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公务员联考提分系列·言语必考成语199条》 由中公教育考试研究院的多位专职师资,根据近几年多省市联考行测考试内容的特点和难度水平特别设计。
本书精选联考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板块中高频成语199条,采用特殊装订形式及双色印刷给考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轻松备考。
便携的口袋书形式——帮考生充分利用每一分钟随时随地轻松学;
双色印刷——给考生营造轻松、明快的学习氛围;
“考点+真题+模拟”式科学体例——学习、巩固、实战一体化、帮助考生快速全面提升。
内容简介
《公务员联考提分系列·言语必考成语199条》精选联考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板块中高频成语199条。每条成语包括“题库检索”“说文解字”“成语辨析”“引经据典”。
“题库检索”标注近年来该成语涉及考试出处;
“说文解字”“成语辨析”详细讲解每条成语释义及相关近义词的联系与区别;
“引经据典”精选近年真题,深入探究联考导向;。
目录
按部就班(14)
按图索骥(166)
百无一用(138)
百折不挠(107)
包罗万象(38)
抱残守缺(139)
杯水车薪(182)
背道而驰(39)
比比皆是(29)
闭门造车(69)
鞭长莫及(142)
标新立异(15)
别出心裁(40)
波澜壮阔(98)
不孚众望(148)
不胫而走(152)
不拘一格(11)
不刊之论(66)
不谋而合(9)
不胜枚举(67)
层出不穷(5)
差强人意(143)
车水马龙(68)
出奇制胜(144)
处心积虑(158)
吹毛求疵(1)
从容不迫(103)
大相径庭(60)
当务之急(104)
当之无愧(102)
得天独厚(113)
独辟蹊径(12)
独善其身(63)
断章取义(18)
耳熟能详(172)
耳闻目睹(55)
方兴未艾(43)
防微杜渐(125)
纷至沓来(4)
风生水起(187)
凤毛麟角(44)
浮光掠影(6)
釜底抽薪(145)
高屋建瓴(73)
高瞻远瞩(46)
根深蒂固(45)
功亏一篑(62)
光怪陆离(88)
鬼斧神工(10)
海纳百川(149)
汗牛充栋(191)
讳疾忌医(190)
浑然不觉(117)
积重难返(146)
见微知著(32)
矫枉过正(108)
脚踏实地(36)
截然不同(47)
泾渭分明(157)
惊心动魄(188)
咎由自取(175)
居安思危(49)
举棋不定(19)
举重若轻(74)
举足轻重(31)
刻不容缓(196)
口若悬河(153)
苦心孤诣(110)
夸夸其谈(185)
老生常谈(112)
乐不思蜀(141)
力不从心(116)
历久弥新(42)
立竿见影(61)
量体裁衣(93)
良莠不齐(109)
寥若晨星(154)
琳琅满目(192)
屡见不鲜(51)
洛阳纸贵(119)
络绎不绝(28)
门庭冷落(75)
面面俱到(156)
面目全非(83)
妙趣横生(114)
名副其实(198)
明察秋毫(52)
明日黄花(184)
摩肩接踵(120)
莫衷一是(16)
墨守成规(76)
目不暇接(20)
能言善辩(118)
泥沙俱下(90)
盘根错节(30)
披沙拣金(70)
破釜沉舟(159)
千姿百态(99)
前车之鉴(181)
潜移默化(121)
浅尝辄止(21)
悄无声息(160)
翘首以盼(161)
轻描淡写(130)
曲高和寡(54)
屈指可数(22)
趋炎附势(169)
人迹罕至(34)
如虎添翼(71)
如履薄冰(162)
如日中天(122)
入木三分(106)
杀鸡取卵(189)
舍本逐末(123)
深谋远虑(163)
深入浅出(78)
声名鹊起(56)
事与愿违(124)
势不两立(164)
守株待兔(126)
首当其冲(23)
殊途同归(7)
孰轻孰重(165)
顺理成章(140)
瞬息万变(167)
司空见惯(3)
泰然自若(127)
弹冠相庆(150)
昙花一现(79)
谈虎色变(80)
醍醐灌顶(24)
天花乱坠(168)
天马行空(132)
同日而语(41)
徒劳无益(137)
推波助澜(77)
脱颖而出(193)
唾手可得(35)
万人空巷(170)
妄自菲薄(92)
望尘莫及(25)
望其项背(151)
危机四伏(128)
危言耸听(115)
微不足道(82)
微言大义(84)
惟妙惟肖(17)
娓娓动听(100)
未雨绸缪(8)
文不加点(101)
闻风丧胆(173)
无人问津(129)
无师自通(174)
无所适从(26)
毋庸讳言(177)
五花八门(186)
息息相关(58)
细大不捐(147)
相得益彰(13)
