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金元史

宋遼金元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桐齡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宋史
  • 遼史
  • 金史
  • 元史
  • 斷代史
  • 中國古代史
  • 政治史
  • 軍事史
  • 文化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02552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2963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6
字數:21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文史愛好者,高中及以上學曆者
☆ 本書作者王桐齡先生是現代著名曆史學傢,此書是先生畢生心力所在,凸顯齣作者本人的史傢天賦、修養、眼界和情懷。
☆ 作者親自製作曆史脈絡錶格,讓復雜的曆史一目瞭然,且史料豐富,語言簡練,分析精闢。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所著《中國史》中宋遼元金史部分,作者將這一段的曆史做瞭敘述,並依據史料,挖掘齣一些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注重對曆史教訓的深刻總結,對國傢興亡的經驗教訓和曆史人物成敗得失的分析卓越而精闢。全書史料豐富,語言簡練,分析精闢。嶧山先生尋找的不僅僅是曆史的真實,還有正義、公理以及一種曆史本身的生命力。

作者簡介

王桐齡(1878-1953),號嶧山,我國現代著名的曆史學傢,少年時中過秀纔,且是國內較早一批齣國留學的曆史學者,先後在北京法政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任課。擔任中國史、東洋史課程。並創辦誌成中學。從事曆史教學近四十年,桃李遍天下,著譯豐碩。所著有《中國全史》、《東洋史》、《中國民族史》、《中國曆代黨爭史》、《儒墨之異同》、《局儉堂詩存》等書,並撰譯論文數十篇。

精彩書評

宋金史:成一傢之眼。 ——梁啓超
實為內容zui詳細的中國史。——曆史學傢 齊思和
史學發達,則國民愛國心日強,史學衰微,則國民愛國心日弱,我國土地之廣,人口之眾,物産之豐饒,氣候之溫和,甲於五洲,顧日趨於貧弱者,則以國民缺乏愛國心敬,愛國心所以缺乏,雖有種種原因,而史學不發達,曆史教授不得法,亦其zui重要原因之一病。——王桐齡

目錄

目錄

第一章 五代之更迭 /
第一節 梁、晉之衝突 /
第二節 唐晉之更迭 前蜀之衰亡與後蜀之建國 /
第三節 後晉與契丹之衝突 /
第四節 後漢、後周之更迭 北漢之建國 /
第五節 吳之衰亡與南唐之篡立 閩楚之衰亡 湖南周氏之建國 後周與宋之更迭 /

第二章 宋室之勃興 /
第一節 宋初之內治 /
第二節 宋初之外徵 /
第三節 金匱之盟 /

第三章 宋初對遼之關係 /
第一節 高梁河之役 /
第二節 岐溝之役與陳傢榖之役 /
第三節 澶淵之役 /
第四節 真宗之矯誣 /

第四章 宋初對夏之關係 /
第一節 李繼遷之叛 /
第二節 元昊之叛 /
第三節 契丹增幣問題 /
第四節 元昊之請和 /

第五章 仁宗之內治 /
第一節 莊獻太後之臨朝 /
第二節 郭後之廢與範、呂之爭 /
第三節 慶曆黨議 /
第四節 王則之亂 /
第五節 儂智高之亂 /
第六節 文彥博、富弼、韓琦之相業 /
第七節 濮議 /

第六章 神宗之變法自強 /
第一節 神宗變法之動機 /
第二節 神宗之內政改革 /
第三節 神宗之外部經營 /

第七章 新舊黨之傾軋 /
第一節 舊黨內閣之成立 新法之廢止 新黨之左遷 司馬光、呂公著內閣 呂大防、範純仁內閣 /
第二節 舊黨之內訌 /
第三節 新黨之復活及其報復 舊黨之貶竄 孟後之廢 章惇內閣 /
第四節 混閤內閣之成立 新黨之左遷 孟後之復立 韓忠彥、曾布內閣 /
第五節 變態新黨之齣現 黨人碑之設立 孟後之復廢 蔡京內閣 /

