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电力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多方利益格局的调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业已取得实质性突破,对改革进展、改革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阶段性总结很有必要。刘刚同志在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工作期间,作为亲历者参与了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
《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道路探索》一书,全面展示了电力体制改革发展历程,生动反映了各地电力体制改革实践,深入分析了改革面临的困难挑战,清晰勾勒了改革前景和趋势,并从多角度对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提出了有益建议。全书结构清晰、内容翔实,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刘刚,2014年7月-2017年3月,任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具体分管电力体制改革工作,直接参与和亲身经历了这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现任中国电力传媒集团党委委员、董事、副总经理。
长期在政府部门从事政策研究、体制改革和新闻宣传工作。先后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督检查司、价格司、能源局科员、副处长,国家能源局政策法规司处长、副司长,综合司副司长,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副司长。
著有《亲历价格监督检查(1997—2003)》(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年出版),在《人民日报》、《宏观经济研究》、《宏观经济管理》、《价格理论与实践》、《中国物价》、《中国价格监督检查》、《中国电力报》、《中国电业》、《南方能源观察》等报刊公开发表文章数十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顶层设计
第一章 中央决定积极推进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
一、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和依据
二、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三、推进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四、加强电力体制改革的组织实施
专栏:2015中发9号文与2002国发5号文的主要异同点
第二章 构建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
一、关于推进输配电价改革
二、关于推进电力市场建设
三、关于电力交易机构组建和规范运行
四、关于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
五、关于推进售电侧改革
六、关于加强和规范燃煤自备电厂监督管理
第二篇 实践探索
第一章 改革自南方发端
——云南、贵州率先开始试点
一、云南电力体制改革试点
专栏:云南公开向社会招募电力交易中心股东
二、贵州电力体制改革试点
专栏:贵州成立全国首个省级电力交易中心
三、此次改革为什么从云南、贵州开始
第二章 售电侧改革探索的起航
——重庆、广东的不同路径
一、重庆售电侧改革试点
专栏:国家发展改革委答复售电公司能不能开发票
二、广东售电侧改革试点
专栏:广东率先将售电公司引入市场成为全国电力体制改革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重庆、广东售电侧改革的不同路径
第三章 国家电网范围内第一家综合改革试点
——山西试点启动
一、山西为什么成为国家电网范围内第一个综合改革试点
二、山西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三、山西电力体制改革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成效
专栏:山西电力交易中心从全资子公司到股份制公司
第四章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集中批复各地试点方案
——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一、各地试点方案集中批复
二、各地试点方案的主要内容
三、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开展试点探索
四、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加强对各地改革工作的指导
专栏:中央改革办督察电力体制改革
第五章 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机制改革试点
——组建北京、广州两大电力交易中心
一、组建北京电力交易中心
二、北京电力交易中心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机制改革探索
三、组建广州电力交易中心
四、广州电力交易中心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机制改革探索
第六章 多模式试点探索格局初步形成,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一、改革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多模式试点格局初步形成
二、输配电价改革实现省级电网全覆盖,为多方直接交易奠定了坚实基础
……
第三篇 持续深化
第四篇 困难挑战
第五篇 前景展望
第六篇 对策建议
结束语:走中国自己的电力体制改革道路
后记
前言/序言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过去几年,我一直在从事电力体制改革工作。2014年7月,我调任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副司长,这一年的下半年,就为即将实施的电力体制改革做些准备工作。2015年2月,在春节前夕,这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但文件尚未印发下来,我陪时任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杨昆(当时分管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去给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拜年,他们两位领导就商定怎么启动落实中发9号文。这之后,一直到2017年3月,我一直在参与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全程经历了6个配套文件的起草,全国30多个省(区、市)电力体制改革试点方案的批复,做好中发9号文和配套文件的宣传、解读和培训,多次赴南方改革先行先试地区调查研究,组织全国各地电力体制改革经验做法的交流,研究协调解决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等。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对本轮电力体制改革有许多观点、认识很不一致,特别是在改革起步时、在6个配套文件起草中,对一些问题的争论还比较激烈。本轮电力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鼓励各地在中发9号文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配套文件框架下,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各地奋战在实践一线的同志,为改革推进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一些同志还承受了很大压力和委屈。中央电力企业,无论是电网企业,还是发电企业,坚决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主动应对改革,为改革推进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观点、文章在非议改革、曲解改革。特别典型的是明明中发9号文已经确定的事,还要再来争论。不为实干者点赞,还要评头论足、指手画脚。外国的路,不一定适合中国。中国路,中国走。鞋大鞋小,脚知道。如何正确看待这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如何正确解读电力体制改革的政策文件,如何评价各地的改革实践进展,如何认识前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判断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景,这正是我写本书之缘由。
