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即命运。每个人都活在关系的密网之中,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关系就是一切,没有关系就没有自我。关系可以让我们蓬勃丰盛,也可以让我们虚弱无力。
健康柔韧的关系模式中可以有冲突,也可以有和解。《在关系中成长》告诉我们,健康的关系模式中,有一个确信,我们确信自己是结实的,不会因为表达了攻击性,而使关系中断。我们也确信,对方是结实的,不会因为我们表达出的攻击性而被摧毁。
当内在的自己是结实的,内在的父母也是结实的,我们就敢于在关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攻击与和解,健康柔韧的关系模式也就随之建立。
每段关系里,都有解不开的情结与鬼影,人我关系的问题,其实都是“没办法信任关系”的问题。良好的关系,是在人前忘我,却不失去自我,得先学会“与自己为伴”,从“我”到“我们”,各种好关系才会随之而来。
作者许皓宜继《与父母和解》后,迈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走进“找伴、做伴、相伴”的探索旅程。旁征博引各种心理动力学概念,引导我们回顾并化解童年、成长时所留下的那些跨不过的情结,观赏一场又一场似曾相识的内心小剧场,面对并解放内心无法放过自己的遗憾,赋予每段好与不好的关系崭新的意义。
台湾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台北艺术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心理学科副教授,长期耕耘于婚姻与家庭治疗训练领域。
随着年岁往上攀爬,皓宜越来越体会到:人们在关系与自我的探寻中,内心所盼所求,不过“真诚”二字而已。所以,她离开咨商专业教学,真诚地回到自己初衷所爱的书写——以一种面对人心的深刻与同理。她的口吻直接而犀利,笔调温暖而幽默,从自己、父母到周围的人,以及许许多多的关系,写出了发生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故事,也记录了我们记忆中不同典范的关系。
人我关系,是一切恩怨情仇的开端,也是结果。许多人终其一生,都不见得真正了解自己,但是从此刻起,你可以借由你与周遭所有人的互动、冲突及纠结,整理出“真正的自己”!
——律师?吕秋远
皓宜用心理学专业来认识自己,也带领我们觉察内心原始直接的情感。然后你会发现:原来人我关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纠结,原来我们都有能力成为别人和自己心中,美好的那个“伴”。
——广播节目主持人?朱卫茵
美妙的平衡是,能够享受与自己相处,也能享受与另一半相处。我们都是自己的好伴侣。
——作家?女王
人生不能没有伴,有人相伴,是能与自己为伴的基础。而能与自己为伴,才能真正与他人形成伴侣关系。作者时以谈心对话,时以述说人生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人与自己、与伴侣之间的各样往复循环,对于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联结,深具启发。
——心理咨询师?林方皓
推荐序一 “我”和“我们”,缺一不可的生命存在课题
推荐序二 透过深刻对话,看见意想不到的自己
自 序 关系中无法远离的烦恼,势必有意义
第一站 独立还是群聚:从“我”找到“我们”
人生来孤独吗
人际关系的本质
如果有些关系需要伪装
过去情结影响现在的关系
人际关系能超越过去
水平关系与深度关系
第二站 跨越关系中的心理情结:揪出“我们”之间的阻碍
“我不需要别人”是过度补偿的自信:潜意识
人际创伤是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情感转移
集体心灵不成熟的后遗症:内在人物
跳脱集体心灵的同化:神秘参与
别人怎么看你,都从你心底而来:镜像效应
充满挫败感的关系居然令人着迷:逆流而上
没有回应的环境导致自恋性暴怒:共情
你不在,但我知道你在:恒常关系
第三站 学习信任关系:营造“我们”之间的地久天长
选择开启“真正的关系”
真正关系的入口,“希望感无所不在”
“我们都有份”,才有改变的空间
理解潜意识的“神秘吸引力”
认识如影随形的“家庭原型”
“好的改变”也需要适应
人生不能没有伴,这是与自己为伴的基础
第四站 在关系中疗愈:从“我们”之间修复“我自己”
躺椅上的心理分析
在现实里了解你的人
不是你有问题,是你的情感出了问题
“极度讨厌”比“稍微喜欢”更重要
互相憎恨里的彼此需要
“保护”比“照顾”更容易
“真正感觉到”之外,还有“真正享受到”
“爱”没什么了不起,只是一种价值观
尾声 荣格思想给人生上下半场的启发
给人生上半场
给人生下半场
充满挫败感的关系居然令人着迷:逆流而上
正是这种把相反的事物以有意义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才建构出完整的客体关系。
——格雷戈里·汉莫顿
有时候我们会遇上一些人——我们欣赏、喜欢的那些人。
你明明就那么想靠近他,但是当你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和他相处时,那些经验却令人感到挫败。
你可能已经事先在脑海中盘算过千百种与他相处的模样,但偏偏实际接触他的时候却总不如想象的那样。
你期待与他建立欢欣、亲近、舒适的关系,但他偏偏为你带来心口不愉快的撞击。
你也许偷偷发过誓:以后再也不要对这个人有期待,再也不要因为和这种人相处而让自己陷入难过(甚至难堪)的处境。
但你总是在看到他的时候就突然忘记一切,忍不住又随着心意朝他的方向前进……
请不要误会,我说的不只是“爱情”,我们现在谈的,是一种“逆流而上”的人我关系。
“是是是,我有这种经验。”人群中,一位男士举手回应我,“我和我老板就是这样,我特别景仰他,我研究他的兴趣,想象他可能喜欢什么话题,可是每当我开口想跟他聊天的时候,他都会说:‘你为什么要在上班的时候突然问我这些问题。’”
“对,有些人就是这样。”另一位女士也举手搭腔,“你就是对他有兴趣,想跟他交朋友,才会跟他说话啊!干吗这样冷漠不领情?”
