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建筑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以《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13)和《通用安装工程工程量技术规范》(GB 50856-2013)等文件为编写依据,并结合《安装工程消耗量定额及单位估价表》和《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对建筑安装工程的给排水、消防、采暖、通风空调及建筑电气等工程的计量与计价原理、工程识图及计算方法进行系统的介绍。
在编写体系上,根据现行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模式,同时介绍了定额计价和清单计价两种计价方式,使读者在学习该领域知识时,能同时掌握两种计价方式。
为提高读者对建筑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知识掌握的深度,书中采用由浅入深的方式编写了大量的工程案例,供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学习。同时,每章的后面,均设置了与例题相近的习题作为课后作业,便于学生自我检查评估。
内页插图
目录
1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计量与计价
1.1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基本知识
1.1.1 建筑给水系统的分类
1.1.2 建筑排水系统
1.2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识图
1.2.1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常用文字符号及图例
1.2.2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施工图组成
1.2.3 给水排水工程施工图的识读方法
1.2.4 识图练习
1.3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消耗量定额
1.3.1 定额适用范围
1.3.2 本定额与其他册定额的界线划分
1.3.3 定额内容
1.3.4 定额费用的规定
1.3.5 套用定额应注意的问题
1.4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量清单计算规则
1.4.1 建筑给水排水管道工程量计算规则
1.4.2 支架及其他工程量计算规则
1.4.3 管道附件工程量计算规则
1.4.4 卫生器具工程量计算规则
1.4.5 给水排水设备工程量计算规则
1.5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计量与计价实例
1.5.1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综合计算实例
1.5.2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综合计算实例二
1.5.3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综合计算实例三
2 建筑消防工程计量与计价
2.1 基本知识
2.1.1 常用灭火系统设置
2.1.2 室内消火栓系统
2.1.3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
2.1.4 干粉灭火系统
2.1.5 常用防火部件
2.2 建筑消防工程识图
2.2.1 消防工程施工图
2.2.2 消防工程常用设施
2.2.3 识图练习
2.3 建筑消防工程消耗量定额
2.3.1 定额适用范围
2.3.2 该册定额与其他册定额的界限划分
2.3.3 定额内容
2.3.4 定额费用的规定
2.3.5 各章套用定额应注意的问题
2.4 建筑消防工程工程量清单计算规则
2.4.1 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及计算规则
2.4.2 补充说明
2.5 建筑消防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实例
3 建筑采暖工程计量与计价
3.1 基本知识
3.1.1 采暖系统的分类
3.1.2 采暖系统的供热方式
3.1.3 低压蒸汽采暖系统
3.1.4 低温地板辐射采暖
3.1.5 分户热计量散热器采暖系统
3.1.6 采暖系统常用材料和辅助设备
3.1.7 主要设备和管路附件
3.1.8 供暖系统管道安装
3.2 建筑采暖工程施工图识图
3.2.1 采暖工程常用图例符号
3.2.2 工程施工图组成
3.2.3 识图方法
3.2.4 识图练习
3.3 建筑采暖工程消耗量定额
3.3.1 定额名称
3.3.2 定额内容
3.3.3 定额费用的规定
3.3.4 套用定额应注意的问题
3.4 建筑采暖工程工程量清单计算规则
3.4.1 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及计算规则
3.4.2 补充说明
3.5 建筑采暖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实例
3.5.1 采暖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实例
3.5.2 采暖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实例二
4 建筑电气工程计量与计价
4.1 建筑电气工程基本知识
4.1.1 照明方式与照明种类
4.1.2 常用电工材料和设备
4.1.3 电气设备工程施工规定
4.2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图
4.2.1 常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图例
5 建筑通风空调工程计量与计价
6 刷油、绝热及防腐蚀工程计量与计价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2013年4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和《通用安装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50856-2013,并规定自2003年7月1日起实施新版规范。新版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出台对巩固我国工程量清单计价改革的成果,进一步规范工程量清单计价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主要根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通用安装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50856-2013、《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建标[2013]44号文件)及《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GYD-2000的规定进行编写,针对《通用安装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50856-2013中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消防工程、通风空调工程、采暖工程、建筑电气工程和刷油、绝热及防腐蚀工程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基础知识、工程量计算规则、工程识图等内容逐项进行了全面的应用释义。为帮助广大建设工程造价工作人员及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学生更好地掌握工程量清单的计量与计价知识,书中编入了大量与工程量清单计价有关的基础数据资料及图片,方便各层次的读者理解;此外,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熟悉应用通用安装工程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作者在编写过程中,结合新规范的规定,引用了较多的历年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考试案例真题,通过实例加强读者对通用安装工程清单计算规则的理解,使本书更加适用于初学者。
