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年谱

徐特立年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特立年谱》编纂委员会 编 著,《徐特立年谱》,纂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徐特立
  • 年谱
  • 历史
  • 人物
  • 传记
  • 近代史
  • 教育家
  • 思想家
  • 学术
  • 中国近现代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831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8539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徐特立(1877—1968年),湖南善化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27年50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934年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委员等职。《徐特立年谱》按时间顺序梳理了徐特立91年生涯事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徐特立早年即坚持走教育救国的道路,是湖南新教育的积极倡导者、践行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仍坚持“为革命办教育,用革命精神办教育”,成为杰出的革命教育家,是中央苏区和陕北边区教育的开创者。新中国成立时,他已经72岁,仍然以高龄投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徐特立年谱》有助于加深对中共党史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中共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历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史料价值。

目录

1877年出生
1881年4岁
1883年6岁
1884年1岁
1885年8岁
1886年9岁
1889年12岁
1892年15岁
1894年17岁
1895年18岁
1896年19岁
1897年20岁
1898年21岁
1899年22岁
1900年23岁
1901年24岁
1902年25岁
1903年26岁
1904年27岁
1905年28岁
1906年29岁
1907年30岁
1908年31岁
1909年32岁
1910年33岁
1911年34岁
1912年35岁
1913年36岁
1914年37岁
1915年38岁
1916年39岁
1917年40岁
1918年41岁
1919年42岁
1920年43岁
1921年44岁
1922年45岁
1923年46岁
1924年47岁
1925年48岁
1926年49岁
1927年50岁
1928年51岁
1929年52岁
1930年53岁
1931年54岁
1932年55岁
1933年56岁
1934年57岁
1935年58岁
1936年59岁
1937年60岁
1938年61岁
1939年62岁
1940年63岁
1941年64岁
1942年65岁
1943年66岁
1944年67岁
1945年68岁
1946年69岁
1947年70岁
1948年71岁
1949年72岁
1950年73岁
1951年74岁
1952年75岁
1953年76岁
1954年77岁
1955年78岁
1956年79岁
1957年80岁
1958年81岁
1959年82岁
1960年83岁
1961年84岁
1962年85岁
1963年86岁
1964年87岁
1965年88岁
1966年89岁
1967年90岁
1968年91岁
后记