相辅相成(48)
削足适履(85)
薪尽火传(194)
信手拈来(59)
休戚与共(86)
栩栩如生(195)
喧宾夺主(111)
雪上加霜(197)
言之凿凿(89)
一蹴而就(2)
一挥而就(131)
一劳永逸(64)
一鳞半爪(178)
一文不名(199)
以管窥天(183)
以邻为壑(105)
义无反顾(33)
异想天开(72)
易如反掌(179)
因地制宜(91)
因噎废食(87)
引人入胜(37)
悠然自得(180)
鱼目混珠(155)
缘木求鱼(171)
越俎代庖(81)
运筹帷幄(133)
责无旁贷(57)
真知灼见(134)
振聋发聩(27)
纸上谈兵(50)
掷地有声(176)
众所周知(95)
珠联璧合(96)
卓有成效(94)
捉襟见肘(53)
孜孜不倦(135)
子虚乌有(136)
自成一体(97)
走马观花(65)
精彩书摘
【说文解字】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也指细致到繁琐,挑剔的地步。
【成语辨析】近义词:求全责备
“吹毛求疵”是不怀好意,故意挑剔;“求全责备”的动机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它要求的是完美无缺。
■
(2014国家-23) 消极完美主义者总是非常仔细地检查任何事情的细枝末节,有时竟达到 的地步。他们缺少一种适时放弃的智慧,他们所追求的“完美”,不是美学意义上的“完美”,而是一种非常刻板而教条式的“完美”。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抱残守缺 B.宁缺勿滥 C.冥顽不灵 D.吹毛求疵
【答案】D。解析:由“非常仔细地检查任何事情的细枝末节”和最后一句“刻板而教条式的‘完美’”可知,句意为消极完美主义者对细节苛求到了过分的地步。显然此处要填一个贬义词,“宁缺勿滥”偏褒义,故首先排除B。“抱残守缺”指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句中没涉及陈旧、保守的问题,排除A。“冥顽不灵”形容愚昧无知。用来形容消极完美主义者不恰当,排除C。“吹毛求疵”形容细致到繁琐,挑剔的地步。契合句意,故答案为D。
【说文解字】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成语辨析】近义词:一挥而就
“一蹴而就”多用于否定句中表规劝;“一挥而就”多用于肯定句中表赞叹。
■
(2013吉林乙-15) 值得肯定的是,与铁路货运改革方案相配套的机构改革、资源整合、人员转岗,已在全国各个铁路局推行,反响良好,说明这第一步迈得不错。然而,与其他改革一样,铁路改革不会 ,更难 。在推进改革、赢得市场的同时,防止内部恶性竞争,防范运输安全事故,既是铁路应汲取的历史教训,也是新一轮改革路上的重大考验。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步到位 一蹴而就 B.一路顺风 一举成功
C.顺风顺水 一步登天 D.一帆风顺 一蹴而就
【答案】D。解析:先看四个选项,“一路顺风”指旅途平安(多用于祝人)。“一步登天”指某些事物一下子提高到很高的程度。常用以讽刺人突得高位。而题干中两空都是用来形容“铁路改革”,这两个成语显然不合题干,排除B、C。再看题干,根据两空之间的“更难”可知,第二空与第一空构成递进关系,语义程度应比第一空更深。A项“一步到位”与“一蹴而就”意思相近,不存在递进关系,故排除。D项契合题意,当选。
【说文解字】“司空见惯”来源于刘禹锡的一首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当于清代的尚书。故该成语原指司空看惯了某事以为平淡;后比喻常见之事,不足为奇。
【成语辨析】近义词:习以为常。
“司空见惯”偏重指经常看到的事情;“习以为常”适用范围比较广,还指自身的言行和故事。
■
(2013陕西-31) 在许多大城市中,无家可归者和失业者流落街头似已 ,没几个驾驶者会停下来给予施舍或提供援助,一般都会 。毫无疑问,大多数人都听过这样的告诫:一味地给这些人钱,只会养成他们懒惰、依赖的生活方式。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习以为常 熟视无睹 B.蔚然成风 视而不见
C.司空见惯 呼啸而过 D.见怪不怪 一笑而过
【答案】C。解析:先看第一空,“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显然,“无家可归者和失业者流落街头”的现象并不是好风气,排除B。“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和“见怪不怪”词义相近。再看第二空,对应“没几个驾驶者会停下来”,选“呼啸而过”最恰当,故答案为C。
