为最终的国内决战埋下了伏笔。 结语:一个时代的结束与新纪元的开启 解放战争的进程,是对之前所有历史选择的最终检验。本书力图以平衡的视角,呈现各方力量在关键转折点上的决策、失误与机遇,最终指向了现代中国的建立——一个以全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开端。 阅读价值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现代中国是如何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挣扎求生?我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才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与社会的转型?那些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思想争论和路线抉择,对我们今天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如何处理国际关系,依然具有何种深刻的启示意义?这不是一门关于“过去”的学问,而是理解“当下”中国的一把关键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