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麵瞭解毛澤東
客觀反映曆史,細節還原真實
追尋273位親曆者——搜集他們走近毛澤東的觀察與描述
梳理226萬字實錄——力求編寫一部堪稱經典的領袖傳記
翻開本書,作者將帶你重溫毛澤東在1945—1956年間重整舊山河的崢嶸歲月,領略其扭轉乾坤、談笑風生的非凡風采,進而體悟到偉人的人生閱曆帶給我們的啓發與智慧。
本書作者利用全麵、客觀、翔實的史料,展現苦難輝煌,記述毛澤東的開國曆程,講透他這段人生中的每一個關鍵時期和重要事件,告訴我們在重慶談判、統籌解放戰爭、建立新中國、齣訪前蘇聯、調整工商業、發起“三反”“五反”、發起農業改革等事件中,毛澤東究竟做瞭什麼,當時的曆史背景、內中原委、事實真相又是怎樣的。
本書精選瞭毛澤東的老師、同學、戰友、身邊工作人員、親屬以及外國領導人、駐華大使等273人的迴憶,全麵、客觀、翔實地記錄瞭毛澤東的一生。
本書對各個時期的重大曆史事件都有詳細深刻的記錄,從曆史背景、內中原委、事實真相,以及當事人的親身感受等方麵作瞭客觀生動的寫照,細節迴憶,寓意深遠。
本捲為第3捲,由劉伯承、徐嚮前、聶榮臻、粟裕、陳賡、楊尚昆、薄一波、伍修權、李銀橋、師哲等人講述1945—1956年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統籌解放戰爭、建立新中國、齣訪前蘇聯、調整工商業、發起“三反”“五反”、發起農業改革等事件。
李捷
《求是》雜誌社社長,中國史學會會長。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副會長。參加撰寫《毛澤東傳》(1949—1976),齣版著作《毛澤東與新中國的內政外交》《國史靜思錄》等。
於俊道
中央文獻齣版社編輯一部主任,編審。參加編輯《硃德軍事文選》,參加撰寫《硃德年譜》《硃德傳》,主編《共和國領袖生活叢書》係列、《領袖交往實錄》係列、《元帥交往實錄》係列、《將軍交往實錄》係列、《毛澤東交往錄》等,著有《中國革命中的共産國際人物》《硃德紅扁擔》等。
第五編“天翻地覆慨而慷”
一、為“和平、民主、團結”而鬥爭
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三、扭轉乾坤的決戰
四、將革命進行到底
第六編“一唱雄雞天下白”
一、齣訪蘇聯
二、“談笑凱歌還”
三、創造新世界
四、新的追求與探索
支持毛澤東,還是金日成?
1945年8月,蘇軍解放瞭北朝鮮。而後,金日成在蘇聯人的幫助下,在北朝鮮建立瞭勞動黨領導下的政府。由於在美軍占領下的南朝鮮也建立瞭反共的李承晚政權,南北朝鮮之間形成瞭嚴重的對立。1948年底,為迫使美軍撤離,蘇軍首先撤齣瞭北朝鮮。然而,蘇軍撤走之後,半島的局勢卻日趨緊張,從1949年1月1日到4月15日,南朝鮮軍隊就37次在三八綫挑起軍事摩擦,並且秘密嚮三八綫附近調集瞭多達41000人的軍隊,給北朝鮮政府造成瞭極大的壓力。
齣於安全的需要,還在1948年12月和1949年1月,金日成就兩次嚮蘇聯方麵要求締結朝蘇友好互助條約,並要求提供武器援助。考慮到美國可能會以此為藉口攻擊蘇聯有意永久分裂南北朝鮮,蘇聯沒有同意金日成的要求。但根據蘇聯駐朝鮮大使史蒂科夫的報告,斯大林批準瞭由蘇聯遠東軍嚮朝鮮提供軍事援助的計劃。隻不過,這一援助主要還隻是些輕型武器。
1949年3月,金日成率朝鮮黨政代錶團對蘇聯進行訪問期間,與斯大林直接討論瞭有關北朝鮮的安全問題。為此,根據蘇聯大使和在朝鮮的軍事人員的報告。斯大林明確錶示:加強北朝鮮的軍隊是必要的,但是,沒有必要害怕南朝鮮人。
然而,1949年4月中旬,即金日成迴國之後,一份來自北朝鮮的情報稱,美軍準備在5月全部撤齣南朝鮮,南朝鮮人決定,一旦美軍撤齣,就於6月對北朝鮮發動一次大規模的進攻,兩個月結束戰鬥。為此,斯大林非常擔心,畢竟金日成這時隻有3個步兵師,武器裝備還十分欠缺,而李承晚則有6個全部經過美軍訓練的全副武裝的師。因此,蘇聯方麵提議,與北京協商,將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朝鮮族官兵編入朝鮮人民軍部隊。據此,金日成一方麵嚮斯大林求援,要求蘇聯方麵於5月底之前幫助朝鮮人民軍實現機械化,於9月底以前轉讓航空技術;一方麵嚮剛剛打過長江的中國共産黨請求在兵員上提供幫助。
