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福建所在的东南滨海区域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起点,它孕育了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建与中国东南的口岸出发,一直延续到南海、印度洋。明清时代,福建与中国东南是环球贸易体系的热点区域。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丝绸、瓷器、蔗糖、香料、武夷茶等商品贸易,以及占城稻、棉花、番薯、玉米等物种的传入提高了福建与中国东南经济的海洋性,从而成为中国经济上升的变量。
作者简介
徐晓望,上海人。历史学博士。现为福建社会科学院闽台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历史所研究员;国务院特贴专家、福建省优秀专家、福建省文化名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导师。主编《福建通史》五卷,其他著作有《福建民间信仰源流》《妈祖信仰史研究》《福建思想文化史纲》《闽台海洋文化研究》《闽国史》等30部;历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次。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环南海视野的海洋文化起源
第一节 史前南海的海洋文化
第二节 环南海区域的商业与贝币
第三节 环南海区域的海上人家——蛋家人
第四节 汉越相融与东南海洋文化
第二章 早期闽中历史与商业的萌芽
第一节 文献中的“七闽”
第二节 青铜时代福建的商业
第三节 闽越国的历史与商业活动
第四节 两汉三国闽中的航海与商业
第五节 两晋及南朝闽中的商业
第三章 隋唐闽人对流求的探索
第一节 隋代闽中与流求的商业联系
第二节 陈棱、朱宽赴流求的航路
第三节 隋代定居福建沿海的夷户
第四节 唐代闽粤人眼里的流求
第四章 唐五代福建海洋商业的起步
第一节 唐五代福建的开发大势
第二节 唐五代福建的商人与税收
第三节 福建的海港与海上交通
第四节 福建的海洋产业与外贸商品
第五节 唐五代福建的对外贸易
第五章 宋代福建海上贸易的繁荣
第一节 宋代福建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宋代福建的海洋产业及物产交流
第三节 宋代泉州市舶司与海外贸易
第四节 宋代福建的商人阶层
第五节 关于番商蒲寿庚的研究
第六节 宋代闽商的海上商业网络
第六章 元代福建海洋商业的拓展
第一节 泉州建省和海上远征
第二节 元代福建的海商
第三节 元代泉州市舶司与对外贸易
第四节 元代福建的海港、交通与货币
第五节 元代福建的输出商品
第七章 明朝官府的海洋经营
第一节 福建市舶司与东洋岛国
第二节 出使琉球国的使者
第三节 琉球国的进贡与贸易
第八章 郑和下西洋与福建
第一节 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第二节 郑和七下西洋的史实
第三节 郑和宝船的容量问题
第四节 郑和航海与福建海洋文化传统
第五节 与郑和齐名的漳州航海家——王景弘
第六节 郑和航海与东南亚
第九章 晚明东亚海洋商业网络的新格局
第一节 葡萄牙人东来及澳门的闽商
第二节 闽商与日本市场的开拓
第三节 闽商与西班牙人及美洲市场
第四节 闽商与荷兰人的贸易和斗争
第五节 晚明东亚国际贸易网络的新格局
第十章 晚明福建海外贸易的发展
第一节 晚明福建海外贸易的发展
第二节 晚明福建的海商集团
第三节 郑芝龙海商集团的崛起
第四节 郑成功与厦门港的崛起
第五节 郑经、郑克壤时期的海上贸易
第十一章 明末清初美洲作物的引进和影响
第一节 番薯、玉米的引进和传播
第二节 美洲粮食作物对福建人口的影响
第三节 烟草的引进和推广
第四节 建烟传播和闽商资本的积累
第十二章 明清时代福建经济的海洋化
第一节 丝织品的产销
第二节 陶瓷器的产销
第三节 蔗糖的产销
第四节 明清福建内销的主要商品
第五节 明清福建粮食和布匹的消费
第六节 明清福建的海洋经济
第十三章 清代前期闽商的海外市场
第一节 厦门港与闽南商人
第二节 清代闽商与中琉贸易
第三节 清初闽商与中日贸易
第四节 清代前期福建与南洋诸国的贸易
第十四章 清代武夷茶的生产和贸易
第一节 明清之际武夷茶生产的回顾
第二节 清代前期武夷茶市场的开拓
第三节 广州口岸的武夷茶出口
第四节 晚清福州茶港与世界
第五节 晚清武夷茶产销的兴衰
第十五章 近代福建涉外经济的变局
第一节 晚清福建海上交通的巨变
第二节 近代福建的海港和金融业
第三节 马尾船政和近代工程技术的引进
第三节 近代福建的进出口商品
第五节 近代福建经济的挫折和发展
第五节 近代福建的侨汇经济
主要参考文献
徐晓望福建台湾史论文目录
徐晓望著作目录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当代人文经典书库》:
宋代福建是一个富庶的区域,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宋代福建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宋朝统一中国之时,福建约有46万多户,到了北宋末的崇宁元年(1102年),福建路的人口增长至1061759户。南北宋之际,中国北方与西部人口都向东南方向迁徙,造成福建人口在全国人口下降的背景下仍在增长,尤其是福建沿海人口密集。据南宋李俊甫的《莆阳纪事》一书,南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的兴化军,共有主客户72363户、178784口。“宋兴三百余年,生齿日繁,校之畴曩,不知其几倍焉。”