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文脉:苏氏家族传

大宋文脉:苏氏家族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泰琪 著
图书标签:
  • 宋史
  • 苏轼
  • 苏洵
  • 苏辙
  • 家族史
  • 文化史
  • 传记
  • 历史
  • 文学
  • 宋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338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688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2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历史爱好者,大学生,白领
1. 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苏轼文、道并重,是宋朝伟大的文学家,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苏辙则是个善于驾驭多种文章的散文家。2.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根。

内容简介

“苏氏文章擅天下,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苏氏父子三人在“唐宋八大家”之中独占三席,可见其分量。本书以北宋为时代背景,讲述苏洵著书立说、教子、为子奔波的后半生和苏轼、苏辙少年得志而一生坎坷的家族故事。

作者简介

罗泰琪,重庆作协会员,天津金睿影视公司签约作家,已出版多部文学作品:《重庆大轰炸纪实》(中国文史出版社再版2015年) 《陪都商人》《御厨出宫》等。

精彩书评

苏轼是一个特别逗逼,特别调皮有趣的人。他至情至性,充满了生活情调。却也非常的直性子,看见什么事都想说。你不让他说出来,他可能就会像吞了苍蝇一样恶心难受。准确的说,苏轼一辈子吃亏就吃亏在他这张嘴上。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我们苏轼的喜爱。

苏轼十九岁时娶了小他三岁的王弗为妻。婚后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少年时的苏轼特别迷恋道教,天天幻想着炼丹吃药当神仙,为人可以说是非常的不着调。

有一年冬天下大雪,院子里落满了积雪,唯独院外的一棵大柳树下非但没有落雪,反而还直冒热气,等到天晴了,地上竟然还隆起来几寸。

苏轼打量了半天,胸有成竹的对王弗说:一定是有古人在这棵大柳树下埋了丹药,我要把它发掘出来搞研究。

王弗听了叹息说:要是你妈还活着的话,她看见你这么胡闹,会作何感想。

苏轼听了,想起母亲在世时的教诲,这才作罢。

王弗去世后,苏轼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

三万株松树,足可见苏轼的至情至性,足可见他对王弗的弄弄深情。

十年后,在密州任职的苏轼,估计是夜里睡觉时屁股没盖住,梦见了妻子王弗,醒来后写下了千古第yi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突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目录

