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恩斯繼《終結的感覺》後首部長篇小說,肖斯塔科維奇誕辰110周年紀念,獻給那怯懦卻從未真正屈服的音樂之魂。入選《每日郵報》《金融時報》《衛報》《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新政治傢》《觀察傢》年度好書。
1937年5月,列寜格勒某處公寓樓裏,一位三十歲齣頭戴著眼鏡的男子在電梯門前等待著,腿邊靠著一個小行李箱。他們總是在午夜來抓你,與其穿著睡衣被從公寓裏拽齣來,他寜願收拾妥當,一夜又一夜守在電梯門前,等著被捕。
他就是肖斯塔科維奇,一個終其一生都在等待槍決的人。他把怯懦給瞭權力,把勇氣給瞭音樂。本書是硃利安?巴恩斯為自己的英雄寫下的人生小傳。
硃利安.巴恩斯(1946— ),英國當代著名作傢。父母皆為法語教師,哥哥在牛津大學教授哲學,妻子帕特.凱伐納是著名的文學經紀人。巴恩斯畢業於牛津大學,曾參與《牛津英語辭典》的編纂工作,做過多年的文學編輯和評論傢。
“聰明”是巴恩斯作品的一貫標識。八十年代他以突破性之作《福樓拜的鸚鵡》入圍布剋奬決選,躋身英國文壇一流作傢之列。此後,三進布剋奬決選,並於2011年憑藉《終結的感覺》贏得大奬,同年獲大衛.柯恩英國文學終身成就奬。2016年入選美國文學藝術學院,成為唯1的一位外國榮譽成員。
巴恩斯也深得法國讀者的好感,他是唯1一位同時獲得法國梅第奇奬和費米娜奬的作傢,並先後榮獲法國文化部頒發的文學藝術騎士、軍官、司令勛章,2017年榮獲法國總統頒發的法國榮譽軍團勛章。
一部高度濃縮的傑作,它探尋瞭藝術與權力纏鬥的一生。
——《觀察傢》
巴恩斯的小說巧妙地探索瞭肖斯塔科維奇與斯大林關係的復雜性……小說讓我們迴到音樂本身,那些20世紀的堂皇作品包羅一切,卻什麼也無法證明。
——《金融時報》
引子
第一章 在電梯旁
第二章 在飛機上
第三章 在汽車裏
後記
我的英雄是一個懦夫
——愷蒂專訪巴恩斯
第一章
在電梯旁
他隻知道,這是最壞的時候。
他已經在電梯邊站瞭三小時。他在抽他的第五支煙,他的思緒在跳躍。
臉龐,名字,記憶。切下的泥煤在他手裏沉甸甸的。瑞典水鳥從頭頂掠過。遍野的嚮日葵。康乃馨精油的氣味。網球場傳來的妮塔溫暖甜蜜的氣息。一個寡婦高潮時沁齣的汗液。臉龐,名字。
還有死人的臉龐和名字。
他可以從公寓裏拿一把椅子過來。但他緊張的神經無論如何都要讓他閤乎尋常。顯然,坐著等電梯看上去多怪啊。
他的情境突如其來,但又完全閤乎情理。就像生命裏的其他事情。比如性欲。突如其來,但又完全閤乎情理。
他試著讓思緒停留在妮塔身上,但腦子不肯聽話。它就像一隻綠頭蒼蠅,聒噪而淫亂。它落在瞭塔尼婭身上,這是理所當然的。然後它嗡嗡嗡跑到瞭另一個女孩身上,那是羅紮利婭。他臉紅瞭,是因為想到瞭她,還是為那個不閤常情的事件暗暗自得?
元帥對他的眷顧,也是突如其來,但又完全閤乎情理。對元帥的命運,也可以這樣說嗎?
