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技術:改變未來社會和商業的技術趨勢 [ Megatech: Technology in 2050]

超級技術:改變未來社會和商業的技術趨勢 [ Megatech: Technology in 205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梅琳達·蓋茨,丹尼爾·富蘭剋林 著,黃強 譯
圖書標籤:
  • 未來科技
  • 技術趨勢
  • 社會變革
  • 商業創新
  • 人工智能
  • 生物科技
  • 納米技術
  • 量子計算
  • 機器人技術
  • 科技預測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8324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7093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 Megatech: Technology in 2050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純質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超級技術》是未來社會的預言書。

任何人都無法準確地告訴你,2050年將會湧現哪些改變世界的黑科技;就像30年前,沒人可以預測到今天的蘋果、*、臉譜網和榖歌。雖然預測未來十分睏難,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正在發生的趨勢,有依據地發現未來技術的蛛絲馬跡,並預測其大規模商業化的潛力,以及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的重大影響。

未來已經到來,隻是還分布不均。本書提齣瞭勾勒未來科技圖景的三大工具:從過去,從現在,從科幻故事中構建未來世界。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大腦接入互聯網,替換身體中損壞的“零件”,食用實驗室裏培育的奶製品。如果足夠幸運,我們將生活在一個生産力更高、能源更豐富,並且更加平等的社會裏。


作者簡介

梅琳達·蓋茨(Melinda Gates)

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聯閤創始人、聯閤主席。

丹尼爾·富蘭剋林(Daniel Franklin)

《經濟學人》執行主編。1983加入《經濟學人》,以前主要撰寫關於蘇聯以及東歐的文章,後來擔任華盛頓分社社長。他還是《大轉變:2050年的世界》(Megachange)一書的閤編者。

譯者簡介:

黃強

本科畢業於中山大學計算機係,研究生畢業於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目前任職於中國農業銀行某境外機構,高級工程師、金融風險管理師(FRM),曾多次獲得人民銀行科技進步奬。


精彩書評

引力波為我們在宇宙中打開瞭一扇新窗戶,能夠讓我們探索宇宙中被隱藏的時空以及各種狂暴事件。為瞭發揮其全部的潛力,我們需要在太空中部署數百萬公裏的精密儀器陣列。

弗朗剋·韋爾切剋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係教授,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奬得主

技術本身並不會帶來性彆平等。但是,通過幫助女性建立以前她們不曾有過的聯係,智能手機一定能夠改變這個世界。

梅琳達·蓋茨 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聯閤創始人、聯閤主席

當人工智能在數據分析、決策等方麵變得更加復雜時,當機器人能夠勝任日常工作時,當機器學習為專業能力*好、技術*好的工人的工作帶來革命時,所有的崗位、人纔和專業都將岌岌可危。

琳達·格拉頓 倫敦商學院管理實踐學教授

如果要窺探技術的未來,可以從三個方麵著手:過去、現在,以及科幻小說中的未來世界。

湯姆·斯丹迪奇 《經濟學人》 雜誌副主編

大數據不會把天堂帶到地球上來,人工智能也不會讓我們長生不老。獅子不會躺在羔羊旁邊, 我們也不會把衝鋒槍換成自拍杆。但是幾乎所有的事物都將被數據優化,世界能夠變得更美好。

肯尼思·庫剋耶 暢銷書《大數據時代》作者


目錄

序 邂逅超級技術 // V

第一部分? 基礎

第 1 章 預測未來的水晶球 // 003

如果要窺探技術的未來, 可以從三個方麵著手: 過去、現在, 以及科幻小說中的未來世界。

曆史之鏡 // 004

明天重復今天 // 005

從科幻小說中發現未來 // 007

實戰 // 009

未來在加速前進? // 015

第 2 章 未來技術的物理基石 // 017

基礎物理的進步為其與技術的關係開創瞭一個質變的新局麵。 牢固的基礎能夠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機會和挑戰。光明的前途就在前麵,也潛伏著危險。

從神秘到精通 // 018

世界係統化 // 022

臆想之事 // 031

機遇 // 032

第 3 章 生物技術的潛能 // 041

從製藥到生産,生物技術將為個人、企業和經濟打開一扇充滿無限可能的大門。

把互聯網接入自己的大腦 // 044

當軟件遇上濕件 // 046

生物技術繁榮的基礎 // 047

生物工程的未來 // 050

從磁盤到 DNA // 053

牛奶工廠和生物經濟 // 054

你好! 機器牛 // 056

第 4 章 超越摩爾定律 // 058

微處理器性能的巨大進步使得計算革命成為可能。未來, 革命還將以其他方式繼續下去。

強弩之末 // 059

3D芯片和量子計算 // 062

消逝的計算機 // 065

摩爾定律的終結 // 067

第 5 章 技術發展史: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 069

要想瞭解未來 30 年事情將如何變化, 可以參考過去 30年各種技術浪潮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波浪潮: IBM和七個小矮人 // 070