第八章 北宋衰亂之原因 /
第一節 徽宗之弊政 /
第二節 方臘之亂與宋江之亂 /

第九章 北宋之衰亡 /
第一節 恢復燕雲議 /
第二節 金人第一次南侵 種師道之入援 李綱之城守 /
第三節 金人第二次南侵 汴京之陷落 徽、欽之北狩 /
第十章 高宗之南渡 /
第一節 高宗之嗣統 李綱之防守策 黃潛善、汪伯彥之阻撓 /
第二節 高宗之南奔 河南淮北之陷落 /
第三節 苗劉之變 黃天蕩之戰 /
第四節 富平之敗 吳玠、吳璘之守蜀 /
第五節 僞齊之興廢 /

第十一章 秦檜之主和 /
第一節 和議之動機 /
第二節 秦檜之進身 /
第三節 王倫之議和 /
第四節 金人之敗盟 順昌之捷 郾城之捷 /
第五節 嶽 飛 之 獄 /

第十二章 海陵王之南侵 /
第一節 完顔亮之弑逆 /
第二節 采石之戰 /
第三節 符離之潰 /
第四節 金世宗、宋孝宗之治 /

第十三章 僞學之禁 /
第一節 僞學之禁以前,王學派與程學派之傾軋 /
第二節 道學之禁 /
第三節 光宗之內禪 韓侂胄之進身 /
第四節 僞學之禁 硃熹之免官 趙汝愚之冤死 呂祖儉、蔡元定、呂祖泰之遠竄 /
第五節 僞學之禁之取消 /

第十四章 韓侂胄之北伐 /
第一節 北伐之動機 /
第二節 吳曦之叛 /
第三節 韓侂胄之伏誅 和議之成立 /

第十五章 金室之衰亡 /
第一節 金室衰亂之原因 /
第二節 濛古之南侵 /
第三節 金人之南侵 李全之叛 /
第四節 史彌遠之廢立 /
第五節 汴京之陷落 金哀宗之殉國 /

第十六章 西夏之衰亡 /
第一節 西夏之漢化 /
第二節 夏、金之互訌 /
第三節 西夏之衰亡 /

第十七章 南宋之衰亡 /
第一節 收復三京議 /
第二節 孟珙之守楚 餘玠之守蜀 /
第三節 史嵩之之專政 /
第四節 丁大全之專橫 賈似道之擅權 /
第五節 襄樊之陷 /
第六節 臨安之陷 恭宗之北狩 /
第七節 崖山之潰 /

第十八章 宋、遼、金時代之文化 /
第一節 製度 /
第二節 學術 /
第三節 風俗 /
第四節 宗教 /

第十九章 濛古之勃興 /
第一節 成吉思汗之傢世 /
第二節 濛古勃興以前,四圍諸國之形勢 /
第三節 濛古內部之統一 /
第四節 濛古外部之徵伐 /

第二十章 元初之內亂 /
第一節 濛古內亂之遠因 /
第二節 阿裏剋布剋之亂 /
第三節 海都之亂 锡喇勒濟脫脫木兒之亂與納延之亂 /

第二十一章 元初之外徵 /
第一節 後高麗之臣服 /
第二節 日本之徵伐 /
第三節 緬之徵伐 /
第四節 占城、安南之徵伐 /

第二十二章 元室衰亂之原因 /
第一節 曆代天子之更迭與大臣之專橫 /
第二節 財政之睏難 /
第三節 喇嘛之暴橫 /
第四節 種族上之軋轢 /
第五節 天災之流行 /

第二十三章 元室之衰亡 /
第一節 群雄之蜂起 /
第二節 托剋托之南徵 /
第三節 群雄之角逐 /
第四節 元室諸將之內訌 /
第五節 太子阿裕锡哩達喇之專權及其對博囉特穆爾之衝突 /

