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东京近郊的山中,杂志记者池泽亮突然听见一座弃屋中传出电话铃声。在无数乱舞的萤火虫中,池泽亮拿起了电话听筒,一个女人的声音传来,要求他阻止附近的度假酒店开发工程。与此同时,开发工地突然出现大规模变形菌,工作人员也诡异失踪。
池泽亮邀请生物学家南方洋司同自己一起着手调查。他们很快发现,种种谜团都同当地流传的“萤女”传说密切相关。更恐怖的是,一场足以毁灭整个度假酒店的自然灾难正步步逼近……
作者简介
藤崎慎吾,日本新生代科幻小说作家,原名远藤慎一。
毕业于美国马里兰大学海洋与入海口环境科学专业,日本科幻作家俱乐部成员,宇宙作家俱乐部成员。
1999年,他凭长篇科幻小说《水晶沉默》一举成名,该书被早川书房评为1999年日本zuijia科幻作品,还被翻译成了英文。
他的短篇集《独自留下》被评为2006年日本科幻十佳作品。他出版的作品还有《鲸之王》《祈望》《远乃物语》《南与那国岛》等。
目录
第一章 森林
第二章 萤火虫
第三章 变形菌
第四章 湖
第五章 天狗
终章山神
尾声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萤女》:
第一章 森林
起初,池泽亮以为是虫子在呜叫。不过话说回来,这声音好像有些过于刺耳了,而且现在也不是虫鸣的季节。他把自己的帆布包放在已经有些腐坏的木头长椅上,用蒙咙的眼神向四周打望。
栎树、袍树还有枫树稀疏地伫立在这块类似足球场的空地四周,空地里面似乎也没有其他会动的东西。空气湿乎乎的,透过枝繁叶茂的树枝缝隙,池泽看见灰色的云朵低沉得仿佛要落雨一般。
这个季节往往都会给人这种感觉。
走在林间的小路上,池泽在心里这样嘀咕了好几次,试图打消自己的疑虑。但那种异样的感觉却总也挥之不去。越是嘀咕,越是强烈。总之,今天的森林和平时有些不一样。隐隐约约地总感觉有什么人在远远地窥探……
还有一点,就是先前那个声音。
也许是自己身体状况不太好的缘故吧。或许有些耳鸣?池泽将自己的头转了几下,发现脸朝向不同的地方,声音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这么说来也不像是耳鸣。
池泽挠了几下乱糟糟的头发,随即又摸了摸自己的脸。干燥的皮肤在掌心留下了切切实实的触感。他轻轻叹了口气,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走过去。卷曲的茶色落叶被踏碎之后,如同散落在黑色地面上的尸体。
在蜿蜒曲折的林间小道上彷徨了一阵之后,池泽渐渐锁定了目标方向。一栋废弃的小屋歪歪斜斜地立在十米开外的地方。声音似乎就是从那里面传出来的,听上去像是咳嗽声一般断断续续的电话铃声……不,应该就是电话铃声,没错!
在荒无人烟的森林中,微弱的电话铃声不遗余力地一遍又一遍地响着。对于已经完全习惯了电子铃声的人来说,这铃声听上去真是太古老了。除了古老之外,这铃声听上去还有些疲惫。
池泽走到弃屋门口朝里面张望。屋里弥漫着一股灰尘味儿。就着从脏兮兮的窗户透出来的淡淡灯光,可以看见已经坏掉的架子和柜台在黑暗中若隐若现。架子上散落着压瘪的锅和饭盒。柜台后面的墙壁上面贴着破破烂烂的纸,已经变色的纸面上依稀可以辨识出“帐篷租赁,每顶1500日元/晚”“柴,300日元/捆”这些字样。
那个粉红色的电话座机就摆放在柜台的一角,上面积满了灰尘,看上去跟一台灰色的电话似的。铃声持续响着,如同咳嗽一般。
弃屋的人口处结着一张悦目金蛛的大网。池泽佝偻着腰,从蛛网下面钻了过去,进入了弃屋。一股霉味儿扑面而来,令人忍不住作呕。
细得看不见的蛛网缠在池泽的脸上和脖子上,令他感到十分不爽。旁边的电话继续执拗地响着。
跨过地上散落的木板、空瓶子和空罐子,池泽来到电话前。他偷偷向听筒伸了伸手,突然又缩了回来,朝周围毫无意义地看了看,随即又将手向听筒伸了过去,用食指、中指和大拇指一把抓住听筒,拿了起来。
电话铃声消失了。
“喂?”池泽拿起电话问了一句,尽量不让自己的耳朵和嘴碰到听筒。
无人应答。微弱的噪声振动着他的耳膜。池泽有些踌躇地将听筒往耳边贴了贴。
仿佛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了树叶沙沙的声音,又像是海浪的声音:该不会是白噪声吧。伴随着这样的背景声,让人愈发觉得仿佛有人就站在电话座机的对面。
“喂?”池泽又问了一遍。
电话那头依旧是一片死寂。总觉得背后似乎有人在盯着看,池泽回了回头。然而,后面除了安在已经有些发黑的墙壁上的架子之外,什么都没有。随后他又感觉脖子上似乎停着谁的目光,于是朝另一个方向望过去。但依旧什么人也没有。除了柜台后面浅浅透出的暗淡和朦胧之外,什么都没有。
“喂——喂——”似乎是为了摆脱这种奇怪的感觉,池泽提高了嗓门。然而,弃屋里面有什么人在的感觉却愈发强烈起来。
有声音。从电话那端传来一阵轻微的动静,似乎是要将树叶的沙沙声平息。好像有人要讲话了,似乎是小孩或者女人。
……
