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医生的抑郁疗愈之旅,让你真正认识抑郁症。
★送给有同样困境的读者的心理自助读物。作者以心理医生和抑郁症亲历者的身份,亲述自己走出抑郁的经过。了解抑郁症患者正在经历什么,才能找到准确应对的方法。
★真诚、温暖又专业的抑郁症应对指南,告别褪色人生,重拾对生活的热情。
★揭露抑郁症的各种来源,学会处置我们内心的脆弱、恐惧、孤独和迷失。即使无法跨越心中的障碍,也不必活在深渊的边缘。
本书是一位心理医生走出抑郁症的回忆录。作者琳达·加斯克是个专业的心理医生,但同时自己也患有忧郁症,抑郁症困扰了她整个成年人生。现在她终于克服了自己的抑郁,并她把自己走过抑郁症的经历写成了这本书。在书中她理智又感性地描述了她经历抑郁症的过程,帮助和她有相同境遇的人们去更好地理解他们正在经历着什么,并且更有效率地去应对抑郁症。
作者琳达·加斯克是个执业30多年的心理医师,但在她还没成为医师的青年时期,她就发现自己有抑郁症。但这个精神疾病也让她有更强的同理心,能够对患者的感觉感同身受。英国BBC采访她,时代杂志The Times为她做专题报导,她的自传也被广为阅读。
尽管本书讲述的是绝望和迷惘的故事,但它本质上是给了人很多希望。
——BMJ杂志博客
这里有引人注目又直抵人心的对抑郁症的精彩描述。但本书的价值远不止如此,加斯克博士把她的个人经历和专业知识编撰成一个故事、一部回忆录、一本手册和指南。
——西蒙·韦斯利教授,英国皇家精神科医学院院长
她勇敢、无畏和尖锐——尤其是医生、病人和大学教师的三重身份同时交织在她一个人身上,错综复杂。
——苏珊·贝莉教授,英国皇家精神科医学院
本书诚实、生动、有力……任何一位曾经与所谓的“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抗争的人都会对这本书产生共鸣。
——卡洛琳·丘·格雷厄姆,全科医生和基尔大学综合医疗研究学院教授
目录
引言 001
第一章/脆弱与压力 009
第二章/恐惧 020
第三章/丧失 036
第四章/创伤 048
第五章/迷失自我 064
第六章/爱 080
第七章/孤独 096
第八章/信任 108
第九章/强迫症 123
第十章/避难所 136
......
信息来源与支持 249
第1章 脆弱与压力
了解一个人为何变得抑郁的最简单的方法是:从脆弱和压力的角度去思考。前者包括在家族史、从父母那里遗传的基因和我们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下,我们每个人患抑郁症的风险。而另一方面,压力是我们一直以来经历的许多不同的生活事件。所以脆弱因素越多,当某个压力大的事情发生时,它就越有可能会诱发抑郁症。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一个特定的抑郁阈限,当生活中遭遇了太多难以承受的经历,超过这个阈限时,我们就有可能患上抑郁症。有些人似乎抗压能力强,而其他人在面对相同程度的压力时抗压能力却要弱许多。此外,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如关节炎或心脏病这种长期健康问题的出现,我们的心理会变得越来越脆弱。
此刻,我坐在一个光线昏暗的办公室里,那是索尔福德市中心的一个诊所,有时我在那里接诊。微弱的午后阳光正拼命钻进装在窗户外侧的安全格栅,从外面透进来的空气不太新鲜,并且夹杂着从烟鬼的聚集地吹过来的、浓浓的烟味。一个脸色蜡黄、名叫理查德的年轻人正尝试着向我讲述他的抑郁症家族史。这对他来说并不容易,他正尽力专心地讲述。他的思维迟缓——严重的抑郁症可以导致这一点。
“我母亲……嗯,她过去常常变得很……很古怪……很奇怪。”他开始说。
“你什么意思?”
理查德在继续开口之前低头看着他的手,“嗯,让人害怕的那种。有时她正和我们讲着话,中途就停了下来。她总是告诉我们她可以听到……各种声音……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有好几次在普雷斯特维奇这个地方住院……我记得是这样。”
普雷斯特维奇曾经是当地的精神病医院。
“其他人呢?”
“嗯,我爸爸……酗酒,他总是挑我和弟弟的毛病……”
“他伤害你们吗?”
