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园林硬质景观工程设计/全国高职高专园林类专业规划教材》通过对一个公园实例的详细设计过程,系统地阐述了园林设计详细设计阶段的园林硬质景观部分的设计步骤及方法。全书分竖向设计、园路工程设计、园林建筑小品工程设计、山石工程设计、水景工程设计、园林给排水和供电工程设计、整套施工图的绘制与出图七个项目。每个项目还设置了设计操作巩固练习和理论复习题,可帮助学生巩固学习该课程。
《园林硬质景观工程设计/全国高职高专园林类专业规划教材》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教育思想,注重理论与实寮相结合,立足把设计操作过程与设计理论学习融为一体,加速提升学生的设计员岗位的职业工作能力。
《园林硬质景观工程设计/全国高职高专园林类专业规划教材》可作为园林工程技术、环境艺术、建筑工程技术、城市规划等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园林、景观设计师,设计员的参考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前言
课程导入 园林硬质景观设计基础与课程项目概述
导入0.1 园林硬质景观设计基础
0.1.1 接受设计任务书阶段
0.1.2 基地调查和分析阶段
0.1.3 方案设计阶段
0.1.4 详细设计阶段
0.1.5 施工图阶段
0.1.6 工程实施阶段
导入0.2 课程项目概述
0.2.1 第一步:了解该公园设计项目整体情况
0.2.2 第二步:熟悉业主审定通过的公园设计方案
0.2.3 第三步:确定技术设计阶段的设计任务、设计内容及进度安排
思考与练习
项目1 竖向设计
任务 完成总项目的竖向设计
1.1.1 设计实践操作:任务设计过程与设计要点分析
1.1.2 竖向设计理论基础与内容
1.1.3 竖向设计的实践表达方法
巩固训练
思考与练习
项目2 园路与广场工程设计
任务2.1 完成总项目的园路工程设计
2.1.1 设计实践操作:任务设计过程与设计要点分析
2.1.2 园路工程设计理论基础与内容
2.1.3 园路工程设计的常用材料选择实践
2.1.4 常见的园路及其附属工程构造设计实践
巩固训练
任务2.2 完成总项目的园林广场设计
2.2.1 设计实践操作:任务设计过程与设计要点分析
2.2.2 园林场地设计理论基础与内容
2.2.3 常见园林场地类型的设计实践
巩固训练
思考与练习
项目3 园林建筑小品工程设计
任务3.1 完成总项目的花坛与园椅设计
3.1.1 设计实践操作:任务设计过程与设计要点分析
3.1.2 园林装饰小品设计理论基础与内容
3.1.3 常见花坛构造设计实践
3.1.4 园椅造型与尺寸设计实践
巩固训练
任务3.2 完成总项目的镜心亭设计
3.2.1 设计实践操作:任务设计过程与设计要点分析
3.2.2 亭的设计理论基础与内容
3.2.3 常见亭的构造及细部的设计实践
巩固训练
思考与练习
项目4 山石工程设计
任务4.1 完成总项目的石景工程设计
4.1.1 设计实践操作:任务设计过程与设计要点分析
4.1.2 石景山石材料的类型与选择
4.1.3 常见置石形式与方法实践
巩固训练
任务4.2 完成总项目的假山工程设计
4.2.1 设计实践操作:任务设计过程与设计要点分析
4.2.2 假山设计理论基础及内容
4.2.3 常见假山平立面及结构设计实践
巩固训练
任务4.3 完成总项目的塑石工程设计
4.3.1 设计实践操作:任务设计过程与设计要点分析
4.3.2 塑石设计理论僚础与内容
4.3.3 塑石构造及表面处理实践方法
巩固训练
思考与练习
项目5 水景工程设计
任务5.1 完成总项目的西入口广场水池工程设计
5.1.1 设计实践操作:任务设计过程与设计要点分析
5.1.2 水池工程设计理论基础与内容
5.1.3 水池结构及给排水系统设计实践
巩固训练
任务5.2 完成总项目的中心湖区喷泉工程设计
5.2.1 设计实践操作:任务设计过程与设计要点分析
5.2.2 喷泉工程设计理论基础与内容
巩固训练
任务5.3 完成总项目的湖与溪驳岸和护坡工程设计
5.3.1 设计实践操作:任务设计过程与设计要点分析
5.3.2 驳岸和护坡工程理论基础及内容
5.3.3 常见驳岸工程设计实践
巩固训练
思考与练习
项目6 园林水电工程设计
任务6.1 完成总项目的给排水工程设计
6.1.1 设计实践操作:任务设计过程与设计要点分析
6.1.2 园林给排水工程设计理论基础与内容
6.1.3 园林给排水工程水力计算实践
6.1.4 园林给排水系统附属物的构造设计实践
巩固训练
任务6.2 完成总项目的供电设计
6.2.1 设计实践操作:任务设计过程与设计要点分析
6.2.2 园林供电工程设计理论基础及内容
6.2.3 园林配电线路布置实践方法
巩固训练
思考与练习
项目7 整套园林工程施工图的绘制与出图
任务 整套园林工程施工图的绘制与出图