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福建路户口为1704186户,3553079口,其时福建人口密度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宋代福建的粮食生产技术在其时代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中国古代粮食生产的大势,原来是北胜于南。其原因在于:北方农耕技术发达,农民精耕细作,因此,虽说北方的小麦菽粟等农作物的产量都不太高,但由于实行密植等技术,其产量是这一时代世界各国中最高的。在唐以前,中国江南地区已经种植水稻,但由于劳动力不足等因素,大都处于火耕水耨的粗放经营时代,其亩产量不高。唐宋之际,由于北方移民的南下,福建进行了大规模的围海造田、兴修水利等工程,诸如福州的西湖水利、莆田的木兰陂工程以及泉州烟浦埭工程,都为当地增添了上万顷良田。水田与劳动力的增加,使福建农民可以开始精耕细作的农业。在福建沿海,不仅有了双季稻,而且还有了稻麦复种,有史料表明:宋代福建上好的田地每亩可收三石米,中等田地可收二石米。
福建农业发展的另一特点是山田的开辟。福建是东南各地山地最多的区域,由于人多地少,人们着力开垦山田,在有泉水的地区,农田一层一层地向山顶延伸,远望如天梯上行,蔚为壮观。开辟梯田需要较多的劳动力投入以及筑坝技术,福建山区近千万亩梯田,其投入的劳动量,不亚于北方任何省份对长城的投入。不过,梯田的修造,泉水是必备的前提。但福建的山区,并不是随处都有梯田的。所以,福建山田的开辟受到很大的限制,“八山一水一分田”这句流行的话,便说明福建所有的农田只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这使福建粮食生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随着福建人口的增长,沿海地区在南宋时期即要从广东、浙江等地输入粮食,它是当时东南唯一的缺粮省。但是,福建粮食生产的落后,是地理条件决定的,并非粮食生产技术的落后,从某种意义上说,粮食生产不足并不意昧着落后,全面发展的福建经济可以在其他方面得到补偿。
宋代福建农业发展的主要亮点是商业性农业。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南方物产与北方物产有很大区别。中国人习惯上将淮河、长江以南的中国称为南方。但实际上,最能显示南方物产特色的是北回归线一带的区域,这就是现代的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在这些省份中,广西与云南位于西南边疆,交通极为不便,唯有福建与广东面临大海,水路交通遍达四方,自古以来是南方物产的主要产地。在宋代,由于福建与北方的联系更为方便些,也因为福建在宋代的开发水平比岭南更高些,宋代北方各路所需的南方物产,大多来自福建。这给福建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与时机。宋代福建的特色农业产品是:荔枝、龙眼、靛青、柑橘、甘蔗、橄榄、梅子、棉花、苎麻,以及茶叶、木材等等。福建沿海一带,种植果树的农户,常有一家种植数千株者。由于这些产品在北方市场上极为畅销,许多商人来到福建果品产地,用订购的方式买断产品,这就给福建的农家提供了很多的商业机会。他们不像北方农民只能生产粮食,而是以生产可以在市场上出售的农产品为主。通过出售农产品,购入粮食,从而建立有特色的家庭经济。一般地说,种植果树等商业性农作物,所要投入的劳动要比种粮食多。种植一亩水稻,大约十四个人工可以完成从播种到插秧、耘田、收割、晒谷的过程;但种植一亩柑橘,则需要四十到五十个人工,所以,同样是种植业,同等面积土地上的收入要大于种粮食,从其劳动投入来说,是合理的。福建人多地少,要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收入,种植可出售的商业性农业产品,是合理的,也是福建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福建沿海农民大种荔枝、龙眼、柑蔗等产品出售,导致当地出现缺粮的情况,不过,由于海上交通畅通,广东、浙江的粮食源源不断地流入福建沿海,在一般的情况下,福建沿海并无缺粮之忧。对广东等地区来说,由于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等理由,他们种粮食并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与成本,更由于缺乏劳动力,开发商业性农业缺少最基本的条件,所以,种植粮食出口,对他们来说是更为合算的。这样,由于福建农业的商业化过程,导致中国沿海出现了最早的区域分工,这是经济发达的表现。个别经济史专家总以为缺粮是经济不够发达的表现,那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
《丝路新篇:当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全球化战略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梳理了21世纪以来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转变与战略调整,重点聚焦于内陆省份、特定经济区域以及新兴产业集群如何深度融入国际经济循环,构建新的对外开放格局。全书从宏观经济理论、地缘政治变迁、区域产业升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第一章: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经济转型 本章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外部环境基础,并着重分析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结构性矛盾加剧对中国对外开放战略提出的新挑战。重点探讨了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过程中,技术进步、产业链重构对国内产业布局的影响。