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江欢成自传:我的优化创新努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江欢成自传:我的优化创新努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欢成 著
图书标签:
  • 院士传记
  • 江欢成
  • 优化
  • 创新
  • 自传
  • 工程院
  • 科学
  • 技术
  • 人物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169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545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0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江欢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勘察设计大师、工程结构专家,先后在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英国和香港ARUP公司、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工作,长期从事建筑结构设计。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江欢成自传:我的优化创新努力》记述了江欢成院士的主要业绩:上海东方明珠塔的设计总负责人,该塔以其完美的造型、独特的结构,赢得国内外高度赞誉,成为上海市公认的城市标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塔设计总负责人,在和世界一流建筑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上海金茂大厦业主的设计顾问组组长;作为主要设计者,第1次将30米直径天线卫星地面站成功地设计在软土地基上,获第1次全国科学大会奖;长期致力于创新和优化设计,并在全国各地宣讲,得到业界普遍认可。

作者简介

  江欢成,1938年生,广东省梅州市人,土木结构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大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7年至196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毕业后至今,先后在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工作。其间,1980年至1982年,作为访问学者,在伦敦和香港的OreArup顾问公司工作。原任华东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工程师,现任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工程师,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事建筑工程设计与研究50多年,成功地参与设计了许多重大工程,包括大屯煤矿、上海卫星地面站、赞比亚联合民族独立党总部大楼、上海东方明珠塔、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塔。上海碧玉蓝天大厦等,是金茂大厦业主的设计监理组和设计公司SOM设计代表组的负责人。作为结构设计负责人,成功地将30米天线卫星地面站设计在软土地基上,获第1届全国科学大会奖;总负责设计的上海东方明珠塔(463米高),以其完美的造型和独特的结构成为上海的标志,江欢成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总负责设计的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塔(558米高,面积40万平方米)。在国际竞赛中中标,为我国建筑设计开拓国际市场做出了贡献。该塔正在建设中。长期致力于结构优化设计。在重庆朝天门滨江广场大厦,上海陆海空大厦、上海湖北大厦等工程优化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2009年6月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倒楼事故中,担任调查组专家组组长。
  中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香港注册结构工程师,英国ICE、IStructE会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上海市建委科技委原副主任。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十届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原参事。1994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

目录

序言
一、弹指一挥间,写书有点难
二、激情犹在,余热冉冉

第一编 “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第一章 20世纪60年代——前辈点拨,受用终生;遵义三线,历练3年
做一名普通劳动者
初生牛犊不怕虎
经验之谈
复杂问题简单化
山散隐,干打垒
打倒“当权派”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第二章 201世t纪70年代——促生产,攻疑难;首次出国,样样新鲜
软土上建大天线
有了点小名气
80米沉井的世界纪录应是一个教训
闯劲有余,慎重不足
劳者多能,能者多劳
赞比亚的美好回忆
不懂英语不行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香港开眼界,总工不“总”想闯关
学英语,交朋友,阔视野,树信心
总工程师的责任——把关与闯关
第一把火——仙霞型高层住宅的优化设计
第二件大事——东方明珠塔的设计、建造与发展
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额角头碰到了天花板”,“雅塔”
基坑晒了10多年
从金茂大厦设计监理到设计代表
从东方明珠到亚洲巨人
鲁山大佛伟岸慈祥,“钟”罩钟设计未果
荣誉超过贡献,天上掉下馅饼
从报考会员被拒到资深会员中选
英国联合年会上,我作为首位结构工程师作报告
从上海市人大代表到全国政协委员
第五章 21世纪头10年——搭个平台好唱戏唱好戏,把设计做得
好些再好些
总以为还是“小江”
66岁“下海”了
做得好些再好些
煮熟的鸭子也会飞
奉献老者一根寿杖
汶川大地震所见所学所想
优化就是合理化
第六章 21世纪第二个10年——小车不倒,探索不停
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江春加盟,转型发展