“我有更惨的例子。”又一位男士举手抢着表态,“我的朋友没有不领情,但我们谈话起了头以后,就不知道要说什么了。有一次我好不容易约他去吃饭,结果我们居然在餐桌上沉默十分钟,十分钟哪!不是没话说,是很多话要说,可是一见面就完全忘记想说什么。”
“唉……”顿时,你几乎可以听到几十个成年人一起叹气的声音。
“干吗这样自讨没趣啊!”
让我们先来整理一下这些经验的共通点:
“我觉得我们都挺在意这个人的。”第一位男士说,“就像我老板。”
“而且我们跟这个人都不太熟。”第二位女士说。
“不熟,但心理上‘想象’两个人其实会契合。”第三位男士说,“结果往往与期待不符。”
“还有,虽然和期待的不一样,但这些人实际上并没有伤害我们。”最后一位男士说。
我把大家说的要点写在白板上,显然句句是重点:
在意。
不太熟。
想象会契合。
不符合期待,却不曾伤害。
“那么一个‘不太熟’的人是怎么引发‘在意’和‘想象会契合’的呢?”我问大家。
“因为看过他说的话、做的事。”有人说。他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印象与观察”。
“因为和他相处中曾经有过两个人契合的体验。”也有人这么说。他指的是一种“偶然但难忘的相处经验”。
“也有可能,因为不会伤害我们的人并不多。”嗯,果然是成年人会说出的道理。
“还有一种,因为直觉。”讲此话的人自己先大笑起来。
“所以显然大家都觉得,虽然这些人让我们感到挫败,可是他们却具有一种我们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的‘意义’。”我帮大家做总结。
“这意义也太虚幻、太没道理了,要怎么找呢?”有人大声嚷嚷。
在挫败我们的人身上,体会到开心
关于这个“意义”的寻找,心理学上的概念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在我们的成长经验中,有两种极端的情感:
只要和某些人相处,我们就觉得非常兴奋开心,于是提供这种兴奋感的人,就符合我们内在的“兴奋性形象”;而这种兴奋的感觉,便潜移默化成为心智当中“随心所欲的我”。
比如说,小时候带着我们去玩的父母,玩耍那一刻的欣喜若狂刻画在年幼的心底,让我们想在未来的生活当中,继续寻找符合这种“兴奋性形象”的人,体验这种“随心所欲的我”。
但也有某些人,和他们相处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被责难的挫败,于是提供这种挫败感的人,就符合我们内在的“挫败性形象”;而这种挫败的感觉,也潜移默化成为心智当中“应该要怎样的我”。
比如说,小时候因为调皮捣蛋被父母打骂,接受责罚那一刻的难堪羞愧刻画在年幼的心底,我们理智上虽然不愿意再重新经历,情感上却不自觉地继续寻找符合这种“挫败性形象”的人,体验这种“应该要怎样的我”。
你也许已经发现,早年提供我们这两种极端情感的人,其实往往是同一种人,也就是我们的“父母”——而这世界上可能没有任何一对父母能做到只提供给孩子兴奋开心,却完全无挫败感的成长经验。
所以成年之后,我们进入自己的人际生活圈,情感上想要舒舒服服地寻求“兴奋性形象”来体会“随心所欲”,却总是偏偏在同一个人身上体会到“你应该怎样做”的“挫败性形象”。
最恼人的地方是,如果一个人总是让我们感受到“兴奋开心”,而没有“责难挫败”,我们与此人的这段关系也就显得不那么吸引人了。
