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东汉循吏童恢研究

鉴史问廉:东汉循吏童恢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伟刚,夏捷,史先锋 编
图书标签:
  • 东汉史
  • 童恢
  • 循吏
  • 廉洁
  • 史学
  • 人物研究
  • 汉代政治
  • 官场文化
  • 地方治理
  • 史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552454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74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6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鉴史问廉:东汉循吏童恢研究》总共分为三大部分,第1部分是对于历代古籍中(包括正史、方志等)童恢相关资料的采辑、校点和注释;第二部分则是利用正史与童氏谱牒的对照,对于童恢生卒时间进行考究;第三部分是对于童恢相关的传说轶事进行田野采风,以记载童恢在当地老百姓中的口耳相传的资料。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序二

卷之首史载童恢

童恢传记

附一:释疑

第一章童恢传记选注

【范晔】后汉书·循吏列传·童恢传

【谢承】后汉书.循吏列传·童恢传

【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附一:后汉书·杨赐传

第二章童恢碑记选注

宋·童府君祠记

元延祐·重修童真宫碑记

清康熙·重修童府君庙记

清嘉庆·童公庙碑记

清道光·童公庙碑记

第三章童恢诗文选注

宋·不其令董恢阙

......

第四章志载童恢

第五章地名考

卷之二童恢研究

第六章不其令童恢生卒时间考析

第七章对安徽宣城童恢最后为官地的考察

卷之三乡野实录

第八章童恢传说轶事

附录

征引书目

前言/序言

  不其城在汉代曾是青岛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它位于今青岛市城阳区城子村附近。不其县设于西汉初年,属于徐州郡和琅邪郡,东汉武帝建武年间,不其县属于东莱郡,晋代及南北朝时间,不其县为长广郡治所,到北齐时不其县废。
  不其县在青岛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汉书》载:“汉武帝太始四年夏四月,幸不其。”《齐乘》载:“崂山、不其山皆康成讲学之地,文泽涵濡,草木为之秀异。”《崂山艺文志》载:“不其城距即墨邑南二十七里,汉置县,伏湛之所封,而童恢之所治也。”其经学、经济、吏治、名宦等名噪一时。
  《鉴史问廉——东汉循吏童恢研究》这本书,就是记载了这个时期的历史,不其县县令童恢就是这样一个既科学执政、立场坚定,又廉洁正气的循吏。其宦绩被《后汉书》《齐民要术》等正史所载,为《齐乘》《莱州府志》《崂山志》《即墨县志》等方志所颂咏,其塑像被即墨吏民祭祀于八蜡庙、九贤祠、名宦祠之中。
  本书总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历代古籍中(包括正史、方志等)童恢相关资料的采辑、校点和注释;第二部分则是利用正史与童氏谱牒的对照,对于童恢生卒时间进行考究;第三部分是对于童恢相关的传说轶事进行田野采风,以记载童恢在当地老百姓中的口耳相传的资料。
  《鉴史问廉——东汉循吏童恢研究》在杀青付梓以前,我通览了书稿,觉得可圈可点之处如下:
  1.历史资料收集整理较全。该书收集整理了来自于几十种古籍中关于童恢的资料,包括《后汉书》《三国志》《齐乘》《即墨志》《即墨县志》《崂山志》《崂山续志》《山东考古录》《续山东考古录》《大清一统志》等,按照其文体进行了分类整理,同时进行了较为准确的点校和注释。
  2.对童恢的生卒日和事迹推理准确。关于童恢的生卒时间,正史、地方志中都是没有记载的,作者采用历史资料和童氏谱牒相对照的研究方法,对于同时出现的人物、地名、时间进行类比分析探究,基本确定了童恢大概的生卒时间和主要事迹。
  3.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研究详实。2012年,“童恢传说”被批准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书作为2015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项目,对童恢的资料进行了更深的挖掘,这为“童恢传说”申报更高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4.更为重要的是,童恢等古代循吏的执政理念是值得我们珍视的宝贵历史遗产。这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说,有诸多的借鉴价值。干部要刚直用权,面对各种歪风邪气,要敢于较真,敢于碰硬;面对重大原则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而在管理方面,要正直廉平、赏罚序信、科学执政。
  童恢的政绩,一直影响着城阳、即墨地区的历代为政者,有唐代“筑坝障水,民享其利”的即墨令仇源;有金代“矫恶俗以道化顽民”的即墨县尹胡嵩;有元代“建儒学,信赏罚,兴利除害”的即墨令董守中;有明代“廉洁耿直,事至立判”的即墨令王瓒;有明代“通达治体,遇事敢言”的即墨县主簿周岐凤;还有李一敬、康霖生等等,如天上繁星,灿烂生辉。
  缀成以上数语,权且作为《鉴史问廉——东汉循吏童恢研究》之序。
鉴史问廉:东汉循吏童恢研究 书籍简介 本书是对东汉时期一位重要的地方官——童恢的深入考察与全面研究。童恢,字德舆,生于东汉末年,其仕途生涯横跨了东汉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阶段。他以清廉、务实、爱民著称,是东汉“循吏”群体中的杰出代表。本书旨在通过对童恢的生平事迹、为官理念、具体施政措施及其历史影响的细致梳理与分析,为读者勾勒出一个鲜活、立体的东汉地方大员形象,并借此探讨东汉中晚期政治生态、社会治理以及儒家伦理在基层实践中的复杂面向。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人物溯源 本书首先将读者带入东汉中晚期的历史图景之中。这是一个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频发、土地兼并日益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的时代。在中央权力衰微、地方豪强势力崛起的背景下,像童恢这样能够坚守操守、有效治理一方的官员,其价值尤为突出。 第一章 时代风云:东汉中晚期的政治与社会环境 详细剖析了灵帝、桓帝时期的地方吏治环境,特别是黄巾之乱前夕,社会结构面临的巨大张力。探讨了儒家思想在地方治理中的实践困境与机遇。 