第二十四章 元代之文化 /
第一節 製度 /
第二節 學術 /
第三節 風俗 /
第四節 宗教 /
第五節 實業 /

精彩書摘

第yi章 五代之更迭
唐室既衰,宇內分裂為十餘國。其據中原稱皇帝者,曰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十四年間,更十有三君,五易國而八易姓。後梁起於盜賊,後唐、後晉、後漢齣於鬍族。契丹以鮮卑彆種,入陵諸夏。篡奪之禍莫烈於此時,曆祚之短亦莫甚於此時。史傢稱之曰五代時代。五代之君主,皆藩鎮之得勢者也。蓋自有唐中葉以後,安史降兵分據河朔三鎮,不奉朝命,自選鎮將。對於中央政府,常取半獨立之勢。其偶爾服從朝命,猶如媾和者然。朝廷威令,實不能行於其境內。其前後任交迭,雖有朝廷遣中使授旄節之文,然不過虛行故事。魏博一鎮,牙軍數韆人,父子相繼,親黨膠固,日益驕橫。小不如意,輒族舊帥而易之。自史憲誠至羅弘信,皆立於其手。唐僖宗文德元年之變,牙兵囚其節度使樂彥禎,逐其子從訓,聚而呼曰:“孰願為節度使者?”牙將羅弘信齣應之,遂推為留後。後唐莊宗同光四年之變,軍士皇甫暉劫指揮使楊仁晸為帥。仁晸不從,暉殺之。又推一小校,小校亦不從,暉又殺之,攜二首詣效節指揮使趙在禮曰:“不從者視此!”在禮懼而從之。以如此風習,漸及他藩鎮,唐室天下,遂成瓦解之勢。太阿倒持,政柄不在上而在下。淩夷至於五季,遂有擁立天子之事矣。擁立藩鎮,則主帥德之畏之,旬犒月賞,如奉驕子,雖有犯法者不敢問。擁立天子,則將校皆得超遷,軍士又得賞賜剽掠。以故帝王不能製藩鎮,鎮將不能製部下。藩鎮得勢,則為天子;將校得勢,則為藩鎮。而其原動力皆齣於軍士,帝王之廢興,胥仰賴軍人之鼻息。冠履倒置如此,可哀也已!茲述其事跡如下。
第yi節 梁、晉之衝突
一、有唐末年群雄割據之形勢
有唐末年,中原大亂。豪傑割據諸州,互相攻伐。名為藩鎮,實與列國無異。李剋用據河東(今山西中部),稱晉王。硃全忠據河南(今河南、山東二省),稱梁王。李茂貞據鳳翔(今陝西關中道西部,即故鳳翔府),稱歧王。西川節度使王建據兩川及山南西道(今四川省及陝西漢中道),稱蜀王。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據淮南、江西(今江西、安徽二省及江蘇省之大半),稱吳王。鎮海鎮東節度使錢鏐據兩浙(今浙江省及江蘇省一小半),稱吳越王。盧龍節度使劉仁恭據幽州(今北平),傳至其子守光,稱燕王。威武節度使王潮據福建(今福建省),傳至其弟審知,稱閩王。武安節度使馬殷據湖南(今湖南省),稱楚王。清海節度使劉隱據嶺南(今兩廣及法領越南北部),傳至其弟岩,稱漢帝。晉、梁地處中原,勢均力敵,時起衝突。其後河北諸鎮多羈縻於梁,晉勢衰微。梁王全忠遂篡唐,自稱皇帝,更名晃,是為後梁太祖。建都汴州,號東都開封府。以洛陽為西都,以荊南(領荊、歸、峽等州,治荊州)留後高季昌為節度使。是為高氏據荊南之始。
二、前蜀之建國
諸鎮畏梁之強,皆稱臣奉其正朔,惟晉、岐、吳、蜀猶稱唐年號。吳、蜀移檄興復唐室,卒無應者。蜀王建乃謀稱帝,遺晉王剋用書雲:“請各帝一方。”剋用復書雲:“誓於此生,靡敢失節。”建乃自稱皇帝,國號蜀。是為前蜀高祖。
三、夾寨之戰
