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基于大数据的苏州数字经济》全面和系统性地对数字经济概念的提出、内涵的衍变及国外和国内发展经验与政策导向进行深度剖析,并将此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以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特征和苏州产业结构特点及经济发展现状为标准,提出了适合苏州经济发展特色的数字经济研究理论,构建了一套覆盖领域全面、及时性强、可分地区进行对比的数字经济指标测评体系和模型算法。首次利用大数据的特点和方法,对大量指标数据进行科学处理,选取了全国(平均)、北京、上海、杭州和深圳的数据进行计算与测评,并计算出不同地区2016-2017年月度数字经济指数得分。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数字经济的内涵与作用
一、数字经济的产生背景
(一)数字经济产生的基础
(二)数字经济概念的提出
(三)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推进
(四)数字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数字经济的定义
(一)信息技术引起的社会变革
(二)数字经济内涵的演进
(三)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撑
三、数字经济的意义
(一)数字经济引领科技变革
(二)数字经济推动社会生活演化
(三)数字经济推动经济结构改变
(四)数字经济对全球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概述
一、全球数字化发展路径
(一)核心要素流动转变
(二)跨国跨界数字流通
二、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一)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概述
(二)国外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三、国外数字经济对产业转型的推动
(一)农业数字化转型
(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三)公共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四、国外网络信息安全与管理借鉴
(一)美国的做法
(二)英国的做法
(三)欧盟的做法
第三章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概况
(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二)中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
(三)中国信息技术高新产业
(四)中国数字融合发展状况
(五)数字技术催生共享经济
二、中国发展数字经济面临的挑战
(一)数字鸿沟
(二)数据质量
(三)信息安全
(四)法律法规
第四章 苏州数字经济发展概况
一、苏州数字经济发展
(一)苏州经济发展概况
(二)苏州经济发展特点
(三)苏州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苏州发展数字经济的意义
(一)加速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促进苏州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
(三)推动苏州经济增长发掘新动力
三、苏州发展数字经济典型案例
(一)滴滴与苏州市政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中科曙光“落子”昆山高新区
(三)百度创新中心落户昆山花桥
(四)亨通大数据智慧产业落户吴江太湖新城
(五)紫光集团、新华三集团与苏州高铁新城全力打造“工业云引擎”
(六)新松机器人(苏州)未来科技城项目落户相城
(七)京东智谷项目落户苏州市相城高铁新城
(八)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落户苏州工业园区
(九)苏州工业园区和科大讯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十)苏州工业园区与中科院计算所共建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
(十一)中移软件园在苏州高新区正式开园
(十二)中国移动云计算大会在苏州召开
第五章 数字经济测评方法
一、数字经济涵盖领域
二、数字经济相关测评方法综述
(一)信息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二)欧洲委员会的数字经济和社会指数(DESI)
(三)世界经济论坛的网络就绪度指数(NRI)
(四)ICT发展指数(IDI)
(五)0ECD的数字经济度量指标
(六)埃森哲(Accenture)数字化密度指数
(七)美国商务部有关数字经济评测的建议
(八)腾讯“互联网+”指数
(九)麦肯锡连通指数(MGI Connectedness Index)
(十)华为——全球联接指数(GCI)7l
(十一)国家信息中心——信息社会指数(IsI)
(十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信息经济指数(IEI)
(十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指数(DEI)
(十四)数字经济发展等级衡量指标体系
(十五)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
三、数字经济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系统性
(二)可比性
(三)科学性
(四)可操作性
(五)动态优化
第六章 苏州数字经济指标体系构建
一、苏州数字经济测评原则
二、苏州数字经济指标体系说明
三、数据获取和使用8l
四、苏州数字经济指数算法及权重
(一)指数计算方法
(二)指标权重
五、苏州数字经济指数计算结果
第七章 苏州数字经济发展分析
一、2016年苏州数字经济运行情况
(一)2016年苏州数字经济指数发展趋势
(二)2016年苏州数字经济指数分析
(三)2016年苏州数字经济分指数运行情况9l
(四)2016年苏州数字经济指数与其他城市对比
(五)2016年苏州数字经济情况总结
二、2017年苏州数字经济运行情况
(一)2017年苏州数字经济指数发展趋势
(二)2017年苏州数字经济指数分析
(三)2017年苏州数字经济分指数运行情况
(四)2017年苏州数字经济指数与其他城市对比
(五)2017年苏州数字经济情况总结
三、2016-2017年苏州数字经济发展特点
(一)苏州信息化产业发展遥遥领先