精彩书摘

  《徐特立年谱》:
  9月8日 与副部长沙可夫共同签发中央教育部第五号训令,支持团中央局发起的团对教育部工作的协助运动,要求各级教育部与各该级团的机关发生最密切的关系,在教育工作中求得广大团员的热烈参加与协助。
  9月15日 临时中央政府召开第49次常委会,会议研究了教育问题,指出发展文化教育是一种争取革命战争胜利的武器,决定在10月召集一次中央苏区的文化教育建设大会,包括区以上教育部长,共青团、少先队、儿童团、工会及其文化团体都须有代表到会;临时中央政府须发一训令,指出文化教育的任务方针及其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须注意培养干部,教育经费应酌量增加。会议决定委派谢然之为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
  会议通过的《扫除文盲运动》决定指出:“自中央教育部第一号训令颁布教育任务,把以前在战争中不能办教育,及轻视青年成年教育的倾向纠正了。”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风云际会: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的探索与展望》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独立于您提供的书名,且力求详实自然。 --- 《风云际会: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的探索与展望》图书简介 主题: 本书聚焦于一八四〇年至一九四九年间,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的剧变中所经历的思想熔炉的锻造过程。它并非对单一人物或事件的流水账记录,而是旨在解析在时代巨浪冲击下,中国知识界如何进行自我反思、如何吸收外来思潮,并最终寻求民族救亡与现代化道路的宏大叙事与精微剖析。全书以“风云际会”为喻,描绘了传统、近代与现代思想的冲突、融合与新生。 核心关切: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探究“中国性”在面对西方冲击时的韧性与变迁。我们试图回答: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如何被重新诠释或扬弃?“救亡图存”的紧迫感如何塑造了不同流派的思想主张?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外来概念是如何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中被“本土化”并产生独特形态的? ---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传统的自我调适(约一八四〇年至一八九五年) 章节侧重: 这一部分深入剖析了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与士大夫群体对“异域”挑战的最初反应。重点不在于简单的抵御,而在于思想领域的动态调整。 一、 师夷之长的早期辩论: 探讨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眼看世界”思潮,其核心仍是“器物层面”的引进,但其中蕴含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辩证关系,为后续的思想演变奠定了基石。分析这种“实用主义”的局限性,即未能触及制度与精神层面的变革需求。 二、 太平天国与民间信仰的激变: 考察洪秀全的“拜上帝会”如何将一种极端的宗教/政治学说带入传统农民起义,及其对儒家正统的颠覆性尝试。尽管其最终失败,但它揭示了传统社会内部深藏的结构性矛盾与异端思想的爆发力。 三、 洋务运动的知识分子群体: 详细梳理洋务派知识精英(如李鸿章、张之洞幕僚群体)在引进技术与创办新式企业过程中所形成的“技术理性”的萌芽。重点分析他们如何在维护封建体制的前提下,对“格物致知”进行近代化诠释的努力与内在矛盾。 --- 第二部分:维新与革命的时代分野(约一八九五年至一九一一年) 章节侧重: 甲午战败成为思想的分水岭,知识界对“体用之辨”的认识被彻底颠覆,救亡的焦点迅速转向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一、 康梁变法中的思想资源整合: 细致分析康有为如何以“公羊学”的经学解释方法,构建“托古改制”的理论基础,试图在传统中为君主立宪寻找合法性出口。同时,探讨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思想转向,尤其是在流亡期间对民族主义和民权思想的采纳与推广,成为近代报刊思想传播的典范。 二、 早期革命派的思潮建构: 考察孙中山在檀香山、香港等地形成的“三民主义”的早期形态。重点剖析其思想中对西方启蒙思想(如卢梭、孟德斯鸠)的吸收,以及如何将“排满”这一民族主义诉求与建立共和政体的政治目标相结合。 三、 新旧交锋下的知识分子心态: 描绘在清末新政背景下,士绅阶层、留学生群体与传统士大夫在面对体制崩溃时的复杂心态。分析“新民说”在塑造现代国民意识中的先导作用,以及这种“启蒙”压力如何催生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 第三部分:共和的幻灭与新文化的诞生(约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二七年) 章节侧重: 辛亥革命胜利后,思想界并未迎来预期的和谐,反而陷入了对共和实践的深刻反思,促成了激进的反传统运动。 一、 袁世凯时期的思想沉寂与反思: 分析帝制复辟思潮对民初政治理想的打击,以及知识分子在军阀混战初期的迷惘。探讨保守主义思潮(如“乾社”的活动)在特定时期对国家形态的“怀旧式”探讨。 二、 新文化运动的哲学基础: 深入剖析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青年》上掀起的“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运动。重点辨析胡适的“整理国故”主张与鲁迅“韧的战斗”背后的文化批判逻辑。论述这场运动如何从文学革命延伸至对儒家伦理纲常的彻底颠覆。 三、 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本土化萌芽: 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革命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巨大震撼。分析早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献(如梁启超、张申府的介绍),以及它如何为一部分知识分子提供了超越自由主义困境的、更具系统性的革命解释框架。 --- 第四部分:主义的竞争与思想的战场(约一九二七年至一九四九年) 章节侧重: 国民政府建立后,思想界进入了多方力量角逐的“主义之争”阶段,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思想重心被迫转向民族生存。 一、 国民党主导下的思想整合: 研究蒋介石政府如何试图以“三民主义”的官方阐释来整合国家认同。分析国民政府在教育和文化领域推行的“新生活运动”及其背后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 二、 自由主义的坚守与困境: 考察以王佐良、陈寅恪、钱穆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在政治高压与意识形态对立中,坚守独立的学术立场。分析他们在史学、哲学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挖掘,并论证其在特定历史阶段所体现的“纯粹学术”的意义。 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熟与主导: 详细梳理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尤其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根据地)的形成过程。重点分析《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如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中国化改造,使其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强大理论武器。 四、 知识分子的最终抉择: 描绘抗战时期,各派知识分子面对“亡国”威胁时的联合与分裂。分析抗战胜利后,自由知识分子在国共争夺中间路线失败后的复杂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对未来中国道路的最终判断。 --- 结语: 本书最后总结了从晚清到建国前夕,中国思想界如何完成了从“学习西方”到“寻求中国自己的道路”的艰难跨越。强调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回应性”——即每一理论建构都是对时代最紧迫危机的回应。它是一部关于在巨大压力下,人类精神如何探索、挣扎、最终塑造其历史命运的史诗。 阅读价值: 本书适合对中国近代史、思想史、政治哲学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及普通读者。它摒弃了简单的历史结论,致力于重现那个充满活力、矛盾与深刻洞察力的思想交锋的年代。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担心《徐特立年谱》会是一本过于学术化、严肃的书,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叙述流畅自然,即使是没有深厚历史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进入书中构建的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徐特立先生革命生涯的描写,那些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决策,那些在危急关头展现出的坚定信念,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徐特立先生的书,更是关于勇气、智慧、奉献和信仰的深刻诠释。阅读这本书,就像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和时间,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徐特立先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也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一些细节的处理,比如徐特立先生在艰苦环境下坚持读书的情景,或者他在革命斗争中面临困境时的思考,这些细节的刻画,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也让我对他的坚毅和智慧有了更深的敬佩。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但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置身其中,与徐特立先生一同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这本书也让我思考,在任何时代, 어떤困难面前,都不应该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坚持。它是一本能触动人心、引发思考的好书,值得每一个对历史和人生有所追求的读者去细细品味。

评分

对于一些读者来说,年谱的形式可能显得有些枯燥,但《徐特立年谱》却巧妙地克服了这一点。它在保持严谨的历史考证的基础上,融入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细节。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徐特立先生与其他重要历史人物交往的描写,这不仅丰富了书的内容,也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例如,书中对他与毛泽东同志的深厚情谊的描述,就让我深受感动。这种以人物为中心,串联起时代发展脉络的写法,使得阅读体验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书中对徐特立先生晚年的生活和思考的记录,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老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令人动容。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份翔实的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充满温情的人物写照。

评分

这本《徐特立年谱》真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我最近刚翻完,依然意犹未尽。作为一名对近现代史略有了解的读者,我一直对徐特立先生这个人充满好奇。他一生坎坷,却又坚韧不拔,默默奉献,对中国教育事业和革命事业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本书以年谱的形式,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娓娓道来,从他童年在家乡的求学经历,到投身教育,再到投身革命,直至晚年依然关心国家发展,每一段重要的时期、每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徐特立先生教育理念的阐述,他强调“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等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阅读的过程,仿佛亲眼见证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也深刻感受到了徐特立先生作为一位教育家、革命家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精神。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教材,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从内容上看,这本书在还原历史的真实性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整理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那些珍贵的历史影像和文献资料的引用,为内容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徐特立先生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神祇,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成长、奋斗、犯错、纠正的全过程。这种真实而立体的人物刻画,使得徐特立先生的形象更加鲜活、更加贴近读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徐特立先生教育思想的深入剖析,这对于我理解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非常有帮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年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馈赠,让我们有机会走近一位伟大的先行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