本书具有浅显易懂、编写体例新颖、与实践结合紧密、方便查阅等特点,将为提高读者建筑安装工程预算编制水平及编制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广大从事建筑安装工程的工程造价工作者学习理解《通用安装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50856-2013提供了较为实用的参考书。
本书由兰州交通大学祝连波主编完成第4章,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李瑾完成第2章和第3章,兰州理工大学李春娥完成第1章3~5节及第5章,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王媛完成第1章1、2节及第6章,硕士研究生海月、王晓许等协助完成部分绘图工作,在此表示感谢。此外,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许多学者同仁的著作和国家最新图集和规范,采纳了一些业内同仁的建议,在此对所有提供帮助的业内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有限,虽经推敲核证,书中仍难免有疏漏或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现代建筑设计与美学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建筑设计领域的前沿理念、核心美学原则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全书旨在为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规划师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知识体系,以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城市环境和技术挑战。 第一部分:当代建筑思潮与理论基础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自20世纪末至今,全球范围内涌现出的主要建筑思潮,如后现代主义的演变、解构主义的深入影响、参数化设计方法的兴起,以及可持续性与生态建筑理念如何重塑设计思维。我们详细分析了这些思潮背后的哲学基础、社会文化背景,并探讨了它们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具体表现形式。 1.1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深化:探讨建筑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既能吸纳普适性的现代技术,又能坚守和激活本土的文化语境、气候特征与材料传统。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对在地性要素的深入挖掘,实现建筑形式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而非简单的符号堆砌。 1.2 数字时代的设计范式:深入剖析了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esign)和生成式设计(Generative Design)在复杂曲面、优化结构布局以及适应性表皮设计中的应用。内容涵盖了从Grasshopper、Dynamo等主流软件的底层逻辑到实际项目中的案例研究,阐述了算法如何在建筑美学和功能效率之间架起桥梁。 1.3 现象学与体验设计:超越纯粹的视觉审美,本章聚焦于建筑对人的多感官体验的塑造。通过对光影、声音、触感、空间序列的细致考察,阐释了如何运用建筑语言营造出具有深刻情感共鸣和叙事性的空间序列。重点讨论了“在场感”与“场所精神”在当代设计语境中的重构。 第二部分:材料科学与构造美学 建筑的美感不仅源于形式,更根植于材料的本真属性和精湛的构造逻辑。本部分将材料科学与结构逻辑完美结合,探讨如何通过创新的材料应用和精妙的节点处理来提升建筑的品质与表现力。 2.1 先进材料的应用与表现:详细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新型复合材料、智能玻璃、自修复材料等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潜力。重点分析了这些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工性能以及它们对建筑外观和维护周期的影响。案例分析了如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如何实现更纤细的结构形式,以及ETFE膜结构如何创造轻盈的室内环境。 2.2 构造逻辑的清晰化与表达:强调了“结构即美学”的原则。本章系统梳理了现代结构体系(如张拉整体结构、网壳结构、巨型框架)的设计逻辑,并探讨了如何使构造节点清晰、构造关系明确地成为建筑立面的视觉组成部分。内容包括对不同材料连接节点的构造细节的图解分析,强调构造的可靠性与视觉的纯粹性之间的平衡。 2.3 建筑表皮的生态性能与美学:深入探讨了高性能建筑幕墙的设计。内容涉及双层呼吸式幕墙系统、动态遮阳系统、光伏一体化(BIPV)技术。分析了这些技术如何不仅实现能源效率的最大化,同时也能为建筑赋予独特的动态美感和时间性特征。 第三部分:城市尺度与景观整合 建筑的价值必须在城市文脉中被评估。本部分将视角从单体建筑扩展至城市尺度,探讨了建筑如何参与城市肌理的塑造,以及如何通过景观设计实现建筑与场地的深度融合。 3.1 城市设计的“微介入”策略:针对高密度城市化带来的挑战,本章提出了“微介入”的设计理念,强调通过对街道界面、公共灰空间、入口序列的精细化设计,提升社区的生活品质和场所活力,而非仅追求地标性的宏大叙事。 3.2 景观的结构化与场所营造:区别于传统的装饰性园林设计,本章将景观视为建筑的延伸和结构性的构成部分。详细探讨了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的比例控制、水景与地形的互动设计,以及植被选择如何服务于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案例重点分析了城市屋顶花园和垂直绿化的可持续性设计方法。 3.3 历史文脉的对话与更新:探讨了在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新建筑如何与现有肌理进行“负责任的对话”。分析了如何通过体量、色彩、材料的对比与呼应,在不模仿历史的前提下,实现新旧元素的有机并置,赋予老城区新的生命力。 第四部分:设计方法论与未来趋势 本部分着眼于未来建筑师所需具备的综合能力和前瞻性视野,聚焦于设计流程的革新与技术融合。 4.1 B.I.M.在美学决策中的角色:阐述了建筑信息模型(BIM)如何超越传统的施工图管理,成为贯穿设计全周期的协同工具。重点分析了BIM平台如何支持设计团队在早期阶段进行复杂性能模拟(如日光分析、风环境模拟),从而将定量数据直接转化为定性的美学优化决策。 4.2 韧性建筑与适应性设计: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不确定性,本章提出了韧性(Resilience)和适应性(Adaptability)的设计原则。讨论了如何设计出能够抵御突发冲击(如洪水、热浪)并能随时间推移轻松调整功能和空间布局的建筑系统。 4.3 设计伦理与社会责任:最后,本书从职业伦理的角度审视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探讨了如何将无障碍设计、公平的资源分配、低碳足迹的承诺融入到每一个设计决策中,确保建筑不仅美观实用,更是对社会和环境负责的产物。 本书配有大量的国际一线建筑项目的高清案例图纸、剖面图和细节节点图,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兼具,是建筑设计领域不可多得的参考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