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东部地区新生代地质构造》分正文和附录两部分。
《中国东部地区新生代地质构造》正文部分收录的文章大部分是我们为第1作者的,同时也选择了一些其他研究者与我们合作的文章。由于我们研究的内容较广,涉及多个领域,选编时也考虑到文章内容的代表性和学术价值。正文按研究内容分七部分,即新构造运动与新构造、断裂带的活动特征、新生构造带、新生代盆地构造、构造应力场、地震构造、活动构造年代学研究及应用。各部分文章排列基本以发表时间先后为序。文集附录部分包括我们全部论文、著作和专题研究报告等的目录,以及少量不同时期生活工作中的照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新构造运动与新构造
安宁河断裂带新构造运动的初步研究
根据周围山地第四纪地貌特征估计渤海第四纪构造活动幕的发生时间
渤海地区新构造格局
有关我国新构造运动起始时间的探讨
东海地区新构造运动研究
第二部分 断裂带的活动特征
一、郯庐断裂带
郯庐带中段第四纪断裂活动特征与地震地质条件述评
华北断块区东南部及邻区断块构造特征的初步探讨
郯庐断裂的构造特征
营口一潍坊断裂带新生代活动的特征
营口一潍坊断裂带的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
二、红河断裂带
滇西北洱源、三营盆地的基本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
红河断裂弥渡一大马街区段的几何结构及其活动性研究
滇西北伸展构造区的构造特点及其动力学研究
红河断裂带者龙一东峨段细结构特征
云南红河断裂带大水塘一南沙段第四纪断错水系初步研究
中越边境段红河断裂带活动形迹概述
红河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
三、其他断裂带:
北京八宝山断裂和黄庄-高丽营断裂构造活动性的初步分析
华北沧东断裂的构造特征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构造特征
太行山山前中-新生代伸展拆离构造和年代学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地震构造特征的初步探讨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分段特征
张家口-渤海地震构造带的地壳形变研究
四会一吴川断裂南段近期活动性研究
台湾海峡两岸横向构造的对比研究
关于南海北部滨海断裂带的研究
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的初步研究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地表位移场的模拟——映秀-北川断裂逆冲兼右旋走滑错动形成的
地表位移场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库赛湖段破裂行为及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第三部分 新生构造带
唐山-河间-磁县新生地震构造带
华北东南部介休-新乡-溧阳北西向新生地震构造带
我国华北和西南地区两条新生地震构造带的初步研究
华北地区新生地震构造带和区域地震构造格局的初步研究
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北西向断裂带的初步探讨
渤海东南部北东向黄河口-庙西北新生断裂带的存在
新生地震构造带的研究——地震地质研究新开拓的一项工作
第四部分 新生代盆地构造
华北平原新生代裂谷盆地的演化及运动学特征
北京坳陷构造活动性分析
河北平原盆地裂陷活动中心迁移的特点及与地震活动和深部构造的关系
区域伸展体制下盆一山构造耦合关系的探讨——以渤海湾盆地和太行山为例
渤海湾盆地的一些重要构造特征
渤海海域第四系发育概况
渤海中部渐新世以来强烈深陷的区域构造条件
渤海盆地及邻区现今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江汉一洞庭盆地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的初步分析
关于我国东部大陆北西西向华北一东海新生代裂陷盆地系的雏议
塔里木盆地轮南潜山构造特征
中国新生代伸展构造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第五部分 构造应力场
西南地区四川运动以来构造应力场的初步研究
张强凹陷及邻区的构造应力分析
辽河油田大民屯凹陷井壁崩落法地应力测量
渤海盆地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强震活动
中国东部海域及其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
第六部分 地震构造
和林格尔地震地震地质特征的初步分析
1976年龙陵地震地震地质特征的探讨
四川理塘强震区的地震地质特征
中国大陆地区浅源地震的构造分类研究
1966年邢台7.2级地震的构造背景和发震构造
三河一平谷8级地震区的构造背景与大震重复性研究
地震破裂特征
华北平原裂陷盆地区多震层的一个重要的构造特征
地震破裂过程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的模拟
东南沿海地带近期地震活动性的分析
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区地质构造和发震构造的初步研究
1949年新疆库车71/4级地震的地震构造条件
华北地区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8.7级大地震构造背景的初步分析
邢台、渤海、海城和唐山大地震震中区现今应变场的基本特征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沿龙门山断裂带新生的地壳深部断裂
华北渤海湾盆地区大震发震构造的基本特征
第七部分 热释光年代学及其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四川二滩工区方解石脉的热释光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沂沭断裂带断层泥中K-Ar、FT和TL体系年代学含义的初步研究
热释光断代技术测定断裂活动时代可能性的研究
大理地区某些古陶片的热释光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摩擦滑动对石英和方解石热释光性质的影响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祁连山北缘地区晚第四纪地层的热释光测年
断层物质测年的热释光研究
延怀-涿鹿盆地北缘正断裂系崩积物的热释光(TL)测年及断裂作用事件雏议