初,晉王剋用有養子曰存孝,驍勇善戰。養子存信疾而譖之,存孝懼禍而叛。剋用討擒之,惜其纔,意臨刑諸將必為之請。諸將疾其能,竟無一人言者,遂殺之。又有薛阿檀者,亦勇。密與存孝通,恐事泄,自殺。自是晉兵勢漸弱。唐末,數為梁人所攻。昭義屬下諸州多為梁所破。天復二年,硃全忠圍鳳翔。剋用奉詔,攻晉、絳等州以分全忠兵勢。全忠還師,大破晉兵,遂圍晉陽。剋用欲走保雲州,會梁兵以疫還而止。剋用不能與梁爭者纍年,憂形於色。子存勖幼警敏,有勇略,進言曰:“硃氏窮凶極暴,人怨神怒,殆將斃矣。吾傢世襲忠貞,大人當遵養時晦,以待其衰。奈何輕為沮喪,使群下失望乎!”剋用悅,臨終,立為嗣。謂群臣曰:“此子誌氣遠大,必能成吾事。”剋用以唐亡之明年卒(梁開平二年)。存勖襲位,年十七。
是時梁兵圍晉潞州(今山西冀寜道長治縣,即故潞安府)。晉昭義節度使李嗣昭固守逾年。梁築夾寨以睏之。晉王存勖與諸將謀曰:“硃溫所憚者先王耳。聞吾新立,以為童子,必有驕怠之心。若簡精兵,倍道趨之,齣其不意,破之必矣。取威定霸,在此一舉,不可失也。”遂帥師發晉陽。是年五月,伏兵三垂岡(在冀寜道潞城縣西南)下。旦乘大霧直抵夾寨,填塹鼓噪而入。殺梁招討使符道昭。梁兵大潰南走。潞州圍解。王歸晉陽,休兵行賞。命州縣舉賢纔,黜貪殘,寬租稅,撫孤窮,伸冤濫,禁奸盜。境內大治。訓練士卒,令騎兵不見敵勿得乘馬。部分已定,無得相逾越及留絕(謂留止而中絕不相聯屬也)以避險。分道並進,期會不得差晷刻,犯者無赦。由是法嚴令行,所嚮無敵。
四、晉取河北
是時成德節度使趙王鎔、義武節度使王處直皆羈縻於梁。梁太祖疑鎔貳於晉,遣兵襲之,取深、冀二州。鎔懼,與處直聯閤,共推晉王存勖為盟主,結攻守同盟以拒梁。梁遣兵攻鎮州。太祖乾化元年,晉王存勖自將擊梁軍於柏鄉(縣名、舊屬趙州,今屬大名道),大破之。遂與二鎮連兵伐燕。
初,燕王劉守光父仁恭,舊為晉王剋用部將。唐昭宗乾寜二年,剋用取幽州,錶仁恭為盧龍節度使。昭宗之幸華州也,剋用徵兵於仁恭以勤王。仁恭不聽,剋用怒,自將擊之。仁恭遂叛,附於梁。屢破晉兵。牽製晉南下之勢,以故晉不能與梁競。仁恭驕侈貪暴。天佑四年,守光囚之。仁恭長子義昌鎮滄州節度使守文舉兵討守光,兵敗見殺。梁封守光為燕王。乾化元年八月,守光自稱皇帝。攻易、定等州。王處直求救於晉。晉王存勖與趙王鎔閤兵救之。二年正月,擊破守光兵,剋涿州。守光求救於梁,梁太祖自將救燕。與晉將史建塘、李嗣肱戰於修縣(今河北津海道景縣,即故河間府景州),大敗走還。
五、友珪之弑逆 後唐之建國 後梁之衰亡
時太祖久病,至是疾益篤。還至洛陽,謂近臣曰:“我經營天下三十年,不意太原餘孽,更昌熾如此。吾觀其誌不小。天復奪我年。我死,諸兒非彼敵也。吾無葬地矣。”太祖素荒淫,常徵諸子婦人侍。假子博王友文之妻王氏貌美,有寵。將立友文為太子。次子郢王友珪無寵,心不平。是年六月,與其黨韓勍弑太祖而自立,殺友文。三年二月,東都指揮使均王友貞起兵誅友珪。即位於汴,更名瑱,是為末帝。
是年十一月,晉師剋幽州,執劉仁恭及守光以歸,斬之,燕亡。時梁末帝乾化三年,西曆紀元九一三年也。
燕亡以後,河北北部皆入於晉。晉乃鏇師南下,經略河北南部。是時梁天雄(即魏博)節度使楊師厚卒。末帝患魏博跋扈,貞明元年正月,分天雄軍為二鎮以弱其勢。軍校張彥作亂,劫節度使賀德倫請降於晉。是年六月,晉王存勖入魏州,進攻澶、衛等州,皆下之。與梁將劉鄩夾河而戰,互有勝負。
是時契丹方強。其王耶律阿保機始建國,稱帝改元,是為遼太祖。南侵晉地,取代北(即朔蔚新武儒等州,今山西雁門道及察哈爾口北道地)及平州(今河北津海道北部,即故永平府)。中國北境多沒於契丹。(參觀拙著《東洋史》中古史,第yi期,第五章)
晉王存勖連歲齣徵,凡軍府政事,一委監軍張承業。承業勸課農桑,畜積金榖,收市兵馬,徵租行法,不寬貴戚。由是軍城肅清,饋餉不乏。蜀主王衍、吳主楊薄屢以書勸王稱帝,王不聽。龍德元年正月,王得傳國寶於魏州,將佐及藩鎮皆稱賀勸進。承業誌在恢復唐室,聞王謀稱帝,亟詣魏州力諫。王不能用,承業悒悒成疾而卒。龍德三年四月,王稱帝於魏州,改國號曰唐。奉唐祀,是為後唐莊宗。追尊父剋用為太祖武皇帝。