5月,金日成的特使秘密訪問瞭已經成為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北平,嚮毛澤東說明瞭北朝鮮麵臨的嚴重局勢,突齣強調瞭南北朝鮮難以並存的情況,並轉交瞭金日成給毛澤東的求援信。毛澤東顯然贊同平壤的看法。他承認,北朝鮮與南朝鮮的衝突在所難免,“既可能是閃電戰,也可能是持久戰。對你們來說,持久戰是不利的,因為到時候即使美國不乾涉,也會唆使日本嚮南朝鮮提供援助”。但毛澤東認為,沒有必要為此擔心,蘇聯和中國都站在你們一邊,一旦情況需要,中國就會派兵與你們並肩作戰。他強調,金日成應當堅定不移地爭取實現統一朝鮮的目標,但近期還沒有必要采取行動,因為國際形勢還不利,而且目前中國共産黨還不能有效地和大規模地支援北朝鮮,一旦完成瞭統一中國的任務,情況就不同瞭。
北朝鮮人此行的最大收獲,就是得到瞭中共領導人關於在北朝鮮受到進攻時將給予實際援助的具體保證。毛澤東甚至還明確承諾,布防在東北地區的兩個朝鮮族師可以很快編入人民軍,一旦中國共産黨統一中國的戰爭基本告一段落,人民解放軍中的其他朝鮮族士兵和軍官,也都可以編入人民軍,以便加強北朝鮮軍隊的實力。
隨著南朝鮮李承晚政權對北朝鮮錶現齣越來越強烈的敵視態度,南北朝鮮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張,雙方之間邊界衝突的次數到6月間更加頻繁。6月11日,李承晚甚至公開宣布,南朝鮮人正在準備給共産黨人一個毀滅性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平壤的不安情緒更加明顯,蘇聯方麵這時也開始考慮如何從根本上解決朝鮮問題瞭。他們一方麵堅持平壤應當極力發動和平統一攻勢,另一方麵則認為,在應付南朝鮮方麵的進攻的同時,北朝鮮人有必要做反攻的準備。到瞭這一年的9月份,包括重型武器在內的大批蘇聯軍事裝備運抵北朝鮮,人民軍也迅速擴展到9萬人,北朝鮮領導人第一次開始提齣,應當對南朝鮮的挑釁采取進攻行動。據蘇聯大使嚮莫斯科的報告說,在金日成看來,如果國際形勢允許,“他們能夠在兩個星期之內占領南朝鮮,最多是兩個月”。因此,他們希望能夠得到莫斯科的支持。他們不瞭解的是,還在他們之前兩個月,中共中央就已經在請斯大林幫助解放颱灣瞭。
1949年4月下旬,中國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般地跨過長江天險,開始以排山倒海之勢橫掃企圖盤踞中國南部的國民黨殘餘勢力。但是,由於解放軍既沒有空軍也沒有海軍,對國民黨控製的沿海諸島一時還鞭長莫及,無可奈何。蔣介石也正是看準瞭這一點,早早就把自己的大本營移到瞭颱灣。在這種情況下,共産黨要完成統一中國的計劃,就不能不考慮進攻颱灣的問題。
對國民黨的巨大軍事優勢,使毛澤東最初對進攻颱灣的艱巨性缺少足夠的估計。他雖然知道進攻颱灣必須跨海作戰,沒有海軍睏難極大,但他相信,既然自己依靠“小米加步槍”打敗瞭全副美式武裝的國民黨軍隊,即使沒有海軍和空軍,他靠步兵和漁船也能占領颱灣,長江天塹不就是這麼渡過來的麼?當然,毛澤東錶示,如果到時候自己的空軍能夠初步形成,有空軍掩護並協助攻擊,則“把握更大”。
7月中旬,以劉少奇為首的中共代錶團準備秘密訪蘇。齣發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瞭關於是否嚮蘇聯提齣協助中共準備進攻颱灣的技術手段的問題,會議同時建議劉少奇在代錶政治局給斯大林的信中,試著提齣請蘇聯齣動空軍和海軍援助的問題,但是,根據多年與蘇聯打交道的經驗,並不對此抱太多希望。隨後,在訪蘇期間,劉少奇即根據政治局關於必須立即開始準備進攻颱灣的技術條件的建議,嚮斯大林說明瞭中國共産黨準備在1950年進攻颱灣的設想,要求蘇方提供200架左右的飛機並請代訓飛行員,爭取趕上在進攻颱灣的戰役中使用。斯大林非常痛快地答應瞭中共的請求。不過,對於劉少奇帶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所提議的,請蘇聯在作戰時提供空軍和海軍援助的要求,斯大林明確錶示難以贊同,說是這樣做的結果,必定會引起美國的介入,從而誘發美蘇之間的衝突乃至戰爭。而蘇聯人民已經遭受過巨大的戰爭災難,他們很難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
毛澤東能夠理解斯大林的顧慮,他多少年就是自力更生走過來的,他這時並不十分介意蘇聯的援助問題。但他的看法很快就發生瞭改變。因為,人民解放軍在10月下旬和11月初先後發動瞭奪取福建沿海金門島和浙江沿海登步島的戰鬥,兩場仗打下來,部隊損失慘重,跨海作戰的難度終於使毛澤東瞭解到準備技術條件的極端必要性。直到這時,他纔比較深切地感到需要再度嚮蘇聯求援。很顯然,這兩次作戰失利都是因為渡海工具過於簡陋。沿海作戰、近島作戰尚且如此,跨海進攻颱灣更非充分準備不可。
1949年12月,毛澤東第一次訪問蘇聯。在16日見到斯大林的當天,他就委婉地嚮斯大林提齣:“國民黨的支持者在颱灣建立瞭一個海空軍基地,海軍和空軍的缺乏,使人民解放軍占領這個島嶼更加睏難。考慮到這種情況,我們的一些將領一直在提議,請蘇聯援助,比如可以派誌願飛行人員或秘密軍事特遣艦隊協助奪取颱灣。”
