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林徽因的一生就像一個傳奇,她的齣生,她的美麗,她的纔華,她的經曆,無一不令人感嘆。以一個現代女性的眼光去解讀林徽因,呈現一個全麵的多麵的林徽因,給當代女性以藉鑒。
*本書以這位民國女子為中心,通過親情、友情、愛情、審美情趣,貫穿全書,展示瞭一幅民國年間的高層文化氣象。
*本書再現瞭林徽因真實而傳奇的一生。作者以靈動的筆觸深入林徽因的情感世界,鎸刻齣一個美好獨特的精神個體,並進而展現一個群體、一段曆史令人神往的風采。
*根據真實史料,客觀還原林徽因的愛情與生活,語言文字優美,情意生動,詩意卻不失真。
內容簡介
她一生就像一個傳奇。她的纔情,她的美貌,曾經照亮一個時代。她讓徐誌摩懷想瞭一生,讓梁思成寵愛瞭一生,讓金嶽霖默默地記掛瞭一生,更讓世間形色男子仰慕瞭一生。她就是林徽因。她顛沛流離、窮睏潦倒過,但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優雅姿態,從未辜負命運與歲月的饋贈,構織瞭一段如錦般繁華瑰麗卻終歸於平淡的人生傳奇。
作者簡介
陳琅語:中國女性勵誌作傢,女性文化深度探索與研究者。長期關注女性發展和成長,文字以睿智、麻辣著稱,常一語點破人情,又不乏溫暖勵誌。以冷眼洞悉世情,以慧心指點迷津,極受女性讀者追捧。齣版瞭《優雅女人的禮儀書》《聰明女人口纔修煉課》《優雅,是溫柔的盔甲》等作品。
目錄
第一章豆蔻年華:歲月靜好
錯綜復雜的林傢/002
小荷纔露尖尖角/004
踏遍萬水韆山/007
與君初相識/011
詩意的信仰/014
第二章明眸迴轉:道是無晴卻有晴
沒有歸宿的愛/020
再見,康橋/024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029
原地守候也等不到的人/031
燈影裏的徘徊/034
一段情的契機/039
泰戈爾的到來/044
振奮人心的演講/049
第三章愛情似火:多情總被無情傷
“齊德拉”的愛/054
再起風波/058
沒有歸宿的心/061
物是人非事事休/063
苦咖啡裏的愛情/067
沒有迴音的電報/071
第四章親人離世:夕陽何事近黃昏
人間自有真情/076
哀痛:李夫人去世/080
無助:林傢傳來噩耗/082
我的蓋世英雄走瞭/089
加入“中華戲劇改進社”/092
逆境中的那雙手/095
倫敦之行/100
德國、瑞典建築的自然風光/102
趕赴意大利/105
西班牙、巴黎的王宮/109
歸,父愛如山/115
名校任教/119
子欲養而親不待/125
第五章不忘初心:一半清涼,一半沸騰
詩人的浪漫情懷/130
不忘初心/136
墜落人間的天使/139
太太的客廳/147
我為建築癡狂/153
第六章風華絕代:韶華點亮夜空
唯美的詩集/158
滾滾紅塵,珍惜當下/163
你是人間四月天/168
第七章故人西去:從此陰陽相隔
誌摩之死/174
悄悄是離彆的笙簫/180
丟失在風中的少年/185
寫盡哀思/195
第八章建築傳奇:踏遍萬水韆山
探尋龍門石窟/202
形形色色的塔/204
神秘的佛光寺/208
戰爭中的傷痛/212
第九章隨風而去:留的殘荷聽雨聲
與苦難同行/216
短暫的平靜/222
亂世中的磨難/226
戰爭中受傷的人/231
殫精竭慮/237
新生活的開端/246
捍衛中國傳統建築/252
零落成泥碾作塵/257
精彩書摘
與君初相識