“没错!人性真的好矛盾啊!”有人大喊。
想办法“在挫败我们的人身上体会到开心”的矛盾,像是一个人们心理上不断追寻与填满的空洞。但这不是什么诡异的人性,而是早年记忆引导着我们超越过去的欢乐与痛苦,将这两种极端性的情感整合到同一个人身上——借此我们学习到:接受所爱的人也有其可恨之处,并在所恨的人身上找到可以关爱的地方。
最终我们学会,接纳自己同时存在可爱与可恨之处。
而那些让我们感到挫败,却又被我们喜欢着的人,正是帮助我们练习在挫折时也能爱自己的人。
关系中无法远离的烦恼,势必有意义
某天,我和一位工作上的伙伴聊完电话,心里弥漫着一股怨气,我忍不住对身旁的另一半抱怨:“我没见过这么高傲又自以为是的人。”
另一半缓缓地抬起头、挑着眉,用一种熟悉的眼神看我——我突然意识到这是我们关系中属于“提醒”的眼神。于是我起身泡了杯茶,拿了笔在纸上乱画。片刻后,我又鬼祟地钻回另一半身边,恍然大悟似的:“你想说,她可能也认为我是个高傲又自以为是的人,对吗?”
这是“心理动力学”精彩的地方——若非我们心中已具有某样素质,我们不会在他人身上看到这样的特质。所以弗洛伊德明确地告诉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连自己都不知晓的精神世界。
这个精神世界,就是影响你外在行为、感受与思考的内在动力。
我在十多年前开始接触“心理动力学”理论,也许当时年纪尚轻,对弗洛伊德和荣格,尚有许多读不懂的地方,但这些概念依然像磁铁一般深深吸引着我。多年后,种种训练、研读与分析,不但帮助我加深对自己的觉察,也开启对他人更真实的认识。(原来心理动力学不只可以认识自己,也可以帮助父母及老师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学生哪!)
比方说,一个年轻的孩子告诉我,他觉得老师对他说话非常委婉,让他总是不敢直接表露自我,说话也因而变得委婉。他的关注点是在“老师的委婉”上。但这么说其实并不公平,因为若把这位年轻孩子换成另一个心中没有“委婉议题”的年轻人,可能会直接跟老师说:“老师,我不太懂您的意思!您是说我这次并没有做得很好吗?”也许老师就会进一步回应:“啧,是真的不太好,这里改一改应该会不错。”
这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概念一样,是彼此心中的“委婉议题”在相互激荡,我们不能武断地说这样别扭的互动是因谁而起。
这些年,我开始学习把这些体会真诚地回应给周围的朋友、同侪、学生、家人……过程中自然会产生许多冲突、误解、吐槽,但也让我慢慢找到那些自己想要真实靠近的人,过滤掉不见得合得来的朋友,并且学习用适当的表达让自己活得更自在。
荣格说,这是在成为“自己”的旅程中要摸索的路,也许还要花上一辈子。
当我这么做以来,我开始能哀悼过去曾经非常遗憾的关系,我学会让真实的自己流泪、呼唤和渴望……然后我感觉到人生中,有些人好像就这么离开了,记忆的影像却因为觉察而留在心里;有些人好像留下了,相处的觉察却让我体会到什么叫“不用紧抓不放”。
于是有一天,我居然发现自己在忙碌中好像开始拥有了发呆的能力。那是一种什么都不用做,心里却像装满了水一样的沉甸甸……好像没有任何理由,你却发现自己的嘴角竟然牵动着一抹微笑。(咦,莫非是白日梦的傻笑?)
