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世界,一个看似早已远去的世界,一个存在于历史中的世界,就这样一一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是茨威格带给我们的世界,因为他的文字感受他所感受的一切。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将《昨日世界——茨威格自传》重新编辑设计出版,给大家带来一本有别于传统自传的阅读体验,区别于老版,在设计上希望打破传统传记文学的边界,诉说一个存在于作者记忆中的真实故事。
作为一名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亲历者与见证人。茨威格从自己出发,将个人经历与时代的回忆结合起来,真实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由兴盛走向衰落和传统的价值观念的崩溃,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与惨烈。在动荡中渴望和平与安宁,任何的困难也不能停止他对自己事业的执着,为我们记录下这段历史。阴影背后隐藏着的是光明。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43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与巴西,1942年与妻子在巴西双双自杀。
葛丛卉,女,1984年生,祖籍河南开封,201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方向,硕士学历。目前在一家事业单位从事翻译工作。
序言
第一章 一个太平的世界
第二章 上世纪的学校岁月
第三章 情窦初开
第四章 大学时光
第五章 巴黎,永葆青春之城
第六章 成长的曲折道路
第七章 走出欧洲
第八章 笼罩欧洲的光明和阴霾
第九章 1914年战争最初时刻
第十章 为思想上的团结而奋斗
第十一章 在欧洲的中心
第十二章 返回奥地利
第十三章 重返世界
第十四章 夕阳西下
第十五章 希特勒的崛起
第十六章 和平的垂死挣扎
后记
如果需要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我成长的日子做一个简单地概括的话,我希望是“黄金的和平时代”,这一叫法传达出了那个时代的充实和丰富。在有着近一千年历史的奥地利君主国好像所有的事情都会天长地久下去,而国家本身就是这种稳定性的最高保障。公民拥有的权利由议会授予,议会是自由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利益,而且对每项义务都有明确的规定。我们的货币—奥地利克朗,是明亮的金币,这确保了它的永恒性。每个人对自己拥有的财产、享有的权利、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都有着清楚的认识。准则无处不在,事物都有确定的尺寸和重量。有财产的人都可以准确地计算出他的年收益,公务员或者军官可以安心地在日历上找出哪一年他可以得到晋升,哪一年他可以获发养老金。每户人家都有自己固定的预算,知道用于租金、食物、度假和应酬的具体数额。另外,一般还会留出一小笔钱,未雨绸缪,留作生病时支付医药费以及发生意外时使用。自己有房子的人会把房子当作自己孩子、孙子稳稳当当的永久居所。房产和生意都是代代相传。当婴孩还在摇篮里的时候,就已经为他在储蓄罐或者储蓄所里存下首笔少量的钱,作为未来的“储备金”。在这个庞大的帝国里,凡事井然有序,固守陈规。统治者是位年迈的皇帝,一旦他去世,人们认为(或者坚信)会有另一个新皇帝继位,秩序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没人想过会有战争、革命或者叛乱。在这个理性的时代,似乎所有激进的、暴力的事情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享受太平是数百万人梦寐以求的财富,是他们共同的生活理想。只有拥有这样的太平世界,生命才变得有价值,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分享太平世界这一珍贵的财富。起初只有富人能够享受这一特权,慢慢地老百姓也努力争取到了。于是这个太平的世纪成为了保险业的黄金时代。人们为房子投了火险和盗窃险;给农田投了冰雹和暴雨险;给自己投了事故险和人寿险;为防老给自己购买了养老金;小女孩尚在摇篮的时候,已经为她买了一份保险作为将来的嫁妆。最后甚至工人们都组织了起来,争取到了标准工资和劳工补偿。仆人们攒钱购买养老保险,预先向葬礼基金存入一笔钱作为自己去世后的丧葬费。只有那些对未来无所顾虑的人才能够尽情地享受当下。
……
初读此书,我被一种强烈的“疏离感”所吸引,这并非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而是他与自身所处时代的疏离。他似乎永远站在一个略微抽离的角度观察周遭的一切,即使身处漩涡之中,也保持着一种近乎冷静的观察者姿态。这种疏离感赋予了文字一种奇特的穿透力,因为它过滤掉了多余的个人情绪化渲染,直达事件的核心逻辑。他对于权力、名声以及世俗成功(或失败)的看法,都显得异常清醒,仿佛早就预见了一切的虚妄。这种预见性,也许正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知识分子宿命”的体现。整本书的基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黄金时代”的挽歌,但这种挽歌唱得极其低沉、优雅,甚至带着一种对未来的坚韧。它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对人类文明中那些精致、脆弱、易逝的美好事物的深刻致敬与记录,让人在合上书本时,感到一种被历史的重量轻轻压过的庄重感。
