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借助萨义德“理论旅行”的基本观点,完整而清晰地呈现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际遇,从被译介到解读和接纳,以及引发异见,直到zui后被应用。本书的研究表明,对于晚清中国来说,《人权宣言》不仅仅是一个“舶来品”,也不仅仅是一种“非我族类”,而是事实上已经逐步融入晚清中国的话语、思想文化和法政结构之中。在这个意义上讲,所谓“《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旅行”,其zui根本的含义,就是它的“入中国”以及“中国化”。
程梦婧,法学博士。以人权研究为主要方向。曾攻读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荷兰人权研究所所在地)。现任教于重庆大学法学院。
序 / 001 导论 / 001
第一章 天人断裂:《人权宣言》来到晚清中国的场域 / 012
第二章 “人”的可能:晚清中国对《人权宣言》的初识 /049
第三章 在迎拒之间:晚清中国对《人权宣言》的态度 / 104
第四章 他者的力量:晚清中国对《人权宣言》的应用 / 145
结语 / 149
附录 / 183
序 点亮一盏灯
在当代,《人权宣言》对多数中国人而言,可谓耳熟能详,但在学术领域,我们似乎更关注对它本身的认知,热衷于它对人的存在意义和人类政治方向的改变,而对于它与中国的关系,却极少甚至没有确切的信息和知识。
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权宣言》是一份人类的权利宣言,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都不同程度蒙受其恩惠。当不少受惠于它的国族已经充分展示与它的各种关系之时,中国的受益者们面对它与中国之关联的诘问,却几乎一脸茫然。这些诘问,诸如“《人权宣言》何时与中国结缘?它又以何种方式与中国产生联系?它在中国的际遇或处境如何?它究竟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已经形成了“ 《人权宣言》在中国”的学术盲区。
也许是时代的风云变幻、新问题的丛生和新思想的辈出使得中国学者目不暇接,但在经历了两个多世纪之后,这一盲区依然存在,似乎再难以找到开脱的理由。令人欣慰的是,梦婧博士勇敢地把目光投向“《人权宣言》在中国”这一盲区。她选择“《人权宣言》在中国晚清的际遇”这一主题,向国人充分展示《人权宣言》最初进入中国的图景和存在方式。这一研究,虽然只是踏入盲区的第一步,却是最关键和最艰辛的一步,因为探本溯源历来为学术之要端,同时又为学者所畏。单从梦婧博士在写作中所遭遇的文献搜讨和意义厘定的困境,就可见一斑。
其实,《人权宣言》传入中国以及在中国的际遇是艰难的。它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才传入中国,最初是通过西方人士的言谈和隐晦的文字表达,但此时多被国人视为大逆不道的诳言。在 19 世纪末期,《人权宣言》一直是国人忌讳的名字,即使在中国的西方人士也几乎不敢直接提及。20 世纪初期,《人权宣言》的思想或精神才开始在有限的范围内传播,逐渐走进中国人的心灵,在中国获得正当的名声。这一境遇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革命思潮的涌现和立宪运动的开启,使它成为两个相互对立的政治群体表达不同政治主张的精神力量。正是这股力量形成的强大暗流,推动着专制王朝的瓦解,也促成了民国创立和共和国的诞生。这印证了罗素所说:“思想的力量,日子长后,毕竟要比任何力量来得大。”
最后要指出的是,《人权宣言》并非晚清一次进入中国,也并非以一种方式进入中国。民国以来,《人权宣言》曾多次并以多种方式进入中国,在中国有着不同的际遇、包装和影响方式。因此,我认为梦婧博士这一研究只是中国与《人权宣言》关系认知的开端。她这一优秀的成果虽然未必能够全部照亮“《人权宣言》在中国”的这一盲区,但她勇敢地在这一盲区点亮了一盏灯,希望将会引来更多的灯,从而使这一学术盲区完全消失。这也许才是中国学界应该并且能够向《人权宣言》表达的一种崇高敬意。
汪太贤
2017 年 3 月 20 日
初翻此书,最先抓住我的,是其叙事中蕴含的那种强烈的“动态感”。它没有将《人权宣言》描绘成一个静止的、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让它变成了一个活跃的“旅行者”,穿梭于晚清那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之中。这种动态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近代思想史的理解。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西方传教士携带的册子,如何在上海的租界、福州的船厂,甚至更深远的内陆书院中,引发了一场场无声的知识震荡。这种“旅行”,绝非坦途,充满了阻碍、误解和断裂。书中对不同译本、不同刊物对宣言的引用片段的细致梳理,展现了知识传播的“非线性”本质。一个概念的落地生根,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无数次的“本土化”改造。作者没有回避清末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新知时的那种既渴望又警惕的矛盾心理,这种细腻入微的描摹,让历史人物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探索者,为理解那个时代知识精英的内心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