(二)苏州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与杭州接近
(三)苏州数字消费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八章 未来发展建议
一、关于中国迎接数字经济挑战的建议
(一)积极应对数字鸿沟
(二)加强核心技术研发
(三)加快法律法规建设
(四)强化网络信息安全
(五)提高两化融合程度
(六)努力研究相关标准
二、苏州未来如何发展数字经济
(一)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二)持续推动“大云物移”和人工智能发展
(三)构建服务型政府——大力提升基础设施普及率
(四)构建智慧政府——加速“两化融合”发展
(五)积极推动“共享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附件 苏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节选)
前言/序言
数字经济凭借其发展快、创新率高、渗透力强的特点,已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新引擎,是未来世界各国的重点发展方向。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28个国家制定了数字经济战略,分别是澳大利亚(Austrlalia)、比利时(Belgium)、加拿大(Canada)、捷克(Czech)、丹麦(Denmark)、爱沙尼亚(Estonia)、芬兰(Finland)、法国(France)、德国(Germany)、希腊(Greece)、爱尔兰(Ireland)、意大利(Italy)、日本(Japan)、韩国(Republic0fKorea)、卢森堡(Imxembourg)、墨西哥(Mexico)、荷兰(Netherlands)、挪威(Norway)、波兰(Poland)、葡萄牙(Ponugal)、斯洛伐克(Slovakia)、斯洛文尼亚(Slovenia)、西班牙(Spain)、土耳其(Turkey)、英国(Britain)、埃及(Egypt)、拉脱维亚(Latvia)和立陶宛(Lithuania)。此外,也有很多国家虽未制定数字经济专项发展战略,但也制定了与数字经济相关的各项举措,包括宽带接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发展与数据资源开放,以及网络安全和数字化融合等。
研究显示①,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2.6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0%,对GDP的贡献达到69.9%。在世界经济受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影响而加速转化的今天,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对于中国来说,发展数字经济的意义则更加重大。数字经济不仅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行的新方向,更是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实现弯道超车的新优势。因此,各级政府都需要把握机遇,时刻了解数字经济最新动态,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与具体方案,努力将中国建设成为数字经济强国。
苏州市政府一直以来对数字经济发展高度重视,最近几年已陆续推出相关发展战略并逐步实施。通过积极布局和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苏州数字经济、信息经济、创新经济发展的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推动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中国经济最强地级市,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结合数字经济特点与苏州制造业的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苏州在经济新常态下准确找出经济增长新引擎,准确地分析苏州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了解其强项与短板,研判苏州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书全面和系统性地对数字经济概念的提出、内涵的衍变及国外和国内发展经验与政策导向进行深度剖析,并将此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以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特征和苏州产业结构特点及经济发展现状为标准,提出了适合苏州经济发展特色的数字经济研究理论,构建了一套覆盖领域全面、及时性强、可分地区进行对比的数字经济指标测评体系和模型算法。首次利用大数据的特点和方法,对大量指标数据进行科学处理,选取了全国(平均)、北京、上海、杭州和深圳的数据进行计算与测评,并计算出不同地区2016-2017年月度数字经济指数得分。
《数字时代的智慧城市构建:技术、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引言:迈向智能化的未来图景 在信息技术爆炸式增长的今天,城市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这场转型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触及城市治理、经济模式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体系、探讨其在实践中面临的复杂治理挑战,并勾勒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清晰路径。我们聚焦于宏观视角,审视全球范围内城市智能化演进的共性规律与差异性实践,为城市规划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技术开发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理论框架与操作指南。 第一部分:智慧城市的技术基石与前沿应用 智慧城市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前沿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协同作用。本部分将详细拆解支撑城市智能化的核心技术模块。 第一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构 智慧城市的物理基础是其高度互联的通信网络。