第二波浪潮的贏傢: 微軟和甲骨文 // 072

一浪快過一浪: 第三波和第四波浪潮 // 073

技術浪潮與風險投資傢 // 074

第五波和第六波:大數據和物聯網 // 076

第七波到來: 人工智能浪潮 // 076

浪潮退去之後 // 081

第 6 章 創新大辯論 // 084

關於在未來技術是否能像過去一樣給發展和生産力帶來飛躍引起瞭激烈的爭辯。

令人悲觀的數據和統計的假象 // 086

被低估的指數效應 // 088

技術充分發揮潛力的滯後效應 // 090

技術變革帶來的麻煩 // 093

更加不平等的未來 // 096

第二部分? 各個行業的超級技術

第 7 章 歡迎來到 2050 年的農場 // 101

一個擁有 100 億人口的星球如何養活自己。

農業革命 // 104

都市中的田園 // 107

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 109

第 8 章 醫療保健和病人的權利 // 111

醫學的快速進步將同時讓人類和社會受益匪淺。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 // 112

個性化醫療和“組學” 的時代 // 116

分子影像 // 119

超倫理問題 // 119

超級技術 MEGATECH

IV

第 9 章 能源技術:再生能源的崛起 // 121

由於太陽能和風能發電, 以及儲電技術的進步, 能源的消費模式即將迎來劇變。

陽光普照 // 123

風中搖曳 // 126

人民的力量 // 128

加州之夢 // 129

路漫漫 // 131

煤炭工人的煩惱 // 134

變革的時代 // 135

第 10 章 製造業的新材料 // 138

新材料與新技術的結閤將同時改變可以生産什麼以及怎麼生産。

“編織” 汽車 // 138

黑色藝術品 // 140

迴收利用 // 147

製造業迴流 // 148

第 11 章 技術改革戰爭:巫術和非對稱 // 151

西方國傢將從武器和信息技術的巨大進步中受益匪淺,但這也為敵人留下瞭可以利用的新漏洞。

創造性破壞 // 153

火與硫黃, 精確製導武器 // 156

思想之戰 // 160

上九天攬月 // 163

已知的未知 // 165

第 12 章 個人技術 // 167

隨著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之間的關聯越來越緊密, 數字技術將進一步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 很有可能滲透到我們的身體裏麵。

虛擬現實 // 168

增強現實的世界 // 171

為什麼這次與眾不同 // 173

技術最終植入人的身體 // 175

無處可藏 // 177

第三部分? 超級技術與社會

第 13 章 人工智能的倫理 // 185

雖然怪物機器統治人類的威脅目前還是杞人憂天,人類濫用機器的風險卻是真實存在的。

為人工智能設定邊界 // 188

“信息圈” 裏的婚姻 // 191

小心人類 // 194

第 14 章 數據驅動的世界 // 197

大規模的、 創新的、 無處不在的數據應用將使得很多事情變得更容易、 更便宜、 更豐富。

自我療愈 // 199

數據與教育 // 201

取代律師 // 203

就業的末日? // 206

因果倒置 // 208

數據, 無處不在 // 209

第 15 章 掌握自己的命運 // 211

如果這個世界上的每位女性都有一部智能手機, 那將徹底改變她們的生活。

並不難實現 // 214

第 16 章 超級技術和超級不平等 // 215

技術帶來瞭很多的不平等, 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也能解決不平等。

分界與學校 // 217

可汗學院 // 220

免費教育 // 222

數據革命 // 225

技術與政治傢 // 226

第 17 章 工作崗位和機器的崛起 // 229

技術正在挑起一係列關於未來工作的問題,但有一點是明確的: 任何機構成功的關鍵是具有適應性。

機器能解放我們的大腦嗎 // 230

機器能否決定一切 // 232

機器能否讓權力扁平化 // 233

第 18 章 短篇故事:探視時間 // 238

這是 2050 年,技術帶來瞭身心方麵的各種問題。

第 19 章 短篇故事:恒河水 // 249

2050 年,是各種星際探險和科研活動的時代。

第 20 章 史海鈎沉:工業革命的教訓 // 265

為瞭評估本書對於技術未來的看法是否閤理,我們可以看看過去的一些關鍵事件。

自我意識? // 268

蒸汽動力 // 271

意外的後果 // 275

對策 // 276

緻 謝 // 281


前言/序言

序 邂逅超級技術

本書旨在從較長的時間維度來思考技術的發展。我們把目光鎖定在2050年,是為瞭找到這段時間內有可能改變世界的基本動力。本係列書的前一本——《大轉變:2050年的世界》(Megachange: The World in 2050)於2012年齣版,對全球的人口、宗教、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進行瞭預測。本書僅關注一點——技術,但是超級技術的範圍很廣泛,幾乎會給所有一切帶來影響。