林徽因經常去一個叫布萊頓的地方度假,朋友黛絲的妹妹還不足七歲,是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孩,每當大傢在沙灘上休憩、玩耍的時候,黛絲的妹妹都會在一旁專注地用沙子堆城堡,她用肉乎乎的稚嫩小手捧起柔軟的細沙,撒下一片金黃,落在瞭衣服、臉頰、頭發上……城堡纔剛剛堆齣雛形,卻坍塌瞭,隻好重新來過。反復幾次之後,小姑娘也沒瞭耐心,撅著嘴喊自己的“工程師”姐姐來幫忙。林徽因感到有些詫異,問黛絲妹妹為什麼叫她工程師,黛絲笑瞭笑迴答道:“我最大的興趣就是建築,不同形狀、不同色彩搭配齣來的絢麗簡直讓人著迷。”林徽因當時並不太瞭解建築,她反問道黛絲:“建築不就是蓋房子嗎?”黛絲卻笑著告訴她,蓋房子隻是它的錶麵,建築更是一門學問、一門功課,它可以讓你瞭解到怎麼做纔可以讓房子看起來更加美觀,讓房子的形狀看起來更舒服,它更是一門藝術。這是林徽因第一次聽人這麼解釋建築,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林徽因對建築有瞭新的認識並産生瞭興趣。
她走遍瞭英國的大街小巷,查看那裏的各式建築,記錄下它們的色彩、形狀,迴去之後查閱書籍,瞭解建築的由來和曆史。林徽因沉浸在其中,建築仿佛打開瞭她看嚮世界的又一扇窗戶,讓她不斷探索它們五彩斑斕的色彩,奇形怪狀的搭建,頗值得人深究的搭配等。
和很多人相比,林徽因還是很幸福的,她的父親林長民是個民主和開明的人,他從來不左右林徽因的所想所做,一般都是她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在某些時候,他還會給予女兒力所能及的幫助,比如利用自己的人脈帶她去拜訪建築業的大傢,休閑的時候帶她去戶外瞭解不同的建築結構……在林長民的幫助和林徽因自己的努力下,她迅速在建築方麵有瞭一定的建樹。
一個溫暖的午後,林長民無意間遇到瞭徐誌摩,特彆是得知纔華超眾的徐誌摩是梁啓超的徒弟後,林長民對他的印象又好瞭幾分,兩個人都是性情中人,雖然沒見過幾麵,卻逐漸發展成瞭莫逆之交。林長民在和徐誌摩交談的過程中時常提到自己的掌上明珠——林徽因,“未見其人,先知其名”林徽因這個名字在他見到林徽因之前就已在心中生根、發芽。
外界都知道,徐誌摩是文學界的詩人,他的纔情震撼瞭無數人,可卻沒人理解這位豪情詩人背後的淒涼。徐誌摩齣生在一個富裕的傢庭,父親是個大銀行傢,他最初齣國的時候想要通過學習實業來拯救危在旦夕的中國。父親徐申如希望兒子可以子承父業,之後將他送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但幾經輾轉,訪遍名師都沒有什麼成效,讓他感到鬱鬱不得誌。
徐誌摩覺得自己的人生如同水中的浮萍,飄忽不定。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翻看瞭羅素的書籍,開始崇拜羅素,決定放棄實業轉從文學。傢人雖然覺得惋惜,但也沒有過多阻攔。徐誌摩遠赴倫敦,目的就是見見他心目中的大師羅素。當他來到倫敦,得知羅素由於某些原因被劍橋大學開除時,心頭的激情之火瞬間被撲滅。正當他鬱鬱寡歡的時候,遇到瞭林長民。
這個時候的林徽因已經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瞭聖瑪麗女子學院,而且已經在那裏學習。徐誌摩拜訪多次之後纔遇到這位曠世纔女。聽說有客人來傢裏,林徽因和以往一樣給客人端送茶水,見到瞭風姿綽約的頗具纔情的女子款款而來,徐誌摩頓時驚呆,她那清純的眼眸讓徐誌摩淪陷瞭,無法自拔,直到林長民輕聲喚瞭他的名字,他纔如夢初醒。那一見,徐誌摩的心便隨林徽因而去,無法自拔。
有些人,
天性倜儻風流。
一旦愛住,
管他春夏鞦鼕,
日居月諸,
時歲榮枯。
這一年,林徽因16歲,徐誌摩24歲。不過這次的見麵並未讓林徽因對徐誌摩有太多的印象,還以為他不過是父親諸多的政客之一。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之後,林徽因卻改變瞭自己對徐誌摩的看法。
……
前言/序言
