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翻譯傢研究(民國捲) [Translators Through Chinese History]

中國翻譯傢研究(民國捲) [Translators Through Chinese Histor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方夢之,莊智象 編
圖書標籤:
  • 翻譯史
  • 民國文學
  • 文化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學術研究
  • 文學翻譯
  • 知識分子
  • 文化交流
  • 曆史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外語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4464424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7580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Translators Through Chinese History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95
字數:74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我國翻譯史源遠流長,古往今來翻譯人纔輩齣。
  近年來隨著翻譯學科的迅速發展,翻譯史研究深入。《中國翻譯傢研究》(三捲本)遴選中國曆史上各個領域中有代錶性的近百位翻譯傢,述評其生平、翻譯活動、翻譯思想、著譯作品和翻譯影響,以個案研究的形式,係統梳理我國傳統譯學的發展脈絡,重塑我國譯者群像,補充和豐富我國的譯學研究成果。
  本套書按曆史年代分為《曆代捲》、《民國捲》和《當代捲》,可為譯學界和翻譯專業師生提供百科全書式的參考,起到填補空白的作用;也可供史學界、文學界研究者藉鑒。
  民國時期,我國翻譯人纔輩齣,譯書浩瀚,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具有特殊意義。這本由方《中國翻譯傢研究(民國捲)》匯聚瞭這一時期的重要譯者,集中體現瞭這一階段的譯學成果。

目錄

伍光建(1867-1943)
張元濟(1867-1959)
梁啓超(1873-1929)
杜亞泉(1873-1933)
丁福保(1874-1952)
王國維(1877-1927)
陳獨秀(1879-1942)
魯迅(1881-1936)
馬君武(1881-1940)
章士釗(1881-1973)
蘇曼殊(1884-1918)
周作人(1885-1967)
馮承鈞(1887-1946)
王雲五(1888-1979)
周建人(1888-1984)
李達(1890-1966)
鬍適(1891-1962)
陳望道(1891-1977)
郭沫若(1892-1978)
趙元任(1892-1982)
傅東華(1893-1971)
林語堂(1895-1976)
茅盾(1896-1981)
成仿吾(1897-1984)
硃光潛(1897-1986)
曹靖華(1897-1987)
鄭振鐸(1898-1958)
呂振中(1898-1988)
老捨(1899-1966)
瞿鞦白(1899-1935)
董鞦斯(1899-1969)
吳經熊(1899-1986)
鄭太樸(1901-1949)
硃生豪(1912-1944)

精彩書摘

  《中國翻譯傢研究(民國捲)》:
  第一節 順勢而為:從京師到上海
  張元濟,字筱齋,號菊生,浙江海鹽人。生於清同治六年9月28日(公曆1867年10月25日),卒於1959年8月14日。他的一生以戊戌政變為界,大緻可以分為前後兩期。前期他通過科舉從南方到北方,冠蓋京華;後期,因參與戊戌變法而被革職,從北京到瞭上海,從此開始瞭齣版、翻譯生涯。
  張元濟生於廣州,7歲入塾,接受傳統教育。14歲(1880年)隨母親迴到老傢浙江海鹽定居。1884年縣試名列第-;1889年杭州鄉試名列第十,同科中有他後來的朋友汪康年、蔡元培、吳士鑒、徐珂等。1892年赴京會試,金榜題名,經殿試中二甲第24名進士,授翰林院常館庶吉士。從秀纔到翰林,他用瞭八年。這八年是他接受傳統教育的八年,他的人格、良心和舊學根底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淬礪而成的。1894年翰林院庶常館散館,他被委任為刑部主事,正式踏上瞭仕途。
  甲午海戰失敗後,中國麵臨被帝國主義瓜分的局麵,中國人民進一步覺醒。張元濟目睹清政府的昏庸無能,深感非變法不足以圖存。1896年,他和友人聚會陶然亭,談論朝政,尋求救國真理。他意識到當務之急,“總以鼓動人心為第一義”,“其次即為培植人纔”(王紹曾1995:4)。為瞭實現抱負,1896年他和陳昭常、張蔭棠、何藻翔、夏偕復等人創辦瞭一所教授西學的通藝學堂,他自己也在其中學習英語。這期間他一方麵奉詔嚮光緒皇帝進呈“新書”,另一方麵將主要精力用在學堂的擘畫上,為其製定章程,設定規範。1898年6月他同康有為一起受到瞭光緒皇帝的召見。9月,隨著戊戌變法的失敗,通藝學堂宣告夭摺,張元濟受到瞭“革職永不敘用”的懲處,他的教育救國、嚮西方尋求真理的夢想遇到瞭重挫。
  1898年10月,張元濟舉傢南下,來到上海。從京師之地來到瞭“條約口岸城市”上海,他的身份也由一個年輕京官蛻變為民間士紳。到達上海之後,他應盛宣懷的邀請,於1899年4月齣任南洋公學譯書院院長,著手籌劃譯印現代西方重要的政治、法律、理財、商務等方麵的著作。他時常嚮嚴復請教譯書方麵的問題,並組織、齣版瞭數部西方書籍。如組織留學生翻譯《日本法規大全》,組織齣版嚴譯《支那教案》和《原富》。《原富》的齣版影響深遠,一度成為南洋公學學生的必讀書籍。此外,他還籌辦公學特班,創辦《外交報》,製定辦學計劃,調整公學結構和課程設置,編訂經費預算,延聘教師,組織編譯教材等。
  ……

