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香典》集閤瞭古代的《香乘》《香譜》《陳氏香譜》這三本經典香書於一體,其創意標新立異。
這本《香典》涵蓋瞭曆代用香史料、用香方法、以及各種閤香配方,同時包括用香事項,並分香之品、香之異、香之事、香之法等四大類彆,在內容上包羅萬象。
這本《香典》在對原文進行完整翻譯的基礎上,配有大量生動優美的插圖,使讀者在讀香識香的同時,擁有唯美的視覺享受。
《香典》,集傳世香書《香乘》《香譜》《陳氏香譜》於一體,從香料種類、産地考證、逸聞趣事說起,分彆闡述著名香品的特性、提取方法、配置香方、焚熏之法;香爐、薰球、香囊、香盒、香盤等香器;與香有關的史料故事、逸事奇聞;曆代文人墨客的詠香詩文。編者另補入香料真假鑒彆、收藏,焚香禮儀等專題知識,全麵反映我國古代香文化麵貌。
周嘉胄,揚州人,明朝收藏傢。約明朝嘉靖、萬曆年間人,擅長裝裱等工藝,其《香乘》一書集中國香學文化之大成。崇禎辛巳刊成。另著有《裝潢誌》。
洪芻,字駒父,北宋進士,黃庭堅的外甥。極富文采,著述頗豐。
陳敬,字子中,北宋末年西京河南府(洛陽)人。
譯者簡介:
陳雲軼,譯注傢,其代錶作品為《雲林石譜》。
|香乘|
原 序 / 2
自 序 / 3
欽定《四庫全書》提要 / 4
捲一 .香品(隨品附事實) …………………………(5)
沉香 / 5 沉香之屬 / 12 沉香事實/14 檀香/24
檀香事實 / 27 熏陸香 / 30 雞舌香 / 32 安息香 / 35
安息香事實 / 35 諸香六品 / 37 鬱金香 / 37
龍腦香 / 39 龍腦香事實 / 41 麝香 / 45 麝香事實 / 47
彆類麝香三品 / 49 降真香 / 50 木香 / 50 蘇閤香 / 53
蘇閤香事實 / 55 諸香十二品 / 55 草本香草 / 57
龍涎香 / 72 龍涎香事實 / 74 甲香 / 74
酴醿香露(薔薇露)/ 75 薔薇露事實 / 75
諸香十六品 / 78
附輯:沉香的品級與分類 / 10 沉香的妙用 / 16
祭祀香 / 19 香之形 / 20
檀香木的鑒彆及分類 / 26 妙用檀香 / 28
道教上香 / 56
捲二 .佛藏諸香 …………………………………… (85)
釋香 / 85 信眾事實 / 91 作法事實 / 93
附輯:旃檀佛像 / 86 三尊佛像 / 88 引路菩薩 / 89
觀音菩薩 / 91 神傳二十四香譜 / 92 佛教上香 / 94
蓮花手菩薩像 / 97
附:佛教香經 / 98
佛教諸經 / 98 塗香、燒香、浴香 / 105
佛國香器 / 113 香爐及香印修持之法 / 114
香積國 / 115 與香有關的圓通法門 / 120
成就鼻根神通的法門 / 121 鼻根懺悔之法 / 125
附輯:阿難像 / 99 燃燈佛授記釋迦圖 / 102
供香的真言與手印 / 107
金剛界法中的真言與手印 / 109 香象菩薩 / 110
普賢菩薩 / 112 佛教中的香器 / 118
佛教中關於香的詞匯 / 126
捲三 .宮掖諸香 ……………………………………(129)
春鞦至漢魏宮掖諸香 / 129 隋唐宮廷諸香 / 131
五代宋元明香事 / 134
附輯:焚香之雅—隔火熏香圖 / 130 貴妃曉妝圖 / 134
貴妃齣浴香事圖 / 135 畫中果香 / 138
捲四 .香異 …………………………………………(140)
先秦異香 / 140 返魂香 / 140 武帝弄香 / 142
西國獻香 / 143 漢晉香事 / 145 唐宋元明香事 / 147
附輯:香室圖示 / 144
捲五 .香事分類 ……………………………………(150)
天文香 / 150 地理香 / 150 人文香 / 152 草木香 / 153
鳥獸香 / 168 宮室香 / 169 身體香 / 174 飲食香 / 176
器具香 /183 香囊、燒香器 / 186
附輯:塗敷香 / 175 茗之香 / 178 調味香 / 181
器具香 / 185 香囊圖示 / 187 諸香囊圖示 / 188
捲六 .香事彆錄 ……………………………………(191)
彆錄 / 191 焚香十則 / 198 附加 / 199 異國香 / 202
境內香 / 205 香辯 / 205 高貴香 / 206 養療香 / 210
因果香 / 210 塚墓香 / 211
附輯:伯牙鼓琴圖 / 194 爐瓶三事 / 201
捲七 .香緒餘 ………………………………………(212)
香字義三十二字 / 212 香花 / 212 香草名釋 / 213
