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国白金升级版:晚清原来是这样

历史中国白金升级版:晚清原来是这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满楼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晚清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普及
  • 文化
  • 社会
  • 政治
  • 清史
  • 图文
  • 升级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616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846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历史中国》(白金升级版),中国断代史畅销读本,百科全书式的通俗历史读物,王觉仁、醉罢君山、金满楼、姜狼、张程……当今历史写作界诸多名家大神经典力作!以精彩丰厚的内容,别样的叙事视角,描摹有血有肉的历史,揭示长期被误解、意想不到的历史真相,并从中演绎真实的人性。可以说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历史上都能找到相应的线索和借鉴。


从虎门销烟到清帝退位,从留美幼童到革命书生,从剪辫禁烟到开矿修路,本书以丰富的真实史料为基础旁征博引、从多重新视角切入,还原晚清历史鲜为人知的诸多细节,全景式呈现晚清帝国社会各阶层的众生相以及壮阔恢弘的世界历史图景。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僵腐的朝廷将如何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沉睡的国民如何迎接西潮的连番冲击?十字路口的古老帝国何去何从,又何以走出破茧的新生?拨开迷雾,直击真相,见微知著,窥斑见豹,深刻剖析百年前的人与事,从细微末节追近代历史的真奥秘。


著名近代史作家金满楼经典之作,曾受邀担任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十七集《北洋军阀秘史》电视讲座主讲人,已出版《辛亥残梦》《北洋往事》《女人当国》《民国原来是这样》等二十余部作品,对晚清时代诸多精彩片段可谓是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值得一看!

内容简介

《历史中国》(白金升级版),中国断代史畅销读本,百科全书式的通俗历史读物,王觉仁、醉罢君山、金满楼、姜狼、张程……当今历史写作界诸多名家大神经典力作!精彩丰厚的内容,别样的叙事视角,意想不到的真相,演绎真实的人性。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历史上都曾发生!

从虎门销烟到清帝退位,从留美幼童到革命书生,从剪辫禁烟到开矿修路,本书以丰富的真实史料为基础旁征博引、从多重新视角切入,还原晚清历史鲜为人知的诸多细节,全景式呈现晚清帝国社会各阶层的众生相以及壮阔恢弘的世界历史图景。

硝烟四起,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僵腐的晚清朝廷将如何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沉睡的国民如何迎接西潮的连番冲击?十字路口的古老帝国将何去何从,又将如何破茧重生?拨开迷雾,直击真相,见微知著,窥斑见豹,深刻剖析百年前的人与事,从细微末节追近代历史的真奥秘,并对晚清覆亡的原因做了深入探讨和富有洞见的反思。

作者简介

金满楼,原名金松,作家、近代史研究者。江西峡江人,现居上海,近年来专注于历史写作与时政评论,已出版《辛亥残梦》《北洋往事》《女人当国》《民国原来是这样》等二十余部作品。2010年受邀担任担任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十七集《北洋军阀秘史》电视讲座主讲人。