《浮光》 第一章:尘埃落定 晨曦破开夜的浓稠,金色的光线如同最精密的探针,一寸寸地刺探着古老宅邸的每一处阴影。空气中弥漫着尘埃的味道,混合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檀香,那是时间留下的印记,沉淀在岁月无法触及的角落。 院子里,一株老梅独自伫立,遒劲的枝干在寒风中舒展,仿佛饱含着无尽的故事。梅花早已凋零,只留下光秃秃的枝桠,却依然挺立,散发着一股傲骨。梅树下,一块青石板上,刻着模糊的字迹,依稀可见“静心”二字,如今已被苔藓半掩。 宅邸的正厅,光线透过雕花的窗棂,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一张古朴的太师椅静默地摆放在中央,椅子的扶手上,残留着一丝温润的光泽,仿佛刚刚有人坐过。墙上悬挂着一幅水墨山水,山峦叠嶂,云雾缭绕,意境悠远。画卷的角落,题着“云水禅心”四个苍劲的大字。 厅堂的另一侧,是一架古筝,琴弦蒙尘,却依稀能感受到其曾经的灵动。筝盒里,一本泛黄的乐谱静静地躺着,封面上的花纹已模糊不清。这乐谱,曾伴随着无数个寂静的夜晚,奏响了或低沉或激昂的旋律,如今,只剩下寂寞的沉默。 角落里,一盏古铜油灯,灯芯已燃尽,灯座上凝结着暗沉的油垢。它曾是黑暗中唯一的慰藉,温暖了无数个寒冷的夜晚,也映照过无数张或悲伤或欣慰的脸庞。 桌上,一个精致的紫砂壶,壶盖未合,壶嘴滴着最后几滴水珠,如同垂死的叹息。壶边,散落着几片早已干枯的茶叶,曾经的馥郁已随风而逝。茶杯里,残留着早已冷却的茶水,在杯壁上留下淡淡的痕迹,仿佛是最后的告别。 书房,更加静谧。一张宽大的书桌,上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古籍、线装本、甚至是泛黄的杂志,它们层层叠叠,形成一座知识的堡垒。书页间,夹杂着一些落叶、枯花,是过去某个瞬间的定格。 书桌的一角,一个古老的墨盒,墨迹早已干涸,只留下黑色的痕迹。旁边,一支饱蘸墨汁的毛笔,笔尖早已干枯,却依然挺立,仿佛等待着下一次的书写,或者,永远不会再有机会。 一扇紧闭的窗户,窗外是模糊的风景,被一层薄薄的灰尘笼罩。那模糊的风景,是世界,是远方,是被遗忘的过去,是被期盼的未来。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寂寥,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这里,曾是热闹的场所,有过欢声笑语,有过争执辩论,有过爱恨情仇。如今,一切归于沉寂,只剩下沉默的物件,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落寞。 这一切,都仿佛是凝固的时间,是尘埃落定后的静止。曾经鲜活的生命,曾经激荡的情感,都化作了这宅邸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等待着,或者,只是默默地存在着,不被打扰,不被提起。 第二章:流光溢彩 时光如水,无声无息地流淌,却在万物身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宅邸外的世界,早已是另一番景象。 天空湛蓝如洗,几朵白云悠闲地飘荡,如同自由的灵魂。城市的喧嚣,远在天边,却又无处不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群熙攘,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街角,一家新开的咖啡馆,香气四溢,吸引着来往的行人。玻璃橱窗里,精致的甜点和诱人的饮品,是现代生活的小确幸。人们三三两两地坐着,低语交谈,脸上洋溢着轻松愉快的笑容。 公园里,孩童们追逐嬉戏,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老人们坐在长椅上,沐浴着阳光,脸上带着宁静的满足。偶尔,会有年轻的恋人携手走过,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科技的光芒,照亮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智能手机,连接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高速列车,缩短了空间的距离;先进的医疗技术,守护着生命的健康。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触手可及,创意层出不穷。 互联网上,信息如同潮水般涌动。新闻、娱乐、知识、观点,应有尽有。人们在虚拟的世界里交流,分享,碰撞。新的文化思潮,新的生活方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 时尚的潮流,不断更迭。服装、发型、妆容,都在诉说着当下的流行。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展现着个性和品味。 艺术也在不断地突破界限。抽象的画作,前卫的雕塑,实验性的音乐,都在挑战着人们的认知。电影、戏剧,用光影和声音,讲述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喜怒哀乐。 年轻一代,拥有着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自由的精神。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创造,他们是未来的希望,是时代的引领者。 然而,在这流光溢彩的世界背后,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压力与焦虑。快节奏的生活,无处不在的竞争,让一些人感到疲惫与迷茫。信息的过载,让一些人难以辨别真伪。 但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依旧在向前奔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新的希望在萌芽,新的梦想在升腾。每一个个体,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 第三章:潮起潮落 宅邸的记忆,早已被世界的潮流所淹没。