第二编 东方明珠的故事
第七章 东方明珠的开篇 ——立项选址、竞赛融资的8年
第八章 东方明珠的创作——华东建筑设计院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九章 东方明珠的结构——带斜撑的巨型空间框架
第十章 东方明珠的建设——多个世界之最的实现
第十一章 东方明珠的科研——三大课题,多方支持
第十二章 东方明珠与龚学平——从决策到细则
第十三章 东方明珠与领导支持——可惜,倪天增副市长没看到
第十四章 12年奋战终成正果——媲美埃菲尔铁塔
第十五章 东方明珠的遗憾——二期工程落低二三十米就好了
第十六章 全透明观光环廊——云空漫步,明珠花开
第十七章 修缮立面,焕发青春
第十八章 开发屋顶,开放广场

第三编 优化设计的探索和实践
第十九章 大胆打出优化设计的旗号
合理的结构成就建筑的美
优化空间来自何方
可持续发展与结构优化设计
第二十章 优化设计工程实例
重庆朝天门滨江广场大厦
上海陆海空大厦
上海湖北大厦
深圳会展中心
深圳保利文化中心
上海万达商业广场
河南省广播电视塔(中原福塔)
上海中信城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郑州文化产业大厦
研祥国际金融中心
河南郑州东站
某大型交通枢纽关键节 点
西安绿地中心
厦门国际交流中心
上海国际航空服务中心
一项夭折的优化设计工程

第四编 设计创新的思考和探索
第二十一章 关于创新的学习札记
只有创新才能驱动发展
创新也需要驱动,体制机制不改革难以创新
规范是一把双刃剑
松绑、突破的要求正在成为一股暗流
传统产业创新行动的萌动和探索
第二十二章 江欢成及其公司在创新方面的案例
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塔
上海怡丰大厦顶层改为大会议室——新型预应力法成功拔柱
上海音乐厅整体提升、迁移
上海思南公馆优秀建筑的保护和新生
海南三亚凤凰岛工程、广西北海北部湾一号及福建厦门海峡明珠
大厦的随形设计
上海证大喜马拉雅工程异型混凝土空心柱及砼壳体屋顶
某会所的免震结构
盐城塔的双钢板混凝土剪力墙
福建厦门世侨大厦的巨型网格筒体结构
桩土承载力调节 装置专利
天桥结构无缝连接设计
某交通枢纽折梁框架
无锡河湖治理研究基地试验中心
无锡某生态园

第五编 从工程事故中吸取教训
第二十三章 对建筑设计八字方针的结构演绎
第二十四章 参与处理的几个工程事故
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倒楼事故
南京某住宅楼倾斜事故
上饶某住宅楼倾斜事故
宁波徐戎三村倒楼事故
奉化倒楼的教训

第六编 我的建筑师梦——一个结构工程师对建筑的追求
第二十五章 结构工程师喜获建筑创作大奖
第二十六章 我做过的建筑方案——致力于建筑、结构完美结合
梦幻钱湖
上海徐家汇人行天桥
北京烟囱美化
上海展览中心整体抬升8米
上海火车站开发、整治
厦门财富中心
大连世界金融中心
无锡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武汉南岸嘴
北京奥体公园标志塔
上海万众大厦
白俄罗斯明斯克塔
广州塔
盐城塔
无锡塔
太阳塔
上海世博会入口建筑方案
向天借地——为新型城镇化出主意
第二十七章 群体高层建筑天空城市的构想
众多建筑师与企业家的理想和追求
城市建设用地的三条出路
高层建筑的三大瓶颈
天空城市两大核心技术
群体高层建筑天空城市试设计
学习自然,效法自然
群体高层建筑天空城市的结构
人工造地要花多少钱
群体高层建筑天空城市建设研究课题

我的小档案
一、1988年写给朱镕基市长的信——上海应该搞一个什么样的电视塔
二、1994年写给龚学平副市长的信——关于东方明珠塔二期工程
三、上海市第十届人代会代表建议——对东方明珠塔二期工程的决策宜慎重
四、原建设部黄卫副部长的信——祝贺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揭幕开业
五、致高层建筑超限审查专家委员会的信
六、“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读后意见
七、关于《抗震设防审查技术要点征询意见函》的回复
八、江欢成的新年祝词
九、江欢成大事年表
十、江欢成学术讲座一览(部分)