修製諸香 / 215 用香 / 220 修製器材 / 224 香爐 / 224
附輯:製香方法 / 217
隔火熏香的諸香具與流程圖示 / 221
香爐的諸紋飾與形製 / 226 曆代香爐圖示 / 234
……
序言
中華香文化,浩如煙海,珍若珠璣。它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曆史進程中,圍繞香品的配製、使用及品鑒逐漸形成的一係列技法、習慣、製度與觀念,既凝聚瞭華夏先民的生活經驗與智慧,也散發齣東方文化所特有的瑰麗異彩。中國是一個香的國度,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道德與馨香的民族。香文化滲透於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側麵反映齣中華民族在精神氣質、美學鑒賞、理想胸襟、價值觀念與思維模式上的獨特神韻。光陰荏苒,時空變幻,中華香文化在今世又煥發齣勃勃生機,展示齣奇幻而華美的文化魅力。
中華香文化,淵源甚早,如北宋丁謂《天香傳》所雲,“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殷商甲骨文中,既有關於先民“手執燃木”施行“祡(柴)祭”的記載,也有艾爇及釀製鬱鬯(香酒)的記載。由此可知,中國的香文化自萌芽時代開始,就兼具瞭神聖祭祀與庸常生活的雙重意義。西周至春鞦戰國時期,祭祀用香沿襲瞭遠古傳統,以燃燒香蒿,燔柴祭天,供奉香酒、榖物為主;生活用香所涉範疇有擴大趨勢,佩戴香囊、蘭湯沐浴之習已成為日常禮儀的一部分,香品被廣泛用於闢邪、除穢、驅蟲、療疾等諸多領域。《詩經》中關於“采艾”“采蕭”的記載,以及屈原《離騷》中“扈江離與闢芷兮,紉鞦蘭以為佩”等詩句,皆展現瞭當時香品采製與使用的新風尚。
秦漢時期,華夏一統,香文化得到瞭更為廣博的發展空間。漢人張騫齣使西域,絲綢之路隨之開通,沉香、青木香、蘇閤香、雞舌香等域外香料得以陸續輸入中原,大大豐富瞭中華香文化的內涵與外延,中國香文化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期隨之而來。與道傢、儒傢、醫傢養生養性理念緊密融閤的熏香之習在王室貴族中漸漸流傳開來;香爐、熏籠等用具也開始普及使用,著名的“博山爐”即産生於此時;熏香、佩香、浴香已成為宮中尋常之事,用香也成為宮廷儀製的一部分,《漢官儀》中就有關於尚書郎奏事對答須“口含雞舌香”的記載。
時至魏晉,香品鑒賞漸成風氣。當時,香料是極其珍異的奢侈之物,用香、品香是貴族權門極為豪奢的享受。曹操生前修書給諸葛亮,“寄贈雞舌香五斤,以錶微意”;臨終前,又將名貴香品遺贈諸位夫人,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分香賣履”。東晉南北朝時流行熏香,士族子弟莫不熏衣傅粉,貌神仙。隨著香料品類的日趨繁多,閤香(以多種香料配製而成的香品)普遍使用,並齣現瞭範曄《和香方》等多部香方專書。香料被更廣泛地應用於醫療領域,當時的名醫葛洪、陶弘景等人皆曾以香料入藥療疾。這一時期,貴族對名貴香品的需求、道教的蓬勃發展及佛教的興起,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瞭用香風氣的盛行,促進瞭域外香料的傳入。
隋唐時,國力強盛、民力富庶,為香文化的發展提供瞭優越的社會基礎。香品用量遠逾前代,不僅廣泛用於佩戴、含服、熏燒,更齣現瞭用香塗刷牆麵、構建樓閣等奢侈之舉。彼時,用香、品香之習漸從宮廷王公貴族階層傳入民間。隨著香文化的普及與發展,用香儀製日趨完備,成為宮廷、政務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香具也越發精美,材質多以瓷器為主;香品更是日漸豐富,香類劃分也日益精細。
宋代是中國香文化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該時期造船技術發達,海上貿易繁盛,政府設立瞭專管海上貿易的市舶司,對香料貿易執行專賣製度,香料進齣口量占對外貿易額的首位,甚至齣現瞭專事海外香料運輸貿易的“香舶”。宋代文人階層普遍盛行焚香用香、搜集香方、閤製香品、品鑒香類,並常互贈名香、應和酬唱,引為雅事。
宋真宗寵臣丁謂一度官居宰相,曾親撰《天香傳》一文;大文豪蘇軾亦曾親自閤製“印香”;詩人黃庭堅甚至自稱“香癖”,《香譜》作者洪芻便是其外甥。宋元時期是香文化從貴族走嚮民間、從書閣走嚮市井的重要階段,印香、香墨、香茶及添有香料的各種食品開始進入市井生活和百姓人傢。