第 一 章
眉山苏氏一族
一、眉山苏氏始祖
二、苏洵娶妻攀高
三、苏门婆媳佳话


第 二 章
名动京师
一、成都知府荐苏
二、苏洵名震京城
三、苏轼杜撰应考
四、苏辙殿试波澜


第 三 章
初涉官场
一、上峰罚铜八斤
二、玉女泉水故事
三、苏辙审判道士
四、王弗苏洵撒手
五、苏轼续娶姨妹


第 四 章
首度被贬
一、苏辙力缓变法
二、苏轼横遭弹劾
三、巧判妓女从良
四、思弟把酒问天


第 五 章
诗案风波
一、湖州奏章惹事
二、御史千里逮轼
三、关押调查审讯
四、神宗皇帝断案


第 六 章
黄州汝州
一、租来东坡种地

二、苏轼离开黄州
三、三、苏辙连升七级
四、四、二苏再反新法


第 七 章
再遭贬谪
一、车盖亭案惊魂
二、杭州为官有道
三、苏辙一年三迁
四、二夫人赴黄泉
五、郎舅握手言和
六、侍妾朝云仙逝


第 八 章
魂归常州
一、苏辙六罪可杀
二、新妇魂散龙川
三、驿站住宿风波
四、颍昌还是常州
五、卖田援助侄儿

第 九 章
自有公论
一、元祐奸党石碑
二、二、不必破费买坟
三、闭门著书教孙
四、六十年后谥号
五、二苏三苏两坟

精彩书摘

三、苏辙审判道士

苏轼来陕西凤翔做官是公元1061年12月14日,四年后,公元1065年12月17日,朝廷调他回京听候分配。苏轼离开凤翔, 带着妻子王弗、儿子苏迈及女佣男仆,坐着马车,冒着漫天雪 花,逶迤向东返京。经过陕西华阴县休息时,他给弟弟苏辙写 诗纪事,其中有“腊酒送寒催去国,东风吹雪满征衣”句,字 里行间能品出他回京与父亲弟弟聚会的喜悦。凤翔到开封路途 遥远,长亭短亭,一路向东,途经西安、渭南、灵宝、三门 峡、洛阳、郑州。苏轼及家人到达京城开封时,冰雪初融,已 是来年早春二月。
这时苏洵、苏辙及家人住在开封宜秋门西园。西园不小, 住宅占地一亩,有10多间房间,有花园,园中栽有苦竹千棵, 密密麻麻像芦苇。苏洵把眉山老家木头假山也运来京城,安置 在屋前方型水池,进出可见。
苏轼见到父亲和弟弟分外高兴,自然有一番亲热。苏轼在凤翔做官四年,回到父亲跟前,自然得有所表示,便向弟弟苏辙打听父亲zui喜欢什么。苏辙告诉哥哥,父亲zui喜欢名画, 又说京师十方净因禅院的大觉琏师,把唐代著名画家闫立本的《水官图》送给父亲。苏轼默记于心,便在京城四处打探名画 出售,zui后找到四块门板雕刻,作者是唐朝著名画家、史称百 代画圣的吴道子,耗资10万铜钱。苏洵见了抚摸细看,爱不释 手,指着门雕说:“你们看,阳为菩萨,阴为天王,传世之宝 啊!轼儿,老爸谢你了!”至此,苏洵整天端详门雕啧啧赞 叹,一扫满脸阴霾。
苏辙悄悄告诉苏轼说,父亲的忧虑源于王安石。公元1061 年10月,朝廷任命苏辙为秘书省校书郎兼商州军事推官。王安 石这时是翰林学士、知制诰,负责为皇帝起草诰命,他不同意 对苏辙的这个任命,借故拖着不起草文书。苏洵十分着急,四 处托人疏通。谏官杨畋得知,为苏辙打抱不平,向仁宗皇帝极 力推荐苏辙,才得到任命。苏洵原本就认为王安石是小人,现 在对王安石越发不满。过了两年,王安石的母亲去世,京城士 大夫前去吊唁,唯独苏洵不去,非但不去,他还写文章《辩奸 论》,暗指王安石表里不一,不近人情,必将祸害天下。


苏洵这段话讲了三个问题。第yi,指责王安石表里不 一,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以颜孟自比,而实际 上“阴贼险狠,与人异趣”。第二,指责王安石“不近人情”,面垢不洗,衣垢不浣,“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第三,认为王衍、卢杞“与物浮沉”,“不学无文”,不遇 “暗鄙之主”,未必会得到重任,而王安石则不同,其患 未形而其名盖世,即使圣君贤相,也将“举而用之”,因 此其害远远超过王衍、卢杞。
苏洵对王安石的指责相当严厉,近乎骂人,而此刻苏洵 不过是八品县主簿,王安石却是当朝二品高官,相去甚远,更 可见指责之厉害。苏洵写好这篇文章,给儿子苏轼、苏辙看。 他们看了十分惊讶,脱口而出:哇!是不是有些过分啊!苏 洵是原成都太守张方平门人,与其无话不说。苏洵又悄悄拿给 张方平看。张方平素来与王安石不和,看了文章表示赞同。后 来,苏洵还将此文给少数信得过的朋友看了,但没有给欧阳修 看,因为欧阳修既支持苏洵,也支持王安石。慢慢地,苏洵的
《辩奸论》不胫而走,传遍京城。王安石听到这个消息大为恼 火,认为苏洵太不够朋友,因而与苏洵绝交,进而累及苏轼、 苏?辙。
除了王安石,苏洵还有牢骚,这边指责王安石,那边又批