莊宗與梁夾河血戰十二年。雖戰勝攻取,迄不能製梁死命。成德叛將張文禮、昭義叛將李繼韜各據鎮降梁。猛將盧龍節度使周德威、昭義節度使李嗣昭等相繼戰歿(貞明四年,晉軍敗於鬍柳陂,周德威戰死。龍德元年,成德將張文禮弑其節度使趙王鎔而自立,晉以趙故將苻習為成德留後討之,史建塘率晉兵助戰中流矢卒。二年以李嗣昭為招討使討之,亦中流矢卒,李存進繼之,亦戰死,李存審繼之,始破鎮州。時文禮已死,誅其子處瑾、處球。三年,李嗣昭子繼韜據潞州叛降梁)。北邊又為契丹所騷擾,頗有進退維榖之勢。太祖養子嗣源,勇而有謀。是年閏四月,襲梁鄆州(今山東東臨道東平縣,即故泰安府東平州)取之。於是唐兵在河南始有根據地。梁以驍將王彥章為招討使,擊唐河南岸諸營,破之。進攻楊劉(今東臨道,即故泰安府東阿縣楊劉鎮),莊宗自將救之。彥章不剋而退。是年八月,梁遣彥章攻鄆州。莊宗自將救之,以嗣源為前鋒,擊破梁軍,執彥章,殺之,進逼大梁。梁末帝不知所為,聚眾而哭。猶慮眾兄弟乘危謀亂,盡殺之。左右或竊傳國寶以迎唐軍。末帝驚擾自殺。莊宗入大梁,誅梁宰相敬翔、李振等。追廢梁太祖末帝為庶人,梁亡。河南諸鎮皆降於唐。時後梁末帝龍德三年,後唐莊宗同光元年,西曆紀元九二三年也。梁凡傳二主,十有七年而亡。
《中古中國地方社會的演變:唐宋之際的權力下移與精英重構》 本書導言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唐朝滅亡至宋朝建立這一關鍵曆史時期(約公元九世紀中葉至十一世紀初),中國地方社會結構所經曆的深刻而復雜的轉型。這一轉型不僅是政治權力自中央嚮地方轉移的結果,更是伴隨著社會精英階層的重塑、地方性認同的興起以及經濟基礎適應性調整的綜閤過程。我們摒棄將這一時期簡單視為“分裂”或“承平”的二元對立視角,而是聚焦於權力真空下,地方社會如何利用既有的製度遺産與新興的社會資源,構建齣適應性更強的次級治理體係。 第一章:晚唐藩鎮體製的結構性鬆動與地方軍事化 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割據,並非簡單的權力濫用,而是中央集權在邊疆與腹地軍事化需求壓力下的結構性讓步。本章首先梳理瞭藩鎮集團的內部權力繼承機製、財政獨立性(尤其是鹽鐵專營權的下放)如何固化瞭其地方化傾嚮。重點分析瞭在黃巢起義後,中央政府為鎮壓叛亂而采取的“以夷製夷”和“授節自保”策略,如何加速瞭地方軍事首領(節度使、觀察使)的權力世襲化和地方化。 我們通過對河北、河東、淮南等地藩鎮的個案研究,揭示瞭“軍政府”模式的形成:軍事權力與行政權力高度融閤,其閤法性基礎逐漸從中央授予轉變為對地方資源的有效控製能力。這種結構性鬆動為後續五代十國時期地方政權林立奠定瞭製度性基礎。 第二章:五代士人階層的“在地化”與文化資本的轉換 五代時期,北方中原地區頻繁的政權更迭,對傳統的士大夫階層造成瞭巨大的衝擊。本書探討瞭在中央選官體係(科舉製)功能弱化或中斷的背景下,地方精英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社會角色。 傳統的“居敬存誠”的儒傢理想在戰亂中難以維係,大量士人開始轉嚮“實用主義”的生存策略。他們通過服務地方軍事政權、參與地方水利建設、主持鄉裏教育或在地方宗族內部擔任調解者的角色,實現瞭“文化資本”嚮“地方權力資本”的轉換。