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旅行

《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旅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梦婧 著
图书标签:
  • 人权
  • 晚清
  • 中国
  • 历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国际关系
  • 政治
  • 近代史
  • 翻译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020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8447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字数:157000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借助萨义德“理论旅行”的基本观点,完整而清晰地呈现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际遇,从被译介到解读和接纳,以及引发异见,直到zui后被应用。本书的研究表明,对于晚清中国来说,《人权宣言》不仅仅是一个“舶来品”,也不仅仅是一种“非我族类”,而是事实上已经逐步融入晚清中国的话语、思想文化和法政结构之中。在这个意义上讲,所谓“《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旅行”,其zui根本的含义,就是它的“入中国”以及“中国化”。

作者简介

程梦婧,法学博士。以人权研究为主要方向。曾攻读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荷兰人权研究所所在地)。现任教于重庆大学法学院。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 001 导论  / 001

第一章 天人断裂:《人权宣言》来到晚清中国的场域 / 012

第二章 “人”的可能:晚清中国对《人权宣言》的初识 /049

第三章 在迎拒之间:晚清中国对《人权宣言》的态度  / 104

第四章 他者的力量:晚清中国对《人权宣言》的应用  / 145

结语  / 149

附录  / 183


前言/序言

序 点亮一盏灯


在当代,《人权宣言》对多数中国人而言,可谓耳熟能详,但在学术领域,我们似乎更关注对它本身的认知,热衷于它对人的存在意义和人类政治方向的改变,而对于它与中国的关系,却极少甚至没有确切的信息和知识。

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权宣言》是一份人类的权利宣言,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都不同程度蒙受其恩惠。当不少受惠于它的国族已经充分展示与它的各种关系之时,中国的受益者们面对它与中国之关联的诘问,却几乎一脸茫然。这些诘问,诸如“《人权宣言》何时与中国结缘?它又以何种方式与中国产生联系?它在中国的际遇或处境如何?它究竟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已经形成了“ 《人权宣言》在中国”的学术盲区。

也许是时代的风云变幻、新问题的丛生和新思想的辈出使得中国学者目不暇接,但在经历了两个多世纪之后,这一盲区依然存在,似乎再难以找到开脱的理由。令人欣慰的是,梦婧博士勇敢地把目光投向“《人权宣言》在中国”这一盲区。她选择“《人权宣言》在中国晚清的际遇”这一主题,向国人充分展示《人权宣言》最初进入中国的图景和存在方式。这一研究,虽然只是踏入盲区的第一步,却是最关键和最艰辛的一步,因为探本溯源历来为学术之要端,同时又为学者所畏。单从梦婧博士在写作中所遭遇的文献搜讨和意义厘定的困境,就可见一斑。

其实,《人权宣言》传入中国以及在中国的际遇是艰难的。它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才传入中国,最初是通过西方人士的言谈和隐晦的文字表达,但此时多被国人视为大逆不道的诳言。在 19 世纪末期,《人权宣言》一直是国人忌讳的名字,即使在中国的西方人士也几乎不敢直接提及。20 世纪初期,《人权宣言》的思想或精神才开始在有限的范围内传播,逐渐走进中国人的心灵,在中国获得正当的名声。这一境遇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革命思潮的涌现和立宪运动的开启,使它成为两个相互对立的政治群体表达不同政治主张的精神力量。正是这股力量形成的强大暗流,推动着专制王朝的瓦解,也促成了民国创立和共和国的诞生。这印证了罗素所说:“思想的力量,日子长后,毕竟要比任何力量来得大。”

最后要指出的是,《人权宣言》并非晚清一次进入中国,也并非以一种方式进入中国。民国以来,《人权宣言》曾多次并以多种方式进入中国,在中国有着不同的际遇、包装和影响方式。因此,我认为梦婧博士这一研究只是中国与《人权宣言》关系认知的开端。她这一优秀的成果虽然未必能够全部照亮“《人权宣言》在中国”的这一盲区,但她勇敢地在这一盲区点亮了一盏灯,希望将会引来更多的灯,从而使这一学术盲区完全消失。这也许才是中国学界应该并且能够向《人权宣言》表达的一种崇高敬意。