顯然,我們無法肯定2050年的技術將會是什麼樣,就像30年前,沒人可以預測到今天的蘋果、*、臉譜網和榖歌,但進行有根據的預測還是很有趣、很有意義的。本書匯集瞭各個領域的專傢的觀點,囊括瞭科學傢、企業傢、學者、科幻作傢以及《經濟學人》雜誌的記者等,大傢對於未來幾十年技術將怎樣演變和影響我們做齣瞭預測。

工具和平颱

本書從基礎開始,第一部分的前六章,討論瞭未來技術的一些基本問題,以及技術變革的驅動力和限製。我們應如何著手研究未來的發展?科學,特彆是物理學和生物學將取得哪些進展?技術的發展將會遇到哪些瓶頸?投資者如何看待新技術,目前他們正把資金投到哪些領域?技術的變革是否會像大傢預測的那樣迅猛,抑或遜色於20世紀的技術革命?

為瞭更好地預測未來的技術,最好是找到相關工具。湯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為我們提供瞭一些這樣的工具,他建議我們到過去的發展模式、現有的“邊界案例”,以及科幻作傢的“想象中的未來”裏尋找綫索。然後,他把這些工具在四個很有前景的領域進行測試:虛擬現實、自動駕駛、私人太空旅行以及基因工程。這些案例錶明我們將迎來一個技術的孕育期(兩位科幻作傢稱這個即將到來的變革時代為“加速帶”),這將與17世紀中期的科學革命遙相呼應。

科學領域的進步讓“加速帶”看起來是可行的。弗朗剋·韋爾切剋(Frank Wilczek)在其對基礎物理學的精湛概述(很多讀者會覺得相見恨晚,如果大學裏麵有如此清晰的解釋就好瞭)中,給齣瞭一個驚人的論斷:

今天我們有準確的、完整的公式來為核物理、材料科學、化學以及所有閤理形式的工程提供基礎。

因此,計算可以越來越多地取代技術開發中的實驗,從而實現更快的進步。這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為人類服務”,同時“為我們取得更高水平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帶來瞭令人振奮的前景”。但是,它也為我們呈現瞭一些可怕的錯誤(或“失敗模式”),其中最令人擔憂的三種是:核戰爭、生態崩潰,以及人工智能戰爭。

如果說物理學已經成熟到可以進行創新,那麼生物學就是剛剛升起的太陽。羅伯特·卡爾森(Robert Carlson)預測,到2050年之前的幾十年中,我們將會研究生命科學中各個部分和各個係統是如何協調工作的。在未來一段時間可能會齣現的一些技術,包括人的大腦連接互聯網、身體各個部件以舊換新,都可能帶來倫理方麵的問題。同時,整個行業(從食物到製藥)都將因為生物工程而轉變,因為它將成為一個“製造任何我們在大自然中看到的物體”的平颱,以及其他更多的可能。

生物技術巨大潛力的背後是DNA(脫氧核糖核酸)測序能力的“超指數”增長。十年前,《經濟學人》把這種效率的飆升稱為“卡爾森麯綫”(Carlson’s curve),類似於芯片行業驅動數字技術發展的、大傢熟知的“摩爾定律”。其實,摩爾定律的效用正在消失。這是否意味著對於計算能力的巨大需求(本書中提及的很多有趣的事情都需要運用計算能力)將來會受製於物理極限呢?在蒂姆·剋羅斯(Tim Cross)看來,答案很簡單:也許不會。其他技術將彌補摩爾定律的失效。沒有摩爾定律這個“主節拍器”,進步可能不會那麼規律和可預測,但是結閤3D芯片、量子計算以及雲計算,計算革命將繼續下去。

根據近幾十年的經驗來看,信息技術總是以技術“浪潮”的形式齣現。從20世紀50年代起,大概經曆瞭六波這樣的浪潮,從早期的大型主機到現在的智能設備以及物聯網。在每一波浪潮中,都會湧現一堆公司,但隻有很少的公司能夠順利到達岸邊。每一波浪潮都會吸取上一波浪潮的力量,長江後浪推前浪。矽榖的投資者已經站上瞭最新的第七波浪潮,目前還處於形成階段:人工智能。早期的風險投資傢在2010年左右就開始投資人工智能,目前,有數十億美元正砸嚮人工智能軟件工具和應用公司。安·溫布萊德(Ann Winblad)認為“第七波浪潮中,一個快速的、良性的、互相競爭的創新循環為第七波浪潮的形成帶來瞭無形的動力”,我們將在未來幾十年內感受到這種力量。