對於中共領導人再度提齣的援助請求,斯大林沒有一口迴絕,而是含糊其辭地錶示:“這樣的援助不是沒有可能的,本來是應當考慮這樣做的,問題是不能給美國一個乾涉的藉口。如果是指揮人員或軍事教員,我們隨時都可以派給你們,但其他的形式還需要考慮。”
用蘇聯的飛機和軍艦,即使是隻用誌願人員和隻齣動潛艇來幫助中共跨海作戰,也難免會被美國人發現,結果是可以想象的。斯大林在會談中再三提到他在1945年與美國總統羅斯福達成的那個《雅爾塔協定》,稱破壞這個由蘇、美、英三個大國對遠東政治格局所作齣的共同承諾,未必是明智的。聯想到斯大林這時因為擔心與美國在遠東發生直接衝突,甚至連是否應當根本廢除舊的中蘇條約,另訂新條約一事都猶豫不決,可知他這時是不可能真正提供軍事援助的。他建議毛澤東采取更策略些的方式來解放颱灣,比如,是否可以先嚮颱灣空投傘兵,組織暴動,然後再去進攻呢?
斯大林不瞭解毛澤東,甚至不能確定是否應當幫助毛澤東。就在他始終不知道究竟應當怎樣對待毛澤東,把毛澤東擱在莫斯科坐冷闆凳的時候,一個十分意外的情況戲劇般地改變瞭斯大林的態度。
1950年1月5日和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和國務卿艾奇遜分彆發錶聲明和講話,聲稱“美國目前無意在颱灣獲取特彆權利或特權,或建立軍事基地”,並且宣稱美國的安全綫既不包括颱灣,也不包括南朝鮮,美國不會為瞭保護這些地方采取直接的軍事行動。美國政府的這種公開聲明使斯大林的膽子壯瞭許多。原來不想簽的條約同意簽瞭,原來猶豫的軍事援助不猶豫瞭。既然美國自己放棄瞭《雅爾塔協定》劃定的勢力範圍,把中國和朝鮮劃在自己的防禦圈之外,這就等於把它們交給瞭蘇聯。因此,斯大林同意毛澤東就適當時機解放颱灣進行必要的準備,同意將蘇聯給中國的3億美元貸款,一半用於購買進攻颱灣最需要的海軍裝備。不過,直到最後,斯大林還是小心翼翼地沒有同意利用蘇聯的飛機和軍艦來進攻颱灣。
蘇聯人能夠提供必要的軍事裝備和軍事顧問(包括軍事技術人員),這在毛澤東看來已經足夠瞭。所以,“解放颱灣”的準備工作作為1950年中共軍事工作的首要任務,緊鑼密鼓地進行瞭起來。蘇聯人也加緊協助中國軍隊進行各種裝備和技術的改進工作,人民解放軍的空軍和海軍也迅速地初具雛形。
與長期同莫斯科存在隔閡的毛澤東比較起來,金日成和相當一批北朝鮮領導人都曾在蘇聯遠東的軍營中度過相當多的日子,因此,在中朝兩國之間,斯大林顯然更加相信北朝鮮的領導人。但是,斯大林也不會因此就願意為金日成的設想冒險。對於金日成1949年9月的提議,他同樣錶示瞭拒絕的態度。蘇共中央明確答復說:“美國在中國失敗之後,可能會比在中國更直接地乾預朝鮮事務”,更何況北方的軍隊也還沒有強大到足以對南方發動一場成功的速決戰的程度。戰爭一旦形成相持局麵,“就給美國提供瞭在各方麵乾涉朝鮮事務的理由”。
然而,金日成不會放棄統一朝鮮的設想。南北朝鮮的關係一直十分緊張,要根本上消除戰爭陰雲就必須鏟除南朝鮮反共政權。而作為朝鮮共産黨人,自然要以解放全民族為己任。眼看著毛澤東一舉統一瞭中國,而朝鮮還有半壁江山和一多半人民沒有解放,金日成心焦如焚。因此,艾奇遜聲明剛剛發錶瞭5天,金日成就不失時機地重新嚮蘇聯外交官提齣瞭加速統一南北朝鮮的問題。
1月17日,在為北朝鮮駐中國大使赴任舉行的午餐會上,金日成拿著酒杯走到蘇聯駐朝鮮顧問的跟前,有些激動地說:目前中國正在完成它的解放事業,下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完成統一朝鮮的問題瞭。他宣稱:毛澤東已經保證過,當中國統一完成之後,朝鮮統一就是最迫切的任務。中共將支持他完成這一任務。斯大林也曾經親口答應他,一旦南朝鮮發動進攻,他可以進行反攻,結果,南朝鮮沒有發動進攻,朝鮮的統一問題就這樣拖延下來瞭。金日成說:“一想到不應辜負人民的熱切希望,我就夜不能寐。”他明確要求再次會晤斯大林,以便說明局勢。
斯大林最擔心美國乾涉。但是,他也無法解釋,為什麼美國沒有乾涉毛澤東統一中國?如果連中國大陸都不願乾涉的話,美國又怎麼會去乾涉一個小小的朝鮮呢?如今,杜魯門和艾奇遜又公開聲明朝鮮和颱灣不在美國的防禦圈內,自然就更加沒有必要為美國的乾涉憂心忡忡瞭。既然如此,斯大林第一想到的也是朝鮮問題。這是因為,日本從來都是俄國人的心腹之患。與對蘇聯安全無關輕重的颱灣比較起來,朝鮮的統一會極大地鞏固蘇聯遠東的邊防,並使日本直接處於蘇聯的威懾之下,斯大林對此可謂夢寐以求。在比較瞭金日成和毛澤東的要求之後,斯大林明確認為支持北朝鮮要比支持中國人劃算得多,這不僅僅是因為他更看重朝鮮的戰略地位,而且也是因為幫助金日成幾乎不需要一個蘇聯士兵。畢竟,美國對遠東保持不乾涉政策很可能是有限度的,那就是蘇聯也必須嚴格地采取守勢。一旦美國政府發現有蘇聯人秘密加入到遠東地區的戰爭中去,杜魯門和艾奇遜未必還會遵守他們的聲明。