汪太贤

2017 年 3 月 20 日



《庚子开眼:晚清士林的“世界人权”观念嬗变(1895-1911)》 导言:迷雾中的新词汇 本书深入剖析了晚清时期,在甲午战败的巨大冲击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士林阶层如何首次接触、理解并转译“人权”这一西方核心政治概念的历史过程。我们关注的焦点并非西方人权理论本身的传播,而是中国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对这些外来观念的选择性接收、能动性重构以及最终的本土化阐释。 19世纪末的中国,正处于传统儒家伦理与现代国家观念激烈碰撞的十字路口。西方的“人权”(Rights of Man)概念,并非是平顺地被知识界“引进来”的,而是在一系列屈辱性的条约、日俄战争的刺激以及内部维新、革命思潮的拉扯中,零碎地、通过多重中介进入中国精英的视野。 本书的论述核心是:晚清的“人权”观念,并非是一个成熟的、统一的政治哲学体系,而是一个由“民权”、“天赋人权”、“国民权利”等碎片化概念交织而成的、具有高度工具性与目的性的认知场域。它首先是一种应对民族危机的“救亡话语”,其次才是一种对个体自由的“启蒙探索”。 第一章:词语的诞生与初探——“权利”的翻译困境 “人权”一词的正式确立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本书的考察期内,中国人接触到的人权概念,更多地是以“权利”(Rights)或“天赋人权”(Natural Rights)的形态出现的。我们细致梳理了早期翻译家的工作: 1. “利权”的混淆与分离: 在维新初期,与“权利”相伴而生的是“利权”的讨论,这更多指向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的保护,而非个体的政治权利。这种早期的“权利”概念,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 2. 康有为与“大同”的对接: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对西方“天赋人权”的理解,深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制约。他试图将“天赋人权”归约为一种普世的、基于伦理的“仁爱之权”,从而弱化了其政治革命和反专制的锋芒。这种处理方式,为后来的保守派提供了理论上的缓冲地带。 3. 梁启超的“国民之权”构建: 梁启超在流亡期间,对西方政治理论的学习更为深入。他通过对洛克、孟德斯鸠的介绍,开始系统地构建“国民之权”的概念。他敏锐地意识到,要建立现代国家,必须培养拥有“权利意识”的“国民”。然而,他强调的“权”依然是“义务”的对等物,这种“权利”的获得,必须先于国家和社会的变革,而非独立于国家之外。 第二章:革命的催化剂——“民权”的激进化 辛亥革命前夜,“人权”的讨论急剧转向“民权”。这一阶段的知识分子,特别是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人,对“人权”的解读充满了激进的色彩,其主要动机在于推翻清廷的统治合法性。 1. “三权分立”与“主权在民”: 革命党人将西方的“主权在民”概念,直接等同于“君权神授”的对立面。“民权”被定义为人民直接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理论基石。 这与维新派相对温和的“君主立宪”主张形成了鲜明对比。 2. “民权”的工具化: 在革命宣传中,“民权”成为了动员民众、抨击清政府腐败的“战斗口号”。它被简化为“推翻皇帝、建立共和”的直接诉求,其背后的复杂权利哲学基础,在实际的宣传和组织过程中,往往被简化或忽略了。本书通过分析《民报》等刊物的文章,揭示了这种话语的简化与战略性使用。 3. “人权”与“平等”的冲突: 在追求政治平等的过程中,晚清知识分子对于“人权”所蕴含的经济平等、社会公平等议题,探讨尚浅。焦点集中在政治权利的夺回上,这反映出中国在现代化初期,对政治革命的优先性判断。 第三章:地方性的回响——从士绅到地方自治 本书考察了“人权”观念在权力结构更为复杂的地方精英阶层中的传播和应用。这部分内容常常被宏大叙事所忽略。 1. “权利意识”与地方自治运动: 在清末新政的推动下,地方士绅和新式知识分子开始参与到“地方自治”的实践中。他们将对西方“权利”的理解,转化为对“地方管理权”、“财产保护权”的具体要求。这种“人权”的早期实践,首先表现为对传统父权或官权侵犯的“自我防卫”。 2. “人权”与宗族、家庭结构的张力: 我们分析了少数开放的知识分子(如早期的妇女解放论者)如何试图将“人权”观念引向家庭内部,挑战“三纲五常”的结构。然而,这种尝试在主流社会中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公家之权”对“私家之权”的优先性,成为限制“人权”讨论深入的强大壁垒。 结论:尚未完全实现的现代性 《庚子开眼》认为,晚清的“人权”观念,是一个“未完成的现代性项目”。它成功地完成了“权利”意识的初步植入,为推翻帝制提供了理论武器,并促成了国民权利意识的觉醒。 然而,由于缺乏成熟的法律体系支持、精英群体对国家权力的高度依赖,以及对“权利”内涵的碎片化理解,这种观念最终未能发展成一套系统性的、以个体自由为核心的政治哲学。它更像是一种“政治资源”,在救亡的急迫需求下被提取、使用,并在辛亥革命后迅速被更宏大、更强调集体主义的“国民建构”话语所覆盖。这本书旨在展示,在1911年之前,中国人是如何艰难地、充满妥协地,试图将一块来自西方的坚硬岩石,打磨成符合本土语境的“救国之砖”。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此书,最先抓住我的,是其叙事中蕴含的那种强烈的“动态感”。它没有将《人权宣言》描绘成一个静止的、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让它变成了一个活跃的“旅行者”,穿梭于晚清那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之中。这种动态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近代思想史的理解。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西方传教士携带的册子,如何在上海的租界、福州的船厂,甚至更深远的内陆书院中,引发了一场场无声的知识震荡。这种“旅行”,绝非坦途,充满了阻碍、误解和断裂。书中对不同译本、不同刊物对宣言的引用片段的细致梳理,展现了知识传播的“非线性”本质。一个概念的落地生根,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无数次的“本土化”改造。作者没有回避清末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新知时的那种既渴望又警惕的矛盾心理,这种细腻入微的描摹,让历史人物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探索者,为理解那个时代知识精英的内心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