评权贵韩琦。韩琦这时是山陵使,主持修建仁宗陵园,他不顾国库空虚,年度亏空1000多万贯,大兴土木,闹得鸡犬不宁。
苏洵有意见,写文章《上韩昭文论山陵》,指责韩琦违反仁宗 皇帝生前勤俭节约,反对厚葬的精神,无端耗费钱财,转嫁百 姓,使仁宗皇帝九泉之下替韩琦的错误背黑锅,是大逆不道。 韩琦读了苏洵的文章大惊失色,碍于舆论,表面上含笑接纳苏 洵部分意见,但暗地里却恨之入骨。
苏轼得知这些事情心情矛盾,既支持父亲,又为父亲担 心。这时,朝廷正在考虑对苏轼、苏辙的任命。英宗皇帝素来 欣赏苏轼的才华,想召苏轼进翰林院做事,征求宰相韩琦的意 见。韩琦挨了苏洵批评心怀不满,不想英宗皇帝重用苏轼,就 说:“苏轼才高八斗,国家栋梁之才,将来肯定会得到重用, 但现在他还年轻,缺乏历练,如果骤然重用,天下学子一定会 不以为然,反而影响苏轼的声誉,害了苏轼。”英宗皇帝皱眉 说:“翰林不行,让他做修注官如何?”韩琦回答:“修注官 与制诰官接近,不可骤然授予。皇上,不如这样吧,在朝廷馆 阁中,找一个与上述职位接近的职务让苏轼做,但要考试合格 才行。”英宗叹气说:“好吧。”
于是,苏轼从凤翔回到京城开封不久,即这年二月,奉 命参加朝廷馆阁考试,考题有两道,一是孔子从先进论,一是 春秋定天下之斜正论。苏轼入考,正襟危坐,下笔洋洋千言, 一挥而就,顺利通过考试,被朝廷任命为登闻鼓院判官兼直史 馆,管理接受民间冤情诉状差事和研究历史。
苏轼既然在京做官,苏辙便没了留京照顾父亲的理由。三月,朝廷任命苏辙为大名府推官。大名府在今天河北大名,距 京城开封二百千米。推官管理狱讼之事,职位低于判官。苏辙 没有从政经验,职务自然比哥哥低一点。三月,苏辙拜辞宰相 韩琦,告别父兄,离京赴大名就任。
来到大名,苏辙照例首先拜见大名府知府王拱辰。王拱 辰,开封人,18岁考中状元,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 学士,后因事被弹劾,于公元1065年出任大名府知府。拜见回 来,苏辙上书拜谢宰相韩琦。韩琦虽说不满苏洵,但与苏辙接 触后,发现苏辙与乃父不同,稳重踏实,不苟言笑,并且能文 善诗,办事能力很强,又鉴于英宗皇帝欣赏苏轼、苏辙的文 章,便格外予以重视。苏辙上任不久,韩琦通知大名府,让苏 辙兼任大名府路安抚总管司的机要文书事宜。路是宋朝的行政 单位,管辖若干州县,相当于后来的省。路的管理机构叫安抚 总管司,是大名府的上级机关。掌管机要文书,近似现代机要 秘书。苏辙的兼职虽说不是提升,但毕竟是上级机关,有利于 今后发?展。
