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一位超乎寻常的天才,在帝国科举道路上顺风顺水,前途无量。面对着嘉靖、隆庆两朝风云变幻,他隐忍潜伏,八面玲珑。在万历皇帝登基之后,他使出雷霆手段,夺得内阁首辅的宝座。他野心勃勃,向皇太后谄媚,与太监勾搭,同奸相眉来眼去,对朋友使出阴招,对不同政见者强权迫害。他打破明朝制衡,独揽大权,凌驾天下。
他以排山倒海之力,清除弊政。他整肃昏官,整顿税收,任用名将,镇服蒙古,治理黄河,甚至砍削皇帝和太后的日常开销。他让气息奄奄的帝国,焕发出第二春。
然而去世后短短一年,张居正便遭褫夺尊号,抄没家产,子孙丧命。此后,明朝彻底转衰。
不管你对张居正是褒是贬,你都无法忽视他的绝世才华,以及对明朝历史的巨大影响。
本书为《张居正大传》修订版.从少年张居正在科举路上的一鸣惊人与挫折教育;从青年张居正入朝为官,跟随老师参与的政治斗争;从中年张居正在内阁里的静观变化,一击得手;从壮年张居正为帝王师 ,宰割天下的十载岁月……讲述“宰相之杰”张居正的一言一行 ,讲述其传奇的人生经历 , 更提炼其在波谲云诡的官场中闪现的智慧,剖析其官场的经营思想,细辨其从帝师到抄家的成败得失。
第十二章 《陈六事疏》 敢请君王 搞独裁
高拱下野,徐阶引退,张居正成为朝中的实权人物。多年的夙愿, 终于看到大展宏图的希望,张居正又上了《陈六事疏》。看似不足为奇的条款里,透出了深刻而果决的改革思想。甚至,他奉劝皇帝,要做秦始皇那样的人物,大搞独裁 !
隆庆元年二月,张居正入阁。那时内阁共有六位大学士,张居正排第六。
结果到五月,原本排行第三的高拱下台;九月,排行第四的郭朴下台;再到隆庆二年七月,徐阶也主动致仕。于是张居正在短短一年半之间,由初进内阁时的第六,排到了第三。
内阁中的首辅李春芳,是自己的状元同年,文采飞扬,但治政的能力平平;次辅是自己的老师陈以勤。他俩都只能说是才能中上的老好人, 善于讲经学,和稀泥。真正能主导朝政大局的,只有靠张居正了。
数十年的学习,数十年的历练,这一刻终于可以大展宏图了吗?
张居正禁不住有一些重任在肩的紧张和兴奋,也有一些自得。甚至有一段记载,说在徐阶去职以后,接替首辅的李春芳,私下对老同学张居正道:“唉,徐老师已经去职了,看样子我也很难在这个位置上久留,早晚也要辞职。”
而张居正的回答是:“师兄高见,这样才能保全名声和地位。”
言下之意,你李春芳要是长久在首辅位置上待着,只怕会把政务搞砸,落得身败名裂。再言下之意,只有我张居正,才是真正能主持朝政大计的。虽然是真话,但也足见张居正有时还露出年轻时不加掩饰的狂性。
隆庆二年八月,也就是徐阶退休后一个月,张居正上了一份奏章,这便是著名的《陈六事疏》。在这个奏章里,张居正发表了他对于国政的看法。在他眼里,振兴国政的六件大事是:(1)省议论;(2)振纪纲;(3)重诏令;(4)核名实;(5)固邦本;(6)饬武备。
这六条,都是平凡无奇,并没有多少惊世骇俗的高论。
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治理国家,原本就是要从平凡的地方入手, 把一些基本的事务搞好,国力自然会蒸蒸日上。
使用前人不曾想到的新鲜法子,产生突飞猛进的奇效,这样的事例并非没有,然而硬要追求标新立异,却只是在把国事当作儿戏。
细细剖析这看似平凡的六条,可以从中看出张居正的主要政治观点。
张居正的六事上奏,确实出现了一些成果。至少第一条“省议论”,确实得到了改进。自从隆庆二年八月张居正上奏之后,朝廷里面的议论便少得多了。大概因为过度的议论,不仅破坏了朝廷的务实,也一直让隆庆皇帝相当头疼张居正在当时和朋友同事的书信中,曾屡次提到,说近来朝廷里的 风气改善了一些,没那么多夸夸其谈的东西了,渐渐有一点务实精神, 看来朝纲振兴有希望了。但同样在这些书信里,张居正也提到,虽然自 己的奏章促进了一些改进,但这奏章也在朝廷里引起了忌恨。这也难 怪,张居正的风格实在是太犀利了,他指出来的这些东西,是要完全推 翻言官们的价值观,当然会受到对方的负面评价。 面对这种不利,张居正自负地说道:“既已深荷重任,义当直道正 言,期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遑恤其他。”后来又说:“声容盛而 武备衰,议论多而成功少,宋之所以不竞也,不图今日,复见此事。仆不 度德量力,欲一起而振之,而力不从心,动见龃龉,茹堇怀冰,有难以 言控者,唯当鞠躬尽瘁,以答主知而已。其济与否,诚不可逆睹也。” 奏章中的其他各条看上去也很美。酌情实施的结果,相关部门觉 得张大人这些条文都很好。于是关于“振纪纲”“重诏令”的事情,由 都御使王廷拟定了八条措施;户部尚书马森根据张居正“固邦本”的条 陈,拟定了十条措施;兵部尚书霍冀根据“饬武备”的条陈,拟定了 “兵”“将”“团练”“守城堡”“整饬京营”五条措施,又奏请由皇 帝亲自出席大阅兵,以检验帝国武装力量的成效。 换言之,几个重要部门,都纷纷把张居正奏章中的内容,改头换面 一番,作为自己的规划方案。然而这些方案何时能够实施?一拖二拖, 最后还是拖成了一纸空文。 张居正恨恨地看着满朝文武,自己的一番心血就这样不了了之。所 幸他早已从老师徐阶那里学会了隐忍的道理。现在还不到时候。必须先 在朝廷里扩大势力。总有一天,他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规划整个大明的蓝图!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来细品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发现作者的笔力之雄健,实在令人赞叹。他并没有采用那种流水账式的编年体叙事,而是巧妙地将张居正的生平脉络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所推行的改革措施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立体的时间网络。