明清兩朝,則是中華傳統香文化的普及期。當時的製香技術、香具工藝及香品類型,較之前代有瞭長足發展:綫香、棒香、塔香得以普遍使用;明代“宣德爐”以用料考究、工藝精湛、形態精美而著稱香史。民間用香風氣也更為繁盛,人們妝飾香膏,佩戴香囊,雅室熏香,沏飲香茶,沐浴香湯,調服香藥。不知不覺,香已然浸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並以各種形式融入到古代中國人優雅而極富情趣的日常生活之中。
泱泱大國,天香一脈,曆代傳承,日趨繁富。香文化發展史上的每個時段,都有它獨特的意義與成就。香事雖小,卻大有可觀。我國古代各類典籍,多有涉及香的:宋代李昉等編修的《太平禦覽》輯有“香部”三捲,專論香料及典故;明人李時珍《本草綱目》搜集香藥名目達百種之多。香文化的盛行也衍生齣一批專著,如洪芻《香譜》、範成大《桂海香誌》、葉廷珪《名香譜》、瀋立之《香譜》、武岡《公庫香譜》、張子敬《續香譜》、陳敬《陳氏香譜》等。若論其中翹楚,首推明人周嘉胄之《香乘》,該書窮搜遍輯、包羅廣闊,可謂集明代以前曆代香譜之大成,以至“談香事者必以是書稱首焉”。 對於廣大讀者來說,欲一窺中華香文化之門徑,《香乘》可算得上是一本極為實用的參考書。
一、知人識文——周嘉胄與《香乘》
周嘉胄,淮海(今江蘇揚州)人,字江左,齋名鼎足齋,齣生於明萬曆十年(1582年),卒年約在清順治十五年至十八年(1658—1661年)間,順治年間寓居江寜(今江蘇南京),曾與鬍節軒、盛茂開並稱“金陵三老”。嘉胄工於行書,長於書畫鑒賞,與當時知名書畫賞鑒傢及裝裱師素有交往今存王寵書《韆字文》,鈐有其“周嘉胄印”、“鼎足齋書畫記”等鑒藏印;硃熹行草書劄捲上,亦鈐有“周嘉胄印”藏印。其傳世作品,除《香乘》外,有《裝潢誌》一捲,是中國最早最全麵係統地論述書畫裝裱的專著,書中有關書畫裝裱的指導思想、原則和技法等,對於今世之書畫裝裱仍有一定的藉鑒價值與指導意義。
周嘉胄其人,生平事跡鮮有記載。揚州城香風繚繞韆年,明代尤盛,嘉胄浸淫其中,自有領悟,今據其《香乘》自序,可推知一二:
餘好睡嗜香,性習成癖,有生之年,樂在茲,遁世之情彌篤。每謂霜裏佩黃金者,不貴於枕上黑甜;馬首擁紅塵者,不樂於爐中碧篆。
作者有此嗜香之癖、遁世之情,方能費三十年光陰,將香之掌故窮搜遍輯,著成《香乘》。
“乘”者,春鞦時晉國史書名。《孟子.離婁下》曰:“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鞦》,一也。”後因以為一般史書的通稱。標名《香乘》,即指記載香名、香品、香類、香事諸門類的專業書籍。是書初纂於萬曆戊午年(1618年),隻寫到十三捲,請李維楨為之作序。後作者因病對文稿的編撰粗疏簡略,參洪、顔、瀋、葉四氏香譜,曆二十四年續輯成書,於崇禎辛巳年(1641年)刊成,收集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以前有關資料共二十八捲,凡香之名品、故實及賞鑒修閤諸法,莫不詳考備載。莫怪李維楨序言贊它“囊括古今殆盡矣”。
二、香典大成——《香乘》特點與價值
《香乘》原二十八捲,閤九萬三韆餘字,有:香品五捲,佛藏諸香一捲,宮掖香一捲,香異一捲,香事分類二捲,香事彆錄二捲,香緒餘一捲,香爐一捲,法和眾妙香四捲,凝閤花香一捲,熏佩、塗傅之香共一捲,香屬一捲,印篆香方一捲,印篆香圖一捲,晦齋香譜一捲,墨娥小錄香譜一捲,獵香新譜一捲,香詩、香文各一捲(現將此二捲集為“詠香詩文”)。其書賞鑒諸法、旁徵博引、體例嚴謹、采摭繁富,確係曆代涉香典籍中的集大成者。
《香乘》一書的集大成意義,首先體現在“廣”字上。南宋以來,洪芻、葉廷珪所撰諸傢《香譜》,或傳或不傳,然其傳世者多篇帙寥寥。周嘉胄殫近三十年之力,方成此編。自有香譜類專書以來,僅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香嚴三昧》十捲,篇帙稱富。周氏《香乘》,篇幅乃其三倍之多。故曆來凡記香事的專書,若論搜羅之廣、篇幅之巨,則莫過於此書。作為我國古代第一部係統的香論著作,凡香之名品諸如閤香、清道引路香、黎仙香等,香之調製、鑒賞,詠香詩句、文章以及與香有關的逸事趣聞等,無不一一載錄。所引材料,亦多有齣處可循,堪補亡佚史籍之缺。同時,《香乘》對唐、五代、宋等朝飲食、裝飾等情況亦有所涉及,尤其是關於用香料配製的食品(如香餅等)的記載,對於飲食民俗以及烹飪技法的研究均有一定價值。《四庫全書提要》贊它:“凡香之品名、故實以及修閤賞鑒諸法,無不博引,一一具有始末。而編次亦頗有條理。讀香事者固莫詳備於斯矣。”從香文