东柳河屯探槽沉积物的热释光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五大连池火山群最新喷发时间的热释光(TL)年代学证据
长白山天池火山近代喷发物的热释光(TL)年代学初步研究
延怀盆地及毗邻地区主要河流低阶地地貌面的年代学研究
滇东、滇西地区主要河流低阶地地貌面的年代学研究
用钻孔地层剖面记录恢复古地震序列:河北夏垫断裂古地震研究
延怀盆地晚更新世中晚期湖泊发育与气候变化
近代喷发火山岩热释光测年研究
阿尔金断裂沿线阶地黄土堆积的TL年代与古气候变迁的关系
附录一 计凤桔论文、著作和研究报告等目录
附录二 徐杰论文、著作和研究报告等目录
前言/序言
我们1967年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地质所工作至今巳近50年。由于在校学的是“大地构造”专业,基本学完地质系的全部课程,所以工作起来如“万金油”,对涉及到各种不同学科的工作有些虽是一知半解,但都可掺和,加之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因此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
徐杰主要从事地质构造、新构造、地震构造和工程地震及石油地质等方面的工作。1971年为开展全国地震烈度区划,中央地办(国家地震局前身)组织成都和昆明地震大队(有关省地震局的前身)等七个单位的30多名科技人员成立了西南地震烈度工作队,以西昌一渡口地区为试验场,会战研究地震烈度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地质所组建了实力雄厚的“西昌班”,由虢顺民和徐杰带队参战。后来所领导还确定徐杰参加烈度队的领导工作。1973年徐杰在业务研讨会上首先提出“甘孜一楚雄断块区”(川滇块体)向东南运动的新看法。在三年地震烈度会战研究的后期,大家举荐徐杰主持总结报告的编写工作,经过3个多月的日夜奋斗,最终推出送审的地震烈度区划综合研究报告。会战期间,徐杰还负责完成了二滩水电站等工程区最初的地震基本烈度鉴定工作。
1976年4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发生6.3级地震,地质所立即组织有关人员由徐杰带队奔赴震区。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确定徐杰负责地震宏观烈度调查并兼顾地质考察工作。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收集到丰富的实际资料,受到指挥部的好评。此外,徐杰还参加了1971年四川马边6.1级、1973年四川炉霍7.9级及1976年云南龙陵7.3级和7.4级等地震现场的调查工作;并且考察过甘肃海原(8.6级)、四川理塘(7.25级)和新疆富蕴(8级)等10多个历史上的大震区。
1978年“文革”结束后首次启动职称评定,徐杰被作为年轻人的代表之一提为助理研究员。同年考上马宗晋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宗晋老师认为,地质科学与医学一样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和经验科学,高明的医生往往掌握许多病案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样,要做一个有为的地震地质工作者,需要了解足够多的震例,所以决定硕士论文是对中国大陆地区浅源强震进行构造分类研究。徐杰以宗晋老师提出的震源断裂的性质和组合关系作为主要分类依据,将60多次6级以上地震分成单断平错等五种类型,并从前兆现象、烈度分布、地震序列、地震破裂带特性和震源体形态等方面总结归纳出各类地震的表现特征。“比较分析”是地震地质研究中普遍运用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所以硕士论文为此后地震地质工作提供了进行各种对比分析研究的实例,真正获益匪浅。
1982年徐杰考上马杏垣院士和马宗晋教授的博士研究生。马杏垣先生基于岩石圈研究,把新生代裂陷盆地作为探索地壳构造、地壳运动及其动力学特征的重要“窗口”,因此他选定博士论文是研究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伸展构造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其研究内容远超出博士论文所承载的范围,难度很大。徐杰在充分收集和系统整理盆地构造、地震地质等资料及前人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现代伸展构造理论,努力运用马杏垣教授提出的解析构造学的原则和方法,按照完整构造解析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的逻辑步骤,较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渤海湾盆地伸展构造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分析深部结构构造,探讨裂陷盆地形成的机制和动力学过程;然后还以邢台7.2级等几次大震为例深入剖析地震活动与伸展构造的关系,取得了一系列全新的认识。其中有关盆地构造研究,成为一些石油地质工作者研究该盆地的参考范例;关于地震与盆地构造的关系,发现大震的发震构造不是以往大家认为的古近纪形成的断陷盆地(地堑),而是盆地下边新发育的高角度平移断裂。颠覆发震构造的传统认识,引起很大反响,大家不同意,马先生也不认可,以至因个别专家强烈反对而一度被去消博士论文答辩资格。后来方仲景等(1988)、王椿镛等(1994)探测和研究的结果证实了这一认识。发展构造认识的突破,为盆地所在地区地震构造研究指出了不能局限于地面地质和地壳浅层、必须开展深部探测和深浅构造关系研究的新方向,同时提出发震构造具有新生性。“深浅构造关系”成了上世纪90年代地震地质研究的热点。此外,还提出新生地震构造带的概念,揭示出如唐山一河间一磁县、腾冲一耿马一澜沧等多条新生地震构造带。丁国瑜院土(1998)给以热情的支持和鼓励,并强调指出:“能成为新生的地震构造带的都是地震活跃而强烈的地带,研究它除了理论方面,还有其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张裕明研究员认为,新生地震构造带的提出和研究是对地震地质工作的一个贡献。通过盆地构造研究,使工作方向往石油地质领域扩展成为可能,所以在马宗晋院士等的引领下,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及辽河、塔里木等多个油田合作,共参加和承担了10多个石油地质研究项目,为含油气盆地的构造解析和油田勘探开发研究,提供了有重要参考意义的工作路线和研究成果,得到有关石油单位的重视和好评。
中国东部地区新生代地质构造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