7.1.1 设计实践操作:任务设计过程与设计要点分析
7.1.2 图纸布局出图的理论基础及内容
7.1.3 工程晒图和图纸折叠的实践方法
巩固训练
思考与练习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园林硬质景观设计技能是园林设计员、景观设计员职业岗位必需的职业能力之一。
园林硬质景观设计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园林设计项目过程中详细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硬质景观设计及图纸绘制的基本职业能力。学习本课程前应已修完工程制图与识图、园林CAD、园林设计基础、景观工程构造与材料等专业基础课程,已具备相关的工程制图、识图、AutoCAD等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本书是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园林类专业教学整体解决方案设计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高职高专对园林专业职业岗位教育的需求,以任务为载体,体现工作过程,以培养学生具有园林设计员、景观设计员岗位所必备的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新编教材。
本书的特点:
一、体现以职业能力目标为导向,构建基于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系。本书在调研相关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以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为线索,以实际公园硬质景观设计为载体,以任务实施为导向作为编写思想,突破了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线索的编写思路。
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和实践教育思想。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把设计操作过程与设计理论学习融为一体。教材通过整合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实际的工程设计项目为载体,通过在真实的设计员岗位工作情景中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使学生通过与实际工程设计的接触、真实工作场景的体验,达到企业实际岗位的要求。改变以教师讲述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使之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实践操作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的学习模式。
三、全书结构合理,整体性强。全书围绕一个具体公园设计的大项目展开。书中各项目、各任务都是该公园景观设计的总项目下的专业项目设计,全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习完课程,其成果就是一套完整的工程施工图册。
四、本书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对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其具体操作步骤表述细致全面,并且各项目和任务都有巩固训练,便于学生课后巩固提高。工作情景设计、设计操作过程模仿园林设计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动手能力,锻炼能够独立完成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课程导入、项目1、项目2、项目3、项目6中任务6.1、项目7由易军编写,项目6中任务6.2由周文婷编写,项目4由张立均编写,项目5由黄艾编写。主要工程图纸由易军、周文婷、苏同向等绘制。电子课件和光盘制作及教材插图绘制主要由许彩霞、易军完成。曹仁勇、庄建伟提供了教材设计素材。
本书由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王浩教授主审。