化資料載錄的廣博角度來說,即使在今世,《香乘》仍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香乘》一書的集大成意義,也體現在“精”字上。書中編入與香料有關的史、錄、譜、記、捲、誌等文獻,資料極其翔實:既有綜閤性的羅列,又有重點突齣的內容;既旁徵博引,又具有始末,標注齣處。作為一部專業性較強的類譜,《香乘》對香品的介紹精確可靠,或舉用佛界香名,或列齣應用之香事並注明齣處。如:沉香一則,引入考證十九條;生沉香之事,援引達三十條,並將生沉香種種異名解析詳盡。至於所錄香方,不僅載錄廣博,且記載精準,在當時具有較大的實用價值,直至今天仍然有其指導意義。同時,《香乘》一書雖為輯錄之作,卻凝聚瞭作者長期積纍的用香、製香、儲香、品香經驗。
《香乘》在編錄古方的同時,輔以作者個人自身經驗,對香方用料、劑量及閤香技法都提齣瞭自己獨到的見解。由此可見,不論是香品的記載還是香方的載入,作者皆本著嚴謹、精細的著錄態度,既追求考據的精準,也追求載錄的精確,方著成《香乘》這部中國古代香文化史上的扛鼎之作。
《香乘》一書的集大成意義,還體現在“新”字上。《香乘》不僅載錄曆代涉香資料,且注意搜集當時最新的香業動態。其“墨娥小錄香譜”一捲中,載有“取百花香水法”(直接用水蒸氣蒸餾花之法),翔實具體地記載瞭我國在公元16世紀之前已認識並掌握蒸餾技術的具體情況。捲二十六收錄“獵香新譜”,詳細載錄當時最新的香方應用情況。明代,自海外輸入的香料已有膏香、油質、水、露等天然香料的提取物。因此,一些原有的傳統産品所用香料,也嘗試直接用膏、油、水、露等新劑型取代,隨之也帶來瞭閤香工藝的更新。對此,《香乘》捲二十五俱有載錄,如:直接將蘇閤香油、欖(香)油、玫瑰露等原料加入復閤香方之中,並在加工過程中采用隔水加熱、浸泡提取有效成分和色素的工藝,以及用紗袋裝盛香料浸泡以提取油溶性香成分製成油質加香産品(如頭油)等技法。這裏記載的膏、油、水、露的直接應用以及溶劑的熱法提取芳香成分等工藝,實可視為現代香料工業的先驅。可見,《香乘》及時反映瞭當時閤香行業的最新動態,其求新求變的著錄精神、敏銳洞察的專業視角,著實令後人欽佩。
古今學人,皆以為《香乘》一書乃集曆代香譜大成的上乘之作,在我國香文化發展史上占據著首屈一指的地位,是全麵反映我國古代香文化的代錶性作品。《香乘》既為我們留下中華傳統香文化的寶貴財富,也為香文化在當代的普及與發展奠定瞭理論基礎,直至今日,仍具有不可忽視的曆史與現實的雙重意義。
三、香韻綿長——《香乘》版本流傳與影響
一直以來,《香乘》被視為中華香文化的精粹之作,為文人雅士所青睞和推崇。然而,它卻並未像作者周嘉胄的另一部著作《裝潢誌》那樣廣泛流傳。它雖被收錄於《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筆記小說大觀》等叢書之中,其單行本卻傳世極少。今傳世單行本,可分為刻本與鈔本兩大係統。其刻本有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周嘉胄自刻本與清康熙元年(1662年)周亮節重修本兩種,皆為二十八捲。明崇禎十四年自刻本,周嘉胄輯,為九行十七字,小字雙行,白口,四周單邊,中國國傢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等處有藏。2004年,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齣著名藏傢曹大鐵所藏《香乘》二十八捲,亦係明崇禎十四年自刻本,四冊閤訂一厚冊,竹紙,九行十七字,有明萬曆戊午年李維楨序,鈐有“惠棟之印”“定宇”“紅豆齋攷藏”“曹大鐵收藏記”等印,成交價達22000元人民幣。《香乘》鈔本則極為罕見,日本早稻田大學藏有一部,版麵秀雅,字跡清麗,品相亦屬上乘。
近世以來,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颱北新文豐齣版公司《叢書集成三編》等收錄《香乘》,皆以明崇禎年間刻本為底本,采取影印形式,以饗讀者求知之心。此舉雖能保持古籍原貌,卻不甚利於廣大讀者品讀、識鑒。上海古籍齣版社1992年推齣的《生活與博物叢書》之“器物珍玩編”收錄瞭《香乘》,其整理標點、簡體橫排的形式,頗受讀者歡迎,但為體例所限,未能對相關術語予以箋釋或說明,也讓愛香之人深感遺憾。有鑒於此,本書以常見《四庫全書》本、《筆記小說大觀》本為底本,參照他本,細心比較,擇善而從,以今譯形式展示此書全貌,意在使廣大讀者全麵深入瞭解中國古代香文化的精髓,也更為深刻地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書中還收錄瞭《香譜》《陳氏香譜》的全文譯本,以便有心的讀者參照比對、互相印證,以全麵瞭解中國古代香文化,從中體悟齣《香乘》一書的曆史價值與現實意義,更好地把握古代香文化發展的脈絡與精神。相信這對於讀者藝術視野的擴展,亦不無裨益。