能源转型与市场重塑:全球电力行业变革的深度剖析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精微的视角,审视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围绕电力系统的现代化、清洁化和市场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聚焦于技术创新如何驱动传统电力基础设施的解构与重建,探讨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多元化电源结构如何重塑电网的运行逻辑与商业模式。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四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了电力系统转型的复杂性与多维度影响。 --- 第一部分:全球能源战略的转向与驱动力 本部分首先勾勒出当前全球能源领域变革的宏观背景。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和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承诺加强,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正受到前有未有的挑战。我们详细分析了驱动这场变革的几大核心力量: 1. 气候行动与脱碳目标: 梳理了《巴黎协定》框架下,主要经济体设定的碳中和或净零排放路径,特别是电力部门作为减排关键环节所承担的历史使命。讨论了不同国家在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碳税和碳交易机制等政策工具上的差异化实践。 2. 技术成本的飞跃式下降: 重点分析了太阳能光伏(PV)和风能(陆上与海上)的“平价上网”(Grid Parity)现象。通过对过去十年发电成本曲线的量化分析,揭示了技术规模化效应如何颠覆传统的能源经济学模型,使得清洁能源从政策驱动的“补充品”转变为市场竞争的“主流选项”。 3. 能源安全与地缘政治: 探讨了能源供应的本土化和多元化趋势如何影响国家安全战略。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事件对天然气和石油市场的冲击,如何反向加速了各国对本土化、可控性强的可再生能源的投入,以增强能源韧性。 4. 消费侧的觉醒与分布式革命: 考察了终端用户(住宅、商业建筑、工业园区)从单纯的“用电者”向“产消者”(Prosumer)的角色转变。电动汽车(EV)的普及、屋顶光伏和储能系统的安装,正从根本上改变电力需求的负荷曲线和电网的单向传输结构。 --- 第二部分:电网的智能化与柔性化重构 电力系统的核心——电网——正面临最根本的挑战:如何在一个高度波动、去中心化的系统中维持稳定与可靠。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电网的现代化路径。 1. 数字化转型:从“硬连接”到“信息流”: 详细阐述了先进计量基础设施(AMI)、传感器技术和物联网(IoT)在现代电网中的应用。探讨了如何利用海量数据进行精准的需求侧响应(Demand Response, DR)和负荷预测,以平衡间歇性能源的波动性。 2. 储能技术的多样化布局: 重点分析了大规模电化学储能(尤其是锂离子电池)在电网调频、调峰和容量支撑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对长时储能技术(如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绿氢制备与储存)的商业化前景进行了客观评估,指出其是实现深度脱碳的“圣杯”之一。 3. 灵活输电与微电网架构: 讨论了直流输电(HVDC)技术在连接偏远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中的效率优势。同时,深入剖析了微电网和区域能源系统(Smart District Energy Systems)的构建,它们如何通过增强本地自给自足能力,提升系统整体的抗灾能力和可靠性。 4. 网络安全:新电网的阿喀琉斯之踵: 鉴于电网高度依赖数字化和互联互通,网络安全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本章系统分析了针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威胁类型,以及国际上为保护能源网络安全所采取的监管框架和技术防御措施。 --- 第三部分:电力市场机制的迭代与创新 要有效接纳可再生能源并激励投资,传统的基于燃料成本的电力市场设计已显不足。本部分聚焦于市场机制的改革方向。 1. 容量市场与辅助服务市场的重塑: 分析了在缺乏传统火电机组惯性支撑时,如何设计激励机制,确保系统具备足够的备用容量。重点讨论了将储能和需求响应资源纳入辅助服务市场(如备用、电压支持)的机制设计,以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 2. 现货市场与日前市场的优化: 探讨了如何利用更精细化的市场划分(如超短期市场)来处理分钟级的能源波动。分析了在电力现货市场中,如何对负电价(Negative Pricing)现象进行管理,以及这如何影响发电企业的投资决策。 3. 跨区域电力交易与一体化市场: 考察了更大区域电力市场(如欧盟、北美互联系统)的整合过程,分析了其在优化资源配置、平滑区域间天气差异方面的巨大潜力,以及在电网互联壁垒、监管协调方面面临的政治和技术难题。 4. 价值流的重构:从kWh到多元化服务: 提出电力价值正从单纯的“千瓦时交付”转向“系统服务组合”(如容量、灵活性、低碳属性)。探讨了基于区块链等技术构建的去中心化能源交易平台(P2P Trading)的早期实践及其对传统公用事业商业模型的冲击。 --- 第四部分:政策、监管与利益攸关方的博弈 电力系统的转型不仅是技术和经济问题,更是深刻的社会和政治过程。本部分审视了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性挑战。 1. 监管角色的转变: 分析了传统公用事业监管机构如何从“成本回收者”转变为“市场设计者”和“系统集成者”。讨论了如何平衡对创新企业的激励与对消费者保护、服务普遍性之间的关系。 2. 传统企业的转型路径: 深入研究了那些曾经依赖化石燃料发电的大型电力公司,他们在向综合能源服务商(IESC)转型过程中所采取的战略选择,包括资产剥离、并购新能源开发商以及投资新兴技术。 3. 公平转型(Just Transition)的挑战: 重点关注能源转型对就业结构、能源贫困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了制定有效的政策工具,如再培训计划和对受影响社区的财政支持,以确保转型过程的社会公平性。 4. 审批与接入的“瓶颈”: 分析了当前可再生能源项目并网审批流程冗长、电网升级投资滞后等行政和基础设施瓶颈,以及如何通过简化流程、前瞻性电网规划来加速清洁能源的部署。 总结: 本书通过对全球多个案例的交叉分析,旨在为政策制定者、行业高管、投资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证驱动的参考框架,理解和驾驭这场史无前例的全球电力系统变革浪潮。我们相信,理解这些复杂的驱动力和相互作用,是成功构建未来可持续、安全和经济的能源系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