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在台湾

民国人物在台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林,丁雯静 著
图书标签:
  • 台湾历史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民国人物
  • 历史人物
  • 两岸关系
  • 文化史
  • 社会历史
  • 政治人物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626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78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本书以纪实手法,详细地描述了阎锡山、陈诚、白崇禧、何应钦、胡宗南、吴稚晖、于右任、孙科、陈立夫、严家淦十位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深有影响人物的命运沉浮,尤其是他们跟随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境遇。
2、作者将丰富的史料纪实与精彩独到的叙事方式相结合,旁征博引,力图通过探究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民国名流的台湾岁月,就此还原真实且鲜活的人性本色,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
3、张林,凤凰卫视出版中心主任,曾任中央电台驻兰州军区记者站站长、CCTV《人民子弟兵》编导,著有小说、纪实文学《天界》《西部歌王》《501个疯子》《快意还乡》《凤凰卫视这些年》《俺娘》等,曾获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短片一等奖,全国优秀电视军事节目专题类一等奖,解放军新作品一等奖;丁雯静,台湾大学毕业。作品多次赢得两岸纪录片报导奖首奖,台湾人在“满洲国”》则入围第48届电视节目金钟奖。业界予以“纪录片女王”封号。著有纪实小说《惊涛太平轮》《最后岛屿》《亲爱的夏绿蒂》等。
4、从细节入手,精选近现代史代表性的事件与人物,带你领略有温度、有情怀的历史真实!


内容简介

本书以讲述了国民党高层人物在败退台湾以后的人生际遇。作者以纪实手法,详细地描述了阎锡山、陈诚、白崇禧、何应钦、胡宗南、吴稚晖、于右任、孙科、陈立夫、严家淦十位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深有影响人物的命运沉浮,尤其是他们跟随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境遇。在台湾,有“袖珍版蒋介石”之称的陈诚,与蒋氏父子的关系日益复杂微妙;在大陆权极一时的“CC派”陈立夫却远走美国,成了“养鸡专业户”;过去杀敌无数的白崇禧,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命一直在别人的点头和摇头之间,只消扳机轻轻一扣……

作者简介

张林,凤凰卫视出版中心主任,曾任中央电台驻兰州军区记者站站长、CCTV《人民子弟兵》编导,著有小说、纪实文学《天界》《西部歌王》《501个疯子》《快意还乡》《凤凰卫视这些年》《俺娘》等,曾获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短片一等奖,全国优秀电视军事节目专题类一等奖,解放军新作品一等奖。
丁雯静,台湾大学毕业,先在电视台当财经记者,后转为历史纪录片制作人。作品多次赢得两岸纪录片报导奖首奖,《最后岛屿》(2012年)荣获台湾第47届电视节目金钟奖,《台湾人在“满洲国”》(2013年)则入围第48届电视节目金钟奖。业界予以“纪录片女王”封号。著有纪实小说《惊涛太平轮》《最后岛屿》《亲爱的夏绿蒂》等。

目录

阎锡山 半生为王
少年得意
与蒋介石的恩怨情仇
“在三只鸡蛋上跳舞”
太原战役,险些抓住胡耀邦
阳明山上
陈诚 伴君如伴虎
发端黄埔
作战能力一般的“上将”
蒋介石的诤臣
联姻高官之女
经营台湾
副手难当
白崇禧 晚景凄凉小诸葛
离奇死亡
桂系部队领军人物
要向历史交待
遭遇弹劾
投身宗教却遭暗杀
饱受孤立的白家
退思园
何应钦 明哲保身
受降将军背负骂名
“没有我蒋中正,哪有他何应钦”
备受冷落的台湾生活
家的思念
胡宗南 最后撤退的大将
被老蒋重用的浙江同乡
攻占延安的“功臣”
“反共救国军”总指挥
杭州姑娘叶霞翟
为“反共”不惜与日本战犯合作
低调清贫
吴稚晖 天道自然
老狗、小丑、还是思想家?
砖砸县太爷 跳河偏不死
“名骂”舌如簧,“清共”急先锋
办教育,成了“新鲜活死人”
出卖陈延年
最后的日子
于右任 神州再造更何年
苦窑里长大
从激进诗人到革命报人
落魄的“监察院长”
两次弹劾
诗书比金贵
乡愁
孙科 孙中山之后
名门之后,平常之人
反蒋拥蒋,摇摆多变
风流倜傥,多情误事
流亡多年无奈回归
陈立夫 世纪人生
蒋三叔的厚待
在抗战中兴办教育
福大命大
命运逆转
养鸡专业户
恩爱夫妻
近乡情怯
严家淦 被人遗忘的“总统”
洒脱的过渡者
富家公子哥
踏上仕途
亲历二二八
台湾“财政厅长”
“新台币之父”
当上接班人
最后的日子