目录

001 一 数砖:一个晚清高官的官场体会
007 二 天父下凡:洪秀全何来的“正确思想”
014 三 天京事变:天国兄弟的大火并
019 四 叶名琛:客死异国无人问
027 五 浴火浩劫:圆明园的百年伤痛
032 六 糊涂之争:京师同文馆风波始末
038 七 花甲回忆:丁韪良的在华六十年
044 八 李提摩太:从肉体救赎到精神救赎
051 九 坚硬的膝盖:百年荣辱,不欠一跪
057 十 海归容闳:我有一个梦想
063 十一 留美幼童:横渡大洋的孩子们
071 十二 孤悬海外:琉球是怎样陷落的
077 十三 御史尸谏:清末宫荒下的言官棱角
082 十四 清官固穷:“救时宰相”阎敬铭
088 十五 不败而败:中法之战的“求和论”
094 十六 长崎事件:北洋水兵的洋斗殴
099 十七 购舰记:甲午海战中的“外援春梦”
105 十八 惊天密谋:“围园杀后”真相可循
111 十九 御弟载沣:不想当皇帝的富贵闲人
117 二〇 使馆之围:宣战背后的难言之隐
125 二一 小报涅槃:《苏报》案的“案中案”
134 二二 漂洋出海:五大臣西方取经
141 二三 科举残梦:旧秀才与洋进士
148 二四 不道德的收入:清末禁烟的悖论
155 二五 钱是万能的:赤字财政逼倒清廷
160 二六 猛虎中箭:岑春煊的肃贪与挨整
168 二七 侠女竞雄:秋瑾的生前与身后
174 二八 光绪之死:千古疑案下的合理逻辑
181 二九 罪多虚妄:李莲英的太监往事
187 三〇 1910:一个美国社会学家的中国观察
193 三一 抢米:抚衙门口的革命总预演
199 三二 皇帝的香案:假保路干掉了真铁路
205 三三 宋教仁:一介书生要革命
211 三四 革命浪人:宫崎滔天的英雄梦
217 三五 梅屋庄吉:千金一诺为革命
223 三六 王金发:山大王的革命春秋
229 三七 乱世伍廷芳:七十老翁何所求
235 三八 难为张謇:状元反水为哪般
241 三九 被错杀的高官:端方的不归路
248 四〇 买官者的革命:吴禄贞的非常之死
256 四一 年少英豪:尹昌衡铁血立威
264 四二 投名状:张宗昌的“革命变身记”
271 四三 我本善良:七品报人汪康年
277 四四 女界先锋:吕碧城风华绝代
283 四五 难缠的“国辫”:一剪了之
290 四六 天足:小脚里的大革命
296 四七 阿Q的辛亥年:那个圈没画圆
303 四八 辛亥探源:清廷覆亡的先兆
309 四九 祖宗啊祖宗:清帝退位的历史瞬间
315 五〇 宫廷杂记:皇帝家的那点事
322 晚清大事年表
331 参考文献
334 后记

精彩书摘

断壁残垣枯草凄,世上再无圆明园。当抢掠者在为他们的抢劫成果而兴高采烈时,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却不无愤怒地写道:“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大肆抢掠,另一个放火焚烧。额尔金在巴台农神庙开始干的事,他又到圆明园干了。这次他干得更为彻底漂亮,连一点儿都没有留下。战功赫赫,战果辉煌!胜者之一装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他的箱子:他们臂挽着臂,欢笑着回到了欧洲……历史记下了一次抢掠和两个盗贼。”

李鸿章搞洋务运动搞了十几年,最后却因《马关条约》而几乎身败名裂。正如他自己所说,“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酿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动辄以铺张靡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船悬为厉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可复收。知我罪我,付之千载”。在战场上失利的同时,清廷在世界军火市场上的努力也归于失败。由此,李鸿章回天无力, 不得不嘲笑自己只是个“裱糊匠”了。

皇帝不仅仅是一个人,更直白地说,它是一个机构,而且是皇权专制体系中最核心的部件。任何一个皇帝的成长都是千锤百炼的,历史上的一些皇帝之所以年纪很轻便可以接管朝政并维持不坠,一来是他做太子时便接受了相当正规而长期的针对性教育,二来是官僚体系的完整可以令朝政按部就班。但据已有的材料来看,载沣显然是缺乏“监国”的系统性教育的,他在王府之时,岂敢有做天子的非分之想?

张宗昌在海参崴的角色类似于后来上海滩的黄金荣,他俄语流利,与商会上层乃至俄国军警关系极为融洽;又曾收编过胡子队伍,对马匪习性及作案手法极其熟悉,特别是在侦破了几个大案后,张宗昌很快便崭露头角,不论黑道白道,他都吃得开。据说,某次他去外地办事,在中东铁路上遭到胡子抢劫,当搜到他时,一名马匪见后惊叫道:“这不是张大哥吗?”原来此人曾在张宗昌手下混过,因而整个车厢的人都托了他的福,被劫财物全部返还。