每一次政策的推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当时的党争、宦官势力、地方豪强的博弈紧密相连。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历史的张力。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改革者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与孤注一掷的决心。文字中充满了对人物复杂性的挖掘,没有将他简单地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圣人,也没有将其彻底妖魔化,而是呈现出一个有血有肉、在权力的钢丝上跳舞的政治家形象。
评分这本书在人物群像的塑造上也是功力深厚,它没有把焦点仅仅集中在张居正一人身上,而是把大明王朝高层的生态圈描绘得淋漓尽致。万历皇帝的早慧与后来的怠政,高拱的复杂心路历程,乃至戚继光、海瑞等次要人物的命运,都被巧妙地嵌入到主线叙事中。作者对这些配角的刻画,绝非草草带过,而是赋予了他们独立的逻辑和动机。例如,对张居正与申时行的微妙互动分析,就非常到位,体现了官场中既合作又暗藏机锋的微妙关系。这种多维度、全景式的描绘,让整个历史画卷变得生动立体,不再是单薄的个人传记,而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群像剧。
评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关于“考成法”和“鞭法”的论述部分。我以前对张居正的印象主要停留在“铁腕改革家”这个标签上,但这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些改革背后的理论基础和操作细节。作者显然是下过苦功研究了大量的档案和奏折,他对基层官僚体系的运行机制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特别是描述这些新政如何自上而下地渗透到地方,触动了无数既得利益者的神经,以及由此引发的巨大阻力,描写得惊心动魄。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制度变革的阻力犹如一块沉重的磐石,每推进一步都需要付出惊人的代价。这不仅仅是历史叙述,更像是一堂生动的政治学与管理学案例分析课,让我对古代国家治理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与大众普及性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对史料的精确度要求,又不会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作者在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政治斗争时,总是能用一种清晰且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进行转译和解释,这种“可教性”是很多同类著作所欠缺的。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对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结构、财政困境以及社会矛盾的理解,都有了质的飞跃。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那个时期历史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并且在不同人生阶段都能读出新意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没得挑剔,拿到手就感觉沉甸甸的,封面选用的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很舒服,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我之前就喜欢收藏一些明清历史人物的传记,但很少有能把设计和内容完美融合到这种程度的。内页的排版也很考究,字号适中,留白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觉得累。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时,脚注做得非常清晰,这对于我们这些喜欢深挖史料的读者来说太友好了。翻开扉页时,那份对历史的敬畏感油然而生,看得出来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上是下了大功夫的,绝对算得上是历史读物中的精品之作,光是摆在书架上,都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那种严谨又不失美感的风格,让我对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感觉挺好的,特别喜欢在京东上买书,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感觉挺好的,特别喜欢在京东上买书,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感觉挺好的,特别喜欢在京东上买书,哈哈哈哈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