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凱恩斯到皮凱蒂:20世紀的經濟學巨變

從凱恩斯到皮凱蒂:20世紀的經濟學巨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彼得·德·哈恩 著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凱恩斯
  • 皮凱蒂
  • 20世紀經濟史
  • 經濟思想史
  • 經濟學流派
  • 財富與收入分配
  • 宏觀經濟學
  • 經濟學著作
  • 社會經濟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華齣版社
ISBN:978751663496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1354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40
字數:31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自由憲章》《資本主義與自由》《21世紀資本論》等10多部經濟學名著乾貨速讀

寫作優雅簡潔,清晰有序,論述公平,錶達透徹,讀來令人愉悅


內容簡介

本書總結瞭20世紀的經濟思想發展曆程。從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大作《和平的經濟後果》(1919)開始,到托馬斯·皮凱蒂的國際暢銷書《21世紀資本論》(2014)結束,作者解釋瞭哪些重大的政治和經濟事件改變瞭經濟學傢的思考方式,以及他們給經濟學帶來瞭怎樣的革命性觀念。

本書包含瞭凱恩斯、熊彼特、加爾布雷思、哈耶剋、弗裏德曼、赫希曼、諾斯、皮凱蒂等人的生平小傳,重點講述瞭他們的非凡人生、趣聞軼事、卓越著作,展現瞭他們經常針鋒相對的思想見解。本書對《和平的經濟後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豐裕社會》《自由憲章》《資本主義與自由》《21世紀資本論》等經濟學名著做瞭精彩的縮編概述,精確再現這些著作的革命性觀點和論證。

本書語言簡練,可讀性、趣味性強,對於經濟學的研究者和學習者,以及想要瞭解20世紀經濟學發展及其原因的普通讀者,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好書。


作者簡介

彼得·德·哈恩(Peter de Haan),發展經濟學傢,美國華盛頓特區全球發展中心訪問學者,專門從事經濟史以及經濟發展研究,曾在亞洲、拉丁美洲、非洲和東歐的很多國傢工作和從事發展問題研究,著有《發展迴眸:常識的經濟學》(Development in Hindsight: The Economics of Common Sense)。


目錄

目 錄

CONTENTS

前言 / 1

第一章 百年政治經濟發展(1914-2014) / 1

概況 / 1

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這是個問題 / 8

豐裕時代/ 12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迴歸 / 13

資本主義高歌猛進 / 17

大衰退 / 20

挑戰 / 31

第二章 世界大戰和大蕭條 / 33

引言 / 33

人物小傳: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1946) / 34

《和平的經濟後果》 / 51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 61

第三章 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這是個問題 / 91

引言 / 91

人物小傳: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883-1950) / 92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 / 100

人物小傳:卡爾·波蘭尼(1886-1964) / 131

《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 / 136

第四章 豐裕社會 / 145

引言 / 145

人物小傳: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思(1908-2006) / 146

《豐裕社會》 / 153

人物小傳:提勃爾·西托夫斯基(1910-2002) / 170

《無快樂的經濟:人類獲得滿足的心理學》 / 175

等。。。。。。。。。。。。。。。。。。。

精彩書摘

前言

前段時間我看到瞭美國社會學傢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的訃告。訃告提到,他有兩本書入選“《泰晤士報文學副刊》二戰以來最具影響力的一百本書”名錄。為瞭滿足我的好奇心,我比較瞭自己閱讀的經濟學書單和《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所列的書單。令我高興的是,我發現我的書單中大部分書也都在那個書單上。然而,兩者還是有所不同的。部分原因是《泰晤士報文學副刊》的書單隻收集到20世紀90年代,而我的書單一直收到2014年。當然,製定書單的標準和我的並不一樣。我的第一個標準是,入選的書應當最能夠反映自20世紀前半葉以來,那些動蕩的政治經濟曆程。第二個標準是所選的書應當思考主流經濟學理論的興衰起伏(尤其是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理論方麵),考量這些理論如何影響瞭公眾意見和政治決策。第三個標準是這些書應當解釋經濟興衰之因。

為瞭增強我的書單的時序性,我將它們分為7個不同的階段,選擇瞭在特定時間,在政治、經濟和知識方麵具有“時代精神”的典型書目。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寫的兩本書代錶瞭第一階段,也就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初到大蕭條結束。《和平的經濟後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Peace,1919)基本上預測瞭《凡爾賽和約》(Treaty of Versailles)的悲劇後果;另一本書《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1936)引發瞭凱恩斯革命。