本章將引入“地方士紳化”的概念,闡釋這些精英如何利用其文化素養和宗族網絡,在軍事強權之外,構建起一層重要的社會緩衝與治理基礎。我們將重點分析江南地區(如南唐、吳越)的文人政治,如何區彆於北方地區的武力主導,形成獨特的精英政治形態。 第三章:經濟重心南移的加速與地方經濟自主性的勃興 唐宋之變,伴隨著中國經濟重心的不可逆轉的南移。本書將關注這一經濟變遷對地方社會結構的影響,特彆是它如何支撐瞭地方政權的地方化傾嚮。 在南方地區,漕運的重要性超越瞭傳統的關中平原,使得控製長江中下遊的政權(如南唐、兩淮)在財政上更具韌性。本書詳細分析瞭宋代以前地方商業稅的增長情況,以及地方性貨幣(如私鑄錢、交子雛形)在區域貿易中的作用。這種經濟自主性,使得地方政權對中央的財政依賴程度降低,從而增強瞭其在政治談判中的籌碼。在土地製度方麵,我們考察瞭南方莊園經濟的發展,以及地方豪強對土地兼並的深化,這直接影響瞭宋代以來的賦役製度改革的基礎。 第四章:基層治理的彈性與宗族網絡的重塑 在中央權威薄弱的時代,基層社會的“內生性治理”能力凸顯。本書著重分析瞭唐末宋初宗族、鄉約、裏正等基層組織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關鍵作用。 黃巢之亂及其後的地方衝突,極大地削弱瞭唐代以來“保甲製”等國傢直接控製的基層框架。取而代之的是,具有血緣或地緣紐帶的宗族組織,承擔起徵派徭役、調解糾紛、組織防禦的職能。我們通過對碑刻、傢譜和少量地方誌的梳理,重建瞭這一時期地方權力網絡的“彈性”。這種彈性意味著,上層政權(無論是藩鎮還是五代王朝)必須通過承認和利用這些既有的地方性社會組織,纔能有效地實施統治,從而形成瞭一種中央權威與地方社會自治的微妙平衡。 第五章:宋代“內轉”:地方權力結構對中央集權的再吸收 本書的收尾部分,聚焦於宋代建立後,趙氏政權如何巧妙地“內轉”和吸收前一個世紀積纍的地方性權力成果,重塑中央集權體製。 宋初的統治者深刻吸取瞭唐末的教訓,他們沒有試圖徹底摧毀地方的經濟和軍事基礎,而是通過文官政治的全麵強化、藩鎮的“更戍法”和“收支上供”製度,實現瞭權力的迴流和製度化。本書認為,宋代的中央集權,是在尊重瞭晚唐五代時期地方精英和經濟重心的既有格局之上,通過“限製性授權”和“文官製約武官”的策略達成的。因此,宋代的集權並非對前一時期地方化的簡單逆轉,而是對地方性要素進行製度化吸收和再整閤的結果。 結論:中古中國地方社會轉型的曆史意義 《中古中國地方社會的演變》指齣,唐宋之際的地方權力下移與精英重構,是塑造後世中國曆史走嚮的關鍵轉摺點。它不僅為宋代高度發達的“文官帝國”提供瞭堅實的社會經濟基礎,更確立瞭一種中央與地方權力分配的範式——即中央權威必須通過製度化的方式,認可並吸收地方精英的文化資本和社會影響力。這一過程所展現的地方社會的適應性與韌性,是理解中國曆史連續性與變遷性的重要視角。 本書特色: 時間聚焦精準: 專注於“唐末—五代—宋初”這一高變動性時期,避免將唐朝中晚期與宋代簡單對接。 方法論創新: 結閤社會史、政治史和經濟史的視角,強調權力結構與社會精英的互動關係。 資料挖掘深入: 廣泛運用新近發現的碑刻、墓誌和地方文獻,對傳統史學觀進行修正。 概念重構: 提齣“文化資本的地方化轉換”、“內生性治理彈性”等概念,深化對中古地方社會的理解。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徹底顛覆瞭我以往對那個時期“分裂”與“野蠻”的刻闆印象。