理查德的嘴唇动了动,但没有发出声音。一滴眼泪从他脸上滑落下来。他试图再次说话,却由于情绪激动,他的声音哽咽着。然后话好像被驱赶着似地一股脑地说了出来。
“他总是殴打我母亲……我有一次试图阻止他,结果他打断了我的胳膊。”
是的,很痛,而是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痛。我渐渐理解为什么十几岁的时候理查德就开始患抑郁症,以及为什么到现在他25岁左
右时,他的情绪仍然严重消沉。他设法摆脱掉童年时困苦生活的影响,在一家机构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不料竟会因为童年时代就患上的糖尿病所引起的并发症,他失去了他努力奋斗才得来的一切。他的母亲也患有糖尿病。理查德现在开始出现视力问题,考虑到他的童年生活,他还特别容易患上抑郁症。尽管我们可以理解抑郁症发作的原因,以及得了像糖尿病之类的严重疾病可能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大多数人实际上并不会因此明显地沮丧。他们往往设法找到应对的方法,继续生活下去。理查德却做不到这一点。
医生们有时错误地假设沮丧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下是可以理解的,举个例子:“嗯,如果发生了那件事,你就会感到沮丧,不是吗?我就会!”
他们不承认有时事情会比他们假设的复杂得多:一个人其实有可能感到抑郁,抑郁与忧愁不同。它是一种更深和更强烈的绝望感,这种绝望感会影响你的世界观,并且会干扰你继续生活的能力。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的忧伤,“沉默的另一端”,仿佛在暗示着,在我们无法触及的地方,隐藏着另一种风景,另一种声音。我被这种充满想象空间的书名深深吸引,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作者的文字,如同清澈的溪水,缓缓流淌,带走了我心中许多不必要的杂念,让我沉浸在一种宁静而深邃的阅读体验中。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平凡的场景,在作者的笔下,却焕发出了不寻常的光彩,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情感的温度。 我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那种不动声色的剖析,却能直抵人性的最深处。角色们的沉默,并非真的无欲无求,而是在沉默中涌动着难以言说的情感,是那些被压抑的渴望,是那些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里悄悄滋长的爱与痛。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角色一个微小的动作,一次短暂的凝视,而产生强烈的共鸣。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捕捉到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然后用文字将其放大,让我们得以审视,得以理解。
评分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迟来的顿悟”。并不是说一开始就看不懂,而是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埋下了许多看似不经意的伏笔,而当故事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这些伏笔才悄然绽放,揭示出更深层的含义。我喜欢这种需要反复品味、不断挖掘的阅读体验,它让我觉得每一次翻开书页,都是一次新的探索。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我对作者的才华充满了敬佩。 我喜欢作者在语言上的运用,那种含蓄而富有诗意的表达,常常能在不经意间触动读者的情感。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词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充满了力量。我常常会在某个句子上停顿,反复咀嚼,试图从中品味出作者想要传递的深层信息。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方式,让我对这个故事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也让我对作者的文字功底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场漫长的、深入人心的冥想。作者的笔触如同涓涓细流,缓慢而坚定地流淌,一点点地浸润读者的心田。它没有炫目的高潮,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将你带入一个深深的情感漩涡。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陷入一种沉思,反思自己的人生,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种“沉默的另一端”所暗示的,或许正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最真实的、最不愿被触碰的部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关系上的成熟与克制。角色之间的互动,往往充满了微妙的张力,每一次对话,每一次眼神的交汇,都蕴含着未竟的言语和潜藏的情感。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反而更能激起读者的想象,让我们去猜测,去解读,去填补那些未被言说的空白。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故事,更是在参与其中,用自己的情感和理解去丰富这个故事的内涵。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其叙事结构的巧妙安排。它不是线性推进的,更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网,每一个节点都充满了信息,而当这些节点连接起来时,整个画卷才徐徐展开。我常常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回顾前面的章节,去梳理人物关系,去揣摩作者的意图。这种需要读者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阅读方式,让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它不像那些一眼就能看透的故事,而是需要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挖掘,去拼凑。这种“解谜”式的阅读过程,让我对作者的才华佩服不已,也更加期待着最终那个“沉默的另一端”究竟会揭示出怎样的景象。 我喜欢作者在语言上的驾驭能力,那种含蓄而富有张力的表达,常常能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它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但每一个字词都恰到好处,如同精准的手术刀,切入故事的核心,直击读者的情感。有时候,一句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能在我脑海中勾勒出鲜活的画面,让我身临其境。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方式,让我回味无穷,也让我对作者的文字功底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沉默的另一端》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细水长流”的力量。它不像那种一开始就声势浩大的作品,而是用一种极其克制、极其内敛的方式,徐徐展开。仿佛是在你耳边低语,却又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喜欢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描绘,那种无声无息的侵蚀,却能在角色身上留下深深的痕迹。那些被岁月打磨过的痕迹,无论是伤痛还是成长,都被作者用一种沉静而有力的笔触记录下来。