第二章 童恢家世与早年经历 通过对地方志、碑刻以及有限的史料(如《后汉书》中的零星记载与其他相关传记)的爬梳,重建童恢的家族背景。分析了其教育经历如何塑造了他后来的政治理想与道德准则,尤其关注其早年如何受到名士风范的影响,并立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 第二部分:为官之道:童恢的施政实践与地方治理 童恢的为官生涯主要集中在豫州、兖州等战乱与民生问题较为突出的区域。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重点展示童恢如何将抽象的儒家道德原则转化为具体的行政方略。 第三章 吏治清风:童恢的选官与用人哲学 童恢深知吏治的关键在于用人得当。本书分析了他如何在复杂的派系斗争中,坚持唯才是举,提拔了一批忠厚老实、具备实干能力的基层干部。重点分析了他对“清流”与“浊流”的辨识标准,以及他如何平衡中央意志与地方民情。 第四章 恤民安业:经济与民生政策的创新 童恢最为人称道的,在于其务实的民生政策。面对频繁的灾荒与兵乱,他推行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这包括: 1. 均平赋役:力图减轻贫苦农民的负担,打击地方胥吏的盘剥行为。 2. 兴修水利:在受灾严重的地区,组织劳力进行水利设施的抢修与新建,保障农业灌溉。 3. 赈灾济民:建立有效的物资储备和发放机制,确保灾民得到及时救助,避免流民大规模产生。 第五章 崇教化,正风俗:礼法结合的社会治理 童恢坚信“教化为先”,反对单纯依赖严刑峻法。本章细致研究了他如何在地方大力推行儒家经典教育,重振乡学,以道德感化来规范社会行为。同时,也探讨了他如何巧妙地将儒家伦理融入地方的法律条文与判决实践中,实现“以德服人,以礼化人”的治理目标。书中特别引用了关于童恢处理宗族纠纷、维护乡闾和睦的案例。 第三部分:历史定位与思想遗产 童恢的生平并非一帆风顺,他的清廉也常常触动既得利益者的神经,使他屡遭排挤甚至陷害。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分析他在动荡时局中的困境与选择。 第六章 宦海沉浮:清官的抗争与困境 描述了童恢在官场上所面对的压力,包括来自地方豪强、腐败同僚的攻击,以及来自中央的政治倾轧。探讨了他为何能长期坚守气节,以及在关键时刻做出的取舍。这部分力图展现历史的复杂性,而非将循吏简单脸谱化。 第七章 史书评价的再审视 梳理了历代史家对童恢的评价,从《后汉书》的简略记载到后世地方志的侧重赞扬。通过比较分析,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历史解读视角:童恢不仅是一位道德楷模,更是一位在制度性腐败背景下,试图以个体力量弥合国家治理危机的“技术官僚”。 第八章 历史的回响:童恢精神在后世的影响 总结童恢留下的政治遗产。他的事迹如何被后世的廉吏故事所引用?他对宋明理学兴起后,地方官员行为规范的潜在影响是什么?本书认为,童恢的精神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为后世树立了一个重要的道德标杆,对维护地方治理的底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结语:鉴古知今的启示 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鉴史问廉”。通过对童恢这一特定历史人物的个案研究,反思在社会转型期,优秀的地方治理者应具备哪些核心素质,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有效地支持清官、约束贪吏的政治结构。 本书资料翔实,考证严谨,既有对传统史料的精细解读,也融入了当代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旨在为研究东汉政治史、社会史和廉政文化历史的学者及爱好者提供一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参考著作。全书语言力求朴实而富有历史的厚重感,确保叙述的流畅与逻辑的严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历史人物的全新认识。我之前对东汉循吏的概念比较模糊,但通过对童恢的深入了解,我才真正体会到“循吏”二字的含义。他们不是官场中的弄潮儿,也不是野心勃勃的权臣,而是默默耕耘,脚踏实地,以诚信和勤勉为准则的实践者。书中对童恢的评价,想必是客观而公正的,既肯定了他的功绩,也可能提及他所受到的挑战和局限。我很好奇,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童恢又是如何做到“循”的?他的“廉”是否也伴随着一些牺牲和不被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即便在最艰难的时代,依然有人坚守着一份初心,践行着一份责任。这对于当下我们理解为官的意义,理解担当的内涵,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多面性,以及个体在宏大历史进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古朴的字体,带着些许沧桑感的纸张纹理,隐约透出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拿到手中,分量十足,仿佛捧着一段被精心打磨过的时光。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翻阅,但光是目录就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封面上“东汉循吏童恢研究”几个字,勾起了我对那段久远历史的好奇心,也让我对“循吏”这两个字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在纷繁复杂的史书中,总有一些人物的故事,如同暗夜中的星辰,虽不炙手可热,却散发着独特的光芒,童恢想必就是这样一位值得细细品读的人物。我猜测,这本书会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领略东汉那个时代的风貌,去理解童恢作为一名“循吏”,是如何在那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坚守自己的为官之道,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或许,书中会涉及当时社会的人文风情,政治格局,以及他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与抉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究竟是以何种方式“循”?他的“廉”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想一定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有所体现。