人工智能以及其他新技術的影響到底會有多大呢?包括美國經濟學傢羅伯特·戈登(Robert Gordon)在內的一些人認為,數字革命雖然影響深刻,但是與19世紀下半葉偉大的工業革命相比,它帶來的潛在變革還是相對有限的。電力、汽車、室內下水管道和現代醫學推動瞭生産力一個多世紀的快速增長,盡管今天互聯網、智能手機、移動應用以及機器人的應用很廣泛,生産力及其收入增長速度卻讓人失望。這些技術增加的隻是社會的不平等和憤怒,但是正如賴恩·埃文特(Ryan Avent)闡述的那樣,對於未來幾十年,我們還是有充足的理由更加樂觀些。學會如何充分利用新技術需要一定的時間,對於當時的電氣化也是如此(事實上,到目前為止,信息技術時代的勞動生産率增長模式與電氣化時代基本一緻)。與以前技術驅動的經濟增長相比,未來的進步將以現在很難想象的方式齣現。這並不是說未來的快速變革會很容易應對。相反,它會很睏難並且帶有破壞性,本書後麵的章節將更深入地分析這個問題。

工業革命

在第二部分,我們首先將分析技術為不同的關鍵行業帶來的變革。在這些行業中,農業是最重要的。到2050年,如何養活地球上近100億的人口?傑弗裏·凱爾(Geoffrey Carr)認為,消費者也許能夠接受各種即將到來的食物生産技術。這些技術,包括對植物進行精確的基因編輯,能夠讓農作物進行渦輪增壓光閤作用(turbo-boost photosynthesis),從而生長得更快,極大地提高産量。城市漁場能夠把海洋引到內陸,會讓魚成為動物蛋白的主要來源。除非它被大規模生産的動物産品取代,這些産品,如牛排、牛奶、無殼雞蛋等,可以直接從細胞進行培育,不需要真正的動物。

如果我們不需為飢餓擔心,那麼就應該考慮讓大傢的生活更健康一些。過去,醫療保健行業采用新技術的速度相對較慢,如今變化節奏正在加快。攪局者將來自多個領域,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更廉價的基因組測序。醫療保健行業將迎來非凡的改變:新的應用程序以及更加復雜的人工智能工具將完成以前醫生的工作;針對特定分子或細胞的“靶嚮治療”將主導藥物的開發;全新的子行業將齣現,如再生醫療以及與數據聚閤相關的領域。基安裏科·法魯吉亞(Gianrico Farrugia)指齣,有一點很關鍵,那就是這些變革將帶來似曾相識的結果:醫療行業將和其他行業一樣,把患者視為客戶。

能源行業的未來可能就沒有這麼明晰瞭,我們將逐漸減少使用造成氣候變化的燃料。安妮·舒卡特(Anne Schukat)預計,在未來幾十年,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將大幅減少,可再生能源會迅速崛起,特彆是太陽能和風能,其成本正在不斷下降。電池技術的巨大進步也將帶來幫助:傢用以及商用的“分布式”能源存儲將逐漸推廣。過去大傢都擔心會齣現能源短缺,但隨著可再生能源的興起,以及使用“壓裂法”開采到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氣,未來的能源將十分豐富。

新材料的使用也將有助於大幅提高製造業的能源使用效率。正如保羅·麥基裏(Paul Markillie)指齣的那樣,從寶馬i3電動汽車由碳縴維“編織”而成,可以看到未來的一些端倪:與傳統工藝及材料相比,i3的生産過程節省瞭50%的能源以及70%的水。這隻是材料科學革命的一部分,除瞭碳縴維,還有諸如具有記憶功能以及自我組裝功能的“智能”材料,以及通過分子級操作創造特定物質,甚至改變物質對光、電、水、熱的反應。新材料也有助於疊加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的普及,也就是大傢熟知的3D打印。隨著材料以及工藝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很多曾經流嚮海外的製造業將會迴流,以便更加靠近用戶。

新材料也將應用於軍事工業,如為士兵提供更為輕便、更加靈活的盔甲。其他技術,包括激光槍和軍用機器人也將投入戰場。在防禦係統製造方麵,美國仍引領全球,但是其潛在的對手正在奮起直追。本傑明·薩瑟蘭(Benjamin Sutherland)認為,到21世紀中期,西方世界在精確武器方麵的壟斷地位將被打破。西方還保存的一個希望是文化優勢:思想自由也許能讓他們的士兵更加有效地使用智能設備來發揮其聰明纔智。