说真的,我变得懒惰了。
但却比先前又快乐了一点点。
一种缓慢的情感逐渐攀爬上心口,停驻下来。
是的,这是懂得自己的力量……
这些日子来,欣见阿德勒的“自我心理学”几乎引领了亚洲人心灵改造的运动。如果你也同样是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一员,就不能不知道弗洛伊德和荣格所发展出来的“心理动力学”(也称为精神分析、精神动力学。加上后续发展的相关理论,我更喜欢统称它们为“心理动力学”)。
如果说阿德勒心理学在教我们如何在人际关系中远离烦恼、好好生活,那么心理动力学则是在告诉我们,那些人际关系中无法远离的烦恼,势必有它的意义——甚至,是迈向真实自己、创造人生蜕变的契机。
“知道,但做不到”是我们许多人的困扰。
欢迎你泡杯咖啡坐下来,在接下来每一个心理动力的故事与对话里,与我一同发现自己,也重新认识你周围的每一个人、每一段关系。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及时雨,滋润了我干涸已久的心田。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在关系里“摸爬滚打”的人,每次进入一段亲密关系,都像是踏进了一个未知的迷宫,充满了惊喜,但也夹杂着不少令人窒息的误解和矛盾。我总是在寻找那个“秘籍”,能够让我在这段旅程中少走弯路,多收获一些美好。读了《在关系中成长》之后,我豁然开朗。它没有给我一套僵化的“公式”,也没有声称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循循善诱,带领我一步步去理解“关系”的本质,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书中那些生动的案例,就像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让我感同身受,仿佛作者就是那个懂我、理解我的人。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沟通”的剖析,以前我总觉得,我说得够多了,为什么对方还是不理解?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沟通不仅仅是说话,更是倾听、是感受、是换位思考。作者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沟通技巧,比如“积极倾听”、“非暴力沟通”等等,这些方法不像书本上那些冰冷的理论,而是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的交流中运用这些方法,惊喜地发现,原本那些让人生厌的争吵,似乎变得温和了许多,甚至有时候,争吵反而成了增进理解的契机。这本书让我明白,成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停滞不前。而关系,正是我们实现成长的绝佳土壤。它让我看到了,即使是曾经让我头疼不已的那些“小摩擦”,也可以成为推动我们共同进步的动力。我不再惧怕关系的挑战,而是开始期待,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发现更好的自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真诚的朋友,一位智慧的导师,陪伴我走过一段段或欢笑或泪水的情感旅程。
评分一直以来,我总觉得,一段好的关系,就是要“时时刻刻”粘在一起,就是要“无时无刻”分享彼此的动态,否则就是“不够在乎”,就是“感情淡了”。这种“全天候在线”的期待,让我感到身心俱疲,也让我的伴侣感到窒息。《在关系中成长》这本书,如同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中对“亲密”的误解。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亲密”,并非是空间的重叠,而是心灵的连接。作者用了很多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独立”与“连接”之间的微妙平衡。我看到了,那些真正健康、持久的关系,恰恰是建立在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自由选择”之上。他们懂得尊重彼此的空间,也懂得在需要时给予彼此温暖和支持。书中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平衡个人需求与关系需求”的方法,让我看到了,原来我并不需要为了“在乎”,而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独立思考的空间。我开始尝试着去调整我对“亲密”的定义,不再将“时刻在线”视为唯一的标准。我学会了享受独处的时光,也学会了在独处后,更渴望与伴侣分享彼此的收获。我发现,这种“有距离的美”,反而让我们的关系更加令人珍惜。我不再是那个因为“害怕失去”而时刻追逐对方的人,而是成为了一个懂得欣赏和尊重彼此独立空间的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真正的亲密,是一种“松弛有度”的美,是一种“自由而深刻”的连接。
评分我曾经是个非常“害怕受伤”的人。每一次感情的结束,都像是对我的一次沉重打击,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再爱,还能否在一段关系中获得幸福。这种恐惧,让我变得小心翼翼,患得患失,甚至在一段本该美好的关系中,也总是能够预见到各种可能的“不幸”。《在关系中成长》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心灵的“疗愈剂”。它并没有承诺能让我不再受伤,而是教会我如何“带着伤痛去成长”。作者用非常坦诚的笔触,分享了自己以及他人面对情感创伤的经历,让我看到了,原来受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溺在伤痛中无法自拔。书中提供了很多关于“情绪管理”和“自我疗愈”的方法,比如如何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如何从过去的经历中汲取智慧,如何重建自我价值感。我开始尝试着去面对那些曾经让我痛苦不堪的回忆,不再逃避,而是去理解它们,去拥抱它们。我明白了,每一次的经历,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构成我的一部分,都是我成长的养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经历过伤痛,我依然有能力去爱,去建立更健康、更深厚的连接。它让我不再畏惧关系的开始,也不再害怕关系的结束,而是相信,每一次的经历,都在为我未来的幸福铺路。我不再是那个被过去束缚的脆弱灵魂,而是成为了一个更加坚韧、更加勇敢的个体。