评分我必须强调此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问题意识”的锐利。它并没有止步于讲述“引进了什么”,而是着力探讨“引进来之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了哪些结构性的反应”。这种深挖内因的分析,远比简单的“中西文化交流史”要复杂和深刻。作者似乎对晚清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度。每当“人权”的观念被提出时,它必然会触动到宗法制度、君主专制乃至传统的阶级划分。书中对特定历史节点上,不同派系如何利用或改编这一宣言以服务于自身政治目标的分析,尤为精彩。这种“工具性”的利用,恰恰是思想在现实政治角力中生存的必然法则。阅读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棋局中央,观察着各方势力如何调度这枚来自西方的“重子”,试图改变棋局的走向。这种对思想与权力之间张力关系的把握,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智识震撼,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叙事的“去中心化”倾向。它没有将晚清的知识精英塑造成被动接受西方的“学生”,反而呈现出一种积极的、选择性的吸收和改造。这种“能动性”的挖掘,极大地提升了晚清历史研究的深度。作者似乎有意避开宏大叙事的窠臼,转而聚焦于那些声音较小、但至关重要的知识片段和传播路径。例如,对某些地方性出版物如何首次刊登节选译文的考察,便揭示了知识传播并非总是自上而下的。这种对边缘和细节的关注,使得我们对“思想革命”的理解更加立体和丰满。它不再是一个单一事件,而是一个充满了迂回、试探与反复的漫长过程。读完此书,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一种对于人类思想传播规律的深刻洞察,它关于观念如何在不同文化间进行“移民”的论述,具有极强的当代启示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笔法,带着一种近乎散文诗的韵律,但其内核却是坚实的史学研究。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为作者在浩瀚的史料中穿针引线的能力而感到惊叹。它巧妙地将宏大的政治思想变迁与微观的个体阅读经验结合起来。比如,书中对某些地方官员对手抄本的批注的引用,寥寥数语,却能瞬间勾勒出晚清官僚体系对新思潮的初步反应——那种带着明显“旧有框架”滤镜的解读,令人深思。这种通过“细节”折射“整体”的写作手法,使得严肃的学术讨论变得异常生动可感。它提醒我们,任何革命性的思想,一旦进入现实世界,都会被赋予新的、有时甚至是扭曲的生命。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扭曲”与“重塑”的过程,揭示了启蒙思想在东方古老文明土壤中扎根的艰辛与曲折。它不是在歌颂或批判,而是在忠实地记录一场深刻的文明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构思之巧妙,仿佛是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历史之窗。那种追溯思想的“漂流”轨迹的视角,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对一份重要文献的简单介绍,更是对一种普世价值如何在特定历史语境下被接纳、被转译、甚至是被误读的复杂过程的深刻剖析。作者似乎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像一个耐心的考古学家,一步步剥开历史的表层,展示出不同群体——从士绅到革命党人,再到后来的改良派——面对“人权”这一概念时,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权衡。我尤其欣赏它对“翻译困境”的处理,那不仅仅是词语的对等转换,更是文化心理层面的激烈碰撞。想象一下,在一个强调“天理”、“伦常”的社会结构中,突然引入个体至上的“天赋人权”观念,其内在的张力是多么巨大!这种张析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智性上的愉悦感和历史现场的沉浸感。全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论证严谨而不失文采,读来酣畅淋漓,深感作者功力之深厚。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支持支持支持
评分这本书的质量是正版的图书
评分非常不错的书,非常有价值
评分店主很细心,.东挑西选,头都晕了,还是这家吧,评价也不错
评分还可以,值得购买。
评分非常不错的书,非常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不错,很喜欢,值得推荐
评分商品看上去不错,活动价格购入,相对比较优惠。
评分《人权宣言》传入晚清中国后中国人的反应,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