古籍今譯,自古以“信、達、雅”為旨歸,《香乘》的譯注也遵循這一理念,但仍難免存在謬誤與不足,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09年4月於珞珈山問香閣
(讀者十)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叢書:香典》的每一頁,都仿佛是一扇通往古代世界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個充滿香氣與韻味的時代。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介紹香料本身,更是將其融入到古代社會的各個層麵,展現瞭香所承載的豐富文化內涵。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香在古代飲食文化中的應用,例如香料如何用於烹飪、調味,甚至製作香酒。這讓我瞭解到,古代人在追求食物的美味之外,也注重其香氣和養生功效,這是一種多麼全麵的飲食智慧。而且,書中對香在古代藝術創作中的影響,也做瞭深入的探討,例如香料如何被用於繪畫、雕塑,或者成為創作的靈感來源。這讓我看到瞭香在古代藝術領域所扮演的多元角色。本書的編纂嚴謹而又不失趣味,它引用瞭大量的史料、考古發現和文學作品,將枯燥的學術研究變得生動有趣,讓我能夠在輕鬆的閱讀中,不斷獲得新的知識和啓發。我常常在閱讀後,會不自覺地去迴想書中的描寫,想象著古代人的生活場景,感受著那份屬於他們的獨特浪漫與雅緻。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物質文化有瞭全新的認識,也對古人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充滿瞭由衷的敬意。
評分(讀者五) 讀完《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叢書:香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嗅覺盛宴。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是對“香”這一物質的枯燥論述,而是將其置於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展現瞭香在中國古代生活中的多重角色。我一直對古代女性的生活比較感興趣,書中關於女性如何使用香料,比如香囊、香衣、香水,以及在梳妝打扮、社交場閤中的應用,都讓我耳目一新。這讓我看到瞭古代女性細膩的情感世界和她們對美的追求。同時,書中也描繪瞭香在男性文人雅士生活中的地位,比如焚香品茗、撫琴弄簫,都離不開香的烘托。這讓我理解瞭“焚一爐香,讀一捲書”的意境。書中對各種香料的來源、辨識、炮製方法,都有著非常詳細的介紹,這讓我對這些原本陌生的香料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仿佛能夠聞到它們獨有的氣息。而且,書中對香在節日慶典、祭祀活動中的作用,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讓我認識到,香在古代社會中,不僅僅是個人化的享受,更是一種公共的文化符號,承載著人們的祈願與信仰。總的來說,這本書是一部極其詳盡而生動的中國古代香文化百科全書,它讓我對“香”有瞭全新的理解,也對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審美情趣充滿瞭敬意。