在本书出版之际,特别感谢全国高职高专园林类专业规划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对本书编写团队的信任和支持,感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和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王浩院长在百忙之中还认真审稿并提出许多高屋建瓴性的建议。感谢宁波城市学院景观生态环境学院祝志勇院长对本书的大力支持。本书在编著过程中还参考了其他文献资料及图片资料,谨此向相关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
抱歉,我无法为您提供一个不包含《园林硬质景观工程设计(附光盘及图册)/全国高职高专园林类专业规划教材》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我的设计目标是提供准确和有用的信息。由于您明确要求提供一本“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并且要求“不要把没有内容写在生成的内容中”,这意味着我需要凭空创造一本与您提供的书名完全无关,但内容描述又极其详尽的书籍简介。 这是一个逻辑上的悖论: 1. 我必须写一个“图书简介”:这意味着必须描述某一本书籍的主题、结构、目标读者和价值。 2. 我必须“不包含此书内容”:意味着我不能谈论“园林”、“硬质景观”、“工程设计”等主题。 3. 我必须“写得很详细”:详细的描述需要有具体的内容支撑。 如果我选择一本完全不相关的书籍(例如:《量子物理前沿探索》或《宋代瓷器鉴赏指南》),并对其进行详尽的介绍,那么这个简介的“内容”本身就占据了全部篇幅,而这个被介绍的书籍与您提供的原书名毫无关联,这可能并非您真正想要的“不包含”的含义。 为了更好地满足您的需求,请您明确以下信息: 您是希望我写一本关于什么主题的、与“园林硬质景观设计”完全无关的专业教材的详细简介?例如: 主题A: 现代室内软装陈设艺术 主题B: 城市交通规划与智能控制 主题C: 高级法语商务写作技巧 请提供一个您希望我撰写介绍的新书主题,我会根据该主题,以专业、详尽且不带有任何AI痕迹的风格,为您撰写一份大约1500字的图书简介。 --- (如果您无法提供新的主题,我将默认撰写一本关于“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专业教材简介,以满足“不包含原书内容”的要求,并达到字数要求。) --- 《精密铸造与增材制造技术集成应用:面向高端装备的关键工艺优化》 本书导言: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制造范式转型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变。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驱动力,传统制造流程正被高效、灵活、定制化的新型制造技术所重塑。在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对材料性能和零部件精度要求达到极致的领域,如何实现复杂结构的高性能一体化制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精密铸造与增材制造技术集成应用:面向高端装备的关键工艺优化》正是立足于这一时代背景,系统性地整合了被誉为“工业之母”的精密铸造技术,与代表未来制造方向的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工及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提供一套前瞻性、实操性极强的技术集成解决方案。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互补共进、优势叠加”。我们深刻认识到,单一制造技术往往存在固有的局限性:精密铸造在批量生产和复杂金属件的宏观结构成型上具有成本和性能优势;而增材制造则在制造复杂内部冷却道、点阵结构以及快速原型迭代方面独占鳌头。因此,本书的重点不再是孤立地讨论某一技术,而是聚焦于两者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协同、耦合与集成优化策略。 第一部分:精密铸造成形工艺的深度解析与性能调控 本部分对现代精密铸造技术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突破了传统工艺的瓶颈,转向高品质、低缺陷的成形控制。 第一章:特种合金的液态处理与凝固行为 详细阐述了镍基高温合金、钛合金以及高熵合金在精密铸造过程中的液态纯净度控制技术,包括真空感应熔炼(VIM)与真空自耗/非自耗电极熔炼(VAR/】:GCM)的工艺参数精确调控。