评分我曾经是个非常“被动”的恋爱和交友者。我总是在等待,等待别人来主动,等待别人来表达,等待别人来决定。我害怕主动会显得“廉价”,害怕主动会被拒绝。这种被动的姿态,让我错失了很多机会,也让我在关系中总是处于一种“等待被安排”的状态。《在关系中成长》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一剂“勇气针”。它鼓励我勇敢地表达自己的需求,积极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关系。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展示那些主动出击、并且最终收获了美好关系的人们。这让我看到了,主动并不是一种“冒犯”,而是一种“真诚”。它是一种告诉对方,“我看到了你,我想要靠近你”的信号。我开始尝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主动”的技巧,比如主动发起聊天,主动约会,主动表达好感。刚开始的时候,我内心还是有些忐忑,但每一次的成功,都给我带来了巨大的信心。我发现,原来主动并不是那么可怕,更多的时候,对方是期待你的主动的。这本书让我明白,关系的发展,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而不能仅仅依靠一方的被动等待。它鼓励我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尝试新的可能,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我不再是那个被动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了自己关系的主动创造者。这本书不仅改变了我对待关系的态度,更改变了我对待生活的态度,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和有力量。
评分我一直是个不太擅长处理冲突的人。每次关系中出现分歧,我都会选择逃避,或者默默忍受,直到情绪累积到爆发的那一刻,然后用一种非常糟糕的方式来解决。这种模式,让我错失了很多真正解决问题的机会,也让我在关系中留下了不少遗憾。《在关系中成长》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一本“冲突处理指南”。它没有回避冲突的负面影响,而是将冲突视为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成长的契机。作者对冲突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看到了自己曾经那些“无效沟通”的模式,以及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将小小的分歧演变成难以调和的矛盾的。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冲突解决框架”。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而是包含了具体的步骤和技巧,比如如何识别自己的情绪,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如何倾听对方的观点,以及如何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我开始尝试在与家人、朋友甚至同事的交流中运用这些技巧,惊喜地发现,原本让我感到恐惧的“争论”,变得可以被管理,甚至可以成为增进理解的工具。我不再害怕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因为我知道,只要方法得当,分歧可以带来新的视角,而不是带来伤害。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成熟,不是没有冲突,而是能够以更健康、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去面对和处理冲突。它让我在关系的旅途中,不再畏惧前方的荆棘,而是有了披荆斩克的勇气和智慧。
评分说实话,在读《在关系中成长》之前,我对“关系”这个词,总有一种莫名的抵触感。总觉得,一旦进入关系,我就要牺牲一部分自己,要去迁就,要去妥协,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身心俱疲,甚至遍体鳞伤。我一直以来都非常享受独处的时光,觉得那是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然而,内心深处,我又渴望那种深度的连接,那种被理解、被珍视的感觉。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内心深处的这个矛盾。它并没有鼓吹“奉献”或者“牺牲”,而是强调了“自我边界”的重要性。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如何在关系中保持自我,如何在付出爱的同时,不丢失真实的自己。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如何设定健康的边界,以及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而不用担心被拒绝或者被评判。这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为,划清界限就是冷漠,就是不愿意付出,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健康的边界,恰恰是关系得以持久和稳固的基石。它不是为了拒绝,而是为了更好地接纳;不是为了孤立,而是为了更好地连接。书中那些关于“独立”与“连接”的辩证思考,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开始意识到,真正的亲密,不是两个人黏在一起,而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愿意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选择靠近。这种选择,不是因为缺失,而是因为丰盈。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回了在关系中“自由”的感觉,我不再害怕因为付出而失去自己,反而因为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而能够更勇敢、更真诚地去爱。