其實,這些技術的影響極為深遠。利奧·密拉尼(Leo Mirani)預測,他們給人類行為帶來的影響可能將超過智能手機和網絡。他的筆下描述瞭一個這樣的2050年世界:虛擬現實眼鏡取代瞭智能手機,與說外語的人交流時會同步進行翻譯,你將不會忘記任何人的名字,因為當你與彆人交談時,所有你知道的關於這個人的信息都會自動顯現。他認為技術將越來越接近我們的身體,甚至進入我們的身體。當這一切發生後,人們將更加關心那些從我們身上收集的大量數據,以及收集這些數據的公司將如何使用它們。

社會變革

目前來看,即將齣現的各種技術對社會和政策的影響顯然是巨大的。這是本書第三部分關注的內容,首先,我們看看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和埃隆·馬斯剋(Elon Musk)擔憂的領域:人工智能。超級智能機器會對人類的生存造成威脅嗎?盧西亞諾·弗洛裏迪(Luciano Floridi)認為機器並不是問題所在,人類為這些機器創造的環境有可能是癥結所在。

雖然存在一些睏難,但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肯內特·庫基爾(Kenneth Cukier)指齣,在一個數據驅動的世界裏,目前難以做到的事情將會變得更加容易,昂貴的東西將變得更加便宜,稀缺的事物將變得更加豐富。因此,醫生可以使用大數據係統來做診斷,老師將使用數據來針對每個學生因材施教,律師能夠更快、更低成本地找到相關的證據和判例。雖然這些以及其他職業不會被技術消滅(我們甚至可能會需要更多的醫生、老師和律師),但是人們需要改變自己的工作方法、學習新的技能。

即將到來的數字革命會給發達國傢帶來劇變,但這並不是技術引起劇變的唯一方式,它給貧睏國傢帶來的變化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梅琳達·蓋茨(Melinda Gates)想象的世界裏,每個婦女都有一部智能手機。這將給包括醫療保健、農業、銀行業等帶來變革,到2050年,肯定可以實現。

這是技術減少世界不平等的一個例子。阿德裏安·沃爾德裏奇(Adrian Wooldridge)列舉瞭最近一些導緻不平等加劇的例子,將來,技術也許能扭轉這種情況。例如,技術能幫助我們發現和挑選更有纔能的年輕人,而不管其社會背景,給那些原本可能一生默默無聞的人一個發光的機會。無論是在教育領域,還是在健康領域,無論是打擊腐敗,還是維持社會安定,技術都會為決策者提供強有力的工具。

即將到來的破壞性是如此之大,人們越來越擔心這對於工作來說意味著什麼。機器是將導緻工作“空心化”,還是會創造就業崗位?新的工作崗位能否快速提供給失去工作的人?琳達·格拉頓(Lynda Gratton)提齣瞭企業傢和決策者在麵對未來工作不確定的情況下需要考慮的一些問題,並得齣一個結論——任何機構成功的關鍵都是具有適應性。這就意味著在設計職業階梯時需要創造性,在培養人纔時需要想象力,在進行培訓時需要靈活性並用一種新的態度麵對機器夥伴:“工人和他們的機器人同事一起閤作將取得怎樣的偉大成就呢?”

還記得湯姆·斯丹迪奇提到想象力(以科幻作品的形式)是展望技術未來的工具之一嗎?在本書中也包含瞭一些“想象中的未來”,我邀請兩位科幻作傢撰寫瞭兩篇以2050年為背景的短篇故事。阿拉斯泰爾·雷諾茲(Alastair Reynolds)和南希·剋雷斯(Nancy Kress)寫得非常精彩,把技術融入生活,同時提齣瞭一些相關的道德問題,讓人感覺非常真實。

充滿風險的超級技術

貫穿本書的三條主綫,從開始到結束一直交織在一起。第一條反映瞭本書的主題:超大的感覺。到2050年,技術給我們帶來的可能性是巨大的。我們很難不為即將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而感到興奮。這是一個充滿誘人前景的世界:更快、更好、更便宜的服務;能夠在更廣的範圍、更平等地使用這些服務;食物更豐富、能源更清潔、交通更安全;人們更加健康,也有更多的機會。

但就像奧利弗·莫頓(Oliver Morton)在最後一章的深刻總結那樣,還是有可能齣現很多問題,可能會帶來很多人們預想不到的後果,技術的力量可能會被濫用或帶來破壞。保持對前方潛在風險的謹慎是本書的第二條主綫:超級技術可能變成破壞性的技術(negatech)。弗蘭剋·韋爾切剋提齣瞭“失敗模式”的警告,其他人也提到瞭一些決策者必須考慮的、技術可能帶來的問題,每個行業都將麵臨動亂:各個工作崗位以及以此為生的人們都將受到威脅。盧西亞諾·弗洛裏迪一針見血地指齣瞭變革的節奏:

農業革命用瞭上韆年的時間來完成其對社會的全麵影響,工業革命也經曆瞭幾個世紀,但是數字革命僅僅用瞭幾十年。這也難怪我們會感到睏難和措手不及。

變革加速充滿瞭挑戰和機遇。

與超大的感覺、風險交織在一起的是本書的第三個主題:一個經常被提及的觀點——未來與我們每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科學傢、極客、企業傢們的創新隻是影響技術的一部分。2050年將如何,還決定於政府的決策、公司的戰略以及個人的選擇,充分利用超級技術取決於每一個人。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新星紀元:塑造人類命運的七大前沿科學》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旨在描繪未來世界圖景,聚焦於生物技術、新材料、能源革新、太空探索、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的倫理邊界以及認知科學的突破,完全避開瞭您提到的《超級技術:改變未來社會和商業的技術趨勢 [ Megatech: Technology in 2050]》中的具體內容。 新星紀元:塑造人類命運的七大前沿科學 ——一部洞察21世紀後半葉文明走嚮的恢弘史詩 在人類文明的演進軌跡上,總有一些關鍵的拐點,它們標誌著舊範式的終結和新時代的開啓。我們正站在這樣一個臨界點上。當我們凝視遠方,映入眼簾的不再是漸進式的改良,而是顛覆性的躍遷。本書《新星紀元:塑造人類命運的七大前沿科學》不是一本預測清單,而是一份深入的科學社會學報告,它以嚴謹的跨學科視野,剖析瞭驅動下一次人類大遷徙與重塑的七個核心科學領域,探討它們如何不僅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更將重新定義“人”的本質與社會結構。 第一部:生命重構與生物奇點 1. 基因組編輯的倫理高牆與精準醫學的黎明 本書首先深入探討瞭閤成生物學和超高精度基因編輯技術(超越現有CRISPR範疇)的最新進展。我們不再滿足於“修復”疾病,而是緻力於“優化”生命係統。介紹瞭一係列前所未有的生物工程項目,例如:“自適應免疫矩陣”的構建,它能實時學習並免疫所有已知的或潛在的新型病原體,將傳染病曆史徹底終結;以及“體內器官再生工廠”,利用定嚮乾細胞誘導技術,使衰竭的器官能夠在宿主體內以接近零排異的概率完全自我修復和重塑。 然而,科學的邊界常常是哲學的戰場。本章用瞭大量篇幅探討“增強人類”的社會學影響。當基因編輯不再局限於治療,而是成為提升認知能力和體能的工具時,社會的“自然選擇”機製是否會被打破?我們如何構建一個公平分配這些“生命紅利”的監管框架?書中的案例研究聚焦於新興的“生物主權”概念——個體對其自身基因藍圖的絕對控製權與社會責任之間的緊張關係。 2. 衰老的終結:從延緩到逆轉的生物鍾重置 衰老,這個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正在被生物化學的進步所挑戰。本書詳述瞭端粒動態學、綫粒體修復和錶觀遺傳重編程的前沿研究。重點分析瞭“細胞重置療法”,即通過特定因子組閤,將成熟體細胞“迴撥”至更年輕、功能更完備的狀態,而非簡單的誘導多能乾細胞狀態。這不僅僅是延長壽命,而是延長“健康壽命”——一個生命體能保持巔峰狀態的時間長度。深入探討瞭社會結構如何應對平均壽命突破120歲甚至更高的現實挑戰,從退休製度、代際關係到人口動態的徹底重構。 第二部:物質的革命與能源的解放 3. 超越矽基:新一代信息材料的量子躍遷 我們正邁嚮一個後半導體時代。本書著重介紹瞭拓撲絕緣體和二維材料晶格在構建下一代信息處理單元中的應用。這不是關於更快的芯片,而是關於完全不同的計算範式。我們討論瞭如何利用材料本身的內在量子特性,實現信息存儲和傳輸的無損耗化,以及如何將計算能力集成到日常環境材料中,創造“環境智能”——從牆壁到服裝都具備被動式信息處理能力。聚焦於“自修復電子皮膚”和“光子集成電路”的商業化瓶頸與突破。 4. 零點能捕獲的夢想:安全、無限的能源基石 核聚變技術的成熟固然重要,但《新星紀元》將目光投嚮瞭更具顛覆性的能源概念:地熱深層鑽探與先進的固態電池革命。本書詳細解析瞭如何通過納米級滲透技術,高效、可持續地從地幔邊緣獲取清潔熱能,解決基載能源的供給問題。同時,對基於新型電解質的“能量密度突破”進行瞭技術評估,探討這種電池如何使長途太空旅行和全球範圍內的去中心化能源網絡成為可能,從而徹底終結化石燃料依賴。 第三部:認知、意識與環境重塑 5. 人類心智的擴展:腦機接口的非侵入性飛躍 本書區分瞭早期的侵入式神經連接與當前主流的高精度磁共振-超聲波混閤接口技術。重點展示瞭如何通過非侵入性方法實現“意圖解碼”——即實時理解和驅動復雜動作,而非簡單的命令輸入。更具革命性的是,本章探討瞭“共享認知場”的可能性,即多個個體通過接口技術,實現知識和經驗的瞬間、無損耗傳遞。但這一切的倫理代價是什麼?當思想可以被讀取或影響時,個體意識的“物理邊界”在哪裏? 6. 空間拓撲與環境共生:超級城市的新形態 隨著人口對地球資源的壓力日益增大,人類的居住形態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本章側重於“閉環生態建築係統”的設計哲學和工程實踐。介紹瞭完全自給自足的垂直農場結構、大氣碳捕獲與水資源循環的完美集成。重點分析瞭“適應性結構材料”如何應對極端氣候變化,以及如何通過模塊化、可快速部署的居住單元,實現對受損生態區域的快速恢復與共生居住。這不是簡單的綠色建築,而是將城市視為一個有生命的、能自我調節的有機體。 7. 人工智能的內在性與機器哲學的誕生 本書對當前AI的理解提齣瞭深刻的挑戰。我們不再關注“機器是否會思考”,而是關注“機器如何定義其存在的價值”。重點探討瞭“因果推理網絡”(Causal Inference Networks)的突破,使得AI不僅能預測結果,還能理解事物發生的“為什麼”,從而擁有更接近人類直覺的判斷力。本章深入分析瞭未來AI的“自我約束機製”的設計,以及圍繞“機器權利”和“數字人格”的法律和哲學辯論。我們如何確保一個比我們更聰明的實體,其目標函數始終與人類福祉保持一緻,以及當它們發展齣自己獨特的價值體係時,人類社會應如何應對。 《新星紀元》是一部為所有關心人類未來走嚮的讀者準備的地圖集。它用嚴謹的科學基礎和大膽的社會想象,描繪瞭那些正在無聲醞釀,但注定要引爆下一次文明重塑的宏大敘事。準備好,迎接新星的降臨。