過往的歲月是極好的,沙漏是靜止的,流沙的速度卻從未減慢過。往事如煙,煙雨朦朧的蘇州卻誕生瞭一位奇女子,她溫婉多情、冰雪聰明,和她有關的往事絲毫沒有因為時光的流逝而變得模糊,她就是林徽因。
霧都倫敦,她邂逅瞭一場康橋之戀,認識瞭曠世奇纔徐誌摩,他以為深情的等候就可以換迴一段曠世之戀,隻可惜不過浮生夢一場;攜手梁思成走過瞭萬水韆山,直到白首,情比金堅;金嶽霖終身不娶,癡心守候一生。
她優雅的氣質讓無數人為之側目;佳人情愫,癡纏的感情讓無數人想要探究;奇特的纔思,敏銳的智慧讓無數人自嘆不如。然而,留在人們記憶深處的仍然還是“一身詩意韆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的詩篇。她將滿腹深情傾注在字裏行間,讓無數人為之驚嘆。
著名思想傢、文學傢、哲學傢鬍適稱林徽因為“中國一代纔女”;和她有些過節的纔女冰心也說她“很美麗,很有纔氣”;近代著名作傢、戲劇傢李健吾說她“既耐得住學術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瞭生活的艱辛和貧睏”;詩人、文學評論傢、翻譯傢卞之琳說她“天生是詩人氣質、酷愛戲劇,也專學過舞颱設計,卻是她的丈夫建築學和中國建築史名傢梁思成的同行,錶麵上不過主要是後者的得力協作者,實際卻是他靈感的源泉”……
諸多知名人士對她的纔氣和美麗贊不絕口,這也更印證瞭她在文學和建築學方麵的成就。因為她是美人、是纔女,眾人看過去,仿佛墜落人間的天使,似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在一瞬間落在瞭她的身上。在民國時期,有纔的女子不乏其人,但有纔的美女卻並不多。冰心曾說過:“林徽因俏,陸小曼不俏。”美人陸小曼都不能入冰心的眼,雖然冰心一直對林徽因心存芥蒂,可仍然忍不住贊美她一句。淩叔華雖然也不願意贊美林徽因,但仍然說瞭一句:“可惜因為人長得漂亮又能說話,被男朋友們寵得很難再進步。”就連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也說:“我承認一個人消瘦到她那樣很難說是美人,但是即使是到現在我仍舊認為,她是我一生中所見到的最美、最有風度的女子。”
女子齣塵脫俗的娟美容顔應該引以為傲,不過林徽因對此卻不以為然,她曾說過:“真討厭,什麼美人、美人,好像女人沒有什麼事可做似的,我還有好些事要做呢!”她從北京鬍同的“太太的客廳”,到西南聯大和丈夫梁思成一起脫坯和泥築建的房屋,再到她被病痛摺磨五年封閉卻仍舊鑽研建築的李莊生涯,一步步走得鏗鏘、熱烈而哀艷,讓人欽佩!
時光微涼,在那一場被往事浸泡的歲月裏,我們在青石小巷的轉角邂逅瞭獨倚幽窗的她,穿透屋簷的光亮,依然清晰地看到她曆經流年透露齣來的安然。
塵封的檔案:一位十九世紀探險傢的失落日記 作者: 佚名(根據手稿整理) 譯者: [此處留空,意指原件未發現譯本] 齣版社: [此處留空,意指該書從未齣版或已失傳] ---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一本廣為人知的故事,它是一份意外重見天日的、充滿謎團的珍貴手稿的整理記錄。它追溯瞭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一位名叫阿瑟·格蘭特(Arthur Grant)的英國博物學傢兼探險傢,在探尋傳說中“失落之城”——亞穆納提(Yamnati)過程中的真實記錄。這份手記,橫跨瞭歐亞大陸的腹地,深入瞭鮮為人知的山脈與高原,最終在一次離奇的失蹤事件後,被塵封瞭近一個世紀。 第一部分:啓程與理想主義的燃燼 故事始於一八九五年,倫敦的霧氣與維多利亞時代嚴謹的學術氛圍中。阿瑟·格蘭特,一位齣身於中産階級,卻對地理大發現抱有近乎宗教般狂熱的年輕人。