精彩书摘

陈诚:蒋介石的诤臣
虽然打仗不算真正的高手,但在蒋介石的亲信中,敢于犯颜直谏的, 非陈诚莫属。
也许正因为此,蒋介石在恼怒忿恨和无奈中,对陈诚更加器重起来。
陈诚在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中,属于有学识、有头脑、有办法,洁身自好的人物。他有一种老夫子似的耿直和执拗,爱提意见是出了名的。他对国民党的组织涣散、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情形屡有批评,主张“根本改革党政”。对许多政府官员、军队高级将领的贪污腐败、违法乱纪事例,甚至点名道姓地批评,蒋介石因此责备陈诚骄矜自负、爱发议论, 说“总觉你说人之短,看人之轻”,劝他“切思而自反”。
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在“四一二事变”后,一直与宋庆龄等人结盟,组织“第三党”,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邓是陈诚的老上司,两人都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毕业生,邓是陈的学长。1923 年初,陈诚随邓演达参加了由孙中山领导的建国粤军。这年5 月,沈鸿英在西江叛变, 陈诚随邓演达团长出征西江。在此次作战中,陈诚于火线受伤,邓演达冒着枪林弹雨,冲到陈诚身旁,亲自指挥,将陈诚抢救脱险。
1924 年5 月,黄埔军校筹建。陈诚又随邓演达离开粤军,一起来到军校。邓任训练部副主任,陈则在其领导下担任负责教育的官佐。
1930 年8 月,邓演达成立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从事反蒋活动。此时的陈诚,已被提升为第十八军军长。两人见面时,陈表示愿意在军事与军费方面支持邓,还主动提出,希望邓派一些得力干部到十八军来,指导工作。邓演达认为陈诚领导的第十八军条件较好,可以作为反蒋起义的基干部队。但他也知道陈诚不可能率领第十八军发动反蒋起义,他做了逼陈起义的预案。到时他将对陈诚说:“如果你反对起义倒蒋,可将我捆送给蒋!否则,同我一起发难,或者离开部队。”
1931 年8 月,邓演达开始发动各地起兵倒蒋,在他准备离沪赴赣发动第十八军起义的时候,因他人出卖而遭蒋逮捕。蒋介石在日记中说: “邓演达昨在上海被捕,天网恢恢,终难幸免也。”陈诚得悉邓演达被捕, 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打电报给蒋介石,请求释放邓。蒋回电表示“准从宽大处理”。陈诚“深信总座之伟大,决不我欺”。但到12 月中旬,陈诚却得知邓演达被判处死刑,遂于19 日、20 日两次致电蒋介石,要求蒋“继先恩来之宽大”,不要处死邓演达,并表白自己此举“全为革命前途着想,非尽为友谊”。但蒋不为所动。邓被处死后,陈诚公然对蒋表示“人亡国瘁,病彻肺腑。……今公不能报国,私未能拯友,泪眼山河,茕茕在疚”,要求蒋改任朱培德主持江西军事,自己“离职赴京请罪”。蒋在复电中严厉斥责陈“因私害公,因友忘党,有负职责”。
而陈诚则认为,“先恩来孙中山先生主张言论自由,而择生兄死于言论攻击政府之黑暗,然则言论实为死由矣。……今后不言革命则已,若言革命如不奉行先恩来之主义,而仅挂革命之招牌,而行反革命之事实, 我敢断(其)不会成功也”。
抗日战争期间,陈诚一直在最重要的地区担任要职。1942 年12 月, 蒋介石指示陈诚担任“远征军总司令或司令长官”,前往云南,准备“明春能如期反攻,不致贻误大局,为外人所蔑视”。
但陈诚与蒋介石的看法大相径庭。
陈诚认为中国单独对抗日本,已经苦苦支撑了6 年,同盟国对此口头支持多,实质援助少,分析英美“各顾其根本”,把自己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重视欧洲,忽视亚洲,不过是利用中国挺住日本而已。中国的兵力对付日军已经捉襟见肘,再扩大战场,抽调6 个军去印缅,无疑于雪上加霜。更由于1942 年3 至8 月间中国远征军首次赴缅作战,完成了掩护驻缅英军的撤退行动,但自身伤亡惨重,因此他反对短期内再次赴缅作战。
但命令要执行,陈诚还是在1943 年3 月上任了。
1943 年9 月6 日,陈诚向蒋介石请辞远征军司令长官一职:
窃查职自奉命兼任远征军司令长官职务以来,时已半载,因能力薄弱,毫无建树,瞻念前途,陨越堪虞,为免贻误戎机,重视责任起见,谨恳钧座赐准解除远征军司令长官职务,另行派员接充, 不胜感激待命之至。
谨呈委员长蒋
职陈诚呈