尤爾根森和藹可親、鬍子拉碴的臉;然後記起來的,是他母親攥著他手腕的凶悍憤怒的手指。還有他的父親,那個生性親切、可愛、不切實際的父親,站在鋼琴旁,唱著“花園裏的菊花早已凋謝”。
刺耳的聲音在他腦海裏迴響。他父親的聲音,他彈奏著華爾茲和波爾卡,嚮妮塔獻殷勤,工廠的汽笛發齣瞭升F大調的四聲轟鳴,狗衝著一個不安的巴鬆管手吠叫,鋼襯的政府包廂下方,響起一陣打擊樂和銅管樂的尖嘯。
這些噪音被一個來自真實世界的聲音打斷瞭:升降電梯突然的嘎吱聲。他的腳動瞭一下,踢翻瞭靠在腿邊的小箱子。他等著,記憶突然一片空白,隻充滿恐懼。電梯停在下一層後,他的手腳纔聽使喚。他撿起箱子,感覺裏麵的東西輕輕移動。這讓他的思緒跳到瞭普羅柯菲耶夫睡衣的故事上。
不,那不是綠頭蒼蠅。更像是阿納帕的蚊子。隨處降落,吸食血液。
站在這裏,他原以為可以控製自己的思緒。但是,夜晚,孤身一人,好像是思緒在控製他。是的,人無法逃脫命運,就像詩人嚮我們保證過的那樣。也無法逃脫思緒。
他記得切除闌尾前那天晚上的疼痛。他吐瞭二十二次,衝護士罵光瞭所有他知道的罵人話,然後乞求朋友叫個民兵來結果他,這樣就可以結束疼痛瞭。叫他來,乾掉我,不用再疼瞭,他懇求道。然而朋友拒絕幫忙。
現在他不需要朋友,也不需要民兵瞭。這裏有足夠多的誌願者。
他跟自己的腦子說,一切都是在1936年1月28日早晨,在阿爾漢格爾斯剋1火車站發生的。不,他的腦子迴答,不是那樣的,不是在某一天某一地發生的。是在許多地方,在許多時候發生的,有些甚至發生在你齣生前,發生在其他國傢,發生在其他人腦海裏。
之後,無論接著會發生什麼,它都會以同樣的方式,在其他地方,在其他人腦海裏繼續。
他想起瞭香煙:一包包卡茲彆剋、彆洛莫爾、赫澤格維娜·伏洛爾。想起有人將半打紙煙碾碎,塞進他的煙鬥,桌上留下一些紙筒和碎紙片。
即使到瞭眼下,這是否還能修補、恢復、反轉?他知道答案:醫生說過鼻子的復位。“它當然能復位,但我嚮你保證,看上去隻會更糟。”
他想起瞭紮剋列夫斯基,還有那座“大房子”,以及誰可能會在那裏取代紮剋列夫斯基。應該已經有人這麼做瞭。從來不缺紮剋列夫斯基們,這個世界不缺,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子造起來的。可能抵達理想世界後,確切地說,那差不多是兩韆億年後,紮剋列夫斯基們就不需要再存在瞭。
時不時地,他的腦子拒絕去相信發生的事情。這不可能,因為從來不可能,就像少校看見長頸鹿時這麼說。但這是可能的,它也發生瞭。
後 記
肖斯塔科維奇死於1975年8月9日,離下一個閏年還有五個月。
他在紐約和平大會上的質問者,尼古拉斯·納博科夫,果然是受中情局資助。斯特拉文斯基在會議期間錶現齣來的冷漠超然,也不僅僅如他在電報裏所說,是齣於“道德和審美”,還有政治原因。正如他的傳記作者斯蒂芬·沃爾什所說:“就像所有戰後在美國的白俄一樣,斯特拉文斯基……當然不可能輕易參加這種支持親共宣傳的活動,去危及他來之不易的地位,即,當一個忠誠的美國人。”
季洪·郝連尼科夫沒有像肖斯塔科維奇擔心(虛構)的那樣不朽;但他又做瞭一件好事,將重新成立於1948年的蘇聯作麯傢協會,管理到它最終於1991年瓦解,和蘇聯的其餘部分一起解體瞭。從1948年起,四十八年裏,他還在發錶圓滑而空洞的講話,聲明肖斯塔科維奇是個快活的人,他沒什麼可以害怕的。(作麯傢弗拉基米爾·魯賓評論道:“狼說不齣羊的恐懼。”)郝連尼科夫從來沒有從視野中消失過,也從未失去過對權力的熱愛:2003年,弗拉基米爾·普京給他授瞭勛。他最後死於2007年,終年九十四歲。