苏辙初次做官,做的又是管理狱讼和机要文书的事,自然 谨小慎微,诺诺行事,遇到拿不稳的事,即请示大名府知府王 拱辰。苏辙遵命办理,遇到不熟悉的事,则多多请教前辈,因 而就任之后与上下左右一团和气,相安无?事。
这年十一月,苏辙接手一件伤人案。原告是一个中年妇女,穿着打扮时尚,被告是一个青年道士,身穿短袍,脚穿草鞋。案由是,道士见这妇人佩戴金银珠宝独自行走,横生歹 心,跟到僻静处,用手中大扇猛击妇人头部令其昏迷倒地,趁 机盗取妇人东西。这时正好有路人经过,惊呼抓贼,引来四邻 将其抓获,连同妇人一起送来衙门。
苏辙接到此案,心想简单,照大宋律法,伤人抢劫者死 刑。于是便升堂问案,命道士如实招来。道士自恃身份特殊, 花言巧语,百般抵赖。受害妇人眼泪汪汪,言之凿凿。苏辙猛 拍惊堂木道:“贼道士听好了,再不招,本官大刑伺候!” 道士昂首抬眼,毫不理会。苏辙怒不可遏,大声呵斥道:“来 人啊,将这贼人痛打十板!”话音刚落,衙役正要动手,一旁 的刑名师爷冲苏辙眨眼。苏辙愕然不解,见师爷不断眨眼, 只好改口说:“你招也不招?”衙役发愣,傻眼望苏辙。道 士悚然,张口欲言。苏辙说:“罢了罢了,今天审到这里, 退?堂。”
苏辙退到后堂,一眼瞧见知府王拱辰正喝茶抿笑,心里 咯噔一下,这是为何?王拱辰笑着说:“苏判官辛苦了。我叫 师爷暗示你,道士不可用刑,还是由我来审吧。”苏辙浑然不 明,但不便细问,只好应诺。第二天,王拱辰审问这道士, 说:“这个道士神志不清,颠疯之人,当庭释放。”苏辙在后 堂听了愕然不解,等王拱辰下来便问他为何放人。王拱辰在僻 静处,压低声音说了缘由。王拱辰为什么释放道士?对苏辙又说了什么?二十年后,苏辙做户部侍郎,写文章《龙川略志》揭开谜底。 王拱辰对苏辙说:“我过去刚登科的时候,去拜见考官张士逊。张士逊对我说:‘拱辰,今后你若遇到处理道士犯法的 案子,千万不要用刑。’”张士逊是宋朝淳化三年的进士,做 官做到宰相。
原来这是老宰相张士逊的意见。现在是公元1066年,张士 逊去世多年,王拱辰还铭记并执行几十年前恩师张士逊的这番 吩咐,这便是规矩。至于张士逊为何这样说?王拱辰则一概不 问,这便是服从。苏辙初涉官场,混沌不开,对官场规矩和服 从知之甚少,但所幸天性敦厚,没有与上司王拱辰顶着干,也 没有越权上告,所以在大名府相安无事。
这也是苏辙与父亲苏洵和哥哥苏轼不同之处。苏轼一到陕 西凤翔就跟上司陈希亮闹矛盾,关系紧张,形如水火。苏洵来 到京城便与王安石、韩琦闹矛盾,写文章批评他们,一下子就 把关系弄得很僵。后来事实证明,苏辙官居副宰相,官职高于 苏洵和苏轼,原因很多,其中之一便是天性敦厚。所谓性格决 定命运,不能不说言之有理。苏辙的敦厚,有苏轼《和陶饮酒 二十首》诗为证。