前言/序言

  翻譯史涉及的範圍和取嚮、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過翻譯研究本身。翻譯是積極的文化建構,是社會發展的助推器。中國在翻譯西方的同時,也改變著自身。古代的佛經翻譯對我國的宗教、哲學、語言等産生過積極的影響。明清以降,有識之士為瞭救亡圖存,試圖通過翻譯吸納西方文化,實現民族自立自強。到瞭近現代,我國工業建設、農業改良、科技發展、社會進步,以至法製的創立與完善、市場發展與繁榮都與翻譯息息相關。我國近現代曆史的不同階段幾乎都詮釋瞭“翻譯強,不翻譯則弱”的道理。其前提是西方先進,翻譯基本上是順嚮的。近些年來,在“走齣去”政策的驅動下,我國翻譯方嚮曆史性地逆轉。“語言服務企業的中譯外工作量占比在2011年首次超過外譯中,達到54.4%。……我國已經從對內譯介西方文化與文明為主轉為對外譯介中國文化和文明為主。翻譯在推動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走嚮世界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中國翻譯研究院等2014:3-4)。我國的翻譯事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由裏到外,無數先輩戮力譯事、鞠躬盡瘁,鑄就瞭光輝的偉業,他們的成就和精神需要我們去學習、研究、繼承和發揚。
  翻譯史研究的核心是人,包括譯者、委托人、贊助人和讀者,重點是譯者。委托人和贊助人固然有社會責任的擔當,但隻有譯者和委托人同心協力,纔能迴答翻譯的社會起因和曆史作用問題。在我國各曆史階段譯者兼翻譯委托人的大有人在。文本隻是翻譯的外在介質和形式,通過人及其社會環境纔能知道譯作的時代特徵和社會效應。皮姆在其Methodin Translation History中也強調:翻譯史研究的主要對象不是譯本,也不是譯本的社會語境,更不是語言特徵,而是譯者,因為隻有譯者負有對社會因果的責任;翻譯史必須圍繞譯者生活和工作的語境展開(Pym199812007:xxiii-xxiv)。其中“譯者”也應包括翻譯的組織者。
  近百年來,翻譯史研究以文學翻譯和文學翻譯傢為核心。翻譯史研究要進一步深化,必須挖掘和頌揚與我國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科學昌盛等密切相關的翻譯史料和翻譯傢,呈現被忽略、被掩蔽的史實,實現由文學翻譯史嚮思想文化交流史研究的轉嚮。本研究作瞭這方麵的努力。
《中國翻譯史話:從古代到近代的流變》 導言:文明的橋梁與思想的交鋒 翻譯,是人類文明交流史上永恒的主題。它不僅僅是文字的轉換,更是兩種乃至多種文化、思想、價值觀的深度對話與碰撞。一部民族翻譯史,即是一部其文明吸收、消化與創新的曆史。《中國翻譯史話:從古代到近代的流變》正是一部旨在描摹這一宏大畫捲的專著。本書聚焦於中國翻譯事業自萌芽期到近代轉型期(尤其側重於晚清劇變之前)的發展脈絡、核心群體、關鍵理論與深遠影響,旨在梳理齣一條清晰而又富有細節的脈絡,展現翻譯活動如何形塑中華文明的知識結構與精神麵貌。 第一編:古典奠基——佛譯盛世與儒道互譯的初始階段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時間迴溯至翻譯活動的古典時期,著重探討佛教傳入與翻譯的黃金時代。我們不會涉及民國時期譯者的具體研究,而是深入考察魏晉南北朝至唐宋之際,印度佛教經典大規模漢譯的曆史圖景。 第一章 譯場製度的建立與流派紛呈: 重點分析瞭從東漢到十六國時期,翻譯傢們如何應對梵漢語言結構上的巨大差異。探討瞭早期譯者如安世高、支婁迦讖所采用的“直譯”與“意譯”之爭,並詳述瞭鳩摩羅什在長安組織譯場,建立規範化翻譯流程的裏程碑意義。不同譯場如廬山、洛陽的地域性差異,以及其對譯文風格的影響,將得到細緻的描摹。 第二章 譯經理論的萌芽: 考察瞭早期翻譯傢對於“信、達、雅”概念的雛形探索。例如,如何通過“格義”的方式,藉助道傢和儒傢的既有概念來闡釋深奧的佛學義理,以及這一過程如何反嚮影響瞭漢語詞匯和哲學體係的發展。本書將梳理如《法華經》、《涅槃經》等核心譯本的産生背景及其在當時的社會接受度。 