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关系上的细腻与真实。角色之间的互动,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琐碎,但也正是这些琐碎,构成了他们之间最真实的联系。我能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理解与误解,支持与怀疑,爱与疏离。这种复杂而真实的关系,让我觉得他们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故事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种“近在咫尺”的真实感,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张力,“沉默的另一端”,仿佛是在暗示着,在无声的世界里,隐藏着另一个维度的声音,或是故事,或是情感,或是某种不被我们轻易察觉的真相。我最初被这个名字吸引,就是因为它那种悬而未决的神秘感,让人忍不住去猜测,去想象,去探索。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一种独特的气息包裹住了,那不是那种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开场,而是一种沉静的、缓缓渗透的力量。作者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场景,每一个细节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雕琢,带着温度,带着质感。 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那种不动声色的描绘,却能直抵人心最深处。角色们的沉默,并非真的无话可说,而是在沉默中涌动着千言万语,是那些无法言说的遗憾,是那些被压抑的渴望,是那些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里悄悄滋长的情绪。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角色一个微小的动作,一次短暂的凝视,而产生强烈的共鸣。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捕捉到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然后用文字将其放大,让我们得以审视,得以理解。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
评分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一个相对嘈杂的环境里,但不知为何,书中的氛围却能奇迹般地隔绝外界的喧嚣,让我完全沉浸其中。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用文字构建出一个完全属于故事的世界,让我们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去体验另一种人生,去感受另一种情感。我对书中对“孤独”的描绘尤其印象深刻,它不是那种直白的诉说,而是通过种种细腻的场景和人物的内心独白,将孤独的滋味一点点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喜欢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握,它不像某些小说那样快节奏地推进情节,而是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从容。这种舒缓的节奏,让读者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每一个章节,去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我常常会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会不断地回荡着书中的场景和对话。这种“慢阅读”的体验,让我在浮躁的时代里,找到了一种久违的宁静,也让我对这个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沉默的另一端》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像一个精心陈列的老照片展览。每一页都仿佛是一张定格了某个瞬间的旧照片,而这些照片,又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作者用一种非常冷静、客观的视角,去记录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却又在这些冷静的文字中,蕴含着难以言说的情感。我喜欢作者对“回忆”的描绘,那种模糊而又清晰的界限,让人不禁去思考,过去究竟是什么。 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刻画角色时所展现出的“群像”式的写法。虽然故事可能聚焦于某一个人,但书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拥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命运。即使是短暂出现的配角,也都被作者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在旁观一个时代的缩影,去感受那些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一个个体的挣扎与选择。这种宏大与微观的结合,让这本书充满了史诗感。
评分我是在一个雨夜读完这本书的,窗外的雨声和书中的氛围意外地契合。作者在描绘环境时,那种静谧而略带压抑的质感,仿佛透过纸页渗透出来,笼罩了我整个房间。每一个场景的转换,都伴随着一种情绪的递进,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角色们所处的困境与挣扎。书中对于“失去”与“追寻”的探讨,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那种在黑暗中摸索,渴望找到一丝光明的状态,是许多人在生活中都曾经历过的,所以读来倍感真实,也倍感慰藉。 作者对于细节的关注,堪称匠心独运。无论是人物手中的一杯茶,一次偶然的擦肩而过,还是窗边洒落的一缕阳光,都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串联起来,却构成了完整的故事脉络,也烘托了人物复杂的情感。我常常会在某个细节处停顿,反复咀嚼,试图从中品味出作者想要传递的深层信息。这种“言外之意”的解读过程,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也让我对这个故事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阅读《沉默的另一端》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场迷雾中跋涉,虽然看不清前方的路,但脚下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作者巧妙地设置了层层递进的谜团,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喜欢这种需要读者主动去思考、去推理的叙事方式,它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每一次线索的出现,每一次人物动机的揭露,都让我兴奋不已,也让我对整个故事的走向有了更深的期待。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复杂性。他们不是脸谱化的角色,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个体。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配角,作者也赋予了他们独特的个性和生命力。我常常会在不同角色的视角之间切换,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让我对故事中的人物有了更立体、更饱满的认识,也让我对作者的创作功力有了更深的敬佩。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