曾经的宁静,如今已被喧嚣取代。 那些曾经的物件,依然静默地待在原地,然而,它们的存在,早已不再是故事的中心。它们的周围,充斥着新的物件,新的声音,新的气息。 书桌上,除了古籍,还摆放着一部崭新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闪烁着复杂的代码。一本时尚杂志,封面是当红明星,页眉印着“年度趋势”。旁边的马克杯,印着有趣的图案,里面装着半杯冷却的咖啡。 太师椅旁,多了一张柔软的沙发,上面随意地搭着一条色彩鲜艳的毛毯。地面上,摆放着一双设计感十足的运动鞋,鞋带随意地散开。 古筝上,多了一个精美的电子琴,琴弦上已经不再是尘埃,而是明亮的颜色。乐谱也变成了电子屏幕上的乐谱,闪烁着跳动的音符。 油灯早已被一盏流线型的台灯取代,散发着柔和却明亮的光线。 窗户被擦拭得一尘不染,窗外是清晰可见的街景。高楼大厦,霓虹闪烁,与宅邸的古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淡淡的香水味,以及电子产品特有的气息。 曾经的寂寥,被一种新的“忙碌”所取代。人们不再是静静地坐着,而是忙碌地刷着手机,回复着信息,或者,在电脑前敲击着键盘。 孩子们的笑声,从远处传来,不同于以往的清脆,而是夹杂着电子游戏的音效。 然而,在这一切的喧嚣与革新之中,宅邸的灵魂,似乎并没有完全消失。 偶尔,当夜深人静,当城市的喧嚣渐渐沉寂,当最后一盏灯光熄灭,那古老的物件,仿佛又会重新焕发出微弱的光芒。 那梅树,依然在寒风中挺立,它的傲骨,从未被改变。 那青石板上的字迹,虽然模糊,却依然在那儿,静静地诉说着“静心”的意义。 那水墨山水,依然意境悠远,仿佛在提醒着人们,在纷扰的世界里,寻找内心的平静。 “云水禅心”,这四个字,在寂静的夜晚,仿佛又有了更深沉的含义。 宅邸,成为了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的节点。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它并非被遗忘,而是以一种更加沉静的方式,存在着。 那些流光溢彩的世界,那些潮起潮落的时代,最终都会汇聚于此,与古老的灵魂,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更加复杂而动人的画卷。 第四章:回响 岁月流转,万物生长。 那棵老梅,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寒冬,又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春天。它的枝干愈发苍劲,它的生命力,从未曾衰竭。春天来临时,它会再次绽放,用最纯粹的美丽,对抗着世界的浮华。 梅花凋零后,依然会有新的花苞在枝头酝酿。那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一种对生命的坚守。 院子里的青石板,依旧承载着“静心”二字。只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会停下脚步,抚摸着那模糊的字迹,试图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寻一丝宁静的慰藉。 宅邸的正厅,光线依旧透过雕花的窗棂,只是,那些斑驳的光影,不再仅仅是历史的定格,也映照着来来往往的人们。有些人,会驻足欣赏那幅水墨山水,感受那“云水禅心”的意境;有些人,只是匆匆一瞥,便继续走向下一个目的地。 古筝,虽然已蒙尘,但偶尔,会有手指轻轻拂过琴弦,发出低沉而悠远的音符。那音符,如同往事的低语,在寂静的厅堂中回荡。 油灯,早已被遗忘在角落,但它的存在,仿佛在提醒着,曾经的简朴与温暖。 书房的书籍,依旧堆叠着,只是,有些古籍,已经开始被电子阅读器所取代。然而,翻阅纸质书籍的那种触感,那种墨香,却是一种无法被替代的体验。 墨盒里的墨迹早已干涸,毛笔也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锋芒,但它们的故事,却依然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 那扇紧闭的窗户,如今,已经被打开。窗外的世界,更加清晰,更加立体。人们可以通过这扇窗,看见更远方的风景,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宅邸,不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它变成了一种象征,一种精神的寄托。那些曾经的故事,那些曾经的情感,并没有消失,而是以一种更加抽象的方式,融入到每一个物件,每一个角落。 它们成为了一种“回响”,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被不同的人所感知。 有人在这里找寻失落的宁静,有人在这里感悟历史的厚重,有人在这里思考生命的意义。 这回响,不是喧嚣的呐喊,而是低沉的诉说;不是张扬的展示,而是内敛的渗透。 它们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捕捉。它们存在于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存在于每一次心灵的触动。 宅邸,以它独有的方式,存在着,诉说着,回响着。它的故事,还在继续,它的精神,还在传递。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