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引薤歌:陝西曆史博物館藏墓誌萃編

風引薤歌:陝西曆史博物館藏墓誌萃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陝西曆史博物館 編
圖書標籤:
  • 陝西曆史
  • 墓誌
  • 曆史文化
  • 文物
  • 考古
  • 民俗
  • 碑刻
  • 古代文學
  • 風俗
  • 地方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陝西師範大學齣版總社
ISBN:9787561393444
版次:1
商品編碼:12214223
包裝:精裝
開本:8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8
字數:52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該書是陜西曆史博物館曆年徵集的古代墓誌精選集,總計收錄九十九種,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如北魏弘農楊氏傢族四方墓誌(《楊阿難墓誌》《楊穎墓誌》《楊播墓誌》《楊泰墓誌》),對瞭解和研究北魏時期弘農楊氏傢族在關中地區的政治與社會地位及其影響頗為重要。


作者簡介

陝西曆史博物館,國傢一級博物館,館藏文物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集中珍藏陝西地區齣土的珍貴文物。


目錄

楊阿難墓誌北魏永平四年(511)十一月十七日
楊穎墓誌北魏永平四年(511)十一月十七日
楊播墓誌北魏熙平元年(516)九月二日
楊泰墓誌北魏熙平三年(518)二月
馮景之墓誌並蓋西魏大統十年(544)四月十八日
侯義墓誌西魏大統十年(544)五月二十六日
任老墓誌並蓋北周建德五年(576)一月五日
王謙暨妻素和氏墓誌並蓋唐顯慶元年(656)九月十二日
郝世義墓誌唐顯慶二年(657)十月二十九日
裴約墓誌並蓋唐麟德元年(664)三月二十四日
侯師仁墓誌唐總章元年(668)七月三日
呂感暨妻姚氏墓誌唐上元二年(675)一月二十八日
程倫墓誌唐上元三年(676)二月五日
鬍叔良暨前妻李氏後妻李氏墓誌
唐儀鳳元年(676)十一月十八日
皇甫武達墓誌並蓋唐儀鳳二年(677)五月十一日
苗德暨妻韓氏及苗華暨妻楊氏墓誌
唐儀鳳三年(678)閏十月二十九日
解昭德墓誌並蓋武周天授三年(692)七月九日
張忠暨妻申氏墓誌唐神功元年(697)十月二十一日
李誌覽暨妻元氏墓誌並蓋武周聖曆三年(700)二月十六日
謝文智暨妻張氏墓誌並蓋武周長安三年(703)十月二十七日
郭機暨妻鬍氏墓誌並蓋唐景雲二年(711)六月一日
青源暨妻趙氏墓誌唐開元三年(715)十月二十二日
任進等族人墓誌唐開元九年(721)四月二十七日
王晤微墓誌並蓋唐開元九年(721)月二十六日
張闡墓誌並蓋唐開元十四年(726)一月十五日
格承恩墓誌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十月二十五日
順妃韋秀墓誌並蓋唐開元二十八年(740)五月十一曰
韓休墓誌並蓋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八月十八日
張寅墓誌唐天寶三載(744)七月二十三日
萬利器墓誌唐天寶七載(748)一月十一日
韓休妻柳氏墓誌並蓋唐天寶七載(748)十一月四日
任進等廿六人墓誌唐天寶七載(748)十一月七日
陳思禮墓誌並蓋唐天寶九載(750)十一月十一日
裴慫暨妻李氏墓誌並蓋唐天寶十二載(753)月十二日
宮人柳氏墓誌並蓋唐開元末年至天寶末年(738755)
康孝義墓誌並蓋唐大曆四年(769)二月十八日
郭嘉延暨妻焦氏李氏墓誌並蓋唐大曆七年(772)一月三日
劉鎬澄墓誌唐大曆十三年(778)五月口曰
安文光妻康氏墓誌並蓋唐建中三年(782)月二十日
賀魯子琦暨妻啜刺氏墓誌唐貞元四年(788)八月九日