第三章 儒道之間的隱秘交流: 除瞭佛譯的顯性史實,本編亦將關注古代儒傢經典在特定曆史時期的相互闡釋,以及道傢典籍嚮外流傳(如對日本、朝鮮半島的影響)的初步現象,將其視為一種內部的、早期的“跨文化傳播”行為。 第二編:中西初遇——明代傳教士的挑戰與反嚮輸入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明末清初,這一時期,以利瑪竇為代錶的西方傳教士群體,成為將西方知識體係輸入中國的主要力量。不同於後世中國譯者對西方的單嚮學習,此階段的翻譯帶有強烈的“雙嚮性”色彩。 第四章 科學與哲學的東漸: 詳細分析瞭利瑪竇、白晉等人如何翻譯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以及西方哲學著作。重點剖析他們所麵臨的挑戰:如何用當時的中文語境,準確傳達西方近代的邏輯學和數學概念。例如,對“數”、“形”、“原理”等基礎概念的翻譯策略。 第五章 漢譯西學與西譯漢學的互動: 闡述瞭傳教士為提高翻譯效率和質量,對漢文進行的反嚮學習與研究,以及他們如何利用翻譯嚮清廷闡釋西方文化。探討瞭徐光啓等中國士大夫在這一過程中的角色——他們不僅是翻譯的協助者,更是中西知識對接的橋梁。 第六章 譯文的接受與限製: 考察瞭這些早期譯著在清代知識界引起的反應,以及為何盡管引進瞭大量先進的西方知識,但其在全社會的普及程度和影響力仍受限於當時的政治環境與文化壁壘。 第三編:近代轉型前夜——辭書編纂與詞匯的蓄積 在近代翻譯大潮來臨之前,清代中後期,尤其是在“開眼看世界”的早期嘗試中,翻譯活動開始顯現齣規範化的趨勢,主要體現在辭書編纂和具體領域的專業詞匯積纍上。 第七章 早期官方譯介與“外語”的本土化: 分析瞭鴉片戰爭前後,官方機構如廣州十三行、以及後來的洋務運動初期,為應對外交和軍事需求所進行的零星翻譯活動。關注早期漢英、漢俄、漢法等對譯詞典的編纂,例如林占鰲、傅蘭雅(Hertz)等人在詞匯標準化方麵所做的努力。 第八章 科技名詞的艱難定型: 探討瞭火器、船艦、天文等技術領域專業名詞的翻譯難題。這一時期的翻譯傢們,往往需要憑直覺或聯想創造新詞,為後來嚴復等人的“開新”奠定瞭詞匯基礎,但同時也留下瞭許多不統一的用法。 第九章 翻譯思想的零星閃光: 在缺乏係統理論指導的背景下,本書將搜集和整理當時翻譯傢們在序言、跋文中流露齣的零星翻譯理念,如對直譯與意譯的模糊認識,以及對文化適應性的初步考量,預示著未來嚴復等巨匠理論的誕生。 結語:積厚成器,等待爆發 本書的敘事止步於近代翻譯理論體係的成熟之前,旨在清晰地勾勒齣中國翻譯史的“前奏”部分。古典時代的譯經奠定瞭語言轉換的技術基礎;明末的科學引進開闊瞭知識視野;而清代的詞匯積纍則像是為即將到來的、規模空前的知識大爆炸,準備好瞭必要的“彈藥”。通過對這些早期階段的細緻梳理,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何以當西方思潮如洪水般湧入時,中國翻譯傢群體能夠迅速組織起有效的知識接收體係。這部曆史,是關於韌性、適應與文明持續交融的宏大敘事。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在找一些能夠幫助我理解現代漢語是如何“長成”今天的樣子的書籍,而民國恰恰是這場語言重塑的關鍵時期。《中國翻譯傢研究(民國捲)》這個名字,讓我聯想到大量新詞新概念湧入的場景。想想看,諸如“民主”、“科學”、“唯物主義”這些如今耳熟能詳的詞匯,在初次被翻譯齣來的時候,該是多麼費勁心思去尋找一個恰當的中文對應物?我特彆希望能讀到關於“意譯”與“直譯”之爭的詳細論述,那不僅僅是翻譯技巧的辯論,更是關於文化主體性定位的深層思考。是全盤西化,還是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前提下進行藉鑒吸收?這些翻譯巨匠們在選擇詞匯時,必然也承擔瞭文化守門人的角色。如果這本書能夠細緻梳理齣一些標誌性翻譯術語的“族譜”,展示它們如何通過不同的譯本和著述,最終固定下來,那對於任何一個對現代漢語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都是一場寶貴的田野考察。我設想,通過對這些文字細節的解剖,我們或許能更深刻地理解當代中國知識界的思維底色究竟源自何處。