一、华东建筑设计院老同事和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领导的评价与鼓励
二、中国工程院领导和院士的鼓励
三、江春在江欢成院士从业50周年庆典上的答谢词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江欢成自传:我的优化创新努力》:
  做一名普通劳动者
  进华东院后,我被安排到三室一组。先劳动半年,起初在食堂劳动,学会了做包子、做水饺;随后到松江泗泾华东院的农场养猪,挑酒厂的泔水做饲料。我轮值下厨时,做了顿“拳头板”。这是我家乡的特色小吃,一种揉韧了的面,用手揪成小片,放开水中煮熟,再浇猪油、葱花即得,大家都说很好吃。劳动中,我和陈炳潮、蔡师傅等人成了好朋友,和胡建田、顾身信同住草屋,拉琴吹箫,自得其乐!
  我享受体力劳动,乐于做普通劳动者。
  初生牛犊不怕虎
  半年之后,我回到设计室,开始了设计工作。很幸运,一开始,我就遇到好老师:任潮军、阴士良、冯乃昌、方义弼、张耀晟等人。那时,院里有“一帮一,一对红”的措施,我很不赞成。我希望向所有人的长处学习,拜能者为师!我喜欢尝试搞一些不同于常规做法的小革新,都得到老师的支持和指点。建筑师也很尊重我的意见,我想做的事大都能成功。那时,建筑以实用为主,不求华美,结构师的发言权较大。并且,我常帮他们出主意,把问题想在前面。
  徐汇煤球厂是我做的第一个工程设计。一个做煤球的手工作坊,约9~10米跨度。阴士良组长让我试试,可以采用砖墙——豪式木屋架结构。工程虽小,但我理解这是一次真刀真枪的考试!我提问,对此小跨度的木屋架可否做得简单些?把豪式屋架中的5根腹杆,只用一根横杆代替。在主要的均布荷载组合下,上弦杆中部通过横杆相互支承,减小上弦一半跨度。对这个想法,阴士良稍作迟疑后同意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实系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个结构并不很合理,我担心在不对称的风、雪荷载等组合下,结构的表现未被充分复核,幸好它的跨度不大。阴士良的身体佝偻得很,手微发抖,但他的为人、他的学识,令全院佩服。我想,他的同意,实是爱护我的积极性而已!
  孙家宅咸鱼加工厂是我做的第二个项目,它是一个腌制咸鱼、咸肉的手工作坊。车间坐落在渣填土上,阴士良指示做得越轻越好。于是,我设计了一种结构:混凝土柱加轻钢屋架,上覆自防水钢丝网水泥屋面板。当时,钢丝网水泥大波瓦已有了标准图可供套用,但我考虑到大波瓦成型需先行把钢丝网退火软化才能压波成型,既损失强度,对机械设备的要求又高。为此,我建议做一个一边带挑口、三边翻边的槽型板代替,又得到阴士良的支持。他派我驻闵行的上海混凝土制品三厂,要求我亲自把它做出来,并作承载和风雨试验。我在现场3个月,和技术科区科长和张师傅等人混得很熟,他们对我的设计要求有求必应。屋面板很轻,板面仅有14毫米厚,2网l筋,网由10×10×①1的钢丝织成。做成后拍拍它,当当作响,我心中有种说不出的高兴。3个月的施工锻炼,使我对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制作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今后几十年的设计业务都起作用!料想时至今日,该加工厂早已被拆除,因为那块地是沿江宝地;并且,臭鱼味很污染环境,几公里外都可闻到其腥臭味!否则,我担心所用轻钢结构不耐腐蚀呢!
  ……