關於自己的生活,肖斯塔科維奇有多種敘述。有些故事有許多版本,是曆經多年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的。其他的隻有一個版本,譬如在列寜格勒的“大房子”裏的故事,在作麯傢死後被講述多年,隻有一個來源。廣義來說,真相很難把握,更彆說在斯大林統治下的俄國瞭。甚至連名字也靠不住:肖斯塔科維奇在“大房子”裏的審訊者被給予瞭不同的名字,諸如贊切夫斯基、紮剋列夫斯基、紮科夫斯基。所有這些對傳記作者來說都是非常令人沮喪
的,但對任何小說傢來說卻最受歡迎。
關於肖斯塔科維奇的參考文獻有很多,音樂理論傢會看齣我的兩個主要素材來源:伊麗莎白·威爾遜的具有代錶性的、多方位的著作:《肖斯塔科維奇:難忘的人生》(1994;2006年修訂再版),和所羅門·伏爾科夫的《見證:肖斯塔科維奇迴憶錄》(1979)。伏爾科夫的書齣版時,在東西方都引起瞭轟動,而關於其內容之真僞的所謂“肖斯塔科維奇之戰”鏖戰瞭幾十年。我把它當作一本私人日記:雖然顯得是要給齣全部的真相,但通常是在一天的同一個時候,在同樣的主導情緒中,用同樣的偏見和遺漏所寫成的。其他有用的資料包括:伊薩剋·格利剋曼的《友誼的故事》和邁剋爾·阿爾多夫對作麯傢兒女的采訪,書名為《迴憶肖斯塔科維奇》(2004)。
幫助我完成這部小說的人裏,伊麗莎白·威爾遜最為重要。她為我提供瞭其他渠道無法獲得的材料,糾正瞭很多誤解,也閱讀瞭我的手稿。但這是我的書,不是她的;如果你們不喜歡我的,就去讀她的吧。
J. B.
2015年5月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密度極高,每一個逗號和每一個句號的選擇都經過瞭深思熟慮。它很少使用冗餘的形容詞,而是依賴於精準的動詞和名詞的碰撞來産生畫麵感。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沉默”的方式,很多重要的信息並非通過對白傳達,而是通過角色間的停頓、迴避或眼神交流被暗示齣來。這種留白的處理,不僅豐富瞭人物關係,更賦予瞭文本巨大的解讀空間。它更像是一部關於“缺失”的小說,缺失的部分往往比齣現的部分更為關鍵。讀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我體驗到一種近乎宗教性的肅穆感,仿佛剛剛完成瞭一次漫長而艱苦的內心朝聖。這本書不適閤在嘈雜的環境中閱讀,它需要一片寂靜,一個完全沉浸的自我空間,纔能真正領會到它那層層剝開的深邃內核。
評分我必須承認,起初我被書名和宣傳語吸引,但真正翻開後,我發現它遠超齣瞭我的預期。這本書像是一部多聲部的大閤唱,不同的角色聲音交織在一起,共同構築瞭一個錯綜復雜的情感景觀。作者的敘事視角不斷地在宏大敘事和微觀個體之間切換,這種拉扯感,精確地模擬瞭現代人在麵對龐大世界時的無力感與渴望掌控的矛盾心理。特彆是其中幾段關於記憶和身份認同的描繪,簡直是神來之筆。它探討瞭“我們是誰”這個問題,不是用清晰的定義,而是用無數個破碎的瞬間來拼湊。那些看似日常的對話,實則暗流湧動,字裏行間充滿瞭未竟的張力,仿佛每次呼吸都帶著一種等待爆發的預兆。這本書要求讀者付齣專注,它不輕易給齣答案,但它提供的思考的階梯卻是無比堅固和可靠的。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其結構上的大膽創新。它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故事”,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每一部分都像是精密鑲嵌的寶石,雖然獨立存在,但隻有放在一起纔能展現齣整體的璀璨光芒。作者對於“不可靠敘述者”的運用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你永遠無法確定你所閱讀的“事實”究竟有多少是真實,有多少是構建。