我的第二階段橫跨瞭20世紀40年代。經濟學傢如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和卡爾·波蘭尼(Karl Polanyi)研究相對於資本主義而言,社會主義是否並不是更好的選擇這個問題。畢竟,在“鍍金時代”戛然而止時,資本主義並沒有能在經濟生活上有所改善。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1942)一書中,熊彼特探討瞭社會主義是否能夠超越資本主義的問題。他總結說社會主義確實能夠超越。卡爾·波蘭尼的《大轉型》(The Great Transformation,1944)一書認為,自我調節的市場要求社會服從於市場。這意味著經濟不是鑲嵌於社會關係中,而是社會的管理要服從於市場。如果不加以管控,就會導緻極端的後果,這從整個經濟體無盡的,甚至有時候非常極端的繁榮蕭條史上可見一斑。

我說的第三階段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是個富裕的時代,首先是工業國享受到富足的果實。被壓抑的需求得以釋放、戰後重建,以及凱恩斯主義的政策都促進瞭經濟的強勁增長、充分就業的實現、全民收入的提升。社會保障成為這個富裕時代的基石。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在他的《豐裕社會》(The Affluent Society,1958)一書中集中論述瞭這個時代。提勃爾·西托夫斯基(Tibor Scitovsky)也在他的《無快樂的經濟》(The Joyless Economy,1976)一書中聚焦瞭睏擾這個富裕時代的各種問題。但是,這段戰後的“黃金時代”並沒有持續很久。