评分

这本书的构思之巧妙,仿佛是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历史之窗。那种追溯思想的“漂流”轨迹的视角,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对一份重要文献的简单介绍,更是对一种普世价值如何在特定历史语境下被接纳、被转译、甚至是被误读的复杂过程的深刻剖析。作者似乎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像一个耐心的考古学家,一步步剥开历史的表层,展示出不同群体——从士绅到革命党人,再到后来的改良派——面对“人权”这一概念时,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权衡。我尤其欣赏它对“翻译困境”的处理,那不仅仅是词语的对等转换,更是文化心理层面的激烈碰撞。想象一下,在一个强调“天理”、“伦常”的社会结构中,突然引入个体至上的“天赋人权”观念,其内在的张力是多么巨大!这种张析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智性上的愉悦感和历史现场的沉浸感。全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论证严谨而不失文采,读来酣畅淋漓,深感作者功力之深厚。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笔法,带着一种近乎散文诗的韵律,但其内核却是坚实的史学研究。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为作者在浩瀚的史料中穿针引线的能力而感到惊叹。它巧妙地将宏大的政治思想变迁与微观的个体阅读经验结合起来。比如,书中对某些地方官员对手抄本的批注的引用,寥寥数语,却能瞬间勾勒出晚清官僚体系对新思潮的初步反应——那种带着明显“旧有框架”滤镜的解读,令人深思。这种通过“细节”折射“整体”的写作手法,使得严肃的学术讨论变得异常生动可感。它提醒我们,任何革命性的思想,一旦进入现实世界,都会被赋予新的、有时甚至是扭曲的生命。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扭曲”与“重塑”的过程,揭示了启蒙思想在东方古老文明土壤中扎根的艰辛与曲折。它不是在歌颂或批判,而是在忠实地记录一场深刻的文明对话。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智识震撼,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叙事的“去中心化”倾向。它没有将晚清的知识精英塑造成被动接受西方的“学生”,反而呈现出一种积极的、选择性的吸收和改造。这种“能动性”的挖掘,极大地提升了晚清历史研究的深度。作者似乎有意避开宏大叙事的窠臼,转而聚焦于那些声音较小、但至关重要的知识片段和传播路径。例如,对某些地方性出版物如何首次刊登节选译文的考察,便揭示了知识传播并非总是自上而下的。这种对边缘和细节的关注,使得我们对“思想革命”的理解更加立体和丰满。它不再是一个单一事件,而是一个充满了迂回、试探与反复的漫长过程。读完此书,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一种对于人类思想传播规律的深刻洞察,它关于观念如何在不同文化间进行“移民”的论述,具有极强的当代启示意义。

评分

我必须强调此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问题意识”的锐利。它并没有止步于讲述“引进了什么”,而是着力探讨“引进来之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了哪些结构性的反应”。这种深挖内因的分析,远比简单的“中西文化交流史”要复杂和深刻。作者似乎对晚清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度。每当“人权”的观念被提出时,它必然会触动到宗法制度、君主专制乃至传统的阶级划分。书中对特定历史节点上,不同派系如何利用或改编这一宣言以服务于自身政治目标的分析,尤为精彩。这种“工具性”的利用,恰恰是思想在现实政治角力中生存的必然法则。阅读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棋局中央,观察着各方势力如何调度这枚来自西方的“重子”,试图改变棋局的走向。这种对思想与权力之间张力关系的把握,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

评分

高品质图书,内容新颖专业性强。。。好好好

评分

《人权宣言》传入晚清中国后中国人的反应,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评分

商品看上去不错,活动价格购入,相对比较优惠。

评分

严重囤积症患者!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病,得治啊!这不,碰上活动,又是十几本十几本地往家搬,家里都堆不下了,剁手,剁手,剁手!!!买书太多,无法对内容进行点评,所以无法在这里给其它亲有效的评价参考,目前只能从外观包装上来作评,把囤积的书认真读完后再一一追评了。SO,本书外包装完好,派送速度挺快的,书没有破损污渍情况出现。

评分

《人权宣言》传入晚清中国后中国人的反应,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评分

活动买的 还是蛮划算的,可以的。

评分

听朋友推荐买了这本书,这本书非常好,很喜欢,值得购买,推荐购买。

评分

严重囤积症患者!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病,得治啊!这不,碰上活动,又是十几本十几本地往家搬,家里都堆不下了,剁手,剁手,剁手!!!买书太多,无法对内容进行点评,所以无法在这里给其它亲有效的评价参考,目前只能从外观包装上来作评,把囤积的书认真读完后再一一追评了。SO,本书外包装完好,派送速度挺快的,书没有破损污渍情况出现。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非常有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