劉莒墓誌唐貞元十二年(796)十二月十五日
元份暨妻王氏墓誌並蓋唐元和三年(808)十一月六日
高仙墓誌並蓋唐元和五年(810)十一月九日
蕭君妻張氏墓誌並蓋唐元和七年(812)一月二十四日
黎信智墓誌唐元和十年(815)四月二十日
鄭造墓誌並蓋唐長慶二年(822)五月七日
郭鸞暨妻張氏墓誌並蓋唐長慶四年(824)一月二十二日
鄭何墓誌唐寶曆元年(825)四月十二日
韓國信墓誌並蓋唐寶曆元年(825)八月二日
楊準墓誌並蓋唐大和六年(832)月十九日
楊君妻關氏墓誌並蓋唐大和六年(832)十月二十六日
薛弘實墓誌並蓋唐大和六年(832)十二月八日
孟君暨妻孫氏墓誌唐大和年間(827—835)
蘇誇墓誌並蓋唐大和九年(835)三月二十八日
鄭何妻李白虛墓誌並蓋唐大中五年(851)五月
李弘慶墓誌並蓋唐大中七年(853)七月二十日
羅叔蚧墓誌並蓋唐鹹通三年(862)二月二十二日
張君妻王氏墓誌並蓋唐鹹通八年(867)八月十八日
任景述墓誌並蓋後晉天福七年(942)十月二十二日
盧士隆暨妻鬍氏墓誌宋熙寧四年(1071)十月十曰
溫若愚墓誌宋元祐六年(1091)十一月十二日
黨公十三郎墓誌金大定四年(1164)閏十一月初九日
高林墓誌元大德三年(1299)十一月二十五日
王世英妻田氏墓誌明嘉靖四年(1525)十月十八曰
杜鵬墓誌明隆慶五年(1571)二月二十八日
硃敬濟暨妻李氏墓誌並蓋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十二月十五日
孫望峯暨妻徐氏墓誌
明萬曆四十年(1612)閏十一月二十六日
蔡登瀛暨妻曹氏墓誌並蓋明崇禎五年(工632)十月二十六日
王元璽暨妻吉氏墓誌清順治八年(1651)十一月二十二日
陳紹舜墓誌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十二月十五日
孫鍾玉墓誌清雍正三年(1725)三月二日
王君妻吳氏墓誌清雍正七年(1729)九月三十曰
安無遑暨妻宋氏張氏墓誌並蓋
清乾隆三年(1738)十一月十二日
馬進從墓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三月六日
董秀墓誌並蓋清乾隆五十年(1785)二月四日
衛繼業暨妻楊氏墓誌清乾隆五十年(1785)三月三日
高善長暨妻薛氏墓誌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十二月十日
王世纔暨妻冉氏墓誌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十一月十五日
董仁哉墓誌並蓋清嘉慶七年(1802)月十三日
賈繼銘墓誌清嘉慶十九年(1814)十月七日
負紹管暨妻馬氏墓誌清嘉慶二十年(1815)十月二十八日
衛君妻侯氏墓誌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十月十五曰
史鐸墓誌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七月十日
張君妻姬氏墓誌並蓋清道光元年(1821)七月七日
王元峯暨妻索氏馬氏李氏韓氏墓誌並蓋
清道光四年(1824)十月二十五日
王位中暨妻紀氏墓誌並蓋
清道光二十三年(工843)十二月二十七日
楊魁墓誌並蓋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八月二十四日
安君妻晁氏墓誌並蓋清鹹豐三年(1853)三月八日
安炳妻喬氏墓誌並蓋清鹹豐三年(1853)三月八日
安於篤妻左惠墓誌並蓋清鹹豐三年(1853)三月
安於貞墓誌並蓋清鹹豐三年(1853)三月八日
趙登科暨妻張氏繼配張氏許氏賈氏墓誌並蓋
清鹹豐六年(1856)十一月六日
宋起文墓誌清鹹豐八年(、1858.)十一月二十一日
常自立暨妻王氏張氏側室王氏墓誌
清鹹豐十一年(186].)一月二十五日
蔡君墓誌並蓋清同治元年(1862)九月二十二日
李玉榮墓誌清同治十一年(1872)八月二十八日
黨鵬雲墓誌清(16441911)
黨玉桂墓誌清(16441911)
附文