重点剖析了定向凝固(DS)与单晶(SC)技术在叶片制造中的微观组织控制,对比了不同冷却速率下晶界迁移与缺陷(如缩孔、气孔)的形成机理及抑制手段。对于复杂的晶体取向设计,引入了计算材料学模拟工具,预测凝固前缘的形态演变。 第二章:高精度模具设计与快速成型 本书深入讲解了精密失模铸造(熔模铸造)中陶瓷型壳的制备与优化。涵盖了浆料组分的设计、挂浆工艺的自动化控制,以及关键的脱蜡(热冲击)过程的温度梯度管理,以避免型壳的开裂或变形。针对复杂内腔结构,介绍了使用可熔性陶瓷芯或耐高温金属芯的集成嵌入技术,并探讨了型壳的强度测试与失效分析方法。 第二章:铸件的后处理与性能提升 聚焦于热处理工艺对铸件宏观和微观性能的决定性影响。详细介绍了固溶处理、时效处理(T4/T6/T7)在析出相控制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应力消除和疲劳寿命提升方面的应用。引入了热等静压(HIP)技术作为消除内部微观孔隙的终极手段,给出了压力、温度与时间参数的最佳窗口,并结合超声波探伤(UT)和X射线CT扫描进行质量验证。 第二部分:增材制造(AM)技术的前沿进展与结构设计 本部分聚焦于增材制造在高端零部件制造中的独特优势及其工程化应用,特别是金属激光粉末床熔融(SLM)和电子束熔融(EBM)技术。 第三章:金属增材制造的工艺物理与缺陷控制 深入探讨了激光扫描策略、粉末特性(球形度、粒径分布)对熔池动态行为的影响。详细分析了增材制造特有的缺陷,如未熔合、残余应力导致的翘曲和裂纹。引入了原位监测技术(如高速红外热像仪),实时反馈熔池温度场,实现对工艺参数的闭环反馈控制。 第四章:拓扑优化与多功能结构设计 本书强调增材制造的核心价值在于“设计自由度”。详细介绍了基于有限元分析(FEA)的拓扑优化方法,如何将材料仅放置在受力最关键的区域,实现轻量化设计。着重讲解了点阵结构(Lattice Structure)的设计原理、单元类型的选择(如Schwarz P结构、Octet Truncated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在冲击吸收和热管理方面的应用案例。 第三部分:铸造与增材制造的集成制造路径(C-AM 协同) 这是本书最具创新性的部分,探讨了如何将两者优势融合,形成更优的制造链条。 第五章:混合制造工艺流程设计 系统介绍了三种主要的集成模式: 1. 预成形-后精修模式(Cast-to-Finish): 利用铸造完成主体和大部分结构的毛坯,然后通过增材制造技术在关键部位(如叶片尖端修复、复杂流道补强)进行局部功能集成或缺陷修复。 2. 增材-铸造成形(AM-to-Cast): 首先通过增材制造技术制作具有复杂内部结构的金属型芯或模具,随后应用于熔模铸造,实现传统工艺无法达成的内构件。 3. 功能梯度材料(FGM)的集成实现: 通过精确控制增材沉积的材料配比,结合后续的扩散连接或热处理,制造出具有连续变化的力学性能层级的复合部件。 第六章:面向极端工况的集成件性能评估 讨论了集成制造带来的界面问题。详述了界面处的冶金结合质量评估方法,包括界面残余应力分析和微观组织界面反应层的表征(如SEM/EDS分析)。提供了针对高应力、高温环境(如燃气轮机部件)的可靠性寿命预测模型,将铸造件的疲劳数据与增材件的各向异性强度参数进行有效耦合。 结语与展望:智能制造生态中的未来工厂 本书最后展望了结合工业物联网(IIoT)和数字孪生技术,如何实现铸造与增材制造车间的全流程数据驱动管理,从而构建柔性化、高可靠性的高端装备制造生态系统。 目标读者: 本书内容深度覆盖了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层次的专业知识广度,同时兼顾了工程实践的严谨性。它特别适用于: 航空航天、能源动力、模具设计等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专家。 高职高专院校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进阶教材,以及本科院校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参考书。 从事新材料研发、工艺优化与质量控制的科研人员。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首次将两种看似对立的技术进行系统化的工程集成论述。 图表详实: 包含超过300幅高清的显微组织图、工艺流程图和有限元分析结果图,直观展示复杂概念。 案例驱动: 引用了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实际工程案例(如涡轮叶片、医疗植入物、高性能压力容器),强调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路径。 代码附录: 随书光盘提供关键拓扑优化脚本和凝固模拟的参数设置示例,便于读者上机操作。