評分(讀者九)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叢書:香典》是一本能夠讓人在閱讀中不斷産生“原來如此”的驚嘆之書。它以一種極其係統和詳盡的方式,梳理瞭中國古代香文化的方方麵麵。我常常在想,我們今天所使用的很多香料,其曆史淵源究竟有多久遠?這本書給瞭我答案。它從香料的起源、傳播,到它們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的具體應用,都有著清晰的記載。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香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曆史的描述印象深刻,這讓我瞭解到,香不僅僅是中國本土的産物,更是通過貿易和文化交流,豐富瞭中華文明,也影響瞭世界。書中對於香在文學作品中的描繪,也做瞭大量的梳理和分析,這讓我看到,香是如何成為古代文人錶達情感、寄托情思的重要載體。一篇篇詩詞歌賦,字裏行間都流淌著淡淡的香氣,這種意境的營造,至今仍讓我們迴味無窮。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對曆史細節的挖掘,對文化內涵的解讀,它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更加生動、鮮活的中國古代。
評分(讀者六)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叢書:香典》是一本能夠讓人沉下心來慢慢品讀的書。它以極其詳實而又富有條理的方式,為我們呈現瞭一個完整而豐富的中國古代香文化世界。我之所以如此喜愛這本書,是因為它不僅僅停留在對香料本身的介紹,而是深入到瞭香的每一個應用場景,每一段曆史淵源。書中關於香在古代建築、傢具中的應用,比如香木傢具、香薰牆壁,這些細節讓我驚嘆於古人對生活環境的極緻追求。想象一下,整個居所都彌漫著淡雅的香氣,那是一種怎樣的舒適與享受?這與我們現在對“環保”、“健康”的追求,有著異麯同工之妙,甚至在某些方麵,古人的智慧更值得我們藉鑒。書中對香在茶道、香道中的應用,也做瞭詳細的闡述,讓我理解瞭“茶禪一味”、“香道三昧”的真正含義,這是一種多麼高雅的生活方式!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品嘗,更是一種修行,一種與自然的對話,一種對內心的探索。本書的語言雖然嚴謹,但並不枯燥,它運用瞭大量的曆史典故、文學作品中的描寫,將冰冷的文字變得鮮活起來,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香氣彌漫的古代世界。
評分(讀者八) 每一次翻開《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叢書:香典》,都仿佛走進瞭一個充滿神秘與魅力的古代世界。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香”的知識書,更是一本能夠喚醒我們對生活美學的感悟的書。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香在古代節日慶典中的應用,例如春節的熏香、端午的艾草,這些習俗至今仍有流傳,但其背後深厚的文化意義,卻常常被我們忽略。這本書讓我瞭解到,這些看似簡單的香料,承載著古人對健康、平安、繁榮的美好祈願。而且,書中對香在古代宗教儀式中的作用,也進行瞭深入的闡述,這讓我理解瞭香是如何成為連接人與神靈的橋梁,成為錶達虔誠與敬畏的媒介。我曾想象過,在莊嚴肅穆的寺廟中,香煙繚繞,經文低吟,那是一種多麼寜靜而神聖的氛圍。本書的魅力還在於,它並沒有迴避古代香文化中的一些復雜之處,例如香在宮廷權謀中的應用,或者香料交易中的經濟活動,這都使得整個描繪更加真實和立體。閱讀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復雜性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也對古人豐富的精神世界有瞭更深入的瞭解。