评分

读完这本书,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为官之道、人生价值的深刻探讨。童恢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复杂。他作为东汉的一位“循吏”,在乱世之中,以自己的清廉和勤勉,为百姓带来了福祉,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简单地将童恢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圣人,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所经历的挣扎、抉择与坚持。我感受到作者对童恢的深深敬意,也体会到作者在挖掘和呈现这段历史时的严谨与细致。这本书让我对“循吏”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了更全面的视角。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时代,坚守初心、秉持廉洁、勤勉奉献,都是永恒的价值。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也是一次精神的升华。

评分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仿佛置身于东汉末年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书中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生态的描绘,细致入微,仿佛身临其境。童恢的故事,不再是孤立的个人史,而是与整个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我猜想,书中一定描绘了童恢在官场上的种种历练,他如何与同僚周旋,如何应对上级的指令,又如何在百姓的期盼中寻求平衡。而“循吏”的身份,必然要求他在遵守规矩的同时,又能灵活应变,以民为本。他的“廉”,或许体现在对权力的敬畏,对财富的淡泊,对百姓的关怀。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更是在探讨一种为官之道,一种在复杂环境中坚守底线的智慧。我期待书中能有具体的案例,展现童恢是如何处理具体事务的,他又是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的。这种基于史实的深入分析,远比空洞的理论说教更有力量,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评分

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谨而详实的学术气息。文字精炼,逻辑清晰,字斟句酌,可见作者在史料搜集和考证上下足了功夫。即便我并非历史学专业背景,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童恢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入挖掘和深刻理解。我想,作者一定查阅了大量的史书、文献,甚至可能包括一些碑刻、简牍等一手资料,才能够将童恢的生平事迹、为官理念以及在历史洪流中的作用,描绘得如此立体而生动。书中对童恢的评价,想必也不会是简单的褒贬,而是会深入剖析他行为背后的动机、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决策的影响,提供多角度的解读,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这位东汉循吏。我尤其期待书中对童恢“循吏”身份的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官职的标签,更是一种为官的品格和操守。在等级森严、人情复杂的古代官场,能够保持清廉正直,坚守原则,实属不易。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此,它将一位被历史尘埃掩盖的闪光点,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有机会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