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自立国到公元前223年灭国,历经四十几代君王。全盛时期的楚国北到黄河,东达东海,西至巴蜀,南抵岭南。此时,楚国疆域辽阔、人文鼎盛、物产丰富、军力强盛。
在吸收、融合以及创新之中形成的楚文化,对我国长江流域以及东南和西南地区影响深远,可以说整个南中国区域文化至今仍透射出楚文化的绚丽光芒。
《楚国简史》将以厚重的笔墨为读者还原楚国八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每个历史阶段中,聚焦重要人物命运和楚国历史发展的走向。让我们在风云变化的春秋战国的硝烟里,一起去寻找楚国灿烂辉煌的文明……
王伟,文史达人、知名音乐人、资深媒体人,国内多家著名品牌平台运营顾问,致力于历史文化传播与IP运营,涉猎广泛,古今中外诸子百家无所不览,对历史、音乐研究深广,思维奇绝、视
角独特。
第1章 信使·筚路蓝缕,开辟山林
开疆拓土,楚国的信使 / 002
江汉之地,芈氏一族 / 008
一个石破天惊的信号 / 015
楚国崛起的利刃 / 018
一个国家的命脉 / 022
战争的利刃,铜绿山 / 026
“春秋第一县” / 032
第三次伐随的征途 / 036
第二章 崛起·不可阻挡的楚人
绝色无双息夫人 / 046
齐桓公称霸的时代 / 050
死于周礼的宋襄公 / 055
养虎为患的懊恼 / 057
城濮大战的教训 / 061
商臣弑父 / 064
第三章 霸主·问鼎中原的气魄
一鸣惊人楚庄王 / 068
一代令尹孙叔敖 / 074
距梦想一步之遥 / 077
邲城之战的整理 / 084
楚庄王的霸主时代 / 091
晋楚夙敌针锋相对 / 097
蓄势待发的晋国斗士 / 101
潘多拉的魔盒 / 112
第四章 动荡·在曲折中寻觅光明
内惩贪腐外和强晋 / 130
血脉与刀锋 / 134
遵循先祖的轨迹 / 139
伍氏家族的悲剧 / 143
在希望中等待机遇 / 146
处心积虑 一意复仇 / 149
吴国伐楚 郢都大劫 / 156
内乱频起元气大伤 / 162
吴起变法功败垂成 / 170
第五章 中兴·走向盛世的巅峰
楚国的文化厚积薄发 / 184
世界第一大国的气魄 / 194
熠熠生辉的文化 / 197
虎狼之师秦国崛起 / 199
六国合纵抗秦大计 / 202
第六章 涅槃·浴火腾飞的凤凰
屈原变法 非秦必楚 / 206
丹阳之战与蓝田之战 / 208
咸阳城里的落寞故人 / 210
汨罗河流里的叹息 / 213
初见战国公子黄歇 / 216
政坛上的春申君 / 218
埋于战火中的楚国 / 221
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 / 224
无人能挡的历史之轮 / 227
后 记 / 230
第三次伐随的征途
在楚国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中,中原王朝却越发混乱不堪。人们仿佛受够了礼法的约束,总想要挣脱束缚做些违反纲纪之事。一场场弑君事件层出不穷,整个中原好像失去了控制。
在这混乱局势之中,熊通看到了楚国崛起的希望。中原越是混乱,越是有利于楚人出击。中原的诸侯国之间应接不暇,杀声四起,根本无暇理会楚国有任何举动。在敌人脆弱的时候主动进攻,往往事半功倍。楚人做了几百年的大国之梦,这一次是最佳时机吗?
深谋远虑的熊通,总是能从混沌的局面中抽丝剥茧,找出关键所在。他想,对于楚国来说,想要在以后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迫切需要的就是增强作战能力,因此必须由他们来控制铜资源。可是要得到铜资源谈何容易。周朝天子对铜矿的运输十分重视,不会割让半分。想要将这条运输通道拦腰截断,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灭掉随国。
于是,随国成了熊通下一个要征服的国家。或许随国根本没有想到,楚国真有勇气来犯。任谁都清楚,随国的国力不容小觑,不然周王朝也不会将它安排在这如此重要的位置上。
之前周天子拒绝加封一事,熊通一直怀恨在心。这次在大臣们的建议下,熊通准备先将大兵压临随国边境,以此要挟周天子就范。若他还是不同意加封,就有借口直接出兵攻打随国。此乃一举两得。
但是对于攻打随国,熊通并没有盲目乐观。谁也无法保证这一仗一定能以胜利告终,甚至很可能是艰难的一战。若是失败,或许会有灭国的危险。但是熊通无法忽视内心的冲动。长久的耻辱历历在目,楚国上下对中原积怨已深。同时,他们对于熊通这个领袖有着强烈的崇拜。楚人相信,这个机智多谋、英勇善战的领袖,会带领楚人走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他们急于摆脱挨打的局面,想要翻身做强国!楚人的这种信任与期待,给了熊通无限的力量。
从迁徙至南方以来,楚人学会了拿起武器,懂得了如何攻击作战。他们的尚武精神不断被强化,血液中流淌着想要搏杀的信号。为了有充足的食物果腹,为了有温暖的地方居住,他们一刻都不敢松懈。可以说,由于经历过太多苦难,楚人天生缺乏安全感。他们不仅要维持现有的生存环境,还要开疆拓土,问鼎中原。这样,无论将来何人来犯,他们都不会畏惧。
在楚国有一句古话:三年不出兵,死不从礼。就是说在楚国做了王,若是超过三年没有出兵打仗,拓展疆土,死后他的尸体就没有资格进入宗庙。这是祖先对楚人的督促和提醒:所有的富足都是暂时的,没有进取精神,迟早有一天会有灭国之灾。
这是楚人在与外族不断厮杀搏斗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虎狼之性。或许这是离开中原之后的意外收获。他们手握兵器,保持着高昂的斗志,随时准备作战。为了家乡,为了尊严,也为了梦想。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率领楚军,出兵讨伐随国。对于当时两国的国力来说,这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因为随国有丰富的铜资源,也就是说他们有着精良的战斗装备武器。在当时的环境下,谁掌握了铜资源,谁就处于优势。虽然楚国在人数上呈现压倒性的优势,但武器实在太落后。