我家小冯君,天性颇醇至。 清坐不饮酒,而能容我醉。
归休要相依,谢病当以次。
(小冯君:苏辙。归休:回家休息。谢病:托病谢 绝。以次:今?后。)


至此,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同朝为官,同声相应, 了却苏洵多年心愿。虽说他们都是低级官员,苏洵编修礼书, 苏轼编修国史,苏辙做机要秘书,但他们对朝廷任用都满心喜 悦,只是苏洵反对王安石,苏轼反对韩琦,喜中带涩。而苏辙 因为受到韩琦重用,日渐入流,喜上加喜。
烽火中的史诗:晚明士人的家国情怀与时代抉择 一、乱世下的书香门第:从江南到关外 本书深入剖析了晚明时期一个典型江南士人家族——谢氏——在时代剧变中的命运沉浮与精神坚守。谢氏家族世代簪缨,以儒学和诗文著称,其宅邸位于富庶的苏州城郊,是典型的江南文人世家样本。然而,随着万历后期朝政的腐败、党争的白热化以及北方辽东战事的加剧,平静的书斋生活被打破,家族成员不得不面对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与道义困境。 小说以谢家第三代核心人物谢怀远的成长历程为主线。谢怀远幼承家学,才华横溢,本应在科举中大放异彩,继承家族在文坛的地位。然而,他目睹了朝廷对流民的漠视、对地方士绅利益的不断侵蚀,以及东林党与阉党之间无休止的倾轧,使他对传统的仕途和“经世致用”的儒家理想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全书开篇聚焦于万历末年,描绘了苏州城内富裕与凋敝并存的景象。谢家通过祖上留下的田产和漕运生意维持体面,但内部对如何应对日益紧张的财政压力和外部对士绅阶层的苛责,已现分歧。长兄谢怀德倾向于与权贵妥协,以保全家族的现有地位;而怀远则与进步的士子如陈子升等人交往,热衷于地方救灾和民间教育,试图在体制外寻求出路。 二、士人的精神困境:儒学理想的崩塌与重塑 本书的重点不在于描绘宏大的战争场面,而在于对晚明士人精神困境的细致刻画。谢怀远在求学过程中,不断研读朱熹、王阳明的心学,试图在“天理”与“人欲”之间找到平衡点。然而,现实中的政治污浊、官场的倾轧,以及民间对士人阶层的普遍不信任感,使他陷入了深刻的道德焦虑。 他曾试图通过科举考试来挽救颓势,但在乡试和会试中,他目睹了请托之风盛行,真正有才干者反遭排挤。这种经历促使他放弃了“科举入仕”的传统路径,转而关注社会底层——尤其是灾民和流民群体。 书中花费大量笔墨描写了谢怀远组织家族力量,在家乡设立义仓、筹措药材赈济瘟疫患者的经过。这些行动不仅耗费了家族大量财富,更使其与地方官府和宗族长老产生了激烈的摩擦。他必须在“顾全大局”与“践行仁义”之间做出痛苦的抉择。 三、从江南到边塞:家国命运的交织 随着李自成起义的爆发,局势急转直下。谢怀远的两位堂弟,出于对“国家”的责任感,毅然弃文从武,投笔从戎,前往辽东前线。他们的命运,象征着晚明士人“文人”与“武将”身份之间的撕裂。 谢怀远本人则被朝廷征召,进入一个半官方的“恤务局”,负责关内难民的接收和安置工作。他离开了安逸的江南水乡,深入到中原战乱之地,亲眼目睹了流离失所的百姓如何被饥饿和绝望驱使,最终成为叛军的组成部分。 在这个阶段,谢怀远与一位具有神秘色彩的边塞儒将相遇。这位将领出身寒门,却对“忠君爱国”的信念有着近乎狂热的坚持。通过与这位将领的深入交流,谢怀远开始反思,儒家思想在面对极权瓦解时,究竟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是做坚守道统的“遗民”,还是投身新生的“建设者”? 四、末世的挽歌与家庭的瓦解 本书的后半部分,是关于末世的挽歌。随着山海关的失守和南明的建立,谢家的选择变得尤为艰难。一部分族人选择了南下,试图依附南明政权,维系“旧朝”的体面;另一部分族人,包括谢怀远的父亲,则坚守苏州,不愿离乡背井。 谢怀远本人在目睹了南明朝廷的腐败和内讧后,对任何新政权都失去了信心。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拒绝追随南下,也拒绝归顺新生的政权。他选择留守在苏州的故居,承担起保护族中文献和普通百姓的责任。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清军入关后,谢怀远面临着“剃发易服”的最后考验。他没有以激烈的方式反抗,而是选择了一种“精神上的抵抗”。他将家族最重要的藏书——记录了家族数百年文脉的珍贵手稿——秘密深埋于家宅后院的古井中,并立下誓言,誓与故土共存亡。 最终,谢怀远并未遭遇惨烈的杀戮,而是选择了在故居中,以一种近乎隐士的方式,度过余生。他的行为,是晚明士人对自身文化身份和历史责任的一种复杂回应:既无法彻底融入新的时代,又不愿以屈辱的方式苟活。 五、结语:血脉中的文化传承 《烽火中的史诗》不是一部简单的家族兴衰史,而是对“士”这一特定社会阶层在王朝更迭之际,如何维护其精神内核的深度探究。谢怀远和他的家族,最终以一种近乎悲剧性的方式,完成了对他们所信仰的儒家伦理的最高实践——“守道”。 本书的叙事风格沉郁而细腻,大量引用了晚明士人的尺牍和诗作,力求还原那个时代复杂、矛盾而又充满悲剧美感的精神图景。它探讨了:当国家和政权都已不再可靠时,一个知识分子的终极价值依托在哪里?是血脉的延续?还是对道的坚守?