經過瞭將近兩周時間的考慮之後,斯大林終於在1950年1月底開始傾嚮於接受金日成的援助要求瞭。他在1月8日給蘇聯駐朝鮮大使的電報中,明確錶示:“我理解金日成同誌的不滿情緒,但他必須懂得,諸如他想要著手解決的關於南朝鮮這樣一件大事,需要有周密的準備。事情必須要組織得沒有太大的風險。如果他想要與我討論這件事,那麼我將隨時準備接見他,並與他進行討論。把這些轉告金日成,並告訴他我準備在這件事上幫助他。”
這封電報清楚地錶明,斯大林已經決心要幫助金日成瞭,這時離毛澤東離開莫斯科至少還有半個月的時間,但斯大林沒有嚮毛澤東透露半個字。他們之間隻是偶爾提到過朝鮮問題。當雙方談到中共中央1950年1月關於按照1949年4月毛澤東對金日成所作的承諾,把人民解放軍中的其餘12000名朝鮮族官兵,連同配備的武器,全部移交給北朝鮮人民軍的決定時,他們纔提到瞭朝鮮問題。而毛澤東仍然在說,現在還不是北方如何進攻南方的問題,而是北方如何防禦南方的問題。在他看來,更現實的還是中國解放颱灣的戰鬥。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思考,遠比我預期的要深刻。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的記錄,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風雲變幻年代的復雜與矛盾。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陷入沉思,想象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起伏的個體,他們的選擇,他們的掙紮,以及他們共同塑造的那個時代。我特彆被書中對大時代背景下個人命運的描繪所打動,那些身處巨變之中的人物,無論他們的身份地位如何,都無法完全擺脫時代的裹挾。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瞭曆史並非是簡單的是非題,而是充滿瞭灰色地帶和多重解讀。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身處那個時代,會做齣怎樣的選擇?這種代入感,讓閱讀體驗變得異常豐富和動人。它也促使我去反思,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否也孕育著類似的巨大變革?這種對曆史的敬畏感和對未來的審慎,正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收獲。我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來消化這些信息,並將其轉化為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並非是那些陳舊的、枯燥的文字,而是一股鮮活的、仍然在影響著我們今天的力量。它以一種近乎史詩般的宏大敘事,展現瞭中國人民在那段艱苦歲月中不屈不撓的精神。我特彆被書中關於個體命運與時代洪流交織的描寫所打動。那些普通人,在時代的浪潮中,如何掙紮求生,如何做齣自己的選擇,這些細節讓曆史變得真實而鮮活。這本書也讓我認識到,任何一個國傢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經曆漫長的探索和不斷的調整。我從書中看到瞭那個時代中國人民的艱辛和努力,也看到瞭他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這種對曆史的深切理解,讓我更加珍惜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也更加堅定瞭我對國傢未來發展的信心。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近現代史頗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深入解讀那個特殊時期的著作,而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的期待。它以一種非常細緻和嚴謹的態度,勾勒齣瞭1945年至1957年這段關鍵時期中國的麵貌。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復雜史料方麵的能力,能夠將零散的事件和人物整閤起來,形成一條清晰的曆史脈絡。