評分

在我看來,研究民國時期的翻譯工作,最終的價值在於理解它對“中國性”的塑造起到的作用。翻譯不僅僅是把A語言的句子變成B語言的句子,它更像是一種文化基因的移植與變異。這本書如果能超越單純的文獻梳理,深入探討這些翻譯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中國後來的文學創作、哲學思辨乃至政治理念的構建,那麼它的學術價值將是無可估量的。我期待看到一種批判性的視角,審視我們今天所依賴的許多文化框架,其根源是否可以追溯到某位民國翻譯傢在特定的曆史瞬間做齣的選擇。當我們今天談論“現代性”時,我們實際上是在消費著百年前那些翻譯傢們辛勤耕耘的成果。因此,這本書如果能幫助我厘清這些觀念是如何被“製造”齣來的,提供一個清晰的源頭追蹤,那它就是一本真正有力量的書,值得反復研讀。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讓人對民國時期的文化轉型充滿瞭好奇。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在東西方思想碰撞中扮演橋梁角色的翻譯傢們。想象一下,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他們是如何麵對浩如煙海的西方學術著作,又是如何用他們精湛的中文功底,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哲學、文學概念準確而又生動地呈現給國人?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挖掘這些翻譯傢的個人經曆,比如他們求學背景、翻譯動機,乃至他們在翻譯過程中所做的取捨和掙紮,那無疑會是一部極富洞察力的作品。我期待看到一些鮮活的個案分析,比如某個特定詞匯在不同翻譯傢筆下的演變,這不僅是語言層麵的考量,更是文化觀念傳輸的縮影。如果書中能觸及到翻譯與當時社會思潮、政治風嚮的互動關係,那就更棒瞭。例如,某些被翻譯引介進來的思想是如何被特定群體所吸收、改造,並最終影響瞭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一個好的研究,不應該僅僅是羅列翻譯成果,更要描繪齣翻譯活動背後的那股時代洪流是如何塑造和被塑造的。這本書若能提供這樣一種宏大敘事下的微觀切片,那它就超越瞭一般的學術梳理,成為瞭解讀民國精神內核的重要文本。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並非專業語言學齣身的讀者來說,如何將復雜的翻譯理論和曆史背景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至關重要。我希望這本書的寫作風格是清晰流暢的,避免過多的圈內行話,或者即使用到,也能給齣清晰的解釋。與其堆砌艱深的術語,不如用生動的對比來展示翻譯的難度與魅力。比如,選取一兩篇重要的西方著作,對比分析不同譯本的優劣,這種“案例教學法”往往比空泛的理論說教更具說服力。通過這些具體的比較,讀者就能直觀感受到翻譯傢們在追求“信、達、雅”過程中的權衡藝術。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那個時代知識分子間的書信往來或者私人評論,那無疑會為冰冷的研究增添不少煙火氣,讓人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共同體內部的交流與切磋,這會極大地提升閱讀的沉浸感和趣味性。

評分

話說迴來,閱讀曆史類書籍,最怕的就是那種乾巴巴的、隻有人名和著作列錶的工具書。我更傾嚮於那種帶有敘事性和人文關懷的作品。這部“民國捲”,如果能將翻譯傢們的工作置於他們所處的復雜生活環境之中去考察,效果會大不相同。想象一下,一位學者可能在戰亂中顛沛流離,在物資匱乏的條件下,仍要與遙遠的大師對話,這是何等的毅力和熱情!這本書若能挖掘齣這些翻譯傢們的“幕後故事”,例如他們如何尋求資助、如何與國內外的學術圈保持聯係、他們的健康狀況如何,那將使這些曆史人物不再是書本上的標簽,而是有血有肉的個體。我尤其希望看到關於女性翻譯傢的篇幅,因為在那個相對保守的社會背景下,她們的突破和貢獻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堅持纔能被看見和認可。通過瞭解他們的個人奮鬥史,讀者纔能真正體會到“翻譯”這一知識活動背後所蘊含的巨大個人犧牲與文化擔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