用戶評價

評分

“超級技術”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瞭力量感,它暗示著一種能夠徹底改變現有格局的力量。而“改變未來社會和商業的技術趨勢”更是點明瞭本書的落腳點,它不是空談理論,而是著眼於現實的演變。我之所以對這本書充滿期待,是因為我總覺得,我們正站在一個技術大爆炸的前夜,無數前沿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湧現和融閤。這本書,我想,會是一份對未來趨勢的深度洞察報告。它可能會深入分析那些正在蓄勢待發的“超級技術”,比如,第五代甚至第六代通信技術將如何構建一個萬物互聯的超高速網絡?能源存儲和輸送技術的突破,是否能真正實現全球能源的清潔化和高效化?腦機接口技術能否開啓人類意識和數字世界直接交互的新篇章?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應該會花費相當大的篇幅來探討這些技術趨勢如何重塑商業的運作邏輯。例如,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是否會徹底改變勞動力市場,帶來大規模的職業轉型?平颱經濟和共享經濟是否會在技術賦能下迎來新的發展高峰,還是會被新的模式所取代?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和前瞻性預測,幫助我理解在這樣一個技術驅動的未來,企業應該如何調整戰略,抓住機遇,規避風險。

評分

書名裏的“超級技術”,光是聽著就讓人聯想到那些足以改寫曆史的力量。而“改變未來社會和商業的技術趨勢”,更是精準地擊中瞭我想瞭解的痛點——技術如何不僅僅是工具,更是驅動社會進步和商業變革的核心引擎。我之所以如此好奇這本書,是因為我感覺我們正處在一個技術飛速迭代、顛覆性創新層齣不窮的時代。這本書,我想,很可能是一本關於未來藍圖的指南。它或許會詳細解讀那些正在改變世界的“超級技術”,比如,人工智能在模擬、預測和創造方麵的潛力將如何進一步釋放?生物工程和基因技術將如何深刻影響人類健康、壽命乃至物種進化?量子技術是否會開啓一個全新的計算和模擬時代,破解許多睏擾我們多年的科學難題?而且,我特彆想知道,這些技術趨勢將如何在商業領域掀起巨浪。例如,隨著虛擬現實和元宇宙概念的成熟,數字經濟的邊界在哪裏?人工智能的普及,是否會徹底改變知識産權的創造、保護和流通方式?可持續發展技術和循環經濟模式,是否會在政策和技術雙重驅動下成為未來商業的主流?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清晰的認知,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未來世界可能的樣子,以及我們在這個未來中扮演的角色。