《經濟思想的漫遊:從古典理論到行為革命》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討西方主流經濟學思想演變曆程的專著。它並非對某一特定曆史時期的全麵描繪,而是通過對不同經濟學流派核心理念的剖析,勾勒齣一幅跨越數個世紀的知識圖景。全書結構嚴謹,論述細緻,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現代經濟學復雜性的堅實基礎。 第一部分:古典主義的奠基與光輝 開篇部分,我們將目光投嚮瞭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的古典經濟學思潮。這部分詳細闡述瞭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看不見的手”如何從道德哲學層麵上升為指導市場運作的理性基石。我們不僅考察瞭《國富論》中的勞動價值論和絕對優勢理論,更著重分析瞭斯密對分工在提升生産效率中關鍵作用的洞察。 緊接著,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的貢獻被置於核心位置。本書細緻地梳理瞭其比較優勢理論的邏輯推導,解釋瞭這一理論如何成為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理論支柱。我們還將探討李嘉圖關於地租的解釋,以及他如何運用演繹推理構建起一個看似自洽的經濟模型體係。 隨後,作者轉嚮瞭托馬斯·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關於人口增長與資源約束的悲觀論斷,以及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政治經濟學原理》中所做的集大成工作。穆勒試圖調和古典自由主義與社會改良之間的張力,其對分配與交換的區分,為後世的經濟學劃分留下瞭深刻印記。古典時期的方法論——對靜態均衡的偏好和對自由市場機製的堅定信念——構成瞭本書分析後續流派演變的基礎參照係。 第二部分:邊際革命與新古典主義的崛起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19世紀70年代發生的“邊際革命”,這是經濟學史上的一次範式轉移。我們詳細考察瞭威廉·斯坦利·傑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和裏昂·瓦爾拉斯(Léon Walras)各自獨立的貢獻。本書著重區分瞭他們對“邊際效用”概念的闡釋,揭示瞭經濟學分析如何從宏觀的、基於生産成本的價值理論,轉嚮微觀的、基於消費者偏好的主觀價值理論。 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論”被視為新古典主義數學化和體係化的巔峰。本章節花費大量篇幅,解釋瞭在給定假設下,多個市場如何通過價格機製同時達到均衡的復雜邏輯。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的工作被視為集大成者。我們分析瞭馬歇爾如何成功地將邊際分析與古典供給分析相結閤,創造瞭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需求與供給麯綫”框架。本書深入探討瞭馬歇爾在分析“短期”與“長期”時所采用的“其他條件不變”(ceteris paribus)的假設,以及他對“代錶性企業”概念的引入,這些都是新古典經濟學工具箱的核心組成部分。 第三部分:製度、曆史與異端思潮的挑戰 在主流理論不斷強化的同時,一係列對純粹形式主義和缺乏曆史深度的批判聲音也應運而生。本書的第三部分專門探討瞭這些“異端”或“非主流”的經濟學流派。 首先,我們將考察“曆史學派”(特彆是德國曆史學派)對普適性經濟法則的質疑。他們強調經濟現象必須置於特定的曆史、文化和製度背景下進行研究,反對新古典主義的抽象化傾嚮。 接著,我們將討論製度經濟學的先驅,如托爾斯坦·凡勃倫(Thorstein Veblen)和約翰·康芒斯(John R. Commons)。本書重點分析瞭凡勃倫的“炫耀性消費”理論,以及他對製度如何塑造經濟行為的深刻洞察。這一部分旨在說明,經濟學分析若脫離瞭社會結構和權力關係,其解釋力將是有限的。 此外,我們還會簡要提及馬剋思主義經濟學中對資本積纍、剩餘價值和階級衝突的分析,將其置於西方經濟思想史的脈絡中進行對照考察,以凸顯不同思想體係對“經濟人”假設的不同處理方式。 第四部分:宏觀經濟學的誕生與凱恩斯革命的衝擊 本書的第四部分將重點轉嚮宏觀經濟學領域的重大轉摺。我們將詳細考察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背景下,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如何對古典和新古典的“充分就業”假設發起挑戰。 凱恩斯對有效需求不足的強調,以及“流動性偏好”理論,徹底改變瞭政策製定者對經濟波動的認知。本書將深入解析《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核心邏輯,包括乘數效應的機製,以及政府乾預(財政政策)在穩定短期經濟波動中的理論基礎。凱恩斯革命的核心在於,它為政府積極乾預經濟提供瞭強有力的理論支撐,標誌著經濟學從靜態分析嚮動態政策指導的重大轉嚮。 第五部分:戰後經濟學的分流與新古典宏觀的迴歸 在凱恩斯主義確立主導地位後,經濟學界並未停止內部分化。本書的最後部分將探討戰後經濟學的發展軌跡。 我們將分析新古典主義如何通過米爾頓·弗裏德曼(Milton Friedman)的貨幣主義復興,對凱恩斯主義的過度財政乾預提齣挑戰,強調貨幣政策的重要性以及理性預期的概念。 同時,本書也會涉及對凱恩斯主義內部的細緻劃分,例如對新凱恩斯學派的探討,後者試圖將價格粘性、信息不對稱等微觀基礎引入到宏觀模型中,以修補傳統凱恩斯模型的結構性缺陷。 總結 《經濟思想的漫遊》旨在通過對這些關鍵節點和理論交鋒的梳理,嚮讀者展示經濟學並非一套固定不變的教條,而是一門不斷自我修正、充滿內部辯論的動態學科。它揭示瞭理論如何應對現實世界的挑戰,以及不同思想流派之間持久的張力與相互影響。本書的敘述風格力求保持學術的嚴謹性,但行文流暢,旨在讓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經濟學思想演進的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想象一下,我們穿越時光,站在20世紀經濟學思想變革的十字路口。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嚮導,帶領我們一一拜訪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經濟認知的思想巨匠。從凱恩斯的宏觀調控理論,到他如何試圖熨平經濟周期的波動,再到新古典經濟學如何試圖迴歸市場自發的力量,以及自由市場理論在不同曆史時期扮演的角色。這本書似乎不隻是簡單地羅列理論,更是試圖勾勒齣一幅思想演變的地圖,展示不同學派之間如何相互呼應、相互批判,以及這些思想的碰撞如何最終形成瞭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經濟學版圖。它可能還會觸及一些我們不常在主流經濟討論中聽到的名字,但他們的貢獻同樣不可忽視,例如那些為福利國傢辯護的學者,或是那些對市場失靈提齣警示的評論傢。讀這本書,不僅僅是為瞭增長知識,更是為瞭理解經濟學是如何在不斷演進中,試圖解釋和改善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認識世界經濟運行的框架,一種對不同經濟思潮的辨析能力。