前言/序言

  一、弹指一挥间,写书有点难
  2013年2月14曰是我从业50周年纪念日。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严鸿华董事长要我为这50年写本书。这其实是我多年的心病。现代集团的魏敦山院士及蔡镇钰、张耀曾、凌本立等大师、总师们早就完成了任务,唯独我拿不出像样的东西作汇报。50年来所做的事屈指可数,寥寥几页纸就可以写完,却要把它写成书,于是,笔头变得如此沉重!
  幸好,我有个习惯,小笔记本总是随身携带。笔记本总数已有百余册。尤其自1985年11月开始,使用最简单的牛史纸面工作手册,编号已到86号,我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的另一习惯是拍照。自从有了数码照相机后,一个傻瓜小相机不离手,不为创作,只用它作记录以补笔记本之不足,常常未经允许先拍照,显得不甚礼貌,我只好以“狗仔队”自嘲和解脱。亏得这两个习惯的帮助,我终于拿起笔来写此汇报,只是有点不像文章,倒像似连环画。
  1963年1月,我从清华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5年半制本科毕业,当年2月14日到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报到,直到成书之时,仍在从事钟爱的建筑设计工作,回顾50余年诸多大小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真可谓弹指一挥间!
  华东院,时称建筑工程部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坐落在上海市汉口路151号。大楼地处外滩,名为浙一大楼,是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大楼的简称。它与上海海关、当年的工务局大楼为邻。海关墙面粗犷的大石块使我震撼,工务局的门楼虽不大却很典雅,银行大楼刚造好还没派上用场,上海就解放了,华东院就设在这里,可见其身价和地位。报到当天的印象,至今仍十分清晰。尚未进入大楼,那对高大厚重的大铜门,就使我肃然起敬。乘上当时全国最新、最好的电梯,直达3楼,深红色的树胶地板和柚木门,给我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接待我的是办公室的张能达和人事室的张慧敏。张能达人如其名,给我“女能人”的感觉。张慧敏则和蔼可亲、一脸笑容,后来知道她是杨自卫院长的夫人,又多了几分敬意。这就是我对华东院的第一印象。
  ……
  二是做了些设计的优化和创新。
  而事实上,东方明珠塔本身就是设计优化和创新的典型成果。因而可以说,优化创新把我50多年的努力串了起来。
  所以,本书的实际内容是两部分:
  一是对50多年的回顾,报个流水账,其中较大篇幅汇报东方明珠塔的创作和建设;
  二是重点汇报优化创新的体会,对设计规范的完善和建筑安全等提些建议。
  本书出版之前,曾有少量无书号的同名册子,赠送亲朋好友。我哥哥江凯成看后,为它发明了一个新词叫作“写话”,意为把想说的话写下而已。我很高兴这个词,本书本来就是七八十次报告中的PPT画页加解说词,供读者当连环画看。没想到,这个册子得到陈肇元院士、聂建国院士的肯定。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葛能全,更建议列入《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出版,并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据此,我作了些调整和补充,尽量把口语变成文句,于是有了这本书。
  我要特别声明的是,这本书写的是我个人工作经历中的感受和感悟。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所涉人和事,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我相信各有其道理所在,都可以理解。我不希望由这本书引起讨论甚至争辩。书中必有许多不准确和偏颇之处,敬请读者原谅!
  江欢成
  后记
  本书作为《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丛书》内部出版时,名为《从业五十年——我的优化创新努力》。此后,我又做了3年多工作,增加了些内容,便将原书名的副标题扶正,有了现在的书名。
  书中照片和图纸,多为本人或江欢成公司所拍、所珍藏,并对少数引用的图片的出处作了说明,但恐有遗漏,敬请谅解!本书编撰过程中,得到现代集团严鸿华、张桦等同志的支持、鼓励,得到江欢成公司江春、魏俭、程之春、杜刚以及王怡、黄雯婷等同志的具体帮助,得到人民出版社编辑的指点和帮助,特致诚挚的谢意。
  从业50多年来,我总觉得时间太短,想做很多事,做成了一些,做好了一些,想再多做些!但人都会老、会死的,这是自然规律,任何人不可能违反!幸运的是,目前我身体尚可,还搭好了公司做平台,让年轻人在台上尽情表演。自己也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我珍惜这尚存的余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并把创新放在第一位,给了我巨大的鼓舞。它支持我在有生之年,还要继续在创新的路上走下去,在支撑年轻人的过程中,再做成一些事。
  世界无穷无尽,发展无止无境。你老了、走了,后人会干得更好!
  祝我的同行、晚辈们后来居上!
  祝我们伟大的祖国和谐、康乐、富强!
  江欢成
  2017年6月于上海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创作一部图书简介,内容将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江欢成自传:我的优化创新努力》完全无关,并且力求详尽、自然。 --- 图书简介:山海之间:古典园林中的哲思与技艺 一、书籍概述 《山海之间:古典园林中的哲思与技艺》并非一部单纯的建筑史或园林图录,而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可居、可游、可观、可思”的精神空间的深度文化随笔。本书以近乎散文诗的笔触,结合严谨的史料考证,剖析了自魏晋至明清,中国文人、士大夫与匠人阶层如何在有限的地域内,通过叠石理水、花木布局和建筑营造,构建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宇宙观与生命哲学。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旨在展现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的独特魅力。 二、核心内容详述 第一卷:意境的诞生——山水情结与哲学根源(约500字) 本卷追溯了古典园林思想的源头,重点阐释了道家“天人合一”与儒家“中庸和谐”对园林设计理念的深刻影响。 1. 魏晋风度的回响: 探讨了玄学思潮如何催生了对自然本真的追求。此时的园林不再是帝王享乐的场所,而是士大夫寄托隐逸情怀的“精神避难所”。简述了对“曲径通幽”的偏爱,以及如何通过空间序列的设置,模拟人在自然中漫步的顿悟过程。重点分析了竹林、水池在营造空灵感上的作用。 2. 诗词的视觉化: 阐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标准如何转化为园林的具体形态。例如,如何用一株形态奇特的松树来象征“傲骨”,如何通过一池月影来表达“空明”。书中将细致比对唐代山水诗与宋代山水画的构图特点,并追踪这些元素是如何被引入到苏州园林,如拙政园早期的布局之中。 3. 匠作的初始: 初步触及了营造技艺的早期发展。强调了“因地制宜”并非简单的适应地形,而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转化。