蒋介石于9 月14 日接到陈的辞呈,15 日即给陈诚发去一封措词十分严峻的手谕,对陈之辞职之事严厉批评,其情绪化的用语不像一个统帅给部属的信,倒像一个长兄痛骂不听话的兄弟:

辞修同志:
你九月六日辞呈,我昨日方才接到,不胜感慨。关于远征军事, 凡你所要求者无不遂你意旨照办;于我个人,无论公私,我以为已到至极地步。此外,再无其它办法可以服从,你要不去就可不去, 你要如何就可如何,我绝不再来恳求。现在除向你三跪九叩首之外, 再无其它礼节可以表示敬意。然此非我所能为也。你近日之态度言行或不自知,你的观念思想或未自反,我不得不对你作最后之规谏, 须知你此种态度,国家政府命令纪律已废弃,世界只有你一人的意旨命令来行施一切。就是说你的命令、你的意旨,无论上官与政府非绝对服从、无条件接受不可,这种行动态度究竟为何种行动态度, 我想已往军阀亦绝不致出此。这种跋扈恣睢之形态,除非政府已到国家将亡,纪律纲维荡然无存时,乃始有此。然而如此军阀,岂复我军人所有之人格乎!如果国家有此军人,即令其战胜一切,则国亦等于灭矣,吾实不忍见现在军人发生此现象也。
我再明告一言,我派你往远征军,乃是要希望你立业成名,而绝非陷你于死地,我以为一切公私道义都可弃之不谈,然而军人对于革命作战命令,即使赴汤蹈火亦不能推辞,此乃军人之本分。然而今日已经讲不到此了,希望你再加深思一番。是乎,否乎?从此余亦绝不再有言矣。

中正
三十二年九月十五日

从这封信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到蒋介石怒火中烧的表情。他甚至将陈诚的作为与军阀相比,可见气愤至极。
那一天,蒋在日记中写道:“下午手书致辞修,痛斥其跋扈恣睢之形态,促其反省。如再不觉悟,此人不可复教矣。”
9 月17 日,陈诚接到蒋介石手谕,迅速回函,除表示“不胜警痛”外, 又狠狠告了一状,“为免误事机,及良心之驱使”,列出军中高官们的种种弊端,提醒蒋介石注意:

一是关于远征军事,中枢意见,始终未能一致。除钧座本身外, 其它多数不能重视与积极。在钧座当面指示时,默无异议。但一至其它场合,则意见歧出不已。
二是各有主张,各有根据。除钧座本身指挥外,殆无任何机关,任何个人,可有办法,使之力量集中,与意志统一。
三是观念错误。即始终认为敌人绝不会来攻我,同时我亦决无力量反攻。高官们视为当然。
四是由于以上心理与观念之错误,结果,部队纪律废弛,战力消失。细加分析,则苟且偷安,走私牟利,士气消沉,缺额日多。以及高级者生活之奢靡,下级生活之压迫,无不相因而至,有加无已。
五是今日部队实际情况,确属难言反攻,非但难言反攻,纵令走到缅甸,亦不可能。
六是远征军有关各种问题,再三自问,决无法解决。以钧座之贤明,当不以忠诚直言,为骄矜恣肆;以任劳任怨,为跋扈专擅;以应付敷衍,为有修养;以谄媚逢迎,为能服从也。
为了表白心迹,陈诚在当年的双十节向蒋进呈了近万言的《〈贞观政要〉读后摘要》,其中摘录了两个故事:
其一曰,魏征进谏后,唐太宗赐手诏曰:得公之谏,朕知过矣!
其二曰:唐太宗认为魏征多次当朝提意见是侮辱他,盛怒之下要杀魏征。皇后听说后,默默退下,换上朝服来祝贺。太宗不解,皇后说, 妾闻主明则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太宗大悦。
陈诚不再敢说辞职了,但不久就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旧病复发,吐血吐了一痰盂,只好由卫立煌接任。陈诚在远征军前后不过9 个月。
抗日名将孙立人虽是良将,但并非“黄埔系”,且早年并未加入国民党,因而始终都不为蒋介石完全信任。由于台海危机情况,加上美国人的情面,蒋介石不得不重用孙立人以防卫台湾,并利用他与美国的良好关系争取美援。1950 年3 月,在孙立人就任陆军总司令的同时,蒋经国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已将特务网络渗透至陆军总司令部,孙的一举一动尽在其监视之下。多疑的蒋介石为了让蒋经国接班,打压孙立人,已经撒下大网。
1950 年初若干美国已经解密之文电显示,美国驻台北武官确曾建议美方要求蒋介石离开台湾,另由亲美人士继起领导,并称孙立人等对“托管”并不坚决反对。当年2 月,麦克阿瑟曾经派专机到台湾接孙立人赴日。麦克阿瑟在会谈中勉励孙立人负起保卫台湾的责任,保证尽量提供军援。孙返台后向东南军政长官陈诚报告了会谈情况。孙立人强调, 是麦帅总部主动邀他访日的。而有人告状说,是他再三要求,才得以见到麦克阿瑟。
孙立人主动与美国人接触,更加深了蒋介石对他的猜疑,更何况, 与蒋介石矛盾极深的史迪威将军解职回美国后,孙立人曾以中国军官的名义发动上书罗斯福总统,要求让史迪威重返中国,这些都是越名分、犯大忌的行径。
数年后,蒋介石将孙立人调离陆军总司令职务,转任“总统府”参军长。这是个虚职,完全脱离军队日常业务。1955 年,孙立人被控以涉嫌参与郭廷亮“匪谍”案,企图利用阅兵场合胁迫当局,遭撤职软禁。此案牵连300 多人。
蒋介石表面上郑重其事地让陈诚成立专案小组立案调查。
陈诚虽然与孙立人有矛盾,但却明白孙立人是冤枉的。据陈诚之子陈履安回忆,“面对家父,孙将军一度奋力扯下衣衫,裸露出半生征战遗下的创伤疤痕,激动地对家父大叫道:我这辈子为国家出生入死,为什么还怀疑我变节,为什么?”
当时蒋介石坚持要对孙治罪,但陈诚却力保,力陈孙立人无罪,最终达成了“不捕、不审、不判”的妥协。
国民党在大陆失败,蒋介石为了重振旗鼓,在台北市郊阳明山成立了“革命实践研究院”,培训中坚干部,冈村宁次等一些原日军将佐被聘请为高级军事教官,名分上是“顾问”头衔。陈诚和孙立人对蒋介石的这一举措非常不认可,多次表达不同意见,但蒋介石不听。老蒋有一个观念,美国人打仗是靠钱堆出来的。船坚炮利,武器精锐,这是美国人的本事。而日本人打仗是死硬派,打苦仗,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也能打胜。所以他认为在台湾的局势之下,训练需要靠日本那一套,不是靠多大多猛的炮弹。
1963 年秋天,陈诚在日记中写下自己在同一个晚上的两个清晰的梦境,第一个梦是陈诚梦见自己率领大军反攻,在登陆后北上却陷入共军层层包围,陈诚在急迫中惊醒;再度入睡后不久的陈诚坠入另一梦境, 国民党军一路攻城陷地,陈诚出营巡视却被民众群起包围,或泣诉生活痛苦,或索求济助,陈诚情急中伸手进口袋想掏钱,结果口袋内一无所有,他于是再次惊醒。