朱宗震先生说,“民主共和不仅是一种社会制度,而且是一种逐步成熟起来的社会生活”,此语可谓道破近代中国百年历史的真谛。是的,辛亥革命消除了形式上的帝制,却没有消除本质上的专制,如果将这种建立在沙滩之上的胜利,想当然地视为一种重大进步的话,自然会为民国后的种种乱象感到失望。换句话说,辛亥革命开创了一个“民治”时代,但并没有达成一个“民治”时代。沿袭数千年历史的帝制虽然在形式上被废除了,但中国要进入真正的“民治”时代,可能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无论是摄政王载沣还是隆裕太后,他们治国或许无方,但人品上都不是什么坏人,至少他们顺应了时代的潮流,首创了中国历史上以谈判和平移交政权的先例,这也使得国家免于分裂对立、人民免于兵燹浩劫。这种姿态与举动,无疑是识大体的,不应抹杀,更不应贬低。相比于六七年后沙皇或德皇的遭遇,清帝的退位还不能算是一出悲剧。在“一战”进行中或结束后,奥匈帝国、德国、俄国、土耳其帝国的皇帝们都陆续步清帝之后尘而走下皇位,从这个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或许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不是简单的一场国内革命。

在近代化的过程中,革命与改良通常表现为此扬彼抑、互为消长的关系, 如果改良获得成效,革命就会消沉;改良道路行不通,革命就会迅速蔓延。改良与革命在同时赛跑,任何一方的不谨慎都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清末新政与立宪是一场迟到的变革,而历史经验表明,在近代化进程中,起步越晚困难越大,情况也就越复杂。由此,在这场改良与革命的赛跑中,前者最终倒在了后者的脚下。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历史中国白金升级版:晚清原来是这样》的图书简介,其中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内容。 --- 图书名称: 《帝国余晖:1840-1911,转折点上的中国》 作者: 远方(笔名) 字数: 约1500字 内容简介: 《帝国余晖:1840-1911,转折点上的中国》并非一部简单的通史叙述,而是一次对特定历史时段——从鸦片战争爆发到辛亥革命的七十年——的深度剖析。本书旨在探讨中国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势冲击时,内部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以及文化思想所经历的深刻剧变。全书以“危机与应对”为主线,试图还原一个动态的、充满矛盾与挣扎的近代中国图景。 第一部分:裂痕与初探(1840-1860) 本书伊始,着重描绘了清帝国在“天朝上国”迷梦破碎后的初始反应。鸦片战争的结局不仅是领土和贸易的丧失,更是对中国传统世界观的根本性动摇。我们仔细考察了战后条约体系的构建过程,分析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何一步步嵌入中国的经济命脉。 紧接着,我们将焦点转向内部的动荡。太平天国运动被置于一个多维度的视角下审视——它既是极端化的民间反抗,也是对儒家正统性的激烈挑战。本书详细梳理了这场波澜壮阔的内战对南方社会经济造成的毁灭性影响,以及清廷动员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进行镇压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叙事强调了地方权力开始膨胀的初始信号,为理解后续的权力结构变化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自救的尝试与深层阻力(1861-1894) 中段内容集中于洋务运动的兴衰。我们摒弃了将洋务运动简单视为“盲目模仿”的陈旧论调,而是将其视为一场基于实用主义的、精英主导的现代化试验。书中细致分析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在逻辑及其局限性。重点探讨了中央与地方在创办新式企业、建立海军和陆军过程中的合作与摩擦。例如,洋务局的运作模式如何反映了官督商办体制的先天不足;江南制造局的成功经验与局限性对比。 同时,本书也深入探讨了“士”阶层的反应。科举制度下的传统知识分子如何理解和接纳新的技术与知识?我们考察了早期维新派的萌芽状态,比如王韬、薛福成等人的思想轨迹,他们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虽然受限于时代背景而显得微弱,却是未来变革的先声。 第三部分:危机的深化与思想的激荡(1895-1905) 甲午战败是本书叙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中日战争的失败,不仅让中国丧失了对朝鲜的宗主权,更将“东亚病夫”的形象彻底坐实。本书将这一事件视为一个系统性的危机爆发,促使社会各阶层重新思考改革的力度和方向。 在此背景下,百日维新的爆发与迅速夭折被详细剖析。我们关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政治运作模式,特别是他们试图自上而下推行彻底变法的尝试,以及最终被保守势力强力镇压的原因。这一失败暴露了清政府内部保守势力的顽固性,以及改革派在权力基础上的脆弱性。 随后,本书转向对“学潮”和“舆论”的关注。戊戌变法失败后,知识分子的活动空间转向海外和民间。介绍早期留日学生群体的形成,以及他们在日本接触到的西方激进思潮。本书重点分析了革命思想的兴起,如孙中山早期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他如何利用海外华人资源构建革命网络。 第四部分:末世的挣扎与加速的崩溃(1906-1911) 晚清最后十年,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下推行“新政”。本书力图还原“新政”的复杂性:它既是清政府对时代压力的无奈回应,也客观上加速了自身统治基础的瓦解。我们详细分析了“预备立宪”的实质——中央权力如何试图通过皇族内阁等方式进行“集权的回流”,以及这种尝试如何激化了地方士绅和立宪派的不满。 本书对地方士绅阶层在立宪运动中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他们如何从最初的温和派改良者,逐渐转向对中央权威的质疑。同时,本书也追踪了新式军队(如新军)的思想演变,指出它们逐渐成为推翻旧秩序的重要力量。 最后的篇章聚焦于辛亥革命爆发前的导火索——保路运动。本书强调,保路运动并非孤立的经济事件,而是帝国中央权威在地方资源控制权上的最后一次失败尝试,它直接点燃了武昌起义的星星之火。 核心观点: 《帝国余晖》认为,1840年至1911年的中国,是一个在巨大外部压力下,内部结构不断松动、精英阶层持续分裂的社会。改革的每一次尝试,无论温和还是激进,最终都因无法克服根深蒂固的传统利益集团的阻碍,以及中央集权体制的僵化而归于失败,最终走向了帝制的终结。本书力求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展现这段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的复杂面貌。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深度历史研究不太耐烦的普通读者,很多严肃的历史书籍读两章就容易弃读。然而,这本书却有着一种魔力,让我几乎是屏住呼吸一口气读完了大半。它的叙事视角极其新颖,仿佛是作者邀请了一位资深的老者,坐在壁炉边,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他擅长将宏观的时代背景,巧妙地融入到某个小人物的命运转折中去,这种“见微知著”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街头巷尾的嘈杂,闻到旧式衙门的霉味。这种对历史现场感的极致追求,使得那些严肃的历史论断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变得有血有肉,极具感染力。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我本以为会是另一部枯燥的学术专著,但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文笔极其洗练,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大家风范的磅礴大气,又不乏如同散文般细腻的笔触。书中对某一特定历史事件的剖析,如同用手术刀般精准地切开了历史的肌理,层层剥离,直到露出最核心的驱动力。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引用一手资料时,那种审慎而又充满洞察力的解读,让人信服。他似乎总能穿透迷雾,直抵事件发生的真实动机。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韧性”,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面对历史的复杂性与模糊性,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就像在迷宫中探索,总能发现新的路径。