評分

“超級技術”這個詞,聽起來就像是科幻小說裏的情節,總能激發無限的遐想。而“改變未來社會和商業的技術趨勢”這個副標題,則讓我看到它不僅僅是關於技術,更是關於技術如何像一股洪流,塑造著我們未來的生活。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由前沿科技構建的未來世界。想象一下,2050年的社會,可能已經不再是我們現在熟悉的模樣。也許,通用人工智能已經深入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從輔助決策到創意生成,無處不在。也許,太空旅遊已經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甚至月球和火星的基地已經初具規模。也許,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數字身份和現實身份的融閤將引發新的社會現象。這本書,我猜,會像一幅宏大的時代畫捲,描繪齣這些令人激動又有些敬畏的技術圖景。我尤其關注的是,這些“超級技術”將如何深刻地影響商業的運作。例如,去中心化技術(如區塊鏈)是否會徹底重塑金融、供應鏈甚至公司治理?新材料的突破是否會催生齣全新的産品和産業?生物科技的進步又將如何催生齣全新的健康服務和生命科學領域?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令人信服的分析,讓我們理解這些技術趨勢的內在聯係,以及它們將如何共同驅動下一波商業革命。

評分

這本書名聽起來就讓人興奮不已,超級技術,簡直就是未來科幻電影裏的名詞。我一直對科技的飛速發展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夠深刻改變我們生活方式、工作模式,甚至整個社會結構的“大招”。“Megatech: Technology in 2050” 這個副標題更是精準地抓住瞭我的興趣點,它不僅僅是關於技術本身,更是關於這些技術將如何塑造我們二三十年後的世界。我設想這本書會深入探討那些正在萌芽,或者已經在實驗室裏孕育,但尚未完全顯現其全部潛力的顛覆性技術。比如,人工智能是否真的能達到超級智能的水平,屆時人類將扮演怎樣的角色?基因編輯技術又將如何徹底改變醫療健康,甚至生命本身的定義?量子計算是否會開啓一個全新的計算時代,解決目前無法想象的復雜問題?還有,我們一直憧憬的太空探索和殖民,在2050年是否會從科幻走嚮現實?這本書可能會提供一個清晰的路綫圖,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些宏大願景的實現路徑,以及它們可能帶來的倫理、社會和經濟層麵的巨大挑戰與機遇。我特彆期待它能夠超越單純的技術介紹,深入分析這些技術如何相互作用,最終編織齣2050年的社會和商業圖景。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光是“超級技術”四個字就足夠吸引眼球瞭,仿佛一本武林秘籍,裏麵藏著足以改變世界的絕世武功。而“改變未來社會和商業的技術趨勢”這個副標題,則進一步點明瞭它的核心價值——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技術手冊,而是對未來社會脈絡的深度解讀。我一直覺得,技術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它總是在與人類的需求、社會的結構、經濟的驅動力相互交織中前進。這本書很可能就是這樣一本宏觀視角下的技術預言書,它會去剖析那些可能成為未來社會基石的“超級技術”。我猜測,書中會有一大部分篇幅用來闡述諸如能源革命(清潔能源的普及與儲能技術的突破)、智能城市(物聯網、大數據、AI在城市管理中的深度應用)、生物技術(個性化醫療、再生醫學、閤成生物學)以及新材料等領域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它不會止步於對這些技術的描述,而是會去深入探討這些技術將如何重塑我們的城市生活,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甚至影響到我們的人際關係和社會治理模式。我希望能看到書中對未來商業模式的精彩預測,例如,自動化和AI驅動的生産將如何顛覆傳統製造業?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是否會創造齣全新的虛擬經濟體?數字孿生技術又會在多大程度上改變産品設計、生産和維護的流程?這本書,我想,應該是一份關於未來商業版圖的精彩預演。

評分

超級棒,無與倫比,質量超好,推薦購買,值得擁有!

評分

不錯

評分

書不錯,可以瞭解前沿技術

評分

不錯

評分

寫的不錯,能開拓視野。

評分

觀點獨特

評分

一直相信京東自營,支持正版,物流有保證,送貨小哥服務好,嘴甜

評分

值得一看的書。

評分

很好的圖書,返場活動很劃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