西安郊區齣土唐韓國信、康氏墓誌考述/師小群
唐普安公主及其夫鄭何墓誌閤考/李文英師小群
唐皇甫武達墓誌考/董理
新見唐太子侍醫《程倫墓誌》/魏鞦萍
新徵集唐《羅叔蚧墓誌》誌主的鬍人身份淺析/呼嘯
新徵集唐代武功蘇誇墓誌銘及相關問題/呼嘯呼林貴
唐高仙墓誌考釋/杭誌宏
王位中暨妻紀氏墓誌並蓋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十二月二十七日
楊魁墓誌並蓋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八月二十四日
安君妻晁氏墓誌並蓋清鹹豐三年(1853)三月八日
安炳妻喬氏墓誌並蓋清鹹豐三年(1853)三月八日
安於篤妻左惠墓誌並蓋清鹹豐三年(1853)三月八日
安於貞墓誌並蓋清鹹豐三年(1853)三月八日
趙登科暨妻張氏繼配張氏許氏賈氏墓誌並蓋
清鹹豐六年(1856)十一月六日
宋起文墓誌清鹹豐八年(1858)十一月二十一日
常自立暨妻王氏張氏側室王氏墓誌
清鹹豐十一年(1861)一月二十五日
蔡君墓誌並蓋清同治元年(1862)九月二十二日
李玉榮墓誌清同治十一年(1872)八月二十八日
黨鵬雲墓誌清(1644-1911)
黨玉桂墓誌清(1644-1911)
附文
西安郊區齣土唐韓國信、康氏墓誌考述/師小群
唐普安公主及其夫鄭何墓誌閤考/李文英師小群
唐皇甫武達墓誌考/董理
新見唐太子侍醫《程倫墓誌》/魏鞦萍
新徵集唐《羅叔階墓誌》誌主的鬍人身份淺析/呼嘯
新徵集唐代武功蘇誇墓誌銘及相關問題/呼嘯呼林貴
唐高仙墓誌考釋/杭誌宏
小議唐《順妃韋秀墓誌》/杭誌宏
唐宰相韓休及夫人柳氏墓誌考釋/趙占銳呼嘯
宋《盧士隆墓誌》考述/梁煜東、王博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風引薤歌:陝西曆史博物館藏墓誌萃編》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介紹一本關於中國古代文學或曆史的著作。 --- 書名:《絲綢之路上的文明迴響:唐宋時期長安周邊墓葬齣土文書研究》 作者:[此處填寫一位虛構的學者姓名,例如:李鴻儒] 齣版社:[此處填寫一傢虛構的曆史學或考古學專業齣版社,例如:古籍文淵齣版社] 定價:[此處填寫一個閤理的定價,例如:188.00元] 開本/裝幀:16開/精裝 ISBN:[此處填寫一個虛構的ISBN] --- 內容提要 本書立足於唐宋之際,聚焦於以長安為核心區域的關中地區,深入剖析瞭這一時期墓葬中齣土的各類文書材料。這些文書,涵蓋瞭墓誌銘、隨葬簡牘、紙質文書(如戶籍、契約、信函等),是研究中古社會結構、喪葬製度、地方行政管理、民間信仰乃至日常生活最直接、最生動的史料。 全書共分四大部分,係統梳理瞭自唐初至宋末,該區域文書材料的演變脈絡與核心議題。 第一部分:唐宋關中墓葬文書的分類、整理與背景 本部分首先對研究對象進行瞭詳盡的界定。作者指齣,唐宋時期,由於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的高度集中,長安及其周邊地區的墓葬形製、隨葬品組閤呈現齣高度的規範性與復雜性。我們不再僅僅關注那些記錄顯赫傢族的石刻墓誌,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常常被忽略的、齣土於非貴族或中下層墓葬中的各類紙質、麻質或木質文書。 研究深入探討瞭唐代“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如何影響文書的附葬形式。例如,唐代流行的“明器製度”的演變,如何使得模仿現實生活的契約、賬簿等以紙張或木牘的形式進入墓室。同時,本書對文書的載體、書寫工具、墨色的保留情況進行瞭細緻的考辨,為後續的文獻解讀奠定瞭堅實的材料基礎。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敦煌、涇川、鹹陽等地齣土的零星文書進行瞭跨區域的比對,力求勾勒齣關中地區文書材料的整體麵貌。 第二部分:喪葬製度與社會階層:墓誌與畫像磚上的敘事變遷 在這一部分,作者將重點放在瞭墓葬文書中最具標識性的——墓誌銘。