作者似乎擁有一種化繁為簡的魔力,將那些看似錯綜復雜的政治角力、軍事部署,轉化為清晰易懂的邏輯鏈條。書中對於金朝在中原地區的統治策略分析,尤其是其在城市管理和賦稅製度上的調整,展現瞭其務實和高效的一麵,這與我們通常在教科書中看到的“徵服者”形象有很大齣入。行文中那種對史料的嫻熟運用,如同庖丁解牛般精準,不浪費一分筆墨,但每句話都擲地有聲,充滿瞭信息量。對於地方豪強、士大夫群體在不同政權更迭中的身份認同與選擇,書中的論述尤其深刻,揭示瞭在時代洪流下,個體生存的復雜性和無奈感。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王朝的更迭,更是一部關於“身份認同”的史詩,迫使讀者反思,在身份標簽林立的時代,我們如何定義“我們”和“他們”。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古典,但絕非晦澀難懂,反而有一種古籍的厚重美感。作者似乎深受魏晉風度的影響,行文間帶著一種疏朗和曠達。尤其是在描述邊境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部分,作者的筆觸變得尤為靈動,仿佛能聞到當時塞外的駝鈴聲和市井的喧囂。比如,書中對於宋代瓷器通過絲綢之路遠銷北方遊牧民族腹地的描繪,不僅展示瞭經濟的繁榮,更體現瞭一種超越政治藩籬的審美共通性。這種對“軟實力”的關注,是許多傳統曆史著作所忽略的。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論述宋金議和過程時所采用的心理側寫,將朝堂上的爾虞我詐、君臣之間的試探與博弈,寫得如同精彩的戲劇對白,讓人不得不為曆史人物的智慧和局限性而嘆服。全書在對曆史事件的敘述中,始終貫穿著一種對生命力的贊美,即使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個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從未泯滅。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版式安排也透露齣編者的用心良苦,紙張的質感和字體選擇都非常適閤長時間閱讀,這一點對於像我這樣需要反復查閱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在內容層麵,該書對元朝建立前後,特彆是濛古帝國擴張與中原整閤這一復雜過程的處理,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作者沒有將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的功績簡單地符號化,而是細緻地剖析瞭他們在不同地域推行的差異化統治策略。例如,對色目人在元朝政治結構中扮演角色的深入分析,揭示瞭遊牧帝國治理龐大農耕文明所采取的實用主義路徑。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對信息流動的描述——驛站製度、文書往來如何支撐起跨越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這種對“組織能力”的聚焦,使得元史不再是單純的徵服史,而更像是一部關於“全球化早期形態”的案例研究。它提供瞭一個理解帝國治理、文化同化與信息控製的絕佳範本。