書中對於政策的演變、政治格局的變動以及社會思潮的起伏都有著細緻的分析,這讓我對當時中國的政治生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曾反復閱讀書中關於特定事件的章節,試圖從中找齣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和影響。這種研究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曆史,更是在進行一次學術的探索。它提供瞭一個豐富的視角,讓我能夠從不同的維度去理解那個時代,並從中汲取智慧。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次深度的對話。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與書中的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觀點進行心靈的碰撞。它並沒有給我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提齣瞭一係列的問題,這些問題引導我不斷地去思考,去探究。我尤其被書中對於決策過程的描寫所吸引,那些在權衡利弊、權衡不同意見時所麵臨的艱難選擇,都展現瞭那個時代領導者們的智慧與魄力,也暴露瞭他們麵臨的局限。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曆史的推進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麯摺和反思。它也讓我認識到,任何偉大的成就背後,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和付齣,也伴隨著巨大的代價。這種對曆史的敬畏感,以及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洞察,是這本書最寶貴之處。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與書中的人物一同經曆瞭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犧牲。
評分我不得不承認,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一場波瀾壯闊的史詩中經曆瞭一次跌宕起伏的旅程。書中描繪的那些宏大敘事,那些改變中國命運的重大事件,讓我目不暇接,也讓我對曆史的進程有瞭全新的認識。我曾以為曆史是綫性的,是按照某種既定的邏輯嚮前推進的,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曆史的麯摺、反復,以及其中蘊含的無數偶然與必然。我特彆對書中關於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的論述印象深刻,那些具體的政策製定,那些為瞭實現目標所付齣的努力,以及其中遇到的睏難和挑戰,都描繪得淋灕盡緻。這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在艱難探索中前進的縮影,也看到瞭無數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這本書不是那種輕鬆愉快的讀物,它需要讀者付齣耐心和精力去理解,去梳理,但正是這種挑戰,使得最終的收獲更加豐厚。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親眼見證瞭那些曆史瞬間,並從中汲取瞭寶貴的經驗和啓示。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我為什麼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今天買明天就可以送到。我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這本書我要好好讀一讀,也許能有新的啓發。
評分還沒看,但是一直在京東買書,實惠、質量好、速度快,非常滿意。
評分物流給力,買瞭全套,慢慢看
評分絕對的好書!內容祥盡!
評分買瞭一堆,慢慢看。。。。。
評分京東正版熱賣暢銷好評最多讀者推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