然而,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並非簡單地對墓誌進行斷代或人物考訂,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結構中考察。 研究發現,唐代的墓誌銘在內容上遵循著嚴格的“敘事範式”,即“齣身—仕途—德行—傢族—敕命”。通過對數百方唐代墓誌的細緻比對,作者揭示瞭不同社會階層(從三品以上的高官到地方上的中小士紳)在敘事重點上的差異。例如,武則天至玄宗時期,部分新貴傢族的墓誌在強調“功勛”的同時,開始更多地突齣其“文化修養”,這與當時科舉製度的發展和文化風氣的轉嚮息息相關。 更進一步,本書將墓誌銘與墓室內的畫像磚、壁畫內容進行交叉印證。通過對“儀仗圖”“宴飲圖”中人物服飾、器物細節的分析,結閤墓誌中對逝者生平的記載,重建瞭唐宋時期關中地區士大夫階層的日常物質文化景觀。這部分內容尤其有助於理解精英階層如何通過“物”與“文”來構建和彰顯其社會地位。 第三部分:世俗生活與法律實踐:契約、訴訟文書與民間信仰 這是本書最具突破性的章節之一。作者大量引入瞭非正規的、齣土於普通百姓或地方管理機構墓葬的文書,如土地買賣契約、藉貸憑證、債務文書、甚至是帶有強烈地方色彩的“厭勝文書”和“禁禳文書”。 通過對這些世俗文書的解讀,本書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唐宋社會經濟史的認識。例如,對幾份宋代涇陽齣土的土地契約的分析顯示,在國傢賦稅製度之外,地方上的土地流轉和佃農與地主之間的關係,比傳統史料所描繪的更為復雜和靈活。文書中使用的許多地方性詞匯和契約格式,為研究中古時期的法律習慣和民間契約的形成提供瞭寶貴的語言學和法製史證據。 此外,書中對隨葬的“禁鎮文書”(多以紙捲形式齣現,放置於棺槨四角或隨葬衣物中)進行瞭專門探討。這些文書多為祈求免於鬼魅侵擾、保佑亡者順利“度過黃泉”的禱辭和咒語,它們直接反映瞭唐宋之際,在官方儒傢喪葬禮儀之下,民間樸素的宗教信仰和對來世的恐懼與期盼。 第四部分:文書的流失、保護與再研究的可能 最後一部分,作者反思瞭當前學術界對這類文書材料的保護與利用現狀。本書強調瞭對齣土文書進行數字化保存和文本整理的重要性,並提齣瞭未來研究的方嚮,包括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墨跡進行化學分析,以確定書寫材料的來源,以及構建一個係統的唐宋關中地區文書數據庫,以促進跨學科的交流與研究。 本書的價值 《絲綢之路上的文明迴響》不僅僅是一部考古文獻的輯錄,更是一部深入社會肌理的“微觀史”。它通過那些本應隨時間湮滅的紙張和木牘,讓唐宋時期鮮活的社會生活、復雜的法律關係和多元的信仰體係得以重現。對於從事唐宋史、社會經濟史、中古考古學以及文獻學研究的學者和學生而言,本書提供瞭不可或缺的、第一手的史料分析與理論構建,是理解中國中古社會復雜性的重要著作。 ---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光是“薤歌”這兩個字,就帶著一股濃鬱的古典悲愴美學氣息,讓人聯想到漢魏六朝時期的樂府民歌,那種低迴婉轉、纏綿悱惻的調子。我設想這本選集在裝幀和選材上,定然是下瞭大功夫的,它不應該隻是一本冷冰冰的碑刻拓片匯編,而應該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關於“逝者如斯夫”的文化巡禮。陝西博物館的底蘊,自不必多言,光是那裏鎮館之寶的級彆,就足以讓任何一本配套圖錄增色不少。我尤其好奇,編者是如何在海量的資料中進行取捨的?是側重於政治名人,以求得曆史脈絡的清晰,還是更偏嚮於那些墓誌文筆斐然、書法精妙的“小眾”人物,以此展現那個時代藝術與生命的交融?如果是後者,那這本書的審美價值和藝術感染力必然會大大提升,它將不再隻是曆史學傢的工具書,而會成為書法學習者和古典文學愛好者案頭必備的珍品。這種跨學科的吸引力,往往決定瞭一本曆史文獻集能否真正走進大眾視野,成為長銷的佳作。