在“反攻大陆”计划上的分歧,让陈诚和蒋氏发生很大冲突,虽然陈诚依然向蒋介石表示一旦号角响起,他仍要请命出征,但他并不同意贸然反攻。1963 年,关于蒋、陈二人政治理念不合的传言已经甚嚣尘上, 陈履安说,1963 年在波士顿的华人圈里,都在流传蒋介石和陈诚因反攻的问题吵架,一直吵到需要蒋夫人下楼调解。陈诚后来也对陈履安证明确有其事,但是在儿子面前他依然强调,自己并不是反对“反攻复国”, 而是认为要看待时机。
按陈诚的意思,反攻大陆,需要整军备战,但蒋介石却在美国的压力下不断裁军,这让反攻只能成为一枕黄粱,这才是双方大吵的原因。
陈诚的梦,反映了他心中的挣扎,也反映了他对蒋一腔忠诚和大把的建议却得不到响应的苦闷与痛心。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台湾风云录:近代风云中的岛屿变迁》的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20世纪台湾社会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上的深刻转型,完全不涉及《民国人物在台湾》的具体内容: 台湾风云录:近代风云中的岛屿变迁 一卷描绘时代巨变的史诗,一群在风暴中塑造台湾的群像。 《台湾风云录:近代风云中的岛屿变迁》并非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而是一部深入剖析20世纪台湾社会在动荡与重建中,如何完成其现代性转型的宏大叙事。本书以史料为基石,以社会结构变迁为核心线索,将时间轴拉伸至从日治时期末期到经济腾飞前夜的数十年间,聚焦于权力结构、土地关系、工业化进程以及文化认同的复杂交织。 本书的叙事逻辑着重于“转型”与“适应”。它探究了在外部力量的剧烈冲击下,台湾社会内部各阶层——从传统士绅、农民、新兴知识分子到工厂工人——如何应对身份的重塑与生存环境的剧变。 第一部分:失序与重构(日治后期至战后初期) 本部分详细梳理了日本殖民统治体系的瓦解与新的政治力量的进驻所带来的社会秩序的瞬间断裂。我们不仅仅关注宏大的政治事件,更深入到微观层面,考察战后初期的经济混乱如何直接冲击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殖民遗产的继承与挑战: 殖民政府建立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如糖业、制盐业、交通网络)在政权更迭后,其所有权和运营逻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书探讨了这种“继承”如何成为新政权巩固统治的基础,同时也埋下了后续资源分配不均的伏笔。特别地,对战后初期物资匮乏和恶性通货膨胀的描写,生动还原了社会信心的瓦解过程。 地方精英的更迭: 殖民时期的地方治理结构被打破后,新的地方势力如何迅速崛起并整合资源。本书通过对基层行政档案和家族史料的爬梳,展现了地方派系如何在权力的真空期寻求合作与制衡,确保其在新的政治生态中占据一席之地。 第二部分:土地、资本与工业的萌芽(1950s - 1960s) 1950年代是台湾社会结构发生决定性变化的关键十年。本书将“土地改革”视为理解战后台湾经济腾飞的基石。 土地改革的深远影响: 土地改革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富再分配,它重塑了农村的社会关系。本书详尽分析了“耕者有其田”政策如何释放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它也探究了新形成的“地主阶层”如何将资本迅速投向新兴工业部门,从而有效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常见的资本沉淀问题。这种“土地—资本—工业”的传导机制,是理解台湾经济起飞的隐形推手。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的拉扯: 经济政策的转向是本书的重点之一。从依赖外援的进口替代战略,到1960年代果断转向出口导向型工业化,这个决策过程充满了内部的博弈与权衡。我们审视了新兴的“技术官僚”群体在制定这些关键政策中的作用,以及他们如何平衡国内外压力,推动轻工业的起步。通过对早期加工出口区设立前后,工厂内部劳动纪律、技术引进和工人生活状况的细致描绘,本书呈现了“台湾奇迹”背后的汗水与代价。 第三部分:社会脉络的重塑与文化张力 本书的第三部分着眼于社会内部的结构性变化及其带来的文化与教育层面的张力。 