探讨了技术主权、供应链安全等新议题如何重塑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第二章:内陆开放高地:区域协同与梯度发展 在国家层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本章选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内陆省份,如西部地区的成渝双城经济圈、中部地区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等,作为“内陆开放新高地”进行个案研究。分析了中央政府在政策倾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移引导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在提升内陆地区要素集聚能力、缩小与沿海地区发展差距方面取得的成效。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要素流动效率,激活内陆经济的内生动力,使其成为新的增长极。 第三章:数字经济与产业链现代化重塑 数字技术革命是当前全球经济竞争的核心。本章将数字经济视为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研究聚焦于中国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产业化进程以及标准制定权争夺。深入剖析了数字平台经济在连接中小微企业与全球市场中的作用,探讨了数据跨境流动、数字治理等国际规则制定中的中国立场与实践。同时,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如何赋能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实现供应链的柔性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第四章: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理论与实践 本章是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战略的核心解读。首先,从理论层面界定“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内涵,强调其并非封闭或“脱钩”,而是风险对冲、内部韧性增强与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随后,通过对消费、投资、再分配等关键环节的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在国际循环层面,则关注如何优化贸易结构,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并有效利用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结构性机遇。 第五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陆海内外联动新通道 本章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港口和航线研究,重点关注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系统性构建,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与周边国家在铁路、公路、能源管道、跨境电商物流网络等方面的硬联通与软联通建设。详细分析了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营机制、跨国经济走廊的协同发展模式,以及如何通过多式联运体系,降低内陆地区通往国际市场的物流成本,缩短贸易时滞。 第六章:环境规制、绿色发展与国际合作 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已成为国际经贸关系中的重要议题。本章探讨了中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进行的结构性调整,以及由此对国内区域经济布局和对外直接投资(ODI)的影响。研究了中国在绿色技术出口、新能源产业链布局(如光伏、电动汽车电池)方面取得的国际领先地位,以及在应对全球气候治理中扮演的积极角色。 第七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化与制度创新 本章聚焦于中国境内不同层级的区域一体化实践,如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级战略区域的制度创新。研究了在这些区域内,如何探索要素自由流动、统一市场建设、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的“先行先试”经验。同时,探讨了这些区域在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多边区域合作机制中,如何发挥桥头堡和试验田的作用,以点带面推动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 结语:面向未来的全球战略布局 总结全书研究发现,强调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将更依赖于内生的创新能力、制度的灵活性以及对全球复杂环境的精细化管理能力。中国正处于从全球经济的参与者向塑造者过渡的关键阶段,构建更加坚韧、更具韧性的经济体系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