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战斗》在《海的沉默》出版二十五年后初次面世。维尔高尔讲述的这个地下午夜出版社的故事,1967年由城市出版社(法国)出版,又过了二十五年,这本书套上了由他本人绘制的带着星形标识的封面,再度面世。
本书主要讲述了二战期间维尔高尔担任午夜出版社主要负责人时发生的一些故事。1942年至1944年巴黎被占,在此背景下,维尔高尔同阿拉贡、艾吕雅一道参加抗德地下工作,为法国的民族独立和自由而战。为此他们成立了午夜出版社,并以此作为他们抗德的主要阵地。本书直至1967年出版,回顾了那段时间午夜出版社成立的历史,发生的一些抵抗运动等等。语言幽默深沉又耐人寻味,至今读来依然让人感动。
维尔高尔(1902年—1991年)在处于地下运行的午夜出版社出版了《海的沉默》,于1942年一月20日印刷完成,接着在1943年出版《向自由进军》。此后,他陆续出版四十多本作品,包括小说、戏剧和诗集。
《沉默的战斗》在《海的沉默》25年后出版。而再一个25年过去了,维尔高尔所1967年发表城邦出版社的关于午夜出版社的地下历史,才在这个他自己亲手设计的带星封面上重新出版。
维尔高尔的回忆当然大部分都关于午夜出版社在1942年至1944年在被占的巴黎成立的历史。这是关于抵抗运动的真正传奇,在这一运动的22年后重读这本书,足够让人感动。
维尔高尔(Vercors 1902年2月26日 - 1991年6月10日),法国作家和插图画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维尔高尔和阿拉贡、艾吕雅一道参加法国的抗德地下工作。当时他是巴黎地下出版机构子夜出版社的负责人之一。1948年,世界文化工作者国际联络委员会及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等建议召开世界和平大会,维尔高尔是七十五位签名发起人之一。他不仅为法国争取民族独立自由而斗争,同时也是保卫世界和平的战士。 吉恩·马塞尔·布鲁勒(Jean Marcel Bruller )是他的原名。维尔高尔是他的笔名。
译者:方颂华,毕业于南京大学法语专业。现居上海。曾翻译《梅西埃与卡米耶》、《自由》、《昆虫记》、《第二次呼吸》。
半个世纪以来,日复一日,那是一段始终未尽之言,如今总算有了圆满的交代。我已经期盼了很久,期盼午夜出版社能在维尔高尔的陪伴下共度这个生日。我觉得,这里属于我们。我觉得,这里也是属于他的。
——热罗姆·兰东
从结构上来说,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具有实验性,它跳脱了传统的时间线性叙事,采用了碎片化的、多视角的交叉剪辑。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晦涩和挑战性,因为线索众多,时间点时常跳跃,你需要时刻保持警觉。但是,一旦你适应了作者设定的“游戏规则”,你会发现这种结构恰恰是服务于主题的最佳载体。它模仿了记忆本身的工作方式——不是一帧一帧播放的录像带,而是关键片段的闪回、感官刺激引发的联想。随着故事的深入,那些看似无关的片段开始以惊人的方式相互碰撞、连接,最终形成一个完整而令人震撼的图景。这种阅读体验是高度互动的,你的大脑需要不断地进行信息重组和模式识别。它不喂给你现成的答案,而是为你提供了一堆看似混乱的零件,最终的“啊哈!”时刻,是你自己亲手搭建出来的,这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是一部需要被“解构”而非仅仅“阅读”的作品。
评分我对这本书中角色塑造的复杂性感到非常着迷。这里的“好人”和“坏人”的界限模糊得几乎不存在。每个人物都带着自己一套自洽却又充满矛盾的逻辑在行动。你很难用简单的道德标签去评判他们,因为你会发现,他们所有的“恶”可能源于某种更深层次的恐惧或被迫的选择,而他们的“善”也常常伴随着自私的动机。比如,那个看似无懈可击的反派,他的一段独白揭示了他内心深处对秩序的病态执着,这比单纯的邪恶要复杂得多,也令人不寒而栗。作者没有试图美化任何人,而是将角色像昆虫标本一样,精心地放置在显微镜下,展示他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持续的辩论——你不断地在脑海中与书中的角色进行对话和质询,挑战你既有的认知。这种智力上的交锋,远比简单的情节推动来得更令人满足。
评分这部作品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功力,它不是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文字游戏,而是一种极其精准、冷峻的表达方式。作者似乎对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没有一个多余的赘述,也没有一处含糊不清的地方。文本的密度非常高,你必须全神贯注地阅读,否则很容易错过一些至关重要的信息点。我尤其喜欢它那种近乎纪录片式的客观叙事,即使描写的是最极端的场景或最私密的感情,作者也保持着一种疏离的、观察者的姿态,这反而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冲击力。这种克制反而释放出更大的情感能量,它不直接告诉你“伤心”,而是通过场景和动作,让你自己去体会那种深入骨髓的萧瑟。这种“少即是多”的哲学贯穿始终,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有一种冷峻的美感,如同打磨光滑的黑曜石,触手生寒,却又反射出幽深的光芒。对于追求阅读质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场文字的盛宴。
评分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氛围,那一定是“压抑的史诗感”。它讲述的似乎是某个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命运,但其格局远超出了个人恩怨的范畴。作者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的社会结构,融入到几个核心人物的日常互动之中。你读到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故事,更是那个特定环境下,人性被挤压、扭曲的真实写照。这种史诗感并非来自于战争场面,而是来自于面对巨大、无形的力量时,人类所展现出的渺小与不屈。书中对环境的描绘也极具象征意义,无论是阴沉的天空、破败的建筑,还是那些常年笼罩在阴影中的街道,都成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延伸。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你仿佛被投入到那个世界里,呼吸着带着尘土和潮湿气味的空气,耳边充斥着低语和不安的噪音。它迫使你去思考那些宏大的命题,比如自由的代价、记忆的可靠性,以及在巨大的时代洪流中,我们如何定义自己。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者对张力的营造拿捏得炉火纯青。你仿佛能感觉到故事的呼吸,时而舒缓,让你沉浸在细腻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内心挣扎中,时而又猛地收紧,一个不经意的对白或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能瞬间将你拽入高潮的漩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关键情节转折点上的留白处理,那种“你以为你知道了,但其实你什么都不知道”的错位感,让读者不得不自己去拼凑真相的碎片,这种主动参与感是很多平庸之作所不具备的。而且,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极其丰满,绝非脸谱化的符号。比如那位看似冷漠的主角,他的每一次犹豫、每一个眼神的闪烁,都透露出深藏的痛苦和挣扎,让读者在不完全理解他的同时,又深切地为他感到共情。整本书读下来,像是在经历一场精心编排的心理迷宫探险,每走一步都充满未知,却又步步为营,引人入胜。读完之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久久不能散去,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回去,重新审视那些之前忽略的细节。
评分格拉克小说感情充沛、意境飘渺,寓意深远的独特品格。强烈的散文化和诗化的小说风格,让他在法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诗情小说家”的美誉。
评分午夜小书适合凑单不错不错
评分首字花饰同一作家,半岛一般般
评分还好还好哈
评分小小薄薄的,还没读,谢谢优惠活动。
评分书很好,质量也不错,快递速度非常快,很不错,很不错。哈哈哈。
评分正版好书,装帧好,质量棒,内容不错,价格实惠,发货快,送货服务好!
评分书很好,质量也不错,点赞。
评分期待已久的好书,京东正品,值得信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