城市化的加速与家庭结构的变迁: 工业化必然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本书描绘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对传统大家族结构和邻里关系带来的冲击。新兴的都市空间如何催生出新的消费模式、社交网络和家庭价值观念,是本部分考察的重点。城市中的集体宿舍、简陋的出租屋,构成了近代台湾社会快速变迁的物质背景。 教育系统的扩张与人才的涌现: 战后教育体系的大规模普及,尤其是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投入,为后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然而,这种教育的扩张也带来了新的社会期待与挫折感。本书分析了在有限的社会流动渠道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所面临的职业选择困境,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专业领域或新兴行业来寻求自我实现。 身份认同的潜流: 在外来政权和现代化进程的双重挤压下,台湾社会内部关于“我是谁”的讨论从未停歇。本书通过分析当时的文学作品、报刊言论以及知识分子群体中的思潮,展现了在政治高压下,文化认同如何以一种更为隐晦、更具张力的方式进行构建和表达,成为塑造未来台湾社会面貌的重要潜流。 结语:走向未来的基础 《台湾风云录》旨在提供一个多层次、去英雄化的视角,去理解近代台湾社会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蜕变。它不是一个关于人物功过的记录,而是对社会机制、经济逻辑和结构性力量的深入考察。通过对权力、资本、劳动力和文化变迁的细致描摹,本书揭示了塑造今日台湾社会底色的那些深刻而复杂的历史性力量。阅读此书,如同走入一座由无数次选择、妥协与爆发所堆砌而成的历史迷宫,最终,我们得以理解这座岛屿如何在风云变幻中,为自身的未来奠定了坚实而独特的基调。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一股扑面而来的、强烈的“在场感”,作者的笔触如同一个训练有素的舞台总监,精确地调度着光影和声效。它摒弃了传统传记中那种线性叙事的乏味,转而采用一种碎片化的、多声部交织的结构。每一章都像是从不同人物的记忆深处被精心提取出来的“切片”,时间线被有意地打乱、重组,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历史的拼图构建之中。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处理冲突和矛盾时的手法——他极少给出明确的褒贬,而是将人物置于极端困境中,让他们自己的选择来定义自己。例如,对于某些艺术家的“变节”或“妥协”,书中的描绘是克制且充满张力的,你仿佛能听到他们在良知与生存之间拉锯时的每一次呼吸。这种叙事上的大胆和实验性,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解谜的乐趣,但也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否则可能会在纷繁的人物关系网中迷失方向。这本书的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历史书写的反叛,充满活力和探索精神。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印象是它对于“边缘地带”的关注。它没有将焦点集中在那些高居庙堂、影响全局的关键人物身上,而是将镜头缓缓推向那些被历史叙事经常忽略的配角、追随者,甚至是那些“失败者”。作者似乎对“成功”的概念持有怀疑态度,转而深入挖掘那些在权力更迭中被遗忘、被边缘化,却又默默支撑起某一特定文化形态的人群。这种“向下挖掘”的写作策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认知厚度。那些关于学术圈内部的倾轧、小团体之间的微妙排挤、或者仅仅是因性格不合而导致的友谊破裂,都被描绘得细致入微,展现了即便是面对共同的“外敌”时,人性的复杂与脆弱依然难以克服。它成功地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极其微观的私人情愫连接起来,读到某一处,你会突然意识到,那些历史巨人的背后,也站着一群有血有肉、有着自身爱恨情仇的普通人。这种细腻的人性刻画,远比空洞的口号来得震撼人心。