评分这本书的节奏感非常奇特,它不像传统自传那样直线前行,更像是一种回声与投射的结合体。作者似乎总是在追逐某个遥远的、不断后退的焦点,那就是“自我身份的构建”。他不断地审视自己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塑造和变形的,这种跨文化经验的叠加,使得“故乡”这个概念变得异常复杂和多维。他描绘的早年学习经历,充满了对知识的饥渴和对权威的敬畏,但随后,这种敬畏又被更成熟的怀疑精神所取代。这种内在的张力——对归属感的渴望与对固定界限的拒绝——贯穿始终。他对待语言的态度尤为值得玩味,仿佛每一种语言都是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门,而他始终在寻找那扇最能容纳他全部灵魂的门。读到最后,你会发现,这本书与其说是记录“他做了什么”,不如说是记录“他如何成为他自己”的那个漫长而曲折的心灵探索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真是别开生面,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事无巨细的流水账式回忆录,而是更像在编织一张泛着微光的记忆之网。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按时间顺序交代每一个重大事件,反倒更专注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感官体验和心绪的微妙波动。读起来,你常常会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个人的生平记录,而是在跟随一个极其敏感的灵魂在光影斑驳的旧日场景中漫步。比如他对某个特定季节空气中那种干燥而略带甜意的气味,或是清晨薄雾笼罩下城市轮廓的模糊感,描写得入木三分。那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那些遥远的往事仿佛被镀上了一层近乎触摸得到的质感。他对于“瞬间”的捕捉能力尤其令人称奇,一个眼神,一次不经意的交谈,都能被他放大并赋予深刻的内涵,让你不得不停下来,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这种碎片化的、充满意象的叙述,要求读者必须投入极大的耐心和共情力,才能跟上作者思维的跳跃和情绪的起伏。它更像一首充满暗示和留白的抒情诗,而不是一份清晰的历史档案。
评分翻开这本书,最先冲击到我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近乎奢侈的“人文气息”。这并非指那些书本上记载的宏大事件,而是指那些弥漫在日常琐事中的教养与品味。作者对艺术、文学、音乐的描绘,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而是作为他生活肌理的一部分被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他笔下的交际场合,那些沙龙里的辩论,那种流淌于空气中的智慧火花,让人仿佛能闻到雪茄和陈年葡萄酒混合的味道。这是一种对精致生活的近乎宗教般的敬畏。同时,作者对友谊和师生之情的描写,也带着一种古典式的庄重和真挚,很少有现代回忆录中那种略显功利或过于亲密的表达,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共同精神追求的相互尊重。这种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既华丽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哀伤,因为你知道,这一切都将成为历史的尘埃。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受邀参加一场永不散场的、但主人早已离席的盛宴。
评分不得不说,这位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境界,即便我们讨论的是一个已经远去的“昨日世界”,他的笔触却依然保持着一种惊人的现代感和穿透力。他对于社会变迁的观察,那种带着历史宿命感的忧郁,不是那种空洞的哀叹,而是扎根于他对人性深刻理解之上的冷静剖析。你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所描述的那个旧日黄金时代的消逝,并不仅仅是政治或经济层面的崩溃,更是一种优雅、一种道德准则、一种生活哲学的瓦解。这种对“失落”的描摹,沉重却不失风度,冷静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特别是他描述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面前的无力感时,那种既清醒又无助的矛盾状态,让人深思。他的文字结构如同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段落的衔接都恰到好处,即使情绪的表达极为浓烈,也总能被一种克制的理性重新框定,从而避免了感伤的泛滥。这是一种极高明的叙事技巧,让人在被其文字的洪流裹挟的同时,又保持着一份清醒的旁观视角。
评分好评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家人说这版不好,字太小,扣们儿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包装不错,总体来看还是不错的,值得购买。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评
评分京东品质,值得信赖。
评分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