評分(讀者二)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叢書:香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我對於中國古代香文化認識上的巨大空白。在閱讀之前,我對“香”的理解僅僅停留在香水、香皂等現代産物上,卻未曾想過,香在中國古代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其影響之深遠,令人驚嘆。這本書以一種極為嚴謹的學術態度,又輔以生動形象的描述,將中國古代香文化的麵貌展現在讀者麵前。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不同香料的詳細介紹,從沉香、檀香,到龍腦、麝香,每一種香料的産地、采集、製作工藝,以及在古代的廣泛用途,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羅列,更融入瞭曆史、地理、民俗等諸多知識,使得閱讀過程如同一次知識的盛宴。我曾設想過,在古代的藥鋪裏,藥師們如何精心地研磨著各種香料,配製齣能夠治愈病痛的良方;又或者在宮廷的盛宴上,空氣中彌漫著馥鬱的香氣,為整個慶典增添瞭神秘與莊重。書中對這些場景的描繪,都讓我産生瞭強烈的畫麵感。此外,書中對香在宗教、哲學、藝術等領域的應用,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讓我認識到,香早已超越瞭單純的物質範疇,成為瞭一種精神寄托,一種連接人與天地的媒介。對於那些對中國古代曆史、文化、生活方式感興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寶藏。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次對古人生活智慧的緻敬。
評分(讀者七)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叢書:香典》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份寶貴的禮物。它以一種非常係統和全麵的方式,為我們展示瞭“香”在中國古代社會的方方麵麵。我尤其驚嘆於書中對香料采集、加工、儲存以及鑒彆等方麵的詳細介紹,這讓我瞭解到,製作齣優質的香料,需要多麼精湛的工藝和豐富的經驗。這不僅僅是簡單的“聞起來香”,背後蘊含著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對技藝的專注。書中對不同朝代香文化的發展演變,有著清晰的脈絡梳理,這讓我能夠理解香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地位和文化內涵的變化。從漢代的簡樸到唐代的繁盛,再到宋代的精緻,每一步都印證著當時的社會風貌。我反復閱讀瞭關於香在服飾方麵的應用,例如香料如何染衣、如何製作香包,這讓我看到瞭古代人在追求外在美感的同時,也注重內在的香氣,這是一種由內而外的修養。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香”這一概念,從簡單的嗅覺體驗,升華到瞭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藝術文化等多個層麵,讓我對中國古代文明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讀者三) 拿起《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叢書:香典》,我仿佛打開瞭一個塵封已久的寶盒,裏麵盛滿瞭關於“香”的韆年記憶。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抽象的文化概念,通過對物質載體的細緻描摹,變得觸手可及。我一直對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頗為好奇,而這本書讓我得以窺見他們是如何將“香”融入日常的點滴之中。從文人雅集的品香論道,到讀書時的焚香靜心,再到旅行中的佩戴香囊,無不體現齣古人對生活品質的極緻追求。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不同階層人們使用香的習俗,都有著詳盡的記載,這讓我能更立體地理解古代社會的麵貌。我尤其被書中對“香具”的描述所吸引,那些精美的香爐、香盒、香筒,每一件都凝聚著古代工匠的智慧與匠心,它們不僅僅是用來盛放香料的器物,更是藝術品,是承載曆史與文化的載體。想象一下,一件漢代的博山爐,爐身上鏤空雕刻著山巒與神獸,當香煙裊裊升起,仿佛整個房間都充滿瞭仙氣,古人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由此可見一斑。這本書也讓我認識到,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僅僅是香料本身,更是一種象徵,一種意境,一種生活美學。它教會我如何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如何通過感官去體悟傳統文化的韻味。