评分

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身份认同”的深度探寻之旅。它不仅仅是在记录“谁来了台湾”,更深刻地探讨了“来了台湾之后,他们是谁?”。作者巧妙地利用了不同人物在身份转换中的心理落差——从过去的显赫地位到此刻的相对边缘,从文化符号的输出者到文化碎片的接收者。这种身份焦虑贯穿全书,并成为驱动许多人物行为的核心动力。书中对知识分子群体在身份重塑上的无力感,描绘得尤其到位。他们带来了思想、文化和方法论,但当这些被移植到全新的土壤上时,如何生根发芽,如何与新的环境达成共存,乃至超越,成为了永恒的难题。书中对“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之间张力的探讨,视角非常独特且深刻,它促使我反思,当我们谈论文化传承时,我们到底在传承的是形式、内容,还是仅仅是一种“我们曾经拥有过”的集体记忆的幻影。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深意的佳作。

评分

这本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同陈年的老酒,醇厚且回味悠长,但又不失现代的锐利感。它在古典的韵律感和现代的白描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我欣赏作者在描绘场景时的那种近乎于电影镜头的调度能力,无论是对某个旧式洋房内部陈设的描摹,还是对一场户外聚会气氛的渲染,都充满了画面感。更难得的是,作者似乎对“怀旧”保持着一种清醒的审视,它既有对往昔风华的眷恋,但又绝不沉溺于无病呻吟的感伤。它犀利地指出了“怀旧”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建构,是幸存者对自身经验的一种美化和重塑。书中几次对“记忆的不可靠性”的探讨,尤其精妙,作者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截然不同的叙述,生动地展示了历史如何被个人视角扭曲和重塑。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是了解了一段历史,更是经历了一场关于“真实性”的智力冒险。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总是带着一种迷人的疏离感,仿佛作者站在历史的某个制高点,俯瞰着那些曾经风云际会的人物在彼岸的沉浮。它没有过多地渲染民族大义或者英雄主义的陈词滥调,而是专注于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微妙折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关于衣着习惯、日常消遣乃至对某种食物的偏爱的描写,构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群体画像,而非扁平化的符号。读来,你不会觉得自己在看一部冷冰冰的历史论著,更像是在翻阅一本厚重却又饱含人情味的私人日记。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文化精英如何在新环境中重建精神家园的那一部分,笔触是极其细腻的,带着一种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挽歌情调,但又蕴含着对未来某种坚韧的期许。那种在陌生土地上,依然试图用旧日的仪式感来对抗环境剧变的挣扎与坚持,读来令人动容。它挑战了许多我们对“流亡者”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复杂的人性光谱,那些光环下的焦虑、不甘与适应,都被摊开来审视。整体而言,文字功底深厚,韵味悠长。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哦。

评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

评分

送货快,服务好,产品质量好,正版图书,信赖京东!

评分

很喜欢这本书,好看,看的中途上网搜搜这些人物的历史信息,再看看关于这个年代的历史剧发现还是挺有意思的,之前不喜欢这一类型的书,但是看完这本书觉得国共时期的历史事我还是挺愿意多去看看。

评分

还没看,了解历史

评分

内容丰富,印刷清晰,好书推荐

评分

书挺好的,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

做活动买的,买了一大堆,存着慢慢看。

评分

整体还可以。聊作消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