評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這麼長篇幅的斷代史有些畏懼,擔心會陷入枯燥的年代和人名堆砌中。然而,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其齣色,如同精心編排的交響樂。高潮部分總是在關鍵的曆史轉摺點爆發,而過渡部分則通過對社會生活細節的描繪進行緩衝和沉澱。我特彆關注到作者對“中都”(今北京)崛起過程的論述。書中對金代建都、城市規劃以及人口遷徙的分析,清晰地展示瞭北方政治中心的形成過程,這對於理解後世元、明、清三朝的首都選擇有著至關重要的鋪墊作用。作者似乎不滿足於“發生瞭什麼”,更緻力於探討“為什麼會這樣”。那種層層遞進的因果分析,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智力參與度,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仍能就書中的某些觀點進行長久的思考和辯駁。此書絕非僅僅是曆史知識的灌輸,更是一次思維的深度訓練。

評分

這部曆史著作,以其細膩的筆觸和嚴謹的考據,成功地勾勒齣瞭一個復雜而又充滿活力的時代畫捲。書中對不同文化之間互動與衝突的描寫,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並未簡單地將民族衝突視為對立麵,而是深入挖掘瞭融閤與轉型的過程。例如,在描述遼代契丹文化如何吸收漢文化元素時,那種潤物細無聲的文化滲透力被展現得淋灕盡緻,從製度、宗教到日常生活,無不體現齣多元文明交織的張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敘事時所保持的客觀性,即便麵對敏感的曆史事件,也能以一種近乎人類學的視角去分析其深層動因,而非簡單地進行道德審判。那種對曆史細節的把握,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觸摸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溫度與質感。全書的結構安排也頗具匠心,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既有宏觀的時代脈絡梳理,又不乏對具體人物命運的深情刻畫,使得這部厚重的曆史讀物讀起來絲毫不覺枯燥,反而充滿瞭探索的樂趣和對曆史進程的敬畏感。

評分

用專題形式將重要問題解釋清楚,提綱挈領,很有啓發

評分

內容還可以吧,應該有幫助,買瞭很多,囤著慢慢看

評分

不錯。

評分

很有用

評分

質量很好,內容摘要

評分

本書初版於1947 年,後多次再版,是研究秦漢史的基本參考書之一,已成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經典著作。本書分為上下兩冊,以開明書店的實版本為底本,並將原書的繁體直排、雙行夾注,改為簡體橫排、單行夾注,並訂正子原書的一些訛誤。其中政治史部分貫通精當、一氣嗬成,將中國秦漢時期曆史發展的脈絡清晰地展現給讀者;文化史部分則通過敘述秦漢時期社會、經濟、政治製度與文化學術的曆史發展狀況,以探求中國曆史發展的規律及對現實的裨益,考證翔實、論見獨到。呂思勉(1884~1962),字誠之,今江蘇常州人,與陳垣、陳寅恪、錢穆並稱“史學四大傢”。先後曾在常州府中學堂、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師範專修科等校任教,學生中包括後來成為文史大傢的錢穆、趙元任、黃永年等人。呂思勉是我國現代史學界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裏都作齣瞭重大貢獻的曆史學傢。

評分

本書初版於1947 年,後多次再版,是研究秦漢史的基本參考書之一,已成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經典著作。本書分為上下兩冊,以開明書店的實版本為底本,並將原書的繁體直排、雙行夾注,改為簡體橫排、單行夾注,並訂正子原書的一些訛誤。其中政治史部分貫通精當、一氣嗬成,將中國秦漢時期曆史發展的脈絡清晰地展現給讀者;文化史部分則通過敘述秦漢時期社會、經濟、政治製度與文化學術的曆史發展狀況,以探求中國曆史發展的規律及對現實的裨益,考證翔實、論見獨到。呂思勉(1884~1962),字誠之,今江蘇常州人,與陳垣、陳寅恪、錢穆並稱“史學四大傢”。先後曾在常州府中學堂、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師範專修科等校任教,學生中包括後來成為文史大傢的錢穆、趙元任、黃永年等人。呂思勉是我國現代史學界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裏都作齣瞭重大貢獻的曆史學傢。

評分

送貨快,質量很好,非常滿意!

評分

我說這件事讓我意識到階級差距,是因為,金錢差距並不會使我聯想到“階級”這麼沉重的詞。但是思想觀念上的差距,卻不得不用階級解釋。不同階級的人,對待社會不同層次的人會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對自己所屬環境的劃分和要求更是完全不同。大傢都生活在一個地球上,但卻不在一個世界裏。印度有個電影,裏麵一個暴發戶即便極其有錢,依然融入不瞭頂級社會階層,子女也難以享受到真正頂級社會的教育資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