評分(讀者一) 初次翻開《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叢書:香典》,我腦海中湧現的並非是故紙堆裏的陳腐氣息,而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麵,仿佛穿越瞭韆年,置身於那個飄渺而芬芳的時代。這本書不單單是對“香”這一物質載體的考據,更是一次對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審美情趣乃至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它細緻入微地描繪瞭從貴族宮廷到尋常百姓傢,香是如何滲透到衣食住行、祭祀慶典、文人雅集、養生療疾等方方麵麵的。我尤其被其中關於“焚香”的章節所吸引,不僅僅是描述瞭香料的種類、配方,更是深入探討瞭焚香在不同場閤下的儀式感與象徵意義。想象一下,在寒冷的鼕夜,壁爐中的炭火劈啪作響,空氣中彌漫著沉木的幽香,一位文人墨客正對著窗外的雪景,在裊裊青煙中揮灑詩情畫意,那種寜靜緻遠、超凡脫俗的意境,躍然紙上。書中對香的起源、發展、不同朝代的演變,都有著詳實的闡述,讓我對香的認知不再局限於簡單的“香味”,而是上升到瞭文化的高度。它讓我們看到瞭,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古代,人們如何通過對“香”的極緻追求,來豐富精神世界,提升生活品質。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地放慢瞭節奏,仿佛希望在字裏行間捕捉到一絲絲屬於那個時代的獨特韻味,去感受古人對生活細緻入微的體察與熱愛。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心靈的香薰之旅,它洗滌瞭都市的喧囂,讓我們沉靜下來,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魅力。
評分(讀者四)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叢書:香典》給我帶來的驚喜,遠不止於知識的獲取,更在於它所構建的整個古代香文化生態係統。這本書的編纂,可以說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它將零散的史料、考古發現、文獻記載,係統地整閤在一起,形成瞭一幅清晰而完整的中國古代香文化畫捲。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香藥”的部分,它將香料的 medicinal properties 做瞭詳細的介紹,讓我瞭解到,在古代,香不僅僅是用於怡情養性,更是重要的藥物來源,很多疾病都能夠通過香料得到緩解甚至治愈。這讓我對古人的智慧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他們是如何在實踐中,不斷發掘和利用自然界的資源,來改善生活,保障健康。書中也提及瞭香在喪葬儀式中的應用,這讓我感受到香所承載的復雜情感,既有對逝者的緬懷與追思,也有對生命的敬畏與感悟。從這些細節中,我看到瞭中國古代社會對於生與死的哲學思考。此外,本書對於香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的傳播與融閤,也進行瞭探討,這讓我看到瞭中國香文化開放包容的一麵。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學術著作,它不僅為研究者提供瞭寶貴的資料,也為普通讀者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的大門。
評分很好很好
評分經典好書,值得擁有!!
評分産品非常好,一如既往的支持京東,送貨上門迅速
評分其他地方買不到,這本好書
評分很不錯,迴頭好好研究研究
評分質量奇差價格奇高跟盜版書差不多
評分寶貝質量不錯,價格也很實惠,到貨速度很快,非常棒!
評分好書,值得讀!!!
評分京東的服務真是棒,很快就送到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