【说文解字】纷:多;杂乱。沓:重复;多。“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成语辨析】近义词:络绎不绝
“纷至沓来”和“络绎不绝”都有“连续不断”的意思。“纷至沓来”不仅指人,还可泛指一切事物;“络绎不绝”专指人、车、马、船的来来往往。
■
(2011江苏B-74) 知识和书写不再是一副严肃模样,不再被固定于纸媒,时尚、娱乐、即时、分享、互动、便捷、环保等新鲜感受 。未来,“书”不仅仅是文字与图片的内容,而是嵌入触摸手控、视频、音频、动效、360度视图、跨文本、超链接、在线升级等多媒体技术的混搭型内容,阅读概念在无限 。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接踵而至 展开 B.纷至沓来 拓展
C.眼花缭乱 延伸 D.目不暇接 壮大
【答案】B。解析:第一空直接修饰“新鲜感受”,而“眼花缭乱”和“目不暇接”的适用对象为人,一般构成“使人眼花缭乱”“令人目不暇接”的固定搭配形式,不直接修饰事物,排除C、D。第二空“概念展开”搭配不当,排除A。故本题答案为B。
【说文解字】层:重复;层出:重复地出现;穷:尽。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有时喻指事物变幻之快。
【成语辨析】近义词:层见叠出
“层出不穷”与“层见叠出”均有“接连不断出现”的意思。“层出不穷”强调没有穷尽;“层见叠出”强调反复出现。
■
(2012河南-4) 随着公益事业的发展,各种公益组织和项目 ,在运行中却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爱心捐赠是否基于自愿?项目运作是否足够规范?信息披露是否透明专业?这些无不在 着大大小小的公益慈善组织。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屡见不鲜 质问 B.司空见惯 考验
C.层出不穷 拷问 D.不断涌现 质疑
【答案】C。解析:“屡见不鲜”“司空见惯”均可用来表示见得多了就不觉得新奇,主语一般为人,用在这里不恰当,排除A、B两项。分析句意可知,第二空所填词语语义程度应较重,“拷问”与“质疑”相比,程度更重,更能体现公益慈善组织所面临的问题。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说文解字】浮光:水面上的反光。掠影:一闪而过的影子。“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
【成语辨析】近义词:走马观花
两者都有“观察事物不深入细致、印象不深”的意思。“浮光掠影”偏重于“印象不深”,可用于人或事物,而“走马观花”偏重在“观察粗略”,只用于人。两者均可用于形容看书学习。“浮光掠影”强调马虎、不深入;“走马观花”强调看得匆忙、速度快。
■
(2013下半年江西-64)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不少人已习惯于浅阅读,这虽在所难免,其 也是明显的。浅阅读虽能够收获一些印象式的谈资,但 之中透露出的是浮躁心气,很难 为提升阅读者主体素质的扎实“文化准备”。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代价 走马观花 转换 B.影响 浅尝辄止 汲取
C.弊端 浮光掠影 沉淀 D.局限 言谈举止 锤炼
【答案】C。解析:此题从第二空和第三空入手,“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和“浅尝辄止”均可用来修饰阅读,指印象不深刻,并与“浅阅读”“浮躁心气”构成呼应关系,“言谈举止”不可用,排除D。“汲取”为吸取的意思,不能与“文化准备”搭配,排除B。再看第一空,由“这虽在所难免”可知,接下来应论述不好的方面,“弊端”符合文意,应选C。
【说文解字】殊:不同的。“殊途同归”指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可用于人生、道路、学习、工作、艺术、外交等方面。
【成语辨析】近义词:异曲同工
“殊途同归”和“异曲同工”都有“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果”之意。“殊途同归”不强调结果的好坏;“异曲同工”偏重于效果极好。
■