他繼承瞭一筆遺産,並將其全部投入到一項被當時的皇傢地理學會視為“荒謬的幻想”的計劃中:找到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深處,傳說中未被現代文明觸及的“亞穆納提”。 日記的早期部分,記錄瞭格蘭特在歐洲的準備工作。他詳細描繪瞭如何通過說服古董商、賄賂駐外官員,以及學習多門土語(包括梵文和幾種已經瀕臨消亡的藏語方言)來為這次遠徵鋪平道路。他充滿瞭那個時代探險傢特有的傲慢與自信,堅信科學與邏輯終將揭示一切秘密。 引人注目的是,日記中對物資的記載極為詳盡。從最好的瑞士製造的懷錶、最堅固的毛毯,到對攜帶火藥和鴉片的策略性思考,無不展現齣格蘭特對生存的極度重視,同時也暗示瞭進入的區域的潛在危險性。 第二部分:穿行在被遺忘的國度 格蘭特的旅程首先穿越瞭印度次大陸的邊緣地帶。日記的筆觸從最初的清晰、工整,逐漸變得急促和潦草。他記錄瞭對氣候的極度不適,對當地宗教習俗的謹慎觀察,以及與隨行嚮導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 在帕米爾高原的邊緣,格蘭特第一次遭遇瞭超齣他知識體係的現象。他詳細描述瞭在極寒天氣中,看到的“並非是星辰,而是如同靜止的火焰”的景象。他對當地遊牧民族流傳的關於“山中之神”的傳說不屑一顧,但他的文字中開始流露齣一種難以言喻的恐懼,這種恐懼並非源自野獸或飢餓,而是源自對“未知秩序”的初次接觸。 令人不安的是,部分日記頁上齣現瞭大量難以辨認的符號。這些符號並非任何已知的文字係統,它們像是某種幾何圖案與自然事物的混閤體,被潦草地畫在空白處,似乎是格蘭特在極度焦慮或興奮狀態下,試圖記錄某種突然湧現的“啓示”。 第三部分:亞穆納提的悖論 經過數月的艱苦跋涉,格蘭特終於在日記的第217頁,用顫抖的筆跡確認:他找到瞭亞穆納提的入口。 然而,他的描述與所有傳說中的“黃金之城”截然不同。亞穆納提並非被財富堆砌的烏托邦,而是一座隱藏在巨大冰川裂隙中的、由一種無法辨認的黑色岩石構築的寂靜之城。格蘭特驚恐地發現,這座城市裏空無一人,卻又似乎在瞬間被遺棄。食物尚在桌上,工具還散落在工作颱上,但居民仿佛被某種無形的力量瞬間抽離瞭存在。 日記中最核心、也最令人睏惑的部分,記錄瞭他對城市中心巨型石碑的解讀嘗試。他聲稱,通過對比古老的銘文和天文學知識,他發現這座城市的時間感與外界是錯位的。他寫道:“他們並非消失,他們隻是……在不同的‘現在’之中。” 在最後的幾頁中,格蘭特的理性逐漸瓦解。他不再記錄地理坐標,而是轉而記錄一些哲學性的、近乎瘋狂的思考:關於“維度摺疊”、“聲音的形狀”,以及“感知力是唯一的牢籠”。 尾聲:最後的記錄與懸而未決的謎團 手稿的最後記錄停在瞭公元1903年春。最後的幾行字異常清晰,卻也最為令人不寒而栗: “我看到瞭門。它不是由物質構成的,但它就在那裏。我必須進去,看看‘永恒’的代價是什麼。如果我的影子沒有跟隨我齣來,請告訴劍橋——這裏的空氣比任何理論都更重……” 阿瑟·格蘭特從此失蹤。他的探險隊在返迴途中僅找到瞭他的背包和部分儀器,但這份被精心包裹在防水油布中的日記,卻奇跡般地輾轉流落,最終被一位私人收藏傢在蘇黎士的舊貨市場購得。 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證實瞭“失落之城”的存在,而在於它嚮我們展示瞭一個優秀的心智,是如何在接觸到超越其時代理解的真相後,走嚮崩潰的。格蘭特留下的不僅僅是地理記錄,而是一份對人類認知極限的殘酷拷問。讀者將被迫麵對一個問題:那些我們深信不疑的“現實規則”,是否隻是我們尚未逃離的,某種更宏大存在的“錯覺”?這份檔案,至今仍在等待一個能夠完全破譯其最後謎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