評分

這是一次對經濟學思想的深度挖掘,不迴避其復雜性,也不迴避其爭議性。皮凱蒂,這個名字在近些年以其對財富不平等問題的尖銳分析而迅速崛起,他的《21世紀資本論》引發瞭全球範圍內的廣泛討論,甚至可以說是對現有經濟學範式的一次挑戰。這本書似乎將我們帶入這場關於資本、財富與不平等的現代辯論中,去理解皮凱蒂如何運用長期的曆史數據來揭示資本迴報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的持續性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如何驅動著財富的代際積纍和不平等的加劇。讀這本書,可能需要一定的經濟學基礎,但其傳遞齣的信息卻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次對社會公平與經濟結構深刻反思的起點。它迫使我們去審視我們所處的經濟體係的內在邏輯,去思考那些被忽視的結構性問題,並嘗試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案。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嚴謹的研究方法和大膽的結論,它鼓勵我們跳齣日常的經濟新聞,去理解那些更深層次、更具曆史維度的問題,並促使我們對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嚮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評分

這是一次對經濟學理論如何在現實世界中落地生根的深刻審視。凱恩斯主義在實踐中的應用,無論是“新政”還是戰後歐洲的福利國傢建設,都留下瞭深刻的印記,也引發瞭諸多爭議。這本書似乎試圖去梳理這些實踐的得失,去理解這些政策是如何在特定曆史時期發揮作用,又在何時麵臨挑戰。它可能還會探討,當經濟環境發生變化時,這些曾經輝煌的理論是否需要修正,抑或被新的理論所取代。從宏觀調控的思路,到貨幣政策的演變,再到財政政策的反復權衡,這本書仿佛在提醒我們,經濟學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在不斷應對現實挑戰中尋求最優解的動態過程。它可能還會觸及一些我們熟悉但未必深入理解的經濟事件,比如1970年代的滯脹,或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並嘗試從理論的角度去解讀這些事件的發生機製。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分析,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經濟學理論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其解釋和指導現實經濟活動的能力上。

評分

在理解當今世界經濟格局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發現許多問題錯綜復雜,難以把握。這本書仿佛提供瞭一把鑰匙,讓我們得以深入探究那些決定性的曆史時刻和思想轉摺點,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經濟現實。從凱恩斯對古典經濟學的顛覆性挑戰,到他之後一係列經濟思想的演進,再到像皮凱蒂這樣試圖用新的視角審視資本主義長期運行規律的學者,這本書似乎勾勒齣瞭一條思想的軌跡。它不迴避學術上的爭議,也不迴避理論在實踐中遇到的睏難,而是以一種開放的態度,帶領我們去理解經濟學是如何在不斷探索中前行。讀這本書,可能會讓我們對一些耳熟能詳的經濟術語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可能讓我們認識到,經濟學並非孤立的學科,而是與曆史、社會、政治緊密相連。它似乎在告訴我們,理解經濟學的過去,是更好地理解和塑造經濟未來的關鍵。它提供的,是一種深度和廣度兼具的視角,幫助我們撥開迷霧,更清晰地認識經濟世界的運行規律。

評分

一本宏大的敘事,如同在時代的洪流中航行,從一個思想的燈塔駛嚮另一個。凱恩斯,那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一個時代的經濟學革命,他的“動物精神”與“有效需求”不僅改變瞭政策製定者的思維,也重塑瞭我們理解經濟周期和衰退的方式。這本書仿佛是一次對這位經濟學巨匠思想的一次深入解剖,不僅僅是羅列他的理論,更是去探究這些理論是如何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孕育而生,又如何深刻地影響瞭資本主義世界的走嚮。讀這本書,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經濟學傢們激烈的辯論,感受到他們在麵對大蕭條時的焦慮與求索。它不僅僅是關於理論,更是關於思想的力量,關於如何在實踐中應用洞見,以及這些洞見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處的世界。從凱恩斯齣發,沿著這條思想的長河溯遊而上,去理解那些定義瞭20世紀經濟學格局的根本性問題,去感受那些試圖解釋資本主義復雜性的智慧火花,這將是一次既有挑戰又充滿啓發的閱讀體驗。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思想激蕩的年代,去理解那些塑造瞭我們現代經濟秩序的奠基性理論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的。

評分

在京東買書很方便,正版圖書,性價比高!以後還會再買的~

評分

價廉物美,非常滿意。

評分

價廉物美,非常滿意。

評分

書本不錯 就是意外的不知道為啥書脊很粗野

評分

包裝精美大氣,送貨服務態度好

評分

總結得很好!

評分

在京東買書很方便,正版圖書,性價比高!以後還會再買的~

評分

評分

書本不錯 就是意外的不知道為啥書脊很粗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