(2012江苏事业单位-35)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 。它们在艺术创作中 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天,它们并没有因为现代高科技手段的 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瑕瑜互见 酣畅淋漓 甚嚣尘上 B.殊途同归 酣畅淋漓 蓬勃发展
C.殊途同归 淋漓尽致 层出不穷 D.瑕瑜互见 淋漓尽致 屡见不鲜
【答案】C。解析:“虽然……但……”提示第一空与“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存在逆对应关系。“殊途同归”指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瑕瑜互见”比喻优点、缺点都有。根据词意,“殊途同归”能与前文内容构成逆对应关系,排除A、D。再看第三空,“蓬勃发展”指发展的势态迅速、积极、向上,不能与“手段”搭配。故第三空填“层出不穷”更恰当。因此本题选C。
【说文解字】绸缪:紧密缠缚、修缮。“未雨绸缪”即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不必要的事发生。
【成语辨析】近义词:有备无患
“未雨绸缪”和“有备无患”都是“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的意思。“未雨绸缪”没有强调“无患”,前面可以加“必须”“应该”等词;“有备无患”明确提出“无患”,意思较“未雨绸缪”多了一层。
《精选古今成语活用指南》 一、 内容概述 《精选古今成语活用指南》是一部旨在帮助广大读者,尤其是致力于提升文学素养、丰富语言表达能力、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实用性参考书。本书跳脱出任何特定考试的框架,以纯粹的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承为导向,精选了约1500条精妙绝伦、内涵丰富的成语,覆盖了从古代经典到当代鲜活的各类成语。本书不仅仅是成语的罗列,更是一次深度挖掘成语背后故事、透视其文化意蕴、探究其使用语境的旅程。每一条成语都经过精心筛选,力求做到既有代表性,又兼具实用性,能够真正丰富读者的词汇宝库,提升语言的精准度和感染力。 二、 核心特色与内容详解 1. 精选与分类:匠心独运,脉络清晰 广度与深度兼备的精选原则: 本书的成语选取并非随意拼凑,而是遵循“广度与深度兼备”的原则。我们从浩如烟海的成语库中,精挑细选出1500条最具代表性、最富表现力、最常用也最值得深入理解的成语。选取的标准包括: 典籍渊源深厚: 优先选取出自《诗经》、《尚书》、《论语》、《孟子》、《史记》、《汉书》等经典古籍,以及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文学名著的成语,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积淀。 内涵丰富,意蕴深刻: 选取那些含义多层、寓意深刻,能够引发读者联想和思考的成语。 使用频率高,实用性强: 关注日常交流、文学创作、公文写作等多个场景下常用的成语,确保读者学以致用。 趣味性与教育性并存: 包含一些生动有趣、故事性强的成语,能够吸引读者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 避免过于冷僻或生僻: 尽管追求深度,但本书避免收录过于晦涩难懂、脱离实际使用语境的成语,力求做到既有深度又不失实用。 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 为了便于读者系统学习和查找,本书构建了一个科学而灵活的分类体系。 按主题分类: 如“人生哲理类”(励志、品德、处世)、“社会百态类”(人际关系、政治经济、风俗民情)、“自然景物类”(山川景色、花鸟鱼虫)、“情感表达类”(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能力与状态类”(智谋、勤奋、困境)、“历史典故类”(人物故事、历史事件)等等。这种分类方式能够帮助读者在特定语境下快速找到所需成语,并能理解成语在不同主题下的应用差异。 按功能分类(辅助): 在主题分类的基础上,也可能辅以按功能(如形容人物、描述事件、表达观点等)的提示,使理解更加立体。 索引体系: 配备详尽的笔画、拼音、主题检索索引,确保读者能够快速定位到目标成语。 2. 深度解析: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字面义与引申义: 对每个成语,不仅会解释其字面上的意思,更会深入剖析其引申的、更深层次的含义。