本章首先探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在城市级应用中的关键作用,包括其带来的低延迟、大带宽特性如何赋能实时数据采集与反馈系统。随后,深入分析物联网(IoT)在城市空间中的部署策略,从智能传感器网络到城市级M2M通信,构建起感知城市运行状态的神经系统。此外,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的引入,是解决海量城市数据实时处理瓶颈的关键,本章将阐述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在城市数据流管理中的协同机制。 第二章:数据智能驱动的决策引擎 数据是智慧城市的“血液”。本章着重分析大数据技术栈如何从海量、异构的城市数据中提炼价值。我们探讨数据采集、清洗、存储与分析的完整流程,重点关注时间序列分析、空间统计模型在城市交通流预测、环境质量监测中的应用。更进一步,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算法在交通信号优化、公共安全预警、异常事件检测等复杂场景下的最新突破将被详细介绍。此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作为数据智能应用的前提,也将作为本章的重要议题被探讨。 第三章:数字孪生与城市模拟仿真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正在成为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前沿工具。本章将阐述如何通过高精度建模技术,构建城市运行的虚拟映射,涵盖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筑信息模型(BIM)与物联网数据的集成。深入分析数字孪生平台如何支持“假设-检验”式的政策模拟,例如在规划新建基础设施、评估灾害响应预案时,提供可量化、可视化的预测结果,从而实现“在虚拟中优化,在现实中实施”的闭环管理。 第二部分:城市治理的范式变革与挑战 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治理模式的同步升级。本部分聚焦于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跨部门协作的复杂性以及社会参与的机制构建。 第四章:敏捷治理与跨部门协同 智慧城市要求传统的层级式、烟囱式管理结构向更扁平化、敏捷化的协作模式转型。本章分析了如何通过建立统一的城市数据共享平台,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重点讨论“一网统管”模式的组织架构设计、绩效评估体系的重塑,以及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实现跨部门指令的快速传达与协同处置,确保城市响应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第五章:市民参与和数字包容性 智慧城市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人。本章关注如何设计有效的数字平台,促进市民从被动接受服务到主动参与城市治理的转变。探讨移动应用、在线反馈系统在提升政务透明度和响应速度上的潜力。同时,必须正视“数字鸿沟”问题,深入分析如何通过无障碍设计、多语言支持、面向老年群体的服务优化等策略,确保所有群体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实现真正的“包容性增长”。 第六章:法律、伦理与风险管理 在数据驱动的治理环境中,法律和伦理规范面临新的考验。本章系统梳理了与城市大数据应用相关的法律框架,包括数据主权、数据跨境流动以及算法决策的合规性问题。特别地,对人工智能决策中的“黑箱”效应、潜在的偏见(Bias)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建立算法问责机制和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建议,以确保技术应用的公平性和正当性。 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与面向未来的城市生态 智慧城市的长期价值体现在其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的贡献上。本部分将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相结合。 第七章:绿色智能:能源效率与环境可持续性 本章探讨智慧技术如何助力城市实现低碳转型。重点分析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系统在优化城市能源分配中的作用,如何通过实时监测和预测,减少能源浪费。环境监测方面,阐述传感器网络如何精确追踪空气质量、水资源利用,并结合气候模型,为城市制定适应性强的气候韧性策略。 第八章:经济活力与产业生态的培育 智慧化不仅是优化存量,更是催生增量。本章分析了智慧城市如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提供高效的政务服务,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和创新企业。探讨如何利用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培育新型数字服务产业集群。关注“平台经济”在城市服务供给侧的潜力,以及政府如何通过政策引导,确保产业创新健康有序发展。 第九章:城市韧性与应急管理体系的强化 面对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韧性成为衡量城市质量的关键指标。本章着重研究如何整合多源数据(如气象、交通、社交媒体信息),构建实时的城市风险态势感知系统。详细介绍基于数字孪生平台的灾害情景推演,以及应急物资调配、疏散路径规划的智能化方案,旨在构建一个能够快速吸收冲击、有效恢复的现代化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结论:迈向协同共生的城市未来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对前述内容进行总结与展望,强调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持续迭代、需要多主体协同参与的复杂系统工程。真正的智慧城市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技术、治理、人文关怀三者深度融合的产物。我们呼吁,未来的城市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数据驱动,构建起一个更安全、更高效、更具韧性和更加公平的未来城市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