用户评价

评分

《大宋文脉:苏氏家族传》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厚的家族凝聚力和文化传承的力量。它不单单是一本关于几个大文豪的传记,更是一部描绘一个伟大文人家族如何在历史洪流中坚守、发展、壮大的史诗。书中细致地梳理了苏氏家族从起源到繁盛,再到经历各种政治风波,但其文脉始终未曾断绝的过程。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研究和写作上的巨大投入,那些史料的考证,人物关系的梳理,以及对当时社会背景的还原,都做得十分到位。尤其是对苏家子弟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经历和选择的描写,既有宏大的时代背景,又不失个体生命的温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是什么让这个家族能够历经沧桑而文风不坠?是怎样的教育方式,怎样的价值观念,让一代代苏氏子弟能够秉承先辈的遗志,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这本书让我对“家族”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血缘的联系,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文化的积淀。

评分

读完《大宋文脉:苏氏家族传》这本书,脑海中回荡着那些鲜活的名字和跌宕的故事,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我原本对宋代文坛的了解仅限于寥寥几位大家的名字,但这本书却以苏氏家族为线索,将一个个闪耀的文人墨客串联起来,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化画卷。从北宋的政治中心汴京,到江南的水乡温婉,再到四川的蜀道艰难,苏氏家族的足迹遍布大宋的山河,他们的命运也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书中所描写的,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辉煌,更是家族成员在乱世中求存、在逆境中坚守的勇气。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无论是苏轼的豪放洒脱,还是苏辙的沉稳内敛,亦或是其他苏氏后人的才情智慧,都跃然纸上,让我感受到了他们作为个体的喜怒哀乐和人生选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长河中,家族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尤其当这个家族与文化、与时代紧密融合时,便能激荡出璀璨的光芒。它让我对“文脉”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这不仅仅是文字的传承,更是精神的延续,是家族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基因。

评分

《大宋文脉:苏氏家族传》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浸润式的阅读体验。这本书没有生硬的理论,也没有空洞的赞美,而是通过讲述苏氏家族一代代人的故事,让你自己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家族精神。我非常喜欢作者对人物肖像的刻画,无论是苏轼的豪放不羁,还是苏辙的沉静内秀,又或是其他家族成员的各自风采,都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神情。书中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描绘也十分到位,从文官制度的运作,到文人的交往方式,再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充满了时代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家族内部传承和发展的细致描写,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家族如何通过一代代的努力,将自身的文化基因不断发扬光大。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伟大的“文脉”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家族成员的共同努力和长期积淀。它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家族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这是一本读起来极其畅快淋漓的书!《大宋文脉:苏氏家族传》没有那种枯燥的说教,也没有过于学术化的论调,而是将一个家族的故事讲得如同生活在我们身边一样。我尤其赞赏作者的叙事风格,他能够将历史事件与人物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你在阅读中既能了解历史真相,又能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我被书中对苏轼的人生起伏的描写深深吸引,从他年少时的锋芒毕露,到晚年的旷达超然,都仿佛在我眼前徐徐展开。而他与弟弟苏辙之间的深厚情谊,更是让我感动不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才华横溢的文人,在面对家族的责任、政治的压力时,也同样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文脉”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鲜活的生命,流淌在代代相传的家族血液之中。这本书让我对宋代文坛乃至整个宋代社会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宋代历史和文化的另一扇窗户!之前看书,总觉得宋代文人名士高高在上,似乎与寻常百姓的生活相去甚远。然而,《大宋文脉:苏氏家族传》却以一种非常贴近人情的方式,讲述了苏氏家族几代人的故事。我被书中对细节的描写所打动,那些关于衣食住行、亲情友情、仕途坎坷的点点滴滴,都让我感觉十分真实。书中不仅有苏轼、苏辙这些鼎鼎大名的人物,还深入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苏氏后人,他们的故事同样精彩。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他们所处社会环境的描绘,比如当时科举制度的严酷,官场的尔虞我诈,以及民间生活的百态,这些都为苏氏家族的命运增添了更多元的背景。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跨越几个世纪的家族史诗,感受到了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坚持与妥协,他们的荣耀与失落。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个体命运与家族传承依然能够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塑造着历史的进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