例如,“刻舟求剑”不仅是字面上的“在船上刻记号以求落水的剑”,更引申出“死守教条、不知变通”的道理。 出处考证与故事解读: 绝大多数成语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生动的故事背景。本书将对成语的出处进行严谨考证,并详细讲述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传说故事、文学典故等。通过故事的讲述,让读者在引人入胜的情节中理解成语的来龙去脉,体会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退避三舍”背后是春秋时期晋国对楚国的战略退让;“画蛇添足”则来自一个寓言故事,揭示了多此一举的荒谬。 词义辨析与近反义辨析: 许多成语在含义上可能存在细微差别,或者与某些近义词容易混淆。本书将对这些成语进行细致的词义辨析,并列举其近义词和反义词,帮助读者准确掌握成语的适用范围,避免使用错误。例如,区分“兴高采烈”与“欣喜若狂”;辨析“一视同仁”与“不偏不倚”。 用例分析与语境指导: 纸上谈兵终觉浅。本书强调成语的“用”。每个成语都配有精心设计的例句,这些例句力求贴近实际应用场景,涵盖了书面语和口语的多种表达方式。例句会提示读者成语在句子中扮演的角色,如何与前后文衔接,以及在何种语境下使用最为恰当。此外,还会针对一些容易用错的成语,给出“辨误”提示,说明错误的用法和原因。 3. 活用与拓展: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仿写与拓展练习: 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本书会设计一些仿写练习,鼓励读者尝试用新学的成语造句,模仿例句的结构和用法,从而加深对成语的掌握。同时,也会引导读者进行联想和拓展,比如围绕一个成语故事,思考其延伸的道理,或者与其他相似主题的成语进行关联。 主题性学习模块: 除了独立的成语解析,本书还可能设置一些主题性的学习模块。例如,“关于‘坚持’的成语群”、“描写‘友情’的成语集锦”、“如何用成语表达‘智慧’”,通过将相关的成语集中学习,帮助读者在某个特定主题下构建丰富的词汇体系。 文化延伸: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本书在讲解成语的同时,也会适时地引申到相关的文化常识、历史背景、哲学思想等方面,让读者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例如,讲解“滥竽充数”时,可以引申到古代音乐文化;讲解“愚公移山”时,可以探讨其所体现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鼓励独立思考: 本书不鼓励死记硬背,而是引导读者理解成语的内在逻辑和文化内涵,鼓励读者在阅读和写作中主动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体会和修正。 三、 目标读者 本书的目标读者群体广泛,包括: 文学爱好者: 渴望提升自身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文学创作素材的读者。 学生群体: 中小学生、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系统掌握和灵活运用成语的学生。 职场人士: 希望在公文写作、商务沟通、日常交流中展现更专业、更具文化底蕴形象的职场人士。 对中华文化感兴趣者: 愿意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感受语言之美的所有读者。 所有希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个人素养的读者。 四、 结语 《精选古今成语活用指南》不追求“提分”,不锁定任何特定“联考”,它旨在成为您在语言学习道路上的忠实伙伴,一本能够陪伴您在文字的海洋中航行,感受古今智慧、体味文化韵味的得力助手。通过对这1500条精选成语的深度学习和灵活运用,相信您定能如同拨开迷雾,洞察语言的精妙,让您的文字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学习成语,不仅仅是掌握词汇,更是开启一扇通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愿本书能为您带来一场充实而愉快的文化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