評分

作為一個對古代喪葬文化懷有強烈好奇心的人,我對於這種匯集瞭大量墓葬附屬文書的作品抱有極高的期待。墓誌銘,本質上是生者為逝者撰寫的“墓誌銘詞”,它比官方史書多瞭一份人情味,少瞭一分粉飾太平的矯飾,是研究個人身份認同和傢族敘事最鮮活的材料。我特彆關注的是,在不同曆史時期,比如唐代盛世與五代十國的動蕩之間,墓誌銘的格式、用詞乃至書法風格會産生怎樣顯著的斷裂與繼承?比如,盛唐時期那種大氣磅礴、行草奔放的風格,是否能在這些石刻上得到充分的體現?而到瞭中晚唐,隨著社會思潮的變化,文風是否會轉嚮更為內斂或更具哲思?我深信,通過係統梳理這些碑文,我們可以勾勒齣社會心理的變遷軌跡。這本書的意義,就在於它把散落在地下的、沉默的個體生命敘事,重新組織起來,讓那些曾經被時間掩埋的聲音,得以在紙麵上重新“開口”說話,這種“考古的復原力”,是任何二手資料都無法替代的。

評分

這部匯集瞭陝西曆史博物館豐富館藏的墓誌銘精選集,著實讓人領略到瞭一種穿越時空的靜謐與厚重。盡管我尚未翻閱具體篇章,但僅僅是這個標題,便足以勾勒齣一幅畫麵:風聲拂過,帶著古老氣息的文字在石碑上沉寂瞭韆年,如今被精心整理、匯集成冊,等待著現代讀者的解讀。我猜想,這些墓誌銘背後蘊含的,絕不僅僅是簡單的生平記錄,它們是當時社會風貌、傢族榮耀、喪葬習俗乃至審美情趣的縮影。陝西,作為十三朝古都所在地,其曆史的深度與廣度毋庸置疑,而墓誌銘正是解讀這些深度最直接、也最私密的“鑰匙”。我期待看到,那些曾經叱吒風雲或安居樂業的人物,是如何通過這些方寸之間的文字,試圖對抗時間的侵蝕,留下他們在這個世界存在過的痕跡。這種對於“不朽”的集體追求,本身就具備瞭極強的文學感染力和曆史張力。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們研究中古時期的社會結構、士人群體的精神麵貌提供瞭一個極其寶貴且一手可觸的資料庫,其學術價值與文化情懷,值得所有曆史愛好者細細品味。

評分

坦率地說,我對這類專業性極強的齣版物,往往有一種既興奮又畏懼的心情。興奮在於它代錶瞭嚴肅的學術研究成果的結晶,是對珍貴文物保護與研究的巨大貢獻;畏懼則是因為,如果編校和注釋不夠嚴謹,或者缺乏清晰的時代背景導讀,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很容易在滿篇的古漢文和碑刻術語中迷失方嚮,最終淪為一本“高冷的”工具書。我希望這本《風引薤歌》在學術嚴謹性上做到無可挑剔的同時,在引介和導讀方麵能夠更具親和力。比如,能否在關鍵墓誌的旁邊,配有詳盡的白話譯注,並對其中涉及到的官職、地名進行必要的考證說明?如果能做到圖文並茂,將墓誌實物照片、拓片與文字釋文進行完美的結閤,讓讀者不僅能閱讀文字,還能直觀感受到石刻的質感和書法傢的筆意,那麼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將是無與倫比的。它應該是一座知識的寶庫,而不是一座難以攀登的學術高山。

評分

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來看,墓誌銘的銘文常常是古代文人展露其文學纔華的絕佳舞颱,尤其是那些名傢手筆,其辭藻的華美、對仗的工整、意境的深遠,往往不輸於任何一篇著名的駢文或序言。我非常期待在這部選集中,能發現幾篇被學界長期忽視,但文采斐然的佳作。想象一下,在那個沒有照相機和電子記錄的時代,人們是多麼依賴這種刻在石頭上的文字,來為自己的生命畫上一個正式的句號,並寄予對後世的期盼。這種莊重感和儀式感,賦予瞭文字一種永恒的重量。我希望,編纂者在選取時,能兼顧曆史價值與文學美感,呈現齣陝西地區不同時期,墓誌銘“文變”的精彩瞬間。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詩意,我希望內裏的內容也能承載這份詩意,讓讀者在追溯曆史塵煙的同時,也能享受到古典漢語在這一特定體裁下所能達到的藝術巔峰。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