如早期利用天然溪流,而非人工开凿,来体现“自然之趣”。 第二卷:技艺的精工——叠山理水与建筑的对话(约550字) 中卷聚焦于古典园林建造的两大核心要素:叠石(假山)与理水(水景),以及建筑在空间中的功能与美学表达。 1. 叠石的“不类”之美: 详细剖析了中国假山艺术的流派和技法。不同于西方园林对对称和宏伟的追求,本书深入分析了“皱、漏、透、瘦”的审美标准,并以太湖石为例,阐释了其质地和形态如何象征着山川的精粹。书中将呈现一些失传或罕见的掇山案例分析,指出成功的假山是“人工之拙胜于天然之巧”的极致体现。着重探讨了文震亨《长物志》中对石材选择的苛刻要求。 2. 水的哲学与动态: 分析了水在园林中的象征意义——流动、生命力与财富。从静态的镜水池到动态的跌水瀑布,本书研究了如何通过水景的收放和声音的控制,来调节园林中的情绪节奏。特别对比了北方皇家园林(如颐和园)的宏大水系与南方私家园林的精巧溪涧在功能和意境上的差异。 3. 步移景异的空间魔术: 深入解读了游廊、漏窗、花墙在“框景”和“借景”中的作用。漏窗的设计不再仅仅是通风采光,而是一种“有形之隔,无形之通”的哲学体现。书籍中会图解几种经典的借景手法,例如如何通过一扇窗户,将远山或邻园的一棵古树“纳入”自己的私家天地,实现空间上的无限延展。 第三卷:人与园——生活的哲学与文化的传承(约450字) 第三卷将视角从物理空间转向人文精神,探讨园林作为日常生活载体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1. 花木的情感载体: 探讨了特定植物(如梅、兰、竹、菊)在园林中的文化符号意义。分析了园林主人如何通过植物的栽种顺序和四季更迭,来标记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起伏。例如,论述了松柏象征的坚韧与园林中常年不变的景致所产生的慰藉感。 2. 室内外的交融: 考察了厅堂、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强调中国园林建筑的本质是“开放性”,窗户的开启角度、家具的摆放,都服务于人与外部景色的互动。研究了“坐南朝北”的朝向原则如何被园林打破,以求获得最佳观景角度。 3. 园林的消亡与复兴: 简要回顾了晚清至民国时期,西方园林理念对本土园林的影响,以及当代文化遗产保护中对传统园林精神的重新解读。本书以对未来园林美学的期许收尾,呼吁现代人从古典园林中重拾慢下来的生活节奏和对自然本真的敬畏之心。 三、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美学、园林艺术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尤其适合希望深入理解中国古典哲学如何融入日常生活空间的艺术史爱好者、设计师,以及对诗词、历史有涉猎的普通读者。阅读此书,如同进入一个由山水、石头和光影构建的沉思之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大气,硬壳封面,纸张也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精品。封面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几个大字,加上“江欢成自传”的署名,就足以引起我的兴趣。江欢成这个名字,虽然不算是家喻户晓,但在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在航天和航空材料方面,一定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自传的题材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我们总是好奇那些站在时代前沿的科学巨匠,他们的成长经历、学术思想、科研道路上遇到的挑战与辉煌,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位科学家如何从青涩走向成熟,如何在无数次的实验和探索中,将理论付诸实践,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种“我的优化创新努力”的副标题,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主题,让我对书中可能蕴含的智慧和经验充满了期待。我设想,书中一定会有关于他早年求学、海外归来、投身国家重大项目等一系列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个人奋斗史,更是中国科技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看到几代科研工作者的艰辛与担当。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一位杰出心灵的对话。我非常好奇,江欢成院士在回忆自己一生中的科研历程时,会呈现出怎样的情感色彩。是带着一丝自豪,还是夹杂着些许遗憾?“我的优化创新努力”这个关键词,让我联想到他可能对“优化”和“创新”有着深刻的理解。优化,是精益求精,是将事物推向极致的过程;而创新,则是打破常规,是开拓未知领域的勇气。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他在这两个方面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也许,他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审视现有技术,发现其不足之处,并提出革新性解决方案的独特视角。此外,作为一位身处中国工程院核心层面的科学家,他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决策过程,以及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让我充满好奇。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更可能是一部关于中国工程技术发展脉络的生动叙事,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洞察,值得我们仔细品读和学习。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一位沉静而坚毅的学者形象。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他作为一名科学家,是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科研之路往往漫长而艰辛,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难以想象,那么,是什么支撑着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是他对科学的热爱,还是对国家富强的责任感?“我的优化创新努力”这个副标题,让我想象他可能在书中分享了许多克服困难、挑战极限的经历。比如,在某个项目遇到了瓶颈,他如何带领团队,通过不断的头脑风暴、实验验证,最终找到突破口。我希望书中能够有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也期待看到他在面对挫折时,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同时,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科学家,我想象中他也会在书中分享一些关于人生哲理、治学之道的心得体会。这些感悟,对于我们这些后辈来说,无疑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指引我们更好地前行。