评分

我很少见到一本书能将扎实的文献考据与如此流畅的文学表达完美结合起来。阅读过程如同欣赏一幅精心绘制的巨幅画卷,细节处笔法细腻,整体构图则气势恢宏。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历史人物时,显示出罕见的平衡感——既不盲目赞颂,也不武断批判,而是力求还原其在特定时空下的处境与局限。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历史概念的界定和溯源,清晰而有力,如同给混沌的思绪划出了一条清晰的脉络。读完后,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解,从一片模糊的剪影,变成了立体、多面且富有层次感的全景图,这种知识上的充实感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本新近读到的历史著作,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全新窗口。作者的叙事功力非凡,他没有沉溺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宏大叙事,而是巧妙地将目光聚焦于那些被传统史书略过的细节与人物。比如,书中对十九世纪末期士绅阶层的日常心态的描摹,细致入微,让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那种在剧烈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焦虑与迷茫。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地方权力运作的剖析,那种上下盘桓、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比书本上教条式的描述要生动和真实得多。读罢掩卷,总觉得对那个“过去”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符号,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矛盾的复杂有机体。这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是一种深刻的时代精神的捕获,让人读来酣畅淋漓,深思不已。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其对“失败”与“转折”的重新定义。很多历史学家热衷于描绘成功和高光时刻,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那些未能实现或半途而废的改革与尝试。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它们归类为“错误”,而是将其视为那个时代无数种可能性的集合。这种视角转换,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无数岔路口的选择与遗忘交织而成。书中对外交困境下国内不同派系之间相互掣肘的分析,尤其深刻,它揭示了许多看似外部因素的冲突,实则源于内在的认知壁垒与权力结构,读起来令人拍案叫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