胜负未可知。可是为了楚国的未来,他必须想方设法啃这块硬骨头!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一战竟持续了十几年,直到他死在了战场上才宣告结束。
我发现自己很少能找到一本能同时满足我对文学性和历史严谨性双重要求的书,但这本关于楚国的历史作品做到了。它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慷慨激昂,仿佛能听到战鼓擂动;时而又变得深沉内敛,剖析着权力的腐蚀和历史的必然。特别是作者对楚国后期在秦统一前夜的社会矛盾和内部瓦解过程的描绘,充满了悲剧色彩,令人唏嘘。它成功地将一个地域性的强权从历史的边缘拉回了舞台中央,让我们看到,即便是最终走向失败的一方,其辉煌与挣扎也同样值得被铭记和研究。阅读体验是流畅且引人入胜的,绝非那种束之高阁的冷学问。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楚国独特地理环境与民族性格之间相互塑造关系的探讨。楚地南接江汉,北临中原,这种“边陲”的身份,既是其被中原诸侯视为“化外之民”的根源,也是其文化生命力的源泉。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来论述楚国的巫风、乐舞以及那种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审美趣味,这些元素是如何最终形塑了楚国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并使其在与中原文化的长期拉锯战中,始终保持着独特的精神内核。这种宏大叙事下的细节挖掘,使得整部作品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不再局限于王室的更迭,而是上升到了文明形态的对比与交融层面,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深思不已。
评分坦白说,我期待这类“新锐”历史研究者的作品能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视角,而这本关于楚国的书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它在史料的运用上显得非常大胆且富有创新性。作者显然没有满足于二手资料的整合,而是深入挖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出土文献和地方志中的蛛丝马迹,并将它们巧妙地融入主流叙事之中。书中对楚国军事制度的重构,尤其是在特定战役(如城濮之战后楚国的战略调整)中的分析,逻辑严密,充满了对战争艺术的深刻理解。这种对细节的“较真”,让读者能感受到作者燃烧的学术热情,同时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更加丰富、少有偏见的楚国形象。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扎实的精神食粮。
评分这本关于楚国的历史著作,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体流水账,而是像讲故事一样,将楚国的兴衰脉络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他对早期楚文化中那种野性和神秘色彩的描绘,感觉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青铜器与巫术并存的年代。书中对于楚人“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和后来的“雍容华贵”的贵族生活的对比描写,力度十足,让人能真切感受到一个大国从蛮荒之地崛起,最终又在历史洪流中沉寂的复杂情感。特别是对那些零散考古发现的解读,作者的想象力和严谨的考据结合得恰到好处,使得原本晦涩的文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读完后,我对那个在周王室衰微时,敢于自称“我蛮夷也”的强大政权,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是课本上那个被塑造成反派或边缘角色的存在。
评分我通常对历史书籍的阅读体验要求比较高,很多作品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满了晦涩的术语和繁琐的注脚,要么就是流于通俗,为了吸引眼球而牺牲了深度。但是,这本书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的语言流畅且富有感染力,即便是对先秦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政治斗争细节上的剖析。比如对令尹子文如何通过一系列高超的政治手腕巩固楚国霸业的描述,简直可以作为现代管理学的经典案例来研究。他没有简单地赞扬或贬低历史人物,而是将他们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考察其决策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这种冷静而深入的洞察力,体现了研究者深厚的功力。读起来,你会发现历史人物并非扁平化的符号,而是充满矛盾和挣扎的鲜活个体。
评分非常好好的书,活动期间特价买的,便宜实惠还正版。。。。。。
评分身为楚国人,当明楚国史。
评分没有专门对楚国进行过研究,看看
评分京东很不错。正品保障。发货快,自有物流靠谱。好评。
评分专业化的工具书,不错的选择
评分?!!!!!!!!!!!!!!!!!!!!!!!!!!
评分文字浅显,适合快速阅读,字也不是很多
评分先收藏了,有时间慢慢看吧。
评分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很专业的视角,有很多错别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