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眩暈感,恰恰是它魅力所在。它迫使讀者走齣舒適區,去主動參與到意義的建構過程中。書中對某些意象的反復齣現和變異,構建瞭一個獨特的、自洽的符號係統,如果你能破譯其中幾把關鍵的鑰匙,整個文本的厚度會瞬間增加數倍。我很少讀到如此具有挑戰性,但迴報又如此豐厚的作品。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如同一個迷宮,充滿瞭意想不到的轉摺和讓人耳目一新的視角。作者似乎對人性的幽微之處有著驚人的洞察力,筆下的人物立體得仿佛隨時會從紙上走下來。我尤其欣賞他對環境氛圍的描摹,那種滲透到骨子裏的壓抑感或某種難以言喻的張力,被他用極其精準的詞匯捕捉到瞭。讀到某些章節時,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角色內心的掙紮和環境的溫度,這在很多當代小說中是極為罕見的。故事的推進並非綫性,而是像水流撞擊不同形狀的石頭,濺起層層漣漪,每一次迴響都帶來瞭新的理解。初看時可能會覺得略微晦澀,但堅持下去,那些看似零散的綫索會像精密的鍾錶齒輪一樣咬閤起來,最終指嚮一個令人震撼的整體。它不是那種讀完就能立刻放下的小說,它會像一根細小的刺,在你心底某個角落持續地發癢,讓你不斷地迴味那些未曾言明的潛颱詞。這種迴味過程,本身就是一種閱讀的饋贈。
評分閱讀體驗是極其強烈的,仿佛被作者直接拽入瞭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觀。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充滿瞭雕琢的痕跡,但又絕不矯揉造作,反而有一種古典的、近乎頌歌般的力量感。我被它那種對“時間”本身的探討深深吸引,它不是簡單的編年史,而是一種對存在與虛無的哲學辯證。作者處理復雜概念的手法非常高明,他沒有用枯燥的理論去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極具象徵意義的場景和對話,將抽象的思考具象化。書中對細節的關注達到瞭偏執的程度,無論是物件的擺放,還是人物一個細微的麵部肌肉顫動,都似乎隱藏著某種宇宙級的意義。這使得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就像在同一幅油畫上,不同的光綫下能看到不同的色彩層次。那種對敘事節奏的掌控,更是教科書級彆的,時而拖遝至極,營造齣永恒的錯覺;時而又如疾風驟雨,讓你來不及喘息。
評分滿意,書很好,很受啓發
評分京東的東西是真的好,好書好品質,服務也很好。
評分很不錯的書,值得閱讀和收藏。
評分也是喜歡這本書的內容
評分看書的速度已經比不上買書的速度瞭。可是,有些書印得不是很多,喜歡就要趁早,早買早享受,晚買哭著求;買瞭悔三天,不買悔三年;當時不入手,事後貴如狗。因此,就成瞭典型的鬆鼠癥患者!這不,又來囤書瞭!買書太多,無法對內容進行點評,目前隻能從外觀包裝上來作評,把囤積的書認真讀完後再來一一追評瞭。本書收到時外包裝完好,派送速度挺快的,書沒有破損汙漬情況齣現。
評分幽默而豐富,悠揚而溫柔,一部讓人沉溺的小說。
評分父母都是熱帶植物學傢,“我的傢庭中隻有科學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敗類,是傢裏唯一從事文學的人。”
評分好書!性價比高,非常好看,包裝給力,推薦購買!
評分這批書也很快的送到瞭,物流上也沒有什麼損害,好久沒有在其他平颱上買過書瞭,願平颱越來越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