评分

读一本自传,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能够窥见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世界。我非常好奇江欢成院士在面对科研难题时,是如何思考和决策的?他是否也曾有过迷茫和动摇?书中的“优化创新努力”几个字,让我猜测他一定会在书中详细阐述他独特的科研哲学和方法论。是某种特定的思维模型,还是源于长期的实践积累?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他在关键时刻的灵感迸发,以及如何通过不断地优化设计、改进工艺,最终突破技术瓶颈。同时,作为一位院士,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科技事业的贡献也是我非常关注的。我希望书中能有他对国家人才培养、科研环境建设的思考和建议,甚至是他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展望。一本优秀的自传,不应该仅仅是个人经历的流水账,更应该是一部思想的精华,一部智慧的结晶,能够给予读者启发和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从江欢成院士的视角,看到一个更广阔的科技创新世界,感受到他身上那种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精神。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立刻联想到国内科技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江欢成院士的自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中国工程技术发展历程的一次侧面解读。尤其“优化创新”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可能不仅仅局限于他个人的研究领域,而是会涉及到整个工程学科的普遍规律和发展趋势。我想象中,书中可能会穿插一些关于当时国际工程技术前沿的介绍,以及中国在追赶和超越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他如何将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体系,这一定是书中非常精彩的部分。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某个关键技术的攻关过程,其中可能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这对于那些正在工程领域摸索的年轻学者或工程师来说,将是宝贵的财富。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了解一位科学家的个人成就,更在于它所代表的中国工程技术进步的时代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