评分我对“付出”和“回报”之间关系的理解,一直停留在一种非常朴素的“等价交换”层面。我总觉得,我付出了多少,就应该得到多少回报,否则就是“不公平”。这种观念,让我常常在关系中感到失落和委屈,也让我对一些美好的关系产生了误解。《在关系中成长》这本书,让我对“付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没有否定“公平”的重要性,但强调了,在感情中,更重要的是“价值的创造”和“情感的滋养”。作者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付出”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回报,更是为了让关系本身变得更加美好。我看到了,那些真正美好的关系,往往不是基于“等价交换”,而是基于一种“互相成全”的理念。我开始反思自己曾经的那些“计较”,是否让自己错过了很多美好的可能性。书中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理解对方的付出”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激”的方法,让我看到了,原来很多时候,对方的付出,可能并不以我曾经理解的方式呈现,而我却因为自己的“固执”而错过了。我开始尝试着去“看见”对方的付出,去感激对方的给予,即使这种给予并不完全符合我的预期。我发现,当我对关系中的“给予”更加敏感和感激时,我自身也变得更加愿意去付出,去创造。这本书让我明白,感情的经营,不是一场冷冰冰的算计,而是一场充满智慧和温度的创造。它让我看到了,付出本身就可以带来快乐,而感激,则是这份快乐的放大器。
评分我一直对“如何爱”感到困惑。我付出过很多,也感受过很多,但总觉得,这种付出和感受,似乎总是在“消耗”自己,或者让对方感到“压力”。我渴望那种能够长久维系、并且让双方都感到滋养的爱,但现实中,我遇到的很多关系,都像是一场短暂的烟火,绚烂过后,只剩下灰烬。《在关系中成长》这本书,如同一场甘霖,滋润了我对爱的理解。它没有给我“如何取悦”的秘籍,而是让我明白,“爱”不仅仅是给予,更是“赋能”。作者深入地探讨了“吸引力法则”在关系中的应用,让我看到了,我们吸引来的,往往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信念的投射。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那些“付出”,是否是出于真正的爱,还是出于对“被爱”的渴望,或者对“失去”的恐惧。这种反思,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匱乏感”,以及它如何影响了我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爱,是能够看到对方的优点,并帮助他们发扬光大;是能够理解对方的不足,并给予支持和鼓励;是能够与对方一同成长,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我开始尝试去“看见”身边人的闪光点,去肯定他们的努力,去支持他们的梦想,而不再仅仅关注那些“问题”和“不足”。我发现,当我对他人展现出更多的善意和欣赏时,我自身也感受到了更多的喜悦和满足。这本书让我明白,爱不是一种单向的给予,而是一种双向的流动,一种共同创造的过程。它让我在关系的体验中,不再感到疲惫和失落,而是充满了能量和期待。
评分我一直对人际关系抱有一种既渴望又畏惧的态度。渴望的是那种灵魂契合、互相扶持的美好,畏惧的是那些无法言说的隔阂、无法弥补的伤害。每次关系出现裂痕,我都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是不是我不够好?是不是我注定要孤独?《在关系中成长》这本书,如同一束清晨的阳光,驱散了我心中那些阴霾。它没有给我鸡汤式的安慰,也没有强迫我改变什么,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依恋模式”的阐述所吸引。我一直以为我的某些行为模式是天生的,是无法改变的“怪癖”,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些模式很大程度上源于童年经历,是可以被理解和疗愈的。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不同依恋模式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发挥作用,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曾经那些让伴侣抓狂的行为,根源竟然是这样!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停留在分析层面,它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识别并调整自己的依恋模式,从而建立更健康、更稳定的关系。我开始尝试着去接纳自己那些“不完美”的部分,并且用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伴侣的反应。这种理解,不仅仅是头脑上的认知,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当我知道,我的伴侣之所以会有那样的反应,可能并非针对我,而是他自身模式的投射时,我内心的怒气和委屈,似乎都烟消云散了。这本书让我明白,成长不是一次性的改变,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关系,就是这个过程中最宝贵的镜子,它映照出我们的不足,也闪耀着我们的潜能。
评分我一直认为,感情中的“付出”就应该是无条件的,就应该是“越多越好”。我曾经为了“讨好”对方,为了“留住”对方,付出了很多,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很多时间和精力,但结果往往是,对方并没有因此更加珍惜我,反而觉得我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在关系中成长》这本书,让我对“付出”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没有否定付出的重要性,但强调了“有界限的付出”。作者深入地分析了那些“过度付出”的心理根源,以及它们对关系可能造成的伤害。我看到了,原来我曾经的“付出”,很多时候并不是出于真心的爱,而是出于一种“不安全感”,一种对“被抛弃”的恐惧。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识别和调整自己的“过度付出”模式,比如学会说“不”,学会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学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更值得的地方。我开始尝试着在关系中设定合理的边界,不再一味地牺牲自己。刚开始的时候,我内心有些挣扎,害怕这样做会让对方感到不满,但出乎意料的是,我的伴侣反而因为我更清晰的自我价值而更加尊重我。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爱,不是无条件的牺牲,而是有智慧的给予。它让我学会了如何用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式去爱,既能满足自己,也能滋养对方。我不再是那个在感情中“消耗”自己的人,而是成为了一个懂得爱自己、也懂得爱别人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